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

时间:2019-05-15 06: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

第一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

成语与佛教

在人类社会发展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语言和文化现象都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而出现并逐步发展的。正如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的:“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语言从产生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不断丰富完善的动态的进程中。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过:“世界上总是以这样新的代替旧的,总是 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1语言的发展亦是如此。社会的变迁,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信仰、文化的变化都会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语言中最活跃的、变化最快的因素莫过于词汇了。一种语言的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而汉语中的成语更是词汇中反映社会文化、信仰能力较强的一种固定词语。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力求经济、简约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而成语就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简短的词语,能够准确、简洁、生动地表达一个复杂的意思,在结构上定型的词语。成语是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语言精华,是我国汉语词汇宝库中的明珠。成语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很多,有的来自神话寓言,有的来自历史事件。而在这里要阐述的是汉语中来自佛教的成语。在光彩夺目的汉语成语中竟有上百条与佛教文化、信仰有关。既知有相当数量的成语与佛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那么研究成语的来源必须对佛教文化有一定得了解。本文着重从与汉译佛经有关的成语、与佛教宗派有关的成语、与对佛教的信仰有关的成语这三方面来阐述汉语成语与佛教文化的渊源关系。

一、与汉译佛经有关的成语

要清楚由汉译佛经过程中而形成的成语,必须对佛教的发展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到公元前三世纪发扬光大‘流传范围遍及世界各地,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在两汉交替之际,佛教由古印度经过西域传入我国内地。此时,佛教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人们对它不了解把它同当时仍在流行的黄老之学相提并论。所谓“颂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便是这中情况的写照。而且,汉代的佛教主要活动于以宫廷贵族为主的上层社会中,还未能广泛普及于民间,所以,汉代的佛教虽已开始有了对佛经的翻译,但它却始终未能摆脱初传时的朦胧状态,因而此时佛教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是很小的。真到魏晋南北朝,佛教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佛教词语伴随着大量汉译佛经的传播和弘扬而在汉语里产生,并得以发展。从社会角度而言,魏晋南北朝处于社会剧烈动荡、变革时期,战乱频繁,政权交替,是我古代宗教狂热的时代。从语言角度而言,魏晋南北朝又是汉民族语言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社会的巨大变革,要求语言加强交际的职能,促使一大批新词,新义的产生;此外,汉译佛经不仅在数量上有很大增长,而且译经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大量的佛经汉译,不能不影响到中国的语言文化,而社会结构和语言同时发生的变化,必然会给这一时期的汉语词汇注入新的血液。汉语词汇中的许多成语便是此时在汉译佛经的过程中产生。有些汉语来自佛教中的常用语。佛教是一个具有特定宗教色彩的生活范围,自然有许多相关的常用语。随着佛教的普及,《金刚经》、《楞严经》等大量汉译佛教经书的出现,以译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截取其常用语,构成一些佛教成语。例如:善男信女、在家出家都是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而形成的成语。其中“善男信女”中的“善男”是梵文优婆塞的意译,指信奉佛教而在家修行的男人。信女是优婆夷的意译,与善男相对。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之初,建立了一个以他本人为首,由比丘(俗称和尚)、比丘尼(俗称尼姑)、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人众组成的佛教教团,在当时很有影响。佛教译经传入我国,由于在家修行的男女信徒的大量存在,善男信女,在家出家这两条成语便产生了,用来指代这些人。其他的来自佛教常 用语的成语还有很多,例如:三十三天、十八地狱、烧香礼拜、如是我闻、牛关马面、牛鬼蛇神、笑面夜叉、万劫不复、三生有幸、劫后余生、在劫难逃、因果报应、生老病死、回头是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救苦救难、辩才无碍、肉眼凡胎、看破红尘、超尘拔俗、超凡入圣、一切众生、芸芸众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中狮子、不即不离、若即若离、鹦鹉学舌、吐丝自缚、三姑六婆等等。

有些成语来源于佛经里的故事,佛经里有不少故事,包括寓言事故,情节曲折有趣,形象鲜明生动。例如:盲人摸象、天女散花、天花乱坠、顽石点头、泥船渡河、屠所牛羊、空中楼阁、一厢情愿、水中捞月、粉身碎骨、步步生莲、以身施鸽、药王烧臂、香城破骨、降落成道等等。其中的一厢情愿来源于一部佛教经书。《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昔有田夫,游行城邑。见国王女,颜貌端正,世所希有。昼夜想念,情不能已,思与交通,无由可遂。颜色瘀黄,即成重病。诸所亲见,便问其人,何故如是?答亲里言:“我昨见王女,颜貌端正,思与交通,不能得故,是以病耳;我若不得,必死无疑。”诸亲语言:“我当为汝作好方便,使汝得之,勿得愁也。”后日见之,便语之言:“我等为汝,便为是得,唯王女不欲。”田夫闻之,欣然而笑,谓呼必得。2这个故事原来的题作“田夫思王女喻”。《百句譬喻经》通过这个譬喻意在规劝世人,宣扬佛法。告诫人们在处理与双方都有关系的事情时,不要只顾自己愿意,凭自己的想法做事,而不管对方是否愿意,是否领情。这个譬喻后来就演变成为成语“一厢情愿”,成语就是这样一种简洁凝练,生动概括的语言,只瘳瘳数字便把一个复杂的思想内容准确形象地概括出来了。由于佛教的普及,在汉译佛经的流传过程中,这些佛教故事,已为汉民族所熟悉并接受,在民众中流传开来,并逐渐凝炼为合乎汉民族习惯的四字成语。鲁迅在《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中说:“一个作者引用了我在一九三0年讲的话,并以那些话为出发点,因此虽口口声声说联合任何派别的国家,而仍自己一厢情愿的制定了加入的限制与条件”。还有些成语来自佛教的教义、礼仪。佛经的主要内容是直接说教,将一些精彩凝炼、哲理性强的词语截取下来,或者对一些佛教教义加以提炼、概括,就形成了佛教中的固定用语。在汉译佛教经书的流传过程中,这些由教义理论而形成的佛教固定语,逐渐为汉语所吸收,而成为汉语成语的一部分。例如:唯为独尊、神通广大、大显神通、现身说法、四大皆空、醍醐灌顶、一丝不挂、想入非非、蒸沙成饭、钻冰求酥、得未曾有、味同嚼蜡、五体投地、顶礼膜拜、梦幻泡影、电光朝露、恒河沙数、香花供养、馨香祷祝、借花献佛、拣佛烧香、皆大欢喜、昙花一现、大慈大悲、大发慈悲、不可思议、不二法门等等。其中“唯我独尊”是来源于佛教的一种“超人间佛陀,超自然佛陀”理论。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后到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分裂为两个部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墨守陈规、循规蹈矩、尊崇传统,是正统派。在宗教理论方面认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只是一个教派的创立者是一个成为历史的普通凡人;而“大众部”则注重发展、提倡创新改革。“大众部”在宗教理论方面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导一切的神。因而提出了“超人间佛陀”“超自然佛陀”的理论。释迦牟尼在这一理论的阐说下失去了普通凡人的形象,变得神奇、玄妙。因而产生了一些与这一理论相关的表示神奇玄妙的成语。例如鲁迅的《集外集拾遗·新的世故》中写道:“知其故而言其理,极简单的:争夺一个《莽原》;或者《狂飙》代了《莽原》。仍旧是天无二日,唯我独尊的酋长思想。”这其中的“唯我独尊”是有来形容极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谁都无法与之媲美。但是“唯我独尊”在形成却没有这样的意义。在《普曜经》里说:“佛初生刹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东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4《大本经》里说:“佛从右肋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5这样的神话在佛界流传甚广,而“唯我独尊”在此时也是用来赞美佛教的神奇,自佛教传入我国后,“唯我独尊”这条成语也失去了原有的意思和色彩,而被赋予新的意义和色彩。而“现身说法”这一成语来源于佛教经书《楞严经》。在《楞严经》中有这样的记载:“我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今其成就。”这是在宣扬释迦牟尼是超于凡人的,无所不能的。有多种多样的化身,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人形,向普通的凡人宣传佛法,帮助他们解脱。佛教上把其称为“现身说法”。而“醍醐灌顶”则出自佛教的一种仪式礼节。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时期。密教有一个规定——接受新佛徒入佛门时,要由师父把清水浇洒到他的头顶上。这种仪式叫做“灌顶”。由密教这种仪式产生了一个佛教用语“醍醐灌顶”。“醍醐”即纯酥油,是从牛奶里面提炼出来的精华。把纯酥油浇洒到人的头顶上,指向人灌输最高的佛法,使人彻底醒悟。不过密教在我国内地影响不大,但“醍醐灌顶”这一佛教用语却植入了中国汉语的词汇中,作为一条成语流传下来。其它一些成语则来自于《金刚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佛教经书。这类成语虽然带的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们的使用范围已跨出佛门,不仅在汉语文献里经常见到,而且往往发展成为妇孺皆知的口语。二与佛教宗派有关的成语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尤其是到了唐朝,国运昌隆,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各方面都 达到了盛世的局面。而佛教经过四、五百年的发展,也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立发展的中国佛教。佛教在此时的发展已不仅仅是靠翻译佛经来传播了,许多佛教信仰者开始钻研佛法著书立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的分裂割据状态,南北两地的佛教各有所偏。经师们对不同观点的经论也往往缺乏了解。而到了隋唐时代,随着王朝的统一,佛教也由南北不同走向统一,此时的佛教具备了融合、总结不同地区教义理论的条件。而此时,印度佛教传入的判教活动开始在我国流行。判教即判别鉴定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在判教过程中,随着对佛教典籍的评说,必然会出现不同的佛教宗派,而且,随着相对独立的寺院经济的发展和各派思想的成熟,决定了佛教再强调统一的同时必然也会形成不同的宗派。这样,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特点的各个佛教宗派就相继产生了。其中流传广、影响大的佛教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唯识宗、天台宗、律宗等等。由于各派的主张不同,因而其佛教理论用语也不尽相同,故而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与各派主张相通的佛教成语。与佛教禅宗有关的成语有:六根清净、老僧入定、面壁功深、得其三昧、游戏三昧、当头棒喝、当头一棒、解铃系铃、破颜微笑、拈花一笑、心心相印、心到佛知、一瓣心香、骑驴觅驴、等等。禅宗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内容而得名。禅定是一种重在修心、见性的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默念,控制身心的各种活动,使心定与一处,久之而达到身心清安、关照明静的状态。而由佛教用语固定而成的成语六根清净便是由禅定的修行方法而来,其中根是能生的意思,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能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生起感觉,所以称之为六根,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修习禅定就是为了达到六根不为六境所扰的目的。而成语六根清净用来比喻没有任何欲念;禅宗中还有一个主张——传佛心印。即不立文字,不依经卷而以心传心的简单法门。相传释迦牟尼当年在灵山会上讲经说法时,曾经手持金黄色菠萝花展示给大众看,众佛徒不明白其中之奥妙,都默不作声,只在大弟子迦叶妙悟于心而破颜微笑了。释迦牟尼对迦叶的领悟能力大为高兴。当即表示:“我有正眼法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由这个“传佛心印”的传说便产生了“破颜微笑”和“拈花微笑”这两条成语;而“心心相印”则是由禅宗“传佛心印”的主张产生的。在《黄蘖传心法要》中有:“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是符合的意思,心与心互相符合,用来形容彼此的心意完全一致。例如,鲁迅先生在《华盖集续编·空谈》中说:“群众领袖本没有和段祺瑞等辈心心相印,也未曾互相沟通,怎么能料到这阴险的辣手。”其它与禅宗有关的成语则不一一细述了。

净土宗是禅宗之外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因主张人们应努力修行成佛,以求往生“净土”而得名。净土宗的佛教固定语而形成的成语有:极乐世界、功得无量、功德圆满、大吹法螺、大吹大擂、冤家债主。净土宗认为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叫做“极乐世界”。“极乐”是梵文音译。《阿弥陀经》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净土宗宣称:极乐世界是一个没有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地上铺满黄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居住在这个 世界里,可以摆脱人世间的一切烦恼,获得光明、清静的快乐,是最值得追求的地方,这比较符合人们追求安定生活的愿望。后来“极乐世界”这一佛教名词,成为一条人人皆知的成语而流传下来。其它的一些成语,如森罗万象、包罗万象、一尘不染等来源于佛教的唯识宗;大千世界、佛头着粪来源于佛教的天台宗;清规戒律则是来源于佛教的律宗。这些由各个佛教宗派产生的成语是不折不扣的汉语成语,丰富了汉语词汇。

佛教在传入我国后,由最初主要以注经、译经为主,到后来独立发展,逐渐中国化。我国的一些佛教信仰者也开始不断撰写佛书。像《五灯会元》、《传灯录》、《四朝高僧传》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佛书。这些佛书文献中产生了许多地地道道 的汉语成语。许多成语便来源于《五灯会元》像:叶落归根、敲骨吸髓、冷暖自知、磨砖成镜、逢场作戏、雪上加霜、泥牛入海、安身立命、万古千秋、摇头摆尾、家破人亡、沉默寡言、抛砖引玉、引玉之砖、电光火石、自由自在、龟生兔角、弓折刀尽、七颠八倒、鉴貌辩色、单刀直入、龙蛇混杂、千差万别、张三李

四、无风起浪、拂袖而去、单枪匹马、手忙脚乱、白璧无瑕、因风吹火、自作自受、心俊不禁、见兔放鹰、挑雪填井、驴前马后、圆孔方木、披毛戴角、半斤八两、游山玩水、做贼心虚、拖泥带水、火烧眉毛、看风使砣、随波逐流、将错就错、水泄不通、不可言宣、有口皆碑、逍遥自在、人穷志短、七手八脚、水涨船高、泥多佛大、叶落知秋等等。这其中的每个成语都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像“叶落知秋”这个成语是与咸杰禅师有关。在《五灯会元》卷二十《天童华禅师法嗣·天童咸杰禅师》中记载:“咸杰禅师有一次在开堂说法时曾有‘动弦别曲,叶落知秋。’的话”成语叶落知秋便由此而生。用来比喻从局部的变化可以看出整个事物的情况。其他的像八面玲珑、倒戈卸甲、头头是道等成语源于佛书《传灯录》;降龙伏虎、丰干饶舌则来源于《四朝高僧传》。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宗派,以禅宗为代表,并且产生了许多地道的佛书,这些佛教宗派和佛书为汉语创造了许多妙语好词。许多都成为朗朗上口的成语而流传千古。

三、由人们对佛教的信仰而形成的成语 从魏晋南北朝以来,佛已成来中国的“圣人”,与孔子、老子并称“三圣”。佛教自传入后,便 不断接受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儒家正统思想,君臣、父子、纲常名教思想也成为佛教宣讲内容的一部分,因而通过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派生出或形成了许多新内容和新形式。隋唐时代佛教进入发展的鼎盛期。当然这也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密不可分。封建统治者在发展经济缓和矛盾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加强了人民的精神控制。而佛教所宣扬的思想正好符合封建统治者的愿望,因而佛教被封建统治者拿来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手段之 一。因而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崇尚佛教成为此时的社会风气。上至封建帝王,下至普通百姓无不崇尚佛教。这从当时许多文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崇尚佛教的痕迹。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隋唐时代的封建帝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用精神手段来统治人民。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便充分认识到佛教麻醉人民思想,控制人民行为的特殊功能,因而特别热衷于提倡信仰佛教。他不仅占地建寺,下诏普度僧尼,优待名僧,颁发佛典,而且还亲自撰写了一篇《三藏圣教序》,详记了玄奘法师西去取经的过程。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出。幼怀慎敏,早悟三空之功;长契神清,光色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成语“仙露明珠”就是由这段话而来的。由原来称赞玄奘法师道行高深、姿质秀逸,演变成今天用来比喻书法和秀逸圆润。唐代大诗人杜甫是儒家士大夫的典范。年轻时笃信道教,晚年才向佛教靠拢。他的诗作中不乏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但是在唐朝日益衰败、战争连年、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下,杜甫的心理常常失衡,加之晚年穷困潦倒、贫病漂泊。这种凄惨的个人遭遇使诗人晚年转向佛门,寻求心理寄托,虽然杜甫与佛门僧人交往不多,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不难窥探到诗人受佛教禅宗“无心、禅寂”意识的影响。在一些诗中表达了对清淡恬静意境的追求,同时其中的某些诗句成为我们部分汉语成语的来源。例如在《游门龙奉光寺》中有这样两句“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16表示早晨快要睡醒时听到了寺院里敲钟的声音,使人受到了深刻的启迪而有所醒悟。成语“发人深醒”便由此而来。现在多用其来表示启发人深刻地思考省察。杜甫的这句诗文里其实暗含了佛教的一个规矩:寺里晚上要打鼓,早晨要敲钟。而我们所熟悉的成语“暮鼓晨钟”便与此有关,而其真正却来源于唐代诗人李咸中的《山中》里的两句诗文“暮鼓晨钟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17大意是“听不见寺院里清晨的敲钟声,也听不见傍晚的击鼓声,唯独看得见天上悬挂的明月,飘浮的孤云。”而成语“暮鼓晨钟”又作“晨钟暮鼓”便被人们用来比喻能够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在崇尚佛教这个大的社会风气的笼罩下,诗人们对佛教寺院的钟鼓声的意蕴都深有感触。唐代诗人常建在一首题壁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18其中的“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的意思是“这时候一切都静下来了,中听见寺院敲击钟馨的声音”而成语“万籁俱寂”也就是从这里形成的。用来形容四周环境静极了,一点声音都没有。《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中说:“当夜万籁俱寂,月色初上,照着阶下革囊里血淋淋的人头。”而“万籁俱寂”又可作“万籁无声”或“万籁俱静”。例如《刘白羽散文选》在这样写道:一瞬间,天地沉静,万籁无声,仿佛一切都为兴明的诞生而沉醉了„„。19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隋唐时文人对佛教的热爱。然而对佛教最酷爱的莫过于香山居士白居易。白居易一生好佛,所学广博。他自云:“栖心释化,通学小、中、大乘法。”21(顾学颉点校《白居易集》卷七○)他还精通《金刚经》和《维摩诘经》,在杭州为官时,曾拜访鸟窠和尚与其谈禅,尝致书于济法师与凝禅师一同写过偈到了“凡为文动关教化,无不赞美佛乘。”22的境界。白居易曾在《菩提寺上方晚眺》中写道:“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冥沈沈。”23这里的“菩提”是佛教用语,指“觉、智、道”。指豁然开朗,如人睡醒,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而诗人正是在“山光水色冥沈沈”的美景中情感得到升华,有所感悟。成语“山光水色”便由此而来,泛指山水的景色,在《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便运用了这个成语“倒是先生得闲来西湖上走走,那西湖山光水色,颇可以添文思。”24 总之,佛教在完成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发生斗争、融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影响。作为汉民族文化载体的汉语,与东渐来华的佛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汉语词汇方面的表现极为突出。而佛教对汉语成语的影响又是极为深刻的。正像宋代僧人大慧禅师所说的“梵语唐言打成一块”因此,成语与佛教文化的渊源关系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1月第1版第12页

[2]马国凡《成语》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第1版第120页

[3][8][19][20]倪保元《成语释例》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723页、645页、585页、585页

[4][5][6][9][14][15]朱瑞文《成语与佛教》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50页、52页、62页、63页

[7][10][11][12][13][16][17][23][24]常晓帆《实用成语词典》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年2月第1版第477页、279页、216页、491页、214页、117页、291页、380页

[18]袁士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19页

[21][22]姚南强《禅与唐宋作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63页、464页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李白诗风浅析

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日期:

李白诗风浅析

李二营

摘要:“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寥寥数语,将诗仙太白的诗风表露无遗。提起太白,紧随而来的想必就是人人都熟稔于心的那一首首飘逸不群,狂放不羁的诗篇!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从“将进酒,杯莫停”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太白的诗,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与千古诗仙的成长,纵横驰骋、腾挪变幻,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吸收与创造。诗中的理想主义、反抗精神和英雄性格得到了全面的表现和进一步的发展,浪漫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并且诗人将浪漫主义精神渗透于各种题材,基调奋发向上,以他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无可比拟的手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视野。可以说李白的诗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千古,永彪史册。关键词: 李白诗风飘逸浪漫

在中国,李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白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李白就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是成就其浪漫主义诗风的源泉。可以说,李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用古人之言,飘逸就是“落笔生云烟”(欧阳修),“万象奔走于笔端”(范传正);就是“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李调元);就是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清新俊朗,自然率直,无拘无束,变化万千。读者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振奋,轻松舒畅,超脱开阔,浮想联翩。他生活的时代,既有《诗经》《楚辞》、三曹二谢、陶潜、陈子昂等诗作可以直接借鉴,又有诸子百家、《史记》等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儒、佛、道世界观的广泛传播,加上唐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一百多年来的稳定发展,造就了富于创新、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盛唐气象,等等。因此说,李白飘逸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并非偶然所得。

一、李白飘逸诗风的构成话说回来,到底什么是飘逸呢?李白流传至今的诗作,无非是一些文字材料,所谓飘逸,也就是读者读了这些文字材料之后产生的一种美感了。飘逸这种美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古人有不少论述,稍加综合、分析,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范传正、晁公武、欧阳修、徐积等感觉到李白诗歌“万象奔走于笔端”;“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李白笔下生云烟”;“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笔锋缥缈生云烟,墨骑纵横飞霹雳”;“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古人叙述的这些感觉,在美学上可以归之为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李维桢、李调元、李纲等则感到读李白的诗“如餐霞饮露,欲脱骨冲举”,“使人飘扬欲仙”,“遗篇凛凛有生气”,“飘飘有凌云驭风之意”,“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他们得到的美感则是鼓舞、轻松、振奋、超脱、舒畅、开阔、浮想联翩。从美学角度说,这些感觉既具有壮美的特点,又具有优美的特征,可以说是壮美与优美的完美结合。任华、元稹等,还感到李白的诗“多不拘常律。振摆超腾,既俊且逸”、“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若飞将军,用兵不按古法,士卒逐水草自便”。他们感到的则是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无拘无束,活泼、自然。前人的这些论述,道出了读李白诗歌的共同感受: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你顿时会觉得自己就像已经被“超度”了一样的愉悦,一身是正气,五内是舒畅,胸襟开阔,思路开朗,超脱解放,振奋坚强。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前人所说的“飘逸”。

这种飘逸,分开来讲,应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其诗平易自然又多奇想

细看会发现,李白诗很少生僻字,所用典故大部为人熟知,组句口语化,思路清晰,使大家容易理解。不刻意雕琢,不随意扭曲,语不牵强,韵不险怪,情真意切,真如“出水芙蓉”,天然可爱。完全是直抒胸臆,无所隐避。那些句子的组合,给人毫不费力的感觉,那些话就该那样说,那种感情,就应那样表达。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者读李白诗,就好比和一个胸怀坦荡、率真质朴又远见卓识、文采飞扬的老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坐春风,不觉壮思飞动,飘飘欲仙。

同时,自然之中穿插奇特的想象,使人读李白诗就仿佛进入了神山仙境,处处使人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产生“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云”的感觉。其感情可以打破任何界限,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空间千里万里,挡不住诗人的深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时代不同,仙凡远隔,李白都能精诚所至,招之而来。其奇想,无论用于布局谋篇,还是用于写景、抒情、记人、叙事,都能异想天开,涉笔成趣,使人读来妙思泉涌,意兴盎然。

(二)夸张与对比巧妙运用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海水直下万里深”、“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等等,读来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让人感觉或酣畅淋漓,痛快无比,或悲愤交加,触目惊心!不可一世的气势,跃然纸上!

(三)构思上超凡脱俗

比如,《蜀道难》中用“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写蜀道行路之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虎鼓瑟”、“鸾回车”来写梦境之瑰奇都是非凡构思的好例子。又比如,李白和杜甫写过同一个场面:亲人送子弟远征。杜甫的《兵车行》写的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是实写,而李白却是这样写的“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开始是“长号”,比杜甫的“哭”,更加激烈,后来是泣尽以血,嗓子已经“号”哑了,哭不出声来了,比杜甫的人物更惨烈。这样一比,不能不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四)文学修饰丰富多彩

比如其活用对偶,“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上有无花之 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不避重字,不管平仄格律,合适就用,读来活泼顺口,又有巨大的气势,等等。

综上所述,可以把李白的飘逸诗风的构成归纳为率真豪放的情志,平易自然的句子,巧妙的夸张与对比,超凡脱俗的构思,鲜明强烈的修辞等。

二、李白飘逸诗风的成因

对李白诗风的认识,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也有其必然的因素。也只有对形成的原因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感受李白诗风的精神内涵。本人认为李白的创作风格的形成主要有以下重要因素:

(一)唐朝政治、经济的繁荣和繁荣景象是李白诗风形成和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切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于意识,存在决定于精神。研究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及文学现象,首先就要考察其依赖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发展,都归根于一定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和统治时期最长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都是空前的,甚至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的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人们富有生气、胸襟开阔。而这种骄傲自豪、乐观奋发、继往开来的精神无疑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历史的表达。

李白生活在一个文化交流与繁荣的时代。作为被这个时代孕育的诗人,李白像一颗巨星从大唐的大地上冉冉升起,俯视天下。他在盛唐时期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正所谓 “时世造英雄”,当时的文化氛围,也正是他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争求自由的精神,便形成张扬的个性,高亢的性格,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豪迈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文化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和淋漓的写照。

特定的时代必会有特定的文化,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的格式,没有依傍,笔法不定,便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境地,也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所富有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息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中外文化交流下所形成的新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步入了巅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杰出代表。

(二)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善于总结时代的营养

李白诗风的形成不仅靠唐朝经济的繁荣沃土,也有经济因素的影响,不然也结不出如此丰硕的成果。李白飘逸诗风的形成与唐朝特定的文化大背景就有着必然的深刻联系。

初唐的辉煌带来了文学的繁荣,而作为封建正统的文学的主要形式的诗歌更是迅猛的发展着,并且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也造就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的繁荣不但表现在数量上,三百年间诗作近五万首,比西周至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间遗存总和还多出两三倍。这一时期的诗人更如璀璨群星,这使得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达到较高的境界,诗作的形式和流派也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唐朝诗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题材的发展、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以及手法技巧的革新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载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阔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气氛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不断进步。而李白正是在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和浸润下,很快成为这个时代的典型代表。

李白怀着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创作诗歌的态度,继承了以往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时代的进取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社会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描写手法。同时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大胆创新,善于从多方面学习并汲取精华,这不仅对他诗歌思想内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在《赠僧行融》中曾赞扬陈子昂“峨眉史怀一,独映陈公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已有的文学成就李白都是兼收并容、广为接纳,也一一加以批判地继承,并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营养。因而他便形成脱口而出的诗歌情怀,他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豪迈气概,也呈现出透明纯杰而绚丽的光彩,从而反映出他自身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格,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的人格魅力。

(三)李白受儒、道、侠思想的影响,便使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还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风的伟大代表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商人家庭。他从小“诵六甲,观百家”,喜欢击剑、游侠。他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环境对他的儒道信仰影响极大,后来他又学习纵横术。也就是因为他少年时代受到的各种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也使他的诗中有了那种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

从26岁起,李白就踏上游历的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但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一时期是就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好景不长,没多久就被权贵们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愤懑和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虽然他觉得极端痛苦,总是在那里挣扎、抗议、奋斗,但仍然表现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在这一时期他揭露现实的作品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演愈烈。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远大抱负。

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

李白深深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的“无为”,庄子 “无用” 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性自由与洒脱。森严的封建礼节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窒息,黑暗的社会中找不到出路,所以便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急切地追求着个人自由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饮酒作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其行乐的消极因素带到了他的诗中,无形中削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独特的经历也造就了他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李白身上以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这就导致李白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居思想行为的交织与融合。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而吐之于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特有的特点。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主意力量。

总而言之,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表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必然反映,这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

李白的壮丽诗篇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它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的结合起来,达到浑然一体,并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因此李白的诗风影响也极为深远,他的诗也便广为传颂,其他各种流派的的诗人也极为仰慕。

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杜甫评价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陆游、李

贺、辛弃疾、龚自珍乃至郭沫若等大家无不是从李白那里汲取了养料、丰富了自己,从而使浪漫、豪放、飘逸的诗风不断形成、发展,最终成为李白诗风的典范,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及精神不愧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萧本雄.《诗坛奇才李白》.吉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8年01月.[2] 程韬光.《大唐诗人三部曲·太白醉剑》.河南: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01月.[3] 李白.《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李太白全集(上中下)(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04月.[4] 王运熙.《李白精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07月.[5] 周勋初,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白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04月01日.

第三篇:中文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语法、词汇、语音间的关系

1.语法、词汇、语音有密切的联系

语法、词汇、语音,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它们在语言内部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或社会集团特定时期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系统、词汇系统、语音系统。对某个族语的三要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就分别有某种族语(比如汉语或英语)的语法学、词汇学、语音学。语法、词汇、语音虽然是语言的三种不同的要素,但它们之间是密切联系着的,相互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

语法指词语组成句子的结构和功能的规律,即利用词汇(准确地说,是词汇中的词语)来生成句子的规律;词汇(也称“语汇”)指一种语言中词和成语(或熟语)的总和;语音指词语和句子的声音,即表示词语和句子意义的有声的物质外壳。

语法的建筑材料是词语,没有词汇,就不可能有句子,也就不可能有语法;反之,没有语法,词汇中的词语只是一堆构造句子的材料,把一种语言的词语汇集在一起,充其量只能编成一部词典,而不可能成为句子,只有把一定的词语按照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才能成为句子,才能表达思想和进行言语交际。

语法有形式和意义,即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任何语法范畴都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统一。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或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在汉语里,除了语序、虚词、词的分布等,语音节律(包括轻重、停顿、音节多少、连读变调、特定音素、语调等)也是重要的语法形式或手段。反之,语句中的语音节律的种种变化,也决定于语法中的各种语法意义。词汇中的词语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二者合二为一:没有语音,意义只是头脑中的概念,词语也就无法显示;反之,没有语言的词汇系统,也不可能概括或描写出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

2.语法和语音的关系

2.1 语法对语音的影响

如果从语法出发来考察语音,就会发现语法对于语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语法与语音的轻重为例说点看法。

(1)“句法-语义”②结构制约结构重音

结构重音(有的称作“语法重音”,有的称作“意群重音”,有的称作“常规重音”)指短语中“句法-语义”结构的重音。它是由短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决定的。静态的短语结构的重音的一般规律是:

1)主谓结构中谓语和动核重读,如“骏马奔驰、技术革新、天气晴朗”之类;

2)述宾结构中宾语和客事重读,如“造房子、割小麦、写诗歌”之类;

3)述补结构中补语和第二动核重读,如“吃饱、说清楚、跑得累”之类;1 ①

4)定心结构中定语和限定元重读,如“好天气、木头房子、大型拖拉机”之类;

5)状心结构中状语和状态元重读。如“埋头读书、慢慢说、非常聪明”之类;

6)联合结构中,联合的成分无轻重之别。如“工农兵、哥哥和弟弟、多快好省”之类。在静态短语里,上述规律比较严格,相对固定。在动态短语(动态句子里出现的短语)③里,其结构重音一般也是这样,或者说有这种倾向性;但由于受语用表达的限制,有时比较灵活,可能会突破上述规律,比较:

A. 跌伤(“跌伤”为静态短语,“伤”重读)

B. 他跌得怎么样?――他跌伤了。(“跌伤”为动态短语,“伤”重读)

C. 他怎么受伤的?――他是跌伤的。(“跌伤”为动态短语,“跌”重读)

(2)语用因素制约表达重音

表达重音(有的称作“逻辑重音”,有的称作“强调重音”,有的称作“对比重音”)指具体句子中对某成分强调的重音,它是由语用中的焦点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表达重音实质上是表达句子焦点的重音。

以陈述句而言,静态孤立句④的表达重音的规律是:句末成分一般是表达重音,这是因为在陈述性的孤立句中,句子的焦点通常在句末。句末焦点一般称为常规焦点,所以句末重音是常规的表达重音。但句子类型很多,不同的句子句末成分的情况不完全一样,所以对不同句子的“句末成分”的重音配置必须作进一步的说明:

1)在“SV”句里,如果V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则句末重音落在该动词或形容词上,如如“他休息了”中,句末重音落在“休息”上。

2)在“SV”句里,如果R是一个状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状心短语中作状语的那个词上,如“你快点儿走啊”、“今天的天气非常好”中,句末重音分别落在“慢慢”和“非常”上。

2)在“SVO”句里,如果O是单个名词(包括动元化的谓词),句末重音则落在作O的那个名词(包括动元化的谓词)上,如“张三批评了李四”、“她渴望学习”中,句末重音分别落在“李四”和“学习”上。

3)在“SVO”句里,如果O是一个定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定心短语中作定语的那个词上,如“我们的祖国是伟大的祖国”中,句末重音落在“伟大”上。

4)在“S把OV”或“O被SV”里,句末重音落在V上,如“张三把李四批评了”和“李四被张三批评了”中,句末重音落在“批评”上。

5)在“SVR”句里,句末重音落在R上,如“他吃饱了”、“我来早了”中,句末重音在分别落在“饱”和“早”上。

5)在“SV得R”里,如果R是单个谓词(动词或形容词),句末重音落在该谓词上,如“他说得对”中,句末重音在“对”上。

6)在“SV得R”里,如果R是一个状心短语,句末重音则落在状心短语中作状语的那个词上,如“我吃得太饱了”中,句末重音落在“太”上。

在动态的语境句里,其表达重音一般也是这样。这是因为:孤立句中的常规焦点,是语境句对比焦点的一种倾向性,孤立句中的表达重音也是语境句表达重音的一种倾向性。语境句中的表达重音往往跟孤立句中的表达重音具有同一性;但由于受语用表达的限制,语境句中的对比焦点常有变化,相应地,表示对比焦点的表达重音也会常有变化,如“他在写诗歌”,此句出现在不同的语境里时会有不同的对比焦点和表达重音,比较:

①谁在写诗歌?他在写诗歌。

②他在写什么?他在写诗歌。

③他在干什么?他在写诗歌。

上面三句重音落点不一样,表示了句子语用上的焦点或强调重点不一样:例 ①“他”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他”上;例②“诗歌”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诗歌”上;例③“写”重读,焦点或强调重点落在“写”上。

由此可知,区分孤立句和语境句,有助于说明句子的常规焦点和对比焦点,也有助于说明句子表达重音从静态角度观察具有规律性,从动态角度观察具有灵活性。

2.2 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如果从语音对语法的影响出发来考察语法,就会发现句中词语的语音节律不一样会影响句子的句法、语义或语用。这表现在:

(1)语音的轻重会影响语法

语音的轻读或重读,会影响句法、语义和语用,例如:

“起来”若重读,是谓语动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想起来”为动宾结构;“起来”若是轻读,则是动态助词,“想起来”为“动词+开始体”。相应地句子也就表示不同的意思。⑤②我要学习文件。

如果“文件”重读,则“学习文件”为述宾结构;如果“学习”重读,则“学习文件”为定心结构。重音位置不同,意义也完全不一样。

③a.[谁去北京?]----b.[你去哪里?]----

③a中的重音落在“我”上,③b的重音落在“北京”上。表达重音的不同,反映句子表达重点的不同,也就是焦点的不同。

(2)语音的停顿会影响语法

停顿或不停顿会影响句法、语义或语用,例如:

①a.他说/我爱上你了。b.他说我/爱上你了。

这两句停顿不一样,意思也不一样:a句的谓语“说我爱上你”为动宾短语,则“他”和“我”是同一人;b句的谓语“说我爱上你”为述补短语(一般语法书称为“兼语短语”),则“他”和“我”不是同一人。

②a.他是一个大学生。b.他,是一个大学生。

这两句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相同,但语用上有差别:例②a“他”后面无停顿,“大学生”

是强调重点,一般要重读;例②b“他”后面有停顿,“他”是强调重点,一般要重读。

(3)句子的语调会影响语法

语调会影响句法、语义或语用,例如:

①a.中国足球队出线了。b.中国足球队出线了!C.中国足球队出线了? 这三句语调不一样,表达用途也就不一样:a句表示陈述,b句表示感叹,c句表示询问。②a.你了解/我不了解。b.你了解我/不了解?

这两句既涉及停顿,又涉及语调。a句和b句由于停顿和语调都不一样,所以意思也就完全不一样:a句表陈述,句中两个“了解”的施事分别是“你”和“我”;b句表询问,句中两个“了解”的施事都是“你”。

(4)音节会影响语法(略)

(5)连读变调、特定音素等都会影响语法(略)

3.词汇和语音

3.1语音对词汇的影响

(1)音节、音素对构词的影响

汉语双音节象声词很象形容词,构成四音节和三音节的生动形式的象声词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跟两字的音节、声母或韵母都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情形在上海话里表现得非常丰富。下面以上海话为例来说明音节、音素对构词的影响。

如果把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记作AB,其构成的四音节和三音节生动形式有两种:

1)音节重叠

通过音节重叠,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可以构成以下4种生动形式:ABAB式、AABB式、AAB式、ABB式。例如:

AB→AABB:劈拍→劈劈拍拍;滴答→滴滴答答;历录→历历录录

AB→ABAB:劈拍→劈拍劈拍;滴答→滴答滴答;历录→历录历录

AB→AAB: 劈拍→劈劈拍;滴答→滴滴答;历录→历历录

AB→ABB: 轰隆→轰隆隆;发辣→发辣辣;五里→五里里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双音节象声词不能构成以上几式,这和双音节象声词的声母有关。其规则是:AB中的A的声母若是m、n、f、v、k、g、h等鼻音、擦音、舌根音,就不能构成AABB和AAB式;AB中的A的声母若不是L声母,则不能构成ABB式,如:

发辣→*发发辣辣→*发发辣;五里→*五五里里→*五五里

格支→*格格支支→*格格支;轰隆→*轰轰隆隆→*轰轰隆

劈拍→*劈拍拍;→*格支支;发辣→*发辣辣;五里*五里里

2)增加新音节

通过增加新音节,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可以构成以下2种生动形式:ALBL、ALB 式。这两种生动形式的象声词里,双音节象声词与前后两字的声母和韵母有密切的关系,而且音

素(或声母)“L”在构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

1)ALBL式(ALBL为四个不同的字,AL叠韵,BL叠韵)

AB→A里B拉:咪麻→咪里麻拉;唧喳→唧里喳拉

AB→A里B喽:叽勾→叽里勾喽;欺口→欺里口喽

AB→A里B噜:叽咕→叽里咕噜;欺库→欺里库噜

AB→A令B啷:叮当→叮令当啷;乒乓→乒令乓啷

AB→A令B隆:叮咚→叮令咚隆;平篷→平令篷隆

AB→A历B辣:劈拍→劈历拍辣;滴答→滴历答辣

AB→A历B录:毕卜→毕历卜录;悉索→悉历索录

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构ALBL式生动形式的规则是:

第一,A和B后的音节必是L声母;A后的L和A韵母构成音节,B后的L和B韵母构成音节。

第二,AB两字韵母必须不同;如果两字同韵,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拍塔、哐啷、咚隆”之类。

第三,AB中B的声母不能是L,B的声母必须能同声母L搭配;如果不是这样,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拍辣、咕噜、轰隆”的声母都是L,“格支”的B声母不能同L搭配,所以不能构成ALBL式。

第四,AB的韵母必须都是舒声或都是入声;如果AB中一个是舒声,另一个是入声,则不能构成ALBL式,如“咯铛、壳汤”之类。

1)ALB式(ALB为三个不同的字,AL叠韵)

AB→A啷B:拍汤→拍啷汤;白堂→白啷堂

AB→A楞B:钵登→钵楞登;泼吞→泼楞吞

AB→A令B:叮当→叮令当;定堂→定令堂

AB→A隆B:扑通→扑隆通;谷咚→谷隆咚

AB→A里B:叽咕→叽里咕;叽勾→叽里勾

AB→A辣B:柏嗒→柏辣嗒;拍辣→拍辣塔

AB→A录B:卜督→卜录督;谷督→谷录督

AB→A历B:劈扑→劈历扑;滴督→滴历督

上海话双音节象声词构ALB式生动形式的规则是:

第一,A和B之后的音节声母必是L,韵母必和A同韵。

第二,AB中B的韵母不能是必须不同;如果两字同韵,则不能构成ALB式,如“拍塔、哐啷、咚隆”之类。

第三,AB中B的声母不能是L,B的声母必须能同声母L搭配;如果不是这样,则不不能构成ALB式,如“咕噜、轰隆、五里、咯吱”等便是。

第四,AB中B的AB中B若是舒声字,则ALB中的L所代表的字也必是舒声字;反之,B若是入声字,则ALB中的L所代表的字也必是入声字。

(2)连读变调对构词的影响(如上海话的“炒青菜”)。

(3)从吴语的几个合音词看语音和词汇的关系(如“勿要、勿曾、阿曾”之类)。

3.2 词汇对语音的影响

(1)构词的词缀一般轻读

汉语词汇中的词,如果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其内部语素有的有轻声(轻读),有的没有。合成词的构词语素如果是虚素(词缀),一般轻读,如“子、儿、头、老、第、们”等。还有一些“老资格的口语词”的语素,很多含有轻声。所以,一个合成词内部的语素是重读还是轻读“纯粹是词汇问题,只能一个一个地编入词典”。

(2)实词转化为虚词,语音也就轻读

汉语中的虚词,绝大部分是从实词演变转化过来的。它们在汉语历史的某个阶段曾经是实词,但一旦成为虚词,一般就得轻读。这样的虚词如:结构助词(“的、地、得”之类),动态助词(“了、着、过、起来、下去”之类),语气词(“的、了、吗、呢、吧”之类),介词(“把、被、自、从、往、在、对、给、比”之类),单音节的方位词(“上、下、前、后、里、外”之类),量词(“个、只、本、棵、支、条”之类)。

另外,有些正在演变中词也都轻读,如动结式中作结果补语表“实现、着落”的“好、见、住、着(zhao)、掉、死”之类。

附注:

①参看范晓《语法研究中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语法结构体都包含有句法和语义,所以它是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结合体。

③关于静态短语和动态短语,可参看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第231-241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期;《试论语境句和孤立句》,《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④关于孤立句和语境句的区分,请参看范晓《关于句子合语法或不合语法问题》,《中国语文》1993年5期;《试论语境句和孤立句》,《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

⑤参看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②⑤

主要参考文献(略)

第四篇: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1红楼梦的写人艺术 2红楼梦的思想内涵3 说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4水浒传的思想倾向5西游记的思想主旨6论鲁迅杂文的艺术风格7论老舍的四世同堂8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9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这些是部分题目,我感觉这些多少还懂点,你看看哪个好写,挑一个就行,5000字左右,刘老师有时间帮我写一下,然后用qq邮箱发过来,1月10号之前写好就行,万分感谢,有时间请你吃饭,拜托了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选题范围

说明

1.所列选题均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老师提出,涵盖了中文专业各个学科;

2.所列选题有的是具体题目,有的只是选题范围,学生应在此范围内确定具体题目,以利于形成观点;

3.专题写作教材中有论文范文,可作参考;

4.毕业论文还有更具体安排。

一、语言学方面对立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互补原则和XX方言的音位说汉语的音节说同音词说同义词说汉语的词类划分汉语的联合式构词法(或偏正式、述补式等)递归性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虚字和汉语的语法形式汉语的借词

二、现代汉语方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普通话语音研究XX作家(或作品)语言研究网络汉语研究句式(或句型)研究(选择某些有特点的句式)现代汉语虚词研究(选择某些虚词)现代汉语词义研究(选择某类词)词典释义研究方言研究(某一方言某一方面的问题)语文政策和语言规划研究汉字和汉文化现代汉字学的研究内容限制和减少汉字字数部件研究坚持汉字简化的方向如何整理异体字如何整理异形词规范汉字的研究汉字的前途“修辞与语境”浅谈“修辞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之我见

我对“修辞主体的修养”的认识我对“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修辞”的体会谈词语运用要做到“准确朴实”谈词语的“巧妙配合”谈“成语的活用”谈“叠用句”谈“四音节语音段落”谈“比喻”

三、古代汉语方面对汉字性质的认识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穆旦的诗论钱钟书《围城》论贾平凹的散文论王蒙小说语言艺术论余秋雨的散文论余华的小说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评“样板戏”对李玉和、杨子荣、阿庆嫂三个人物的塑造舒婷诗作简析王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作的意义评王安忆的《长恨歌》评铁凝《玫瑰门》从女性写作角度评陈染的创作论王朔的《动物凶猛》论韩东的诗歌写作鲁迅小说中的“黑色家族”简论茅盾笔下的上海都市图景——读《子夜》《无常》、《女吊》(鲁迅),《水里的东西》(周作人),《放猖》(废名)比较论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

《日出》中的次要人物(黄升东、福生)在戏剧结构中的作用。或《茶馆》人物论《我与地坛》文本细读

艾青笔下的土地与太阳

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我读海子的诗

重读寻根小说

老舍与北京城(或张爱玲与上海、王安忆与上海、王曾祺笔下的昆明、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散文、赵树理与山西等)

五、中国古代文学方面论《诗经》的赋、比、兴艺术论《诗经》的音乐性及其美学意义论《诗经》的婚恋诗论《诗经》的妇女形象论《诗经》中的战争诗论《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论《诗经》的讽刺艺术孔子与《诗经》《诗经》作品研究(具体作品可任选)《诗经》与楚辞比较论楚文化与楚辞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论屈原的人格美论《离骚》的艺术构思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比较略论《九歌》的艺术成就屈原作品研究(具体篇章可任选)陶渊明的田园诗(可侧重内容,也可侧重艺术特色)王孟山水田园诗(可分别写王、孟,也可分写出山水、田园)中唐山水田园诗(可任选某一、二个作家,也可以比较研究)李白山水诗研究送别诗中意象研究(可集中写某一种,如美酒等)杜甫咏史怀古诗研究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唐人咏物诗研究(可选择某一种,或某二、三种对比研究)宋人咏物词研究(可选不同词家咏同一物对比研究,如咏梅等)唐人送别诗研究(可选几家,或若干首对比研究)《琵琶行》关汉卿的杂剧创作关汉卿、马致远之比较汪道昆之短剧徐渭的《四声猿》汤显祖孟称舜

论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试谈《三言》、《二拍》的时代特色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地塑造论《水浒》的人物描写(亦可选择某一个人物,如论武松,论宋江,论李逵等)试谈《西游记》的艺术特色(或论孙悟空形象)论西门庆形象的典型意义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形象的艺术特色论王熙凤形象论《红楼梦》的细节描写论《红楼梦》整体反映生活的特色六、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方面卡夫卡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技巧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神话模式论存在主义作品中的荒谬感论罗格——格里耶小说中的“物化”《百年孤独》中对“魔幻”技巧的运用论《百年孤独》的叙事艺术论黑色幽默的杂糅手法博尔赫斯小说的玄学色彩论《日瓦戈医生》中俄罗斯精神

七、中国古代文论方面“诗言志”与“诗缘情”辨析先秦儒家文论研究先秦道家文艺观研究“发愤著书”说综论“文学自觉”说新探六朝人物品藻与文论之关系《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谈意境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李渔戏曲理论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研究柏拉图“艺术模仿自然”解密柏拉图美学思想的特征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贺拉斯《拾遗》与亚里斯多德《诗学》比较布瓦洛《诗的艺术》再评价狄德罗“美在关系”说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说比较

八、西方文论方面

康德美学思想与现代艺术议黑格尔的艺术发展观论黑格尔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论泰纳的文艺思想别林斯基与形象思维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的特征从叔本华到尼采现代主义与自我表现精神分析学和文艺学评卢卡契与布莱希特的论战詹姆逊论后现代主义李白咏月诗与法国波特莱尔所作咏月诗(见《巴黎的忧郁》、《恶之花》)的比较研究林纾译文一种与后来译文的比较研究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看西方人对中国农民的误读王国维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研究钱钟书论“通感”从《春江花月夜》看诗歌、音乐、舞蹈的关系从梁山伯祝英台故事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看中西文学形式交流的可能

九、比较文学方面

十、美学方面劳动与“自然人化”的美学意义论“审美关系是美的核心”美感特征简析论审美想象论悲剧与崇高论艺术的美学意义当代大众传媒和审美消费主义对传统艺术门类(诸如文学)的挑战论审美鉴赏的创造性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中国古代美学特色简析

下载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之成语溯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语言学方面: 1、“对立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2、“互补原则和 ΧΧ 方言的音位” 3、说汉语的音节 4、说同音词 5、说同义词 6、说汉语的......

    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2011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答辩安排(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11年3月12日(星期六)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分组安排情况:A组:(25人) 答辩老师:组长:黄伟,成员:刘炳辰、薛幼萍、康庄 答......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6、多音字浅谈 55、人名、地名与修辞 24、浅析手机短信的特征 61、论李商隐的“无题诗的创作特 60论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52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 72论白石词的主要特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序号 论文题目 1 汉语辞格研究 2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3 ××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研究 4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创造了“文化散文”这一全新的形式,从而形成了“秋雨文化”现......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四川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 初稿 ) 题 目:《西游记》中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浅议 指导教师:庄逸云 准考证号: 390102100569 考生姓名:陈阳武 资阳市雁江区 工作单位:资......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细则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为确保电大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