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召开5篇

时间:2019-05-15 06:0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召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召开》。

第一篇: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召开

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

召开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作者:佚名 日期:2013年10月27日 浏览: 498

为了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对法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探讨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3年10月19至20日,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召开。本次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中南大学法学院承办,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赞助协办。来自全国230余所高校的校长、院长和专家学者350余人出席了年会。本次年会还特别邀请了美国杜兰大学等7所法学院院长参加,加强了中美法学教育的交流。

19日上午,论坛开幕。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黄建柏致欢迎词。中国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司法部司法考试司司长贾丽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财经政法与管理教育处处长吴燕,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黄进等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中南大学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蒋建湘主持开幕式。

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黄建柏代表中南大学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会介绍了中南大学法学院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中南模式”:以党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研究;依托中南大学的优势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协同创新,团体作战。

中国法学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在充分肯定本次年会主题的前提下,指出应当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推动法学教育的发展进程;牢固树立与法律职业紧密结合的法律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共同体,使法学教育能更好的服务法律职业需求。“用法治梦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财经政法与管理教育处处长吴燕代表教育部高教司致辞中,表达了教育部高教司对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与充分支持,并着重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进行了介绍。表示教育部高教司将继续支持法学教指委、法学教育研究会以及中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她认为此次年会必将对推进法学教育改革必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在致辞中提出新一轮法学教育改革的六个着力点: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变法学教育思想观念;注重法学教育多样化;推进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加强法学博士后制度创新,利用博士后培养机制凝聚国内外高端法律人才;提高法学学科、法学教材、法学教育模式的创新水平以及法学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中青年法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法学教育信息化合信息平台的共建、共享和共同提高。同时,张文显会长指出此次年会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平台,希望各位与会代表很好地利用这个平台,使这个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黄进在致辞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从外延式发展阶段发展到内涵式发展阶段,从建设高等教育大国阶段发展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阶段,从国内发展阶段发展到国内国际同时发展阶段,并且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实现现代化。这对我国法学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法学教育界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

大会主题发言由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主持。司法部司法考试司司长贾丽群、美国法学院协会全球参与顾问委员会主席、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名誉院长Elizabeth Parker、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孙笑侠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司法部司法考试司司长贾丽群针对司法考试制度发展情况、司法考试大纲完善情况和高校本科毕业生参加司法考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希望与会专家针对法学教学与司法考试对接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美国法学院协会全球参与顾问委员会主席、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名誉院长Elizabeth Parker,以《中美法学院之间强强联合的重要性》为主题,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法律之路;理解我们自己国家的法律体系和与我们相交往的他国法律体系,必须成为法学教育的一部分;每一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法律之路等三个方面对中美法学教育以及法学教育的国际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她认为中美法学界将成为世界法学教育的引领者,建立中美合作关系,不仅促进彼此提升,还将促进国际法学教育整体进步。中美合作意义深远,希望这次会议可以促成中美法学教育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以《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法律职业教育的创新》为主题,从法学教育改革;通过构建法律人才培养联合体,强化法律职业教育;通过协调创新,强化实务部门和法律教育的深度衔接等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法学教育转向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进路。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以《以法律职业为目标的法学教育改革》为主题,从法学教育的定位、深化法学教育改革、中国政法大学的培养模式创新等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教育改革的基本情况,为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孙笑侠,从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问题、法学教育现状面临的趋势以及法学教育面临的几大课题等多角度向与会代表提出了探讨此次会议主题的新方向。

开幕式中还进行了“中国法学教育优秀成果奖”颁奖仪式,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叶秋华教授就“中国法学教育成果奖”评选工作作了说明,并宣读了获奖名单,中国政法大学刘坤轮,复旦大学法学院王伟,华中科技大学李红海等19人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在主席台就坐的领导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

19日下午,会议以分论坛形式采取主题发言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会嘉宾分别围绕“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政法队伍职业化建设”、“法学教育与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中美法学教育”三个分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与会专家踊跃发言,对每一主题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刻分析和探讨。

以“中美法学教育“为主题的第三分论坛,中美与会代表对法学教育国际化、中美法学教育模式进行的深入交流和探讨,成为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为进一步深化中美法学教育合作和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

本次年会闭幕式于10月20日中午举行,由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主持。三个分论坛的代表广东财经政法大学邓世豹、湘潭大学法学院廖永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时延安汇报了分论坛的基本情况,本届论坛承办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陈云良用“天时地利人和”总结了会议承办情况,下届论坛承办单位烟台大学法学院副书记范李瑛期待大家明年在烟台相会。

最后,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做了闭幕总结。他强调,一个国家的法治发展,需要以法学教育为基础。没有优秀的法律人才,就没有完善的法治,即使经济高速发展,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法学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还关系到人类的未来。他还提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即如何促进法律职业和法学教育的良性互动,如何真正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如何实现法学教育与依法治国的对接,如何提高中国法学教育的国际性,如何看待及解决中国法学教育资源不平等现状,如何积极履行法学院的社会责任,坚持法学教育的价值、使命与责任,如何在职业能力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寻求合理平衡,强化法律伦理教育等。

本次论坛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分别召开了工作会议。附:各分论坛议程

第一分论坛: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政法队伍职业化建设

第一单元 10月19日 14:00-15:50 主持人:夏锦文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焦富民 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发言人:霍宪丹 司法部司法鉴定局局长

车丕照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朱新力 浙江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冀祥德 方志出版社社长、中国社科院法学系常务副主任

程雁雷 安徽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继虎 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第二单元 10月19日 16:00-17:30 主持人:王立民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杜承铭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发言人:林 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崇敏 海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李玉福 山东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张继良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教授

邓世豹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院长、教授 王 伟 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政辉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第三单元 10月20日 8:30-10:50 主持人:龙卫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陈云良 中南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发言人(每人10分钟):王晨光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屈广清 福建江夏学院副校长、教授

胡玉鸿 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王 健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院长、教授

梁津明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蒋新苗 湖南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丁文英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孟庆瑜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第二分论坛:法学教育与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

第一单元 10月19日 14:00-15:50

主持人:王新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房绍坤 烟台大学校长、教授

发言人:胡建淼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教授

刘仁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教授

唐 波 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董茂云 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

叶志宏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李平四川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第二单元 10月19日 16:00-17:30 主持人:杜钢建 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郭 锋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人:蒋建湘 中南大学校长助理、法学院教授

马跃进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吴 用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主任、教授

蒋悟真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丹冰 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第三单元 10月20日 8:30-10:50 主持人:廖永安 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益灯 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人:郑成良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

葛洪义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

苗连营 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李仁玉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俞 江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胡 东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自由讨论

第三分论坛:中美法学教育

第三分论坛开幕式致辞

时间:10月19日 14:00—14:20 主持人:韩大元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致辞嘉宾:

1、张文显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二级大法官

2、Elizabeth Parker 美国法学院协会全球参与顾问委员会主席,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治法学院名誉院长

第一单元:中美法学教育

(一)——现状及挑战

时间:10月19日 14:20-15:50 主持人: 肖永平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人(每人15分钟): 1.Penelope Bryan, 维迪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美国法学教育的现状

2.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

3.Kif Augustine-Adams, 杨百翰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富布莱特学者

发言题目:美国法学院面临的挑战

4.沈四宝,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法学院面临的挑战

自由研讨

第二单元 中美法学教育

(二)——律师教育与实践教学

时间:10月19日 16:00-17:30 主持人: 孙笑侠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人(每人15分钟):

1.John Trasvina, 旧金山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培养新一代律师和领袖 2.王军,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的诊所法律教育

3.Jeffrey E.Thomas, 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培养最好的律师——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万猛,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法学院如何培养律师?

自由讨论

第三单元 中美法学教育:前景与展望 时间:10月20日 8:30-10:50 主持人:桑国亚,天普大学法学院亚洲项目主任、教授

发言人(每人15分钟):

1.David Meyer, 杜兰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培养全球执业型律师

2.时延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全球治理与法学院课程

3.Michael A.Gerber, 布鲁克林法学院名誉院长、中国项目主任、教授 发言题目:法律教育的创新——布鲁克林的经验 4.左海聪,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发言题目:中国法学院的课程体系改革

自由讨论

第二篇: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法治中国建设与法学教育改革”论坛

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法治中国建设与法学教育改

革”论坛在烟台召开

来源: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处 作者:佚名 日期:2014年11月06日 浏览: 2001

2013年10月25至26日,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法治中国建设与法学教育改革”论坛在烟台东山宾馆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主办,烟台大学法学院承办,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协办。会议汇集了国家教育、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中国法学会的有关领导和全国法学院校、研究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实务界代表320余人。会议以贯彻实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背景,围绕高等教育改革、法律职业化建设、司法考试制度改革与法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25日上午大会开幕,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山东省政府特邀咨询、原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中央综治办专职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徐显明,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公丕祥,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司法部司法考试司副巡视员王红,烟台市委书记、烟台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张江汀,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利明,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付子堂,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何勤华,烟台大学校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房绍坤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主持。

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致欢迎词,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期待此次盛会能达成更多共识,并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烟台大学法学院近年来在兄弟院校及烟台人民的支持下建设高水平学科发展的新形势。

山东省政府特邀咨询郭兆信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此次论坛召开的及时性和必要性,指出应当继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坚持与时俱进、深化法学教育改革,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并肯定了烟台大学为法治山东建设作出的贡献。烟台市委书记张江汀在致辞中指出,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法学教育年会论坛第一时间在烟台召开,充分彰显了法律人强烈的法治精神;他着重介绍了烟台的历史文化,希望与会代表可以多为烟台发展提宝贵意见。

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表达了作为莱西人对烟台的深厚情感,指出烟台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受到了法学教育研究会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全面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动员大会,论坛恰逢烟台大学建校三十周年以及烟台大学法学院建院三十周年,他充分肯定了烟台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的贡献。

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指出此次论坛召开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他传达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精神,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国的法治发展要以法学教育为基础,十八大已经对法治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法治中国建设要求法学更加注重法律职业能力教育、法治信念教育,必须从国情出发,形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高等教育改革中法学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教育界应该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实施计划,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现代化进程。

大会开幕式后,进入主题演讲阶段,由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主持。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显明,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利明,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法学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首席专家朱景文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徐显明教授认为,礼法相结合,才最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才能成为今天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文化滋养。他表示,十八届四中全会结束后,法治目标已经确定为走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为中国法治的最大特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及从中国实际出发,五点相结合即为五大原则。这五大原则连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一起,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王利明教授从把握教育规律、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培养方案,加大经费投入,面向职业需求进一步探索等五方面详细介绍了全国法律硕士教育发展和改革情况。同时,他就进一步推进法律硕士教育改革、改革司法考试制度、法律硕士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相结合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刘贵芹副司长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领会体系内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组织编写并全面采用国家统编教材,提高法治人才队伍工作能力等五方面发表了观点。同时提出了培养人才应该注重培养和需求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高等法学教育界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改进下一步的工作。

朱景文教授就中国法学教育发展问题与反思发表了演讲,用实证数据深入剖析了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的种类、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中国职业法学教育、中国普法教育以及中国法学研究等五大关键性问题。

25日下午,会议以分论坛形式采取主题发言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与会嘉宾分别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法学教育治理体系创新”、“法律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四中全会与法治中国建设和法学教育改革”三个分论坛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

26日上午,首先举行了本次年会的开放式论坛,由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沈四宝主持。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原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石少侠、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郭捷、方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冀祥德、云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东、烟台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代表董晋楠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首次邀请在校学生作为演讲嘉宾成为本次开放式论坛的一大亮点,直接倾听学生对当前法学教育的感受和期待给与会代表带来很多启发。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谈及了司法考试制度的问题与改革路径。提出现行司法考试制度准入门槛偏低,与法学教育缺乏有效衔接,同时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将现行司法考试制度更名为法律职业考试,同时,建议构建阶段性的考试模式,通过司法资格考试者可以免试公务员。

原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石少侠指出,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首先,他为法官队伍专业造诣不断提高感到由衷的欣喜,对法律界优良的风气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大表称赞。面临现行司法体制遇到的冲击,他提出,要抓住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促进司法职业化、公开化、运行科学化,对法学教育进行正确定位。其次,他赞同论坛代表讨论的人才培养机制,反对法治人才培养“毕其功于一役”,建议法学人才培养采用三段论的模式,即学历教育是基础,把法律职业入职前培训和入职后培训配套实施。最后,他在法律人才标准方面给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可以根据法院、检察院的级别区分工作人员入职标准,尝试法律职业人员的招录便捷机制。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郭捷认为法学教育最基本的是回归课堂。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其次要深化课程建设,力推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设网络课程,互动课程、小微课程等;再次是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增强年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各种方法把老师吸引到课堂教学并引领到实务部门学习。

方志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冀祥德重点提出两个问题:司法改革与法学教育改革的关系;法学教育改革与诊所法律教育的关系。他指出,法学教育65年,尽管成绩斐然,但是由于顶层设计不够,发展步伐并不大。针对诊所法律教育提出建议把法律诊所教育写入国标中,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方向,以诊所法律教育为方法。

云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东提出,现阶段应该重视和发展的问题应该是全面均衡协调各地方法学院共同发展,无论是在支持政治方面,还是在国家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方面,边疆地区法学院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他强调,要从国家高度来看待全国法学学科布置,发达地区已经过剩的法学人才应该被鼓励前往边疆帮助地方建设。国家有关部门理应准许边疆大学根据地方特点,设置能够更好服务于地方社会、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的课程,相比较硬性规定16门主干课程,这更符合当地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烟台大学法学院2012级本科生代表董晋楠从法学理论、法学实务、法科生交流等方面表达了他对当前中国法学教育的一些困惑和期待。“法学理论”方面,他希望,能通过好的教材和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好法学理论:即教材基础、简明、确定。关于“法学实务” 问题,他提到了前不久他自己提起诉讼的餐厅侵权案例,充分表达了学院应当鼓励并且创造机会让学生从现在就投入到实务中去,感受实务的建议。同时,他还提出了加强各高校法科学生之间交流的意愿,并赞同将司法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合并的意见。

在开放式论坛中,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副院长刘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焦占营、西南大学法学院张博文、湖南商学院法学院杨峥嵘、大连民族学院刘灵芝以及烟台大学法学院学生等参与了交流互动,他们各抒己见,于争辩中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在开放式论坛后,举行了简短的本次年会闭幕式。闭幕式由烟台大学校长房绍坤主持。三个分论坛的代表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唐波、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黄锡生、海南政法职业学院院长吴杰分别对各分论坛讨论情况进行了总结汇报。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叶秋华教授就秘书处工作进行了说明。汇报了秘书处2014度的工作情况;传达了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关于2014年将不增补理事、常务理事的决定;宣布了秘书处人员变动情况;公布了明年年会承办单位为清华大学法学院。

烟台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平华代表承办单位进行了发言,他总结了会议的承办情况,并真挚的表达了四个感谢,感谢中国法学会对烟台大学法学院的信任、感谢两个研究会的领导和秘书处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代表远道而来参会、感谢法学院的老师和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教授致闭幕词,对于烟台大学建校、烟台大学法学院建院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和钦佩,同时表示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的基本功能在于为全国高校法学院校师生提供联络感情、分享经验的平台,倡导各高校基于共同的使命共同关注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次年会和论坛在前提与会代表热烈的掌声中顺利闭幕。

本次论坛期间,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分别召开了工作会议。

附:分论坛新闻综述

第一分论坛:主题“高等教育改革与法学教育治理体系创新” 第一单元由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主持。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杜承铭、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友根、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寿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刘仁山先后发言。

杜承铭认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现实和现代法学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法学本科职业教育目标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目标的实现,最关键的又在于本科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试验教学平台的建设。

李友根提出案例教学目标应当是法学教育的全部目标,案例教学应当是法学教育手段与方法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

陈寿灿进行了即兴发言,从中观层面上谈一些教学理念的看法,认为大学教育应一体多元、多元复古、理论实践融合,并始终认为课堂教育是法学教育的中心,提出了精英课堂、网络课堂、创业课堂等多类课堂模式的建议。

刘仁山就本论坛主题发表个人看法,认为治理体系应该对法学教育有指导作用、促进作用以及监管作用,治理体系核心内容为提高法学人才的质量。

主题发言结束之后,中南大学陈云良、西南政法大学邓瑞平、北京大学法律系张晶、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陶丽琴、湖南商学院法学院杨峥嵘等学者踊跃发言,对分论坛主题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深刻分析和探讨。

第二单元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郭捷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方志出版社社长、总编、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冀祥德,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院长胡东,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唐波,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马跃进先后进行了发言。

李树忠认为法学教育治理本身容易引起歧义,法学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的深水期,因此国家提出法学教育治理体系。

冀祥德认可了法学教育进入深水期的观点,并说明了原因,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最后对法学教育国标的尽快出台,早日实现法治国家建设寄予了殷切的期盼。

胡东以黑龙江大学为例进行介绍,对法学实践教学地位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表述,认为法学实践教育的核心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学知识的培养,二是法律实践能力的提高,三是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

唐波对上海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做了说明与分析,并指出学校进行卓越人才的培养,实际上是以自贸区设立为契机来培养新人才。(24)

马跃进主要谈论了扩大法学院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呼吁大家争取自主权,为自己创立一个较好的办学环境。

最后,主持人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郭捷对第二阶段的发言做了总结,指出此次发言给我们带来的观点都很有指导和反思的意义,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思考,法学教育都不能下滑,并指出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相信我们法学教育的明天一定会辉煌。

第二分论坛:主题“法律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考试制度改革” 第一单元由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夏锦文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余凌云、山东政法学院院长李玉福、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敏德、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俞江先后进行了发言。

余凌云介绍了清华大学法学院近年来的发展近况,运用案例说明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有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玉福对如何处理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法学教育为法律职业化提供了基础教育平台。

陈敏德对当下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论述,认为法学教育应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培养人才。

俞江的发言主要围绕司法部在法治运行中的作用,认为应把法律职业化放在司法体制改革大背景下进行探讨。

四位专家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来自西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安财经学院的与会代表先后进行发言。最后,主持人夏锦文教授对本单元进行了总结,强调法学教育应当是素质教育基础上的职业教育,大众教育基础上的精英教育,培养的是受人尊敬的、能够担当社会重任的法律人才。

第二单元由原国家检察官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石少侠和青岛大学法学院院长董和平主持。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姚建宗、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闫立宏、烟台大学法学院危文高先后进行了发言。

姚建宗的发言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第一方面探讨的是司法考试制度改革问题,第二方面探讨的是法律职业化建设问题,第三方面提出应以法律职业教育为导向改革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最后,姚建宗指出应完善法学教育体系。

闫立宏在发言中主要讨论了当今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例如当今的联合培养机制存在实际操作困难的问题。

危文高就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呼吁法学界重视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董和平教授总结了第二单元的发言,并指出法学教育的前提是培养法律信仰。随后,在自由发言阶段,来自重庆大学、延安大学、中南大学、司法部及烟台大学的专家学者都踊跃发言,为法律职业化建设与司法考试制度改革建言献策。

第三分论坛:主题“四中全会与法治中国建设和法学教育改革” 第一单元由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何勤华教授主持。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焦富民、中央党校政法部王勇、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左海聪、东南大学社科处处长周佑勇先后进行了发言。

焦富民指出,在四中全会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发挥法治在现代社会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未来中国要实现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转变,从法律大国走向法制强国,必须把法治队伍专门化、职业化的工作落到实处。针对法学就业率低下和人才供需不平衡,但法学仍旧是热门专业的矛盾,他提出要对法学教育进行目标培养,实现法学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对接,最终达到受教育者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王勇建议法学教育可以在教育学上实现互动,多举办学术性的讲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另外,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以法律思维的角度来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办法。

左海聪认为四中全会给整个法学环境带来了生机。其中,它包含的创新性政策为法治建设提供了机遇,在法治建设上创造了一个里程碑;它抓住了中国制度现实,为有价值课题的提出了可能;它为法律人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协同了人才培养机制;另外,它对整个法治服务队伍的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

周佑勇结合转型升级的法治体系总目标,倡导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干部队伍的重要指标,把法学培养目标定位为法治人才。他希望,现今的法学应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越来越多的学科能与法学联系,法治人才队伍越来越符合复合型、应用型要求。

何勤华校长最后就各代表的观点进行总结,他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深刻分析了研究生专注司法考试,忽视该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课程与其他课程协调以及独立教材与统一教材的冲突等问题,对四中全会中关于“法治中国”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第二单元由南京师范大学法制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公丕祥担任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泽涛、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高晋康分别进行了发言。

张泽涛认为,像中央民族大学等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高校,语言沟通不畅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法学教育面临的障碍是其与国家同等院校标准的统一。他希望国家能照顾到这些特殊院校的专业,缓解课程体系的压力,结合民族特点,锻造民族法治服务队伍。

高晋康交流了与会的感受。四中全会以来,法学教育发展有了新的指明方向,但仍需很多问题亟待克服,这就要求用实证主义精神去探究,找到解决超越部门阻力的新办法。他还分析了师资妨碍法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阻力,职称的评定、考核的显性化和学科的评比等因素,严重导致法学界供求不平衡,他建议可以尝试法律规律性指标改进,深化、细化、多样化法学教育改革。

在自由讨论阶段,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潘文军分析了诊所教育的现状,呼吁推广诊所教育,追求“入主流、高层次、国际化”的法学教育标准,并且证明得到了良好的反应;西南政法大学代表站在辩证的角度,追问“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脱节怎么办?”、“国家统一标准与各院校标准脱节怎么办?”和“教师与学生准入法律教育的标准”等问题,促人警醒。

第三篇: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不能只是单一地在课堂讲授教材理论知识。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法

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的教学模式,建立应用型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一

种尝试。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无法传授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法学

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

力。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的法律实践活动,组织

和聘请法律界具有丰富司法实务经验的人士走进课

堂,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司法实践经验,应是较好的教

学模式,它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和司法实

践知识的收获。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

纵观各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的模式是注重课

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教与学相脱节,教学的侧重点

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

养,也没有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培养。

总而言之,目前的法学教育仍属于低层次的教育,教 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较

好地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律的价值在于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法学教

育,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当前不少高校法

学院开始注重实践性教学,在开设14门核心课程之

外,还开设了不少实务性的课程,如律师实务、模拟

法庭、法律诊所及各种案例教学课程等。同时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注重案例的分析与

讲授,借此培养学生的实务知识。

但由于目前高校法学院师资水平还难以支撑实 践性教学,绝大多数法学教师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多是高校一毕业又走进高校从事法学教学,不具备

司法实务经验,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学需要司法实践

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少这一条件,实践性教学的郊果

将大打折扣。没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案

例教学时,只有从书本上或者网上寻找案例来讲授,因为没有经历过办案程序,对办案的环节无法认知,分析案例枯燥无味,多数情况下像是“念”案例,缺少

吸引力,学生也不愿昕,感觉不如自己去看。所以,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和社会

阅历,有学者呼吁,“要建立必要的人事机制,以使法 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从事实际法律事务的能力”[”,但目前要使这一做法得以实现,使大多法

学教师具备这一条件,在体制上存在一定困难。

同时,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模式,使多数教

师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宁可垃圾文章满天

下,也不愿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上多是应付性对

待,法学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性教学,更多停留在形式

上。要提高法学教育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成效,就

需要对现行法学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法学院

与司法实务界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

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使一些优秀法律实

务人士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

法律实践活动,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和创新。

二、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是指在传授法学

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组织司法实务界人士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相

应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学到各种法学理

论以外的司法实务知识、能力和技巧,使学生被动式

接受理论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重视

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使 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促进实践性教学

单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

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尤其是法学,理论深奥难懂,法条多如牛毛。有限的教材内容,学

生多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学生而言,不愿

意单向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他们更愿意主动式的学习,更愿意接受司法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举行和开展审判观摩、辩论

技巧、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司法交流、法律咨询和案

例讨论等实践性法律教学活动。

通过组织校外法律界人士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

动,让他们接近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把自己的司法

实务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

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知

识。例如,经常邀请公、检、法相关专家及律师、企业

法律顾问为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加强教师

与法律实务人员的联系,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法律实

务工作者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因常与法律实务人

员交流,可以弥补自身法律实务知识的不足,提升教

学质量。所以,现代法学教育,应有相应机制,重视 和71=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而使实践性教学落到

实处。2.有利于提高法科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好法律很重要。法学理论,多是枯

燥无味,如果-LI:初学者一YF始就接受满堂灌的教学 模式,被动接受深奥的法学理论知识,多数学生难以 适应。如果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 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与更多的法律实务人员交 流,有机会学习优秀法律工作者的成功办案经验,能 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成功的法律人 士,是法科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实务 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重视学生开 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 兴趣,增加学好法律的动力。这需要研究加强法学 教育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认识到法 律实践交流的重要性。

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法科学生运用法律 知识针对案件事实进行法律分析,适用法律条文,提 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一般包括逻辑 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

和随机应变能力等l2]。这些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必须在法律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高。学习法律重在实践,没有法律实践教学等相关环节,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法

律实践交流活动,能碰撞出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交

际口才能力的提高。实践经验是搞好法学教学的有

力保障,实践经验的作用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更加透彻,能抓住重点,把课堂上讲授的重点与实践

中的重点统一起来,使书本知识具体化”[a]。而法律

实践,可以给学生体验运用法律的机会。因此,组织

类似司法交流、法律咨询、模拟签订合同、模拟法庭

和法庭旁听等法律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3.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通过组织系列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学生参与法

律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老师

可以较好地认识学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师,这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之外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指点

学生,其效果往往胜过讲好几节课。时下,不少教师

下课就离开教室,远离学生,只“授业”而不“传道

解惑”,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而通过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增多,使教 师真正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对学生而

言,无疑是个与教师充分交流的大好机会。

4.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大多要经过面试关。面试能展现一个

人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口才交际和应变能力较

好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常组织学生参

加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可以使得他们这一能力能有

较大的提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法科学生数量激

增,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很低,一

度排名靠后。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口才

交际能力及分析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

要。而实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和外界的法律交

流与联系,组织开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得

定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学生Ys"析案件的能

力,拓展学生社会关系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

力,无疑有较大的帮助。就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会

给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三、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法律实践经验

不少高校法学教育较少重视法律实践,忽视学 生与#1-界的交流,忽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的培养。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比较重视法学教育与

法律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学生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2008年以来,建立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开

设司法实务专题课程,开展系列法律实践活动。这

些活动获得了学生的喜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这一经验值得推广。活动内容主要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

外,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法律实践知识与经验,组

织法官、律师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谈系列讲座、到

沿海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实践交流,聘请

律师参加学生组织的法律咨询,等等。

1.组织律师开展法律实践经验系列讲座,并与

学生互动交流

2008年以来,法学院通过桂林市律协,先后组

织了数10位优秀律师多次给学生讲授法律实践知

识和办案经验,取得一定成效。

2008年5月,邀请桂林市劳动法专业律师为学

生讲授新《劳动合同法》,讲述律师多年承办有关疑

难劳动案件的办案经验和技巧;2008年12月,组织

10名律师、法官开展了《桂林律师金状之讲,法律服

务进校园》,律师、法官把自己学习法律的方法和从

事法律工作的有益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并进行互 动交流;2009年12月,组织了4位优秀律师专题开

展了《律师就业、创业、执业经验交流会》,与此同时

进行的还有6位律师在模拟法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

式,给应用法学专业学生讲述律师办案的经验技巧;

2O10年4~5月,组织了多名律师,其中部分律师在广州执业,多年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他们共同为

二、大三400多名学生讲述了《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谈及如何在企业担任法律顾问》经验体会。

以上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部分优秀律师、法官

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系列讲座,开展相应法律实

践活动,并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律

师、法官,学习他们司法实务经验。这类活动在学生

中引起较大反响,不仅目睹了律师和法官的风采,分

享了律师、法官办案的经验和智慧,而且激发了学生

学好法律的积极性。

2.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创新实验区有意识地邀请律师

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如开展

模拟法庭,邀请l~3名律师参与,对学生的活动进

行指导和点评。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找到

突破点,对如何把握辩护技巧等进行指导,给了学生

新的收获。同时,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服 务活动,如送法下乡、开展法律咨询等,有律师的参

与,其效果大不一样。如2009年6月,我院开展“送

法下乡”到资源县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当地农民咨询

了不少法律问题,由于学生们知识经验的局限,难以

回答部分复杂的案件,而有律师在身边的指导以及

律师精彩的答疑如同给现场的学/-4=上了一堂案例

课。

在邀请律师来学校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动同

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律师们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社会关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有意识地组织律

师和学生举行相应的联系交流活动。2009年5月,组织了2O名律师等司法实务工作者在七星公园与

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学生举行联谊互动交流

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与律师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

学生的活动能力。

3.主动与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合作交流

20O9年l1月,组织了26名师生前往广州律师

事务所、法院和重点大学法学院联系交流。先后与

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广州中级人民法院、暨南大学

和中山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交流,聆听了律师、法官的奋斗经历及办案经验技巧。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学

生们的见识,拓宽了视野,获得了不少法律实践经 验,而且提高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活动最

后,学院与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

议》,为学生创造了前往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法律实

践的机会,也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律师能来到内地高

校开展法律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契机。

以上系列活动是在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

创新实验区倡导组织下开展的,活动的效果明显,广

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认可,大大地提高法

科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从事

法律职业的信心。有机地将法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

践活动结合,在学习法学理论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法

律实践知识和经验,因此,经常开展一些与公检法及

律师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甚至引入优秀法律实务

工作者开展实践性教学,显得很有必要。我国法学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摸索和开创的阶

段。无论是在法学教育的指导理念、培养目标、结构

设置等宏观方面,还是从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和课

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

统的成熟经验和模式。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

正学好法律的,但是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

忽略了这一实践过程,轻视实践中的实际技能 2。

法学实质表现为前人经验的总结,法学教育,不只在 于使学生认知和理解其深奥复杂的法学理论体系,更重要让学生学到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方法。正如美国伟大的大法官霍姆斯所说的,“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而我国法学教育实践

往往偏重知识传递和学术研究的方面,忽略或抛弃

了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方面。这种状况显然

有悖于法学教育的宗旨[5]。因此,在重视传统的理

论性的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实践性法

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使法科学生

学会从实践中学习法律,从实践经验中认知法律,变

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法的方法和运用法律。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没有经过法律实践

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而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接

触更多的司法实务界人士,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秀法律实践经验,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成效。近年来,部 分高校法学教育也开始重视法科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和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但由于缺少具备丰富法律实 践经验的教师,法学院与司法实务界的联系交流不 足,相关法律实践活动仍处于自发状态,如何使法学 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改革法学教育的现状,还 需要继续探索。因此制定相关制度,建立法律实践 的长效机制,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法学 院与司法实务界及同行之间的联系交流,聘请优秀 法律工作者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组织和开展法律 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改革和完善法律实践性 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法学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强调与法律实践相 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法科学生综合 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法律 和运用法律,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应用型法 学教育所必需的。

第四篇: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17年会综述

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2017年会

暨“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论坛综述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韩大元主持,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广东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滨,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分别在开幕式上作嘉宾致辞。

胡军校长在讲话中首先代表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全体师生对各位法学专家和领导齐聚暨南园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回顾了暨南大学和法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对暨南法学未来的发展寄予期许,希望暨南法学能够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十九大的讲话精神,推动法学学科进一步繁荣发展。

姜滨副会长首先肯定了暨南法学的办学成果,并对暨南大学等各高校对法学会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接着姜滨副会长从“法治怎么讲政治”、“法治怎样现代化”、“如何实现法治”等三个方面谈了个人对法学教育的期待,希望在今后的法治建设发展中,能够把党的宗旨和重要政策、重要承诺法律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国际国内最前沿法律成果中国化本地化,推动法治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相融合,构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美好蓝图。

张文显会长在致辞中汇报了法学教育研究会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围绕着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研究并指导着法学教育发展,深入开展法学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的工作。随后张文显会长提出了法学教育研究会未来一年的工作安排,重要举措是认真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 神,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法学学科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想为指导推进法学教育理论创新,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领域核心制度的建设,提升中国法学教育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感召力。

随后,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全面推进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新清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李树忠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王新清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现在人民群众的需求大大超出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物质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及不充分,也体现在国家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正确推进我国法治建设,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找到制约当前法治发展的主要矛盾,明确新时代法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要坚持文化自信,解决法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加大对中国法治实践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杨宗科主要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谈了自己对当前法治建设中法学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看法。他提出,法学教育不充分、不平衡是当今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矛盾之一,特别是法学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更加突 出。他呼吁,法学教育应该为满足西北地区人民对高层次法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做出贡献。

李树忠首先介绍了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情况,包括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按照教育部部署,制作法学类专业教材教学标准,并以第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起草了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教指委也正着力于促进法学类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促使课程体系更加开放和包容,以实现当代法学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申卫星认为,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不仅应该大力推进新颖的实践型法学教育方式,注重实证分析,而且应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研究,重视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培养,同时也要打破传统法学和新兴学科的束缚,使其能够交叉融合。王轶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生境界,不仅增长知识还能滋养人性。对于如何建设“双一流”法学学科,他认为核心是要打造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堂体系,要立足中国的实际,顺应时代潮流,以满足国家需要。

第一分论坛: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要素

该分论坛第一单元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和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张保生主持,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副主任刘坤轮、辽宁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松、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初北平、西安财经学院法学院副院长崔艺红和西安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王宇红教授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刘坤轮认为,法学学科的要素包括学科带头人、学科的保证、可持续及可执行的发展规划、足够的资金保障、先进的设备以及高端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要建立中国特色法律教育,应推进四项改革:法学学制改革、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法学实践教学改革以及法学学位授予机制的改革。

杨松认为,创新法学学科体系要考虑其内涵、特征、结构形态,特别是要把握法学学科体系的规律。构建创新法学学科体系包括四个要素,分别是:法学学科基本划分,如公法、私法的划分;系统化的分级,即法学的不同门类; 法学学科中贯通一致的思想和理念,这也是最基础的要素;方法与技能,即法律规则。法学学科体系创新,应与时俱进,从学科的内在根本性出发考虑问题。

孙佑海指出,目前我国法学学科建设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基本要素问题,有的过于看重社会实践,有的过于着重教材体系;其二是学科设计的科学 性问题,很多交叉学科、经验学科、实践性强的学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解决上述问题的指导思想一是把目的与需求相结合,二是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和十九大精神。加强法学学科建设要大力推动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着力推动传统学科的升级与改变,还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研究和在法律实践中的作用。

初北平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仅仅靠发展单一的法学学科是不够的,需要法学类和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应加强对如何建设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定义、标准、划分的依据等问题的研究,他并结合相关海洋法律学科的实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已经是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的最好时机。

崔艺红认为,应当从宏观、纵观及微观层面三个层面来考察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要素,法学学科体系建设要对课程体系完善问题,特别是新型学科、交叉学科如何与传统学科优势互补,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体系建设、科学研究等问题进行思考,然后以新兴学科和交叉教科为突破口,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微观要素入手,以全面提升法律学科体系。

王宇红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构建中对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忽视,其二是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回应部分不到位。她对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应构建知识产权通识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并采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自由讨论:

自由讨论阶段,来自青海师范大学的王作全教授、甘肃政法学院的黄荣昌教授、华东交通大学梁成意老师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的王荣珍老师、河北经贸大学的田宝会老师分别就以下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法学学科体系基本要素细化问题;法学教育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尤其是西部法律教育问题;双语法律人才的培养问题;法学学科体系的中国特色问题;法学教育与职业化训练相结合问题;如何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等问题。

最后王健总结了本单元的讨论情况,认为应该对法律学科分类及课程设置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之后,张保生宣布第一分论坛第一单元结束。

第一分论坛第二单元由安徽大学副校长程雁雷主持,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江洪、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彭风莲、河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娄丙录和内蒙古大学法学院院长丁文英等,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冯果认为,法学学科体系的划分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法学学科体系最重要的要素是其体系化,没有体系化就不能称之为体系。法学学科体系的体系化应当是其逻辑性、规律性及动态性结合在一起。

周江洪提出,对于学科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了解其基本要素是什么,一个学科体系应该能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但不能是完全封闭的体系,涉及到与其他学科沟通和融合问题。法学学科必须是有方法论支撑的学科。学科体系的建设,要求人才培养的提升。学科的体系构建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探索。

彭凤莲首先指出法学教育中存在重视部门法教学,忽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倾向,继而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法学的教育。她还阐述了总书记“德法兼修”思想;并主张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中要打破高校与实习单位、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娄丙录提出目前法学人才培养专业过于单

一、范围过于狭窄,存在着刑法专业学生不懂民法的情况,法科学生除了要学法律以外,还要加强人文素养,应该重视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他还强调应该加强法律道德教育。

丁文英认为有两点可以支撑法学学科体系,其一是平台,其二是人才培养。西部少族民族地区法学人才培养需要国家特别是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给予更多的支持。对于案例分析课程,她认为可以打破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边界,在课程体系中应该被重视。她还表达了对于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能过分倚重学校教育的观点。

自由讨论:

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的郝磊教授提出,建设一个新的法学学科体系,不能打破原有的基本体系构造。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融合性,而融合既包括知识的融合、方法的融合、制度的融合,以及思维的综合性。

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党委书记王永利教授提出,学科体系的构建要建立一个平台,没有平台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学科的体系建设要结合地方的发展需求以及本校的发展优势,缓慢发展。

第一分论坛第三单元由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唐波主持,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 黄锡生、贵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冷传莉、辽宁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闫海、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徐瑄、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才让塔、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泽涛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黄锡生认为,中国法学教育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县乡法律人才非常奇缺,法治教育、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大学里道德教育应该结合法律教育。应重视法学院师资基本标配设置,博士点需要多少老师,硕士点应该多少人老师,开一个本科多少老师。否则十几个人开一个硕士点基本运转不过来,不能支撑学科发展。

冷传莉认为,目前针对学科体系构成的标准及要素缺乏一个清晰而统一的认识,学科体系不是学术体系,也不是学科建设,学科是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她对中国法学体系的建设,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中国法学体系建设应该更加关注中国问题和中国元素;第二,应该针对我国现有法学创新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行相应的变革;第三,法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要从学术创新、课程完善以及教材完善等方面寻找突破点。

闫海认为,学科体系它实际上是某一个时点基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构建的知识体系,因此具有主观性。允许多样化学科存在进行资源整合。在宏观模式上,应该采取多样化学科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关系,允许多样化学科的资源整合;在微观模式上,各高校的法学院应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在二级学科建设中单设一个法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可能性,给予其自我成长、自我淘汰的发展环境。

徐瑄提到,法学学科是实践哲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的设计中需要体现实践智慧、经验、积累。科学的要素、技术的要素以及人文科学的知识积累都可以作为法学学科构建的要素。法学教育应该培养具有最优化、单个个体知识系统的人,一定有个人偏好,有人偏好想,有人偏好做,在法学知识门类里面,如果我们把这些相应背景知识系统建构纳入到学科体系当中,就可以鼓励每一个学生在他进入法学领域,能有意识地建构个性化知识系统。

才让塔赞成法学人才培养应该多元化、多层次,法学院教育要关注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他还通过藏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民族地区法律人才培养对于地区的稳定发展、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发展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张泽涛主要就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与政治的一致性,以及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结合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自由讨论:

江南大学的曾祥华老师提出了法学大类招生的问题,入学时学生不具体分专业,第二年才开始选择专业,引起现场老师们的热烈讨论。

华东政法大学的汪靠斌老师就该校推行书院制的情况作了介绍,提出通识课程和法学类课程的分配和跨校修读学分的问题。

清华大学的邓海峰介绍了清华在大法学招生平台构建时,为贯彻通识教育导向,调整了学制,压缩了总学分,让学生有更多自由学习时间,还调整了课程考核比例,课内教师讲授课程只占到最后考核2/3,另外1/3交给学生,课外教学实践可以用来解决另一部分学分的问题。

第二分论坛:法学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一单元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晨光主持,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朱义坤院长、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立东、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邓世豹、四川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平、长沙学院法学院教授张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李栗燕先后发言。

王晨光首先引出了本次会议议题:“法学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讨论方向:教材到底应该怎样去建设?人才怎样去培养?我们应该怎样去改革?

主题发言:

朱义坤根据自己编写教材和参加教学评估的经验,认为在当下的法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都没有很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宗旨。法学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实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体 现在教材编写方面,也应该适应新时代,在新条件下编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实现教材的更新换代;他还提出应该因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像智慧法院一样,以后可以不再使用纸质教材,而真正实现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蔡立东提出作为教材背景的法学人才培养面临三个挑战,第一个挑战是诸如司考培训机构给法学教育培养带来的挑战。第二个挑战是信息技术的挑战,比如线上课程、搜索引擎都对法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学生很多不懂就找百度。第三个挑战来自于终身教育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急速加快,在这样的时代下,老师向学生学的东西并不比学生向老师学的东西少。面对这些挑战,教材应该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一本好的教材要从问题、思想、路径、整体环境及意识四个角度向学生展示法律的问题,一定要展示法律知识的过程和知识生产的过程,邓世豹认为法学教育中较欠缺对立法人才的培养,立法人才有不同于一般法律人才的特征,不仅要有缜密的思维,还要具备很强的调研能力和协调能力,立法是技术性的活动,需要专门的立法人才,另外立法需要缜密的思维,较强的调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应当加强立法人才的培养。

李平认为,法学本科教材编写要与人才培养的定位相联系,教材的规划,从整体上要有一个设计,每一门课的教材应该要有一个教材大纲来进行统筹,;教材编写要注意多元化和统一性的问题,不同的教材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但传统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对思维培养有益的东西应当保留。

张辉从教材类型、内容和性质三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将法律解释学、法制史学和法哲学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看法,展示了高等教育基本教材编写和思考的过程。

李栗燕根据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需求,谈了对双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中国法本位以及双语教材的国际化两者之间的结合问题、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运用、英语专业性和法律术语的专业性孰重孰轻三个问题的体会和看法。

自由讨论: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人士介绍了该出版社在教材在立体开发方面所做的系列工作。

暨南大学硕士生提问:立法人才在现有的培养体系当中的切入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立法人才?

邓世豹认为针对现有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以法律为中心,法案为切入点。第二单元由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方青主持,宁波大学法学院院长张炳生、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丹冰、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院长石晶玉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张炳生认为,中国法学人才培养的出口具多样性,无法设定统一标准。教材编写上不能仅仅立足于培养律师、法官、检察官,而应面向和符合更多可能的出口,另外他还强调教材的前沿性,一成不变的教材是不可接受的。

刘丹冰认为教材编写时应该体现“高校培养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动派”这一思想;教材编者一定要控制自己说话的欲望,个人对于学术问题的探讨不适于在教材中大量出现,简明教材往往更受读者喜爱。

石晶玉认为并非每个学校都要编写自己的教材,应该选用公认的优质教材,老师在人才培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材不能代替老师传播基本知识,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教材上,而应根据实践经验对教材进行补位,讲义就是一种很好的对教材的补充。但教学评估中,教材编写是一个指标,这会造成困惑。

自由讨论:

青海师范大学王作全教授主要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意见,第一,教材首先要注意它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第二,教材的编写要注重把解释学的原则融合进去;第三,要注重教材使用的方便性。

西安财经学院崔艺红主张教材编写一定要要关注中国法治实践和中国法律职业的客观需求,实务性较强的教材一定要吸纳法律实务人才的意见,理论性较强的教材一定要在法律职业者中征求他们的意见。

第三单元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文华主持,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代水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徐汉明主任、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左海聪、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友根、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赵宏瑞、南昌大学法学院院长杨峰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代水平主要围绕“习近平法学教育观理论内涵和指导意义”作了发言,他提到习总书记倡导的法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明确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做好学科、教材、教师、教学、就业等五项工作。徐汉明认为,法学教材应该具有法治文化的凝练作用、法学学科体系的支撑作用、法治人才的滋养作用的价值功能和法治话语的主流表达作用。他从法学教材体系建设的定位及其发展机遇、法学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面临的诸多挑战、法学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几个方面阐述了法律教材建设、法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应该把法学作为国学发展的理念和贯彻法学优先发展理念的建议。

左海聪发言分享了他在国际经济法教材编写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他认为好的教材首先应该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进行很好地概括,其次要清晰阐述基本的法律规范,最后还要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的成果。同时,判例的应用也是完善国际法教材的重要一环。

李友根反思了当前模拟法庭教学的缺陷,他提出今后可以增加学生模拟上诉法庭审案的情况,也可以模拟国外法庭庭审程序,可以请真正的法官、律师参加模拟法庭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真正法庭的气氛。他还提出,开办模拟法庭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所有毕业生将来都是当法官或者律师,而是他具有了这种能力,以至于各个法律岗位都能够适应。

赵宏瑞提到中国法学教育存在以下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未全面体现中国的240部法律;法学部门法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不足,公路法、电力法等高价值法律不教。他还建议各高校可自主选择法学教材,不必局限于红皮书。

杨峰则以该院互联网数字化教材实践为例,在新时期互联网+教学普遍运用背景下法学教育如何发展、是否应创设以及如何创设数字化和智能化教材发表了看法。数字化教材最初和最大的特点直观性,具有良好的情景展示功能,赋予新的教学的直观能力。这种互动性促使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反复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加深并拓展知识。

自由讨论:

与会者就李友根教授关于模拟法庭的发言,对模拟法庭的作用、设置、法律文书写作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第三分论坛: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和法学教育

第一单元由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孙长永、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怀效峰主持,司法部司法考试司副巡视员王红、湖南科技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徐德刚、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老师戴激涛、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胡玉鸿、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尹飞、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袁钢、湖南商学院法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期湘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王红发言的题目是“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和法学教育”,首先介绍了从教育部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和法律职业、行业目前的队伍建设状况,然后通过分析近年来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的相关统计数据,表达了对法学专业扩招的忧虑;最后提出职业资格考试目前没有定论的内容,引出法律职业考试同司法考试衔接的问题。

徐德刚提出了一些地方普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困境:一是队伍建设难;二是平台搭建难;三是条件保障难;四是质量参差不齐;五是学生就业难。提出通过产业调整、政策调整及学科整合来解决困境。

戴激涛基于五百多份法律工作者的问卷分析,主张法学教育应当多元化,在保障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应当保障不同地域、类型的院校培养法制人才,精英法学院有自己的方式,地方法学院也要找到自己的方式。

胡玉鸿提出了三点困惑:一是如何认识和界定法科学生人文素质的标准;二是如何认定法学教育应有的范围;三是如何认识现代科技在法学教育中的作用。他认为不能在科技的发展中迷失法学教育的方向。

尹飞认为行业需求不必要过度悲观,法律职业需求可以用法律手段解决,从最狭义的角度去思考法律职业,我们可以通过制度的改革,将法务人员纳入体制内,法学专业人才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袁钢认为应该允许高年级本科生、法律硕士可以参加法律职业考试,应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重点考察考试结合实践水平,多考综合题。推动法律职 业资格考试内容与法律硕士的知识体系的衔接。

刘期湘认为,法学不仅要培养法律专业人才,也应培养学生从内心尊重并能够信仰法律,必须建立廉政法学教育体系,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自由讨论:

宁波大学教授董茂云从历史发展角度论述了统一司法考试的合理性,并对参加法律职业考试的资格表达了看法。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杨德敏认为现在的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比较弱,对理论和法条的学习比较多,在分析案件过程中把握案件事实能力欠缺。

第二单元由山东政法学院副校长刘炳君、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孙笑侠主持。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沈伟、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黄辉、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燕、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孟庆瑜、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刘向林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沈伟认为当今法学院的发展和法学生的就业有司法考试导向、科研方向导向、市场方向导向及国际化导向。

黄辉围绕法学需求与行业教育的问题,反映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诊所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给学生完整的框架体系。

李燕以新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资格衔接思考为主题,分析了现今教育背景下要解决当前就业困难问题,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蓝图,核心是构建统一的法律职业人员职前培训制度。

孟庆瑜认为,法学专业就业形势不必过于悲观,各个国家治理层面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必须以法律职业为导向,与职业资格考试有紧密联系,国家应当设计和引导实务部门参与。

刘向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是我们的法学教育还不能真的能满足行业需求,二是我们的法学教育不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法学教育应当在学位体系上进行改革;三是确立我们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学生信仰与法律思维的培养。

自由讨论:

哈尔滨师范大学法学院毕业生苏航就应解决知识产权人才缺口这一问题向在场法学教育领导和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虑。哈尔滨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隋晶秋在现在进入法检要考公务员和司法考试,而且员额制也有所限制的基础上,希望法科学学生能转换思路到别的地方实习,拓宽就业途径。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孙长永认为就国家治理需要来说,对策大部分是技术性的,宏观的思考还不够,而且本、硕、博三个阶段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贡太雷认为法学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一种意识,不应把法学教育工具化。

第三单元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办公室党组书记冀祥德主持,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黄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许身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翟中东、海南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刘建、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郭宗杰先后发言。

主题发言:

黄瑶首先通过法学人才培养规模增长过快以及培养过程中同质化现象进行论证,指出法律服务存在供给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其次,法律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应当适度控制供给规模,设定市场准入的标准,适当调整供给方向,有效提高供给质量。她还介绍了中大诊所教育的经验。

许身健通过对法学人才培养的反思,指出当前法学教育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法学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不顺畅等突出问题。他认为不仅应当重视理论教育,更要通过模拟课程、诊所教育增强学生的实务能力,加强法学人才的职业伦理教育,接近国际化培养目标。

翟中东提出监狱警察的培养应着重于法学教育和工作经验两方面,但近年来却陷入知识生产和更新速度缓慢、课程内容被实务左右等经验主义的困境。法学教育和实务需求的不匹配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高等教育含金量不足,培养体制“一步走”造成的,解决的方式在于建立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有机统一的交叉学科基础,重视加强职业技能的教育。

冀祥德指出法学教育根本问题在于供给和法律实务需求之间的矛盾。他认为,诊所法律教育和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计划和目标也具有契合性,法学教育改革中,全面推行中国特色诊所法律教育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法学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应当把诊所法律教育纳入改革的核心体系。

刘建梳理了金融刑法学过去近四十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他肯定了金融刑法 学的学术价值,认为它应该是一门独立的法学交叉学科,但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

郭宗杰通过介绍暨南大学在上个世界三、四十年代的课程体系设置,反思了当下法律课程设置中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法学教育的内容与定位问题。在当时的暨大法科,百分之四十的课程是英文授课,而且法科学生要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课程,值得借鉴。他提出,应当寻求法学教育的应用性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平衡;定位上,应允许不同的学校在教育体系、教学体制上存在差距。随着法学教育从普及化到职业化再到精英化的发展,法律行业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给法律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与思考。

自由讨论:

青海师范大学马旭东主要围绕民族语言法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这一主题,结合课程设置、实践课程的安排、民族语言的教育等几方面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安徽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胜利等与会其他学者还就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标准、实践教学的资源及可行性问题,以及行业需求是否应该影响本科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第四分论坛:诊所法律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第一阶段由许身健副主任主持,张文显会长在致辞中之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使法学教育贴近实践,就要通过诊所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能力。他强调下一步应把法律诊所上升到实践科学的高度,使诊所在法律教育在理论上、方法上有新作为。

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龙翼飞主任作诊所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本届专业委员会在任职期间内定的发展目标——“入主流、高标准、国际性、有特色”已经实现。第二,目前的诊所教育培育了很有 特色的项目——公益法律志愿者服务项目。第三,诊所教育还在探索新的方向,积极开展同教育机构、基层法律援助机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第四,诊所法律教育业委员会编辑并出版了相关的科研刊物,给开设诊所法律的院校提供丰富的文献智库资源。第五,诊所教育网站维护和建设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网络时代诊所教育通过网络的方式向院校传播,和海外的教育机构进行交流。第六,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按照计划每年进行教师技能培训,总结经验,分享创新性的教学成果。第七,在每个针对工作需要,召开常务年会会议,调整工作计划,同时大力寻求社会资源支持相关工作。第八,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相当多的学校根本没有开展诊所法律教育,这些学校对诊所法律教育缺乏应有的认知;其二是从事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反映了教育资源的匮乏。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未来法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诊所教育如何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环境,从而承担引领、探索未来法学教育的使命。它应当展现特色与价值,为新时代法学教育提供更新鲜的经验和理念。

龙翼飞主任宣读专业委员会新的议事规则和换届方法,提倡设立常务委员会作为日常工作管理机构,并且在其下设秘书处具体处理相关活动,并借此推动各院系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论坛第二阶段由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杨晓雷主持,西南民族大学的侯斌老师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为背景,提出“法律应用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建构的观点,围绕法律实践能力综合培养,从目标、课程、资源、管理和评价等方面,搭建科学性的实践教学系统,推进法学实践教学升级提质。暨南大学杨春华教授提出,法律知识授课模式为主的现实教育环境中,必须开设法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法学实验性教学课程,形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闭合式知识体系,以实现知识传授与技能练习的和谐统一。中国政法大学刘瑛教授从法律诊所教学基本问题研究入手,对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创新意义、运行特点、课程教育和基地实践等进行深入探讨,对知识产权法律诊所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江苏警官学院的刘莉老师则在遵循主客观相结合、规范性、可行性和先进性四项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从法学 实践教学基地、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和监督机制等几个方面重新构建法学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弥补传统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中的不足之处,契合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最后由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高跃先一一点评。

自由交流阶段,在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黄新华主持下,来自各个高校的法学教师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分享了诊所法律教育专业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共商问题解决之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长城老师通过视频的方式当场向大家展示了师生共同研发的一套支撑法律诊所的OA系统,得到广泛好评。会议最后,黄新华常委呼吁大家将与诊所法律教育专业相关的信息、活动、学术著作等内容发布在法律诊所的网站上,方便师生学习交流。

院长对话:法学教育的新时代、新征程

复旦大学法学院孙笑侠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龙翼飞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黄瑶、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沈伟“围绕法学教育的新时代、新征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黄瑶从教育部双一流大学建设谈起,认为法学教育的双一流建设应该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应该避免将双一流建设简单化为一流学科建设,再把一流学科建设简单化为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不利于法学人才的培养,不利于法学教育的长期发展。同时也提出,各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应该是错位发展,避免追求大而全,避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现象,进而加剧就业竞争,并以美国佛蒙特法学院环境法领域的卓越成就进行了说明,认为可以借鉴参考美国法学教育的经验。

冯果在发言中提出,中国法学教育的40年,从初步恢复建设,到全面改革,再到目前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确实存在诸如教材、课程等还不太完备,新型学科、交叉学科供给不足,教学手段比较陈旧等问题。并以武大法学院作为研究 性大学,正在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为例进行了说明。武汉大学法学院一直比较注重理论研究,重视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同时也特别重视学生健全法律人格的养成。

龙翼飞着重围绕诊所法律教育进行了发言,指出诊所法律教育从西方国家引到中国以后,已经蓬勃开展起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诊所法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但我国的诊所法律教育也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全国600多所正规的法律院校,只有1/3真正意义上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因此,诊所法律教育事业发展空间很大。同时也对我国诊所法律教育的水平、特色、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沈伟在发言中从法学教育的司法考试导向、教学评估导向、科研导向、市场导向、国际化导向等谈到法学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一体化与本地化、普遍化与特色化、国际化与本土化、专业化和政策化等五大矛盾,以及法学教育面对这些不同导向与矛盾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沈伟认为,法学院应当把培养优秀的职业法律人才作为第一目标,同时也要有相对稳定的培养体系。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主持,本届年会的承办方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朱义坤与下届年会的承办方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立东进行了会旗交接并先后发言,朱义坤院长对与会嘉宾长期以来对暨南大学法学学科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对暨南法学90周年华诞的美好祝愿表示了感谢,蔡立东院长则向与会嘉宾发出了热情洋溢的邀请,期待来年长春年会的到来。

会议最后,由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会长张文显教授讲话。张会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法学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法律体系之中,对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不够,法学学 科体系的中国特色并不是意识形态问题,中国特色也应当直面世界问题。张会长的讲话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共鸣。

第五篇: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摘要 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无法有效衔接、缺乏职业技巧的训练等问题,急需寻求应对困境的良策,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本文试图对此疑难症结作一简要分析,寻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

1.1 法律职业的概念

在我国,法律职业,从广义上说,是指人们所从事的与法律相关的各种工作;从狭义上说,是指只有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精良的法律知识、娴熟的法律技能与严格的法律伦理的的人才能从事的工作。现代层面的法律职业指的是后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具有以下特征:(1)专业性:法律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背景。它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专业化程度。它对从职人员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资质要求,法律职业的从业者一般是经过专门法律训练,从而拥有法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即“法律人”。法律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关于法律规则的知识,又包括法律方法、法律观念甚至是法律理念的知识,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性。法律专业技能主要是指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等。因此,它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类职业一样,形成了与专业化相适应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都需要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职业训练后,才能进入其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2)独特性: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思维的程序性。(3)伦理性:法律职业是一种以法律为信仰的职业,有着共同的职业精神追求。法律职业者内部还传承着一种职业伦理,这种职业伦理不同于大众伦理或公共道德,它与法律职业所追求的价值相联系,与法律职业者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密切相关。(4)独立性:法律职业者对他们的工作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负责,自主或自治地决定自己的活动。独立地开展法律服务活动。

1.2 法律职业对于法学教育的要求

按照各国一般的作法,要从事法律职业,不管是做私人执业律师还是法官、检察官,都必须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受过基本的法学训练。这是因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必须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和独特的思考论证方法,而这只有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

英国的法律教育注重实践及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从业人员,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英国各大学的法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从业者服务的,通过法学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进入法律从业者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进入法律职业创造条件。在美国,早期要成为律师须在伦敦的四大律师公会受过培训,或在一位美国律师的门下当过学徒。充分体现对技能和职业性的强调。在大陆法系国家,要成为法官、检察官,也必须经过多年的法律学习和实践锻炼,并且通过严格的司法考试。

可见,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成为法律职业的基础。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正是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和训练了法律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法律教育模式有四种。(1)美国模式:四年本科非法律教育+三年法学院法律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把法律教育完全当作职业教育。按照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2)英国模式:三年法律本科教育+一年法律职业深造教育+一年或两年学徒式实习。其主要特点是保留了传统的学徒式职业训练方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心。(3)德国模式:四年法律本科教育+淘汰式的司法资格考试+两年司法训练所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把司法训练交给司法部门统一进行,由职业学校主要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由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4)澳大利亚模式:五年双学士学位教育+六个月至两年不等的法律实践培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从以上这些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且行之有效的模式看,不论其法律教育的管理体制如何,但在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互动关系中,法学职业对法律教育总是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法学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第一位的。法律本科教育必须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培养法律人才。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将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

3.1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

目前在我国法学教育并非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更不是惟一途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由于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相互间长期脱节还导致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长期分离。法学院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论述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较少涉及真正的案例教学,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往往不能较好地实现对接。同时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也相当有限。

3.2 缺乏职业技巧的训练

法律职业要求法律职业者具有法律职业思维和法律职业技术。法律职业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表达和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法律人”来说,法律思维能力是其最为核心的素质要素,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同时,法律职业者更应具备法律职业技术,包括法律解释技术、法律程序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庭辩论技术、法律文书制作技术等等。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术不能自然形成,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它是法学教育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然而,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普通人”的思维水平上,更不要说拥有什么法律职业技术。许多本科生在完成了四年的大学学习后,仍没有亲自参与过一起案件的代理、审判等诉讼活动,甚至对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具体的操作技巧及方法的选择。法学教育只有与法律职业密切结合,才能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才能建立相对稳定和连贯的知识传统。“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法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法律,了解运用法律的必要程序和技能,培养学生按照律师的习惯思考和分析问题。正如美国一位法律教授所言:“法学院的学生们需要工作技能,忽略技能训练会给学生们带来危害。技能应该伴随学生度过他们整个工作生涯。”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法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

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职业方法与能力的教育,是具有法律职业训练的特点,而法律训练旨在训练和提升法律技能、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加强法律职业训练,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坚持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明确教学定位。法学教育应当是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法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使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注重实验教学环节课程课时的分配,侧重对基础法律工作实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重视与司法考试的接轨。随着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的修改和统一司法考试的实施,法学本科教育逐渐变成了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律职业工作的基础教育,统一司法考试成为衡量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尺度,还对我国各类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将起着较重要的导向性作用,2008年起国家决定法科学生在大四期间可以报名参加司法考试,这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法学教育应当关注就业对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适当考虑统一司法考试的变化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合理、科学的配置课程,提高学生对司法考试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加强教学内容的通用性。由于法科学生去向的多元化,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学生多样化职业选择的需要。学校应对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及大多数学生职业选择的情况进行研究,对专业培养所必需的和大多数学生将来就业所共需的实践性技能进行科学的选择与提炼,把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以提高法学教育的适应性。

(4)重点改革实践性教学。法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使学生得到法律操作与思维能力的真实训练。法学教育应围绕教学定位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每一种具体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主要步骤、考核等都重新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执行性。如将原专业模拟实习的内容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案例研究类课程结合,增设实验类课程,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原专业模拟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同时增设法学辩论和法律诊所的新实践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下载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召开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部高校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在长沙召开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