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

时间:2019-05-15 06:4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

第一篇:《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09年新闻业务培训班材料

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

台湾东森亚洲新闻台总编辑林天琼

各位好。先做个自我介绍,我姓林,林这个姓走到哪里都灵光,走在福建最灵光,我也是福建人,而且我还是福州人,我的祖籍在台湾都写成福建林森,其实就是福州的闽侯县,我的祖父告诉我家就在洪山桥。我今天跟大家做一个介绍,有的人可能去过台湾,也有的人以后有机会去台湾,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的媒体的情况,大家目前最想问的就是台湾的电视台的经营情况,台湾的电视到底是长什么样子。我通过一个影片来跟大家报道一下,你从台湾头走到台湾尾看到的电视都一样的,不像你从福州到泉州看的电视不一样,台湾的100个频道里面有85个频道不变,而且顺序都不动的,台湾有网络业者的互相协调,顺序都不变的,那是因为台湾的网络业者进行过一个协调工作,台湾基本上有四百多万户的有线系统,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网络,整个台湾有2300万人,有四百多万户的有线系统。这是你看到的,某一家有线系统排出来的节目表,会告诉你我的表的节目是怎么样的。

大家现在看到是第二频道,台湾的第三、第四频道基本不值得一看,第五频道是CNN,台湾不喜欢看国际新闻,现在看到的是民视。我先透过一张表,让大家了解一下台湾电视台直播新闻节目的情况,你们看到无线电视台是根据超高频或者高频的频率来发射的,这里有几家,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公视,厦门的人很多不小心都会看到台湾的电视台,所以台湾人到厦门非常地亲切。台湾也有几家新闻频道,像TVBS,东森、中点、三立、民视、年代、非凡,还有台湾为了保障少数的族群而设的电视台,有客家电视台,还有原住民电视台。

补充一下刚才的话题,我是福建人,但是当年差一点因为是福建人进不了电视台,因为我会讲闽南话,因为在电视台要强调普通话标准,会讲闽南话的人讲话舌头卷不起来,所以我那时候进电视台是我们地方最大的奇迹,我那时候在报 1 社做事,我的主编说你国语讲成这样子都能够进电视台,真是奇迹。我今年进电视台已经19年了,所以我说因为我是福建人差一点不能进电视台,就是这样的原因,后来进了电视台之后,就慢慢去纠正自己的发音。什么人做电视最好,就是北京人,但是他们卷得太过分了,已经不适合当电视记者了,而要去说相声。

回过来看这个电视,民视这个频道是第六频道,就是一个无线电视台,这个是第七频道,是宗教电视台,台湾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宗教电视台,这是台视,这是我以前的老板,我在90年的时候进入台湾电视公司,各位可能很难理解,台湾电视公司在台湾新闻圈的地位,那时候我进入这个电视台,很多人说我是祖上有德才能够进去。因为当年的台湾电视台是属于垄断,全台湾只有三个频道,台视、中视、华视,你要看就看,不看拉倒。我当时进入这个电视台的时候,曾经问过一个的同事,他大学毕业第一年的年薪已经是100万新台币,这还是二十年前,那时候他的人生不知道怎么办了,因为他觉得哪有这么好的工作。当然现在的情况被打破了,台湾的电视已经风起云涌了,那时候做广告是一些业者抱着钱要求你上广告,那现在已经没有了,现在有这么多的频道。这个台是台湾第一家电视台,它是在1962年成立的,那时候台湾没有电视台,于是国民党就跟日本人合作,创办了第一家电视台,那个电视台很厉害,还会自己生产电视,因为观众们没有电视啊,所以电视台同时卖电视给观众,于是就赚大钱了。但是这个电视台到今年已经四十多年了,现在已经越来越没落了,需要经济重整。

刚才我们看到有一个和尚,是佛光电视台,这是大爱电视台,你不要小看台湾的佛教频道,去这样的频道不会倒,因为永远有信徒捐钱给电视台。过了台视,中视是第二家的台湾电视台。这是霹雳电视台,是专门演布袋戏、歌仔戏,这是经过协商的,把它放在两个重要的频道中间。接下来是华视,台视、中视、华视是三个台湾最重要的电视台。我直接就告诉大家台湾的新闻频道在哪里,台湾有六个滚动的新闻频道每天播放新闻给大家看。我们知道电视台的内容无非可以区隔成三个部分,一个就是做新闻,一个有是电视剧,还有一个综艺节目的,台湾的电视台也无非是这样的。那东森最大的一个奇迹就是卖东西,各位可以想象,卖东西一年可以卖到三百多亿台币是什么样的情况。电视购物最喜欢碰到流感、2 非典、台风这样的情况,新闻频道也是这样的,如果碰到台风你们一定很高兴,因为有台风你们有去采访,收视率就会拉高。所以人家都说做定时节目的就是上辈子缺德的人。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有事故发生,你一定会很冷漠地问,死几个人,回答说死一个人,你说死一个算了吧,不值得采访。所以做电视的人就要承受这样的罪名。

台湾的电视购物有好几种,这是49台,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台湾的新闻频道,在台湾的滚动新闻频道一共有这几个,TVBS、东森、中天、三立、民视、年代、非凡。台湾的新闻频道都挤在一块,频道顺序是不变的。所以你在全台湾的新闻频道是不会动的,这是50频道是年代新闻,年代公司有两个频道,一个是年代新闻,一个是娱乐频道,51频道就是东森新闻,这也是台湾最典型的一种叫镜面,台湾的记者很花俏,如果你看到电视的画面很干净,你会吓一跳,会以为电视机坏了,所以这个镜面提供了很多的信息给你,这边告诉你是什么台,这边告诉发生了什么大事情,下面提供一些服务类的电话,还有新闻的标题和时间等等。那52频道是中天新闻,我把这些录下来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的时候,台湾人很奇怪,很喜欢听政治节目,台湾每个人都是政治评论家,你到台湾随便一个地方,他们都可以告诉你一大堆政治人物怎么样怎么样,这是台湾很特殊的现象,所以台湾也培养了很多的名嘴出来,53频道是民视新闻,54是三立新闻,55频道是TVBS。

看这张图,台湾这么小,三万六千平方公里,就有六个滚动的新闻频道在操作,如果福建的新闻频道搬到台湾去,就有六个竞争对手在竞争。那台湾的新闻一般怎么操作,一般24小时里会有19小时会直播,台湾的新闻一般不会做延迟播出,所以经常出错误,台湾的新闻很爱做SNG联线。我有个记者朋友叫朱凯翔,我们都叫他猪大肠,有一天和他连线的时候就习惯性地叫猪大肠,那时候记者在转播车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是应还是不应。另外一种就是卫星联线的时候讲错话,现在台湾的年轻人的中文修养不怎么好,经常讲错字,有人讲发生一些灾害,家属看到死者的遗体热泪盈眶,热泪盈眶是很高兴的情况,怎么去形容人家看到死者的感觉呢?还有死者捧着家属的骨灰回到了台湾等等的笑话。台湾 3 在2001年发生一个很大的澎湖空难,大概有200多人死亡,我们就把SNG运过去,我们的记者就说台湾的飞机鱼雁往返于台湾与澎湖之间来搬运尸体,他不知道什么叫鱼雁往返,还以为飞机也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好像昨天,TVBS一条新闻下面写“总统腐”,是腐败的腐。类似这样的错误比比皆是。

一共有六个滚动新闻提供19小时的直播,从每天的凌晨六点开始,一直到晚上的凌晨六点首播,接下去的五个小时是重播,但是碰到大事情的时候,比如像台风,像特殊的政治事件时候,我们就24小时一直播,在人力上的负担就很大。台湾除了这六个新闻频道之外,还有两个财经频道,这两个财经频道也是趋势,也有人认为说,财经频道是电视非常重要的主流区,比新闻更重要,比如像现在金融危机,大家都很关心,57频道就是东森新闻,另外就是58频道就是非凡新闻,这两个就是纯粹的财经新闻频道,那台湾就有八个新闻频道,其中六个是滚动新闻频道,两个是专门的财经新闻频道。这两个财经新闻频道从早上六点到下午一点半是股市,一点半过后是股市的分析报道。我们看过来台湾一共有八个新闻频道,投入在整个台湾的新闻制作里面,也是台湾的电视新闻里最大的跟大陆地区的差别。我们知道,电视台最大的区块要不就是电视剧、要不就是新闻,要不就是综艺节目,台湾也有这样的分工,但是把这样的频道分得很清楚,所有的新闻频道聚在一块,所有的少儿频道放在一块,所有的电视剧放在一块。

讲到电视新闻,要做新闻频道,免不了要提到SNG了,这是支撑电视新闻最大的功臣,说到SNG对于台湾的新闻圈的帮助,台湾什么时候开始SNG,台湾是1993年8月28日出现第一部SNG车,应该是两岸三地第一部SNG车,为什么我喜欢讲这个故事,因为这个稿子是我写的,我那天没有工作,我回到电视台之后,我的主管问我,你今天做什么,我说没事做,他说你到楼下,看那部车去写一个稿子出来,于是我就跑了下去看着那部SNG车,写了一个稿子出来。这个画面我跟大家做一个介绍,这个画面改变了台湾的电视状况,这是几个人站在水里的画面,是在2000年的时候,叫巴掌溪事件,那时候台湾新闻界赶在政府救难人员之前到了现场,有四个农民在做事,刚好是水坝防水,水坝一放水这四个人就出不来了,但是政府的救难人员来了说没有办法救,那就是台湾第一次活生生的人 4 在电视观众的面前水冲走。所以自从那一次之后,一些非常高层的政府人员下台了,另外在政府的新闻办公室里每天就架五个电视,政府的工作人员天天看新闻。所以我们每天报道的新闻被政府盯着看,政府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我们也给政府压力。

这是1993年8月28日的新闻影片,影片有点旧,但是反映了最真实的情况。1993年的时候台视很神气地告诉大家我们有SNG车了,我有这样一个武器来了,当时还闹了一个笑话,台视买了三部SNG,说是从日本原装进口的。但是政府说不知道这属于什么样的车,于是台视派里三种类型的司机去开,有开小货车、大货车和小轿车的司机,但是到了海关,那个海关的官员说我也不知道这是属于什么类的车,该由什么司机来开,那个官员很聪明,他说你们用吊车吊回去吧,所以最后就用一个吊车吊回来了。

这部车在练习了一个月之后,终于第一次派上了用场了。在93年那一年大概有五六架飞机被挟持到台湾去,SNG车第一次的运用就是采访这个事件。这就是台湾第一次的SNG联线,那时候我刚好去采访,我也很紧张,回来了之后我说了一大通,主管说我听不懂,但是还是要我上。所以大家看这个画面非常地粗糙,两个人的身高也没有配合好。我自己再看这个影片的时候我也觉得很好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这就是台湾第一次完成了卫星直播的情况。到了1995年台湾的新闻真正就起来了,新闻频道出现了,过去的电视新闻是什么,过去的电视新闻是卖方市场,你要看新闻,就是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半夜十二点来看,但是95年的时候,电视台成了买方市场了,新闻频道成了滚动播出的了,观众5:20分回到家里,或者6:02分回到家里,他想看新闻就可以看新闻了,这是台湾新闻圈最大的变化。这几年台湾的台视、中视、华视已经遭到了淘汰,在台湾我们常常说,好好办好一个电视新闻栏目,一个好的电视新闻栏目就是一个永远的连续剧,各位可以想想电视剧能演几集,再演也不过100集吧,台湾一个最长的电视剧《包青天》也不过300多集,但是一个好的电视新闻可以演十年,所以把一个电视新闻办好就是永远的电视连续剧。所以我一致认为说办好电视新闻比你搞电视剧更好,但是怎么做好SNG呢?一定要由SNG来顶,基本上在台湾没 5 有SNG就不用办新闻了,但是并不表示你有SNG就可以赢人家,如果你没有SNG就没有资格跟人竞争,但是它只是一个门槛而已。

台湾的电视传播方式还是以有线电视为主流,台湾有400万户的收视户,普及率达到98%以上,所以台湾看到的电视都是有线电视的系统收看的,基本上在台湾SNG车是一定要准备的材料,像东森现在有14部SNG车,这种SNG车根据它的工作、它的任务会做一些机动性的调整,今天新华社的陆老师也问我要做SNG车,问我工作人员的量,一部SNG车的操作操作人有这么多,要9个人,这其中包括了主持人(记者)、现场导播、技术摄影、司机、警卫等等,到目前为止,台湾在做卫星联线的时候,只要四个人就可以了,一个出境记者,一个摄影、一个导播、一个工程人员就可以了。在做卫星的时候,最大的困扰就是隔海运送和长途移动的时候,就位时间也是新闻频道上最重要的竞争,像台湾基本上跑新闻你什么时候该到,有一个面子的问题,我们都要求要比别人早到,在15分钟把卫星直播车架好,要把讯号送回来。我们的卫星直播会出现的障碍就是内部怎么完成SNG的播出,包括主持人的经验不足,摄影经验不足,影音不同步都是我们主要的障碍。我现在播几个影片给大家看一看SNG会出错的情况。

我们来看全台湾最会对付SNG的人就是这个人,他叫柯四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最会闹场,这个人不怕死,不怕打,他是怎么闹场的,人家在做采访的时候,他可以随时举牌子把这个场面破坏掉。其实他跟新闻事件本身是没有关系的,他就是要故意搞破坏。这真是最麻烦的一个人,后来所有的记者把他联合起来打,但是他就是不怕打。这人还有很多的崇拜者,比如有一天我儿子打开我的皮夹看见他的名片,就把它要去了,说拿他的名片比拿我的名片管用多了。这个人前两年被抓起来了,台湾的电视圈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但是他马上就要出来了,大家就要不安宁了。这是一个火灾的场面(视频),第一个错误就是这个记者讲到后来讲不下去了,居然讲到了消防队员因为吸入浓烟,所以要喝牛奶、吃便当;第二就是这个记者等急了,居然骂出了三字经,全台湾的人都听到了。

台湾的电视新闻的这十几年的经验,不敢说能够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借镜,但是至少可以给大家一个警惕,不要让大家跟我们犯一样的错误,包括电视的直播 6 很粗糙,还有一些盲目和错误,可以把我们的经验给大家分享,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

提问:你们出错那么多台里是怎么处理的? 林天琼:第一次处理,第二次处理,第三次脸皮就厚了,忍一下就过了,台湾电视服务公司是最老牌的公司,1975年的时候蒋介石已经病重了,不能亮相了,当时台湾都在猜蒋介石是不是快去世了,有一天台视新闻在7点的时候播新闻,8点的时候播歌仔戏,这个歌仔戏里面的第一句台词是“大哥、不好了”,但是这个字模居然跑到了播新闻的时段,放蒋介石的照片的时候播出了。那时候讲李登辉的时候,我们总是用一些标志来表示事件的性质,有一天不小心把一把枪跟李登辉的脑袋放在了一起。所以这是很敏感的,这也是台湾可以提供给大家借鉴的,要很小心地处理电视新闻,电视新闻很容易给大家很强烈的印象,台湾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过去电视新闻在台湾非常多,想要从事电视新闻这个行业非常高,但是电视台多了,门槛低了,进入这个工作市场非常容易,有的普通话讲得很难听的照样当记者,所以这也是台湾的频道多了之后所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很希望说这个可以作为大家的借鉴,千万不要重蹈台湾的覆辙。

提问:每天19小时进行直播很辛苦,你们记者的健康状况怎么样? 林天琼:我们的记者基本都是工作12小时以上,所以说做电视的就是上辈子缺德的,有一次劳工局的人来,我们都说工作八个小时,我常常跟新闻同仁讲,你本科刚毕业你要加强学习,你就要到新闻频道去,因为新闻频道的压力非常大,一般观众已经爱看新的新闻,如果你觉得你工作学习到一定的程度,你很想放轻松,就应该到综合频道去,综合频道可能就是一天12点一个新闻,晚上7点一个新闻,相对的压力比较低,电视新闻工作是很累的,台湾的新闻从业者女生比男生多,因为读大学的时候这个专业的女生就比较多,大学毕业后去考工作的时候,女生又比男生厉害,所以电视台的男生变成了保障名额,但是女生还是我们的主流。所以我们有这样的说法,把女生当男生用,而把男生当猪用。

提问:你们在出镜记者的培训方面有什么样的经验? 林天琼:我们在内地几个电视台其实对出镜记者特别训练了一批,台湾过去长期 7 以来都是你负责采访你就出镜,因为人力有限,现在我们觉得并不是个个都可以出镜,过去我们考电视台的时候,第一关就是要试播试镜,第一要看你的发音标准不标准,第二要看你的脸型适合不适合上电视,这几年的门槛低了,也没有那么多的要求,所以大家看到台湾电视的记者,胖的、瘦的、矮的、高的都出来了。有一些电视台会限制一些人不准露脸,因为有的人镜头一拍就慌了,所以等他有能力出镜的时候再出镜,我们也在训练出镜记者,把一个记者放在火车站前面教你讲话,放在人来人往最多的地方叫他讲三分钟的话,看他有没有胆量说话,就算是很多人看着也要说。所以这就是训练的过程。

第二篇:微博营销和电视媒体的比较

微博营销和电视媒体的比较.txt你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人成功人士是—在牛B的路上,一路勃起你以为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去送死吗?我会闭上眼睛的微博营销和电视媒体的比较

微博是个什么东西,有人说它是微型博客,它是一个互动信息平台。说的都对,但我认为它就是一个媒体。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介绍,通俗的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了。我们在网络上玩微博不就是利用这个平台发布自己的信息吗,这点和电视媒体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微博营销就是带着目的的去玩微博,微博营销和电视媒体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还是有共同点的。今天就来进行微博营销和电视媒体的一个比较。

首先,它们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微博营销的免费特点。现在我们做微博营销只要有一个账号就可以做了,但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想要免费发布广告那是没门的事。恰恰相反,在我们身边的例子是要电视媒体发布广告的价格是匪夷所思的,近些年春晚植入的广告哪一个不是天价,在黄金时段插入的广告也是很惊人的数字。还有,微博营销在发布信息的具有自主性和随意性,信息是我们自己发出去操控权在自己的手上。而采用电视媒体需要的事物就比较繁琐了,有时候还要运用到人际关系。

其次,在面向的观众上。微博营销是进行在互联网上,虽然网络已经得到很大一部分的普及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可以看见我们每一家都会有电视机也许还不止一台,但大家可以肯定每一家都有电脑吗。要不然大街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网吧了。同样,电视机观众可以有不同层次,老少都可以,而网络受众的群体就没有电视那么广了,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中和一些群体当中,需要我们开拓的市场空间要大。

还有在用户体验上,微博营销的选择权较大,电视媒体给我们的选择空间是比较小的。例如,我是在主机的在微博上发布美国主机ixwebhosting中文导购等方面的信息,当有人想去了解国内主机是他就可以不去关注。它可以选择自己所想关注的东西,电视媒体则是强制的,没有你选择的空间,要么换台,要么关掉电视。

但是纵观营销来说,微博营销和电视媒体有一共同点就是积极的去树立和建立品牌效应,从而更好的达到销售的目的。在电视媒体中成就了很多的品牌,这也是很多商品打造自己品牌的主要手段之一。微博营销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来说,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也是使自己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微博营销

半个月打造你的强力赚钱微博-1st.微博定位准备工作

半个月打造你的强力赚钱微博-2st.主动出击

半个月打造你的强力赚钱微博-3st.借力互动

半个月打造你的强力赚钱微博-4st.图文让你粉丝暴涨

半个月打造你的强力赚钱微博-5st.你有自己的微博圈吗?

半个月打造你的强力赚钱微博-6st.转播借力

半个月打造你的强力赚钱微博-7st.接力热门话题让粉丝飞一会

第三篇:浅谈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电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电视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给传统电视带来了机遇。

一方面传统电视受众遭遇新媒体的分流,特别是网络新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1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7年12月底,我国宽带网民达到1.62亿,已经超过有线电视用户数。30岁及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69%,意味着电视观

众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在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的途径中,网络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电视,意味着电视传递信息功能在网民中已失去主导地位。网民上网的高峰时间段之一是20:00至22:00,与电视观看黄金时段形成直接冲突。特别是网民对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功能的使用增长很快,已从第19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36.3%、34.4%增长到本次统计报告的86.6%76.9%,意味着网民的娱乐方式也已发生重大改变。另外,根据美国对8至15岁儿童视听消费习惯统计,2005年到2007年,看电视或dvd的比例从50%降到38%,上网的比例从47%升至52%。在美国,有75%的网民在观看网络视频。以2007年9月为例,用户观看在线视频的平均时间达到181分钟,平均观看视频数量68个,每天平均超过2个。显然,广播电视受众遭遇网体媒体分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给传统电视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2008年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包括广电、电信等6大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广电和电信两大行业相互融合渗透,更明确了双方可进入的领域,其中就包括iptv、手机电视和数字电视。政策的调整进一步拓宽了广播电视的发展领域和空间。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作为广播电视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不仅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而且已经成为拉动我国消费电子市场一股重要的力量。据不完全调查,目前我国带显示屏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中,有82%的企业已经开始生产cmmb终端。在我国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业务,用户数量预计会超过1.5亿,按照每一个终端1000元计算,1.5亿用户购买终端可带来1500亿元的直接消费市场。随着cmmb覆盖网的建设,将会逐渐形成更大规模的用户终端市场,进一步推动我国消费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拉动我国消费内需,降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的突破,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立、设备产业化和规模技术试验等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据统计,我国cmmb在今年6月成熟接收终端投放市场,9月底全国有100万的用户超过cmmb收看电视节目。到10月初,cmmb终端数量达到120万部左右。未来计划在2009年达到1000万部,2010年的目标是5000万部。但目前,新媒体普遍存在着内容建设匮乏的问题。广电系统应立足内容生产的优势,充分运用品牌战略、蓝海战略和联盟战略,通过竞争、兼并(对外)、整合(对内)等手段,积极发展媒体业务,加快技术创新,开拓运营模式,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为我台广电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第四篇:开放和控制之间危机传播基本准则和尺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经验和解读

开放和控制之间危机传播基本准则和尺度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经验和意义

关键词: 危机传播 汶川地震 面对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国媒体迅速出击,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灾难新闻进行曲”,及时、透明、全面、丰富地呈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呈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奔赴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的过程,呈现了灾区人民和全国军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的空前团结与骨肉同胞之情……从而赢得了中外舆论的一致好评。对于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我国学界作了及时的分析评论,高度评价“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国史!”[1]通常,人们把关于地震的报道纳入“灾害报道”或“灾难新闻”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范畴加以探讨。在业务操作层面上,这是相当准确的,也是完全必要的。不过,这些范畴基本上局限于媒体的新闻报道视角,理论概括或理论抽象的程度不足,大大限制了理论分析的拓展空间。在社会学的视域中,无论是“灾害”或“灾难”,还是“重大突发事件”,相对于常态的社会运行来说,往往都是产生重要影响乃至破坏作用的“危机”。而危机信息的发布,危机处理的报道,就构成了危机传播的基本使命。比较而言,“危机传播”这一范畴比“灾害报道”或“灾难新闻”或“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更具有理论的概括力与解释力。危机传播至少包含了两个具有密切联系的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一是作为解决危机的责任主体——政府及其信息发布,一是作为报道危机解决过程的传播主体——媒体及其新闻报道。正是这两个主体的相互配合与信息博弈,危机传播才能有效地促进危机的解决。如何开展危机传播?迈克尔·里杰斯特在《危机公关》一书中根据大量的案例经验,提出了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3T”原则是对西方国家危机传播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果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我以为危机传播的首要准则就是“开放”。5月24日,温家宝总理在映秀镇废墟上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上说,“这次救灾采取了开放的方针。”其实,“开放”不仅是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方针,而且是危机传播的基本准则。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过程来看,“开放”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至少可以分析出三个层面。第一,信息开放。救灾主体,也即危机处理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遵循信息公开的原则,及时发布地震灾情。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0多分钟就发出了第一条快讯,播发的英文快讯领先于所有外电,比法新社早6分钟,比美联社早8分钟。第二,媒体开放——允许记者自由前往灾区采访,允许媒体自由进行救灾报道,甚至允许外国记者前往灾区采访和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开放举措。唯其如此,中央的媒体,四川的媒体,全国各地的媒体,外国的媒体,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众多的媒体一齐上阵,以文字、图片、视频、博客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报道抗震救灾的全过程。第三,救灾开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不仅积极组织抗震救灾,而且允许自愿者、允许非政府组织、允许外国救援队前往救灾,从而使救灾行动获得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动员与国际支持。从危机处理的角度看,这种让社会各界参与危机解决过程的救灾开放,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开放。除了救灾行动的社会开放而外,信息开放与媒体开放构成了危机传播开放原则的基本内涵。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高度评价,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最集中、最全面、最生动、最充分地体现了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从而开启了当代中国灾难新闻或危机传播的新纪元。在当代中国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灾难发生后的责任主体与传播主体都把灾难当成所谓的“负面新闻”而刻意回避,20世纪50年代王中教授“灾害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2]的说法,就深刻地折射出灾难发生时的“不闻”(不报道)策略。只有灾难已经平复,才公开具体的灾情。于是,“新闻”也就变成了“旧闻”。像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事实,直到事隔三年之后的1979年底才首次披露;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大地震死亡15621人,直到2000年1月5日举行30周年祭时才首次公布。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了“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的公开性原则。此后又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终于在2008年5月1日正式施行。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正是在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十余天后进行的。由此可见,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在当代中国已取得了合法性。应当充分认识到,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是由现代社会的诸多社会历史条件促成的。首先,这是民主社会中满足公众安全与知情权进而激发民众参与危机处理的必然要求;其次,这是信息社会或者说媒介社会中各种传播媒体高度发达而又相互竞争的必然要求;再次,这也是风险社会中危机的责任主体重新塑造良好形象、传播主体打造公信力的必然要求。当我们为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从事实上确立了危机传播的开放性原则而欢欣鼓舞之时,我们不能只强调开放,否则,“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3]这是因为,危机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危机的化解,而危机的解决过程又必然要求危机传播在开放的同时要加以必要且适当的控制。如果说开放是危机传播的首要原则,那么必要而适当的控制则是危机传播的内在要求,是危机传播的重要原则。荷兰莱登大学危机研究专家乌里尔·罗森塔尔(Rosenthal)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4]罗森塔尔的定义实际上涵盖了危机事件的三个本质特点:首先,危机事件的时间压力:突发性与紧急性;其次,危机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最后,危机事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正是这种高度的不确定性与影响的社会性,危机很可能“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造成新的风险与危机。因此,任何危机的责任主体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都必须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使危机传播有利于危机的解决。在危机事件的解决过程中,控制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信息发布的控制。危机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在发布灾情的过程中,既要及时发布真实的灾情信息,又要对灾难中可能产生或正在出现的传言乃至谣言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澄清事实真相,稳定人心,保障抗灾救灾的顺利进行。在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政府部门对于各种不实谣传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正视听,从而有效制止了谣言的扩散,就是十分成功的经验。其次,是媒体传播的控制。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必须努力实践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准则,对一切不利于抗灾救灾的报道加以严格的审查,形成万众一心共同救灾的舆论环境。汶川地震发生后,有论者和媒体发表所谓“天谴”的无稽之论,受到国人的一致谴责,不正表明了媒体传播控制的必要性吗?再次,是救灾参与的控制。各种社会力量介入救灾的过程必须是帮忙而不是添乱,为此,灾难或危机的责任主体与传播主体对于社会各界自发的救援行动要加以必要的引导,从而形成救灾的有效合力。在汶川地震的救灾过程中,就一度出现自愿者准备不足反而需要救援的尴尬情形,幸亏政府部门和媒体及时加以引导,才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显然,除了救灾参与的控制,信息发布的控制与媒体传播的控制构成了危机传播的控制性原则的基本内涵。应当认识到,对危机传播进行必要的控制,并非是要回到过去刻意回避灾难、“报喜不报忧”的传播模式,而是要求信息发布与媒体传播做到最大程度的有序化,避免出现因危机传播失误而引发新的社会风险或危机事件。像地震之类的灾难,从根本上说是人类无法避免而只能预防和救助的“天灾”,但“天灾”中也可能包含了“人禍”,譬如政府官员对抗震救灾组织不力而导致受灾群众未能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譬如社会各界支援灾区的捐款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甚至被挪用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一类救灾时期的“敏感”信息,媒体可以而且应当予以批评,但这种批评必须讲究时机,适可而止,不能任意放大,否则就会引起新的问题,干扰抗震救灾的中心工作。研究表明,在当代风险社会中,如果单个组织及其成员只对本组织或本部门负责,就可能造成风险影响范围的扩散、影响后果的扩大,出现所谓“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5]。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任何国家在解决重大危机事件的过程中都会加强对危机传播的控制。在2001年“9·11”事件中,美国之音电台台长惠特沃恩以及国际广播局局长不顾美国国务院官员警告,较早播出了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领袖奥马尔的专访,结果在10 月1 日被撤销职务。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从理论上说,重大危机事件的产生和解决过程,其实是整个国家与社会的非常时期。在非常时期,媒体传播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危机事件的妥善解决,既要接受危机的责任主体——政府的必要控制,又要加强自律,强化社会责任,及时化解现实危机与可能出现的新的社会风险。当然,危机传播的控制性原则必须建立在开放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开放是前提,是首要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危机传播实践中尤其需要加以强调,控制只能是建立在开放基础上必要而适度的控制。在这里,控制就是“加以规范”,或者说是“使其符合规范”,而这个规范是指社会良性运行的规范。因此,“控制”与过去那种对信息发布、对媒体传播的全面“管制”或“禁止”不可同日而语。当然,只要是“规范”,就含有某种程度的“约束”之意。如此,“控制”与“开放”具有某种程度的对立性。危机传播一方面必须承认这种对立性,一方面又必须把握其内在的统一性。有人认为,“所谓危机传播,是指针对社会的危机现象和事件,如何利用大众传媒及其他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它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6]如此定义危机传播,意味着危机传播必须在“开放”与“控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与内在的统一。问题在于,危机传播如何在实践中把这种必要的张力与内在的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我看来,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有机的结合。首先,在危机传播的动态过程中达成“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结合。一般地说,危机应对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危机预警,中期的危机处理,后期的危机调控。相应地,危机传播也就包含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危机预警传播、危机处理传播和危机反思传播。当然,某些危机,譬如地震、海啸很可能突然暴发,人们还来不及预警就已经发生了,所以危机预警传播可能很短暂,也可能处于缺失状态,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就没有预警传播环节,而以危机暴发为起点。显然,不同阶段的危机传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报道汶川大地震的过程中,有学者指出传媒一定要有“报道阶段”的意识,譬如在迅速报道了地震灾情之后,随着死亡人数的上升,如何稳妥地报道,如何抚慰公众的心灵,便是传媒要做的第二步工作的重心。同时,还要想到第三步、第四步,以便主动、灵活地协助抗震救灾的诸多工作。[7]这种“报道阶段”的意识,实际上要求媒体在不同的阶段突出某些信息,同时又自觉地控制某些信息。这样一种做法,用传播学的术语来说,就是议程设置过程。而这样的议程设置过程,正体现了“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统一。其次,在危机传播具体信息内容的报道程度或力度的把握中达成“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结合。危机事件的发生与解决千头万绪,危机传播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信息内容,每一个方面信息内容的报道程度或力度都需要适可而止。像汶川大地震中过分悲惨的场面就不宜渲染,对地震中刚被解救出来的受灾者特别是老人与儿童的内心感受不宜过分追问,对抗震救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应当有节制地歌颂,……诸如此类的报道程度或力度,其实就把危机传播的“开放”与“控制”有效地统一起来了。总体上,汶川大地震报道体现出中国主流媒体“勇敢地正视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迅速抵达灾害发生的现场,准确描述灾害的真实情态,及时跟踪灾害的变化过程,全力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鼓舞人民抵御灾害的信心和勇气,提供抗灾抢险的实用方法,努力降低灾害引起的社会震荡”的专业行动路线[8],在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上取得了相当扎实的成就与经验。但是,某些具体的采访报道则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譬如,为了追求电视直播效果而干扰救援行动,一味追问获救人员特别儿童的心理感受。这样的例子表明,我们的某些媒体和记者对灾情的报道、对灾民的采访还不懂得节制。人民时评文章说得好:“灾难前,节制是记者采访的一种美德”[9]。所谓“节制”,不正是“开放”与“控制”的有机结合吗? [注释] [1]尹韵公:《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必将载入国史!》,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1455/124046/7337535.html [2]王益民主编:《中国当代精彩新闻评说》,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1页。[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7页。[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危机管理与对策研究中心:《国际危机管理概论》,时事出版社,2003年。[5]张锋:《高科技风险与社会责任》,《自然辩证法》2006年第12期。[6]方雪琴:《信息公开与媒体理性——试论危机传播中的舆论引导策略》,《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7]陈力丹:《传媒一定要有“报道阶段”的意识》,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1455/124046/7337546.html [8]高钢:《四川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的精神解读》,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1455/124046/7337546.html [9]秦宁:《灾难前 节制是记者采访的一种美德》,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7287821.htm

第五篇: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XX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各地认真落实“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顺利推进改革。截至7月底,全省已有6693个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占有改革任务村总数的57.7%;完成改革面积5077万亩,占集体商品林应改革面积的65.8%;完成集体商品林林权登记3006.1万亩。在前期集体林经营体制改革基础上,南平、三明两市积极开展林改“回头看”,不断完善改革成果,巩固改革成效,共完成“回头看”面积2413万亩。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林业发展的产权不清、权责不明问题,变革、调整了林业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了林业生产力,使XX省的林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一是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林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使林业经营者对林木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农发展林业的后顾之忧。通过林木林地流转,盘活了林木林地资产,解决了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实现了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林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了林业经营效益。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林业税费、林政资源管理、林木种苗等配套改革,优化了林业发展环境。所有这些变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各界发展林业的信心,刺激了林业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发展活力大大增强,社会投资造林持续升温。各地造林营林投入逐步由过去的集体为主、国家补助,向外资、个体、联合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举的多元化格局转变。全省新造林中非公有制比重已超过50%。南平市个人造林比重从1998年的不足25%提高到去年的65.6%。龙岩市新罗区和漳州市南靖县今春造林个人的比重都在90%以上。

二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过去的“干部林”如今变成了农民的“自家林”,林农对林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关心,森林资源保护责任感明显增强。改革后,各地森林资源管护力量大大增强,管护面积大大扩展,盗砍滥伐林木现象得到较好遏制;林农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投入也明显增加,群众自发开展森林防火积极性显著提高。一些长期从事林业管理工作的干部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森林资源是少数人在看管,现在则是千家万户在监督。过去森林火灾是“老人放火、干部打火、群众观火、领导恼火”,现在是群众一见山火,就主动往山上冲。如尤溪县,群众自发成立了护林防火协会,每年每亩按0.2元交纳联防费,专项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开支。永安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案件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全市林政案件为1251起,刑事案件64起;2003年林政案件下降到920起,刑事案件下降到48起;2004年前6个月,林政案件仅260起,刑事案件21起。

三是林农收入稳步增加。改革后,广大林农对林业有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许多竹产区农民“把山当地耕,把竹当菜种”,林农耕山有责、务林有利、致富有门,既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林区不安定因素,而且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林农收入稳步增加。通过林木林地流转,一些不善和不愿经营林业的农户,通过转让山林经营获得资金,干起了种养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据永安市统计,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1913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7.6%。永安市洪田村赖兰亭等联户经营组对达到主伐年龄的150亩马尾松、273亩杉木林流转给他人,获得收入43万元,除留下必要的造林费用外,人均分得6130元。林业对解决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是村集体收入有了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得到了体现。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分成部分林木产品收益,使村集体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既维持了日常管理的必要开支,而且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公益事业,保障了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武平县捷文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村里每年林业的收入不足4000元,农民对林业的分红想都不敢想。现在一年村集体林业收入可达58万元。村里3个五保户,每年都得到定量口粮供应和生活、看病等补助,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林权制度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途径和抓手,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找到了出路。

五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新的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些传统的林业行政管理方式逐步被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所取代。永安市成立了林权登记管理中心,集林权登记、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与市林业局人、财、物脱钩,自负盈亏,有效提高了服务质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使林权管理与产权交易实现了规范有序运作。改革也使林权证的内在价值得到了体现。尤溪县成立了森信林业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目前,已受理林木抵押担保贷款24笔,发放贷款470万元,为扩大林业经营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在XX省健康、稳步、有序推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是XX省坚持“举改革旗,走创新路,千方百计激活XX林业”的成功实践,也是XX省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成果。综合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一些成功经验: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再调整的复杂工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积极参与。XX省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主要领导亲自参加动员部署会议,分管领导亲自部署安排改革工作,并多次专题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改革的方法。各市、县(区)、乡(镇)党政领导都多次深入基层调研改革工作,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抽调懂法律、懂政策、懂技术、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改革第一线,加强相关政策、法律和业务培训,加大改革经费的投入和监管,保证了改革质量和进度,确保了改革成效。

(二)明晰林业产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一“权”激起千层浪。XX省以明晰产权为纽带引发整个林业的改革,抓住了林业的核心,找到了林业发展的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大发展。明晰林业产权,是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根本。从林业发展历史来看,长期以来,南方集体林区林业产权关系不明,农民并不能从村集体林业经营中得到收益,林业生产经营粗放,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林业经营效益低下。林业产权关系不清,已成为制约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加快集体林区林业发展,必须明晰林业产权,明确林业经营的权责利关系。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从明晰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入手,抓住了林业产权这个牛鼻子,从而牵出了整个林业改革的“牛身子”,实现了林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三)充分依靠群众,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基础。群众是改革的主体。XX省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改革方案、招投标方案、收入分配方案等各项重大改革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实施。在具体操作时,要求各地要保证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做到改革程序、方法、内容三公开,严禁暗箱操作。对各地在改革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允许在不违反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集体智慧,探讨多种解决途径。充分依靠群众,既增进了广大群众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策的了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来,推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展,而且保证了群众的利益,确保了改革质量,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四)坚持分类指导,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XX省各地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对林业的依赖程度也不同。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XX省并未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本着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强的地方,坚持做到实物意义上的“耕者有其山”,原则上进行均山,解决群众就业和收入问题;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一般,集体又有一定面积山地的地方,则采取多种形式,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在保证有耕山意愿的农民有山可耕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内部或外村能人、经济组织参与承包山林;在群众对山地依赖性不强,或没有什么依赖性的地方,则允许由企业或大户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实行规模经营,明晰林权,一步到位,实现货币形式的“耕者有其山”。

(五)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后盾。作为确认林木林地权属的唯一法律凭证,XX省将开展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作为检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的主要标志,要求及时对权属明晰的林木林地进行林权登记,发换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实践证明,依法登记发证,将林木林地权属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体现,使集体林经营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减少了涉林纠纷。同时,林权证到户后,农民更加爱惜自己的林子,把山林当作命根子,把看管林子看作是自己的事,自觉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大大增强,营林造林积极性普遍提高。依法登记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坚强后盾,维护了林业经营者的权益,坚定了广大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林业的信心,确保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取得明显成效。

(六)实施配套改革,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只是解决了林业产权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其保驾护航。只有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积极开展相关配套改革,才能有效解决改革中存在的林地林木流转、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生态公益林保护、林业规模经营等各种问题,才能推动改革健康有序进行,提高改革成效。XX省在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个综合改革时,积极进行了生态公益林管护和限制性利用试点、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改革、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等六个单项改革,并在部分地区积极创新森林防火机制和林业投融资体制,开展林政资源管理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不断优化林业发展环境,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格局,促进了森林资源总量的壮大和质量的提高,增加了林业经营收入。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不断深化相关配套改革,是XX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下载《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台湾地区电视媒体省台和新闻报道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