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史(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6:0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教育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教育史》。

第一篇:美国教育史

美国大学的崛起---------以哈佛大学为例 1.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 2.哈佛大学的办学理念 3.哈佛大学办学资金来源 4.哈佛大学校长

“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作为北美最古老的大学,哈佛以”追求真理”为校训,秉持宗教宽容理念、敢为天下先在美国高等教育早期发展阶段独领风骚、四、校长们引领哈佛大学的崛起-----以哈佛的五任校长为例

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舵手,对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大学的成长期,校长的作用就更加突出。翻开世界知名大学史册,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一所大学走向成功与知名的历程中,总离不开一个或一批杰出的校长: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朱九思与华中科技大学,他们高瞻远瞩、超前的理念、明确的目标、坚定的立场、锐意改革,开创了大学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并在引领大学傲然崛起中留下了不朽英名。作为当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它在近现代以来的异军突起和声望日隆也离不开几位杰出的校长的开拓创新与励精图治,本文拟以哈佛大学近现代五任杰出的教育家校长为分析样本,探讨他们在哈佛大学崛起中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艾略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管理思想和践行

到19世纪中期美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实施,美国迎来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大学理念和大学改革风起云涌,大学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一波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潮中面对新大学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哈佛大学一度迷失方向,抱残守缺、停滞不前。

在这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年,哈佛睿智地选择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在他长达40年的校长任期中,哈佛从一所偏安一隅的古典本科文理学院(在校生不足1000人,教授32人)发展身为拥有多个学院、名师云集的、享富声誉的现代大学(在校生超过300人,教授169位)。

查尔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21任校长,执掌哈佛大学长达41年(1869-1909),面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的现实需求,艾略特校长开启了美国大学本土化、建设之先河,全面启动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进程,改变了哈佛自1636建校以来两百多年的发展航向,开创了哈佛大学从传统走向现代,使哈佛大学由一个地方性的大学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大学,并为它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成为美国辉煌的创建者之一。有人评价“艾略特时期”的40年是哈佛建校几百年来的黄金时期, 所取得的成就起码超过之前两百年的总和,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是校园里现在仍然还在的数十座建筑, 单是数量, 就远远超过哈佛建校头两百年的总数。他被誉为“大众民主化学习的守护神”,并因罗斯福总统首次授予他“共和国第一公民”的称号而名扬全国。著名思想家爱默生曾称他为美国大学改制的先驱者。这些称誉对于他来说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哈佛成为名校,不仅仅源于艾略特的精明能干,善于管理,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整套教育思想的指导。艾略特赋予了哈佛以灵魂, 哈佛不再是英国大学在美国的复制, 她既保留了英国大学的学院教育特点, 也注入了德国19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精神;她深深根植于美国社会经济之中, 独具特色, 具有追求卓越的原创精神。

一、艾略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

(1)自由主义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与大学的办学方针

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奉行自由主义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 将自由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的日常管理之中, 以统整大学的发展。在建构大学各种管理结构的同时, 将自由的理念贯穿其中, 既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的各方面进行规范, 同时, 也保持自由的思想氛围, 使学习、教育和研究活动能够在宽松的氛围中展开。艾略特在其就职演说中便明确指出了哈佛大学的发展方向。强调从学习领域、学校教学、学生、教师等方面严格要求, 为哈佛大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认为学校不能只是讨论以文科为主或以科学为主, 在文科和科学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抵触, 不能狭隘地仅仅重视数学或科学, 也不能仅仅重视文学或形而上学, 所有学问都是应当钻研的, 而且应研究到最高水平。在教学中, 应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在任何学术领域内, 哈佛大学都应该采用最有成效的方法。并指出对新生入学应严格选择,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并尽力保证学术自由, 使大学的学术质量得到保证。

1869年, 他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的《新教育》一文中指出, 要建立一个在纯科学和应用科学之上的教育体制, 以之代替建立在希腊语、拉丁语和数学之上的旧学院制度。他对哈佛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修订, 明确规定了哈佛培养人才的规格。他认为, 传统上哈佛以培养“品格和虔诚”为中心, 培养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旁观者和批评家而不是实干家,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 他们成功的事业生涯可以大大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要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的劳动十分挑剔的批评家。”这样, 在哈佛大学建立起了严格学生入学标准、学习标准和人才培养规格, 同时, 还制订了严格的教师晋升标准, 从而保证了教师的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

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他认为, 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学术自由不仅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艾略特曾指出:“(一位哈佛教授)在他的领域内是主人。他既可以采用一种纯粹的讲座方法, 也可以要求学生翻译、‘背诵’或回答问题。他既可以严格课堂纪律也可以放松课堂纪律。他既可以培养学生与社会广泛联系, 也可以不讲课堂以外的任何东西。因为他的学生中有不同的观点和背景———宗教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所以, 他将自然而然地给予其他人自己享受的同样的自由。他可以竭力陈述自己的观点, 但不能独断地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哈佛大学, 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 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 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正是基于学术自由的理念, 艾略特在哈佛大学全面推行选修制, 建立起了选修制的原则, 给予 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同时, 学术自由的思想使哈佛大学的教师能够在各自的兴趣研究领域进行自由而专注的探索, 极大地提升了教学和研究水平。(2)本土化:传统大学的改造方向

艾略特在大学的发展观上, 坚持建立本土大学的观点, 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大学进行管理。美国经过建国后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一种新型的美利坚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新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美国大学必须根植于美国现行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艾略特对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现状进行深入考察, 认为建立本土大学以区别于欧洲大陆的大学是哈佛大学的发展方向。他在就职演说中认为, 美国 当时正处于城市发达和工业飞跃的时代, 美国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胜利地接受新时代的挑战。面对议论纷争的大学发展问题, 他指出,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在于改革。在建立本土大学观点的指导下, 1869年, 艾略特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题为《大学, 它的组织》(University: Its Organization)的文章, 提出美国大学不走欧洲大学老路的战斗性主张, 力言戒止以欧洲大学为美国大学的样本。他说美国大学一贯借用欧洲大学的模式, 因而还不曾出现本国本土的大学。他呼唤美国新型大学的降临, 认为“在任何国家, 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的镜子”。因此,“当美国新型大学降临时, 它将不是一个外国大学的摹本, 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和自然地结成的硕果。它是富有开拓精神的, 因而是世界上无双的”。新大学是建立在美国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的, 在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新大学并非是置当时先进教育发展于不顾, 而是吸收了欧洲大学,尤其是德国大学的精华, 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新大学是充满自由精神的, 丰富多彩, 并具有独创精神。

二、艾略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践行

(1)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诸多改革措施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哈佛大学的首要举措。艾略特校长认为“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教师”,哈佛的发展在于建设一支任何其他学校都无法相比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为此”艾略特校长以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寻找和聘用了一批学术超群’才华出众的精英人才”为哈佛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在改造法学院时“他亲自去纽约兰德尔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诚恳地邀请兰德尔出任哈佛法学院的院长,兰德尔果然不负期望“在他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积极’主动’忠实地执行艾略特校长的改革思路“并创造了独特的’经典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法学院专业教育质量。此外“艾略特校长还独具慧眼”聘用了著名的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1839-1918)、宪法学者奥利佛.温德尔.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mes,1841-1935)、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以及杰出的艺术家兼文化评论家查尔斯.艾略特.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等在内的一批著名学者担任哈佛大学教师.在当时教师工资薪水极低的条件下,艾略特校长不惜重金吸引全美优秀学者来校任教,把当时其他大学教授年薪在3000美元以下的标准提高到4000美元,保证了哈佛大学能在全美甚至全球招聘到一流的专家和学者“从而为哈佛大学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建设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通过充实图书馆’增建实验室’设立学术奖励基金等措施“不断改善教师们的教学科研条件,通过上述措施”哈佛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汇集了一大批学术大师,教授的数量日益壮大。

据有关统计“哈佛大学的教授数量从他接任校长时的23位(1869年)增加到他离开校长职位时的169位(1909年),极大地提高了哈佛大学在全美大学中的学术影响力,为哈佛大学发展成为现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2)创建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

哈佛真正的研究生教育始于艾略特时期。1870年, 在艾略特力主下, 哈佛建立研究生部, 不久更名为研究生院。建立研究生院是艾略特最具成效的改革之一。1900年, 哈佛成为全美授予哲学博士最多的大学。同年, 在艾略特等五位大学校长的倡议下,全美大学联合会成立, 其主要任务是提高研究生院的标准, 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艾略特重视专业教育, 认为当时的职业学院急需改革。他着手建立专业学院, 首先使哈佛医学院摆脱困境, 并逐步达到了现在的显赫地位。在很长的时间内, 医学院的院长是由地方开业者组成, 并在名义上附属于大学。艾略特就任校长时, 医学院没有入学要求, 只需交费即可入学。当时的入学者几乎不能读写, 只需三个冬季学期的学习并经过简短的口语考试, 即可授予证书。艾略特首先在医学院推行书面考试入学, 这在当时曾被认为是脱离实际, 遭到医学院教师的极力反对, 但艾略特以极大的耐心和坚韧的精神, 在监事会的支持下, 经过多年的努力, 使医学院达到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同样, 他对法学院进行改革, 以学士学位作为法学院的入学要求, 拓展法学院的课程, 并引入了著名的“案例”制度。到他退休时, 哈佛法学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法学院。他力排各种阻力, 坚持推行其办专业学院的原则, 使哈佛专业学院的质量不断提高。

(三)打破古典传统, 推行选修制

在艾略特就任哈佛校长之前的一个半世纪内,哈佛一直是以英国的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为模式,以培养牧师、律师和官员为目标, 注重人文学科, 学生不能自由选择课程。19世纪初, 崇尚“学术自由”和“讲学自由”, 课程改革的号角在哈佛吹响了。“固定的学年”和“固定的课”的旧传统受到冲击, 自由选修课程的制度逐渐兴起。哈佛最早于1825年引入选修制, 这种革新的要求遭到传统保守势力的反对, 倡议未得实现。然而, 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学生个性的呼声日益高涨。1839年, 哈佛大学再次发动课程改革, 1841年正式实行选课制, 但在保守势力的反对下很快又有所倒退。19世纪60年代, 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生产力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地位逐步提高, 工程师、自然科学家和工业技术人才得以和律师、官员等并驾齐驱。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选修制的确立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1869年, 艾略特担任哈佛校长后, 以自由主义思想为指导, 并以激进的精神努力推行选修课制,打破古典课程在各大学中牢不可破的统治地位。艾略特认为, 选修制是教育上的自由, 他强调一所大学要给予学生三个法宝: 一是给学生学习上选择的自由;二是使学生在所擅长的学科上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三是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行为转化为自主的行为, 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他主张“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 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有差异, 学校应充分满足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殊才能。到1874~1875学年, 哈佛仅有修辞学、哲学、历史和政治学为学生必修课, 其余课程均由二、三、四年级学生自由选修;1883~1884学年则一年级也实行选修制;再过三年, 连现代外语也不 作必修课了。与此同时, 学院的教学科目猛增起来,为鼓励选修课制度, 艾略特设置根据学生选课数量和考试成绩评定的奖学金。选修制不仅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古典课程, 促进了大学课程设置现代化和多样化, 同时, 也减轻了教师的不必要的负担,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造力。

艾略特这一改革曾遭保守派的攻击, 但他坚持认为, 教育心理学化已使美国中小学校开始尊重儿童和青少年的个性, 但大学未能如此, 必须迅速予以纠正, 否则便是落后于形势;学术自由是师生共同享受的权利, 选修课制是不容责难的。在这种教育民主、学术自由精神的支持鼓舞下, 选修课制在哈佛大学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现实。到20世纪初,不但规模宏大的大学都向哈佛大学取经, 就连曾经 持反对意见的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也逐步采用选修制度。

二、科南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管理思想和践行

一、柯南特校长任期院校建设的指导思想

1933年年仅40岁的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1893-1978)被遴选为哈佛大学新校长,从此开始了长达21年(1933-1953)执掌哈佛大学的生涯.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期间,科南特校长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紧密结合二战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战略需求,在师资建设方面进行了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哈佛大学一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科南特校长认为,大学乃大师荟萃之地。若拥有一流的教授,则必是最优秀的大学。教师是把哈佛大学建设成为一流大学的根本性因素。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所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这一认识成为科南特校长改革教师聘用制度的思想基础。为此,他决心改革教师职务聘任制度”以此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他在哈佛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史上“最富有革命性、意义的重大改革有:一是成立了专门的教授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来自社会科学、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领军人物组成专门负责对教授任命荣誉学位授予’科研支持等方面提供建议;二是不断解雇初级而又没有远大学术抱负的平庸教师,同时面向国内外招聘一流学者,如医学专家埃德温.科恩、福勒.阿尔伯特、法学专家埃德蒙.摩根、奥斯丁.司科特、经济学家萨摩.斯莱彻特、自然科学家珀西.布莱德曼、修辞学家阿彻保德.默克雷什、以及历史学家西奥多.莫里森等人;三是实行”晋升否则离开”(up or out),即人们常说的”非升即走”的教师职务晋升制度’规定如果一位教师在8年时间里还不能达到自己研究领域的前列水平,不能得到升迁,那么就必须辞职离开哈佛大学。

这一制度的切实推行,对于促进哈佛大学师资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确保哈佛大学卓越的学术成就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以当时哈佛大学文理学院为例“非升即走”制度施行后,学院新聘任的24名教师中,学术成就卓著者就有13人,比例达到54%;有一定学术成就者比例为25%,而学术水平平庸的人比例仅为17%,学术研究失败的教师只有4%。

第二篇:外国教育史简介

《外国教育史》分为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四编,共38章。古代教育编共4章,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的教育、古罗马的教育。中世纪教育编共3章,对中世纪前期和后期的西欧、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予以详细论述。近代教育编和现代教育编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发轫的“新教育”运动和思潮为分水岭,对主要发达国家和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状况予以介绍,其中近代教育编共15章,现代教育编共16章。

《外国教育史》编者在编写过程中试图贯彻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并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并举、宏观文化背景之概览与微观教育史实之透视兼用、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兼顾等原则,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对该章的基本史实和核心内容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和小结,体现了教材的准确性、权威性、前沿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

《外国教育史》可作为高等院校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学生用书和教学参考用书,适用于教育学各专业、教师教育各专业本科教学,同时也适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及硕士研究生使用。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第一编 古代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一节 原始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特征第二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第一节 古巴比伦第二节 古埃及第三节 古印度第四节 古希伯来第三章 古希腊的教育第一节 古希腊城邦教育制度第二节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第三节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第一节 古罗马的教育制度第二节 基督教的兴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动第三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第二编 中世纪教育第五章 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教育第一节 基督教修行主义与修道院学校第六章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第一节 拜占廷的教育

第二节 阿拉伯的教育第七章 中世纪后期西欧的教育第一节 骑士教育第二节 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第三节 新型市民阶层的教育第三编近代教育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教育第二节 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第三节 人文主义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新教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节 天主教改革与耶稣会派的教育第十章 夸美纽斯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第一节 生平活动和著作第二节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第三节 论普及教育第四节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第五节 论学前教育第六节 教学理论第七节 论学制第八节 论道德教育第九节 论教育管理第十一章 启蒙运动与教育第一节 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第二节 启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第十二章 17-18世纪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的教育第一节 英国的教育第二节 法国的教育第三节 德国的教育第四节 俄国的教育第五节 美国的教育第十三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生平和社会政治观点第二节 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第十四章 19世纪英国的教育第一节 初等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第二节 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第三节 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创建与大学推广运动第四节 斯宾塞的科学教育观第十五章 19世纪法国的教育第一节 拿破仑教育改革第二节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第十六章 19世纪德国的教育第一节 国民学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教育机构第二节 三种类型中学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三节 柏林大学的创建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第四节 福禄培尔、第斯多惠、洪堡的教育思想第十七章 19世纪俄国的教育第一节 19世纪俄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二节 乌申斯基的教育思想第十八章 19世纪美国的教育第一节 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第二节 公共学校运动与义务教育的发展第三节 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与确立第四节 贺拉斯·曼的教育观第十九章 19世纪日本的教育第一节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教育发展概况第二节 日本近代教育的创立与发展第三节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第二十章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生平与教育活动第二节 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第三节 论和谐发展的教育第四节 教学理论及其心理学基础第二十一章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基础第二节 教育目的与过程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第二十二章 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与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第四编 现代教育第二十三章 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第一节 欧洲新教育运动

第二节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第三节 欧美实验教育学第四节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第二十四章 20世纪前期英国的教育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伙伴关系”的形成第二节 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第三节 罗素和沛西·能的教育思想第二十五章 20世纪前期法国的教育第一节 中央集权教育管理体制的加强第二节 统一学校运动与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第二十六章 20世纪前期德国的教育第一节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改革第二节 纳粹时期的德国教育第三节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理论第二十七章 20世纪前期苏联的教育第一节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建立第二节 苏联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调整第三节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第四节 凯洛夫的教育思想第二十八章 20.世纪前期美国的教育第一节 中等教育大众化与公共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第二节 初级学院运动与高等教育的扩充第三节 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的颁布第二十九章 20世纪前期日本的教育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教育的整顿与扩充第二节 战时教育体制的建立与崩溃第三十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第二节 教育是什么第三节 教育的目的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节 道德教育第三十一章 20世纪后期英国的教育第一节 1944年《巴特勒法》的实施第二节 20世纪60-70年代教育的调整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期的教育改革第四节 2l世纪初期英国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第三十二章 20世纪后期法国的教育

第一节 《郎之万一瓦隆计划》与二战后法国教育的重建第二节 20世纪50-80年代的教育改革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教育发展第三十三章 20世纪后期德国的教育第一节 二战后联邦德国教育的重建第二节 20世纪60-70年代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第三节 两德统一后德国的教育改革第三十四章 20世纪后期苏联与俄罗斯的韵第一节 二战后苏联教育的调整与发展第二节 20世纪60-80年代的苏联教育第三节 20世纪后期苏联的教育理论第四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第三十五章 20世纪后期美国的教育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教育改革第二节 《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改革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第四节 20世纪80一90年代的教育改革第五节 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第三十六章 20世纪后期日本的教育第一节 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教育的重建第二节 经济迅速增长时期日本教育的发展第三节 成熟化社会时期日本教育的改革第三十七章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第一节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第二节 分析教育哲学第三节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第四节 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第五节 社会改造主义教育思潮第六节 终身教育思潮第七节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第三十八章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第一节 印度的教育第二节 埃及的教育第三节 巴西的教育

第三篇: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题型:单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基础概念

1、行为课程

2、《幼稚园课程标准》(时间、起草人、三个部分、两个基本点,我国第一个„„)

3、恩物

4、儿童之家

5、艺友制

6、活教育(时间、人、三大纲领、总结)

7、五指运动

8、颜氏家训

9、“编织学校”10、11、12、13、14、15、16、17、18、湖北幼稚园 南京传播幼稚园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江西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怀德幼稚师范学校 亚里士多德 杜威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开端计划

政策法规(时间、起草人

二、理解应用题

1、近代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2、苏区托儿所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意义

3、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4、陈鹤琴的幼儿园课程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6、陶行知先生机房儿童创造力的理论挤兑当今幼教的启示

7、陶行知先生关于普及学前教育的提法及对当今学前教育史发展的启示

8、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与陈鹤琴的单元教学的共同点

9、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幼儿教育目标及其现实意义

10、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11、12、13、14、15、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乌索娃的学前教育思想 欧文幼儿学校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第四篇:教育史名词解释

1.教学相长

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认为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后人常用“教学相长”来表述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辩证关系。2.三舍法

宋代太学考核生徒成绩的一种办法。宋神宗熙宁四年,将太学分为三舍,初入太学者为外舍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外舍生每年公试一次,成绩列入一、二等的学生,升入内舍。内舍生每两年舍试一次,凡考试成绩达到优、平二等者,再参考平时的操行和学业成绩,如果合乎要求,即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习两年,举行上舍考试,评定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取旨授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可免解。3.经正女学:

又名经氏女学,中国创办最早的女学之一。1898年 5月由上海电报局长、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的民族资本家经元善创办。经正女学开设于上海城南。戊戌政变失败后,经正女学也被勒令停办。4.庚款兴学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向清政府索取了巨款的战争赔款,是为“庚子赔款”,后列强退还部分赔款,用于在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史称“庚款兴学”。“庚款兴学”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加强了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渗透。1.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2.三纲五常

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3.科举制

科举是以考试为主要方式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现代的选拔公务员的制度就是从科举制上演变而来的。它创建于隋朝,形成于唐朝,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催生了“士大夫”阶层。4.“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视“教学做”为一体,“做”是核心,主张做中教,在做中学。5.习行教学法

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他强调“习行”,并非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同样,讲说不能废除,但也不可脱离实际空讲。因此,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的功夫,花更大的精力。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大学堂除大学外,兼设中学堂、小学堂,分别班次,循级而升,同时附设师范斋。大学堂中西兼学,课程分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建学目的是要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最初还兼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2.生活教育理论

是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3.京师同文馆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4.壬子癸丑学制

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因干支分别属壬子、癸丑得名。壬寅癸卯学制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得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小毕业后得入中学校、师范学校或甲种实业学校。中学校毕业后得入大学、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全部教育年限为18年,6岁入学。该学制为参照日本明治维新后新学制拟定,施行到1922年。除高师外,允许开办私立学校。1.六学一馆

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2.庆历兴学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在仁宗庆历四年范仲淹参加政事时。其内容是:第一:令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第三,改革太学。3.胡瑗教学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瑷在苏州、湖州讲学时采用的一种教学及教学管理方法,其主要做法是: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创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主修六经经义,属“明体”之学,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分“治民、讲武、堰水、历算”等科,属“达用”之学,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可以主修一科,兼学一个或几个副科。4.熙宁兴学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翌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神宗的支持下主持改革,推行一系列新法。“熙宁兴学”是新法的重要内容,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二是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三是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四是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5.监生历事

明代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始于洪武五年,凡在监十余年者,派至诸司实习吏事,历练事务三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6.书院

书院是宋代的地方教育组织。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但发展于宋代。1.次相授受

是汉代私学的教学方法或制度。即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2.文翁兴学

汉代蜀郡太守先从郡吏中选派人员到长安就学于博士,学成归来后,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学生,学成者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作官的办学措施,文翁兴学的措施到汉武帝时得到推广。3.三大文教政策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的统一;b.兴太学,行教化而美习俗;c.重选举以选用贤才等三个方面。4.“设科射策”

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的形式。“策”是指主考所出的试题。“射”是以射箭的过程来形象描写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回答过程。“科”是主考用以评定学生成绩的等级标记。学生根据考试所取得的世纪等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5.九品中正制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的一种选士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大致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然后逐级上报。最后,朝廷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以官职,所以又称九品官人法。6.察举制

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汉高祖开察举制度的先河,而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7.《颜氏家训》

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七卷,共二十篇。该书包含不少有关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细致观察和通达的议论。书中记载的许多情况。有很高史料价值。1.六艺

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汉代以后也把经孔子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2.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稷下学宫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如不治而议论、自由辩论、学无常师等。此外,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3.虚壹而静

荀子提出主张培养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要一心二用,也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排斥对新知识或见解的研究和掌握;静,即静心,不能用胡思乱想或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4.有教无类

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5.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总结出的四条重要教学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摩”是指学习观摩原则,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6.三纲领八条目

这是南宋朱熹归纳出来的《大学》中所提出的关于大学教育的纲领和目标。所谓“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修已治人的理想目标。所谓“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

第五篇:中国教育史

经济高飞 文化崩溃

——我的祖国 你的价值何在摘要:面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1年GDP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然突飞经济泡影的背后,中国人的道德意识、价值观念面临崩溃,传统文化于海外遍地开花,而我们自己却迷失。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是不是应该重新被我们所认识。所重视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 崩溃 传统文化 现实价值 深思

近些年来,孔子学院于世界各地开花,尊孔尚孔思想正悄悄席卷现代教育体系,国学已越来越被人所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似要复昔日之辉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中西交往频繁增加。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影响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在文化层面上体现的尤为严重。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及时行乐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正蚕食着中国的本位思想,动摇中国人的正统价值观念。和平演变的思想和中国“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主张正不断地摧毁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西方的糟粕竟被我们这代人糊涂的奉若新潮,然究其背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属于我们灿烂文明中孕育的道德体系正被我们所遗弃而与此同时却被其他民族所借鉴。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必须是由一群文明的人类所组建。一个发达的社会必须是建立在高素质人群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实行的改革政策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能只看政策的第一步骤,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中国人民脱贫致富,人们说政治改革的成败才是决定整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然而我认为不论是经济亦或是政治的改革都仅局限于纯物质层面,真正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是要看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如何,而展现其的重要形式就是文化。文化是凝聚一个民族精神、风貌、气质的透视镜。他有其自身特点,具有独一无二性。

中国传统教育源远流长,从西周的“六艺教育”说起,它既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又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既注重传统文化,又注重实用技能;既重军事,又重武备;既重礼仪规范,又重内心情感修养。六艺教育深切体现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与今天国家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正相符。一个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体组成,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和谐发展,那么这个社会也将是和谐的。

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孔子。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当然其中不乏一些愚民愚忠思想,但就其在教育层面上而言,其中有许多仍可为今天所借鉴的精华。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等等无不为今天教育中应当被审慎重视的问题。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不但可以更大限度的促进教育公平,更为拉近贫富差距,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起不可小视的作用,而最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因材施教,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会为国家选拔出具有独特优势的专门性人才。启发诱导与学思行并重的教学理念,可以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我国能够顺利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契机。

北宋王安石所创的“三舍法”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考核形式,将平时考试与升舍考试成绩结合,建立起层层淘汰制度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成绩的思想,不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更扼杀了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没有自由,没有权利,没有素质,没有修养,一切为了学习,一切为了自己。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一群只认书本,不懂生活,不重感情的高分低能不合格人罢了。

还有,南宋时期书院发展迅速,书院不但是教育机构,更成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机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论辩,努力

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人们畅所欲言,针砭时弊,关心国家大事,为政治献言献策。书院讲学时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兴趣。书院中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师生之间质疑问难,学友之间互相交流。学术之风甚浓。而今天的高校教育,万马齐喑,闭门授课,不重学术交流,仅流于形式,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是整个高等教育处于死气沈沈的状态。

人们都说中国的教育是只教读书,不教做人;只教知识,不教方法。一考定终身使许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公平令人忧心。

中国是一个具有注重家庭教育的国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始终受到历代统治者及社会大众的重视。形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今天,这些积极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在蕴涵了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带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处世做人,以德为本的重德主义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是注重道德修养的民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是诸多方面的,如德智体美劳等,古代人们认为在这些教育中,道德教育为首要的根本的教育。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于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陆九渊说;不识一字,也要堂堂做一个人。这些都是讲做人贵在有德的道理。这个道理不仅为历代文化精英们所再三强调,而且为普通的中国人所认同,好好做人的意识因而深入中国人的血脉。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家庭教育的目标首先是教育自己的子女如何做人,也就是如何处事、行事和立身的“为人”之事,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且家庭教育十分注重道德教育极其道德修养从小抓起,成人之后方能自然地实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过分注重智育而轻视德育的现象是错误的,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社会上许多事情和现象暴露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是重爱轻教,,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做人的家庭教育的直接结果。家长应当明白,不仅要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而且要关心子女的思想品德,将子女如何做人摆在家庭教育目标的首位。学校教育不能解决一切道德问题。德育为本,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规律,古今皆然。家国结合,社稷为重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人,特别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仁以为己任”“仁”,就是他的责任,即是对家庭也是对社会责任。

今天的家庭教育同样也需要继承这种爱国精神。了解国史,熟知国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把个体的人生理想和民族的共同理想联系起来,在为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实现自身的价值。

诚信做人,重义轻利的非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诚实守信是人伦道德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中国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十分重视诚信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信任作为一种美德被提倡和宣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因而以此来要求后代的言行,培养子女诚信的品德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形成了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不仅表现为突出“做人”之德,而且在于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不仅是以诚相见,而且应当是“正其义不谋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还进一步主张在人和人的相处中要“见利争让,闻义争为。”战国时田稷母家训有“非义之念,不萌于心。非礼之利,不入于家”的名句。这种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渗透到家庭教

育中。尊老爱幼,家和睦邻的的仁爱主义价值取向和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社会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是一个民族能否得以振兴的重要保障。

中国发展了,中国经济腾飞了,然而最终决定中华民族能否腾飞的关键则始终在于我们的根,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利用我们民族的优势。我们期盼着经济可以腾飞,文化可以腾飞,我们的祖国可以腾飞。我的祖国,在你取得今天不易成果之时,请不要抛弃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他们直至今日仍存在巨大的现实价值。

下载美国教育史(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教育史(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史

    一、填空题 1.1.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公养公育)。 1.2.古代学前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1.3.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是("庠"),是学校的萌芽,是原始社会养老......

    教育史1

    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第2号令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0年2月1日施行。供10章60条,《章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时对三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有和教育的机构,属学校教育......

    学前教育史

    1835年,颁布发《关于在各县没立禄初等教育的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指出视学官县有视察和监督日间看护中心的权力。这是法国政府正式管理这种机构的开端。1836年,教育大臣布雷发出......

    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1 师又是自由知识分子,这种双重智者:早期的智者既是职业教的身份赋予智者能够脱离体制束缚,以一种自由理性现实的视角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其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

    中外教育史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 、«易»、«春秋»。 3.老子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有:虚静无为、柔弱处下、 知足不争。 4. 一般认为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理论专著。 5.王......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纲要 导言  教育史的两条主线:教育制度史和人物思想史  以史为鉴,古今对照  外国教育史也是一部西方文化史,涉及西方哲学、历史、政治、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  善......

    思想政治教育史

    思想政治教育史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代表性主体,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着新形势下的......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A判断题(分析正误4个20分) 1、 教育的起源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P1-3 原始人群时期:约200万年前—5万年前 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BC21世纪 北京人:四五十万年前(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