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
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
2016年: 鲍勃·迪伦
写作风格:歌词包含了政治抗议、社会评论、哲学和诗歌。除了在音乐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继承了美国传统的民谣、摇滚乐、乡村和蓝调音乐,甚至包括爵士和摇摆乐。
获奖作品:《像一块滚石》
2015年: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写作风格: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获奖作品:《二手时间》 2014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写作风格: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获奖作品: 《暗店街》 2013年:艾丽丝·门罗
写作风格:论文从人称的使用、叙事方式、人物与背景的融合、人物心理化等方面,对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细致分析。
获奖作品: 《逃离》
2012年:莫言
写作风格: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魔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获奖作品:《蛙》
2011年: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
写作风格: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获奖作品:《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2010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写作风格:内容贴近现实,风格各异,体现了略萨对小说表现形式的不断探索和实验主义精神。略萨的创作以结构新颖见长。
获奖作品:《世界末日之战》
2009年:赫塔·米勒
写作风格:专注于师哥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真实图景。
获奖作品:《低地》
2008年:勒克莱齐奥
写作风格: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冒迷幻类的文学作家
获奖作品:《诉讼笔录》 2007年:多丽丝·莱辛
写作风格: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获奖作品:《金色笔记》
第二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
诺贝尔文学奖是按照诺贝尔的遗愿设立的,其发奖宗旨也是充分尊重诺贝尔的遗愿的。按照诺贝尔的遗愿,文学奖应赠给“文学家,他曾在文学园地里,产生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的作品。”在遗嘱的末尾,诺贝尔还表示:“我确切地希望,在决定各奖的得奖人时,不顾及得奖人的国籍;只有贡献最大的人,可获得奖金,无论他(或她)是不是出生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国家里。”
诺贝尔的遗愿是非常美好的,然而,如何掌握理想主义则不容易。何为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内涵中包含着多少道德原则,多少美学艺术原则?在掌握理想原则时是强调它的古典的、永恒性内容还是强调它的现代性内容?这不是像学生在考卷上做出几句理论答案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文学院在评选中选择一些与人类理想、人类总体期待、总体希望相合拍的基本视角和标准。然而,即使选择了最符合理想主义的批评视角,也难以避免批评的主观性。视角、标准、审美判断毕竟是人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极为丰富复杂,人的视野、眼光、能力极为有限,并非三头八臂的瑞典文学院士们尽管辛苦劳作,功劳很大,但也不能不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我们不妨共同作次世纪性的文学之旅,然后看看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失。
先看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年莱涅·苏利-普吕多姆(法国)
1902年狄奥多·蒙森(德国)
1903年比昂斯腾·比昂松(挪威)
1904年弗莱德里克·米斯特拉尔(法国),何塞·德·埃切加莱·伊·埃伊萨吉雷(西班牙)
1905年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
1906年吉奥修·卡尔杜齐(意大利)
1907年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英国)
1908年鲁道夫·克利斯托夫·奥伊肯(德国)
1909年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
1910年保尔·海泽(德国)
1911年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
1912年戈哈特·霍普特曼(德国)
1913年拉宾德拉纳斯·泰戈尔(印度)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罗曼·罗兰(法国)
1916年卡尔·古斯塔夫·魏尔纳·冯·海顿斯塔姆(瑞典)
1917年卡尔·阿道尔夫·吉勒鲁普(丹麦),亨瑞克·彭托皮丹(丹麦)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卡尔·施皮特勒(瑞士)
1920年克努特·汉姆生(挪威)
1921年阿那托尔·法郎士(法国)
1922年哈辛托·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
1923年威廉·叶芝(爱尔兰)
1924年乌拉迪斯拉瓦·斯坦尼斯拉斯·莱蒙特(波兰)
1925年乔治·萧伯纳(英国)
1926年格拉齐娅·黛莱达(意大利)
1927年亨利·柏格森(法国)
1928年西格里德·温赛特(挪威)
1929年托马斯·曼(德国)
1930年亨利·辛克莱·路易斯(美国)
1931年埃里克·阿克赛尔·卡尔费尔德(瑞典)
1932年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
1933年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俄国)
1934年路易吉·皮兰德娄(意大利)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尤金·奥尼尔(美国)
1937年罗杰·马丁·杜·加尔(法国)
1938年赛珍珠(美国)
1939年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芬兰)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约翰尼斯·维尔内姆·延森(丹麦)
1954年加·米斯特拉尔(智利)
1946年赫尔曼·黑塞(瑞士)
1947年安德烈·纪德(法国)
1948年托马斯·史蒂恩斯·艾略特(英国)
1949年威廉·福克纳(美国)
1950年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英国)
1951年帕尔·法比安·拉格尔克维斯特(瑞典)
1952年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法国)
1953年温斯顿·罗纳德·史本斯·邱吉尔(英国)
1954年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美国)
1955年哈尔多尔·基里扬·拉克斯内斯(冰岛)
1956年胡安·拉蒙·希梅内斯(西班牙)
1957年阿尔伯特·加缪(法国)
1958年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
1959年萨尔瓦多·夸西莫多(意大利)
1960年圣琼·佩斯(法国)
1961年伊弗·安得里奇(南斯拉夫)
1962年约翰·斯坦贝克(美国)
1963年乔治·塞菲里斯(希腊)
1964年让·保罗·萨特(法国)
1965年米哈依尔·亚历山德洛维奇·肖洛霍夫(苏联)
1966年撒缪尔·约瑟夫·阿格农(以色列),奈丽·莱欧涅·萨克斯(瑞典)
1967年米格尔·安格尔·阿斯图里亚斯(瓜地马拉)
1968年川端康成(日本)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爱尔兰)
1970年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苏联)
1971年巴勃罗·聂鲁达(智利)
1972年海因利希·伯尔(德国)
1973年帕特里克·维克多·马丁达尔·怀特(澳大利亚)
1974年伊凡·奥洛夫·渥诺·强生(瑞典),哈瑞·埃德蒙·马丁松(瑞典)
1975年尤金尼奥·蒙塔莱(意大利)
1976年索尔·贝娄(美国)
1977年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梅格(西班牙)
1978年以撒·巴什维斯·辛格(美国)
1979年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希腊)
1980年切斯拉夫·米沃什(波兰)
1981年埃利亚斯·卡内蒂(英国)
1982年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1983年威廉·戈尔丁(英国)
1984年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捷克斯洛伐克)
1985年克劳德·西蒙(法国)
1986年沃尔·索因卡(尼日利亚)
1987年约瑟夫·亚历山德洛维奇·布罗斯基(俄国--美国)
1988年纳吉布·马哈福兹(埃及)
1989年卡米洛·何塞·塞拉(西班牙)
1990年奥克塔维奥·帕斯(墨西哥)
1991年纳丁·戈迪默(南非)
1992年德列克·沃尔科特(特里尼达)
1993年托尼·莫里森(美国)
1994年大江健三郎(日本)
1995年显默斯·希尼(爱尔兰)
1996年维斯拉瓦·希姆博斯卡(波兰)
1997年达里奥·福(意大利)
1998年霍塞·萨拉马戈(葡萄牙)
1999年君特·格拉斯(德国)
按照这份名单,我们看看各国得奖状况:
法国12人
美国9人(不包括有美籍的布罗斯基)
英国6人
德国、瑞典各7人
意大利、西班牙各6人
俄国5人(包括布罗斯基)
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各3人
瑞士、智利、希腊、日本各2人
澳大利亚、比利时、印度、哥伦比亚、芬兰、瓜地马拉、冰岛、以色列、南斯拉夫、捷克、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南非、特里尼达、葡萄牙各1人
直至1998年为止,共有95人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等八个国家有59人,如果再加上丹麦、挪威、波兰、爱尔兰,则有71人。很明显,诺贝尔文学家族重心在欧洲和美国,倾斜是明显的。不过,我们也不能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确实具有国际性,它的眼光在努力跨洋过海,伸向世界各地,甚至伸向尼日利亚、特里尼达等小国家。尤其是从1982年授予马尔克斯和1986年授予W·索因卡(尼日利亚)之后,20年来,诺贝尔文学家族竟增添了哥伦比亚、捷克、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南非、特里尼达、葡萄牙等八国国籍,这又表明,瑞典文学院正在朝着更加国际化的路向走,努力减少倾斜度。1992年我在瑞典时,得奖者是特里尼达的德列克·沃尔科特,这是一大冷门。瑞典报纸告知人们,这位诗人兼剧作家在消息公布时,正在美国波士顿,他已经起床,准备吃了早饭后坐飞机到弗吉尼亚去给弗大戏剧系的学生讲课。他一人独处,妻子在西印度群岛老家,身边清冷,当电话铃响,瑞典文学院秘书通知他的时候,他大吃一惊,和许多人一样感到意外。
我被瑞典文学院邀请去听他的获奖演说,一进门,就拿到一份英文讲稿,题目是:《安德列斯·关于史诗记忆的碎说》,讲话表明了这样一种美学观念:一只完整无缺的花瓶纵使再美,也缺乏足够的魅力,但如果将若干从历史掩埋中挖掘的花瓶碎片加以细心拼合,则那弥合的花瓶便具有欣赏不尽的艺术魅力。一尊精心雕制的塑像固然美,但清晨凝聚于那雕像上的清纯的露珠,当更具有摇人心旌的瑰彩。沃尔科特的演讲既有论文的思想魅力,又有散文的内在情韵与风采,确实很有才华。他的审美理想,也反映了瑞典文学院的部分审美理想与审美标准:不求完整无缺,但求能汇集人类历史的各种文化精华,凝合出一种清新而富有活力的个性。沃尔科特这一讲演的主旨和他的作品内涵正好和瑞典文学院八十年代之后寻找的方向十分合拍,完全符合他们的文化理想。所以他们在颁奖辞中这样解释授奖给沃尔科特的理由:他的诗作具有巨大的光能和历史的视野,这种历史视野来自他对多种文化的介入。末尾这句话:对多种文化的介入,正是瑞典文学院世纪末最后二十年的努力。所谓“国际化”,也就是各种文化的介入与融合。沃尔科特得奖后,我的朋友陈迈平在一篇评论中对瑞典文学院这一路向说得十分中肯。他说:“近年来,瑞典文学院对所谓第三世界国家文学或者所谓边缘文学的注重是有目共睹的,欧美作家已经越来越难问津诺贝尔文学奖了。文学院自然也非常关注'文化认同'问题,而且作品本身代表一种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各种文化的介入与融合。一般瑞典人的性格都是宽容谦和的,他们不主张斗争的哲学,而是喜欢和平中立和互相忍让。院士们也都如此,他们不想站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立场来评价其他文化的作品,也并不主张各种文化之间互相对立、排斥和较量,而且主张互相联系、融合甚至介入。”
从一百年来这份诺贝尔文学“火炬家族”的名单来看,我还觉得,二战之后的评选比二战之前评得更好。他们确实选择了一群世界公认的杰出作家,而这些作家作品的大思路,确实体现了人类之爱这一基本理想。1949年,福克纳在获奖的演说中说,一个作家,充塞他的创作室空间的,应当仅只是人类心灵深处从远古以来就存有的真实情感,这古老而至今遍在的心灵的真理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如若没有了这些永恒的真实与真理,任何故事都将无非朝露,瞬息即逝。“他还说:”人是不朽的,这并不是说在生物界惟有他才能留下不绝如缕的声音,而是因为人有灵魂--那使人类能够怜悯、能够牺牲、能够耐劳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写出这些,这些人类独有的真理性、真感情、真精神。“瑞典文学院选择了福克纳,而福克纳的这席话又充分地体现瑞典文学院所把握的诺贝尔的”理想主义“和评价准则。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火炬家族确实共同展示了一种”心灵的真理“,宇宙的理性,这就是爱、荣誉、同情、尊严、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反此真理的另一极,即仇恨、暴力、堕落、冷漠、自私等等,瑞典文学院则给予断然拒绝,不管他们拥有多大的才能。
近一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所授予的每一个作家,几乎都有争议。很难找到全世界舆论一致认同的作家,甚至很难找到瑞典舆论一致认同的作家。据说,在头25年里,只有1925年的获奖者萧伯纳被瑞典的舆论共同接受。萧伯纳之外,即使瑞典本国的作家,也不可能被瑞典完全认同,例如,1974年,两名瑞典作家伊凡·奥洛夫·渥诺·强生和哈瑞·埃德蒙·马丁松共同得奖,就遭到瑞典舆论的攻击,认定他们没有资格获奖。马丁松是瑞典的文学大师,他获奖后却遭到自己的同胞如此苛求,心情非常不好,得奖四年后便去世了。在我听闻的范围内,常被非议的是邱吉尔和赛珍珠。有人说,邱吉尔的得奖是政治需要,但是,就在邱吉尔得奖30年后的1983年,另一位英国的获奖作家威廉·戈尔丁(其代表作《蝇王》是英美大中学校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却在获奖演说中特别郑重地礼赞邱吉尔。他说:”......我们不能忘了邱吉尔,尽管评论家们百般挑剔,他还是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获奖不是由于诗歌和散文,而是一部质朴简洁的叙事作品,它是真正表达人类战胜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充满真情的言论。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们,都知道,是邱吉尔诗一样的行动,改变了一个时期的历史。“他最后甚至这样衷心感叹:”我觉得我该走下这个讲坛了。邱吉尔、朱丽安娜,更不用说本·琼森和莎士比亚了,这是一群多么杰出的人物呵!“我不隐讳自己对戈尔丁的礼赞产生共鸣,这不仅在于我曾被邱吉尔的二战演讲录所蕴含的深广诗意所打动,而且觉得人类创造的文学,不应当屈从于教科书上的狭窄定义,像邱吉尔这样富有大诗意的言论,代表人类一代战士征服魔鬼的精彩言论,绝对是美丽的散文,而且是闪耀着理想主义光焰的散文。我对赛珍珠也有好感。她的本名是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1892—1973),赛珍珠是她起的中文名字。她从小就随父母来到中国,直到35岁时才离开中国,她不仅从小就读过中国经书,而且很爱中国并努力了解中国,因此,在她的心灵中,一直把中国当作她的第二祖国。1938年她在获奖演说中说:”尽管我是以完全非官方的身分,我也要为中国人在这里说话,因为不这样我就不忠实于自己,因为这么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也就是我的生活,而且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在心灵上,我自己的祖国和我的第二祖国--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有一份对自由的热爱。“赛珍珠获奖时仅46岁,属于最年轻的获奖作家(后来获奖的布罗斯基常被认为是最年轻的作家,其实获奖时已47岁)。赛珍珠写作非常勤奋,一生共著85部作品,主要是小说,还有传记、散文、政论、儿童文学等。瑞典文学院在给予她的”获奖辞"中特别指出她的作品恰恰符合诺贝尔的理想原则。祝辞这样写道:赛珍珠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跨越了种族的鸿沟,并在艺术上表现出人类伟大而高尚的理想。
我虽未阅读赛珍珠的全部作品,但仅仅从她的代表作《大地》(1932)和《母亲》就不能不被她所展示的中国人民的痛苦命运所感染,尤其是中国妇女的命运,其双重奴隶的悲剧可说是被写得令人惊心动魄。在她笔下中国妇女生活在双重黑暗的夹缝中:一重是过去的黑暗--过去那种不把妇女当作人的传统观念多么黑暗;一重是未来的黑暗,等在妇女面前的年老色衰,被丈夫所厌弃。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中,除了鲁迅之外,其他作家对中国妇女惨苦命运的描写,似乎没有超过赛珍珠的。因此,以赛珍珠为例来非议诺贝尔文学奖也未必妥当。当然赛珍珠是很难与福克纳、海明威等真正一流的作家媲美的。
第三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一、作者介绍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美国作家,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的一个庄园主家,南北战争后家道中落。福克纳从小生长在美国南方,年轻时曾在当地邮政局做过一阵不太负责任的局长,后因玩忽职守而被辞退。他游历过许多地方,但最终依然回到美国南方,并且所有的作品都以南方为背景。所以他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整个西方最有影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喧哗与骚动》、《八月之光》等。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艺术上,福克纳大胆地进行实验,采用意识流手法象征隐喻等手段表现暴力、凶杀、性变态心理等,他的作品风格千姿百态、扑朔迷离,读者须下大功夫才能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情趣。
福克纳的作品。他的叙述辗转于死亡、坟墓与监狱之间,他的文学世界中来来往往的就是那么几个人,他用一种阴郁的情感痴迷于那些人。但是,如果你逼着自己去啃这些文字,慢慢地,你的努力会得到回报。你会从他文字的深处看到,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人类是如何艰难地、坚决地维持着爱、勇气、荣誉、怜悯、自尊、同情、牺牲与希望。阅读福克纳,你获得的不是浅薄的快乐,而是深层的领悟、震撼和满足。
二、解题
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个获奖致辞,是福克纳在1949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时所作的答辞。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演讲词。然而,由于福克纳本人对语言运用的独特性和精深性,对初学者来说,这篇美文也许颇有些难度。演说时间:1950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岛屿最多的城市。算上郊区的岛屿,共有24000个岛屿,被称为“北方威尼斯”。
《我弥留之际》(1930)描写农民安斯按照亡妻的遗愿,率全家扶送灵柩去杰弗逊镇妻族的墓地安葬。一路上磨难不断:次子达尔认为尸体已腐烂,应就地处置,于是放火烧棺材,被当作疯子关进疯人院;长子卡什为了救护落水的棺材压断了一条腿;越来越重的尸臭招致来大群的兀鹰;三儿子朱厄尔失去了他心爱的马;女儿德尔欲趁机去城里打胎,却被药房里的伙计欺侮;弱智的小儿子未能得到他渴望的玩具小火车,唯有老爹安斯配了一付假牙并找了一个新婆娘。有人把这部小说称作现代的《奥德修记》,即一部反讽性的史诗,一出荒诞的喜剧。福克纳既嘲讽南方农民人性中丑陋的一面,又肯定了他们重然诺讲信义的另一面。在幽默调侃中有严肃庄重的悲剧意味。小说在艺术上也体现了福克纳一贯强调的“实验性”。全书共分59节,每节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各自从个性视角介绍故事的一个部分。
三、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三百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有瑞典文学院下属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进行评比的遴选的一项文学大奖,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上一为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家。
四、课文研习
(一)齐读第一段
提问:演讲辞要注意针对性,请问,这篇文章,作者讲话的对象是那些人?请用课文原文回答。
明确:“我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献给那些可能正在聆听我讲话的、同样献身于艰苦的文学事
业的年轻男女们。”所以这篇演讲,主要就是他与年轻的文学创作者们的一次精神上的呼唤和交流。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如何理解“今天的悲剧是一种肉体上的恐惧”。明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无数国家的亿万人们,投入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灭绝人性的、几乎将人类引人末日的战争中。最后就只剩下了屠杀、仇恨、消灭,为了什么?很多人都不知道,也许开始知道的人最后都不知道了。但唯一可以知道的是,西方欣欣向荣的精神文明,人类千百年了建立起来的精神大厦,已化为乌有了。人性中,只剩下了仇恨、绝望、肉体与欲望。
而福克纳却呼吁人们去关注“灵魂的话题”,创造了一个由人类最珍贵的品质,爱与荣誉,怜悯与自尊,同情与牺牲,勇气与希望组成的精神家园。因而从这个历史高度,从这个文学高度讲,福克纳确实是最有资格,呼唤西方世界,再一次“重建家园”的精神大师。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说,在法国青年的心目中,“福克纳是上帝”
(三)齐读第三段,用课文的原文回答,福克纳认为,值得写作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爱与荣誉,怜悯与自尊,同情与牺牲”。
长期战争的后遗症,肉体的消灭,带来心灵的恐惧,至今不绝。人们停止从事心灵的探索,已经很久了。要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必须回忆起、延续起过去的美好传统。任何时代的作品都有“爱情”,任何时代的作品,也都有“失败”和“胜利”,但关键是,如果那一个时代的作者,心灵集体变成了一座废墟,集体丧失了人类仅有的、美好的、能够在大众中传播,能引起大家共鸣——即怜悯与同情。并将大众升华到一个更高境界的人性,那么,人的“爱情”,与动物的情欲,人的“胜利与失败”,与动物的厮杀,又有多大不同呢?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福克纳的发言,认为这种创作,只能表示创作者体现出来的人类心灵,处于一种精神的废墟状态。
(四)请同学朗读第四段,其余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在人类学会这些真理以前,他们在写作中会认为自己已经高高在上,并且看见了人类的末日。”
明确:人类没有了这些美好情感,就会在写作中充斥另一种情感,一种狭隘的优越感,民族优越感,或是种族优越感,消灭其它国家的理论,就建立在这种自狂自大的优越感的基础上。所以就形成了二次大战的人类的互相消灭,从而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的末日。”
2、如何理解“人类不仅仅存在,他还将胜利”?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人类有一个灵魂,一种同情心、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
(五)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诗人、作家的责任是什么?
明确:“书写这种精神”。
文学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它是把现实世界作为材料,来表现人类精神的完整性。那么,福克纳认为要把现实世界的哪些因素作为材料呢?他点明了,他的文学观念,选择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爱与荣誉,怜悯与自尊,同情与牺牲。” 怎么样在精神废墟的基础上重建大厦,那就是要在这些品质的基础上重建人性,只有人类重新拥有这些精神品质,精神文明的大厦才会自然建成。人类才会从目前的仅仅生存中,走向胜利。”
附板书: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致辞
【美】威廉·福克纳
解决的问题:号召广大的文学创作者在精神的废墟上,重建西方精神文明的大厦。
作家的任务:书写人类的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小学即辍学,曾务农多年,也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离开故土,尝试写作。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多产且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作家莫言10月11日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外界对他的评价。
1.《卫报》:莫言的获奖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它帮助中国克服了对诺奖的复杂心态。在中文里“莫言”是不讲话的意思,以此作为小说家的化名,是一个奇怪的选择。“莫言值得注意的不仅是他对中国近代历史富有创造力的写作,还有他对写作这门手艺的献身精神。在90年代中国有个著名的标语‘往前看’(在中国这句话是个双关语,‘前’和‘钱’同音),许多中国作家在成名后搁置小说创作,加入到更能赚钱的行业,比如电视剧和电影剧本的创作等等,在这个发热的文化背景中,莫言能够站出来,承担他的文学使命。他是少数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能够坚守文学的作家。”
2.《华尔街日报》:瑞典文学院终身秘书Peter Englund向瑞典电台表示,莫言的作品在很多方面来讲都是独一无二的,并将其与威廉福克纳、狄更斯和拉伯雷相媲美。Englund称莫言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3.美联社:莫言打破欧洲作家的垄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多少有点出人意料。莫言创作的突破是1987年出版的《红高梁》,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了朴实的乡土之爱。在注重感官之娱和生存困境的同时,意在刻画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莫言随心的风格成就了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
4.瑞典皇家学院常任秘书英格朗称,莫言的创作方式独一无二,你只要读半页莫言的作品,就知道是莫言写的。莫言的作品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跌宕,他致力于揭示中国社会的真实。曾将多部莫言作品翻译成英文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表示,莫言与很多同时代的中国作家相比更加“有历史感”。
5.《纽约时报》: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纽约时报》书评曾说:莫言是一位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文学成就很推崇,认为他的创作代表了亚洲的最高水平。莫言同时也是中国当代严肃文学作家中少有的畅销书作家,拥有大量的忠实读者。
6.《纽约客》:长期以来,中国有追求诺贝尔奖的“情结”,因此,莫言此次获奖,被中国媒体看做“历史性突破”。7.西班牙《消息报》报道:“莫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我们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这位新任诺贝尔奖得主的许多小说都流露出东方化的魔幻现实主义味道。
8.西方评论家对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大加赞赏。汉学家史景迁2008年在《纽约时报》上写道,这部作品“几乎涵盖了这个国家的整个革命时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
9.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教授贺麦晓说,莫言属于文化大革命后开始用新的眼光关注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一代作家。贺麦晓表示,莫言的作品没有描写社会主义超级英雄,而是充满了具有真正弱点的真实人物,与此同时他把中国农村描写成一个“发生奇妙事情的神奇的地方”。
10.美国《华尔街日报》援引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的话说,莫言的小说有一种粗鄙的、乡村式的语言,与农村背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他还采用了先锋派的想象,使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反映出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
11.俄罗斯外国文学图书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格尼耶娃11日也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的评价相当客观,将梦幻般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民间传统相结合,这绝非易事。因此,我们祝福他,并希望俄罗斯读者能尽快读到他的作品。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获奖感言这是我的创作《蛙》出版近两年,期间多次接受过媒体采访,许多人也问我这部小说到底写什么的,我说写人,写姑姑这样一个从医50多年乡村妇科医生的人生传奇,她的悲欢离合,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她的反思与忏悔,她的伟大与宽厚,她的卑微与狭隘,写出她的职业道德与时代的对抗与统一,写的看似一个人实则是一群人。《蛙》其实也是写我的,学习鲁迅,写那个躲在旗袍里的小我,几十年来我一直在写他们、写外部事件,这次写自己、写内心,是吸纳心情、排除毒素,揭露社会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内心阴暗困难,这是人之常情。作家写作必须洞察人之常情,但又必须与人之常情对抗,因为人之常情经常制造罪恶。在《蛙》中我自我批判的彻底吗?不彻底,我知道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敢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盯着自己写也是盯着人写的重要步骤。得了茅盾奖当然是好事,但得了奖则忘乎所以是可耻的行为,必须清楚的知道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好小说还没被发明出来,要把目光往那个方向看,盯着那个在荆棘丛生没有道路的地方,那里有绝佳的风景,那里有伟大的小说在向我们招手。
最后感谢中国,感谢读者、感谢评委,感谢那些批评过我、表扬过我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用他们的真诚情感不断激励我写作的朋友们!
莫言答白岩松专访:脚踏实地,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人民网北京10月12日电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此电话专访了作家莫言。此时的莫言在采访中表示,已回到山东老家高密,“与父老乡亲在一起,接接地气,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对于获奖,莫言表现得很平静,坦言“没什么可兴奋的。这半个多月来,炒来炒去,我挺麻木的,已经无所谓了。”并透露获奖后,“按照我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以下为专访实录:
白岩松:莫言先生,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不是很兴奋?
莫言:没什么可兴奋的。这半个多月来,炒来炒去,我挺麻木的,已经无所谓了。
白岩松:您回到高密,是在躲吗?
莫言:一个月前就回来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回来,现在是秋收季节,与父老父亲在一起,接接地气,了解当下农民的心理状态。
白岩松:听到获奖消息时,你就在这块让你走上文坛、给了你声誉的红高粱的土地上,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巧合。
莫言:这是偶然的巧合,没有任何提前的预想。
白岩松:比奖金更早到的是新闻记者,会不会对他们有些烦了?
莫言:记者待了好几天了。跟他们简单地聊了几句,觉得他们很辛苦,我很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白岩松:您今年57岁,诺贝尔奖在您创作的中间阶段来到,会不会打乱您之前的创作计划? 莫言: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接受记者的采访,会有很多社会活动,但很快就会过去,主要是自己的心态,自己不要把这个当成一件了不起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要把这个看得太重。它就是一个奖项,得了这个奖,并不证明你就是中国最好的作家,这个我心里很清楚,中国作家有很多,写得好的也有很多,得了这个奖我很幸运,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不会轻飘飘的。作家最重要的还是作品,不是奖项。能让他站稳脚跟的,还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土地的热爱,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的、勤勤恳恳的、对土地忠诚的写作态度,我要尽快地从这个态度摆脱出来,赶快写作。
白岩松:您手头正在准备的作品是什么?
莫言:最近手里有很多在准备的,有关于战争的,有关于家庭的,有话剧剧本以及戏曲方面的,有的写了三分之一,有的写了开头,有的在收集素材。不知道先完成哪一个,但肯定会尽快地写。白岩松:诺贝尔奖颁奖词特别强调您是魔幻现实主义,和福克纳、马尔克斯这样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你觉得这是一个定论吗?还是你其实早就想改变它,或者已经在改变它?
莫言:关于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我在1987年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中国作家以及我个人与他们的关系。毫无疑问两位大师对我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写作让我开窍,让我意识到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写。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一定要尽快地逃离他们,因为我觉得靠得太近的话容易失去自我,我说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山,如果靠得太近的话,自己就被他们化掉了,所以要躲得远远的,离他们越远越好。但毫无疑问他们对我是有影响的,我自己也非常明白。
白岩松:这也正是我问你这个问题的含义,是不是诺贝尔奖的颁奖词是不是其实有点落后于你的前行了?
莫言:我想我最近翻译成瑞典文的一部作品是《生死疲劳》,涉及了魔幻的内容,但是我认为这个魔幻是与中国的民间故事密切相关的。我觉得这个评价也是对的,不能说跟我的创作没有关系,还是表述了我的创作特质,当然如果说要把我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这么短短的两句话显然是不够的。
白岩松:是不是这块土地是你最该感谢的,不管获得什么奖?
莫言:那当然,即便是不获奖,我也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这里的父老乡亲。我生于斯,长于斯,我最早的作品也是以在这个地方成长的经验、亲身经历,甚至很多小说里好多的人物原型都是我的左邻右舍,所以我想没有这块土地,没有这块土地上的我的乡亲们,也不可能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白岩松:其实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可能对于媒体来说万分关注,你的乡亲们呢?你今天听到这个消息有没有关注他们的反应?
莫言:我的乡亲们好像是„„我不能一个个去问他们。我想会有一些人感兴趣,会有一些人知道的,但是也不至于说是特别关注吧。
白岩松:回到这块土地,心里会不会特安静?你每年都会选择一定要回来。
莫言:是,是,是。我觉得这个地方第一它是一个比较小的城市,没有北京那么大、没有北京那么多人口、没有北京那么喧嚣。回来以后我自己躲到一个小房间里面,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写字。白岩松:最后两个问题,莫言先生。您为什么没去瑞典领奖?
莫言:领奖可能要到12月份。
白岩松:之前有来自瑞典的消息吗?
莫言:没有任何消息,没有任何沟通。
白岩松:都是媒体的猜测升华了这个消息?
莫言:我看到网友开玩笑,说我已经出差去瑞典了。
白岩松:有没有想过将近800万人民币怎么花?
莫言:没有考虑过。
白岩松:最后一个问题。从57岁这个奖项的兴奋开始,您接下来的文学路怎么走? 莫言:按照我原来既定的方向,脚踏实地,描写人的生活,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写作。
第四篇: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
时间 作家 国籍 获奖理由
1901 苏立〃普吕多姆 法国 “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1902 特奥多尔〃蒙森 德国 “今世最伟大的纂世巨匠,此点於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
1903 比昂斯滕〃比昂松 挪威 “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法国 “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1904 何塞〃埃切加赖 西班牙 “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
1905 亨利克〃显克维支 波兰 “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
1906 乔祖埃〃卡尔杜齐 意大利 “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1907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 英国 “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
1908 鲁道尔夫〃欧肯 德国 “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
1909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瑞典 “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
1910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 德国 “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境”
1911 莫里斯〃梅特林克 比利时“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
1912 盖哈特〃霍普特曼 德国 “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
19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印度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4 未颁奖
1915 罗曼〃罗兰 法国 “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
1916 魏尔纳〃海顿斯坦 瑞典“褒扬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1917 卡尔〃耶勒鲁普 丹麦 “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1917 亨利克〃彭托皮丹 丹麦 “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
1918 未颁奖
1919 卡尔〃施皮特勒 瑞士 “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1920 克努特〃哈姆生 挪威 “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
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 法国 “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宽闵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
1922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 西班牙 “由于他以适切之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1923 威廉〃勃特勒〃叶芝 爱尔兰 “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 波兰 “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
1925 乔治〃萧伯纳 爱尔兰 “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
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意大利 “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
1927 亨利〃柏格森 法国 “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
1928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挪威 “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
1929 保尔〃托马斯〃曼 德国 “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1930 辛克莱〃刘易斯 美国 “由于他充沛有力切身科动人的叙述艺术,和他以机智幽默去开创新风格的才华” 1931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 瑞典 “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1932 约翰〃高尔斯华绥 英国 “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
1933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 俄国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1934 路伊吉〃皮兰德娄 意大利 “他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
1935 未颁奖
1936 尤金〃奥尼尔 美国 “由于他剧作中所表现的力量、热忱与深挚的感情——它们完全符合悲剧的原始概念”
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 法国 “由于在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中表现出来的艺术魅力和真实性。这是对人类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1938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美国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1939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芬兰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1940—1943 未颁奖
1944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 丹麦 “由于籍著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
1945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智利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 赫尔曼〃黑塞 德国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7 安德烈〃纪德 法国
“为了他广包性的与有艺术质地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以无所畏惧的对真理的热爱,并以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呈现了人性的种种问题与处境”
1948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英国 “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1949 威廉〃福克纳 美国 “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50 帕特兰〃亚瑟〃威廉〃罗素 英国 “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51 帕尔〃费比安〃拉格克维斯特 瑞典 “由于他在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的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
195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法国 “因为他在他的小说中剖析了人生的戏剧,对心灵的深刻观察和紧凑的艺术”
1953 温斯特〃丘吉尔 英国 “由于他在描述历史与传记方面的造诣,同时由于他那捍卫崇高的人的价值的光辉演说。”
1954 欧内斯特〃海明威 美国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1955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奈斯 冰岛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1956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西班牙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1957 阿尔贝〃加缪 法国 “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1958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 苏联 “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
1959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 意大利 “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1960 圣琼〃佩斯 法国 “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
1961 伊沃〃安德里奇 南斯拉夫 “由于他作品中史诗般的力量——他籍著它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
1962 约翰〃斯坦贝克 美国 “通过现实主义的、寓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1963 乔治〃塞菲里斯 希腊 “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1964 让〃保尔〃萨特 法国 “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
1965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 苏联 “由于这位作家在那部关于顿河流域农村之史诗作品中所流露的活力与艺术热忱——他籍这两者在那部小说里描绘了俄罗斯民族生活之某一历史层面”
1966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 以色列 “他的叙述技巧深刻而独特,并从犹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题”
奈莉〃萨克斯(女)德国 “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1967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危地马拉 “因为他的作品落实于自己的民族色彩和印第安传统,而显得鲜明生动”
1968 川端康成 日本 “由于他高超的叙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锐表现了日本人精神特质”
1969 萨缪尔〃贝克特 法国 “他那具有奇特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困乏中得到振奋”
1970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苏联 “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籍著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
1971 巴勃鲁〃聂鲁达 智利 “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1972 亨利希〃伯尔 德国 “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1973 帕特里克〃怀特 澳大利亚 “由于他史诗与心理叙述艺术,并将一个崭新的大陆带进文学中”
1974 埃温特〃约翰逊 瑞典
“以自由为目的,而致力于历史的、现代的广阔观点之叙述艺术”
1974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 瑞典
“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1975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 意大利 “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1976 索尔〃贝娄 美国 “由于他的作品对人性的了解,以及对当代文化的敏锐透视”
1977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 西班牙 “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1978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美国 “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既扎根于波兰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
1979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 希腊 “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1980 切斯拉夫〃米沃什 波兰 “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1981 埃利亚斯〃卡内蒂 英国 “作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富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1982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1983 威廉〃戈尔丁 英国
1984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捷克斯洛伐克 “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1985 克洛德〃西蒙 法国 “由于他善于把诗人和画家的丰富想象与深刻的时间意识融为一 体,对人类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986 沃莱〃索因卡 尼日利亚 “他以广博的文化视野创作了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生的戏剧。”
1987 约瑟夫〃布罗茨基 美国 “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1988 纳吉布〃马哈富兹 埃及 “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1989 卡米洛〃何塞〃塞拉 西班牙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1990 奥克塔维奥〃帕斯 墨西哥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1991 内丁〃戈迪默 南非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1992 德里克〃沃尔科特 西印度群岛 “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1993 托尼〃莫里森(女)美国 “其作品想象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
1994 大江健三郎 日本 “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与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
1995 希尼 爱尔兰
“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1996 希姆博尔斯卡 波兰 “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1997 达里奥〃福 意大利 “其在鞭笞权威,褒扬被蹂躏者可贵的人格品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与中世纪《弄臣》一书相媲美。”
1998 若泽〃萨拉马戈 葡萄牙 “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1999 君特〃格拉斯 德国 “其嬉戏之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
2000 高行健 法国 “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 2001 奈保尔 英国 “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寻真实的动力。”
2002 凯尔泰斯〃伊姆雷 匈牙利 “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2003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南非 “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
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
苏利〃普吕多姆
Sully Prudhomme 1839-1907 法国
生平年表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939-1907)法国诗人,原名勒内〃弗朗索瓦〃普吕多姆。生在巴黎一个工商业者家庭,父亲是工程师。苏利〃普吕多姆自小聪颖好学,但由于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学深造。早年当过职员、工程师、并从事过法律工作后转入诗歌创作。坚实的科学修养使他想沟通诗与科学;而强烈的哲学兴趣,使他更想从哲学思考中捕捉灵感,提炼诗的主题。
60年代前后曾参加帕尔纳斯派诗歌运动,并成为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帕尔纳斯派是由一些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高蹈派诗人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驱。这扔诗人在艺术上主张远离现实,冷静、客观,抑制个人感情的直接抒发。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第一部诗集国《韵节与诗篇》即露头角,引起诗坛重视。此后发表的诗集《孤独》(1869)、《徒劳的柔情》(1875)是抒情气息较浓的两部代表作,主要抒写孤寂的心境,失恋的爱情,充满忧郁的情调。但更受知识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正义》(1878)和《幸福12首诗歌》(1888),诗集主要探讨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有说教成分,比较晦涩难懂。此外,他还有诗集《考验》(1866)、《战争印象》(1870)、《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1900至1901年,他编辑出版了《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由于他创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01年,瑞典学院为了“特别表彰他的诗作,它们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他。
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
特奥多尔〃蒙森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 德国
生平年表
特奥多尔〃蒙森(Theodor Mommsen 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生于德国的的席莱苏维格(当时属于丹麦)的伽尔丁。父亲是乡村牧师,母亲是教师。在家庭的影响下,蒙森自小便喜欢和熟悉古罗马史。1938年考入丹麦的基尔大学法律系。1842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843年,蒙森接受丹麦国王的奖学金,前往意大利,从事古罗马法律的考察研究工作。1847年返回祖国,应聘到莱比锡大学任法学教授,后因发表攻击俾斯麦的演说,1850年 被解聘。1852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担任罗马法教授;1854年转至布雷斯劳大学任教;1858年担任柏林大学古代史教授,并应柏林皇家学院之聘,主编期刊《文典》。1874年,再次被聘为莱比锡大学教授。1873至1882年,任德意志帝国国会议员,在议会中,他以自由派领袖的身份经常发表演说,抨击俾斯麦的国内政策,曾因“诽谤罪”受到司法机关传讯。蒙森为表示抗议,愤然退出议会。
蒙森的主要成就是对古代罗马历史的研究。五卷本《罗马史》(1854-1885,第四卷未完成)是他积30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的史学巨著。渊博的学识和民主主义的信念,使他能以新的光辉烛照这个两千多年的古代社会。他热烈赞扬富于民主精神、奖掖科学、艺术的凯撒,而把庞掊只看作一个善于练兵的低级军官。在展示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这部巨著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广度。作品文笔洗炼,叙事生动,富于戏剧性,人特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罗马史》的巨大成就,为作者赢得极高声誉,俾斯麦曾手持这部书对作者说:“尊著《罗马史》我拜读再三,你看,封皮都快要磨破了。”
蒙森的重要著述还有:《意大利南方方言》(1850)、《罗马编年史》(1859)、《罗马铸币史》(1860)、《民法集》(1866-1870)、《罗马公法》(1888)、《罗马刑法》(1899)等,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16卷,1867-1959)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1902,由于他是“现存的最伟大的历史写作艺术大师,特别要提及他的里程碑著作《罗马史》”,蒙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认为,《罗马史》“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颁奖辞)1994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
1935-
[日本] 生平年表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生于爱媛县喜多郡大潮村。1954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两年后转入法文科,并在萨特哲学和欧美现代小说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创作。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1957)使大江一举成名,获 “五月祭奖”,并为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所盛赞。紧接着,《死者的奢华》(1957)又受到川端康成的称赞。中篇小说《饲育》(1958)获“芥川文学奖”。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表现青年学生厌恶现实却又不得不以矛盾、孤独的意识去思考现实及自身的精神状态。
1959年大学毕业后,大江作为青年左翼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与开高健等一起访问过中国。自60年代初期起,大江的创作进入鼎盛期,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964),获新潮文学奖,《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获谷崎润一郎奖,《洪水涌上我的灵魂》(1973)获野间文艺奖,《倾听雨树的女人们》(1982)获读卖文学奖,系列短篇《新人啊,醒来吧》获大佛次郎奖,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1993)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此外,还有随笔集《广岛札记》(互964)、《冲绳札记》(1970),理论著作《小说的方法》(1978)、《为了新的文学》(1988)等。
大江在小说创作观念上提倡与传统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边缘文化,并擅长从性意识的角度观察人生,构筑文学世界。
1994 年,由于他的作品“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出了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2000高行健
1940-
[法国] 生平年表
高行健(1940—),原籍江苏泰州,出生于江西赣州。目前为法籍华人。2000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后来他又写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现出艺术魄力和深邃的历史感。《绝对信号》一剧,被列入“共和国50年10部戏剧”。高行健在大陆发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小说评论,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
他的剧作集《彼岸》(The Other Shore)在一九八六年在大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时遭北京当局禁演,翌年他即离开中国大陆赴法国,隔年再以政治难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纽里,加入法国国籍。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长篇小说《灵山》(据说台湾已经有了中文版)、《一个人的圣经》都只能在海外出版。他的画作也已在欧洲和美国展出。在报章中,有人称他为大陆异议作家。
高行健年表:
1962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任中国国际书店翻译。1971——1974到干校劳动,后来在皖南山区农村中学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国建设》杂志社法文组组长。1977年调中国作协对外联络委员会工作。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1981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创作《绝对信号》(于刘会远合作)《车站》《野人》等剧作,引起很大反响,并因其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想内涵而发生争议。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戏剧手法,突破了话剧传统的时间结构,拓宽了戏剧表现空间,探索新的戏剧观念包括舞台观念。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提出了新的文学观,强调小说要揭示现代社会矛盾,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复杂的人性,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等,引起广泛的注意和争论。论文《谈小说观和小说技巧》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还出版过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理论著作《现代戏剧手段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和戏剧作品集《高行健戏剧集》等,90年代定居法国,继续从事创作和绘画,出版小说《灵山》等。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作品一览
戏剧:《绝对信号》、《野人》、《车站》、《模仿者》、《躲雨》、《行路难》、《喀巴拉山》、《独白》、《冥城》、《彼岸》、《逃亡》、《生死界》、《对话与反诘》、《夜游神》、《山海经传》
小说及评论集
《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给我老爷买鱼竿》、《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没有主义》、《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戏剧集》、《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
第五篇: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散文精品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沉思集(节选)[德国]特奥多尔·蒙森恺撒其人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沙漏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黄昏和黎明孟加拉风光·西来达沉思散记 [法国]罗曼·罗兰论创造自由鼠笼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塞纳河岸的早晨苏珊
一个孩子的宴会
[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魔幻
[英国]乔治·萧伯纳贝多芬百年祭 [挪威]西格里德·温塞特挪威的欢乐时光 [英国]约翰·高尔斯华绥远处的青山观舞
[俄国]伊凡·亚历克谢塞维奇·蒲宁山口在八月静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芦苇为什么是空的为什么玫瑰会有刺 [德国]赫尔曼·黑塞童年轶事 [法国]安德烈·纪德刚果日记(节选)沙漠
[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歇斯底里《月亮宝石》序言 [美国]威廉·福克纳阿尔贝·加缪
在卡洛琳·巴尔大妈葬仪上的演说词
“他的名字是彼得”
[英国]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我为何而生我是怎样写作的[瑞典]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父亲与我爱情和死亡假如天空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马尔卡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我与绘画的缘分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塞纳河畔人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门内斯柏拉特罗春天自由
[法国]圣-琼·佩斯降雪了
于来去的国度,万籁俱寂死灰下的辽阔大地 [美国]约翰·斯坦贝克巨人树 [日本]川端康成关于美我的伊豆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归来的温馨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废墟文学之我见懒惰哲学趣话它们没有飞走
[澳大利亚]帕特利克·怀特回头的浪子
[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卡梅尔什么东西是我的 [英国]埃利亚斯·卡内蒂恶意中伤不可捉摸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世界美如斯倾心相告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哀泣的缪斯 [南非]纳丁·戈迪默基本姿态
[爱尔兰]山姆斯·希尼舌头的管辖 [德国]君特·格拉斯一只雌鼠的荣耀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何谓古典 [英国]多丽丝·莱辛特别的猫 [德国]赫塔·米勒压抑的探戈亡者乐园
[秘鲁/西班牙]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论拉美自由之未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诗精品
[法国]苏利—普吕多姆幸福随想(选八章)[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我为你祝福十字架印第安人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生者与死者(选十章)[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礼物雪云使
忘恩的悲痛人类的儿子死
不朽形象的福音创造的祭火我期望的苦修劫时令之环暴风雨生命的琼浆远飞的心绪送别词 [法国]罗曼·罗兰忆
罗马的春天生命的敌人摇篮礼赞光荣的受难者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痛苦的胜利者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影子风雨学校
[爱尔兰]威廉·勃特勒·叶芝献辞(节选)魔幻(节选)[挪威]西格里德·温塞特山谷小溪果园鸣禽
[德国]保尔·托马斯·曼神圣的夜
你还记得那座花园吗? [俄国]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耶利哥蔷薇盲人音乐
阿尔卑斯山中神话秋(节选)雾(节选)旅途感悟深夜“希望号”
在一条熟悉的街道上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灯上帝歌声池塘橄榄树世人四瓣的花朵如果死亡来到幸福致墨西哥妇女玫瑰树根母亲的诗一个女教师的祈祷 [德国]赫尔曼·黑塞阴云密布的天空农舍红房子村庄雨天
百合花凋谢的时刻拨开美丽的假象午休时分真愿自己是个巨人在我的青年时代童年时的花园 [法国]安德烈·纪德在奉献中陶冶出完美我,新的亚当别再等待
人类珍惜自己的襁褓我梦想一种新的和谐生命朦胧的活动给娜塔那埃拉罗马蒙特·班西赫海滩上水轻沙柔
我全部财富孕育在我心中
美丽的佛罗伦萨永无休止的更新抑制不住的渴朋友,什么也别信仰荒谬的世界观啊,再次重新起步田野上的百合花呵别膜拜偶像 [美国]威廉·福克纳山
它寻求阳光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九月夜景卡门
马拉加(节选)劳伦斯在花园中(节选)[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克拉克河谷怀旧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门内斯焰火欢乐四月诗情纯净的夜牧羊人骑石榴惊怕古泉
十一月的园诗火焰黎明圣诞节冬天酒忆旧星期日夏基督圣体午睡蟋蟀之歌奉献祈祷
燕子橙红的风景 [法国]阿尔贝·加缪绝望与爱情系意大利反与正蒂巴萨的婚礼西西弗的神话(节选)
[苏联]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梦中之爱微笑脸庞
[法国]圣-琼·佩斯墙雨
放逐(节选)年代纪(节选)偕同世间温柔的人们这是人类大地阵阵强劲的风在这属于召唤崇高举止的时代飞鸟亲王的友谊写在门楣上海标
[南斯拉夫]伊沃·安德里奇时间,我最无法捉摸抱怨生活吗?我们的愿望无名旋律萨拉热窝的手艺人再没有什么我想多瑙河上大自然倦了我在孩提时代好久以前我们最难以忍受的疲惫有些人对策人的衣着碑
[美国]约翰·斯坦贝克思乡
[希腊]乔治·塞弗里斯尼津斯基成人星期五
[瑞典]奈丽·L·萨克斯我生活着
[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堂吉诃德主教危地马拉 [日本]川端康成初秋四景春天插花美的发现秋鸟
[苏联]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柯霍兹背囊一日之始涅瓦河上的都市破桶倒影在叶赛宁故乡我们不死野火与蚂蚁奥卡河之旅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爱英雄
这寒意逼人的一天毕加索是一支种族智利的森林词语
在这个时期之末不死的诗歌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我的诗
回答一个问题远方的生活(五章)城市人的生活(六章)[德国]海因里希·伯尔莱茵河
[希腊]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向前线挺进骡夫美人与文盲勇士的睡眠
风景的起源或仁慈的结束另一个诺亚属于永恒的七天
康斯坦丁·帕莱奥拉哥斯的死亡与复活
不能发生的事情 [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一个装镜子的画廊(选五章)关于独立岁月的篇页(选三章)存在在路上一个诗的国度野兽的肖像
[德国]埃利亚斯·卡内蒂自命英雄舔名人超级音乐大师瞎子泪水司炉月亮表姐耳证人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费尔特我对鸟儿的歌声远比军歌要喜爱令人心醉神驰的时刻宝贝儿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窗外(节选)夜晚的散步平原黑曜岩蝴蝶大世界
永恒的瞬间中心乌托邦孤独
我们企求爱情 [日本]大江健三郎
核时代的乌托邦(节选)布雷勒斯的墙和新疆胡杨(节选)[南非]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他和他的人 [英国]多丽丝·莱辛喷泉池中的宝物(节选)[德国]赫塔·米勒赤足二月穷人墓地的女尸冷熨斗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波兰]亨利克·显克维奇我为你祝福 [德国]鲁道尔夫·欧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瑞典]西尔玛·拉格洛夫午睡
[德国]盖哈特·霍普特曼上学的第一天
[印度]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自由小巷季节
[法国]罗曼·罗兰我为谁写作?读书笔记
[法国]阿纳托尔·法朗士在左拉墓前的演说 [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诗歌的风格艺术与思想 [法国]亨利·柏格森笑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 [美国]辛克莱·刘易斯上大学
[美国]尤金·奥尼尔斯特林堡戏剧及其手段
[法国]罗杰·马丁·杜·加尔托尔斯泰的影响
[智利]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墨西哥素描(四章)[瑞士]赫尔曼·黑塞论年龄湖·树·山 [法国]安德烈·纪德描写自己创作日记十则
[英国]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哈姆雷特
尤利西斯:秩序与神话 [美国]威廉·福克纳人不仅要生存下去
[英国]伯特兰·亚瑟·威廉·罗素论老之将至论罗曼蒂克
[法国]弗朗索瓦·莫利亚克《日记》选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作家和战争
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西班牙]胡安·拉蒙·希门内斯寓言风暴斗牛
[法国]阿尔贝·加缪冒着危险的创作
[苏联]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三个影子
威斯康星游记 [希腊]乔治·塞菲里斯成人
[法国]让-保尔·萨特占领下的巴黎
[苏联]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让他们越飞越高吧作家对人类的责任问题 [瑞典]奈莉·萨克斯致玛吉特·阿伯纽斯
[危地马拉]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拉巴斯:山峰和山峦新的神话:代用品 [日本]川端康成古都的风貌花未眠
[俄罗斯]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我们不死在叶赛宁故乡破桶
[智利]巴勃罗·聂鲁达同样面孔的两帧相片我反对高谈阔论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提供笑声的人写作的风险 [美国]索尔·贝娄耶路撒冷去来思考者的荒原
[西班牙]维森特·阿莱克桑德雷在佩德罗·萨利纳斯家 [美国]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奥勒和特露法
[希腊]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向前线挺进
[波兰]切斯拉夫·米沃什叔本华画像1916那一年
[英国]埃利亚斯·卡内蒂勒奇山谷之行
[哥伦比亚]加夫利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影响和写作再次小议文学与现实与海明威相见 [英国]威廉·戈尔丁寓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小说与读者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路遇小诗人穿着拖鞋出走神奇的铅笔
[美国]约瑟夫·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
[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人生絮语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变形窗外
向阿尔贝蒂致意 [南非]纳丁·戈迪默高速公路上的雄狮 [日本]大江健三郎始于绝望的希望 [德国]君特·格拉斯回首《铁皮鼓》
[南非]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为语言说话
[土耳其]菲利特·奥尔罕·帕穆克我父亲的手提箱 [英国]多丽丝·莱辛远离诺贝尔奖的人们 [德国]赫塔·米勒在我们德国
[秘鲁/西班牙]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中国套盒绦虫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