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奶奶,我们天上见
奶奶,我们天上见
到今年的农历七月十一,奶奶就去世整整9年了。到今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一,奶奶冥寿97。年年到了这个季节,我都特别想念她。在我漫长而迷茫的童年,奶奶是恒定的温柔和暖意。有一年,我去看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在影院里从头哭到尾。蒋雯丽说,姥爷去世的那天,我的童年结束了。好声音马?E说:我写过一首歌,叫《南山南》,常有人听完后说它太悲伤,接着问起,这首歌里是不是有一个故事。我说,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它就已经和我无关了,你掉的眼泪,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
我喜欢马?E,更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影院里掉的泪,是对所有和奶奶共度岁月的悼念。我的满台好戏缺少了她,萧瑟了许多。奶奶在邻村长到18岁,然后嫁到我家,直到88岁去世。她像棵庄稼一样在这片乡土上发芽、破土、灌浆,然后重归于尘土。她的一生,是我的前传,我的余生,是她的后传。
一
奶奶姓韩,生于韩家村,爷爷姓由,生于由家村,两个村子相距不到2里。在奶奶4岁那年,我的曾祖去了韩家村。奶奶记得自己换了一身新衣服,被抱进堂屋给未来的公公磕了头,叫了一声“爹”。曾祖掏出4块大洋给她做见面礼,就此订下了她的一生。
两家都是乡间的讲究人家,所以奶奶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入。逢到由家村赶庙会,奶奶只能听到一句“不能去,让婆家人看见”,眼看着小姐妹们兴高采烈去看戏。逢到邻村赶集,奶奶也能听到一句“别出门,让婆家人路过看见”。她也不能上学,舅姥爷们在屋里念书,她在窗外听了听就会了。太姥爷就感叹:满筐的树结,削不出一个楔子。遗憾唯一聪敏的女儿还要嫁人。其实大舅姥爷念书蛮好,后来还在哈尔滨盐务部门做了国民政府官员。姥姥经常念叨这个我无缘得见的大舅老爷,说他后来遗弃了不识字的原配,另娶了有文化的二房。她的儿女因为地富子弟无缘升学,在她的孙辈可以念书后,她唯一常说的一句跟政治相关的话就是:你们都能上学,要感谢邓小平啊。她另一个经常提起的官员是民国时期烟台某长官,在她一遍一遍的描述里,那位长官和电影《杨三姐》里的青天大老爷重了影。因为奶奶家的田地被乡里浮浪子弟看中,太姥爷从莱州走了几天走到烟台去打官司,那位长官听完陈词后让太姥爷上前伸出手看了看,道:一看这老茧,就是个实诚的老百姓,肯定不能说谎。
后来我读法拉奇传,看到法拉奇的妈妈哭着告诉法拉奇: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要学习,要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我才从法拉奇母亲身上读懂了奶奶的窗外偷师,读懂了她对读书远行做官的羡慕。
后来,她到济南看望姑姑到哈尔滨看望叔叔,成了村里为数不多坐过火车和飞机出过远门的小脚老太太。在她的晚年,她不再说她的大哥和父亲的远行,她喜欢说自己在美国读书的外孙,在德国留学的孙子。在卧病不起前,她还一直跟人家讲,我坐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没问题,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至死不渝。在所有的孙女里,我长得最像奶奶,连走路的姿势和后背的痣都一模一样。我想我有生之年去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转发给她。将来我闺女用和我一模一样的脚丫丈量这世界时,也一样可以转发给我们。
二
森女程璧写过的一首小诗,描述儿时与祖母共同生活过的小院的模样,“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后来据此创作了一首童谣小曲名为《晴日共剪窗》。程璧祖母是民国名媛,闲来在小院教程璧写毛笔字、背唐诗、剪窗花。
我奶奶家的小院有花,但更多的是菜。我们俩常常一起在院子里拆了芸豆架种上大白菜,拔了小葱种萝卜。菜地边奶奶会种几棵指甲花,摘一些花在蒜臼子里加点白矾捣成糊糊,抹在我的指甲上,用芸豆叶包起来,睡一晚上起来,心情就随着指甲一样红艳艳了。每当中秋节,奶奶就给我做月鼓,一个大大的白面点心里放上糖馅,点心上面是一只坐着的小猴子拿着药。等月上中天,我就擎着奶奶的杰作,在小院里喊:圆月了圆月了,一个西瓜两半了。
小院还是重要的劳动场所,三夏时捡麦秸三秋时剥玉米,一边干活,奶奶一边给我讲古道今,我以为这是我文学最早的启蒙。等到满地的玉米金灿灿地上了桩子和墙头,我也学会了子鼠丑牛和乘法表。她每天必讲傻子捞米和抗梁的故事,我每次都捧腹大笑。在她去世多年后,我哄女儿睡觉,忽然发现半梦半醒之间自己居然在呢喃傻子抗梁,这次我没笑,倒把枕头哭湿半边。
她常给我讲从前女人在婆家受气的细节,有的回娘家哭诉,娘家人怒道:回去死了吧,死了给你争气。婆家赔了很多钱,但女人却再活不过来,丢下一堆凄惶的孩子。她还常讲邻村一女孩,被贪财的父亲送到大户人家做妾,家人去看她只能走侧门,死前给玩伴留言:妾就是个玩意,算不得人。当我做了两个女孩的母亲之后,我体会到她对孙女的深情都在这些闲言里。媒体人每天都要浏览很多新闻,为爱轻生为财卖身都不算新闻了,再深刻的生命观和先锋的恋爱观在我心里都敌不过这些像玉米一样朴实的感叹。
我妈有次一边帮她浇菜一边调侃我爸的收入,奶奶笑眯眯地说:你有能耐也行啊,很多老板都是女的,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去学开车,开个黄面的,整天坐着到处看景还挣钱。很多次工作不开心,也曾想过做职业主妇,想想自己不识字的奶奶的宏愿也就汗颜了。
我登记的时候,老公在读研究生,我刚刚工作,囊中羞涩又不肯教两家人破费,就决定裸婚登记即可。奶奶给我买了金戒指,在小院里给我戴上,说:好儿不要祖爷田好女不要嫁时衣,我们家的闺女有手有脚有文化,都能把日子过好了。据说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等我女儿出嫁,我决定把奶奶的戒指和话都打包给她们做嫁妆,为降低房价做三点贡献。
三
我小时候脾气很犟又很调皮,“一日上树能百回”并不夸张。因为爬树,我的裤子布满直角型口子,我的鞋子三天就能开线,我妈常为此熊我,我并不害怕罚站,就倔头倔脑地站着听,气得我妈捞起笤帚就揍。奶奶一听我妈的嗓门就来救驾,悄悄地教我赶紧跑远。那时我并不懂得小杖受大杖走是圣人之训,觉得揍两下也无妨,奶奶为了保护我也沾了光。妈妈因此不甚喜我,奶奶悄声劝她:娟儿心里憨厚,实在,将来你肯定能得她的济。我在门后听着听着就放松了,倚着墙就睡着了。我妈一见又生气了,奶奶还有后话: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
我家大闺女心宽体胖,脸似银盆,无肉不欢,老公一见就叹气。我屡屡拿奶奶的话宽他的心: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从前的吃货恨不得羞愤欲死,现在满朋友圈都是自称吃货的得瑟。我已经给我闺女想好了出路,就当个美食家、美食记者,行万里路,吃遍天下。为此我把自己搜集的林文月、赵衍、车幅等人的美食杂记攒至一处,为闺女的美食一生做准备。
我奶奶一共生了四儿三女,头两个都是闺女。大姑和二姑之间隔了6岁。她嫁到我家的时候我家已经有3辈老人不分家了。她头上有三层婆婆,亲妯娌就5个,她抱着我大姑顿顿看着妯娌家的男孩在老人身边吃小灶。我爷爷到东北投奔其做总账房的二哥,月月能挣70块大洋,但他6年没回山东也没捎钱,到我三舅老爷去找他时,他没有任何积蓄。等他从东北回来,还把我奶奶的首饰拿走挥霍殆尽。他喜欢新奇的玩意,花了100多大洋买了自行车却不知所终。他喜欢奢华,总想着赚高大上的钱,买了华丽的马车用于出租,浪掷了200多块大洋。我奶奶盼着他回来,却因为他的回家陷入困窘。
她很多次给我讲起爷爷的荒唐和日子的难熬,平和无怨,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是一种吐槽。前几天,老公回家说,单位或会给管理层降薪,我也郁闷于纸媒的前景。两人对坐愁城时,我忽然想起她每次吐槽的总结陈词:有人就有财,有手就饿不坏。
奶奶去世多年,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三五年之后除了清明上坟和年底祭祀,一般就不烧周年了。但我爸妈几乎每年都去烧周年。这个周末就是她的9周年,我准备回乡去她的坟上磕个头。
她去世多年,只有一次入我梦来。她到我家老宅,进门只是看着我笑,我跟她说话,她却转身就走,我追到街上,她坐上一辆牛车远去了。醒来告诉我爸妈,他们都笑。原来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已经流行烧小汽车,但他们还是给奶奶烧了一辆牛车。这件事对我是个极大的安慰。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在某个空间还可以再见,我依然可以撒娇卖萌,还可以要求她再给我做一次月鼓。说实在的,自从没有了她的月鼓,中秋节我也只剩仰望一下月亮了。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第二篇: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姓名:盛珊
学号:090602238
学院专业:材料成型09
2摘要: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死去…
关键词:姥爷,兰花,火车,哈密瓜
正文:《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电影,也是本届釜山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新浪潮”单
元的中国电影。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上
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小女孩的成长,表达了生命的传承
和代代延伸。影片通过小兰的视角,展现了小兰与姥
爷相依为命的骨肉情深,小兰充满爱和创伤的童年,以及围绕着那个特殊的年代的时代氛围和日常生活
场景。这是一部真实朴实的作品。一部情感电影,在感情的表达收敛,绝不煽情和矫情,观众的心不知不觉的被俘获。
影片中的小兰是不幸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音讯隔绝,与姥爷相依为命,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但是小兰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爱她的姥爷。姥爷会为他做自制汉堡当早饭,会给她扎辫子,会为她洗澡,会在她难过的时候扮猴逗她开心„姥爷在尽力补足她所缺失的童年的爱,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她,陪伴她长大。
影片中姥爷的形象感人至深。一个普通的中国老人,善良,慈爱,朴素,承担起了独自抚养小外孙女的责任。老人又当爹又当妈,十分艰难,更何况是一个受外界歧视、内心极其敏感的女孩,他的苦心呵护怎一个愁字了得。
戒尺贯穿全片。影片中姥爷因为小兰的撒谎,外公拿出戒尺打孩子,这是传统中国的私塾的方式。到后来姥爷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小兰哄着姥爷吃饭,老人跟孩子一样不肯吃饭时,小兰拿出了小时候姥爷打过自己的戒尺,姥爷乖乖地吃下了饭。正对照了中国的那句话“打是亲,骂是爱”。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生活细节,点点滴滴透露着温馨。让人看着心里也是暖暖的幸福。姥爷不仅教大了小兰,还教给她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姥爷病倒之后,小兰每天认真的,细致的照顾着倒下了的姥爷,生活一天天度过。新年来了,看着村里的人都来跟姥爷拜年,跟姥爷一起庆祝,不禁让爷孙俩个落下泪来,这及伤感又温馨的一刻让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温暖
影片中很多小童趣给电影营造了轻松的气氛。姥爷喜欢兰花,得知朱总司令也喜欢兰花,姥爷更加精心照顾兰花,老人有一个愿望,希望朱总司令看到自己的兰花能够喜欢,从而让小兰的父母回到身边。可爱的小兰把那个年代特有的营养品“麦乳精”“让给”兰花喝。
影片黑色的氛围是从邻居小翠姐的去逝,喝了麦乳精兰花死了,此时又传来朱总司令离世的消息,姥爷的精神低落,丧失了活力,不久便中风瘫倒了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在小兰的身
上,小兰突然间长大了,笨拙的学着用所有姥爷照顾
她的办法来照顾着姥爷。姥爷喜欢兰花,为了让姥爷
高兴,病早点好,小兰在那盆死了之后把满屋子都画
上了兰花。虽然小兰尽心照顾姥爷,但是姥爷还是走
了。姥爷走的很安详,生离死别,却没有抱头痛苦,小兰在雨中等待装姥爷的灵车,却于灵车擦肩而过,没能接到灵车的遗憾和姥爷去逝的悲伤,小兰的无
助,注定是她一生的遗憾。这是生命的承传,这是自然的规则,这是人间亲情,这是人间的温暖,姥爷离开这些了,但他仍在天上等着等着我们天上见。真实的生活原本是平凡的,而把平凡的生活写好其实是最难得,这也正是这部影片感人的一个原因。吃惯了大餐和快餐,在这个时候欣赏一下清爽的家常菜,别具一番风味。就如同回到了久违的家,重温童年和亲情,重新发现平凡生活的价值。
第三篇:我们天上见 影评
永不磨灭的亲情回忆
《我们天上见》有感
最近跟着家人一起看了一部电影《我们天上见》,本来是不怎么抱希望的随便看看,但银幕那边传来的暖暖亲情感动了我。想到家里瘫痪着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突然有种想和时间赛跑的感觉,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让老人也感受到我年幼时他曾给予我的温暖。我要我们在人间时尽心尽力,不要等到天上见。
故事前半段,是说爷孙俩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很平淡,但是很温馨,让人陷入回忆的思绪,他们相依为命,虽然姥爷很疼外孙女小兰,但是却不溺爱,从小就照顾她;小时候的清晨,姥爷用他粗糙的大手挤牙膏、烤馒头给小兰吃;小兰赌气就要跳河,姥爷训斥道,结冰了哪里去跳河?;大雪里,祖孙俩撑着油纸伞,一前一后地走着,小兰踩着姥爷的脚印;姥爷训斥小兰“妖怪专咬扯谎小孩子的脚趾头”„„处处都是蒋雯丽的回忆,而看电影时自己的回忆也潮水般涌来。
你还能不能记起小时候的事情:爸爸吃饭时把碗里的为数不多的豆子全都捡出来喂你吃;坐在大杠自行车前央求骑自行车的爷爷快点快点再快点;清晨父母先要把自己的棉衣在土灶锅洞前烤暖和了才给自己穿;爷爷总是在自己淘气时扬起大手吓唬耳光却很少到来„„
现在,行动不便的老人一见我便会央求他身边的人打电话给我要我去见他,我不去便开口说我不孝。有一次我出远门不能每天见他,他便问侄女儿我在哪儿,侄女说我出门了,他先了我一会儿,但很快又转而担心起我了,一个劲地问去哪儿了远不远几天回来是办事还是玩的。而我生病住院那次他竟然一夜叹气辗转难眠。每一个温暖的点点滴滴都好像被我们尘封在回忆里。当我们成人,有了自己的责任想要疼惜的人,我们常常忘了把自己养大的那些老人,他们一直等在岁月里还想用他们渐渐流失的最后的生命给我们带来温暖。
电影到后半段,因为姥爷年纪太大了,医生说到他的器官功能都衰退了,只有心是跳动了,就是舍不得外孙女。现在轮到小兰照顾姥爷了,从始时什么都不会到慢慢地把姥爷照顾的很好,最后姥爷还是离开了,但是他们一定会在天上见的,有点心酸。
直到影片结束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我们每天为生计为工作为理想奔忙,似乎总是抽不出多少去陪陪老人,看完电影又开始害怕了,怕自己再不努力就只能等到天上见。永远无法报偿的是亲情,而我现在能做的只是尽力,尽力在我们还一起活在人间的时候让老人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第四篇:我们,在行动——学雷锋 见行动征文
我们,在行动
介休一中378班 刘静璇指导教师:李生茂
五十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倒下了一位巨人;在他倒下的方向上,五十年后,站起了我们,延续着他的梦,继续着他的行动……——题记“向雷锋同志学习”不只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这句话的,大抵也是很小的时候在哪里看到过,似乎是人人都知、人人都晓。幼小的我尚不知雷锋同志是谁,就更不知怎么学习了。只知道这似乎是一种责任和荣耀。
后来,上了学,听老师讲,在书本上读。关于雷锋的形象渐渐明了:
他降生在战乱年代童年不幸受尽欺凌却仍然对世界满怀爱心;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机会上学所以充满了感恩;他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真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做使命;他不怕累不怕苦总是抢着做事情;他不怕难不怕烦总是做最先学习最先工作的人;他助人为乐;他勤俭节约,他……
毛主席写下仓劲有力的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从此,雷锋的品质熔铸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成为中华儿女心中不变的信仰……
于是,在老师的带领下,3月5 日,稚嫩的我们开始在学校里“学雷锋”行动。我们组队打扫,我们挥汗如雨,我们认真负责……虽然对“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还不甚了解,但我们已在心中深深的镌刻下了“助人为乐”“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这是最年幼时,我们的行动。
后来,随着学识的充实,我们开始在课本中认识到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雷锋精神”: 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地铸成,他发誓要除掉地主阶级的愤慨,他不顾病痛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的英勇,他许诺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坚定,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人生信条的誓言,他不轻视一枚钉子的认真,他伏案研读书籍的专注,他总是以微笑待人的热情……
雷锋让我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小事可以做,学雷锋不只是助人为乐,更是一种用昂扬向上的激情对待人生的行动……
每天上学时,总是伴随着熟悉的弦律“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愿做革命的螺丝钉……”开始时,只觉得熟悉,后来便成了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也将雷锋精神深深地熔铸到我在高中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
我们——每一个以傲人的身姿走在成长之路上的祖国明日之栋梁——用实际行动将雷锋精神实践,将“学雷锋,见行动”贯穿于整个为人之路中!
我们在行动,我们学习雷锋,愿做严寒里的一缕暖光,融化皑皑白雪;愿做酷暑里的一场甘露,滋润干枯的大地;愿做一片绿荫,给行人留下停歇的阴凉;愿做黑夜里的繁星,用微弱之光照亮夜空……
你若往近看,我们为盲人指路后蓦然而走,我们为迷路的孩子找到家人后只是一笑,我们帮同学帮老师,我们做家务义务劳动,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
你若往远看,我们出现在贫困山区的学校,我们奔走在灾区救援,我们在大街上募集善款……不要问我们做了多少,因为这远远不够,雷锋精神是我们生命的永恒…… 五十年前,雷锋在因公殉职,悄然离去。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他的一生,如高山岩石之松,在暴风雨艰苦的斗争中历练自己,把快乐温暖带给人们,他力争上游,坚持不懈,谦虚努力,无私奉献。他的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创造的不是一个人的传奇,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此后数千年数万年立着不倒的民族品性……
五十年后的今天,站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站在他挥洒过鲜血与汗水的中国,我们延续着他向往着的方向,我们走着他未走完的路……
五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行动……
你听,你看,又有人在做好事,又有人在奉献……那是,我们在行动……
第五篇: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心得体会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心得体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经区党工委同意,于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下午30:00,召开了“讲看齐、见行动”专题培训会议,主要从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习总书记核心地位的确立、《准则》和《条例》的重要制度安排以及做合格共产党员四个方面,解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要义。
会上指出,要着力在“四围绕四行动”上下功夫,即:围绕核心意识进行学习讨论,在讲忠诚、坚定维护上见行动;围绕向党中央看齐进行学习讨论,在讲规矩、坚守纪律上见行动;围绕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进行学习讨论,在讲信念、坚决落实上见行动;围绕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进行学习讨论,在讲作为、坚强担当上见行动。
看齐是重大的政治原则,是党的力量所在、优势所在。我们党能够历经95年的风雨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人心齐、泰山移”,全党上下同心同德、万众一心。省委将这次学习讨论的主题确定为“讲看齐、见行动”,充分体现了省委向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的强烈看齐意识。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美好安徽、推动淮北转型崛起的关键时期,继续坚持“讲看齐、见行动”,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全市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统筹推进“两个讨论”的自觉性主动性,通过开展学习讨论、推动大讨论的不断深化,通过深化大讨论、促进学习讨论的拓展延伸,实现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达到“1+1>2”的效果。要把握内容要求,积极推动“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取得实效。全市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学习领会《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的通知》精神,一方面,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坚定不移树牢核心意识,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坚定不移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定不移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通过“四围绕”“四查找”,最终落实到“四确保”。另一方面,准确把握关键要求,抓好学习、加强研讨,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边查边改,注重领导带头,着力打牢思想根基。
要强化责任落实,扎实推进“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有序开展。各地各部门要在前一阶段我市大讨论活动基础上,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指导,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切实把学习讨论抓紧、抓实、抓到位。同时,及时总结推广新鲜经验,发现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为加快转型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日读《徐向前回忆录》,一个细节萦绕在笔者脑际,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白雪、穿过茫茫草地、突破重重险阻,胜利大会师后,徐向前谈起红四方面军与张国焘斗争胜利的感受时伸出一个指头:“关键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向党中央看齐”“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向党中央看齐是红军的生存之本、胜利之源,再强的团队,如果不向党中央看齐,背离党中央指挥,必败无疑。”这是徐向前对长征精神的一种简单概括,也是一种深刻诠释。在这里,“看齐”凸显的是追求真理的坚定信仰,是一名党员干部对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