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繁荣计划”实施周年发布会实录

时间:2019-05-15 06:51: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哲学“繁荣计划”实施周年发布会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哲学“繁荣计划”实施周年发布会实录》。

第一篇:高校哲学“繁荣计划”实施周年发布会实录

高校哲学“繁荣计划”实施周年发布会实录

今天(2004年3月2日)上午9时,教育部举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实施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该计划实施的情况。人民网对新闻发布会进行了现场直播。出席发布会的有: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教育部新闻办主任王旭明、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靳诺、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保生、教育部社政司出版处处长魏晓波。以下是新闻发布会直播文字实录。

[王旭明]: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几个特点是应该尤其记住的,第一个,今天发布会是年终盘点——成就宣传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两场。再有就是两会召开之前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同时考虑到大家时间比较紧张,我们把两个内容都放在今天上午进行,第八场和第九场新闻发布会连续举行,希望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第八场新闻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向大家做一介绍,“繁荣计划”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出台的,我们向各位做了发布。一年以来执行情况如何,下面请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靳诺同志来说明这方面的情况。一同解答大家问题的还有教育部社政司科研处处长张保生同志和出版处处长魏晓波同志,下面先请靳诺同志介绍有关情况。

[靳诺]:同志们、新闻界的朋友们:为贯彻落实党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去年2月10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宣布启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繁荣计划”的实施在高校引起强烈反响,首都新闻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也对此做了专门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适逢“繁荣计划”实施一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下发,提出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九个方面的意见。教育部党组极为重视,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周济部长强调要在指导思想上与中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并切实采取各项措施加以贯彻落实,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表示要抓住这个有利的契机,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进一步取得新进展;并表示要在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中进一步发挥作用。

下面,我就“繁荣计划”实施一年来的情况,向大家做一简要说明。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繁荣计划”的实施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繁荣计划”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六个子计划,即重大课题攻关计划、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人才培养和奖励计划、学术精品奖励计划、文科教育改革计划、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计划。一年来,我们在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紧紧抓住发展和创新这条主线,努力朝着“繁荣计划”的总体目标: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方向努力。

为了保证“繁荣计划”的顺利实施,教育部采取了如下措施:(1)成立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规划和领导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工作,切实加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2)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条件的改善;(3)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学术规范,加强学风建设;(4)结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制订,将实施“繁荣计划”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工程,积极落实“繁荣计划”提出的各项建设任务。由于措施得力,“繁荣计划”的实施一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表现在:

第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3年度招标投标和评审立项顺利完成。我们克服了“非典”带来的各种困难,精心组织了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制订、选题论证、招标投标和专家评审等工作。

第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我们根据基地建设“竞争入选、定期评估、不合格淘汰、达标递补”的动态管理要求,正在对重点研究基地开展达标评估工作,其中第一批基地的评估结果已经公布。

第三,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正式开通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上网运行为标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已经启动,首批11个社科类高校学报入选名刊建设工程。

名刊工程是一个简称,是名刊建设工程,进入到名刊工程中的11个高校学报,不是说已经是名刊了,而是进入到名刊建设的工程中,这是一个过程,要经过三到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的选择,得到高校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认可以后才能真正成为名刊,到底是不是名刊还有一个过程。

《若干意见》的印发和“繁荣计划”的实施,在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高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教育部《若干意见》和“繁荣计划”的具体措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高校,河南、贵州等十余个省市教育厅,分别结合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实施教育部《若干意见》、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鼓舞。

大家手里拿到的《材料汇编》这个小册子,收录的是去年8月以前的材料,有些单位的落实措施还处于讨论制订阶段,窥管见豹,可以看出一些省市和高校的热情高涨情况。

如北京大学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一流的创新性成果为目标,确定了文科科研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奥运战略”、“大船战略”“精品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推出抓品牌、抓组织、抓评价等新思路和新举措;复旦大学拟定了变模式、搭平台、促交叉、改环境等八个层次构架的发展思路;吉林大学制订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包含人才培养计划、学术精品计划、学科建设计划、信息化建设等十大子计划,设立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和特聘教授岗位;吉林大学制订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包含人才培养计划、学术精品计划、学科建设计划、信息化建设等十大子计划;浙江大学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文科发展领导小组,确立了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创新性、交叉性和国际性”的新理念;南开大学瞄准学科前沿,继续加强基础研究,促进应用学科,积极支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重视开展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以科学研究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制定了分三个阶段发展繁荣本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措施;等等。

二、精心组织200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招投标和评审立项工作

《若干意见》印发后,教育部在当年教育经费预算已做完的情况下,决定挤出3000万元资金,先期启动“繁荣计划”六大子计划之一的“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计划”。这是教育部落实十六大关于“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一个重要措施。设立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宗旨是,支持高等学校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握学科前沿,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吸收自然科学的一些做法,采取招投标的组织方式,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严格管理,铸造精品”的要求进行;项目研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地区的联合研究,鼓励吸收高校系统外的相关专家(包括国外专家)参加课题组研究工作。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精心组织项目管理试行办法的制定、选题论证、招标投标和专家评审等工作。

一是精心制定《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这个《管理办法》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征求意见、讨论修改,充分吸收了各方面的意见,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宗旨和原则、科研组织方式、选题来源和确定、招标与投标、评审与批准、实施与管理、成果鉴定与推广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使项目组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精心确定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选题。我们先是发文向有关高校和人文社科专家咨询委员广泛征集选题,然后再从征集的选题中遴选出一部分反馈给这些学校和专家征求意见,并组织部分高校主管校长和知名专家参加座谈会进行研讨。这样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修改,最后确定40个重大课题面向全国高校招标。这40个重大招标课题,充分体现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其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课题占了突出位臵;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包括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占了很大比重;还有基础类研究课题,如《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等事关中华文明传承的重大文化课题。

三是精心组织招标评审会。40个重大招标课题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有关媒体公布后,全国共有82所高校报送投标书204项,其中最多的一个课题有16个单位竞标。重大课题的评审,不论投标者多寡,均按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精心设计工作步骤,提出具体要求,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各课题专家组严格按照评审程序,在充分评议的基础上,以一次性无记名投票、2/3以上多数票通过的方式择优确定中标者。中标的单位,不仅有人文社会科学力量非常雄厚的综合性院校,还有文科优势明显的院校,还有以文科为主的院校,中国海洋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优势的学校,在重大课题招标投标中也得到了,清华大学拿了两项,中国海洋大学拿到一项,华中科技大学还有一项,东南大学也有一项。

今后,我们欢迎更多的自然科学专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投标和研究,这种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利于文理渗透融合,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平均资助额度为50~80万元,这种支持力度在教育部是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同时,文科项目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在教育部乃至全国的文科项目申报评审中也是首次,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参加课题投标的高校和参加评审工作的专家,对重大课题采取招投标的公平竞争方式予以充分肯定,认为整个招投标过程设计严密,程序公正,评审结果令人满意,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2004年教育部将投入更多的资金,设立更多的招标课题来组织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同时,我们将认真总结第一轮招标投标的经验,更加科学地确定选题,完善评审程序,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立项、严格管理,铸造精品”的要求,为重大课题产出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做好奠基性工作。2004年重大项目选题的确定,将改为在汇总不同来源选题的基础上,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进行差额遴选;在刊登招标公告时,对每一招标课题的选题意图、研究范围、成果形式等做一限定,等等。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完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组织工作。

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制度创新使基地建设充满生机

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教育部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近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所取得的一项标志性成果,也是“十五”规划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目标是:围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科研体制改革五项任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基地的整体科研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相同研究领域享有一定声誉。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难点也是制度创新。基地建设要紧紧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环节,通过建立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具体地讲,基地的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基地的实体性;基地主任负责制度;带课题进所、完成课题出所的人员流动制度;驻所研究和学术休假制度;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等等。这些制度既是我们吸收国外研究机构的成功经验、国内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经验(如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重点研究基地试点和建设过程中许多学校的大胆创造。

几年来,我们围绕基地建设的五项任务,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改进科研组织方式,以制度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取得了以下成效:

第一,调动和整合了重点研究基地所在学校的科研资源,研究条件大大改善,研究经费大幅度增加。基地建设之前,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很差,在高校1700多个研究机构中,90%以上是“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用房”的“三无”研究机构,许多著名学者连自己的一间工作室都没有。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三年,教育部共投入9000万元,带动高校和省教育厅投入2个多亿。高校和省教育厅除提供配套经费外,在办公用房和科研设备方面也作了很大投入,极大地改善了科研办公条件。

第二,重点研究基地发挥了集聚和吸引人才的作用,许多学者借助基地这个舞台提升了科研水平,并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团队。

第三,重大研究项目形成规模。基地三年建设周期内共有650多个重大项目立项,每项资助经费20万元,创造了重大项目立项数量、资助强度两个第一。650多个重大项目,涉及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覆盖了学科建设的许多重要领域。组织重大项目还促进了集体攻关与合作研究,研究成果的质量有了保证。

第四,学术交流空前活跃。各重点研究基地根据开放性的要求,从其他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非高校研究机构聘请了数百位知名教授和学术委员会成员,从国外聘请了上百位兼职研究人员开展合作研究。每个基地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三年召开300多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数达到1.5万人。三年来,有数百位著名外国学者来基地参加学术会议,扩大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基地也成为展示学校科研实力的平台或学校的“亮点工程”,成为各级领导和外国贵宾了解学校科研情况的“学术窗口”。

第五,网络建设突飞猛进。百所基地建立了百家学术研究网站(其中80%有英文网页),在汇聚学术资源、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深入。1999年以前,高校有1700多个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体制上和国有企业差不多,一是研究人员终身制;二是分配吃大锅饭;三是依赖政府,在课题和经费方面对上级机关“等、靠、要”,缺乏自我发展能力。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打破了高校科研机构的旧体制,它所实行的“研究人员带课题进所、完成课题后出所”的研究体制,体现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的方向。

重点研究基地刚刚建设三年,我们相信再过若干年,重点研究基地将在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库”、“信息库”、“人才库”。

教育部将在评估的基础上,对重点研究基地进行必要的调整,新增少量基地,使基地的学科布局更趋合理;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管理和指导,进一步推动科研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现代科研的需要,促进各种资源的集合、开放和共享,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四、哲学社会科学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计划取得重大进展

教育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建设,并将其作为“繁荣计划”的子计划之一加以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1、“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网”正式开通

2003年7月1日,“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sinoss.com)正式开通。同日,以“信息化建设和繁荣发展高校人文社科学”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大学校长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在社科网上举行。教育部部长周济、16所重点高校的校长或书记以及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参加开通仪式,并先后发言。

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是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的专业性门户网站。该网作为“繁荣计划”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自开通以来,已初步建立了面向全国高校的科研信息交流平台、重要研究成果的公告平台、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发布平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手段,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管理创新。

社科网已成为联系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管理机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桥梁和纽带,受到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机构和研究者的重视与欢迎。

2、“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上网运行并提供服务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是教育部根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文献资源建设的需要而设立的,其宗旨是组织若干所具有学科优势、文献资源优势和服务条件优势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借助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同时通过整合高校的资源,做到资源共知、共建、共享,为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提供高水平的文献保障。

根据规划,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要建立2个全国中心、若干个区域中心以及学科重点中心,组成CASHL服务体系,统一以“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的名义对外开展服务。先期启动的是全国中心的建设,由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承担。截止正式上网运行服务时,共收录了2313种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其中包含1083种核心期刊;已完成1501种期刊的目次加工工作。经测试,目前整个系统运行正常,具备开展进一步服务的能力。

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正式启动

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展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个社科类名刊建设工程。名刊工程的总体建设目标是:通过国家的支持和期刊内部的改革,在3-5年时间内通过建设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逐步改变目前高校社科学报“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为了确保名刊工程的顺利进行,教育部专门成立名刊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重大事项的决定;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制订了《名刊工程实施方案》和《名刊工程评审标准》;采取回避原则,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期刊协会等单位遴选专家负责评审工作。评审专家严格遵守公平、公开、公正、注重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从47个学校参评的49种期刊中,确定11种高校学报首批入选名刊工程。

教育部启动名刊工程在业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入选期刊所在学校认真制定建设议案,规定明确的建设目标、改革措施,采取新的办刊机制。11家入选期刊提出了“联合倡议书”,倡议不仅办好本校的学报,而且要将这11家学报的整体质量再上一个台阶: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推动理论创新;在办刊机制上实行学术资源整合,树立特色发展理念;实行专家双向匿名评审制度,在办优质学报方面起到导向和示范的作用。

名刊工程是一个系统建设工程。建设20种左右的社科学报名刊,是名刊工程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在“名刊”之外,今后教育部还准备重点建设一批社科学报的“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评选一批在社科学报上刊发的“名作”(优秀文章),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现和培养一批“名家”(名主编、名编辑)。通过这些工作,使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刊物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最后,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教育部结合《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制订,已将“繁荣计划”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工程,继续落实各项建设任务。教育部将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科研组织方式的改革,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队伍和基地三个方面的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创新平台,积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最近我们了解到一批高校采取了新的措施,准备进一步制定发展学校文科战略,有一批是综合性的大学,他们本身就有文科的优势和基础,还有一部分本身就是文科大学,像人民大学。还有一大批学校是理工科优势的大学,也在探索如何发展文科和哲学社会科学战略。

比如说浙江大学,有一个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还有复旦大学,有一个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这样的一些学校在基地建设中是很优秀的。第一批我们只评估了15个基地,还有一批优秀的基地请新闻界的朋友关注。还有一些基地,南开大学的APIC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的敦煌研究所,复旦大学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的古文化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等等。有一批学校都做得非常好。承担了重大攻关项目的学校也附在背景材料中了,我们希望大家给予宣传和关注。

以上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包涵,给大家提供的材料和刚才谈到的一些仅仅是一些线索,希望对大家有用。谢谢。

[王旭明]:刚才靳诺司长介绍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可能对大家来说比较陌生,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自然科学的项目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可能比较少见。材料中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是非常新鲜的举措,比如说确定了40个重大课题向全国招标,这是很少有的。另外,对文科的资助额度每个项目在50—80万元。在文科这样的科研当中采取招标的方式,恐怕也是第一次。还有整个基地建设当中,在高校1700多个研究机构中,90%以上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用房,通过基地建设,能够很快走入正规。基地建设准备利用三年的建设周期,有650个重大项目立项,每项资助经费20万元,创造了重大项目立项数量、资助强度两个第一。另外基地建设当中的很多方法也非常科学,比如强调在动态管理中保持先进,是要不断筛选,不断优化的,这样就使这种评选更具有创新性,更具有领先的意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工作,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这个“繁荣计划”对于改变头脑中已有的重理轻文的陈腐观念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也是按照中宣部的要求给大家提供了更多的材料,因为中宣部要求对此做宣传,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非常丰富,一个是新闻通稿,一个是靳诺司长的讲话,另外是关于计划的背景材料以及各个学校贯彻落实的经验和线索,大家可以深入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下一步两会前后,按照中宣部的要求各个报纸都要对此展开宣传,我们将积极配合大家。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法制日报记者]:刚才谈到公平、公开、公正,给人的感觉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标准好象和自然科学比起来弹性更大,人为的因素更多一些,自然科学可能也会有人为因素,但是条条框框可能更客观一些。我想问一下哲学社会科学是怎样保持它的公正和客观的?

[张保生]:自然科学可以经过实验的方法检验它的正确性,结果具有唯一性,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除了确定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以外,现在的做法主要是从程序上维护程序公正,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公开招标,在投标面前人人平等,再就是实行严格的专家评审回避制度,投标学校不出专家,专家不固定,不像有的评审一样先公布评审专家,我们的专家是在评审会召开前一周通知确定的。

专家来到北京评审重大项目,第一,不知道他要评哪一个课题,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个专家组。第二,由于时间比较紧凑,背景也不是很清楚。另外,我们希望评审专家在评审会上开诚布公地发表意见,能统一就统一,统一不了就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解决。这次投票,有一个课题,有16个竞标单位,专家认为16家都不是特别好,当然对这个课题本身也有一些评价,认为课题出得太大了,最后流标了。

第一次重大项目的评审还是一个尝试,我们也有一些经验,背景材料中也提出来,我们还要采取进一步完善的措施。评审的原则是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程序正义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一个主要指标。

[北京青年报记者]:高校教师在科研实践中对两网的使用情况怎么样?这个网络平台的出现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的科研方法和科研成果?

[张保生]: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有一个比较宏大的建设计划,现在的建设只是一个开始阶段,现在各个平台都开辟出来了,但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数据库的建设还正在启动,或者说还没有建设完成。包括23个一级学科的数据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文数据库,一部分是权威的外文数据库,比如法学,数据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中文法学资料数据库,另一部分是引进国外权威的资料,经济学、文学都是这样。

另外,教育部在“十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中提出建设10个应用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主要分布在二级学科,或者说更专门的研究领域。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中国审判案例库等等。目前这两部分都在筹建解决,比如中国农村问题数据库,106个基地每一个基地都有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目前都已经上了。据国外的朋友反映,他们在国外可以看到英文的资料。最近也一个美国教授要访问中国,就是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网的英文版写了一篇《中美合同法比较》的讲义,要到中国来讲。数据库的建设是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其他方面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中国改革报记者]:介绍中提到科研体制改革,我们做了一些工作,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张保生]:主要是引入竞争机制。改革是以优化资源配臵为导向,我们主要考虑的问题是目前总资源比较少,为了能够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就不能采取吃大锅饭的办法,总要有一些激励机制。现在无论是在项目评审,还是在科研基地的评审方面,我们都引入了竞争机制。在研究机构的建设上,刚才靳诺司长讲到了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我们吸收了两方面的经验,一个是国外的经验,据我们了解,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研究机构的建设都是打破终身制的。我们1700个研究机构,很多人认为生是这个所里的人,死是这个所里的鬼,现在没有这个体制了。97年中国科学社会代表团考察了美国7个大学,14个研究所,他们所谓的实体化就是有一栋房子,有图书资料,有网络,真正的固定人员就是一个所长和科研秘书,其他的人都是从全球各个角落带着课题进所的。比如对美国总统大选问题研究的专家也到这里了,研究这个课题,作出的成果还是属于这个所的,我们的基地也是开放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开放的体制,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机构,在建基地之前也在摸索这个经验。最近我们发现日本文部省也在搞重点研究基地,但是比我们搞得晚,他们是2000年开始搞的,我们是1999年开始搞的,他们的名称和模式和我们基地是一模一样的,也是要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做准备。所以我们讲到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也是这个意思。

[中国青年报]: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基地带课题进所和研究结束以后再出去的情况,有没有开始这样做的?具体什么样的课题请详细讲一下。

[张保生]:“进课题进所,没课题出所”,从99年开始,106个基地已经做了三年了,带课题进所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本校的教师带课题进所,因为研究机构是独立于院系的,院系里的老师科研任务很重,平常忙于教学,没有时间搞科研研究。

我们三年来,每个基地每年有两个重大项目,每个项目20万,刚才提到106个基地加起来是650个。这些项目是采取全国统一招标的方式。每个基地自己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定招标课题,我们每年组织一次招标。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可以投标,采取匿名评审的方式。中标的人,据我们统计大概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左右是非这些高校的研究人员。

比如说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拿出两个课题招标,中标的人可能是南京大学的,南京大学中标以后,得到20万经费,带着这个经费和课题到北京大学驻所研究。我们也要求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签署驻所研究的体制。这种体制是让最有研究能力的承担课题,才能产生出重大成果。

这种机制从与国际接轨来说,从与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然科学接轨来说都是一个方向。目前的问题可能是还有一些人事关系,比如著作人员在南京大学发奖金、分房、职称问题,在驻所研究的时间上落实得不是很好。经费如果再大一些,比如说50万,再加上20万的生活费,能用来租房子,或者把夫人、孩子带过来,可能效果更好一些。这和到国外做课题是一样的,比如我申请福特基金,到美国对这个课题最有研究的大学去做研究,道理是一样的。

[京华时报]:今年教育部将投入多少资金来进行招标课题,具体有多少个招标课题,能具体说一两个吗?比如说2003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这样的课题?

[张保生]:去年是三千万,今年是五千万。招标课题已经给各个学校发了征集课题的通知,3月5日这些通知将汇总到我们司。招标课题怎么确定呢?教育部社科委员会4月初要开会,以学科组的方式来进行差额遴选,差额遴选报部领导确定以后,在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评审工作还是按照去年的模式来做,针对同一个课题大家都来答辩,采取竞标的方式。根据报选题的情况,由社科委讨论确定。

[靳诺]:这些课题都很大,而且去年的40个课题没有涵盖所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课题,高校的科研优势不能完全包括,2004启动和2003启动就要有所区别。今年的经费有所增长,我们今年启动的项目,包括纳入到《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一个在大盘子中分配的问题,但是应该不少于去年40个课题的数目。

[光明日报记者]:2004年“繁荣计划”具体的工作规划是什么?今年的课题跟去年有所不同,是不是有一个导向性的东西,具体的导向是什么样的?

[靳诺]:总的来讲,还是贯彻十六大的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指导思想。另外,我们鼓励和导向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工作者发挥基础研究的优势,学科齐全的优势,队伍力量比较庞大的优势,能够把投向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课题,希望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能够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党和政府提供咨询,提供参谋,起到思想库、智囊库的作用。这个题目总体的设想会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紧紧围绕党的理论创新,比如2003年启动的40个课题就有三个是直接和党的理论挂钩的。

最近中央发的3号文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中,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这个工程高校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今年的课题中,还要针对党的理论创新,另外是事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性的问题,给国家提供咨询。第三类要发挥高校的优势,针对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投入。

[解放日报]:课题的研究有没有时间限制?

[张保生]:106个基地,去年评了15个,今年要新增少量的重点研究基地。

[王旭明]:“繁荣计划”是去年推出来的,我们把实施一年的情况向大家做了介绍。有一些具体情况,实施当中的一些新的举措会及时向大家通报,感谢社政司的三位官员在百忙中回答我们的问题,同时也感谢记者朋友对高校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关注。谢谢。

二〇〇四年五月二十九日

第二篇:新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

2011-12-10 15:25:11作者:社科网来源:社科网浏览次数:109 网友评论 0 条

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哲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十一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队伍建设成效显著。5年来,新疆高校哲社研究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职称结构不断改善。

新疆高校2006-2010年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项 目

年 份 数量 高级职称人员 高学历人员

总量 校均 教授 副教授 博士 硕士

2006 3326 184.8 178 858 55 421

2007 4397 244.3 227 1107 79 792

2008 7066 392.6 338 1808 146 1515

2009 6289 349.4 305 1576 143 1433

2010 7432 412.9 410 1914 236 2049

2.支持逐年增长。5年来,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增长了4.8倍,为哲社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疆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情况表

项目

年份 人文社科经费 教育部经费 中央其他部委经费 自治区社科基金 省厅经费 其他

总量 校均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2006 485.6 27.0 172.1 160 75.7 11.2 74.4

2007 736.1 40.9 380.1 100 158.5 15.5 8.5

2008 684.5 38.0 41.4 390.2 157.3 66.4 29.3

2009 1129.4 62.7 388.7 488.4 64.3 49.1 138.9

2010 2311.4 128.4 949.0 781.3 253.3 46.6 281.2

3.质量稳步提升。5年来,新疆高校哲社研究质量逐步提高,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新疆高校2006—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类别

年份 在研项目/项 出版专著/部 发表论文/篇

2006 626 29 334

2007 854 66 2691

2008 993 39 3532

2009 843 42 3032

2010 1436 43 3265

4.措施扎实有力。新疆在推进高校哲社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为基本立足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结合,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一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2006年启动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工程每年资助10名学科带头人科研经费2万元,50名骨干教师科研经费 5000元。五年累计投入经费225万元。

二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程。2004年启动“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资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0项,资助经费434.9万元。2008年启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科研规划项目,批准课题97项,资助经费69万元。2011年以委托课题的形式投入经费66万元支持应用性研究,投入27万元经费启动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科研规划项目,批准29个研究机构为自治区首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08年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建设工程,每年支持经费144万元,三年累计投入经费432万元。

四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全员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500余人次,培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3120余人,通过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少数民族高级骨干研修班这一平台,培训学员200余人。

五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课程建设工程。结合新疆区情,编写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决抵制宗教对教育的渗透和影响》、《牢固树立“五观”,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读本》、《崇尚科学,坚持无神论》系列教材和读本。

(二)几点体会

新疆特殊的区情,面临的反分裂反渗透严峻形势和 “三股势力”利用宗教、民族、文化、历史等问题大肆蛊惑煽动、造谣生事的现实挑战,决定了新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基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筑牢抵御各种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的坚强思想防线。

一是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社研究,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密切关注和自觉参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抵制“西化”和“分化”的斗争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强调哲社研究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在学术方面,允许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批评;在政治上必须坚定不移,旗帜鲜明。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学术造诣深厚、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在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上与中央、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风浪和考验的哲社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哲社队伍,是抓好新疆哲社研究工作的核心。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政治培训,不断强化哲社工作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维护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崇高使命感,严守政治纪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三是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强调哲社研究要加强和改进应用对策研究和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引导哲社工作者思考和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决策的难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为中心,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二、“十二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新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积极推进新疆哲社研究工作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完善地方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为核心,以解决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为重点,修订完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编写《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读本》、《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读本》、《正确认识新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等若干问题读本》。

二是启动新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加大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加大少数民族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力度,逐步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较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骨干群。

三是深化理论研究,有效解决深层次理论难点、热点问题。设立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整合研究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对哲学设会科学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破解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打造精品。

四是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对口支援高校这一平台,每年选派10名左右中青年教师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博士学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培育学科带头人。实施走出去工程,分层次、分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内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好的经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民汉语兼通的少数民族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大力宣传表彰奖励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建立表彰奖励名师制度,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待遇,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待遇等政策导向上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予以扶持。

五是加强指导,统筹资源,夯实基础。坚持围绕国家、自治区战略重点和产业需求,大力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新疆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力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坚持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突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特点,整合学术资源和力量,组织好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申报、研究及成果推广工作,力争在项目数量、在研资金、重大、重点项目上都能有大的提高和突破。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支持高校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

第三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以下简称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有关精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财政财务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安排,是用于支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下简称繁荣计划)社会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繁荣计划专项资金以促进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放管服”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专款专用、规范高效的管理原则。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充分体现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赋予依托学校和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管理权限。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注重规范管理、改进服务,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

- - 第四条 财政部、教育部负责制定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研究制定预算安排的总体方案。教育部负责编制繁荣计划专项资金预算、组织实施和管理监督工作,建立健全项目绩效考评机制。

第五条 项目依托学校是繁荣计划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责任主体,应当制定和完善本单位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按要求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将项目资金纳入学校预算,指导和审核项目预算编制,承担项目资金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监督项目资金使用,审核项目决算。

项目依托学校的财务和科研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实际需要,加强对项目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的指导;注重科学管理、改进服务,为项目实施提供条件保障。

第六条 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科学编制项目预算和决算,合理合规使用资金。

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预算和财务管理规定,对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和相关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第二章 支出范围

第七条 繁荣计划专项资金分为研究项目资金、非研究项目资金和管理资金。

第八条 本办法第七条所称研究项目是指围绕繁荣计划

- - 建设任务设立的各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总称。研究项目资金包括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第九条 直接费用包括图书资料费、数据采集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印刷费/宣传费等。其中:

图书资料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购买必要的图书(包括外文图书)、专业软件,资料收集、整理、录入、复印、翻拍、翻译,文献检索等费用。

数据采集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开展问卷调查、田野调查、数据购买、数据分析及相应技术服务购买等费用。

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指围绕项目研究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交流、考察调研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交通、食宿费用,以及项目研究人员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外国专家来华及港澳台地区专家来内地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的费用。其中,不超过直接费用20%的,不需要提供预算测算依据。

设备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购置设备和设备耗材、升级维护现有设备以及租用外单位设备而发生的费用。应当严格控制设备购置,鼓励共享、租赁以及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

专家咨询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由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研究实际

- - 需要编制,支出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劳务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访问学者和项目聘用的研究人员、科研辅助人员等的劳务费用。项目聘用人员的劳务费开支标准,参照当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以及在项目研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确定,其社会保险补助费用纳入劳务费列支。劳务费预算由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研究实际需要编制。

印刷费/宣传费:指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支付的打印、印刷和出版、成果推介等费用。

其他:指与项目研究直接相关的除上述费用之外的其他支出。其他支出应当在项目预算中单独列示,单独核定。

第十条 间接费用是指项目依托学校在组织实施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补偿学校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等间接成本,有关管理工作费用,以及激励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等。

间接费用一般按照不超过项目支出总额的一定比例核定。具体比例如下:50万元及以下部分为30%;超过5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为20%;超过500万元的部分为13%。严禁超额提取、变相提取和重复提取。

间接费用应当纳入项目依托学校预算统筹安排,合规合理使用。项目依托学校统筹安排间接费用时,应当处理好合

- - 理分摊间接成本和对科研人员激励的关系,绩效支出安排应当结合项目研究进度和完成质量,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

第十一条 非研究项目资金指支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团队以及智库运行、优秀成果奖励等繁荣计划建设项目的资金。

非研究项目资金按照“绩效导向、稳定支持、协议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进行资助和管理,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将相关优秀的研究机构(或者智库、团队)纳入资助范围。

在财政部、教育部核定的资金总额内,依托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或者智库、团队)根据绩效目标,围绕实现培养拔尖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出学术精品力作、扩大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按规定自主编制资金预算,自主决定使用方向。同时,应当完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发挥绩效激励作用,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知识创造价值。

教育部与依托学校、受资助研究机构(或者智库、团队)约定建设周期内的目标任务,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考核,根据实际绩效实行有差别的稳定支持,并采取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管理方式。

财政部、教育部按规定对获得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成果进行奖励,对被采用和向有关部门报送的有价值、高水平的咨政成果实行后期资助和事后奖

- - 励。学校不得对奖励资金提取间接费用。

第十二条 管理资金是指教育部在实施繁荣计划过程中组织、协调、评审、鉴定等管理性工作所需费用。

在繁荣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规范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程序和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十三条 繁荣计划专项资金项目中的相关开支标准,按照国家以及项目依托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繁荣计划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偿还贷款、支付罚款、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不得用于本单位编制内人员的工资支出,不得用于繁荣计划建设项目之外的支出,不得用于其他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支出。

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在依托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的指导下使用项目资金;依托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截留、挤占和挪用。繁荣计划专项资金项目中涉及仪器设备采购的,按国家关于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十五条 项目申请人在申报繁荣计划项目资金时,应当根据项目类别和要求,按照项目实际需要和资金开支范围规定,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按编制项目预算、设定项目绩效目标,并对直接费用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作出说明。

- - 项目资金需要转拨协作单位的,应在预算中单独列示,并对外协单位资质、承担的研究任务、外拨资金额度等进行详细说明。项目负责人应对合作(外协)业务的真实性、相关性负责。间接费用外拨金额,由项目依托学校和合作研究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六条 教育部根据繁荣计划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重点对项目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进行评审。应建立评审专家库,建立和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和问责制度。

第十七条 教育部根据部门预算编制要求,在部门预算“一上”时,将繁荣计划专项资金三年支出规划和预算建议数报送财政部,财政部按部门预算程序审核后批复预算。

第十八条 教育部根据繁荣计划项目类别和完成期限向项目依托学校下达项目预算。其中,研究项目预算一次核定、按分期分批下达。未通过或中期检查的,停止下达下一后续项目预算;非研究项目资金采取一次核定、按一次性下达。

繁荣计划专项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项目依托学校应当将资金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学校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规定,制定内

- - 部管理办法,明确审批程序、管理要求和报销规定,落实项目预算调剂、间接费用统筹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等管理权限,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学校应当指导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编制预算,规范预算调剂程序,完善项目资金支出、报销审核监督制度,加强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外拨资金、间接费用、结转结余资金等的审核和管理。

学校应当强化对合作项目真实性、可行性和合规性的审核,严格防止虚假资源匹配和虚假合作,坚决杜绝假借合作名义骗取资金。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在项目预算编制和调剂、资金支出、项目资金决算和验收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科研、财务、项目负责人共享的信息平台,提高科研管理效率和便利化程度。

第二十条 项目预算一经批复,必须严格执行。确需调剂的,应当按规定报批。

由于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作出重大调整等原因,确需增加或减少预算总额的,由依托学校审核同意后报教育部审批。

在项目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支出科目和金额确需调剂的,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调剂申请,报依托学

- - 校审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预算一般不予调增,可以调减用于项目其他方面支出。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调增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核同意后,报教育部审批。间接费用原则上不得调剂。原项目预算未列示外拨资金,需要增列的,或者已列示的外拨资金确需调整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报依托学校审批。

第二十一条 项目依托学校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资金支出管理制度。对应当实行“公务卡”结算的支出,按照公务卡结算的有关规定执行。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等支出,原则上应当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结算,从严控制现金支出事项。

对于野外考察、数据采集等科研活动中无法取得发票或财政性票据的支出,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依托学校可按实际发生额予以报销。

第四章 决算管理

第二十二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规定编制项目资金决算。项目依托学校应将繁荣计划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纳入单位决算统一编报。

第二十三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应当会同学校财务部门清理账目,据实编报项目决算,并附财务部门审核确认的项目资金收支明细账,与项目结项材料一并报送教育部。项目负责人和依托学校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

- - 第二十四条 对于研究项目资金,项目在研期间,结转资金可以在下一继续使用。项目完成目标任务并通过验收后,结余资金可以用于项目最终成果出版及后续研究的直接支出,或由项目依托学校统筹安排用于科研活动的直接支出。若项目审核验收2年后结余资金仍有剩余的,应当按原渠道退回教育部。对于非研究项目资金和管理资金,按照财政部关于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项目因故终止或被撤销,依托学校应当及时清理账目与资产,编制财务决算及资产清单,审核汇总后报送教育部。已拨资金或其剩余部分按原渠道退回教育部。

第二十六条 凡使用繁荣计划专项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均属国有资产,应当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管理

第二十七条 项目依托学校应当自觉接受审计、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对繁荣计划建设项目预算执行、资金使用效益和财务管理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截留、挤占、挪用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行为,以及因管理不善导致资金浪费、资产毁损的,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项目、追回已拨资金、取消项目承担者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处理措施,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二十八条 项目依托学校应当制定内部管理办法,明确审批程序和管理要求,落实项目预算调剂、间接费用统筹

- - 使用、劳务费分配管理、结转结余资金使用等自主权。

项目依托学校应当完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预算审核把关,规范财务支出行为,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保障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项目依托学校应当实行内部公开制度,主动公开项目预算、预算调剂、决算、外拨资金、劳务费发放、间接费用、结余资金使用和研究成果等情况。

项目依托学校和项目负责人应当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依法依规使用项目资金,不得擅自调整外拨资金,不得利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不得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虚构人员名单等方式虚报冒领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不得随意调账变动支出、随意修改记账凭证、以表代账应付财务审计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 加强繁荣计划专项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教育部在开展项目预算评审时,应对项目申请人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核定项目预算的重要参考因素。实施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及时纠正绩效目标执行中的偏差,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开展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今后资助的重要依据,建立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的信用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制度规定处理。

- -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教育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6年12月1日起施行。

- -

第四篇:高校课堂实施计划

高效课堂实施计划

高效课堂的含义: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目标,理清教学改革思路,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水平,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有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得到最有效的教育,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内容与措施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明确实施“高效课堂”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为高效课堂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学习,在对“高效课堂”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组织教师根据高效课堂的要求通过自评互评找出自身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四抓”创建高效课堂

通过“四抓”,努力探索有效提高质量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抓学习。为了武装思想,提高认识,进行“优化教学过程,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学校通过组织老师们学习,做笔记,为老师们进行“充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本质上把握“高效、优质、轻负”的深刻内涵,为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石。

二抓讨论。学校组织开展“什么是高效课堂”,“怎样创建高效课堂”的专题讨论,通过调研和讨论,让全体教师达成创建高效课堂“三、四、五”的共识。即渗透三个理念:严格控制教师的讲不超过15分钟,学生学的时间不低于20

分钟;课堂上要有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当堂检测课堂练习;落实四项措施:更新观点、洗脑充电;聚焦课堂,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以校为本,形成特色;实践五点思路:抓好集体备课、抓好学生的自主学习、抓好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现有的课堂结构、形成符合校情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不同形式的理论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让创打造效课堂的活动深入人心。

三抓课堂。学校领导要深入课堂,听课,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结合“一案五步三问”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充分进行学习实践有所体现,课堂训练得到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加强。将好课的标准定位在“不只看教师有无出色的表演,而是看学生有无出色的表现”上,引导教师自觉从演员向导演转变,由课堂的主宰者向课堂的参与者转变,在课堂上既做指挥员,又做战斗员,不断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观念,通过40分钟的“精讲精练”,切实开展有效教学。

(二)、立足常规,夯实基础,增强“高效课堂”的内驱力。

1、优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规范备课、有效备课。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高质量落实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程序、备作业的常规要求。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创造性地开展有效备课,逐步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线索清晰、方法得当、内容精当,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2、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提倡“两个高效”,即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和每一分钟的高效。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学生的问题。课堂上要做到放手但不放任,让学生自主却不自流,让学生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神投入,紧张而愉悦地学习。

3、优化作业设计,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4、规范学生学习习惯,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等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组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创新工作

年级教研组长是本年级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和负责人,要带领本组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围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开展组内教研活动。

1、选定主题,进行专题研究

各年级教研组长带领本组教师,选择一个适合本年级(语文、数学任选)教学的主题进行研讨。

2、以走课形式进行专题研讨活动

本学期继续采取同年级教师相互走课的形式,开展五步教研法(明确主题—认真备课—教学演示—群体反思—深化探索),通过教师独立备课、征求同伴意见、走课、课后反思、集体研讨、调整教案等形式,研究本年级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课前预习、交流释疑、巩固拓展、课堂检测等环节进行研讨交流,最终形成一套适合本年级教学的模式。

(四)开展经验交流,展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安排年组教师代表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将本年组的研究成果在教研组进行交流展示。

三、准确把握高效课堂的基本标准 高效课堂的标准主要有六个方面: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监督教材与学生,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学设计要把每一课教学的知识点与整个知识体系联系并提出实现整体目标的教学策略。

2、讲课精炼有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讲练适度,组织严密。坐到核心问题、思路方法、疑点难点精讲。学生已掌握的内容、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也会的不讲,连续讲课时间把握在5-10分钟,精讲、互动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的效益。

3、主体作用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中我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

6、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作业与联系当堂完成率100%,正确率90%以上,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成功喜悦的学生在95%以上。

四、具体安排

八月份:“学习发动月”:全校教师教育思想,更新育人观念,选定实验班,确立主题。九、十、十一份:“尝试实践月”:一年组,蔡丽清;二年组唐玉婷;三年组富佳慧;四年组,马双燕;五年组,王乙博;六年组,郝群;这六名教师为主要的“高效课堂”教学实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其他教师积极参与探究。

十二月份:“汇报提升月”: 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校内汇报课活动,如“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将实践中形成的典型课例向全校教师展示。学期末将举行总结与表彰活动,表彰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班级和教师,并制定有关“高效课堂”的考核细则,为下学期的全面推开打下基础。

一月份:归纳整理总结。

第五篇: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 年)

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 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社科[2011]3号)和《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全面规划2012—2020年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主要任务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工作。近年来在《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党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相关配套文件的指导、推动下,我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提升了高等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我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到2020年基本形成辽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为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为构建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注入辽宁元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是未来一个时期我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任务,内容包括:

——学科体系建设。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重点扶持基础学科,切实加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交叉学科,着力培育新兴学科,注重结构布局,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左右形成以重点学科为支撑点,新兴交叉学科为增长点,一些领域在全国成为亮点的辽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以国家级基地为龙头,以省级基地为基础,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注重质量、数量、层次和门类的协调发展。以研究解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凝练学术方向、汇聚研究队伍、增强发展活力,建设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辽宁地方特色,享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推动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研究项目体系建设。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重点支持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争取承担更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组织力量承担省部级重大项目,努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学术精品和传世力作,彰显“辽宁创造”和“辽宁特色”。

——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依托重大研究项目、重点建设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下大力气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青年学术后备力量,培育并长期支持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造就一批学汇中西、享誉全国的名家大家,一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一批结构合理、协同探究的创新团队,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聚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围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助推文化强省做出贡献。

——环境支撑体系建设。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为学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适应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图

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条件支撑体系。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拓展交流渠道,健全合作机制,构建良好合作交流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完善以质量、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制度,构建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二、重点建设内容

(一)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在服务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突破辽西北区域发展战略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努力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注入辽宁元素。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工作,建立检查监督机制,确保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统一使用工程教材。力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做出贡献。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建立辽宁省和高等学校分级培训体系,组织和开办好各级培训研修班,发挥好培训基地作用,对工程教材所涉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制定实施《辽宁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加强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制定实施《辽宁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实施课程建设标准,健全质量测评体系,努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教育教学效果。

(二)推进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

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系,使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建设、咨询服务、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引领和带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鼓励高等学校自身、校际之间、高等学校与社会之间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创建、共建工作。推进以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新确立一批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注重全面提升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力求我省在新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和开展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和示范工作。以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为牵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组织管理,强化开放合作,增强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国家特别是服务区域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争取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将重点研究基地打造成为咨政服务的智库,学术交流的重镇,人才汇聚的高地,新兴交叉问题研究和学术增长点的孵化器。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相对优势,重点支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基础研究,重点支持对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对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力争在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相关领域有辽宁声音、辽宁影响、辽宁地位;立足基础优势,面向辽宁特色,注重超前谋划,重点支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瞄准理论创新,突出文化传承,彰显区域特色,整理文献资料,推出标志成果,重点支持对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建立高度体现学科间交叉融合的新型重点实验研究基地。

(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

着眼于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聚焦辽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面向社会现实,关注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重点扶持关乎辽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三大主题以及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等立足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振

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辽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应用对策研究。搭建决策咨询平台,拓展决策咨询渠道,以利应用对策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知悉、采纳。立足区位特点和地缘优势,开展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支持高等学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合作建设咨询型智库,设立一批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基地,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决策。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成果转化,积极参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推动探索新的文化业态,凸显“辽宁创造”,为文化强省、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五)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推广普及

坚持文化传承与文化传播并重,推动人文社会科学普及与自然科学普及协调同步发展。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建设一批精品文化讲坛,使公众享受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名师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高等学校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和引领力。充分利用网络和新闻媒体,提升高等学校社科名家名作的知名度,提高讲座的利用率和普及率。开展“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活动,鼓励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社会基层,走入企业行业,融入普通百姓,及时了解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应用对策的需求,增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现实感,着力解决相关理论与现实问题。组织动员名家大家撰写高质量社科普及读物,积极宣传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理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人文素质。创建、共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坚持以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主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争取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支持高等学校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高等学校与国外高水平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探索在国外和港澳地区合作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扩大辽宁高等

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力。支持面向国外翻译、出版和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开展高等学校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试点工作。支持高等学校专家和学者在国际学术机构任职,支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者、科研骨干到海外从事高水平的学术访问、交流和研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加大高等学校对境外杰出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

(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支撑和信息化建设

加强高等学校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专题数据库建设,推进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学术网站、栏目建设,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参与建设和充分利用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网络资源。鼓励各高等学校扩大中外文图书期刊入藏数量,提高服务水平,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保障。加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中外文期刊建设,开展优秀期刊评选工作,建设国内知名的专业学术刊物,推动学术期刊特色化、专业化和数字化发展。

(八)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和表彰

以质量、创新和贡献为导向,建立健全成果分类评价标准,打造优良学风,倡导科研诚信,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成果受益者参与的多元多方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设立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奖励专项,充分发挥奖励、宣传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三、保障与实施

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管理体制。省教育厅、财政厅牵头组织实施“辽宁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繁荣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成立“繁荣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审定“繁荣计划”的管理规章制度,决定“繁荣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厅,负责制定和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繁荣计划”相关工作具体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计划和预算建议,并进行推动实施和日常管理。成立“辽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委员会”,对“繁荣计划”有关事项进行决策咨询。

2.保障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管理。省财政统筹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繁荣计划”。鼓励各地区、各高等学校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多渠道、多层次积极筹措经费,支持“繁荣计划”的实施。对各类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原则,坚持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项目承担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绩效评估和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在经费安排和使用上注重与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有关专项经费等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投入,要形成合力,实现集成发展。

3.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辽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委员会根据“繁荣计划”建设任务及区域战略发展需要,制定项目指南,经“繁荣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后,面向全省高等学校组织申报和评审,提出立项方案,报“繁荣计划”领导小组审批。各高等学校根据项目指南,发挥自身优势,组织项目申报和实施,并提供相应条件和经费支持。

4.坚持项目建设与教育改革试点相结合。充分发挥“繁荣计划”建设项目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各高等学校将改革创新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突破。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高等学校开展推广应用、科研合作、学术评价、学科交叉等改革试点。

5.坚持全面推动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扎实稳健推进。“繁荣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繁荣计划”各项任务和重点建设内容,在全面启动“繁荣计划”的基础上,设立重点建设项目,出台系列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本计划颁布后,各地区、各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找准着力点,重点突破,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下载高校哲学“繁荣计划”实施周年发布会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哲学“繁荣计划”实施周年发布会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徽大学六大计划力促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安徽大学六大计划力促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2013-03-25 09:08:24作者:李贤来源:安徽大学浏览次数:595 网友评论 1 条安徽大学日前出台了《安徽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 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袁贵仁副部长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暨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局面讲话(2004年7月29日......

    就《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答记者问-2016-11-24

    财政部教科文司、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有关负责人就《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2016-11-24 作者:教育部来源:教育部 为了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

    妇联实施春蕾计划周年工作总结整理

    妇联实施春蕾计划*周年工作总结整理 关注特困女童情系十年春蕾 ___市妇联自开展“春蕾计划”工作以来,在省妇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妇联的共同努力,至__年底共募集......

    2012年高校毕业见习生实施计划

    靖边县中医医院2012年高校毕业生 见习计划实施方案一、总体情况 自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以来,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我院建立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制、先后接收培训了......

    妇联实施春蕾计划*周年工作总结(含五篇)

    文章标题:妇联实施春蕾计划*周年工作总结关注特困女童情系十年春蕾 ___市妇联自开展“春蕾计划”工作以来,在省妇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妇联的共同努力,至__年底共......

    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方案

    云南省2009年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公告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和《云南省人事厅等八部门关于......

    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工作总结

    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工作总结 根据自治区人事厅《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精神,xx市人事局坚持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