第一篇:由诺贝尔文学奖想到
天马行空的讲故事的人
——浅析莫言小说特色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消息传开之后国内像是炸开了锅,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许子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华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六个原因:第一,要写乡土;第二,要用现代主义技巧;第三,要写文革;第四,要有不同政见,批判政府;第五,要有好的英文、法文、瑞典文翻译;第六,要在中国以外获奖或有好评。许子东教授将此戏称为六个“幸运号码”。
莫言的作品确实正中这六个“幸运号码”——莫言的许多代表作都以黄土地为背景,运用现代主义技巧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来描写风土民情,抒发“怀乡”、“怨乡”情感的作品行列之中,也不乏批判文革时期的作品。莫言作品有好的翻译团队,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等高手一直在翻译他的书,并且非常努力地推介到英文世界中去。同时,他在海外也获得过奖项,曾获美国2009 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纽曼华语文学奖。
通过六个“幸运号码”分析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作为中国人,我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颇感自豪。但同时,我也是困惑的,为什么许子东教授将“要写乡土”列为“幸运号码”之首?而莫言的乡土小说与其他乡土小说作家究竟有什么区别,从而使他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外国人最熟悉的中国作家,首屈一指的应当是鲁迅。鲁迅笔下被束缚得奄奄一息、行为举止怪诞荒唐的中国人在上个世纪给西方世界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而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对乡土小说的萌芽、发展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贡献。我们能否大胆猜测中国作家最为西方世界所知的,至少最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知的,应该就是以鲁迅、沈从文等为首的乡土文学了。正如台湾作家龙应台给莫言的贺词:“最泥土的人最国际。”
乡土小说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历史内容。北大教授严家炎曾经说过:“乡土文学在乡下是写不出来的,它往往是作者来到城市后的产物。”中国乡土文学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方向。
一个是思想的批判,也就是以现代性的启蒙思想来批判乡村社会。现代思想的视野充分映照出乡村社会的落后和蒙昧,因此,乡村迫切需要现代文明来启蒙和批判。体现在乡土文学中,是对乡村的愚昧和黑暗作集中的展示,对其表达同情的悲哀和批判的愤怒。
另一个是批判的思想,就是将乡村作为一种文明方式,以之来反思和批判现代文明。在这一视野里,乡村文明呈现的是比现代城市文明与人类更为和谐的精神面貌,作家们也借对乡村文明的讴歌书写表达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批判。
这两种思想倾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具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就对乡村的批判思想而论,由于长期的经济和文化上的落后,中国乡村确实比其它地方要更为贫穷,对它进行思想的启蒙是促使它迈向现代社会的必要过程;同样,从文化角度思考乡土文化的意义也有其合理性。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现代文明在赋予人类富庶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其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伦理、人性人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乡村生活处于文明发展相对落后的阶段,自然保持有较质朴的人性以及和谐的自然关系。乡村社会确实具有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的批判价值。有着中华传统文明深厚积淀的乡村与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明构成了文化冲突上两种差别巨大的生活环境。
乡村有着中华传统文明的深厚积淀,与以城市为表征的现代西方文明构成了文化冲突,是最能体现中国当下社会历史发展的状况的载体,也许尽管时代在变迁,中国文学的文化土壤,在“世界”看来仍是乡村。
当然,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偏爱中国乡土文学,也与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一直不遗余力的译介有关。马悦然最钦佩的中国作家是“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1987年就将《边城》翻译为瑞典文出版。1998年沈从文去世让他特别惋惜,他多次公开表示,当年如果沈从文健在,一定会获得诺贝尔奖。他甚至为此多年力争,希望说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能颁奖给已去世的作家。在当世的中国作家里,马悦然最欣赏莫言。那么,莫言的作品魅力何在?
在此,我只能浅谈莫言小说的特色,莫言的作品我只看过《红高粱》,但我觉得《红高粱》已经具有相当大的代表性。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
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恐怖、血腥。
《红高粱》中的轿夫余占鳌和新婚回门的戴凤莲是两个追求自由的年轻人,他们在高粱地里私会,完成了神圣的结合。莫言在描写这一与传统道德不相符合的情节时,并没有使读者产生厌恶感,反而在庄严悲怆的基调下,使我们读出了对生命自由的讴歌。
又如罗汉大爷殉难的情节,罗汉大爷先被割下耳朵、再被割下生殖器官,然后从头往下被剥成一张完整无损的人皮,最后罗汉大爷成了“肉核”。虽然整个场面充满血腥、暴力,惨不忍睹,但却震慑人心。莫言通过构造一幅幅生动残忍血腥的画面,表现了生命的强悍与悲壮。
二、塑造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农民形象
莫言是个农民作家,小说大都取材于农村生活,乡间的事和物构成了莫言作品最为基本的感性材料。在一系列乡土作品中,莫言所奉献的带有强烈自在色彩的“高密东北乡”,是一个真正本土化的乡村世界,他所塑造的是一群生活在这块黑土地上热爱生活、热爱家乡、敢爱敢恨、有着除暴安良、抗御外辱的坚忍不拔的伟大生命潜能的农民形象。
《红高粱》中的余占鳌和戴凤莲就是典型的“豪侠义士”。余占鳌以粗鄙的轿夫身份亮相,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余占鳌渐渐显现出他特有的力量和胆识,这种力量和胆识被作者莫言通过一系列有悖于道德伦常的事迹展现出来,更加放大了余占鳌这一群体的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自由思想。
三、具有穿透性的语言
在小说中,莫言用“屎尿横飞”般残忍而缎子般华丽的语言来描绘农村生活,给人一种天马行空、波澜壮阔之感。他善于通感的修辞手法,创造生动的的语言去形象地反映事物,语言狂乱驳杂又大气磅礴,婉约清丽又深情款款,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需求,具有穿透性。
在罗汉大爷被剥皮的刑场上,“所有的人都变矮了,有的面如黄土,有的面如黑土”。用词上毫无新意,但视觉效果上却给人形象、生动的感觉,描写语言至此可说达到了极致。又如《红高粱》中还这样写道:“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以形容植物的词形容人的形态,陌生化的语言却意外的给人以音乐性的享受,生动淋漓的鲜活了奶奶的形象,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效果,使人在阅读时耳目一新。
四、多角度的叙述方式
莫言小说还大胆试验“多角度叙述结构”(《球状风电》),“对位式结构”(《金发婴儿》)以及“时序颠倒”、“时序并列”等多种结构手法。或使作品增加层次感与逼真感,或使作品万象纷繁,引人入胜。总之,为了“使人物和环境获得最大可能的立体感”,使“故事活动起来,获得一种生命的力量”(巴尔加斯·略萨),他怎么方便怎么来,表现了极大的随意性。《红高粱》在叙述上就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叠合,以“我”这一后辈角色为视角展开叙事,并以“我父亲”的视角描绘所感受到的一切。而“我奶奶”临终前的大段意识幻想的描写,在以“我”为叙述人的结构中,更是有违常规,却不会给人以违和感。一方面,“我”叙述自己的家族故事,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第三人称全知叙述那种视野的开阔性。
瑞典文学院在一份新闻公报阐述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排除时代因素、全球化的发展及个人机遇等方面的原因,莫言的小说确实独特而蕴含深意。他的小说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是形而下的,也是形而上的。他的语言,是现代语汇与民间俚语的拼凑,庄严得令人发笑,粗俗中蕴含哲理。显示了其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的根性。
莫言曾在《天马行空》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他的小说正是映证了这一点。”他的小说正是映证了这一点。他从80年代崛起于文坛开始,创作不仅是带着“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而且也是带着立足继承传统,而又着意打破传统钳束的“邪劲儿”。他用大胆的、富于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象的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故事的精彩描绘。不管是在小说的主题、题材、语言,还是在叙述结构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独自创新。正因为如此,莫言能在当今众多纷繁芜杂的文学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小说新颖独特的创作特色,能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发表了名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听后让人感触良多。而读他的小说,你又可以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读起,它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那语言本身。那一个个字都像是在叫着喊着,笑着跳着,活鲜鲜水灵灵地来拉你,拽你,不知不觉你就跟着它们扑进了那一片语言的情彩斑斓的波浪,心旷神怡地遨游起来。
第二篇: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想到的
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想到的
一早打开电视看朝闻天下,得知莫言获得2012的诺贝尔文学奖,很是兴奋。上班后打开电脑看新闻,第一栏都是莫言获奖的消息、花絮。
毫无疑问,此次获奖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甚至可以说比连续20多年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毫不逊色。
但是,仔细深刻地想一想,瓜藤枝蔓串联起来想一想,事情也许没我们想得那么顺遂。
首先就事论事。莫言的作品无需赘述,就像一个评论家说的深刻而富有张力,但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很符合西方人的口味,正面说就是他的风格为西方人所赏识,反过来也可以说他迎合了西方人解读中国的思维定式——落后、野性以及淳朴的人性认知。
其实西方人对我们的看法始终未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将来恐怕还是。在他们眼里,我们始终只是他们调侃、观赏用来打发无聊时光的思想没深度、视界没宽度、行动没下数的轻度智障患者抑或一群另类。穷的时候你就是一个瘪三,现在口袋有钱了,你仍然只是沉迷声色犬马、借LV支撑身份的暴发户一个。一些低素质国人在国外衣冠不整、旁若无人大声喧哗、随地便溺以致飞机上斗殴等等的表现提供了现实的佐证,现在又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了根源性的依据,他们怎不欢欣鼓舞而大声喝采呢。也许这就是获奖的真正原因。获奖才是硬道理,这是莫言的成功,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对中国作家的承认,也是对中国文学家的鼓励。希望中国文学界再接再砺!同样希望我们的科学界以及经济学界,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们能够静心来,不断开僵拓土!打消无知的猜疑。。中国学者加油!
第三篇:八班张雨秋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想到的
由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所想到的沙市六中八(3)班张雨秋
中国的文学有个“怪圈”。那就是虽然我国优秀的作家层出不穷,但是能够在国际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还是少之又少。“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家来说是一个极为光荣的奖项,而总是得不到这个奖项更是成为了我国优秀作家们的“心头之恨”。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个不堪的局面呢?
中国人是聪明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经过短暂的训练就娴熟地掌握一门外语,我们可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就由一个封建落后的贫穷国变为如今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看着来到中国十几年的“中国通”们仍然只会使用蹩脚的汉语时,我们是否会感到一丝庆幸呢?的确,中国人的综合能力的确是很强了。
我们悠久的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有着丰富的内涵,按理说,我们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拿出去随随便便就能使外国所谓文学巨匠万劫不复。可是仍然无法避免鲜少有人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怪圈”。而最近,莫言爷爷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一个震惊了中国文坛的好消息,也再一次的向世界昭示了中国——站起来了。
我读了莫言爷爷的演讲集,感触良多。
莫言爷爷在演讲中不止一次地感谢了许多他在外国的朋友,他们不仅仅是自己的朋友,而且是合作者,帮他完成作品的翻译。他还说,如果没有那么好的翻译,如果他们没有那么负责任地翻译他的书,那么他是完全不可能获奖的。是的,“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国际的奖项,归根结底,造成“怪圈”的原因还是巨大的文化差异和与国际的不接轨。
可是,如果我们放任这文化差异不管,任其发展下去,就这样会使我们离我们的中国梦越来越远。这样与当年清朝的闭关锁国有何不同呢?如果有的仅仅只是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文化的同步,那么我泱泱大国怎能在这浩浩世界中生存下去呢?
那么,作为中国的好青年,拥有中国梦的我们,该怎样做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学好文化为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与国际文化接轨,将中西文化融会贯通,让我国的文化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
试想,当中国雄于地球,当中国文化被更多的人喜爱被更多的人接受,当中国文化成为正真的主流,当中国成为国际不可或缺的元素的时候,何愁诺贝尔奖会遥远?何愁中国梦会遥不可及?到那时,我们的梦想一定会现实。
看窗外!阳光正好,扬帆起航吧少年!中国梦就在前方!
指导老师:李松梅老师 何蓉老师
第四篇:诺贝尔文学奖评论
汉语言2班
葛娟 2009300290062
搜集整理作业
各家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
作家
1,莫言
我相信没有人会反对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作家,但是好象也没有说哪个作家非要努力创作来迎合这个奖,这都是毫无科学说法的,不是说我要努力,刻苦训练,本来我能跳过两米,结果跳过两米一就得奖了。文学奖有时候正好相反,你铆足劲说写一本书要获奖,那也不一定。
2,钱钟书
钱钟书对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说:“你跑到这儿来神气什么,你不就仗着我们中国 给你这碗饭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你在外面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巴金的书译成那样,欺负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种烂译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非得译为英文才能参加评奖,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这有道理吗?”对于诺贝尔奖的评价,钱钟书先生再一次体现了他惯有的幽肤:“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危害更大。” 3,二月河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二月河先生接受采访时提议应该设立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如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样的国家最高文学奖。二月河先生的出发点是用这种重奖可以激励原始创作。4,鲁迅
鲁迅在1927年就说:“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5,余光中
中国的作家对诺贝尔文学奖也不要那么看重,“它既是幸运之星,又是死亡之吻”。西方有此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江郎才尽,最有名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川端康成,一个就是海明威,两个人都是得了奖之后自杀了。“不要把诺贝尔文学奖看作世界文学奖,把它当做西方文学奖就比较好一此,囚为它卞要就是给西方语系的。”余光中认为,华人作家遍布世界各地,应该有我们自己的一个大奖,建立一个我们自己的评奖标准,不一定要靠18个瑞典老头在那里指指点点”。6,马悦然 “中国作家至今未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好的西文译本”
7,蒋方舟
近三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品,我都是毕恭毕敬地看,诚惶诚恐地看不懂„„诺贝尔文学奖曾是我的宗教来着,是绝对权威,稍有困惑就觉得对教主严重不敬该当何罪。而现在,已经慢慢从这种狂热中清醒过来了„„我发现诺贝尔颁奖词写得像淘宝卖家的产品介绍似的,一堆好词期期艾艾地组合,说了跟白说一样。
8,格雷厄姆·格林
“他们永远不会把它颁给我,因为他们认为我不是一个严肃的作家。”
专家学者
9,资深出版人李景端教授
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很强的政治色彩,比如赛珍珠当年写中国的作品,几乎都是反映中国的落后面貌,那只是从西方角度对中国的一种观察。冷战时期,不同政见对评选也有影响。这四五年,可以说是不按“牌理”出牌,不按公众判断的文学成就和评论界认可的社会影响进行评选。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是需要排除政治干扰、意识、地域、国别限制,重视和挖掘被大众、媒介熟悉的作品。除了非文学因素干扰外,这几年又出现新的现象,非主流文化的作家受到青睐,诗歌作品受到重视。
在过去,它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今天,它继续影响着我们。事实上,我们也更加成熟,并非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当成神明,这几年,国内作家变得理性多了,不再盲从国外作品,同时,我们的文学作品题材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应该呼吁出版界多翻译国内汉语作品,加快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
诺贝尔文学奖并非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准,有各种各样的不尽如人意,但每部作品仍是相当优秀的。他们的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吸取,排斥是短见的,这值得国内作家反思。
10,腾讯新闻评论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应该看到,它的提名乃至评选过程,都是由很少一部分专家学者完成的,甚至包含着一定的神秘色彩。在文学这个领域,以少数人的标准,去左右大众的阅读取向,并不完全科学。作为普通的中国读者,还是选择能让自己获得知识、感悟和乐趣的作品,更靠谱一些——不管它是不是得过什么奖。11,2007年10月11日15:58 南方日报
蒲荔子
说到底,诺贝尔文学奖是由几个瑞典老头决定的。瑞典学院评审团的成员由年龄介于51至86岁的语言学家、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作家、翻译家及一名律师组成。对于不是家喻户晓的名字来说,要受到评审青睐,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得译成瑞典语。所以,得奖是否重要,完全取决于你认为他是否重要。
文学奖也是一个特殊的商业机器。对出版商而言,一项获得广泛承认的大奖,甚至仅仅是其评奖过程,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商业利益。12,2009年10月08日20:22 中国新闻网
评选人之一的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恩隆德表示,评审小组在评选得主时过于“以欧洲为中心”。自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于1994年夺奖后,诺贝尔文学奖几乎都由欧洲人拿下,仅两届例外。
52岁的恩德隆是文学奖评审小组中最年轻的成员,今年6月接替恩达尔出任常任秘书一职,他前日向美联社说:“在大多数语种里,„„都有作家应获诺奖。”但由于评审小组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欧洲,“更容易认同欧洲和欧洲传统的文学作品。”他认为学院需注意不要过于“以欧洲为中心”。13,中国经济网
《诺贝尔文学奖的梦魇》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梦魇。14,《北京青年报》 2000年07月03日
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则:(1)授给文学上的先驱者、锐意创新者;(2)授给虽不太知名、但确有成就的优秀作家,通过授奖给他(她)而使他(她)成名;(3)授给名气很大,同时也颇有成就的大作家。
15,洪巧俊《中国人为何获不了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只是成功的踏板,这就是中国文学的悲哀!16,张颐武
“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西方文学的经典范例,提供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话语基础。西方文学的许多重要的部分乃是通过对诺贝尔文学奖的介绍为中国写作所了解。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乃是普遍性经典的确认,也是西方文学作为一种世界性标准的证明。于是,对西方文学的重要作家的作品的学习和模仿也成为一种风气”。“一方面,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不可少的参照,但走向它的宏愿与幽梦也被一种更有信心的对自身写作的专注与投人所替代。”
17,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高建平
多年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就这么操作下去。犯了很多的错误,同时也选择了很多优秀的作家。一年一年地评下去,一年一年地被别人批评,被人骂,但一年又一年,仍然被人看重。我今天在这里,只是尽我所能,作一些客观的介绍,以期大家对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作为结语,我想强调一句话,它只是一个奖,不要把它看作是世界文学的一个最高法庭。
18,封秋昌,河北省作家协会理论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诺贝尔文学奖的确是衡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成就、贡献是否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标准,但又不是惟一的准绳。对于中国作家来说,现在需要淡化“诺奖情结”,但也不要因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还是应该多从我们自身找原因,脚踏实地地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文学之路;能够获奖,当然很好;没有获奖,照样走自己的路。总之是要脚踏实地、顺其自然才好。19,吴秀明:《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语言翻译——兼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文化应对策略》,《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5期。
诺贝尔文学奖“将欧美语言为载体的西方文学置于整个世界文学、文化生态链的高端,以其原则和规范来要求其他语种的文学创作;西方强势文化扮演了规则的拟定者,我们似乎只能充当服从者。因而百年诺奖中中国文学遭遇的问题,反映了西方强势文化主导下中国文化的尴尬处境”。20,谢纳 中国图书评论
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一直有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抱有微词,但这丝毫没有动摇诺贝尔奖在文学领域的权威影响力。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对图书发行来说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得到商家的看好。凭借大奖的专业性、权威性和信誉度来开拓市场,这就是畅销市场的“大奖效应”。诺贝尔奖之于文学,就如同奥斯卡奖之于电影,每年一度的大奖公布不仅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更是商家趋之若鹜的卖点。21,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文学硕士 孙立盎
以平静、淡然的心态对待诺奖评选。从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来看,国人对诺奖的反应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盼”,即对诺奖望眼欲穿,因为这类人把获得“诺奖”视为衡量中国作家实力乃至国家文学水平的标尺,“诺奖”不落户中国,就意味着中国文学远远落后于世界,这当然无法使人心绪平静,于是便日思夜盼,望穿秋水;二是“怨”,此辈们耿耿于怀中国作家为什么就不能获奖?经过年复一年的失望之后,一些人干脆抛开文学范畴而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比如语言障碍、地域差别和政治偏见,甚至质疑评选过程,评选标准等,一番批判之后,心理平衡了,诺奖的有无似乎也就无所谓了;第三类反应是“用”,持此种心态的人深谙市场之道,在他们看来谁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奖是一个能为他们带来滚滚财富的商机,因而他们总是赶在第一时间包装、推出获奖者的作品,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使自己因诺奖而获得最实惠的市场效益。其实,“盼”也好,“怨”也罢,均因太过看重它,把它看成是唯一的标尺,需要凭借获奖来证明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说明足够好;得不到,便可能一无是处,心灰意冷,甚至随意指责。22,李英杰(1981-),男,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典籍翻译研究。
关于中国人难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多数人认为是中国作品水平不够。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将中国作品翻译成英语之后,西方读者,尤其是诺贝尔奖的评选者们不能像中国读者那样去体会该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又缘于文学翻译中难以跨越的语言审美差异、语言转换障碍以及语言地域倾向。
23,仲 余 ———2009 年诺贝尔文学奖媒介印象
诺贝尔文学奖常常和我们开玩笑,———和无辜的读者,和喜欢押赌注以期大赚一笔的出版商,还有我们那些没事业心人云亦云的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的专家们。用评论家李陀先生的话这叫“带球过人”,你越是想左,我偏往右,你越是热门,我偏偏爆冷。据说现在每个出版商手里都有一个专家提供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预测大名单,可结果往往是人算不如天算,毁了不少出版商,专家也成了“乌鸦嘴”。网友
24,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反映了各个种族、民族,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文化差异性的存在。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两大评选尺度,在东西方世界文学评奖结果中形成的巨大落差,正是这种文化差异性的鲜明体现。
25,居然还有人在高喊帝国主义和人种,诺贝尔奖是科学的,是由最高水准的评委评选的,请不要与政治挂钩,一百个人来评价一部小说会有一百种意见,有选择就会有意见,历来诺贝尔虽然总有被人不认可和不愿被认可的奖项存在,但那只是决议上的矛盾。请相信评判的本身是公正的。中国近现代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曹雪芹已经死了几百年,鲁迅已经再世为诺贝尔评委,至于其他的,诺贝尔向来青睐那些因当前某一项突出成就并且一直在该行业有重大贡献的人,而不是仅仅写过一本畅销书就去拍照露脸的人。
26,难道只有诺贝尔奖金才能是文学的评判标准吗?难道文学真的在西方吗?难道只有西方的价值体系才是衡量的事物的唯一体系吗?难道不知道西方要理解东方的精神价值至少还需要一千年吗?, 27,诺贝尔奖以背离了最出创立时的精神,成为一种政治工具,成为西方价质关的借口。, 28,诺贝尔奖和奥斯卡不是一个道理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给有文化差异的外国人来评判呢,不得奖我们并不损失什么,我觉得大家不需要看重外国的奖。感觉像乞求获得外国人的认可一样,你们不要忘了,你们面对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的读者。, 29,诺贝尔文学奖的适时出现,更是为“世界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近乎完美的平台。当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为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提供了研究的重点方向,也为外国文学的翻译指明了一条道路。
30,世纪以来的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唯一为人们所公认的世界级文学奖,可以说是当今文学界的一个标志、一面旗帜、一座高峰,给 20 世纪的世界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它不仅极大地激励了作家的创作热忱,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 20 世纪文学列车向前行驶的润滑剂。而瑞典文学院选择的获奖作家,已组成一个影响人类精神的家族,这个家族就是高擎着光明火炬的诺贝尔家族,这一火炬家族的作品本身就构成 20 世纪文学史上的一种框架。获奖作家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 20 世纪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31,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者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对世界文坛风格的一种引导和提倡,有时是对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的肯定,有时是对正在形成自己风格的优秀作家的褒奖,有时是对曾经在一个时期有过重大影响的作家风格的追认,而以上述前两类情况居多。现在每年九十月都成了各国舆论关注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刻,每当获奖作家名单公布,该作家的作品会迅速在世界各国用多种文字出版,评论家们会一窝蜂地去研究他们的作品,无数评论介绍研究文章顷刻占领报刊网络舆论,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学艺术导向”。32,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关注作品的“理想主义”,同时“,遗嘱”还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在颁发这些奖金的时候,对于受奖人的国籍丝毫不予考虑,不管他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第五篇:诺贝尔文学奖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
敬爱的党组织: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个新起点的开始。今年,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让全中国都惊喜,他就是莫言。
最近,在短短的十几天里,莫言这个名字已经家喻户晓了。他让全中国为之骄傲,为之自豪。这是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中国作家等得太久了,中国人也等得太久了。一个曾经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学大国,一个曾将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走到今天,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其丰厚的奖金、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威被世人所看重。它是一个符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
莫言能获得这个奖项,证明了他的作品确实是具有高水准,也让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沟通更进一步。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巨大的意义在于他让我们中国文学第一次走出了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关注中国文学。很显然,我们国家只有一个莫言还远远不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莫言。我记得很清楚莫言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我们该看重的不是莫言得的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更应该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读到的与我们中国文化相关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他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他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正是因为他的作品站在认得角度上,一直是写人,他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莫言获得的这个奖,不只是对他跟人作品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那些正在作家道路发展上的激励,也是对我们这些大学生的鼓励。只要一个作家敢于直视内心,只要不辜负这个时代,只要创作环境不断改善,有责任的作家就会推出更优秀的作品。对于我们来说,能做的就是多读,多看,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知识,从这些优秀的作家的作品中认识到我们中国的民风、民情。国家在不断地成长,我们的知识也需要更新。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字里行间提高认识,加深自己的觉悟,让自己不断进步。
以上是我的思想汇报,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