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丧葬与习俗(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5 06:3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丧葬与习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丧葬与习俗》。

第一篇:传统丧葬与习俗

传统丧葬与习俗

随州市地域广阔,北与河南省接壤,南与荆门、京山、钟祥相邻,南北相距近200公里,各种民俗与习俗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以传统丧葬的习俗为例,南北差异就很大。不仅如此,相邻的乡镇也有不同,只是差距略小而已。

笔者知道最多的当属随中一带的丧葬习俗与礼节,当然,前面说过,民间习俗因地而异,虽然是相邻的乡村因为继承老一辈的传统不一样,丧葬习俗与礼节也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尸首的停放

逝者不管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病去世,还是意外死亡,停放地方是有不同的讲究的,不管逝者属于何种方式死亡,如果在家里断气,那么,逝者的尸首(棺椁)就会很自然地停放在家里(堂屋正中),一般情况下,如果逝者有几个儿子,会选择停放在长子家中,也有逝者随谁生活便停放在谁家的。但如果逝者是在外面断气,则他(她)的尸首就不会停放在堂屋里,而是在院子或场子里搭一个棚子停放,其原因是因为逝者“死不回家”,于是就干脆将其尸首停放在外面,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将尸首停放在室内,会不吉利。当然,如果孝子尽孝,像这种情况也可以停放在室内,但必须要有一个仪式:孝子先行祷告一番,祷告内容大体是一些要求逝者理解和原谅之类的,然后将逝者脸部用白布蒙上,由孝子反背着逝者进入堂屋停放。

床草和衣物

逝者去世之后,他(她)的部分衣物会在逝者去世当日烧掉的,包括逝者生前睡过的床铺草。烧床铺草和衣物的时候有讲究的,一是看燃烧时的烟雾飘向哪个方向,便意味着逝者将安葬在哪个方向,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烟雾飘散的越远,逝者的子孙的幸福就会越长。二是在第二天看燃烧后的灰烬中间坍塌的效果,坍塌的面积越小,证明逝者的后代就会越发(财),反之,就会变得贫穷,因此,在烧床铺草和衣物之前,孝子们一般会人为地把中间放一些硬物,防止坍塌。同时,家人们在当晚还要防止猫狗什么的踩到灰烬,因为有灰烬上是什么动物的脚印逝者来生就会变成什么动物一说,所以家人当晚会尽量避免这些动物踩踏灰烬。

洗澡和穿戴

逝者在入殓前按照风俗要让他(她)干干净净地走,所以要给逝者洗脸洗澡,说是洗脸洗澡,其实就是走过场,用热水浸过的热毛巾,首先在逝者的脸部上下左右抹三下,接着是逝者的前后胸,也是各抹三下,这样,就算洗完澡了。洗澡一般由逝者的子女来完成,也有请左右邻居的老者来完成的。给逝者洗完澡以后,并不是立即入殓,还要等逝者的姑娘女婿买来寿衣,穿戴整齐,这些寿衣一般是不用扣子的,都是用白线相连,逝者的双脚要用白线连在一起,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逝者“走得太快”,其中包含着逝者家人对其不舍之意。等逝者所有的子女来见过“最后一面”后才开始入殓。

入殓和盖棺

入殓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人来操作,首先是在棺材头部的地方放三块步瓦(过去手工制作的一种瓦),脚头放两块,然后,在棺材底部撒上一层火灰,撒完火灰后,就铺上姑娘女婿随寿衣一起带回来的“褥子”,垫在棺材底部,请来帮忙入殓的人将逝者抬起,头脚都枕放在棺材内部刚放好的瓦上,盖上“被子”,再将没有烧掉、稍微好一点的衣服放在棺材里面靠近棺材壁的地方“压棺”。做好这一切后,帮忙的人就会让逝者的亲朋来看一眼,这个时候,逝者的子女免不了要大哭一场,一旁的人就会劝他们不要哭,同时告诉他们尽量不要把眼泪流落到逝者身上,那样逝者来世会变成瞎子的。等大家都看过,帮忙的人就会拿一张草纸(俗称钱纸)将逝者的脸部盖上,然后大家吼上几声,将棺材盖抬起盖上。然后在棺材头部点上蜡烛或油灯,灯的正中放上一个香炉,再在棺材底部点上一盏灯(有条件的多用香油灯)。

下祭与选址

这里所说的下祭是指逝者去世后,家人会遍邀所有的亲朋好友,不管是还在来往的还是已经没有来往的,特别是逝者在世时已经没有来往的亲戚,都邀请来祭祀逝者。接到通知的亲朋好友就会买花圈,带上香纸鞭炮到逝者家中去下祭,在离逝者家不远的时候开始放鞭炮,逝者的子女听到鞭炮声,就会知道来客人了,逝者姑娘、侄姑娘等女眷围着棺材嚎啕大哭,请来的唢呐手鼓起腮帮子拼命吹,迎接客人的到来。孝子孝孙会留一两个在屋里,等客人来了,跪在棺材的一旁,面对前来对逝者行跪拜礼的人回拜,以示讲究和礼貌。其他孝子孝孙则排着队,挨个向前来祭祀的人行跪拜礼。然后就有专门的人向他们每人分发一条“孝袱子”(约两尺长短的白布。孝子孝孙孝女孝婿和外孙的孝袱子一般是与装殓逝者的棺材等长)。

客人来了,都会带香纸,这个时候,棺材前面或屋外放一个瓦盆用来烧纸,盆底装少许水,防止将盆烧炸裂。棺材的下方还会放一些“鼓头棒”,因为这种棒一般是在木棍的一端用棉花和摆布缠成形如打鼓棒一样的东西,故称“鼓头棒”,其数量与逝者孙子数量相等。

与此同时,前来“抬重”(出殡时抬棺材)的人就会在逝者家人的陪同下,到山上选逝者落葬的地址,这些人除了逝者的“未亡人”之外,有的还会请和尚、道士、风水先生等来为逝者的墓穴“看风水”。

守夜和封“子口”

守夜,一般是由孝子孝孙孝女孝婿们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守在棺材两旁,或坐或躺,他们的任务是每隔一个小时就放一挂鞭炮,放鞭炮的时候姑娘们还会哭上几声,一则证明“有动静”,二则有人说如果不哭逝者下辈子会变成哑巴。守夜的人可以轮流睡觉,但要时刻保持有人清醒,因为他们除了放鞭炮哭泣以外,还有防止香烧尽、纸烧灭、灯油完,随时添香加纸注油的任务。到了转钟后或天亮前,抬重的人就会陆续来到,准备封子口了。

所谓的封“子口”,就是把棺材盖子彻底封死,“子口”即棺材口。在此之前,棺材盖是用钱纸随意封着的,等逝者的相关亲属到来之后,抬重的就会打开棺材盖,这是见逝者最后一面的机会,所有的人都会围着棺材转,向死者的遗体告别。这个时候,哭得最欢的当属逝者的姑娘,她们会爬在棺材边沿,希望多看一眼。但抬重的这个时候显得十分的“无情”,他们发一声喊,拉开爬在棺材上不忍离去的人,强行将棺材盖盖上,钉上抓钉,整个封子口过程完成,人们再想见到逝者,只有在梦里了。

出殡与下葬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的重头戏。出殡的时间一般选取在早上(未出30岁死亡的称之为“短阳寿”,有的地方会选择在下午匆忙埋掉)。抬重的人先在大门外摆上两条板凳,然后进屋,棺材两旁各站四个人,用手捧起棺材往外抬。门框的两边分别会站两个人,手拿红色被单罩着门框,目的是为防止棺材上的“霉气”粘在门框上,棺材抬出门后,早已经安排好的人便在第一时间将停放棺材的房间打扫的一尘不染,其寓意大体也是除去“霉气”。

棺材放在大门外的板凳上后,抬重的就会往棺材上部绑“通杆(直通棺材前后的树干或檩子。随南部分山区的通杆绑在棺材底部或腰部,既棺材底与抬重人的肩持平,这样便于上山。)”、“横柚(绑在通杆下面)”和扁担(和通杆平行,在横柚的上部),绑好这些后,他们还会把一根长长的白布绕回缠在棺材头部,这样便于孝子孝孙们“拉纤”。抬重人做这些事的时候,孝子孝孙们就会整整齐齐地跪在棺材前面,等到这些工作做好了,就准备出发,孝子孝孙们会一一轮流给抬重的人跪拜行礼,然后,抬重的人发一声喊,这就开始正式出殡了。

出殡送葬的队伍很长,走在最前面的人跳着挖锄、锹、烧纸钱的盆子以及里面的灰烬、钱纸,他的任务是沿途丢买路钱,放鞭炮。紧接着是花圈,花圈的后面是“帐子”(过去有人过世一般送的礼品就是布料,在这里称之为“帐子”),帐子的后面是逝者的孙子辈的拿着鼓头棒,紧接着就是拉纤的孝子们,他们在棺材的前面会尽量走得慢一些,抬重的因为身上负重,希望快一点到达目的地,于是一个阻,一个推,他们是互为“矛盾的”。棺材的后面跟着的是女眷们,他们的任务就是哭,再后面就是敲打锣鼓家什和吹唢呐的。

到达目的地之后,抬重的放下棺材,孝子孝孙们便对着棺材下跪,抬重的就会修缮墓穴,据说这是规矩,哪怕墓穴修得再好也要修缮一下。墓穴修缮好了,抬重的人就逐步解开棺材上的“通杆”等物,用最大的力气把它们扔的最远,这有两个说法。一是让孝子收捡这些物件时吃点苦,二是想让逝者的灵魂走得远一点,早点投胎。棺材落入墓穴之后,开始放鞭炮,等鞭炮声一落,孝子孝孙们就会用衣兜兜土,掩盖棺材——做个样子而已。于是,抬重的就开始正式掩埋棺材了。此时,无关的人已经渐渐离开,孝子孝孙们给抬重的逐一行跪拜礼,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他们把坟做大一点,然后捡起抬重的人扔出去的物件回家。

“复山”与烧七

逝者下葬的当天晚上,孝子孝孙们再到坟上去一趟叫“复山”,复山的时间一般定在转钟之前,孝子孝孙们会带上吃的喝的,鞭炮纸钱等一应物件来到逝者的坟前,轮流向逝者敬酒,然后大家就地坐下来,喝着酒,吃着点心,吃罢,就开始烧纸。烧纸的时候,大家会躲得远远地,据说烧纸的火熄灭后能看到逝者的魂魄前来“捡钱”,等逝者把“钱”捡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放鞭炮。放罢鞭炮,整个丧葬才真正结束。

烧七,即每七天给逝者烧一次纸,烧够七次就是烧百日,除此之外,还有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以及出灵等,这些都不是本文要说的内容,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不同的丧葬习俗

要说不同的丧葬习俗,随北的小林镇和淮河镇不得不说,这两个镇几乎深入到河南省的“腹部”,这里的一些民间丧葬习俗又有不少沿袭了河南的民间习俗。这里老人过世后,先是请道士前来,超度逝者的亡灵,随同逝者家属选取落葬地点,在逝者落葬的前一天,由道士开路,孝子挑着两只水桶紧随其后,所有来参加逝者葬礼的人跟随道士和孝子来到逝者经常取水的水井,道士口中念念有词,孝子孝孙孝女孝媳们围着水井跪下,待道士做法完毕,由孝子将两只水桶放在水井里各取井水半桶挑上,沿着第二天出葬的线路,将水送到落葬点。据说这样做一是怕逝者到“阴间”没有水喝,提前给他(预备);二是逝者生前一直饮用这口水井的水,去世后为了能让他(她)不忘子孙,福荫后代,让他(她)继续饮用这口水井的水;三是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不管是阳间还是阴间都难以生存,加上人在娘胎里的时候都是由水包裹着的,这样做是为了让逝者在投胎转世时不至于缺水。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无法考究。

这里还有一件让随南人不可思议,但细想起来又觉得在理的特别的丧葬礼节。在随中南,披麻戴孝的一般是逝者的晚辈,如孝子孝孙孝女孝媳以及逝者的外甥等,而这里如果逝者为女性,而且在妯娌里面又是排行老大,那么她的小叔子(丈夫的弟弟)需像孝子一样披麻戴孝,其恭敬程度与相关礼节与孝子一般无二。据说这个礼节源于宋朝的包文拯包公,据民间传说,包公是吃嫂子的奶水长大的,故在“嫂”字后面添上一个“娘”字。而包公敬嫂如娘,嫂子百年之后,包公为嫂子披麻戴孝,因此,河南民间有嫂子过世之后,小叔子们便师从包公,为嫂子披麻戴孝的传统。小林和淮河两镇与河南省接壤,受河南民间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也沿袭了为过世的长嫂披麻戴孝的习俗。了解了这些,这里的人为过世的长嫂披麻戴孝就不足为怪了。

第二篇:山东栖霞传统丧葬习俗

山东栖霞传统丧葬习俗

村里集镇后吴家一带的殡葬习俗

在蓬莱的南部山区村里集镇后吴家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丧礼,人快咽气的时候,要先更换寿衣,当地叫穿送老衣服,寿衣一般都是提前准备好的(这主要是对老人和病人而言),寿衣主要有单衣、秋衣、棉衣和鞋袜等。人死后要在正房明间放两条长凳,凳上放一扇门,(放一扇门的意思就是死了一个人),门上铺上褥子,然后将死者抬上去(为什么不能死在炕上,意思是不能让死人背着炕去)盖上被并用一张黄烧钱纸盖在死者的脸上,意思是要踏上黄泉路了,尸体的下面要用碗盛上花生油(或者是豆油),用棉花搓成灯芯,一头放碗里一头放在碗沿点明,这叫长明灯,直到尸体拉走。尸体不拉走或不下葬前,灯不能灭,否则意味后代没有好日子过。尸体停在门上时,要在胸前放一块生铁,避免起尸。人死后还要在尸体的头部放一张小桌,摆上10个饽饽、香炉、蜡台,点上白蜡和香等供品,旁边还要放一捆谷秸(马的饲料),意思是死者要骑着马走,子女要守灵、哭灵,按时烧香、烧纸、亲戚朋友来吊唁磕头,子女也要跟着磕头。门旁还要放一个斗,斗里放一根擀杖,供到土地庙开锁用,开地门用。人死后要将死人生前枕的枕头扔到房顶上,意思是死者的亡灵已升天。

人死后要通知亲朋好友来吊唁,当地叫报丧,报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街坊邻居,本村亲戚;二是外村亲朋,对本村亲戚报丧,过去是放三洋枪,一枪三响,现在是放鞭炮,街坊邻居亲戚朋友听到放鞭,就会带上黄烧钱纸来吊唁,死者家属会视关系远近给孝服或黑纱,另拿纸也有讲究,死一个人只能拿一吨,不能拿两吨纸,否则意味着死了两个人。对在邻村的亲戚朋友要派人去报丧,过去是步行或骑自行车,现在一般都是电话和机动车了,只要是人去报丧的不能空着口,意思是给死人办事,死人不能欠活人的,哪怕喝点酒、吃点饭都行,反正不能空着口。

通过报丧,亲戚朋友会络绎不绝的来到丧主家,丧主家要找一个懂套路的,能料理一切事物的人,负责大小事,如:需购买各种物品,找做饭的、打矿的、举重的、记账的、写倒头包袱、包袱皮的等等,反正与丧礼有关的事他都管,当地叫主事的,能写出丧榜和倒头包袱、包袱皮的是本村有文化的。丧榜写法是的:两行血泪三秋雨,一片麻衣五更霜,碧水青天留隐怨,素车白马动馀襄,碧水青山谁做主,落在啼鸟痛伤情,将榜文写在白纸上贴在门板上,死的是男就放门的左面,死的是女就放在门的右面,意思是男左女右。倒头包袱的写法是善男(信女)XXX生于X年X月X日X时,今后阳间无其人,先行于蹶踪,尚冥府路途遥远,路资缺乏,为人子者,亦何安唉。今有子XXX特具倒头包袱一只,当过关渡口,恶鬼强神不得抢夺,如有抢夺者,禀去冥府官长治罪,空口无凭,有姓名为证,奉于显考(妣)X公(门)讳(夫君)之灵收回,临终时火化。X年X月X日。倒头包袱的另一面还要写上,金童引路,玉女执幡。倒头包袱是用一丈二尺白布做成的钱褡式,中间有口,两头是布袋,上面还要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蓬莱县第X区X村,倒头包袱做成写好后,子女分别往布袋里装纸钱,先儿再媳,还有闺女依次抓三大把装于袋中,装得越满越好,此钱是供死者到冥府报到用的,装好后,倒头包袱要到院子烧,烧时倒头包袱要放在一大一小两个泥盆上面,盆里要装点水,当地叫聚宝盆,烧时子女要跪在地上,面朝倒头包袱,每人手拿一碗水洒在地上以作祭奠。子女还要念叨爹(或妈)收你的钱。烧尽后子女要磕四个头,再由主事的或家人将纸灰抓一把用黄烧钱纸包好,放于死者的怀里,意思让死者随身带点零用钱。有的烧完后将盆摔掉,意思是让聚宝盆开花。

以上安排就绪后,就要到土地庙报庙了,也叫去开锁,开锁的程序是由一名帮忙的手托一个圆盘,上面放一把未开的锁、香、纸等物品在前引路,长子拿着放在门旁的擀杖朝地捅三下,这叫开地门。再拉着擀杖,其他孝子孝孙在后,放着鞭炮,吹着乐器,到土地庙,到了土地庙,由长子把锁打开,用擀杖朝天捅三下,这叫上天堂。所有的孝子都要跪在地上喊爹(或妈)庙门开了,上天堂吧!磕完头后再原路返回。

尸体在未下葬之前,一般每顿饭前都要到土地庙送水,意思是不能让死者的灵魂饿着,晚上送水叫送大水,走在最前面的是放三洋枪的(现在是鞭炮了)和吹鼓手,主持人手提米水罐、香、纸随后,再是孝子孝孙、本家晚辈、亲戚朋友,女的也按远近随男的后面,到了土地庙烧完纸,孝子从米水罐里舀一勺水往地上洒去,同时还要说爹(或妈)你喝水吧,然后按顺序磕头,完后再按原路返回。

人死后,还要烧纸马的,如果当天不能埋,晚上十点左右要到村外十字路口烧纸马,当地也有叫烧夜马的,意思是让死者的灵魂骑着马走,烧夜马时,前面是放三洋枪和吹乐的引路,后面是扛纸马的,孝子一手捧浆水罐,一手拖着孝棒,本家晚辈在后。为什么要到十字路口,意思是死者骑着马四面八方从哪都能走,点燃纸马子孙时,要将死者衣服从纸马上扔走,意思是死者上马了。子女晚辈都要跪在地上,子女口喊爹(或妈)骑马走吧!然后磕头,原路返回。

在当地还流传着,老人去世后,闺女的送旌,旌是用红绸布制作的。长、宽一个布面,上面竖写生于x年x月x日。中华公民显考(妣)*公(门)讳***岁寿终寝铭旌。卒于*年*月*日女儿**奉(附列)闺女送祭,有干祭和湿祭两种:干祭是点食之类,如:饼干、桃酥、还有香、纸、蜡、鞭炮等;湿祭一般是熟猪头、鸡、鱼各一个,这叫三生,十个碗,八个碟,两吨纸,一箱鞭炮,一对白蜡、香等。

祭准备好后,找两个人抬着(现在是用三轮车拉着),送到娘家村村头,通知娘家人。娘家主事的会排十几个人抬着两张桌子到村头去接,这叫接祭。一路上,放着三洋枪或鞭炮,吹着乐器,后面跟着抬桌子的,孝子手拉孝棒低着头,再后面是晚辈亲戚,到达后分别将祭摆在桌上,第一张是供桌,第二张桌摆旌,第三张是摆猪头、鸡、鱼,第四张是十个碗,第五张是摆八个碟子,第六张是摆纸,第七张摆着香、白蜡;摆放好后,首先是女婿磕头,再是孝子亲戚磕头,这叫拜帧祭。

拜完后就要返回了,返回的路上要放闺女家准备的鞭炮,到家前必需要把鞭放完。文革前,老人去世,叫老丧。当地也有说老丧是喜丧,一般都要雇两帮吹手的,一帮8—10人,主要乐器有大杆吹、唢呐、笙、管、二胡、锣鼓等,有的班子还要找几个会唱的,主要唱一些民间小调或京剧、吕剧、歌曲之类的,对吹的唱的好的,丧主有时也给赏钱,赏一百贰佰的不等;文革后,这些习俗便一度被废除。改革开放后,生活条件好了,过去一些习俗在一些村又恢复起来了。

死人埋葬前要挖墓穴,当地叫打圹,一般有主事的安排两到三人,打圹的人不能空口,要事前在丧主家吃点饭或喝点酒,也有带瓶酒和其它食物到山上吃的,意思是死人不欠活人的。打圹时,要先放鞭,烧香纸,孝子先用镢刨三下,当地叫破土,破完土孝子便可回家等候出殡,等打完圹后,要放几挂鞭,以示家里圹已打好,但打圹的人不能回家,必须等埋葬完后方可回家。

家里人听到坟地的鞭炮声后,开始出殡,先将死人装入棺材,当地叫入殓,而后有四人将棺材抬到门口,放在两条长凳上,当地人叫举重的,棺材前摆上供桌,供桌两旁各站一人,供桌摆好后,主事的召呼磕头,先是孝子、儿媳、女儿、女婿磕三拜九叩(三拜九叩的磕法:一般是一拜三叩头、起来向前一步再一拜三叩头,再起来向前一步一拜三叩头;也有一拜四叩头,起来向前一步一拜一叩头,再起来向前一拜四叩头的)。磕完头,烧上香纸后,儿女要跪在两旁,再由主事的召呼本家亲戚磕头,亲戚磕完后,再由朋友磕,主要亲戚朋友磕头时,主事的要召呼谢客,谢客就是丧主的子女要点一下头,全部磕完头后,便有八人举重的抬着棺材(也叫上杆)送到墓地。孝子、儿媳、儿女、女婿等亲戚跟在棺材后面哭灵,走到村外除孝子的孝棒和浆水罐要带到墓地后,其它人的要全部扔掉,从出殡到墓地要不停地放三洋枪(或鞭炮),吹鼓手也要不停地吹。

棺材下葬前,要在墓穴底,放两根刺棍,叫櫊木,穴的四个角要放一枚铜钱、一个枣、一个栗子,意思是死者有钱花,早利子。然后便可将棺材放进去,棺材头的两旁分别放上五谷屯(五谷是稻草编的,里面放上五种粮食)和浆水罐,这叫左仓右库,再放上长明灯,这些是供死人到阴曹地府享用的,接下来就要填土了当地叫回土,回土时要把孝子的孝棒站起来埋中间,意思是顶梁柱,先由孝子填三掀土,再有其它人回土,回完土,孝子把腰上系的草腰按葬的顺时方向打上,闺女安横的方向打在上面,意思是大梁和腰杆缺舍都不行,也意味着后人要团结友好,埋好后,坟头上还有扦上一颗柳树和几根大葱,意思是后代要想有坟头扦棵柳,扦葱是寓意后人聪明,坟头用青砖刻上:埋葬结束后,要用木棍围绕坟地划一个圈,寓意这地盘便是死者的地盘和院子,划完圈要放鞭炮、烧香、烧纸,还要在圈外烧一点纸,意思是给其它鬼神用的,以防其它鬼神来抢死者的钱。烧完纸仍按子女亲戚远近磕头磕完头这便告一段落了。

葬后,主事的要向丧主说明购买的全部东西,借过谁家的东西,都要一一说明,购买的东西由丧主去结算。借别人家的东西要付人家一点钱,哪怕是一根针也要付,这叫白事白事不白用,帮忙的要宴请,这也叫死人不欠活人的帐。

葬后,第二天要圆坟,现已改为葬完直接圆坟,圆坟的意思是:圆坟时长子在前拿斗、其他子女拿着升、称在后,再是本家晚辈、亲戚,绕着坟有转三个圈、左转三个圈,每转一圈从斗里抓一把五谷种子撒在坟上,其他人转一圈扦一支香,然后盖点土让种子发芽。

最后,每人磕四个头,葬礼便是结束了。

人死后还要烧七个七、三个周年、四个纪日(叫三周四纪)。七个七是从死后起,每七天到坟地烧一次。第一个七是头七,再是二七、三

七、以此类推,不管哪个七,只要碰上初七、十七、二

十七、,这叫犯七,犯七就要提前一天烧,还要在坟上扦上小白旗,据说能负罪,如果碰不上犯七也有罪,要特意安排一个七提前烧。三七、五

七、为大七,六七是闺女的七,五七由闺女雇人扎纸马、纸人、聚宝盆、摇钱树等供去世的人享用,现改成扎小楼、冰箱、彩电、手机、轿车等高科技的产品,供去世的享用了。

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再后来国家提倡婚事新办,丧事从简,因此,丧俗便简化了,过去的土葬,早已改成火化了。改革开放后,由过去的送一刀纸,改为送花圈、送点钱,也有送吨纸的。

第三篇: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

丧葬,又称为白事,过去都具有较重的封建伦理和迷信思想,礼俗繁多。解放后,大都从简了。当今的习俗,大致有如下内容。

净身装衣:人在百年归寿前,要按男左女右之规,在厅堂一侧铺上床,然后移置床上守终。同时属女性者,要替其梳头,若是男性,则要刮胡子。去世后,由死者子女或兄弟婶母到河(井)边盛回一小盆水(又称灵水),加抹药(秽草)和柚子叶煮之,替其浴身。毕后,按男双女单的寿衣为亡人着衣,并将一枚银币放于其口中谓之含口银。然后让亡者头里脚外地躺在床上盖上寿被,头戴寿帽,脚着白布底寿鞋。同时在亡者脚前放祭桌,放上一个香坛,点上蜡烛,摆上碗饭,饭上插一双筷子。

报丧上孝:特地向族戚友告知家人不幸去世的消息,谓之报丧。去报丧者把书面讣告交给主人,未备书面讣告者,就把某人逝世,何时入殓,何时出殡等告诉主人。其方式有专程登门口诉和讣告两种。无论父死(称正寝)母亡(称内寝)作为其子女、儿媳等都要先向本族长辈下跪泣告,随后由本族治丧理事会派员到母外家及五代内的姻亲家报丧,至于其他的族戚友一般则以讣告形式通报。过去有父故由宗亲主事,母亡则由母外家说话算数的礼制,其目的是警示人们在父母生前,要尽到作子女的孝敬之责,故民间至今仍有父亡畏族亲长辈,母逝怕舅父表兄之说法。向宗长和母外家跪泣,除表悲伤外,还有祈望得到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帮助之意。

按丧葬礼制之规,从亡者尸体移至厅堂始,所有丧家男女,要披上麻衣守孝。一般情况下,都不宜离开,甚至就餐,也得在地上,不许上桌。凡有房亲族友来吊唁时,都要跪在灵侧磕头答礼。连五服内的房族成员及眷属也要按制挂孝,女儿媳妇还要哭尸,诉对亲人的思念。与此同时,要请阴阳,要张贴门联,门联皆用白纸,只有高寿的亡者张贴红对,意把白事作红事办。

作为主家出嫁的女子,侄女,侄孙女及嫡亲得悉报丧后,都要以奠仪、香烛、锦衣、挽联及挽帐等专程前来或以其他方式以表悼念,尤其是女性,将到家时一路哭诉,其悲哀情绪,更催人泪下,如是女性亡者,其娘家的悼念方式尤为隆重。

排七

入殓钉棺:将亡者尸体装入棺椁,谓之入殓。入殓时,先由孝男蹲跪在亡者身边为其喂饭,方式是用筷子的一端先喂亡者,后用筷子另一端夹饭菜自食,以示送别;未满三岁的直系儿孙,要由大人抱着,从棺椁中间传过,以免死者以后亲近儿孙,为儿孙免除病灾易养成人;如夫妇一方去世,另一方要与亡者分梳,即将一把完整的发梳,折断一半,放入尸体脚下,以示夫妻分离,永不干扰;同时把亡者生前最喜爱的生活用品放在其手中,以备亡者在地府使用;此外,还要在亡者手上放一串粘(籼)米糍,意给亡人喂犬,以平安走过奈何桥。盖棺前,亡者的儿媳,还要点燃香火,在寿衣一角,烧穿一小洞口,意是亡者到了九泉后能认得自己的衣裳。大殓时,要按道士择定的吉时盖棺,然后钉棺。钉棺时,属男性亡者由族上长辈,属女性亡者,由其娘家长者,在棺椁一角,轻轻地钉一下,然后交由有关人员正式钉棺,而钉棺人员又必须留一枚钉子以作“留丁”(子孙钉)盖棺后,孝子及内眷仍要守尸守孝。

祭奠出殡:祭奠即用祭品向亡者致祭。是为亡者出殡前一次颇为隆重的致祭仪式。按本地习俗,祭奠一般定在中午至下午四点间进行。致祭前先把棺椁从厅堂移至祭场。祭奠时,由有关人员主持,并分层次,按序进行,一般先由主家孝子及内眷主祭,毕后由娘家亲戚代表祭之,最后是族亲代表。

致祭仪式结束后,接着就是抬棺出殡,其程仪是由身穿孝服的亡者外孙架着遗像先行,其后孝子执着哭帐,后面是棺椁,其后的顺序是孝子家属、五服内的房族,出嫁女夫婿,侄女婿,之后是锣鼓八音,跟在最后的是撑挽联、花圈。将至茔地时,孝子须在路边下跪“谢孝”,其意是望宾客止步不要再送了。而其他孝男、眷属及房族等仍须随棺到墓地。下葬时,还有一项仪式,即阴阳经过一阵念词后,向跪在墓前的丧家送葬者撒米,以示人人平安,家家贵发。随后折下挽联,脱下孝服,沿着另一路(不在送葬原路)返家。至家后,要在入门前先上厕所,以示去掉邪气。而负责在家工作人员,则在出殡后即打扫家宅内间和撕下白纸(含红纸)门联,重新贴上红纸新联,以示否去泰来。

其它:处理丧事后,把亡者生前的一切衣物清洗干净,并将其穿着去世的那条裤子,剪成若干块,分发给孝子,孝女各家保存。这块裤布,即被各家视为“仓库”,有家家宏发之意。接着就是为亡者“做七”即从亡者第一天算起,至四十九天,主家每七天祭死者亡灵一次,但不祭“三七”,同时按死者所生的男儿数计,然后从四十九天减去男儿总数,实际不足四十九天,再有在七七中,必须推算出至少有一个七,是初七,十七,二七日均可。凡出嫁女或侄女,在“七七”中,至少要回娘家为亡者做一个七。此外,第七个七称为圆七,主家必须以糯米汤圆做祭品。至死者“百日”,即去世一百天,主家须备上熟蛋、花生做祭品,祭毕,要就地拨开鸡蛋、花生分吃,以示“拨”日—— 亡灵与阳居者永远分离。

第四篇:丧葬习俗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文化地理展示课

任课老师:李丽雅

资一1002 10508101 李妍 10508102 李艳玲 10508103 鄂志英 10508104 程思涵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丧葬文化

丧葬活动是生者纪念死者、表达哀思之情的一种方式,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习俗,既是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的反映,也代表着社会风气的走向。丧葬文化习俗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中渐渐形成。有丰富深邃历史文化内涵的围绕死者而展开的丧葬活动,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在现代社会丧葬习俗仍与人们息息相关,在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族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一、丧葬活动的起源历史

《孟子•滕文公上》说:“盖世上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 梩而掩之。”正是由于对亡者尸体真情的表现促使亲人返回去用藤蔓和灌木掩埋尸体。基于对死者的怀念与敬畏,人们由弃尸不理转变到有意识的埋葬死者。这一思想逐渐演变为儒家所说的“孝”。

。由于中国漫长的封建发展史,丧葬习俗受到儒家思想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又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诸如“转世、轮回”等思想。在儒、道、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铺张大办、香骡纸马、打幡招魂的丧葬习俗。古时人们相信灵魂不灭。所谓“灵魂”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在原始社会中期,由于观念的产生,人们认为,死者虽然离开人世,但是其灵魂还能回到人间降临祸福。丧葬之礼作为人生的最后一站,人们对死去的亲人,除了有感情上的怀念以外,还盼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并对本族本家的后人加以保佑和庇护,所以就形成了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崇拜礼仪“制度”。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

二、丧礼的仪式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前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式行为。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父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三、葬礼的类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从事的生产活动不同,以及心理素质的差异等诸方面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加之由于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不平衡性和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所以丧葬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土葬、火葬、崖洞葬、悬棺葬、数脏、水葬、天葬、塔葬等几大类。也就是说,世界上的几大主要丧葬形式,在我国几乎都有。

1.土葬:土葬是我国各民族丧葬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由于中国解放前已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实行土葬以外的其它葬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说,土葬实际上是存在于一切民族之中。从我国的历史情况来看,至少封建社会是土葬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就我国解放前的情况来看,不少实行土葬的民族地区都以血缘组织或地域组织为单位的公共墓地;墓穴多为长方形坚穴土坑,少数地区为圆形或方形坚穴土坑。死者多以木棺盛殓,也有以陶器、竹器或树皮做葬具的;大多数为实行一次性永久葬法,也有一些民族盛行二次葬。葬式又单人直肢葬、俯身葬、侧卧葬、屈肢葬、停棺待葬等。b其中以单身直肢葬最为普遍,少数地区有夫妇合葬。死者大致有一定的埋葬方向,一般都有随葬品。

2.火葬:火葬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俗。从考古发掘来看,马家窑文化初期已有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也,其忧其不焚也。”《庄子》曰:“羌人死,燔而杨其灰。”《旧唐书》中也有记载:“死者焚尸,名为火葬。”可见,历史上氐羌族系多实行火葬。自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火葬的分布面也更加扩大:我国解放前,羌族、纳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土族以及广西大瑶山族、川北某些藏族地区对于正常死亡者也实行火葬。解放后,按照国家要求,除部分少数民族外,一律实行火葬。

3.崖洞葬,悬棺葬:崖洞葬时将死者置放于悬崖峭壁之天然洞穴内安葬。至于悬棺葬严格地说,是在悬崖峭壁上平行凿孔,再贯以碗口粗的树条使其伸出崖外,将棺置放于树条上,使之“悬”于空间。崖洞葬法主要是存在于我国南方地区:如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崖洞葬对死者的放置方式,大致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崖洞内搭以横木架,将棺放置在木架上,故此称作“架壑船棺”;另一种是在洞口内横放圆木,再置棺于其上的。前者多见于后者。崖洞葬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朝,最晚延至民国,而以明清居多。崖洞葬和悬棺葬都是将木棺置放于离地面几十米至数百米的悬崖峭壁上,那么,在我国古代,究竟是用什么方法把木棺运上去的呢?唐代《朝野佥载》记载:“自山上悬索下柩”,所以,从它繁琐的运吊过程来看,贫民百姓一般不会行此葬法。而各个地区拥有统治权、占有土地的达官贵族多行此葬法。

4.树葬:树葬是将死者置于树上安葬。树葬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了。历史文献对此记述也颇多:《魏书•失韦传》谓:“失韦人死,尸则至于树林至上”。《北史•契丹传》谓契丹葬俗是“父母死,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树葬大致分三种形式:树架式;树屋式;地架式。根据这三种树葬形式,人们推断,树葬可能是来源于原始社会的树居生活。那个时代,人们经历过以树木为巢的树居生活人们白天在地上觅食,晚上则居于树上,以防野兽侵袭。至今也有极少数民族实行树葬。

5.天葬:天葬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实行的天葬(亦称鸟葬)。人死后,停尸数日,由喇嘛根据死者属相择吉日将其运至本部落专用的天葬场,有司葬人将尸体切成小块儿,砸碎骨头,拌以糌粑,抛于地上。喇嘛吹气海螺或发出吆喝之声,老鹰闻声群集而致,争相啄食,以食尽为吉。另一种是新疆一些蒙古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野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若未被吃或未吃尽,则为不吉之兆。鸟葬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就开始出现,而野葬出现在隋之前。

6.水葬:死者由喇嘛念经,然后将死者背到河流湍急处,有的将整尸投入河中,有的将尸体坎成几段投入河中。这种葬法主要存在于藏族和门巴族地区的贫苦人家或麻风病死者,所以,水葬是一种低级葬法。7.塔葬:塔葬在我国并不是某一民族或某些地区特有的葬法。在西藏只有少数大**死后行塔葬,用香料将尸体处置后放于金属塔内安葬。在一些汉族地区寺庙的高僧死后也行塔葬,先将尸体火化,然后将骨灰放置于砖塔或石塔内安葬。

四、祭祀仪式

圆坟、烧

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

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

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

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

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后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五、现代丧葬礼

中国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西方人注重生命,而中国人注重死后葬礼。所以中国人对于丧葬一直讲求,但是这个习惯在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号召移风易俗,在推行火葬的同时,提倡文明、简朴、节约办丧事。

50年初,首先在殡仪馆中废止做佛事、诵经超度等封建迷信活动,然后以哀乐代替僧道诵经,以电烛代替香烛,以蜡果代替祭饭菜,以花圈代替锡箔纸钱,以遗像代替灵位,以黑纱、白花代替孝服,以默哀鞠躬代替跪拜磕头,公墓以顺序编号代替看风水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对丧葬的管制更是达到高峰,僧佛道几被消灭,公开场合的诵经超度不见踪影。城区丧户80%在殡仪馆、火葬场治丧。郊县随着火葬场的建立,开始推行新的丧俗。经过多年的宣传倡导,逐步形成了新的治丧程序和礼俗。

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权力的退出,民间丧礼渐渐开始恢复了一些传统的习惯。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也在日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人们纪念故人从上坟烧纸,也变为敬奉鲜花。

六、丧葬礼用品

一般的丧葬礼用品有寿衣、棺材、孝服、长明灯、纸扎、纸钱等。

1.寿衣,也称“殓衣、老衣”。做寿衣的料子,一般是棉的或绸子的。有洋字的不用。因为“洋”、“阳”同音,寿衣要穿到阴间去,所以不用。做寿衣一律不用缎子,因缎子与“断子”同音,是忌讳断子绝孙之意。寿衣也不能用皮、毛料制作,否则,死者来世会转生为兽类。寿衣一般都不钉扣子,不论内衣还是外衣,一律钉原衣料缝成的带子,据说是不要

文化地理 资一 1002 结仇疙瘩(古代衣服扣是用衣料或布头儿打的算盘疙瘩),且有后继有人之意。至于寿衣的数量,一般都是单数,三、五、七、九件不等,忌讳双数,恐怕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

2.寿材,即棺材,棺材的用料有陶、木、石、金、铜等。春秋以后以木为主。汉族习尚以松柏制作,因为松柏象征长寿。一般不用柳木,因为柳树不结籽,唯恐有绝后之患。

3.孝服,披麻戴孝,即穿孝服的俗称,所谓“成服”就是指此而言。古时家里有了丧事,所有家庭成员按照自身与死者的关系,遵旧礼成服。

一般说来,男女孝属均身穿粗白布长袍,俗称“孝袍子”。子女孝属不缝底襟、腰间系上麻绳或麻缕,谓之“披麻戴孝”。只有姑爷穿漂白布的孝袍子,不戴孝帽。汉人大都戴口袋顶的孝帽,上边钉有小铜钱,还有棉球。长子钉一个,次子钉两个,三子钉三个,其他类推。孙子辈的在孝帽上钉红棉球,长孙钉一个,次孙钉两个,余者类推。重孙辈的在孝帽上钉粉红色棉球。无论男女,一律把青布鞋蒙上白布。如双亲均已去世,则可蒙严,若有一亲健在,就不能蒙严,露着黑色后跟,孙子、孙女则蒙红后跟。

4.长明灯,摆放在亡者头前的灵堂桌上。习俗讲究灯油不灭。古代古墓中也有点长明灯的例子。

5.纸扎,包括花圈、经幡、纸人、纸车马、纸钱、金元宝等,作为死后带到阴间的陪葬品。

第五篇:瑞昌丧葬习俗

瑞昌丧葬习俗

旅游A1421 姓名:何文斌 学号:20140203156

中国地大,山川地利多变,地理环境极其复杂,其也就造就了我国各地极为丰富、独特文化习俗。在此我介绍下家乡瑞昌的丧葬习俗。

如今随着城市化地不断加快,对文化民俗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于是有不少专家学者断言“中国真正的民俗现只藏身于小县城的偏远乡镇的农村地区”。对此,我比较赞同。这也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的我选择家乡丧葬习俗的原因,因为只有那,才保留着最传统、最真实也最能让人铭记于心,并且如今还在不断延续。

我家位于瑞昌西部地区偏远乡镇花园乡,群山环抱,极为闭塞。恰如此,我们那地区的丧葬文化一直延续着自己的特色,暑假期间,村中一长辈去世,较为系统的目睹了这一丧葬习俗的过程,加上脑海中儿时村上那些老爷爷奶奶去世后丧葬过程的零碎记忆,加以整理,归纳为此文。

整个丧葬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出殡前,即扎灵、守孝;二为出殡送葬(土话归山);三为入葬后,家属除旧、做法事(土话音译)。

先人一去世,其家属便忙碌起来,首先通知妯娌,兄弟和村中同一房头的族人,此,逝者去世的讯息便立刻在村中传开,此刻家属会请平常走得比较近的族人或者同一房头的族亲(一般多位女性且上年纪的人)去逝者房中替其擦拭身子,然后换上寿衣。一般正常自然老去的逝者其早就备好了寿衣,当然我也见过村中因为婆媳矛盾,婆婆喝农药自杀,来不及就地赶制寿衣而借寿衣的。这主要是维护逝者的尊严,让其干净上路。接下来就是请道士,道士可以说是每次丧葬过程的主角,他摆道场,做法事,指导着整个进程。还记得我们村就有着一位受人尊敬,闻名乡里的道士,按辈分,我喊他祥木伯。在我脑海里,小时候村中老者去世基本上都是他做的法事。首先,扎灵堂,我们不叫摆,因为整个灵堂确实是用竹子、松柏枝扎起来的。一般灵堂都是扎在自家的门前空地上,也有扎在村中公用的屋场上。灵堂少不了的是立根新砍的粗大、高耸的竹竿,竹枝砍光,但竹竿顶梢的竹枝必须保留,再砍一段两至三米的竹梢扎绑于大竹竿的顶梢并且系上道士带来的画着符的红色幡布,幡布下端吊着三个或五个黄色布条,布条里包着一毛钱的硬币,包硬币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跟大竹竿是用来招魂的。灵堂的物品摆设也有讲究,我记得墙上都是挂着阴曹地府的牛鬼蛇神的狰狞画像,什么下油锅、钩琵琶骨、上刀山、腰斩等血腥场面等诸如此类。各孝男女的服饰也都有讲究,而且诸多禁忌。像孝男女一律着白色麻布孝服,黑色孝鞋,鞋上别上一朵白布花,手持粘满白纸的竹筒,竹筒顶端黏的是岁条状的一圈红纸,名曰出拄棒。孝男腰间系用干稻草编织的绳带,头上披白色麻布并以苎麻系之或者浅白色布草绳系之,孝女则头戴白麻布编制成的三角形头套也别上苎麻,腰间不系绳结而是白色布条系之。孝服装束依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而有区别,越亲者颜色越深,绳结越粗大。守孝期间,男人不能刮胡须、剃发,女人不能洗头梳头,即便是夏天也如此,孝鞋上的花和出拄棒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能弄丢,而十分忌讳用出拄棒打人。当天晚上村中的每一户人家基本上都会去逝者灵堂前放一挂爆竹,上柱香,表示悼念,劝劝家属斯人已去,节哀顺变。这期间一天到晚法事不停,道士站在大八仙桌上出神,丢用老竹木根做成的半月形告子(土话音译,有盛告,阳告,阴告,一般是连续两或三双盛告便可以决定逝者是否能埋进祖坟山和逝者最后的下葬地点,当然道士也会结合逝者的生辰八字)

出殡,是整个丧葬过程中最隆重的一部分,出殡的日子必须是到士看的日子,这一天也是孝男女最悲痛也最痛苦的,上午六七点钟便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便一直下跪,磕头。这也是有规矩的,孝子是一直跪在前面,不能起身,孝女则是一直扶着棺木痛哭,而孝孙,女婿,堂兄弟,侄儿,外甥女婿等则是听道士的命令进行着下跪,磕头,起身等动作,比如说,道士说一叩首,一干人等便得立马下跪磕头,二叩首,三叩首,人们接着磕,他们谁先磕后磕都是有顺序的,而且循环进行着,法事的高潮处,你会看到他们是跪了起,起了跪,左脚起,右脚跪,甚至来不及起又得跪下去。短短数分钟便下跪百来十次,而且还得有节奏。当然他们膝盖下垫着干稻草编的圆盘垫子。中午,全村人在祠堂吃丧宴,丧宴过后不久便是最隆重的仪式,出殡。八仙从祠堂戏台上取来两根红漆粗圆木八仙棍将棺木抬至祠堂门口或者较宽的屋场前,这是令人揪心的场面,女眷们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连棺木都扶不住,在地上爬着哭,声泪俱下,让人听了,很是酸楚动容。到了屋场上,放下棺木,又开始做法事。孝男女们接着哭接着跪。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逝者为女性,逝者娘家人没到是绝对不允许出殡的,而且娘家人刚进村口,就得一直鸣放爆竹,等人一喊娘家母舅老表到,孝男孙女媳妇一起齐刷刷跪下,且只有娘家人来扶他们起身他们才能起身。这一天,请的乐队也会来,哀乐齐鸣,乐队中中的女队员还会哭丧,哭得也十分令人动容,然后就是哭颂悼文,一般但是什么含辛茹苦抚育儿女啊,和睦乡亲啊,未好好享清福就溘然长逝啊。然后在哀乐中又开始做法事,做完法事便最后悼念,各孝子孙按辈分,亲疏关系依次跟着端着灵位的孝子身后绕棺木三圈,女眷们则依然是趴在棺木上痛哭,他们的声音早已沙哑,哭不出声,但你仍然能听见她们撕心裂肺的哀嚎,头撞棺木,让人动容。随着道士一声起身的吼声,八仙就位,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都搭把手,抬的抬,扶的扶,因为装了大量熟石灰的棺木足足有一千多斤靠八仙抬起来且一路送到下葬地点是不太现实的,女眷们不用去,其实她们也没法去,丧期间,她们日夜哀嚎,此刻站立都是靠人扶着,这一刻她们仍然是趴在地上嚎哭,全村的人跟送葬队伍徐徐前进,棺木在途中一不能着地;二,遇到桥和神坛必须停,进行过祭,以便让逝者记得回家的路。所以能看如果哪个八仙抬不动了,便立即有年轻的小伙把他换下来,而且有人带着四条长板凳以便过桥时放棺木,一路上鞭炮,震天雷不断。同一房的小孩还会扛着纸糊的仙鹤走在队伍前面,到了墓地,道士依次向墓坑撒熟石灰,烧酒,烧纸钱,仪式结束八仙们便将棺木下葬,浇土,筑实,道士再做一场法事,众人开始回村,这时墓地附近的孩子会跑到墓地来吃送葬队伍带来的食物,叫筑坟粑,我儿时也吃过,一般都是面条或者粉干和糍粑煮的汤食,吃完还要把碗摔碎,吃不完的食物也不会往回带。

下葬回来后,当晚上,逝者家属便会把灵堂拆掉,和逝者生前用过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一起在屋场上烧掉,并做场法事,然后每一户派一个小孩为代表去逝者家去分一份祭祀的食品回来,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情,等村长分好,说,好了,大家便抢自己中意的那一份,后来,八仙觉得他们出力最多,就吵闹,不愿意全村人分,他们要独得,后来分食品这个习俗就消失了。下葬后的第三天和头七家属都会去坟上祭祀,并做一天法事。到此,整个丧葬才算结束。

家乡的这一丧葬习俗现在仍然在延续,究其原因,我就觉得是家乡人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道,对先人的哀思很好的继承。我坚信在我的家乡这一习俗永远不会消失!

下载传统丧葬与习俗(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丧葬与习俗(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丧葬习俗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人生于黄土,长于黄土,最后又要魂归黄土,即“死者为大,入土为安”。 守气 人都有一死。陕北人把人死了不说死,认为说“死”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丧葬习俗[五篇]

    丧葬文化习俗 汉族丧葬文化悠久而厚实。丧葬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凶礼”,长期以来,人们遵循“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的古训,“丧尽礼,祭尽诚”。而农业时代的亲情、......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 一备 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

    宁晋丧葬习俗

    宁晋丧葬习俗 为亡者举办丧事,一些习俗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办丧事俗称过白事,一般情况下,人过六十而亡的,其丧事如同喜事一般红火热闹,所以,又将丧事称为“喜丧”。 整个丧事......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丧葬习俗 吊唁死者的日子,山西各地一般都在出殡前一天,俗称“开悼” 或“开吊”。开悼时架设灵棚,将棺木移置灵棚之中。名为“移灵”。隆重的丧事在灵棚前还要高搭牌坊。灵......

    丧葬习俗5篇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

    山东丧葬习俗

    山东丧葬习俗 丧葬过程可分为:备丧、初丧、灵奠。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1、俗称“穿衣裳”,2、俗称“光着身子走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