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末流”985湖南大学何时强势崛起
“末流”985湖南大学何时强势崛起!
长沙的岳麓山下,始建于宋的岳麓书院静立于此。铭刻于此的,是几个朝代的文化与思潮变迁汹涌淌过的痕迹。千年的文脉绵延不绝,曾经灿若繁星的岳麓书院一路延续,直至今日的湖南大学。然而,每次在贴吧、论坛讨论到湖南大学的时候网友总会冠于“末流”985之称。底蕴 | 惟楚有才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的大门上,悬挂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幅名闻遐迩的对联,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蔡锷、唐才常、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陈天华等名闻天下之士皆出于此。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南岳七十二峰尾峰的岳麓山东侧,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时任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位列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不远千里到访岳麓书院,与主教张栻讨论《中庸》之义,盛况空前,史称“朱张会讲”。此次会讲开启了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极大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在随后的几个世纪,岳麓书院虽饱受战乱,但覆灭之后,却是更加强盛的兴起,弦歌不绝,笔耕不辍。难得的是,尽管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岳麓书院确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并于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岳麓书院千年的历史积淀也成就了今日湖南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合并 | 院校调整遗憾错失湘雅1926年,湖南大学正式定名,并于1937年成为当时全国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原综合性的湖南大学被调整拆分,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然而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湖南省教委不同意湖南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合并,导致错失了湘雅医学院。为什么当年的湘雅医学院没有给湖大?据当时知情人士透露,当时湖南省教育厅听取了省内拟进行改
革工作的高校的汇报方案:当时的焦点几方:湖南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以及中南林学院都提出了初步的方案。当
时的意见是以湖南大学为主体,把卫生部的湖南医科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并入湖南大学,组建新的湖南大学,使之成为真正文理综合的大学,作为省内第一扶持对象
和省部共建的学校。另外,把中南工业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和长沙铁道职业专修学校合并作为湖南的工科老大,将使湖南的高等 教育实现类似北大、清华;复旦和上交类似的格局。这个方案首先在湖大的党委会上就发生了很大的争执,当时还是校长的俞汝勤和当时的党委
书记刘光栋首先反对,原因是觉得合并医学院校会改变湖南大学的学科结构,同时由于医学学科和农林学学科范围已经超出了所预定的综合大学的框架,所以不赞成
合并湖南医科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而湖医方面的态度是最希望和湖大合并,但保留意见。尽管湖大的这次党委会上,许多的院系主任极力赞成同湖医和湖农的合
并,但是却仍然无法改变湖大书记和校长的想法,故方案搁浅。同时刘光栋和俞汝勤的关于在现有学科基础上适当延伸和加强热门学科的方案被强行通过了,就是后
来合并的湖南财经学院,以及两年后被迫再次并的湖南计算机专科学校。同时,由于湖大的最后决议方
案中没有湖南医大,所以湖南医科大学的归属就成了当时的一个焦点,卫生部当时明确表态原来所属的几大重点医科院校将同样采取直接化归地方管理的方法将这些院校推出了部署管理的行列。而此时如果湖南医科再没有院校可以选择同其合并的话,那么它就将面临着降级为地方省级院校的危险了,对于一个由美国耶鲁一手创建于1914年,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北协和,南湘雅”的著名医学院校来说,这个结局恐怕是最糟糕和最不愿被看到的了,出于这种情况,当时的卫生部又同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进行了协商,同时当时中南工业大学也极力希望能够与湖医联姻,所以后来的专家会再次对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
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没有包含长沙铁道专修学院)的合并事宜进行了论证,结论是三校学科互补,竞争结构不大,同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小重复建设,因此通过了这一论证方案,随后送交三校党委会讨论,在三校当时的三部委达成初步协议情况下,这个方案最终获得通过。随后在5月中旬,两校的两个方案同时上报教育部
和各相关部委,同时报湖南教育厅备案。至此,湖南高校变革的格局已经定型,分别是:湖南大学同湖南财经学院的合并方案,以及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的合并方案。发展 | 各方面发展成绩斐然时至今日,湖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原985工程和原211名校,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近年来也在不断发力并快速发展,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等方面均成绩斐然。高端师资不断攀升在国家“双一流”启动和各省不断推出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之际,关于高端人才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而湖大近5年来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却不断攀升。湖大现有全职院士6名、双聘院士3名,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千人计划”4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3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3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5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湖大共有3位教授当选两院院士,其中谭蔚泓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政清教授、罗安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成绩放到全国也仅次于几所顶尖名校。科研水平稳步提升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湖大的科研水平也毫不逊色。近十年来湖大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16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专利金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7项,二等奖24项。而在2016年自然指数排名中,湖南大学位列全球大学第94名,中国大陆第12名;在化学学科榜单中位列全球第33名,中国大陆第9名;在物理学科榜单中位列中国大陆第47名。“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上湖大也位居全球第14位。学科建设成就卓著在国家“双一流”启动之际,学科建设显得愈发重要。在最近的一次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国前十位,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化学、工商管理、电气工程等学科成绩也表现不俗。而在2016年9月23号发布的最新ESI学科数据中,湖大共有8个学科入选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及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表现出色。契机 | “双一流”后发赶超的新机遇如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吹响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号角,“双一流”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新目标,也是湖南后发赶超的新机遇。推进“双一流”建设,湖南具备较好基础:从学校层面看,湖南现有“985工程”高校3所,仅次于北京、上海,与陕西并列第三位,属于全国第一方阵;从学科层面看,有3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从科研层面看,高校承担了全省80%以上重大科研项目,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从湖南省目前的高校格局看,基本可以确定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三所985名校将获得湖南省重点扶持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湖南“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学科建设为引领,采取分三步走、稳步推进和提升的战略步骤,力争使一批优势学科率先进入世界一流或全国一流行列,从而推动少数高校进入世界一流、一些高校进入国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一流行列。2020年是第一步,其目标是努力使40个左右的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5个左右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50个左右的应用特色学科进入全国应用学院同类学科的前列;50个高职特色专业群进入全国高职学院同类专业群的前列。在此基础上,争取3所大学进入国家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特色大学行列,5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或国内特色大学行列,5所学院进入国内一流应用学院行列,5所高职学院进入国内一流高职学院行列。“世界一流大学”要求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占本校学科数的1/2以上;“世界特色大学”要求ESI全球排名前1%占本校学科数的1/3以上。根据汤森路透9月23日公布的最新数据,包括在湘高校和省属高校在内,湖南省高校进入全球ESI前1%的学科共有32个。其中,中南大学总数达到11个、湖南大学8个、国防科技大学4个、湘潭大学3个、湖南师范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各2个、南华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各1个。
第二篇:在“强势”中崛起
引文:5月18日,随着住宅区6#楼完成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实现了50.4万平方米的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这一天,距离莆田万达广场2011年7月6日正式开工奠基仅仅有10个月,距离万达集团既定的“5〃26”全部封顶的节点工期提前了整整8天!这为局珠海公司争得了荣誉,也向大连万达集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强势”中崛起
——中建四局莆田万达广场施工侧记
这是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11年7月6日,莆田万达广场正式开工;8月20日,顺利完成大商业、住宅底商土方工程;9月1日,项目上下积极应对台风“南玛都”带来的莆田百年一遇特大暴雨;9月11日,顺利浇筑第一块筏板;10月19日,住宅底商顺利封顶;12月29日,大商业裙房结构顺利封顶;2012年4月28日,大商业首栋SHOH办公楼提前28天封顶,5月18日,项目提前8天全线封顶。“为什么能这么快?因为我们项目是学校、军队、家庭,有着超强的执行力、科学的保障力。兑现如期开业的承诺,就是要说自己做过的事,做自己说过的事……
激扬青春 埋头苦干 在万达施工中不断历练
就万达企业文化而言,万达是军队,干好万达要求员工要有超强的执行力,一定要办,高效地办,不找借口,多找主观原因。记得,去年底大商业裙楼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在10天之内完成大商业裙房封顶任务,单单混凝土浇筑平均一天2500方,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有的刚毕业的新员工加班到次日凌晨4点多,累得哭了,谢经理见到后,不但没有上前安慰,反而训了一顿。
“这就是军队化的作风!在10个多月的“大会战”中,莆田万达项目团队中相当多人是来莆工作后半年才回去的,更甚至有些人从来就没有回去过!去年春节不少人过年都留在工地。没有周末,工作到深夜,17个小时工作、全天候,别人在休整时,我们已经出发了,能不比他们快吗?“万达速度”的背后,更有员工的辛劳和功劳。
项目上100多号的管理团队中三分之二来自全国近30个省份,一半是85后的年轻学生,加入团队不久,项目经理就给每位员工的家属都寄了一封家书,新员工家长表示支持亲人在莆田万达共度“激情燃烧的岁月”。莆田万达作为一个温馨、融洽的“大家”,激发出年轻人的奋战热情,这也是战役快速推进的一个原因。
重拳出击 铁腕治理 为快速施工扫清障碍
加快项目施工,就要真抓实干、务实高效。莆田万达在建设伊始就提出:“说过的话就要算数,承诺的事就要兑现”,并在实践中说到做到,以超强的执行力认真去办、高效地办,打响建设“大会战”。8月,是莆田万达攻坚的一个月,开业100天倒计时正式开始,三十家专业分包队伍“大会战”拉开序幕。一日,新进场的幕墙安装玻璃死死的堵上了工地一处消防通道,在三令五申要求其整改未果的情况下,项目领导调来两台装载机和15名安保人员,稀里哗啦将其玻璃全部砸掉,据不完全统计,幕墙安装单位损失30万元,其负责人蹲在现场像丢了魂一样后悔不已。至此,施工现场再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现象发生,这就是“重拳出击,铁腕治理”。在攻坚项目过程中,我们切忌今天这个样、明天还那样,不能你推一下、我动一下,而应振奋精神、立说立行,全力突破、快速推进。
恩威并重 携手同心 确保各个节点顺利完成
既要干快万达又要干好万达,不能按部就班、平铺直叙,应要敢拼会赢、超常规推进。在短时间内,要建成50万平方米?很多人觉得不可能完成。而莆田万达采取超常规运作,在管控体系、施工工序等方面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并积极创新。在万达,业主定下的节点就是圣旨,违令者“斩”。8月3日,受“达维” “苏拉”双台风的影响,原本就不宽裕的外架拆除工作更是紧张,但8月5日三座塔吊拆除这是雷打不动的节点,将上千根六米长的钢管靠人扛下五楼,这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结果。正在担心因拆不完外架拿不到工程款的外架队组老板已心急如焚,乱了手脚,他脑子里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面对如此“临门一脚”的项目难题,项目部没有急于说“不”,一味地停留在老办法、局限在旧框框,贻误了抢工机遇。8月4日,项目部迅速从当地周边村庄召集60名青年闲臵劳动力,投入到了材料码放、转运工作中。晚饭后,又召集所有项目管理人员投入到了拆外架的现场,在大家一致努力下,8月5日凌晨02:00分,三栋塔楼外架一扫而空,逐渐退去的面纱遮挡不住它的光芒,在霓虹灯的照耀下更显王者风范。中建四局万达项目部“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思维定式,”开阔的眼界和思路,再次得到大家的认同。
马世娜
关争勇
第三篇:秦皇岛临港物流园区强势崛起
秦皇岛临港物流园区强势崛起
彩龙国际商贸广场等30余家“旗舰型”企业运营良好,秦皇岛国际汽配城等9个、总投资13亿元的项目已开工建设,360万吨钢材物流配送项目等13个、总投资38亿元项目即将动工,中国外运物流中心等10个、总投资30亿元项目签约落户,多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表达投资意愿……“打造环渤海最活跃的临港物流中心,大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产业的强势崛起,为我们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强大的动力。”秦皇岛临港物流园区管委会的目标。
建设秦皇岛第二大商务圈,大商贸城强势崛起。“地处东北、华北结合部,有世界著名深水港口秦皇岛港、全国铁路四大编组站山海关站,有多条高速、国道公路汇聚,物流桥头堡和商贸交易区由4.8平方公里,迅速扩展到规划面积34.38平方公里,并成为秦皇岛唯一一个省级物流园区。”孟凡辉介绍,随着本市及周边辽宁、内蒙古等地家居、建材、汽配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彩龙国际商贸、义乌小商品城等一批“旗舰型”商贸项目相继崛起。同时,总投资3.6亿元的兴龙商贸物流中心、总投资3亿元的秦皇岛国际汽配城等一大批二期项目纷纷开工跟进。截至8月底,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引进内资9.3亿,引进外资5000万。
三店合一立体出击,现代物流城盛装亮相。“全方位实时看店看货、监控店铺,有些方面比淘宝网还先进。”秦皇岛义乌小商品城首创国内“实体商铺、网络店铺、手机店铺”三种店铺立体销售模式,为园区现代物流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而园区内总投资2.5亿元的冀盛仓储项目是现代物流另一种形式的代表,3个大型食糖的仓储、转运、销售、邮政速递转运中心正加紧二期工程扩建
第四篇:创新发展强势崛起(改革开放30年征文)
创新发展强势崛起
绿色乌审演绎科学集约和谐发展的精彩篇章
中共乌审旗委办公室王晓军
改革开放30年来,勤劳智慧的乌审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启了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纪元。一个传统农牧业大旗正在向现代工业强旗强势转变,成为地区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的典范。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1978年以来,乌审旗始终坚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旗情的发展思路,从种草种树改良羊到“四四六”小康工程,再到“强农兴工”战略、“跨越计划”,都取得了非凡的实践成果。特别是近年来,乌审旗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进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快车道”。30年来,全旗地区生产总值由2413万元增加到70亿元,是1978年的290倍;财政收入由181万元增加到72199万元,是1978年的398倍;固定资产投资由244万元增加到70亿元,是1978年的2868倍。不仅跻身中国西部40强,而且在自治区工业十强中占据一席。
能源重化工基地快速起步
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旗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资源勘探开发,建设大基地,培育大项目,构筑大产业,推进大循环,全力打造
能源重化工基地,地方工业彻底打破了天然碱化工独脚支撑的格局,资源多元开发、项目多元建设、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快速起步。天然气探明储量近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县级地区之首,享有“中国天然气之乡”的称誉;煤炭预测储量1000亿吨。中石油、中石化、神华、中煤等国际国内500强企业进军我旗煤气产业开发领域,一大批重点项目落地。仅“十五”期间就签约引进工业项目105个,总投资795亿元。博源100万吨甲醇、苏里格2×150MW天然气发电、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形成了天然气制甲醇、发电,煤制甲醇、二甲醚等多条煤气化工产业链。2007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是1978年的3930倍。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牢固树立农牧业基础地位,大胆创新农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全面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对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种养结构、养殖方式、人口布局、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方式进行“六大调整”,基地化运作、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彻底结束了自然放牧、靠天养畜的传统农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了建设养畜、科学发展的良性运转轨道。2007年,全旗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59万亩,较1978年增加43万亩。牧业牲畜总头数达到190.4万头只,较1978年增加98.48万头只。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万亩,培育5000亩以上现代化家庭牧场经营户150户。蒙祥羊肉、马头琴乳业、恒源饲料等一批以肉、乳、饲草料
加工为主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建成投产。马头琴羊乳系列2个新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无定河苹果、“皇香”猪肉等13种农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畜产品,成为全市首家整旗推进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旗区。
生态型文化城市初露端倪
始终坚持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并重、扩容与提质同步,开放搞规划,开放搞设计,开放搞建设,开放搞管理,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高标准构建生态型文化城市。以规划为统领,全旗城镇总体规划覆盖率和中心城镇详规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40%。实施城镇改旧拓新、园林绿化、道路建设、排水排污、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工程,政企联手启动建设石化创业新区,城镇功能和品位日益提升,彻底告别了城市“脏、乱、差、散”的无序建设状态,一座清新靓丽、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型文化城市正崛起于毛乌素沙地腹部。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绿地面积分别达到25.7平方米和19.1平方米。嘎鲁图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和全国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单位行列,全旗城镇化率接近40%。
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全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积极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的草原民族文化,在全区率先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民族文化大旗”口号。文学艺术创作异彩纷呈,文体娱乐活动蓬勃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强势扩张,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赢”,成为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的一朵塞外奇葩。全旗累计出版专著、诗集280多部,385人次获得区级以上奖励。成功举办萨冈彻辰诞辰
400周年纪念大会、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萨拉乌苏首届民间艺术节等大型节庆活动,荣获“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和“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三项桂冠。“萨拉乌苏遗址”、“独贵龙”运动旧址相继列入第五、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迅猛发展,重点景区累计投资2.1亿元,创收1.6亿元,被评为全市“十五”期间文化、旅游建设先进旗。
“六网”建设高效实施
牢固树立营造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在全区率先取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内、国际双认证,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六网”工程,硬环境承载力稳步提高。生态网建设方面,先后组织实施了“271”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政策,大胆创新林业生态治理模式,涌现出了宝日勒岱、殷玉珍等享誉全国的治沙模范,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旗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由1978年的6%和30%分别提高到28.75%和70%。交通网建设方面,等级公路从无到有,修建了全市第一条穿沙公路,结束了没有黑色化路面的历史,先后建成四级以上公路24条800公里,嘎通和兰嘎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全旗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05公里,其中黑色化路面840公里;全旗第一条铁路支线和货运站即将建成投运。电网建设方面,切实加强电源点和电力网架建设,新窑峁电站、天然气调峰电厂相继建成投运,新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输变电线路273公里;110千伏变电站
4座,输变电线路310公里;35千伏变电站8座,输变电线路298公里;10千伏输配电线路2022公里,新建低压线路6471公里,农牧户通电率达96.7%。水利网建设方面,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毛乌素沙区地表水综合利用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天然气调峰电厂供水工程建成投运;机电井总数由1300多眼发展到近2万眼,节水灌溉面积从无到有发展到28万亩。气网建设方面,长呼、大杭、长乌输气管线相继建成投运,嘎鲁图镇、苏里格经济开发区、乌审召生态化工园区实现网络化供气,天然气转化能力达到45亿立方米。信息网建设方面,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讯基站遍布城乡,移动通讯和广播电视等信息网络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
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乌审旗始终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社会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始终居于全市乃至全区前列。大力实施科教兴旗战略,扎实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在工业、农牧业、服务业等发展领域普及推广科技知识,积极培养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牧民,在全旗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跻身第三批国家科普示范旗行列。把教育作为加快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普及基础教育,提升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学校管理体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6所中心卫生院和旗人民医院、妇幼保健所、蒙医院、疾控中心建设,积极
构建旗、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狠抓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
高度关注国计民生,恪守发展惠民的执政理念,初步建立起改善民生的长效普惠机制。坚持政府推动就业与企业促进就业相结合,二、三产业就业岗位快速增加,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开展。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低保,全面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实施农牧民养老保险和城镇无业人员医疗保险,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形成。认真落实干部职工增资、增加离退休费、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农牧业生产补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各项政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0元增加到1301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75元增加到6289元。
绿色乌审前景灿烂美好
今后五年,是乌审旗再造新优势,谋求新突破,实现新跨越,深入推进绿色乌审建设进程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乌审旗谋求跨越式发展已经具备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极具创新力的人文环境和日渐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要素集聚、民智汇集、环境促动的发展局面正在形成。今后一个时期,要继续遵循既定的发展路线,发扬团结奋斗的创业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着力构筑和发挥理念、人才、产业、资源和文化综合优势,切实突破政策、市场、资源和环境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大跨越,引领全旗人民步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富裕、和谐、文明的绿色乌审在鄂尔多斯迅速崛起。
根据乌审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十一五”规划要求,今后五年乌审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高水平推进能源重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基地、生态型文化城市和民族文化大旗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协调进程,着力推进社会建设,把乌审旗打造成产业先进、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较发达地区。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2年,全旗生产总值达到310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4000元,年均递增10%以上;农 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000元,年均递增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亿元,年均递增20%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量进入自治区前列。
第五篇: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在大变局中奋力实现屏山县域经济强势崛起
屏山县课题组
“十二五”时期,是屏山历史以来大发展、大建设、大搬迁的全新阶段,是全面完成移民迁建工作任务、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转折期。如何在大变局中跨越争先,奋力实现强势崛起目标,是屏山当前乃至今后必须认真思考和全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再审县情,再判形势明主题
屏山作为全国乌蒙山贫困片区重点县,资源匮乏,产业支撑力弱,发展严重不足;作为全省水电移民第一大县,“2012年5月基本完成移民迁建安置任务,确保向家坝水电站按期蓄水发电”目标要求不可更改,唯有背水一战、攻坚决战,才能实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而要最终实现“能发展、可致富”,更是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屏山也面临着诸多难得机遇,只要利用得好,就能转“危”为“机”,从而实现超常规发展、强势发展。一是移民迁建机遇。100余亿元移民迁建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效应将在长期持续显现,由此带来的基础设施大提升、城镇化大推进,尤其是县城东迁后的区位大改观,使屏山直接融入宜宾半小时核心经济圈,为屏山科学有效布局生产力、重构产业、开放求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国家和省市战略辐射机遇。屏山处在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重叠交融范围内,对接“宜宾建设区域性经济强市”发展战略,能有效实现区域互动共进发展。三是极为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机遇。除西部大开发等政策外,屏山还享有移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试点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全省水果基地强县、全省烤烟基地单元县等系列独特优惠政策,可争取更多更大的资金、项目上支持,促进强势发展。四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机遇。随
着区位改观,屏山有良好条件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可在国家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中加速产业体系建设,在大变局中实现县域经济强势崛起。“三年再造一个屏山”是市委的殷切希望;“加快发展,强势崛起”是群众的迫切要求。加速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强势发展,成为屏山后移民时代的现实需要和长期任务。这个中心主题决不能动摇。
二、再晰定位,再明目标升战略
当前,要跳出屏山站在更宽视野、更高层次上审视屏山、思考屏山、发展屏山,发挥后发优势,创新求进、敢想敢为,全力建设川南生态经济强县。力争“十二五”末GDP在2010年20亿元基础上再造“两个屏山”即2013年实现翻番达到40-50亿元、2015年再翻番达到80-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两倍,居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县级综合评价指标排位在全省上升20位、全市上升3-4位。实现这一超常规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实施产业大重构战略。按照“一心、两园、两带、五支点,东西协调,全域共进”的生产力空间布局,实施产业大重构战略,将新县城建设成为能辐射带动100万以上人口的区域性商贸物流经济中心;利用东部新发产业园和西部中太产业园平台,推进产业聚集、错位、互动发展,形成两极带动;精心构筑以工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业为主导的岷江经济带、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为主导的金沙江经济带,以库区书楼、大乘、新安、龙华、中都五镇为支点,推动全域共进。二是实施“两化”互动战略。抢抓列入全市“两化”互动试点契机,推进新县城产城园一体化发展,加快“两化”互动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全力推进库区重点淹没企业“以迁促强,升级发展”;建立库区规下企业集中迁建孵化园,培育规模发展;对磷化工、机械制造、轻纺等优势企业实施集中扶持发展;充分利用工业集中区的综合优势,尤其是“落地电”优势,围绕
主导产业定位,坚持招大引强选优原则,引进大型核心项目带动配套产业聚集发展,或以关联产业成园整体承接方式促进工业的爆发式发展。“十二五”末,力争县内建成100亿产业园区1个,促进移民充分就业,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新县城聚集。另一方面,突出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围绕“山水森林宜居城市,宜宾百万人口大都市重要组团”定位,坚持市政配套、功能分区、城市管理等相结合,把新县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商的要素聚集高地和县域经济的发动机;集中打造好书楼、新安、中都、龙华、大乘五个重镇,形成县城集中牵引、县域腹地五重镇辐射带动的城镇经济支撑新格局。力争“十二五”末城镇化率从19%提高40%以上,为工业化提供有力的要素配套及市场体系。三是实施“三色产业”振兴战略。利用全国乌蒙山贫困片区重点县等政策支持,振兴白色、绿色、金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白魔芋,将基地由4万亩增加到8万亩,推广规范化栽培技术,将总产量由1.2万吨提高到8万吨;延伸产业链,发展白魔芋深加工业,形成10亿元产值的白色产业。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和基地发展,使优质茶园面积由10万亩增加到15万亩;推进资源整合,加快培育1家国家级、2-3家省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林竹基地发展,形成以茶叶、林竹为主的产值达10亿的绿色产业。加快再造以龙眼、椪柑为主10万亩库区第二特色水果带,扶持水果储运加工配送企业发展;推进“烤考烟单元县”建设,形成10亿元产值的金色产业。四是实施旅游大开发战略。把旅游发展作为优势优先产业来抓,快速构建“1234”旅游发展新格局。即:“一城两区三镇四文化”,以新县城为中心,充分开发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向家坝库区景区,重点打造龙华古镇、书楼温泉(川南历史文化遗址)、清平彝族风情园景点,深入发掘金沙江文化、三国文化、客家文化、彝族文化等资源,着力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和向家坝库区国家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力争“十二五”末接待游客达100万人
次。五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坚决突破资源匮乏、要素不足发展瓶颈,扩大开放合作,借势借力发展。选优配强招商队伍,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商会、协会的合作,创新采取委托代理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鼓励投资的政策体系,设立投资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打造亲商、兴商、活商、留商软环境。推进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对接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利用中太产业园平台,按照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原则,推进与马边、雷波、滇东北资源富集区的合作,实现磷矿资源的“无中生有”。
三、再强基础,再造优势固保障
一是倾力强化四大发展基础。完善系列规划:加快开展新县城为中心的20平方公里产城园一体总规修编和新县城江北片区12平方公里城市拓展区及王场工业组团产城一体控制性详规、屏山工业集中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库区旅游发展规划、乌蒙山区屏山项目控规等系列发展规划编制,奠定科学发展的基础。提升交通基础:围绕生产力空间布局,加快建成宜屏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乐宜高速连接线等凸显区位优势的重要对外通道,配合建成成贵高铁及屏山高铁站,配合推进宜攀、仁沐高速公路建设;升级屏楼、楼安、龙商等公路,加快建成新安至龙华、龙溪至新安等旅游公路;构建纵横全境、贯通成渝,畅通川滇及攀西的交通体系,强力提升产业承接、资本进入和资源开发条件。园区集聚基础:将新发产业园创建成省级“移民就业产业示范园”,形成特殊的用地、用电、税收等政策支持平台,全面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有力提升企业入驻发展条件及产业承接承载能力。项目管理基础:建立项目管理制度,建立项目中心,实行县级领导、部门、乡镇分工责任制,强化项目的挖掘,论证、包装、储备工作,每年必须保持500个以上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储备,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二是着力打造两大发展优势。可持发展的能源新优势:推进省水电集团屏山川南电力调度中心建设,利用该中心整合周边小水电资源开发和输变电网络建设,力争“十二五”新增引入电力30万千瓦以上,使全县可调用电力达到50万千瓦以上;全力争取三峡公司和省政府支持,实现每年不低于15亿度“落地电”后扶电量到县并给予特殊优惠电价政策。以充足而廉价的能源吸引产业转移,促进承接发展。发展用地优势:国家土地政策日趋严格,用地指标不足已成为各地发展的“瓶颈”,拥有用地指标就有加速起飞的空间。既要充分利用库区移民后扶产业发展的特殊需要,全力争取三峡公司和中南院支持,帮助有效解决产业发展配套用地问题,向国家“要”空间;也要通过加大土地整理、创建省级“移民就业产业示范园”等措施,向省市“争”空间;也要严格控制项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盘活城镇及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节约、集约用地,向自身“挤”空间。力争“十二五”期用地指标达到1万亩。三是拼力提升三大保障水平。发展资金保障:强化城镇经营和公共资源出让,增加财政收入,挤出发展资金;清理国有资产,交由城投公司抵押融资,筹集发展资金;加强土地的储备,以存量土地抵(质)押融资,滚动发展。人才资源保障:争取省市对屏山县紧缺人才的对口挂职支援;以优厚待遇引进急需紧缺优秀人才,搭建平台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以有计划分批次送干部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和发达地区挂职等方式,提升党员干部驾驭经济工作和促进发展的能力。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全党抓经济,人人有任务的考核机制,形成“发展论英雄”的用人导向和“不找任何借口,请给我结果”的干事、创业、发展氛围,让已锻造成为“决胜迁建”铁军的干部队伍转变成为推进屏山经济“强势崛起”的新铁军,把“三年再造一个屏山”变为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