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样例5)

时间:2019-05-15 06:0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一篇: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乐清市历史学会 张志杰、谢加平、吴济川

今年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王十朋诞辰900周年。由光明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古代文体研究中心、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中共乐清市委、乐清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乐清市委宣传部、乐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1~22日在王十朋的家乡----浙江省乐清市雁荡山举行。来自国家、省社科院等研究机构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或提交了论文。

本次会议由中国宋史研究会学术指导,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葛金芳、张其凡分别在开幕式、闭幕式上讲话、做学术总结。在开幕式上,光明日报社副总编李春林、浙江省社科院院长迟全华分别致辞,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副主任、乐清市委书记潘孝政致欢迎辞。国务院参事、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邓小南在闭幕式上致辞,认为王十朋是南宋士大夫的优秀代表,王十朋研究要“贴得近”、“拉得开”,做好历史与现实有效贯通,实现历史人物研究与地方文化研究良性互动。浙江省乐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强在闭幕式上讲话。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8篇,论及王十朋文学成就、教育思想、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及实践等领域,虽然论文主题、切入角度、呈现方式、具体结论各不相同,但王十朋的道德文章、人格气节,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会议安排大会集中发言二场,何忠礼、陶文鹏、李裕民、赵贵林、虞云国、葛金芳、杨国宜、贾玉英、张润秀等9位先生做学术报告;中间还穿插分组讨论,在三个分会场分别就王十朋文学成就、道德理念、政治主张及实践、学术思想等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现将会议相关情况简略综述如下,以期进一步推动王十朋研究。

一、本次研讨会不少论文对王十朋政治主张、行政实践和交游情况进行了陈述分析,从中呈现南宋的政治生态和士大夫的心态处境,指出王十朋在此背景下的言行价值和影响,并对后世有所启发。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杨国宜的《略论王十朋的民事思想》,在考查王十朋民事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后,又从“在中央朝廷的忧国爱君之事”和“在地方政府的忧民爱民之事”两个角度详述了王十朋民事思想的具体内涵,再进而概括王氏政治思想的特点和地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贾玉英的《王十朋言事与弹劾实践初探》,认为言事与弹劾实践是王十朋仕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王十朋策试指陈当朝弊端切入,列举了王氏在高、孝两朝的言事与弹劾实践及其效果、意义,并从中演绎出一

个判断:王十朋敢于“言人之所难言”的实践赢得了公义的赞许,折射出了南宋士大夫力主抗战的爱国情怀及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苗书梅的《王十朋的治家与从政》,以《家政集》为内容探讨王十朋的家世、家风、治家之道对其人格和从政的影响。文章认为王十朋治家以孝,提倡家庭和睦,以儒为业,尊重知识;为官正直、清廉,勤政为民等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宇的《王十朋帅夔小考》,认为王十朋知夔州的同时也担任夔州路安抚使。安抚使和知州的职权与管辖范围有很大不同,这一职务拓宽了王十朋的政治视野和阅历,也考验他的行政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葛金芳的《从王十朋的治郡实践看其施政理念》,在1160年代这个时代背景对王十朋的治郡实践进行评价,指出当时以王十朋为代表的一批地方官,其“善治”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推行,与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有较大的关系;其治郡实践与价值追求,在当时和当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其僚属做出了榜样”、“值得今人发扬光大”。

王十朋主政过的绍兴、湖州、饶州、夔州等地,此次皆有学者提交会议论文,为我们考察王十朋治郡理念、实践提供鲜活的资料。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邹志方提交会议的论文《事业浩无穷;王十朋与绍兴民事堂》,列述了王十朋

关心民事的若干诗文及其所流露的思想,分析了王十朋与后秦桧时代宋高宗及绍兴历史上吏治风气的关系,肯定了王十朋留在绍兴的政绩和思想,“是绍兴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学生朱如意、陈洁的《困境与应对:王十朋湖州施政研究》,以王十朋湖州施政为研究个案,深入考察了南宋州县长官施政时面临的困境、困境下的应对之策,以及由此表现出的士大夫文化心理结构,在构建王十朋“贤守”形象的同时,具体反映了南宋士大夫在施展抱负空间日益狭小的体制环境下,“心惭陶靖节,政愧范饶州”的矛盾处境和“儒道互补”文化心理渐见坚韧的演变趋势。江西省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汪填金的《王十朋和饶州楚东诗社》一文,介绍王十朋在饶州任职期间与同时在江西任职的四位主战派官员结成“楚东诗社”交游、唱和的情况,从中可窥南宋士大夫的结社状况。重庆奉节县诗城博物馆赵贵林、赵桉的《王十朋在夔州》,介绍王十朋在夔州的政绩:刻石于庭励官师、种树绿化、修义泉、筑社坛、修城池。王十朋在夔州写诗300多首,被认为是历代夔州诗中,除杜甫外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诗人,古为夔州治地的奉节县现在之所以能成为大家公认的“诗城”,其基础是由杜甫奠定的,而诗城传统文化的建构和维护,王十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汤勤福、王蕾的《读<与王龟龄>兼论朱熹对王十朋的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顾宏义的《王十朋与朱熹交游考》,都提到了王十朋

与朱熹的交往,以及后者对王氏的评价。两篇论文都注意到了朱熹《与王龟龄》的史料价值,并作了翔实的考证。关于朱熹对王十朋的评价,两篇论文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朱对王的“学”(理学)评价不高,但对其品行(治政)和文章则赞誉有加。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张邦炜以《王十朋的巴蜀情缘》为题,列举了王十朋对苏轼的景仰,与巴蜀士人张浚父子、阎安中、梁介、冯方诸人的交往情况,在介绍了宋代巴蜀士风的同时,也凸显了王十朋“不欺”的节行与对金主战的政治主张,认为王十朋“在宋代全国史、宋代巴蜀史上都有其必不可少的一席之地”。

二、无论是宋代,还是当代,对王十朋的人格气节、爱国爱民思想的评价始终如一,他以儒术经世致用方面,有使当时人深为服膺、并为后世儒者所赞叹的出色表现。今年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乐清市就从品德评价入手,将其定位于“南宋大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提交会议的论文《论南宋名臣王十朋的学术思想与生平业绩》,全面地探讨王十朋的生平学术、与政治上的作为,尤其侧重于两个问题:一是王十朋的《春秋》学与其生平政治思想、政治行为的关系;二是王十朋的主要的学术渊源。该文指出王十朋在思想与文学上是直接继承提倡文以明道的唐宋古文家们,推崇以文明道,以韩、欧之正为尚,而兼究柳苏之奇。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

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张邦炜的《王十朋的巴蜀情缘》也涉及这一内容,认为王十朋力主唐宋四大家(韩、柳、欧、苏)的论说为后来“唐宋八大家”之说奠定基础,特别是王氏推崇大苏,对于南宋“尚苏氏文章”,以致苏轼在当时文名大增、南宋文风为之一变,都有一定的促成之功。

南昌大学历史系教授俞兆鹏的《论王十朋的法权思想—--王十朋<御试策>初探》, 以《廷试策》为切入点,研究王十朋的经学致用思想。廷试策中提出的建议被皇帝采纳,是直接用经典建构当时的政治学,是真正的通经致用。在《御试策》中,王十朋向宋高宗提供了揽权以守祖宗之法的治国之道,主张法大于权和依法行政,这种法权思想对推动中国司法制度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王十朋淹通经学,并非单纯的学问兴趣,而是有现实的经世致用的目的。后来的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出来的。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杨国宜的《论王十朋的民事思想》论及这一点,在条分缕析浙东地区的学术渊源和宋元之际温州士人师承关系、王十朋民事思想与陈傅良思想的关系等因素后,把王十朋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明确为“永嘉(浙东)事功学派的先驱”,颇发前人所未言。这一看法与乐清社科联吴济川先生的《王十朋的经世思想与永嘉事功之学》有暗合之趣。该文主要论述来自儒家的经制之学的特点和永嘉事功学派的共同点,把王十朋的经世思想放到具体的州郡治理业绩上去考察,论证其经世致用思想对永嘉事功学派的形成有先

导的意义。这一观点具体理路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何忠礼先生的《王十朋与宋代科举》,从科举制度研究入手,指出像王十朋这样的贫寒子弟能够进入仕途,凭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一代名臣,主要的原因是宋代科举制度彻底消灭了以往察举制残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完美的取士制度,严格考试制度,严禁挟书、代笔等舞弊行为。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朱瑞熙的《王十朋的人性论初探》,从宋代社会结构变革的大背景入手,以王十朋的《性论》切入,研究王十朋对人性的认识。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何兆泉的《论王十朋的风教思想和实践》,认为王十朋自身勤俭持正、忠孝两尽,在当时就为士庶树立了崇高儒者的风范,针对时势之弊,倡导俭德为本,还通过修庙崇祀显扬忠孝大节,再辅以诗文之教、兴学弘道等形式,在以德化民、移风易俗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世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历史财富。乐清市社科联吴济川的《王十朋教育思想初探》,以王十朋梅溪书院教育实践为例,认为梅溪书院为宋代乐清培养了士族群体,对推动本土耕读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同时还探讨了王十朋的教育思想、学生观、人才观等方面问题。

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张其凡的《南宋状元王十朋简论》,从“结束秦桧黑暗时代的报春鸟”、“众臣交口荐誉的一代俊才立朝有直声”、“治郡有政绩的名臣”三方面高度评价王十朋的人品学问和政治影响。温州医学院徐顺平提交会

议的论文《王十朋的高尚品德与思想精神》,认为王十朋之所以为后人仰怀敬重,除了他的为人和业绩外,其渊博的学识、诗文自有风格也是为人推重的原因。温州社科联洪振宁的《王十朋:影响中国的温州文化导师》,认为王十朋以其包含民生精神诗文的平民性,自身好学力行、苦苦奋斗成为状元的启迪推动作用,和被借用以引导世俗文化流行、在共建中反映民间大众需求的互动中,极大地影响了生成中的温州文化的区域品格,成为了温州平民文化的引导者和开山 人。

三、王十朋被称为南渡“第一流人物”,以人品、经济、学问著闻天下,而文学成就或为其“名臣”盛誉所掩,读者不甚了解,研究家亦鲜见论及。本次研讨会有6篇论文以王十朋诗歌为研究对象,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乐清市统计局赵顺招的《雁荡冠天下---王十朋咏雁荡山诗》,对王十朋写雁荡山的20多篇诗作做情景还原,使人了解诗人创作时的背景,认为王十朋是雁荡开山以来,第一个以大量诗篇赞美雁荡山的诗人。中国计量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赵素文提交会议的论文《壮志无由补危倾,刚肠悲忧诉忠孝---梅溪诗之悲忧情绪浅解》,探讨王十朋悲忧情绪意象不同的内涵,认为不管是咏叹国事之忧,君主之辱,还是黎民之哀,功业之愤,梅溪诗中的悲忧情绪,都与他作为淳儒的社会担当意识息息相关。乐清市诗词学会副会长高知贤在

《伤时眼泪满襟血》一文中,从“平生忧国丹心在”、“心忧赤子饿填词”两方面入手解读王十朋10首伤时诗,认为王十朋精神对当下社会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杭州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张润秀的《忧患时代士大夫的人格范式及其审美价值探析—---南宋状元诗人王十朋咏梅诗词赏读》,认为作为有宋一代梅诗梅词创作的热衷者和领创者之一,王十朋的咏梅作品情韵关联,自成体系,研读王十朋的咏梅作品,可厘清其人格特性及其成长历程,有助于勘探宋代诗歌从南渡初期到中兴的演进过程,为全面认识和评价王十朋诗词在宋代诗歌发展流变中的地位和价值提供参考。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陈增杰教授提交会议的论文《南渡第一流 余事作诗人---论王十朋的诗》,论述王十朋的诗学渊源和作品内容风格,其古体诗、律体诗的创作成绩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貌,认为其行役诗独具特色,不作悲凉凄苦之音,局境开朗,襟怀豁达,尤值得我们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陶文鹏的《论王十朋的山水诗与宦游诗》,认为王十朋的山水诗与宦游诗数量多、成就高。这些诗抒发了诗人忧国爱民、修德勤政、笃于乡情亲情友情等纯正高尚情操,跃动着一颗光明正大、仁义忠孝之心,是仁者、儒者、学者的真诚之诗。诗人在追求浑然天成中注意锤炼字句,擅长铺排与对仗的艺术功力,在古代山水诗与宦游诗的发展中卓有贡献,在宋诗低潮期中起到了振衰起弊的作用。

王十朋的著作辑佚、版本、流传情况也是这次研讨的

主要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裕民的《王十朋著作研究》,对《梅溪集》的本子、何人、何时所编,体例、卷数、内容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涉及《家政集》的真伪、价值诸问题,并对今人所辑王十朋诗文作了辨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剑提交会议的论文《<全宋诗>所收王十朋诗歌的两个问题》,对《全宋诗》中5首本为王十朋诗而误作他人诗,4首本为他人诗而误作王十朋诗进行考证,断其归属,还其旧观。山东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周洪才读《禹山仁村竹氏宗谱》发现王十朋的《东海竺氏家谱序》,其提交的论文《新发现的王十朋、朱熹轶文及其文献价值》,考证此序为王十朋53岁时撰的,文中所述竺氏姓源、后世迁徙、历代功名,可补史乘之未备。温州文史学者余力的《王十朋及其子孙仕迹生卒年考订》,考证出《宋会要辑稿》的一处错讹,并对《王梅溪先生年谱》、《王十朋全集》的失误有所纠正。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虞云国的《走向庙堂:王十朋诗文记录之乡绅影像》,以王十朋诗文为研究材料,将王十朋作为典型的个案,剖析南宋士大夫的优秀代表在科举入仕前如何把握“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的内在张力。作为乡居士绅,以耕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适当占有与合理运营,家族成员在治生与科考之间的合理分工,以此为前提,诗书传家、科举入仕成为提升家族实力的可行性路径。乡居士绅对自我身份进行了恰当的社会定位。科举入仕前的王十

朋,在学识文章与思想人格上始终处于一种涵泳磨炼的自我积蓄状态。王十朋长达三十年的乡绅生涯,为他在科场夺魁与后半生立朝治民的乐章高潮在做蓄势待发的准备,也构建了他堪称完美的君子形象。

王十朋作为历史人物,其声名的广泛传播,特别在普通民众层面,部分来自于其作为戏曲主人公的影响。以王十朋为主角的南戏《荆钗记》,入戏早,影响巨,流传广,历宋、元、明、清,至今盛演未衰,有负心类、义男类两类截然相反的舞台形象。浙江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宏图的《论王十朋的舞台形象》,认为早期南戏《荆钗记》将其写成负心郎,是由于宋代科举制度及南戏的创作倾向使然,或许与史浩对王十朋的报复有关;明初将其写成义男楷模,是由于文人参与南戏创作,为王十朋翻案,还与改揭露为歌颂的创作倾向有关。学界对《荆钗记》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的品评较多,而对其在历代的传承与演出情况,尤其是在地方剧种的传承与搬演的现状却少有人提及。徐宏图的《南戏《王十朋荆钗记》传承考》对《荆钗记》传世的明人改本、明清选本、地方剧种(昆剧、川剧高腔、辰河高腔、岳西高腔、梨园戏)的演出脚本进行考证,认为《荆钗记》得以传承至今,地方剧种功不可没。

第二篇: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2

独特收藏,追忆小平

我对名人传记书籍有着特殊的爱好,收藏各类名人专家辞典达100多本,特别对领袖书籍有着特殊的爱好,“一个领袖人人物对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事业和生活能起到指导的作用。领袖能够改变普通人,影响和塑造自己的人生”,“我是生长在毛泽东和邓小平时代的人,因此对毛泽东、邓小平有缘,凡是领袖的书籍我都收藏。”尤其喜欢收藏邓小平文献资料。特别是伟大的创举:“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理论,对香港、澳门的回归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小平1978年开始到至今收藏有关邓小平文献和研究邓小平的书籍达300多件,另还收藏有关邓小平资料、照片1000多张,还有电话卡、磁盘、石像等,我收藏邓小平文献资料有许多精品,如镀金像章,“一国两制”邮品,天安门**文献资料照片以及邓小平出访美国、日本的一些珍贵照片以及外语版邓小平书籍,外语出版社出版的《小平您好》画册,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摄影画册,邓林亲笔签名,有极高的收藏价值。1994年上海纪念表发行量只有1000只,内有邓小平穿军装挥手的镜头,珍贵豪华,还有较难收集的邓小平连环画四册,由黑龙江藏友李先生提供,1949年版《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等珍罕书籍及淮海战役纪念章二枚。“像我这样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了‘文革’的岁月,当过工人、民办教师,后来才考上大学的人,对邓小平有一种特殊的感激之情。没有他制定的恢复高考政策,我们的人生就要另外一种样子。”“研究邓小平,必须把他的理论、业绩、风范与20世纪的中国的变迁与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看到他的伟大。”通过收藏有关邓小平书刊,对邓小平的理论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确定了对邓小平理论的坚定信仰,通过收藏伟人书籍,了解一个伟人,深深地被他伟大所折服了,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中国当代历史的转折点,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邓小平的领袖地位,做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中国的命运大转折,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了邓小平的巨大贡献,抵制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如今,已出版了许多研究邓小平的书,研究的角度也相当广泛,邓小平的许多话已在神州大地成为家喻户晓警句,如今更是深入到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如“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杀出一条血路来”“发展才是硬道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共同开发”“胆子要大点,步子更快一点”充满着艺术魅力,语言朴实、含蓄、诙谐、幽默同时含有很深厚的哲理。

通过收藏邓小平文献书籍,研究邓小平理论,从中得知世人对他的崇高的评价:“20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是开创历史的伟人”“是中国改革之父”这种评价恰如其分。邓小平是中国改革第一人,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提起邓小平,人民就会说,是他引导中国人民真正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求富求强的梦。同时,在全世界,是他创造了20世纪世界政治史上的“三落三起”的政治传奇。他提出“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他又提出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设想。成功地解决了历史上留下来的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同时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最现实可靠的途径。他的晚年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实现党中央领导层、新老交替,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做出贡献的历史贡献。邓小平既是一位伟人,也是一位普通人,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有一颗普通人的平常心。因此受到亿万人民的爱戴,中国人民正在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豪迈地走向新世纪。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实现邓小平为我们设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

综上所述,我作为一中学老师,通过收藏领袖书籍,为更多的青少年和学生,提供精神食粮,通过收藏,了解邓小平的丰功伟绩和他为中华人民的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把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的背景下,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出发,这一构想为香港、澳门回归做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福州二中张祖仁

邮编:350001

第三篇: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附件1:

“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征文参考选题

一、综合选题

1、邓小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4、邓小平与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5、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6、邓小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邓小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8、邓小平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状况的科学分析

9、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0、邓小平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贡献和基本经验

11、邓小平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2、邓小平与党的群众路线

13、邓小平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14、邓小平的战略思维和决策思想

15、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6、邓小平与执政党先进性、纯洁性、执政能力建设

17、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及其现实意义

18、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实践

19、邓小平对突发事件的预见、判断和应对 20、邓小平的经济思想

21、邓小平的政治建设思想

22、邓小平的文化思想

23、邓小平的社会建设思想

24、邓小平的民主法治思想

25、邓小平民族与宗教理论

26、邓小平的国际战略

27、邓小平的外交思想

28、邓小平与三农问题

29、邓小平的教育思想 30、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31、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32、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的总结

33、邓小平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专题选题

1、邓小平早期活动与思想研究

2、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革命活动

3、邓小平与莫斯科中山大学

4、邓小平与早期党中央的地下工作

5、邓小平与八七会议

6、邓小平与百色、龙州起义

7、邓小平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8、邓小平中央苏区时期的思想和实践

9、邓小平与遵义会议

10、邓小平与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战

11、邓小平与太行抗日根据地建设

12、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建设

13、邓小平与北方局整风运动

14、邓小平与千里跃进大别山

15、邓小平与大别山根据地的创建

16、邓小平与淮海战役

17、邓小平与渡江战役

18、邓小平与进军大西南

19、邓小平与西藏和平解放 20、邓小平主政西南

21、邓小平与新解放区农村工作政策的转变

22、邓小平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

23、邓小平与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24、邓小平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

25、邓小平与新中国的社会改革

26、邓小平与新中国的统战工作

27、邓小平与新中国的青年团工作

28、邓小平十年总书记期间的思想和实践

29、邓小平与党的八大 30、邓小平与“双百方针”

31、邓小平与“工业七十条”

32、邓小平与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

33、邓小平与60年代初期的全党调查研究

34、邓小平与“七千人大会”

35、邓小平与60年代甄别平反工作

36、邓小平与长远规划的制定

37、邓小平与三线建设

42、邓小平在江西的岁月

43、邓小平与1975年全面整顿

44、邓小平与江青集团的斗争

45、邓小平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46、邓小平“北方谈话”

47、邓小平与“四个现代化”

48、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

49、邓小平与经济特区的创建 50、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1、、邓小平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52、邓小平关于改革的思想

53、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及其实践

54、邓小平关于发展的思想

55、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56、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

57、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58、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

5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6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及现实意义 61、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思想 62、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

63、邓小平与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64、邓小平关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考 65、邓小平与中日关系 66、邓小平与中美关系 67、邓小平与中苏关系

68、邓小平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 69、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思想 70、邓小平利用外国智力的思想

71、“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72、邓小平对中共十二大的历史贡献

73、邓小平对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历史贡献 74、邓小平“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 75、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思想 76、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77、邓小平的反腐倡廉思想

78、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思想的意义 79、邓小平决策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战略思考 80、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81、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 82、邓小平“南方谈话” 83、邓小平晚年思想

三、主要著作研究选题

1、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一九四三年二月二十日)

2、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日)

3、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一九四八年八月二十四日)

4、克服目前西南党内的不良倾向(一九五0年六月六日)

5、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一九五六年九月十六日)

6、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7、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

8、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六二年二月六日)

9、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

10、执政党的干部问题(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11、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一九六五年六月、十二月)

12、各方面都要整顿(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七日、十月四日)

13、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六月二日)

14、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一九七八年十月十日)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1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

17、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日)

18、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19、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六日)20、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一九八○年三月——一九八一年六月)

21、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九八○年八月十八日)

2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

23、为景山学校题词(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

24、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九八四年六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

2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26、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27、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一九八五年三月四日)

28、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

29、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九八五年六月四日)30、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一九八六年九月——十一月)

31、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一九八七年四月三十日)

3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九八八年九月五日、十二日)

33、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一九九0年三月三日)

34、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二月二十一日)

附件2:

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

论文格式要求

一、论文字体要求:论文标题使用小二号黑体字(加粗),作者姓名使用三号楷体字,内容提要使用小三号楷体字,正文使用四号宋体字,作者简介使用四号楷体字。

二、行间距统一使用单倍行距。

三、注释统一要求为页下注。出处为著作的要依次注明著作名、卷次、出版社、出版年份和所在页码;出处为期刊的要依次注明作者名、文章名、刊载期刊名、出版年和期号;出处为报纸的要依次注明作者名、文章名、刊载报纸名和出版年月日。

四、版式要求:A4纸版式、默认页边距、页码居中、首页有页码。首页内容包括论文标题、作者姓名、内容提要,正文从第二页起,作者简介附在文末。

五、整体格式要求见所附样本。论文格式样本:

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李 明

内容提要: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对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第二页起为正文)

关于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作立身之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从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可以看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何等不容易,我们党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1

“中国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文化渊源,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2

“这就是历史:后人总是以前人已经达到的位置作为出发点继续前进,又大大超越前人。”3

作者简介:李明……(请写明作者单位、职务、职称、研究专长、联系方式等信息)。

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张宏志:《漫议中国梦》,《党的文献》2013年第6期。3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人民日报》2011年9月7日。

第四篇: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04

论邓小平人才思想和战略意义-----福州作家张祖仁

社会已公认“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的观点,这都表明,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越来越浓厚。正是邓小平的人才思想为这可喜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坚实基础。1977年5月邓小平在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次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人才的文化教育涵盖了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和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形成了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指明了方向,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理论基础。下面,笔者拟在文中对邓小平人才思想及其战略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一、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人才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直非常重视人才问题,并把它当和头等大事来抓。关于人才问题,邓小平有过许多论述。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中央党、政、军机关副部长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

(一)人才问题及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伊始,我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确立了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邓小平强调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一经确立,必须有人贯彻执行,而“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的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如果组织问题不解决好,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实行就无法保证,我们向党和人民就交不了账。”因此,人才问题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国外敌对势力企图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新中国的第四代、第五代人身上。“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又一次把人才问题同党的存亡、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分析,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二)人才问题是关系实现社会经济战略目标的决定性问题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后,邓小平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我国经济发展分为“三步走”的构想,被我党确定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为确保“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一再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人才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问题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重要谈话中:“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

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由此可见,不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从国家的现在、将来着眼,邓小平都始终把人才问题当作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问题和关键问题。自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他始终关心的是人才问题。他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邓小平对人才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在他的影响下,经过改革开放的20多年,人们在人才问题上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按照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标准,选拔人才

邓小平指出“政治路线确立了,要有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贯彻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造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他强调帮助党组织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重任主要落在先同志肩上,并且是一个庄严的职责。只要选拔好干部,才能使我党的事业万古长青。“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班子。”在这里,邓小平明确了选拔接班人的具体标准,强调了干部四化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实现干部队伍四化,不只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而且“可能要亡党亡国”。

(一)人才要革命化

所谓革命化,就是指人才的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明确、政治品质高尚和思想作风正派。人才标准把革命化放在首位,是我党在人才和干部选拔任用上的优良传统,是贯彻执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路线的具体体现。了解其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又说:“中国的稳定,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有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性强的人来接班才能保证。”着重强调了人才革命化的重要性。

(二)人才队伍要年轻化

所谓年轻化,是指有朝气、年富力强。邓小平一贯重视人才特别是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在许多场合都告诫各级领导,不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党和国家将失去活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将无法实现,革命事业将难以继续。他认为,年轻人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肯定是一个优势,是做好革命工作的基本条件。又指出,年轻人朝气蓬勃,思想解放,接受新知识快,应变能力强,不容易犯错。

(三)人才队伍专业化、知识化。

所谓专业化、知识化,就是要选一些文化程度比较高,懂经济、科技、业务、管理的干部进领导班子。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强调“今后的干部选择,特别要重视专业知识。”他认为人才专业化、知识化,就是要改变干部缺少专业的知识、专业能力差的状态。只强调干部革命化,而不要求干部具有真才实学,四个现代化还是不能实现。

三、突破传统观念,大胆任用优秀人才

1980年初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号召:“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但时至今日,不会用人的领导仍不乏其人。有的“一叶障目”,总盯人才的缺点;有的小肚鸡肠,对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敢用;有的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危害最大的不正之风,而且还会还来和助长其他方面的不正之风。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人才思想,突破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人才的成长,是一种十分顽固的阻碍年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的旧意识。邓小平反对用人论资排辈。邓小平善于借鉴国外用人经验,他说“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邓小平要求人们克服求全责备地旧观念。他指出不犯错误的人没有的,认为以四六开来评价人才的功过,比较切合实际。他说“你们觉得是人才的,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求全责备的人才观,容易使得一些有某方面缺点的人才难以被发现和任用,严重压制人才的成长,影响现代化建设事业。其实,人无完人,人才亦如此。对人才切不可脱离实际地拔高要求,人才的缺点和弱点,只要不妨碍他所担负的工作,无妨大局,就应加以谅解,就可以大胆地选拔使用。切不可求全责备,不可四面八方对其评头论足、说长道短。更不能把优点说成缺点,把缺点夸大成不可改变。

四、正视年轻人的优缺点

一项事业年轻人参与多少,是衡量该事业是否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领导担忧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故不予重用,从而埋没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年轻人,贻误了工作,损害了革命事业。邓小平对当代中青年干部的现状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对他们的优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的未来表现出极大的信心。他说“年轻人选拔上来以后,可以干得久些。他们现在经验不够,过两年经验就够了;现在不称职,过两年就可能称职了。他们脑筋比较活。”又强调“不要看不起年轻人,总觉得年轻人不如我们行。其实,我们过去工作多大岁数?还不到二十几岁就做大工作了。现在的人就比我们蠢一些呀?我看还要开明一点,要从大局着眼,要从我们事业的前途着眼。有能干的人,我们要积极地去发现,发现了就认真帮。”

我们正处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全球化时代,我国已顺利地加入世贸组织,举国上下正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热潮,此时此刻再重温邓小平的人才思想,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将有利于在新世纪树立人才开发新理念,将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新机制的建立、人才队伍新素质的打造和人才市场建设新体系的完善,从而推进人才制度的新的改革,为实现人才强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方针。

作者:福州二中张祖仁邮编:350001

第五篇:在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在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4-01-14 15:36

同志们: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在隆重召开纪念座谈会的同时,中央决定由中央有关部门举办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光辉思想、崇高品德和革命风范。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对于推动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和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道路上,自从有了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有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才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使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同志以其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由衷爱戴和敬仰。毛泽东同志虽然已离开我们37年,但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激励党和人民奋勇前进。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毛泽东思想具有科学的真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我们世世代代要高举的伟大旗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就等于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放弃了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就会失去根基。深入学习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始终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在社科理论界辛勤努力下,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深度不断拓展。近些年,有关方面编辑出版《毛泽东思想年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大事记》等重要文献,推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重要成果,组织召开一系列专题研讨会,出版发表一大批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学术文章,推出一大批反映毛泽东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的通俗读物、高校教材、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剧、文献片和专题片,有力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也有力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当代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豪迈地指出,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而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对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昨天的奋斗成就着今天的发展,今天的发展蕴涵着先辈的理想。在新的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必须把历史、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把总结历史经验同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结合起来,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科学认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一,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科学总结我们党90多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进一步坚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崇高事业。而以什么样的路径实现这样的梦想,是一个根本性问题。鸦片战争以后,包括许多仁人志士在内的中国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和探索,但都没有成功。对此,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切别的东西都试过了、都失败了,若要救亡图存、改变民族命运,就要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担当起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历史重任,担当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历经千辛万苦,付出最大牺牲,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又领导人民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接力探索的历史进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伟大事业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央特别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就是因为我们党长期奋斗的根本方向、根本目标是有机联系、一以贯之的。

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紧密联系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时代主题来展开、来推进。要深入研究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历程,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引导人们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创造、理论的独特贡献、制度的独特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讲清楚这条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景,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深刻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讲清楚实现中国梦就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引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第二,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我们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强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正是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在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倾向进行斗争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了正确思想指导。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在理论渊源上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根本立场上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在社会理想上都坚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两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时代和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在继续向前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当今世界、当代中国,准确把握时代、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围绕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讲话深入阐释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持和发展。

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紧密联系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进程,正确把握党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的关系,进一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要深刻阐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理论渊源、根本立场、社会理想上的内在一致性,阐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阐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全党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深刻认识坚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最好的坚持,深刻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个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偏离方向,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又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立足新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更好地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注重阐释贯穿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党的传家宝。毛泽东同志很早就提出,我们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列宁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同志紧密联系中国实际,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为我们党树立了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经典著作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不仅正确指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而且至今还闪耀着熠熠思想光辉。人们常说,对中国革命规律、对中国发展前途、对世界发展大势,毛泽东同志总是比别人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讲得更透,归根到底就在于他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望远镜、显微镜,运用得比别人更加自觉、更加自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思想精华和智慧结晶。只有坚持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科学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本质,才能正确把握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中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东西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总书记反复强调,全党要学哲学、用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著作,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实践证明,越是形势复杂、任务繁重,越是矛盾多、困难多,越要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强大思想武器,不断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不断提高分析形势、观察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努力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把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个活的灵魂,并用以指导和推动改革发展实践。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着力阐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阐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阐明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社会基础和政策依据。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着力阐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阐明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阐明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观点,着力阐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发展方向,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增强在纷繁复杂形势下的战略定力。

第四,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坚持以中国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力回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才算真正的理论家。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毛泽东思想就是在科学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性课题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力量也是在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展现的。毛泽东同志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不朽篇章,都是在重大历史关头深刻回答中国革命和建设重大问题的光辉著作,有力拨开了人们思想迷雾,指明了中国发展进步方向。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正确的问题导向,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是毛泽东同志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品格的重要体现,也是他留给我们党的宝贵思想财富。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有科学认识、正确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不断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些是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座“碉堡”,必须攻破才能继续顺利前行。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这就赋予理论工作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迫切要求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关节点放到现实问题上来,放到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上来,在研究回答和推动解决问题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弘扬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始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研究阐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帮助人们深入领会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决策部署。比如,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如何正确处理改革中的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何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提高党领导和推动改革的能力,等等,都需要我们作出科学有力的回答。问题源于实践,智慧来自群众。要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主动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拜人民为师,甘当群众的小学生,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示科学理论的价值和作用。

第五,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传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有力支撑。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称其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并为此倾注了心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特别注重党的作风建设,把作风问题当作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当作事关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大问题,从倡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主持开展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从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从提倡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到强调反对官僚主义、做官当老爷,防止革命意志衰退,确立了一系列关于作风建设的方针原则和途径办法。毛泽东同志不仅是党的优良作风的倡导者,更是优良作风的践行者。他一生勤勉朴素,心系人民,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表现出革命领袖非凡的人格魅力。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培育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作风保证,也为我们今天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加强作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永恒课题,无论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如何变化,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不能丢,抓作风、改作风的劲头永远不能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力促进了党风政风民风转变,汇聚了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同时要看到,作风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许多问题还远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入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作风建设的光辉思想,总结运用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成功经验,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不懈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努力使党的优良作风得到传承和弘扬。

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就要围绕毛泽东同志关于管党治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研究阐释关于加强理论武装、加强思想教育等注重思想建党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关于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关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关于严肃党内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思想,研究阐释关于坚持“两个务必”、厉行廉洁政治、依法严惩腐败行为、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本色的重要思想。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阐释,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进而以党的坚强领导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推进。

毛泽东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是社科理论界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定要以深厚感情和高度责任做好这方面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引领作用,发挥党史、文献、社科研究、党校、高校等部门和单位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好各方面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毛泽东思想研究涉及许多重大历史问题,政治性、政策性很强,一定要把握政治方向、正确导向。对有关重大问题、重要事件的解读和评价,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符合中央基本精神,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坚决反对否定党的历史、否定老一辈革命家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拓展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好地展示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历久弥新的魅力。

同志们,新形势下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意义重要、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求真务实、潜心钻研,以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载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纪念王十朋诞辰9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