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学初备
开学初备
一、班级概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课堂上的知识,能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但也有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教材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六组“难忘小学生活”。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三、教学目标
本册要求会写8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词语盘点”栏目。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识记,不要求书写。教材后面附有生字表,按课序列出本册要求书写的80个字。
四、教学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下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8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对于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鼓励学生勤查字词典,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独立识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识字量和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自主学习和探究。1精读课文的教学(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提出。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
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加快默读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安排在第一组。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交流平台”中的提示,体会如何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获得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第二个是“文章的详写和略写”,安排在第二组。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段落,体会详写和略写的好处,还可以适当想一想如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文章的叙述顺序”,安排在第三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
(3)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学过的词语,如,“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满不在乎”“游手好闲”可以归为一类,“落荒而逃”“鱼贯而入”“蜂拥而至”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的词语,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本册中有两篇形式独特的略读课文,是安排在“外国名篇名著”中的两部外国长篇作品《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在教学这两课的时候,不要将梗概或精彩片段当作精读课文来教,可以让学生自读连接语,明确学习要求,教学的重点要放在“浏览”上,通过两个精彩片段的阅读,教给学生浏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在阅读长篇作品时,通过浏览抓住精髓,边摘录精彩句段,边写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两课的教学,还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有的需要创设情境,如,谈自己的理想;有的需要引导回忆,如,说说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有的最好能提前布置,如,谈自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
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五)习作教学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有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安排了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了6次小练笔。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前面说过,本册教材每一组习作,都根据习作内容,相应地提出了要求。教师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如,第四组,口语交际和习作合在了一起,教材提供了两个角度,可以先写后说,也可以先说后写。对此,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然后再全班汇报、评议。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习惯。
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乐于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下来。本册明确安排的“小练笔”在第五组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本册还多次在课文之后安排学生动笔的练习,如,《匆匆》课后第三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仿照课文的写法,再写几句;再如,《北京的春节》课后第四题,布置学生简单写写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又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后第四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阅读链接,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安排,不仅可以使学生及时把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迁移到习作中,更能使动笔成为学习的一种常态,成为学生的一个习惯。当然,教师在教学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上的练笔安排,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学生进行练笔,但切忌拔高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写日记或写读书笔记,这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好办法。
(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第六组的综合性学习,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与前几册教材相同。关于本组教材,请注意以下两点。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阅读材料后都有提示语,提示阅读要求、方法或提供相关信息。如“我们班的同学都很有特点,我要把他们写下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写人的时候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让我们也试着用演讲的方式,和母校告别吧”,提示学生注意写演讲稿的方式,并试着作一次演讲。教学中要落实要求,有计划地开展活动,用各种语文形式来回忆小学生活,与母校告别。两个部分的阅读材料只是给学生一些例子,从活动的角度方面给学生一些引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
本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七)“古诗词背诵”的使用
本册教材在最后一组──“综合性学习”后面,安排了10首古诗词背诵,包括7首古诗和3首词。
本册是全套教材的最后一册,前面11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掌握了一些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本方法。这10首古诗词,不要求教师像以前教学古诗那样,占用教学时间来详细讲解。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自学时,要利用每首诗词下面的注释大体了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
(八)“综合复习”的使用
本册教材最后安排了“综合复习”,这既是为了给老师提供一些复习的材料,更是为了向老师提示一种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的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做那些脱离听说读写实际的单项的题目。“综合复习”提示的复习思路和复习方法是:选择贴近学生阅读能力的材料,并凭借阅读材料设计能锻炼和检测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题目,使学生在独立阅读和独立完成题目的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综合复习”中选用的9篇阅读材料,内容各异,形式多样,旨在检查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凭借这9篇文章设计的题目,涉及到小学毕业生所应达到的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主要有:能朗读、默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认字、理解词语;能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能联系实际谈谈阅读的体会感受等。还结合阅读安排了仿写、缩写、写由阅读想到的人和事、写读后的感想等多种练笔。除了利用阅读材料进行复习,还安排了“给外地亲友写封信”,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通信活动,复习写信这一最常用的应用文。希望教师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切实用好这些综合复习材料。如果有条件,还可参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作适当补充。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
三年级语文上册开学初备
本册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前四册教材特色的基础上,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编课文到设计练习,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24 篇,略读课文 8 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 8 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 后面有会认和会认的字,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注音。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全册书要求认识 2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 器官的字等。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 “口语交际” “习作”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 “趣味语文” “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1)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 里出现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2)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被学生认 识为止。(3)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4)学习伙伴的话和文 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5)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 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 dēng,生字 条里注音恢复本音。
二、教学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 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 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 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激活想象力。
2.认识 2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累计认识 2000 个字,会写 1300 个常用字。3.会使用字典,有条件的可以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 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乐于与别人 交流读后的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约18篇(段)。练习复述课文。估算了一下,全册书中,包括课文及语文园地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大约就有1 8篇(段)。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 不少于 10 万字。这个要求应该不难达到,因为在我们的课外阅读读本中大约就有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有习作的信心。
12.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 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3.留心周围的事物,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运用的语言材料。
14.学习修改习作当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和句。
15. 能用普通话讲述故事,做到具体生动,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想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6.听别人讲话能抓住主要点,并能简要地转述。
17.乐于与别人交流,在交谈中认真倾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能 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上述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 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本册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本册在 此基础上提出 “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借助字典、及 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的要求。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 出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 受和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 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 标的的要求,注意全体学生实现的程度差异。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习作教学的要求是:(1)、让学生乐于习作,这就要求教师激发习作兴趣。(2)不拘形式地表达。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 鼓励。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 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3)适当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继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启发兴趣、激发 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 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 语言习惯。
三、本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单元的整合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 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 文化。
(三)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 《金色的 草地》 《槐乡的孩子》 ;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 《奇怪的 大石头》 ;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 《给予树》 《好汉查理》 ;有反映中 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 《盘古开天地》 《一幅名扬中外 的画》 ;有表现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许多新选的课文角 度新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 《狮子和鹿》。选文努力做 到语言规范,在文字上做了认真的加工。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故事、诗歌、寓言、神话、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性。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 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3、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 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 差异。
(二)阅读教学
1、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 几点。(1)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2)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3)逐步培养学生默读的能力。(4)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感悟的过程。要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权利,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5)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质疑问难。(6)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 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 “ 疑 ” 或 “ 惑 ”,展开合作学习。(7)组织好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对同一 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
2、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 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 “ 粗知文章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 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 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 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选读课文的教学。教材后附有 8 篇选读课文,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决定是否选用。
(三)口语交际教学、明确教学要求,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 进行。、全员参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评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口语实践。、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四)习作教学、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本册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 240 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 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 85 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 的识字能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 运用。
3、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 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 7 万字。
4、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 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 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 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 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5、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
1.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兴盛使用工具书、资料库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索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是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注意运用语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5.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感受立体化。
6.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对学生 的习作指导做到循序渐进、系统条理,理论服务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
报名注册,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及检测
第二周:
1、教学第二单元
2、第二单元测试
3、教学 第三周
1、国庆长假 2、10 风筝 11 秋天的雨 12* 听听,秋的声音 语文园地三
3、第三单元测试 第四周
1、教学第四单元
2、第四单元测试3、17 孔子拜师 第五周1、2、第六周
1、第六单元教学 期中复习期中测试 18 盘古开天地 19 赵州桥 9 古诗两首
2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语文园地五
2、第六单元测试 第七周1、2、第八周
1、第八单元教学 第七单元教学 第七单元检测
2、第八单元检测 第九周 期末复习第十周 期末复习十一周 期末复习期末测试
第三篇:集体备课初备
1------3年组集体备课(初备):刘恩芝
《手捧空花盆儿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这是一篇由传说改编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国王用一种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谁能用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为了考验他们是否具有诚实的品质,他特意发给每个孩子一粒煮熟的花籽。国王最后选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为接班人,这是为什么呢?故事悬念迭生,引人入胜。不读到故事的最后,就不能解开谜团。很多孩子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弄虚作假,偷换花籽以求取胜,只有这个捧着空花盆的孩子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这个故事在成年人看来,含义一目了然:诚实的品质最可贵。但是,让二年级的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他们未必轻而易举就能读明白,如果学生不了解种子是怎样发芽的,以及煮过的种子不会发芽这些自然常识,便无法体会故事的内涵。这堂课,我主要围绕“孩子们的两种不同成绩”和“国王的两种不同态度”这两条主线来设计,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朗读,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两种不同的情况,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重点放在对这两种孩子的角色体验上,感受孩子们的诚实与不诚实。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故事的内容及寓意。
3、通过阅读懂得,诚实是一种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教学重难点:
认读14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指导读书,提示读书要求
2、引导学生结合字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识字
三、指导读通顺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提出认读过程中较难的字全班交流好办法帮助识字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互相教读。
4、当小老师读生字
5、游戏:“花盆蹦字”
6、四人小组内接读
四、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师:下面把你们自制的生字卡片拿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生字,并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的。老师这里有一个要求:请各小组长在自学的过程中要负责维持好组内的纪律。(有的小组开火车读生字或组词、有的指名读、有的小组长带读)
1、全班交流。(指名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师:最近同学们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后,我们很多同学都成了识字小能手,就说今天的这些生字,谁有识记好办法,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指名回答。)
师: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朋友或者用它说一句话吗?生做扩词、说话练习。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2、“开火车”检查生字。师:“轰隆隆,轰隆隆,小小火车谁来开? 生:小小火车我来开。
3、猜字游戏。指名到黑板前比动作(“捧”的动作),让全班同学猜猜这是哪个字?
五、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
六、作业:熟读课文,抄写本课的生字
第四篇:2013----201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地理开学初备
2013----201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地理开学初备
七年级地理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地理课程标准》的主要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具体内容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里指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二、课程改革的两大转变
1、观念的转变:立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观念由“学科本位”、“知识中心”转变为-----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主体”转变为“学生主体”-------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情境。
三、教材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世界地理的概论部分。下面我就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始终围绕人地和谐这条主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关注全球问题,关注发展问题,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促进人地协调与和谐发展是地理课程的迫切任务。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2、从知识体系看: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地理到社会地理。教材内容分五大板块: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述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既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3、从现代教学体系看:体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
教材安排了很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积极性。一个个问题设计巧妙,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教材中直观图比较多,有些抽象的地理事物能直观形象的通过图形表达 1
出来。但是我个人认为,教材中文字描述太少,有些知识过于粗浅,不能为像我这样初次进行地理教学的教师和优生开拓视野。例如,在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对于太阳光对地面的直射介绍太少,但老教师却告诉我们在进行该内容的学习时,需要教师去做大量的补充。在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中,对于各大洲大洋的分布,除了图之外没有一点文字介绍,这样相当不利于学生学习,但这也是本册书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研究、总结,并且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
4、从教材结构看:分为正文、阅读、活动、图片四大部分
正文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是教材的主要内容。阅读教材是学习地理课程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们详细地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业性介绍。活动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图片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四、教学建议
1、用活教材,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教学。
基于新课程改革中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教材在编写上正文内容少,图片、活动多。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多参与,多探究,主动学习。但这样的教材使老师操作难度大,尤其是像我这样初次进行地理教学的教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是否补充书本外的知识。很多知识书本没涉及但考试中常出现。比如:寒带的极昼极夜现象,热带的太阳直射现象;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不补充内容,部分问题难讲清楚,补充内容课时不足。
2、如何处理教材中“活动”、“图片”、“案例”。教师不讲解,学生认为教学任务没完成,教师讲解,耗时长且教学效果不一定好。
我认为,面对以上挑战的情况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课标,找出不同版本教材的共性与差异,不要局限于书本,而是要把每一本书都当参考教材用,重组教材,重新整合教学资源,讲清知识要点。突破教材框架的限制------即活用教材。因为教材虽不同但课程标准是一样的,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一样。
3、研究学情,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大庄在我县是一个大镇,地域范围广,学生基础良莠不全,加之农村学生与外界接触少,知识面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仔细分析学生的情况,根据学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每一道题。选取适合学生的教法。
例如:课堂的前5分钟,要求学生朗读课本相应的文字描述,找出重点、难点,老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讲解知识重点、难点,力争当堂过关,力求做到堂堂清,节节明。
4、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1)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技巧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七年级地理可以说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从看图入手来学习地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和技巧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主要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在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获得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学生在遇到有关的地理问题时,主动到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养成用图的习惯。
学生用图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首先,要求学生会看图,要知道图中每一个要素阐述的是什么?主体要素的背景是什么?背景与主体要素存在一个什么关系?然后会用图,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要使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强化训练学生用图,最终能够熟练运用图表来帮助学习地理课程。例如:单图的学习。“与同学们谈地理”中P2四幅图是展示给学生的最早的图片,要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来看这四幅图。第一,这四幅图中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他们能互换场地吗?为什么?所以这四幅图不仅仅是指人们的活动,而且揭示了开展这些活动的地理环境以及这些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必然联系。
例2:组图的学习。P22图1-31------“中国地图”和图1-32-----“北京市地图”,教学目的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而是引导学生们去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在面积大小、内容详简方面有什么不同,再对比一下两幅图所用比例尺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从单图的阅读到组图(图与图的比较)的阅读;从观察图的内含到归纳地理事物的规律,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还会得到认知方面的思维飞跃。
2)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材料题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教会学生学会描述地理事物,学会在提供的材料中寻找答案越来越重要。例如: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可见在这一章里,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描述地理事物这种能力的培养才是主要的。教材虽然给出了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字,但并不要求学生记住,而是要求学生能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地球的大小。从而得出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的结论。
3)培养学生的科学史、科学观念、科学兴趣、科学方法
例如: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地球→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即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且漫长的过程。
4)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对以后的地理学习非常重要。因此,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P36设计了绘制大洲几何拼图的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七大洲、四大洋轮廓的印象。这一活动,教师对学生的绘图要求不要太高,这种图宜粗不宜细,宜简不宜繁。但应让学生抓住几条关键控制线(如:赤道、0°经线和180°经线)与有关大洲的相对位置关系,先观察,后动笔。
5、适时鼓励,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调动学习积极性。
地理作为中考的新增科目,学生积极性欠佳,重视不够。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课后检测、考试、合作学习小组互评等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积极性。
总之,让我们充满爱心地培养学生,力争让学生们掌握独特的学科知识和视角,力争让学生们学会在快乐中学习,学得有信心、有热情,最终取得理想的地理成绩。
2013年9月
第五篇:开学初
开学初,笔者设定了以依托教材、立足过程、多元评价、注重实效为主的表现性评价方案的设计,具体如下;
依托教材,注重评价的开放性。新课标实验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丰富活泼的生活素材,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设置学习内容,构筑了为学生创设了真心融入生活、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主题性生活事象为基本线索设置学习活动及评价内容,在全期的评价过程中,每堂课做到了及时完成课本练习,并分小组长进行评议的方法。实施效果不错,学生都很认真的在当堂完成该堂课所学内容的练习。
在每个主题内容教学中,我以一个个真实性、多元化的系列实践活动为纽带,以表现性活动评价为杠杆,通过“开心俱乐部”、“沙龙聊天室”、“爱心金点子”、“相信我能行”等趣味性活动板块、“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儿、吟诵诗文、考察、展示、访谈、交流、交往、服务、操作、游戏”等活动形式,引领学生从各自的生活实际出发去观察生活、熟悉生活、感受生活、健康地拥抱生活,让他们在体验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生活经验,获得真心体验及认知发展,从而较为顺畅地将空乏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的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逐步形成健康与健全的人格。在教学活动中,我较为全面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态度、合作交往、交流分享、努力程度以及个性化创意表现等多元发展态势,并以恰当的评价来引领学习行为、调控活动过程、增强学习效果,充分体现新课程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的价值追求。起到了激励作用,学生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
多元评价,突出灵动性
通过设计“自己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将评价活动变成自我、伙伴、老师、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共建的、充溢民主关爱的互动过程,促进学生正视自我、勇于反省、交流协商、不断改进、日益内化。但是我们并不是将所有的活动内容都设计成多主体评价,而是根据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实际来确定。对于课内活动,我采用的是自己评、伙伴评、小组长评;对于校外活动,则由伙伴或家长根据实际表现进行评价反馈。通过多元灵动的评价,增进了学生与伙伴、老师、父母的真诚沟通和相互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重实效,突出操作性
在“老师夸”评价方式上,我力戒牵强和形式,通过活动中的口头的即时评价来规范、引导、激励学生的学习与活动行为,避免了评价行为与学习活动成为彼此游离的两层皮现象。在评价过程中,我还注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起步、差异以及动态发展的进度上: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给予肯定而鼓励;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要他们迸出创新的火花,我们就给予热情的肯定。
学过程中,我力求通过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和学习的天地,给学生搭建体验成功、快乐生活的平台,真正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