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2012亚太诊所法律教育论坛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年会提交论文[5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2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2012亚太诊所法律教育论坛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年会提交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2012亚太诊所法律教育论坛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年会提交论文》。

第一篇: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2012亚太诊所法律教育论坛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年会提交论文

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李俊刚

摘要:刑法修正案

(八)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出台,结束了实施了八年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但社区如何开展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成为一项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课题,法律诊所(尤其是社区法律诊所)在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时可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好社区矫正的平台建设、培训工作、心理矫正工作,建立健全社区法律诊所的值班制度、登记制度、走访制度、汇报制度以及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

Abstract: Criminal law amendment(eight)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were introduced, which ended eight years of trial implementation, mar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it has lai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reform and consummation of China's execution of punishment system.But it is a perfect ceaselessly subject in practice for communities on how to carry out work of correction for the prisoners.legal clinics(especially community legal clinic)can play their advantages in resources 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work, to promote the work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smoothly.The first is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training, psychological correction work,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ommunity legal clinic duty system, registration system, visit system, report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rchives management.一、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社区矫正是一个外来语。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正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近代学派的大师们认识到监狱刑罚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对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区矫正便由此发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使社区矫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并逐渐由学说渗透到立法,再转化为各国的行刑实践。注重对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报复,刑罚的目的是将社会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进行社会生活的犯罪人再社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社区矫正比监狱矫正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

国外较常见的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之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中国的“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从国外视角来看,社区矫正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但在我国,由于制度建立时间还比较短,各个负责的机构间还缺少实务上的经验。加之,司法所与社区工作的繁重压力,这些都给社区矫正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现行的法律规定主要见之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和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12年1月10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这些比较详细的规定结束了实施了八年试点工作,为我国进行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根本上的法律依据,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注重整合力量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人文关怀,坚持做到了“三不三多”,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旧账,思想上多交流、生活上多关心、就业上多帮扶;基层司法所针对部分矫正对象家庭困难的情况,联合社区积极开展对点帮扶活动,在共同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同时,努力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使矫正对象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

全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从试点开始逐步走向全面试行,初步取得了成效。我国于2003年开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9年在全国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发展迅速,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矫正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覆盖全国91%的地(市、州)、72%的县(市、区)和65%的乡镇(街道)。北京等13个省(区、市)已经在全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59.8万人,现有社区矫正人员27.8万人。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难题。比如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矫正工作无相应的法律依据和强制措施的保障;社区群众的认同度不高;矫正对象本人的心理障碍;矫正经费的短缺和无着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限性;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的短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人给予更大的关心与关注,因为对于社区矫正的对象来说,没有社会的关心与爱护,他们是不可能顺利的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之中的。由于法律诊所的出现,可以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大量的志愿者并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

二、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可行性

首先,法律诊所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弥补社区矫正工作因志愿者缺乏而产生的不足。从现在社区矫正工作的试点情况来看,担任矫正工作的主要是司法行政人员。但司法行政人员在从事矫正工作时也需要培训,而且还面临人员短缺、工作强度大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也使我们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利用社会资源的问题上不够充分,使得社区矫正的心理矫正难以完成。从本质上说,社区矫正工作就是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在社区中进行有针对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法律诊所的学生主要来自大三,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法律素养,健全的法律人格,基本全面的综合能力,比较充裕的工作时间,最为关键的是投身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热情。

其次,社区法律诊所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社区法律诊所是法律诊所种一种新兴的形式,它具备调解与服务的双重功能,随着社区法律诊所的普及,在很多社区中都建立了这样的组织。该组织扎根于社区之中,掌握学校、社区民警、律所等多种资源,为社区矫正工作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社区法律诊所不仅是一个矫正工作的场所,再次,法律诊所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社区矫正在中国还只是处于雏形阶段,虽然管制、缓刑、假释等具备了一定的社区矫正的因素,但相去甚远。因此,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任重而道远。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各国都在不断进行刑罚制度的创新,尝试用最有益的方式处理犯罪和犯罪人,社区矫正就是这样一种刑罚方式的探索和实践。从试点走向实现,社矫正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在很多方面如果说社区矫正工作还只是空白的话,也并不为过。法律诊所依靠强大的大学,可以作为研究社区矫正行为的平台,作为一个研究社区矫正效果的场所。一方面是理论的升华,一方面是实践的探索,两者完美结合将大大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

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在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试点。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法律诊所参与了社区矫正工作。很多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诊所。社区矫正是刑事诉讼中执行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法学院本科生非常适宜参与这一工作。以武大大学为例,它把社区矫正作为刑事诊所的教学方向,一方面与省法律援助中心、区法院合作,积极寻求指导学生参与刑辩工作的模式,另一方面与区司法局共建社区矫正教学实习基地,积极参与展社区矫正工作。在黑龙江省,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仍然处于初创阶段,但一些学生参与社区的实践活动已经涉及到一些社区矫正的活动。社区矫正是一项庞大的体系,很多制度的建立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和总结。这里,仅就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对法律诊所参与哈尔滨市社区矫正工作,结合社区矫正所面临的困难,略谈一点制度的构想。

首先,做好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平台建设

2009年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府签订了“互设法学研究实践基地促进地校合作”的协议。从2010年5月21日,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与南岗区委政法委、南岗区综治办、南岗区法学会联合联合创办“社区法律诊所”,并举行了揭牌仪式。该社区法律诊所属于外挂型的法律诊所模式,依托社区获得案源、资金等资源。如今,南岗区所有的社区几乎都设立了法律诊所,学生有固定的值班时间安排。两年来,在南岗区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及12个社区的支持下,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形式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尤其在处理拆迁纠纷等群体性事件中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种模式之下,由政府搭台,社区主持,社区法律诊所唱戏的基本格局初显雏形,而两年来的社区法律诊所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动也初具规模。这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地校合作模式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该模式具有的巨大潜力。在社会管理方式上,社区法律诊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社区中的法律诊所便成为了处理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的平台。

其次,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学员选择与培训制度 目前,法律诊所学员的选择主要来自大三,实际上每个学校的法律诊所学员的选择都各不相同。如有的学校实行一学期一期,学员的选择主要来自大三。若法律诊所的学期是一学年,则法律诊所的学员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比较合适。参与社区矫正的学生也有特殊要求,如男学生的比例要适当提高,以降低接触犯罪人员过程中的风险,应当主要安排大三的学生,这样学生具备更多的实践经验和交际能力。

参与社区矫正的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是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针对日常管理的任务和工作程序、社区服刑罪犯的行为约束、审前调查评估、社区矫正罪犯的交付和接收、社区教育矫正和解除矫正、矫正工作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展开的。尤其是在如何对犯罪人员进行心理干扰方面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再次,成立专门的心理矫正中心

心理矫正是面向全体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开展心理教育、心理辅导等活动,使他们对心理矫正和心理健康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激发和强化自我矫正的积极性、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加速再社会化进程。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评估与诊断、制定心理矫正计划、签定心理矫正协议、制定心理矫正方案等。

成功的心理矫正应当注意做好两项工作,在心理矫正前先要做好服刑人员的人身危险性评估,包括入矫前的人身危险性评估、人矫后的人身危险性评估、解矫前的人身危险性评估。这样不仅可以将强对服刑人员的信息的了解,还可以降低学生参与社区矫正的危险性。然后要做好心理矫正的工作方案。社区校正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以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实施辅导、教育、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矛盾,摆脱心理困扰,改变问题行为,促进心理健康。

四、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具体工作

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包括三类:矫正工作的专职人员(司法行政干警)、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志愿者。其中法律诊所的学生属于第三类人员。其参加的主要工作是一些在专职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进行初级的社区矫正基础工作。

(一)参加统计分析、信息报告、档案管理和情况通报工作。这些活动是社区矫正的基础工作,该项工作任务之繁重、工作量之大,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尤其是没有直接面对服刑人员的危险性,法律诊所的学生比较适合分担此项工作。

(二)参与定期报告工作。定期报告是为了保证矫正机构全面了解服刑人员的情况。服刑人员必须定期向矫正机构报到,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对自己认罪服法、遵守社区矫正纪律、参加学习、培训、公益劳动等情况的以及下步努力的方向。定期报告与定期走访工作的性质是相同的,学生在参与定期报告工作时主要是起及时记录、反馈,必要时要进行及时的心里干预。

(三)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一定培训的学生可以参与服刑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人是可以改造的”。这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基本理念。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当服刑人员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难题和困惑,要根据社区矫正罪犯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在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基础上,对不同犯罪类型、不同情况的社区矫正罪犯,因人施矫,实施个性化教育矫正,是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的重要方法。

(四)监督服刑人员的公益劳动工作。社区矫正罪犯应当自觉参加教育学习,有劳动能力的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增强法制观念,培养责任意识和自新意识。社区矫正罪犯参加社区服务,不是惩罚,是培养社区矫正罪犯的劳动习惯、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纠正其不良习性,促使其认罪悔罪,走向新生。

(五)做好社区矫正的预警及紧急事态处理方案。社区矫正是一个新兴事物,其制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可能会面临需要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还可能会发现新的无法预料的危险。这就需要法律诊所学生做好工作记录,做好服刑人员的风险评估,从而安排预警和紧急事态的处理方案。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刑罚制度已经从以监禁刑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非监禁刑为主的阶段。在许多国家中,适用社区矫正的人数大大超过监禁人数。国外社区矫正的方式主要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电子监控等。社区矫正的法律价值是以惩罚为基础,以恢复性矫正行为为主的刑罚制度,实现社会的和谐作为基本价值目标。和谐意味着合理地界定利益关系,合理地分配利益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切实保障各个利益主体合理的利益,平衡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法律诊所在承担社区矫正工作时,应侧重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矫正,通过多种形式,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弃恶从善;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就业、生活、心理及维权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社会稳定等都具有全方位的意义。可以说,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即要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可以大有作为。

第二篇:诊所法律教育学习心得六

诊所法律教育学习心得

5法学102班孟笛青学号:102411022

4今天的课程以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辩题是“在律师承接业务的过程中,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哪个更重要”。我们组与胡玉娟组代表正方,认为职业道德更重要。我方辩手分别为:一辩罗华权、二辩邱卫平、三辩李鸿慧、四辩林国锦。雷宇组与黄乃勇组代表反方,认为职业技能更重要。他们的辩手分别为:一辩黄乃勇、二辩雷宇、三辩蒙佩娜、四辩覃贤达。

辩论伊始,双方辩手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在第一阶段,双方一辩进行观点阐述,为本方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论据,二辩分别为本方的观点进行补充,三辩则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攻击。我方的论据主要有:第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第三,职业技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提升,但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发生偏差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扭转和改正的。第四,我们不否认律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认为职业道德更重要,如果拥有高超的技能而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那么就会给社会造成更大伤害。而反方的论据主要是认为:首先,取得律师从业资格就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就是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其次,当事人更看重的是律师的职业技能,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再次,职业道德是被大众普遍认可的,已深入人心,因此不需要再强调它的重要性。接下来,在互相发问与自由辩论阶段,各位辩手引经据典,你争我辩,妙语横生。在亲友团提问阶段,各组其他成员也纷纷向对方辩手发起攻击。最后,由双方四辩进行总结。

不过,张老师对于这一次的辩论赛并不是十分满意。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准备的不充分,并且我们之中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辩手,因此无论是从气势上还是技术上来讲都不如往届选手。他强调辩论赛破题很关键。所谓辩论赛的破题,是指在辩论开始时用简洁凝练的几句话,说破辩题的要义。破题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辩论赛的成败。这如同作战一样,一开始双方都要抢占“制高点”。占领了“制高点”,就掌握了主动权,就可以攻击如猛虎,防守如泰山。本场比赛辩题的关键在于是在律师承接业务的过程中。而我们双方都没有抓主要害。其次,他也指出反方的一辩在立论时就没有做一个全方位的陈述。因此,比赛结果是我们正方获胜,而反方二辩获得最佳辩手。

其实,我认为这次比赛对我们有两大重大意义。首先,辩论赛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辩论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而在法庭上,双方律师的争辩就像是一场辩论赛,律师是辩手,法官是裁判。通过双方律师的据理力争,法官作出公正的判决。因此,辩论赛就是我们未来走上法庭之前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第一,它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一方面,对辩题进行具体分析能够锻炼我们思维的完整性,让我们学会从问题的多个侧面展开思考,丰富思想,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它也能锻炼我们思维的准确性,对所辩论的问题有比较深人的思考,这

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于问题的本质,就越是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找到对方的要害之处,从而展开攻击。同时,它还能锻炼我们思维的敏捷性。凡擅长辩论者,都与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有关,惟有如此才能在辩论时面对咄咄逼人的进攻和一连串的提问,成竹在胸,反应敏捷,迅速调动日常的知识积累,—一予以回答和辩驳。第二,辩论赛能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双方以明白无误、有条不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所说的陈述,还要思维敏捷,善于运用逻辑进行归纳综合,通过对方的发言,迅速形成自己思想脉络的发言提纲。此外,这也有利于我们提高自信心。在辩论过程中,只有信心十足,才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给队员以力量;才能冷静地应付场内的各种变化;才能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辩论赛还能提高我们的团体合作精神。在辩论赛中,不仅要求辩手个人具有高超的技艺,也要求辩论队具有良好的配合。因为辩论赛有时间限制,如果配合不够默契就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从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律师也是如此。律师与当事人之间只有开诚布公,交换意见,相互沟通,这样才可以既形成良好气氛,增进团结,又可以统一认识,实现科学决策。

其次,这次辩论赛的另外一大意义就是促使我们更加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判断人们执业行为优劣的具体标准。它对职业技能具有统领作用,能够指导职业技能的发挥,并且促进人们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技能的有效发挥需要职业道德的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一个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往往是因为他们以高超的职业技能服务于社会,为公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优秀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体现职业道德。当一个人职业技能不完善的时候,道德就无从谈起。如果此时非要来谈职业道德,那么这种道德就是一种伪道德。因此,职业技能是一个职业的本体所在,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只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才有可能体现职业的价值。

因此,我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篇:“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摘要:街道法律诊所源于美国,依托于街道法律诊所的基本理念,在结合本土现实情况基础上,尝试构建

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首先界定了新诊所的概念、特点,其次从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新诊所课程建设构建新诊所体系,最后介绍了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的初步实践效果及其已具备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培训援助;街道法律诊所;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美国,广义上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分为四类:虚拟的法律诊所、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校外实习诊所以及街道法律诊所。目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也发展成多种模式: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假象环境之下的角色模拟,相当于美国虚拟的法律诊所;另一种是以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法学专业教育实习,又称毕业实习,相当于美国的校外实习法律诊所;第三种是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诊所式”实践教学模式,相当于美国的“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第四种是法律咨询与社会调查,相当于美国的街道法诊所。[1]前三种在我国实践较多,而第四种街道法律诊所在我国实践很少。美国的“街道法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在法学院的经历,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法律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责任感和律师职业道德。[2]在“街道法”诊所中,学生就法律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处理纠纷的方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对非法律人士进行指导,意在培养知法、懂法的“积极市民”。鉴于街道法律诊所在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我国法律院校应该开展此种法律诊所模式的研究。本文在吸收美国的“街道法诊所”理念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尝试构建一种符合我国现今法学教育体制的中国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

一.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概念

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

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土法律需求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诊所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职业学校等社会单位,通过培训这一教育形式为弱势群体系统的讲授法律知识,从中锻炼法律诊所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法学实践教育方式。它之所以称为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首先在于“培训”形式,“培训”一般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及管理训诫行为。与传统培训概念相比,新模式法律诊所更侧重于通过“授课”这一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来实践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培训主体为大学生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法学学生,培训客体为渴求法律知识、急需提升法律素质的社会群体,培训内容是利用街道法律诊所教育平台,通过培训的方式,为广大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系统化、多方位的法律知识教育援助。其次,目前的法律诊所教育侧重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其中涉及到对具体法律的运用能力、文书的写作能力、对专为评估而设计的模拟案例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在“真实委托人诊所”中对学生业务能力的综合考察等[3],而新模式法律诊所侧重于学生对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法律的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现实案例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诊所学生由法律教育客体转变为培训授课主体,成为培训法律课堂的主动参加者和课程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诊所学生不但对法学理论和法律

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还重点培养了自身表达与沟通这一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特点

1.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法律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教育,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形式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般意义上的诊所法律教育是倾向于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法律知识,掌握交流、辩护、谈判、代理等法律实践技巧,养成法律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而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更侧重于法学学生对法律精神、法律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的运用,通过知识讲授、案例模拟、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法律咨询等援助手段。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就是通过法律知识培训这一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新模式法律诊所以法律知识教育为援助手段,即通过授课、讲座、社区咨询、街道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无偿提供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意识。通过“培训援助”创新了法律援助手段,从已有的个案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普遍援助模式,使接受法律援助的对象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且从已有的法律诉讼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法律教育援助模式。

2.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提升法学学生综合素质,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内容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首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仅是其表层价值,这种法律教育模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就是应用法律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法律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在具备了法律理论功底之后,需要

准确地把握案件事实问题,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具有法律意义的内容和要件[4]。新模式法律诊所中的诊所学生即是在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之后,准确把握培训客体的需求,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案。新模式法律诊所利于培养法学专业思维技巧,具体表现为收集、整理和研究法律资料的技巧;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为具体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进行法律研究确定研究问题并准确清晰阐释的能力;检索最新法律资料的能力。在新模式法律诊所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诊所学生运用各种实践方法训练法学专业专有的思维技巧。

其次,培养法律人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所代表的社会公平及正义紧密联系。新模式法律诊所中,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来培养和锻炼学生。新模式法律诊所强调参与公共服务的意义,这种公共服务是从事法律专业人士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部分。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对培养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意识和职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心和社会正义感,在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的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三.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构建体系

本文构建的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充分结合了吸收美国街道法律诊所的理念,并特定化了培训授课这一实践手段。新模式体系包括: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课程建设两方面。

(一)新模式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体为诊所法律教师,客体为参与诊所课程学习的法学专业学生。为保证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一法律诊所模式的理论价值,发挥他的教学功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必须使自身具备一定条件。

1.诊所教师必须尽职责完成三个基本工作: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有效管理诊所课

程,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首先,街道法律诊所课程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与弱势群体或渴求法律知识的相关人群进行有效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群体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对讲授内容质疑的处理能力;培养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各项工作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展示优良品格和专业素养的能力;帮助发展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街道法律诊所课程管理要求诊所教师完成以下工作,帮助学生适应其法律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了解培训群体的特点,并使其在这一群体中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发现培训对象质疑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处理法律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帮助学生从经验与教训中学习,培养学生健康且完整的法律职业性格。最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诊所教师,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个人的重要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学生完成个人计划的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

2.学生加入诊所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形式条件,加入诊所时必须庄严承诺自己将认真、负责并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诊所学习和工作中,这种自愿承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诊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实质条件按包括:诊所学生一般为三年级法学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对重要的法律概念等基本问题有全面且完整的理解;诊所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法律、法规条文和重要司法解释内容,并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律理论紧密联系,熟练运用;学生必须培养自身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判例的兴趣和敏感度,及时发现适合培训课程改编的案例和判例。诊所学生应该具备发现案件事实与相关法律之间联系的能力。诊所学生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学会与partner共享信息与资源,学会倾听和了解partner的观点。诊所学生还必须必须具备善良、严谨的职业心理,能够用普通话清晰表达讲授内容。

(二)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建设

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按实施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部分:诊所教师专题讲授,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实践效果评价。

1.诊所教师专题讲授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教师和诊所学生,诊所教师主要应完成三个教学内容:第一、了解援助对象现实法律需求,督促、辅导学生按援助对象需求制定培训援助教学纲要;第二、引导、帮助学生确定培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目前针对援助对象自身特点,培训内容主要应以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法规条文、典型真实案例为主;第三、帮助诊所学生学习和掌握培训授课的方法,例如培训授课的基本顺序应该是案例在先,然后根据案例中的矛盾向学院提出问题,最后引出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规定,此外诊所教师还需要在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

2.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学生,诊所学生主要完成两项工作。首先是授课前准备工作。在这一期间,诊所学生分组进行按组设定讲授专题内容,并根据培训援助教学纲要制定具体的授课内容,例如针对盲人按摩学员讲授劳动合同法,就不必讲授或仅简单概要介绍集体合同和劳务派遣这部分内容。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讲授编写教学内容,包括将真实的案例进行改编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使改编后案例能够引出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其次,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对象课程展开,诊所学生将自身准备的授课方案,包括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真实案例讲授给援助对象的过程。再次,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根据培训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出新的培训教学案例,也可能会发现授课准备时忽略的重要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还会发现在培训课堂上诊所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支持等问题。同时诊所教师也会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诊所学生的理论不足,甚至会发现诊所

学生对原有理论的错误认知和错误运用的情况。这些都是培训式街道法律诊所教学亟待改进之处,所以这些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过程对于这一新模式法律诊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遇

培训授课式街道诊所教育选择开放的教育环境,尽可能地通过多元教育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模式法律诊所根据弱势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较弱、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创就业时易处处碰壁等现状,应以“切实满足对象需求”设置培训授课内容。培训授课内容涉及合同法、公司法、劳动合同、保险、与创就业有关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救济途径等等弱势群体急需的方方面面内容,诊所学生按照法律认知思维使所有内容成体系化,使专业内容通俗化。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尝试设置培训课程内容:⑴合同的订立、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⑵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财务会计;⑶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工作时间、社会保险福利;⑷行政许可、征收、处罚、强制与行政复议;⑸刑法的构成要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类型;⑹权利救济途径、诉讼程序、诉讼时效等方面,分析诉讼、调解、仲裁等救济途径的利弊。这些法律基本知识能使培训对象有能力认识并解决基本法律事务。

最后,本文无意夸大街道法律诊所工具价值,必须承认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特点决定它无法让诊所学生代理真实案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空间。街道法律诊所的社会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它的教学价值。但若能在更多高校的法律院系推广,并将其与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相结合,将能全面完成其法学实践教学价值。

四.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实践效果

按照以上新模式法律诊所的构建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律诊所师生将新模式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一定实践效果。本次实践主体为三年级法学专业的学生,诊所师生利用2009-2010教学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6个教学周实习期间进行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初步实践。本次实践效果主要变现为四个方面:1.诊所师生总结了这种培训授课的四大特点,第一成人性,培训对象全部为20-40岁之间的成年人;第二,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授课对象并不以法律为职业,他们需要授课者更多的直接讲授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第三,普法性,虽然是普法性讲授,但诊所师生所完成的是系统的、较为体系化的普法授课工作;第四,社会性,需要和不同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例如职业介绍中心、社会保障等机构。2.对受援助群体而言,通过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劳动合同法基本知识,逐步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懂得如何用劳动合同法保护自己的基本创就业权利。3.对学生个人而言,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及角色扮演使学生加深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学理论融会贯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诊所学生发现案件中“法律真实”的能力。在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下,学生不但是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还是弱势群体的“教师”。在探索做好普法教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并锻炼过硬的表达能力。4.对社会而言,无偿法律援助也利于减轻创就业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帮助他们在创就业过程中减少矛盾和纠纷、防范法律风险。

致 谢

在此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韩晋老师对此篇论文撰写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 [M].法律出版社:291-430.[2]韩爱芹.付云岭.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的类型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科教文汇,2009(6)下旬刊:284.[3彭锡华、贾林娟、操旭辉.诊所式法律教育评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1):36.五.结语——法律诊所的发展

[4]王康.中国社区法律诊所教育之建构.中国知网

第四篇: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点与借鉴

[摘 要]: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美国兴起后,对许多国家的法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借鉴了医学院学生在诊所实习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作法,让法学专业学生独立从事司法实务,真切体会法律实践的艰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诊所式法律教育突破了传统法学教育实践环节的弊端,值得我国借鉴。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律诊所;借鉴

法律诊所在中国还是新鲜名词,但作为一种法学实践教学方法已被不少国家采用,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引起关注是近一两年的事。在美国福特基金的资助下,中国自2000年秋季开始,有七所政法院校开始推行法律诊所教育。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受到了我国法学专业学生的极为热烈的欢迎,事实证明法律诊所是一种符合法学实践教学规律的教学形式,我国法学教育应借鉴这一教学形式。美国法律诊所教育及其教学特点

美国的法律诊所教育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医学院医科学生除理论学习之外,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临床实习,实习的地点在医院诊所,在诊所为不同的病人诊断和治疗,完成一名执业医生全部执业素质的训练。美国法律界、法学教育界正是看到医科学生在诊所实习能较全面的接受真实医务增强实践能力的特征,将这种医科实习方法移植到法学教育中,故名诊所式法律教育。在美国,目前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律院校均开设此类课程。

追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历史,萌芽阶段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传统的学徒式法律教学模式已走向没落,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创立的案例教学法占居主导地位。尔后,20世纪早期美国法律援助运动方兴未艾,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JeromeFrank领导组织名为“法律诊所或诊疗所”(Legalclinicsodispensaries),提供给法学院学生实践机会,同时为穷人提供免费法律援助,以此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与此同时,杜克大学的JohnBrardewell首先在杜克大学和南卡罗莱纳大学创设“法律援助诊所”(Legalaidclinic),随后美国许多大学纷纷仿效。这可以说是法律诊所教育的第一阶段。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当时的美国民权运动盛行,越来越多的贫困的人们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法律援助成为必需,律师提供的法律援助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民权运动中法律资源的短缺给法学院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加上福特基金向法律诊所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诊所式法律教育蓬勃发展起来,并开始影响其他国家。

第三阶段即上个世纪末,诊所式法律教育又有新的发展。诊所涉及的社会事务更为广泛,突破刑事、民事代理范围,延伸到人权、移民、环境社区发展等新兴领域,更加注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功能。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倡导者认为:在传统的法学教育中,孤立地以讲座或阅读的方式传授律师从业技能的方法,如同通过阅读汽车操作手册来学习驾驶技术,是不可取的。技能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对成人来讲主要是从经验中学习。经验式学习的教学方法中的核心观点是成人学习与儿童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成人不愿被动接受信息,倾向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在与指导者的合作努力中学习。要全面掌握法律实务尤其是律师实务必须从事真实的实务工作。这大概是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法学院开设的法律诊所来看,美国的法律诊所虽没有固定统一的模

式,但也有其共同的特点:

第一,学校把法律诊所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有的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设,有的学校在三年级才开设,修完该课程可获一定学分。

第二,法律诊所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成熟的学习者,让学生从经验(亦或教训)中学习。法律诊所不同于实习课程,其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培养经验式学习能力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而不仅只停留在基本技能的层面上。

第三,法律诊所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方式,不像其他课程有严格的上下课制度,不局限于某一法律诊所的固定地点,教师不再固守讲台,师生平等讨论案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和监督,做启发性的工作,有时教师成为诊所活动中的一员,教师也没有预先的教学大纲,也不提供标准答案(事实上也无从提供),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可以反对或不同意而独立行事。

第四,法律诊所教学内容既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简单的法庭角色扮演,也包括复杂的现场法庭辩论有一些是在虚拟的背景下模拟训练,但最终诊所学员须委托代理真实的案件,真刀实枪地办案。

第五,诊所式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有密切关系,案源主要是法律援助的案件,且诊所学员总是以法律援助律师(或原告代理人)的身份出现。学生站在律师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再像做“案例分析题”,虚拟地站在法官的角度,对试题中无须证明的不变的条件进行判断,追求与出题者事先预定的答案的一致,这极有利于法学专业学生职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的塑造。

第六,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在法律诊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提问式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对谈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训练教学法;个案分析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与传统的法律教育之不同

第一,诊所式法律教育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在法律诊所里,教师很多时候像一个配角,只是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是主体,是中心,他们完全可以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因为学生是案件的实际承办人。他们要对当事人负责,这种责任感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专业职业道德。这不像在律师事务所实习,跟着律师跑,自己只是帮手、学徒,办案的结果与自己无关。在诊所办案多是为穷人办案,学生为当事人伸张了正义,他们就会有成就感,失败了就会从中吸取教训。

第二,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掘法学新知的能力。由于诊所的案件多为真实案件,不再是预先有答案的案例分析题,学生的目标不再是寻求所谓的标准答案,不必去揣摩老师的心思,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为当事人谋取合法权利。对学生本人来讲,为当事人谋取的利益就是自己的成绩。学生为此会想方设法去说服法官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传统的法学教育的标准答案对诊所学生意义不大。

第三,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律师思维”,符合法律职业的演进规律。美国的法官都必须有执业律师的经历,没做过律师就做不了法官,这是美国的法律制度决定的。我国法官法虽然没有这一规定,但种种原因使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进不了法院,而多数要从事法律服务,如做律师。做律师得用“律师思维”,多为自己的当事人着想,其状态是积极的。而做法官得用“法官思维”,要维护法律尊严,处于司法消极主义状态。这两种职业的角色理念、思维方式、执业技能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教育倾向于“法官思维”的培养,案例分析做起来都像法官断案,教师也习惯于以法官的身份教学,一些案例分析教材和国家考试题目的答案也是法官断案式的结论。法律诊所几乎没有法官思维训练,却有试图说服法官的思维训练。因此,法律诊所教育符合我国

法律人才的成长实际。

第四,诊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办理真实的案件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活动,接待当事人、调查取证、查阅资料、思考个案、和解调解、参与庭审等等过程,无不是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锻炼。尤其是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正义、感受法律的力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素质会大大提高。传统的案例教学没有这一功能。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推行的可行性及实现

机制应该说法律诊所在中国还是一件新鲜事物。对于这一新鲜事物有人提出了疑问,如走下讲台的诊所教师还是不是教师?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还称不称得上是一门课程?没有了标准答案怎样判断考核?诊所学员各行其是(每个学生办理的案件各异)应如何评价其成绩?要回答好这些问题和正确评价诊所式法律教育,必须抛去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换脑子用新思维来审视法律诊所这一新事物。

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什么样的方法能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收益就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因一时找不到评价体系就否定好的教学方法,这是舍本逐末。我们有理由相信,法律诊所学生的成绩评估体系不久会建立起来。同时,我们还可以用这一教学方法来检视和反思过去教学方法及其评估体系的弊端,除旧布新。教师走下讲台那是早就应该的事。中国的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太长了,这不利于教学,何况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没有等级之分的。课堂是探求真理的地方,教师得到学生尊重是因为他掌握的真理,绝非因为他的讲台位置和身份。至于教学大纲,笔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这门课程性质决定它不需要教学大纲。

法律诊所开课之初也许会给教学管理带来一些麻烦,但这是次要的。暂时的麻烦丝毫不能否定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可行性。另外,法律诊所教育可行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成功地从美国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国家经验表明,法律诊所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它的引入不会引起法律和文化上的冲突。在中欧、东欧和南非,诊所式法律教育已经影响了那里的法学教育改革,一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来保障和鼓励诊所式法律教育。可以这样说,凡是引进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国家,法学教育都有新的突破。

第二,如前所述,作为实践性教学重要环节的实习已失去效果,它将会因为法学专业学生的激增、实习地点的萎缩而每况愈下。脱离专业搞文档管理等其他非法学训练的实习亟待找一种替代方案。而法律诊所则完全能成为比现有的实习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案。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立法,现已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从程序法角度看,法律诊所学生有从事代理、辩护、援助等实务进行实践的空间,这可以说是法律诊所的法律基础。

第四,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国公民法律意识近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法律需求也急剧上升,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的人越来越多。为贫困人口建立的法律援助制度需要为数庞大的法律人才支持,而目前律师还远远不能适应法律援助制度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开设法律诊所,让法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义务的法律援助,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法律援助供求紧张局面,对社会也十分有益。

第五,法学专业学生参与法律诊所的热情十分高涨。北京大学等第一次开课,报名人数超过想象,教师不得不以抽签的方式来决定上课的学生。这反映了学生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渴望,也是开设法律诊所的动力所在。

当然,在中国倡行法律诊所,有一些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将关系到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实现机制。首先是法律诊所的法律援助经费的短缺。虽然法律诊所不完全是为法律援助服务,但法律诊所与法律援助的天然联系决定了至少初级阶段的法律诊所主要对外业务是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的经费何来?目前,七所院校的法律援助机构依靠福特基金会的资助生存,资金短缺是它们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个难题事实上也困扰着许多国家法学院的法律诊所。目前要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国家拨一点,社会捐一点,受案机关免一点。其次,法律诊所缺乏法律充分保障。我国法律对法律诊所的法律地位、权利范围未作明确规定,诊所学生的身份未得到法律肯定,学生办案得不到机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有时甚至遭到非难。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肯定诊所学生的“准律师”身份,值得我国借鉴。再次,诊所学生在从事真实案件代理时,当前司法系统的诸多不正之风有可能对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另外,学生还可能遭受一些失败,对司法公正失去信心,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这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因此,诊所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信念。最后,诊所教师的工作任务相当重,随时都可能为学生解答问题,其电话、电子邮箱甚至家门都是向学生开放的。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在美国,法律诊所教师多为专职教师,且不承担科研任务。中国大学教师不仅要教学还要科研,所以法律诊所的教师兼职的居多。这将影响教学效果,教育部门及高校校长应思考这一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已从美国走向世界,已对重视法学教育的国家的法学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对我国的法学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都有深远的意义,中国的教育界应尽快引进和全面推行诊所式法律教育。原载于:《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第五篇:国际诊所法律教育大会暨第三届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大会培训会议简报

国际诊所法律教育大会暨第三届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大会培训会议

2005-7-11

一、培训会议开幕式:

(一)会议开幕

7月11日上午九点培训大会开幕式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国际厅举行,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校诊所法律教育项目主任窦梅女士主持了开幕仪式,本次会议由全国44所院校以及国内外近200多名代表出席。

(二)嘉宾致辞

开幕式上,来自国内、国外的四位代表为本次大会致辞。1.中南民族大学校长高瑞先生致词:

首先,非常高兴各界来宾的到来。众所周知,湖北省是一个居北京、上海之后的教育大省,法学教育实力雄厚,我校是国家民委直属的民族院校。1951年创校以来,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尤其是1981年以来有了长足进步。我校法学教育有将近20年的积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法学教育各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长期以来,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法学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现今是崇尚法治的时代,我相信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推进我校法学教育的发展和法学人才的培养。最后,本人预祝本次大会成功。2.中华常务律师协会柳平律师致词:

首先,我代表中国的法律人对各位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各位所做出的成果表示崇高的敬意。你们从事的是一个崭新而伟大的职业,尽管你们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但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为中国法律教育开拓出崭新的天地。我愿意将你们的想法带到中国律师协会,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我愿意与你们同行。最后,本人对少数民族校长带领之下的中南民族大学法学建设所做出的贡献表示崇高敬意。

3.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汪世荣先生致词: 我谨代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对各位与会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为会议作出精心准备的东道主表示衷心感谢。法律诊所经过5年发展,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支持。如何改善法学教育进行广泛而充分的经验交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我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实现诊所法律教育质的飞跃。

4.耶鲁大学法学教授Jay.L.Potteger致词:

在美国,为少数民族权利斗争还在继续,我很高兴看到中国现在局面是全新的概念,诊所法律教育也是一样。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律师,在社会中实践法律、实现平等。在美国,大家一起努力;现在,在这里,看到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我感觉棒极了!

二、培训主题:诊所管理

(一)情况介绍、分组

本阶段由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 教授陈建民主持。

陈建民教授将与会人员分为未开设诊所教育也未参加培训、开设课程而未参加培训、既开设课程也参与了培训三种类型。各种人员分别对诊所管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主持人将各与会人员的意见分为四类:

第一类:诊所设立问题,如诊所规模、学生如何选择、师资队伍、财务等;

第三类:诊所运行问题,如案件来源、选择、运行、内部行政管理等;

第三类:教学管理问题,如学生怎么选拔、老师如何选拔学生、评估如何做等;

第四类:教学活动问题,如课堂程序、与合作机构的关系等; 之后由陈建民教授分组,大家分组展开讨论。

(二)分组讨论

1.第一小组讨论(主题:诊所设立)

国外代表从组织者的选择,怎样设立诊所;如果设立诊所,是 否要学生当事人,还是只需要当事人建议,或者只帮助司法机构或者法院,或帮助痛苦的人,让人们知道他们的痛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随后,其列举了以下问题:

(1)你的学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2)你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3)经费来源?(4)社区需要什么?

(5)诊所的选择依赖于教师、学生、社区的需要?(6)有多少教师在诊所教学? 并介绍了诊所设立的教学经验:

(1)网上项目,把警察机构和监狱等作为链接和合作单位。(2)将学生带入这些机构,让其体验和其中的人进行交流。国内的代表则提出了以下问题:(1)是否需要固定的场所来建立诊所?(2)建立怎么样的在诊所?(3)诊所的性质和定位?(4)诊所如何实现本土化?(5)学生如何定位和身份问题? 2.第二小组讨论(主题:诊所运行)

国内代表:诊所机构管理可以参照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章 程,而教学管理是律师事务所没有的。因此应当主要探讨教学管理。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人、财、物、产、供、销”。在案件来源上主要把握三点:

(1)避免与年轻律师的竞争。到社区、社会最底层去那里有很多的案源。

(2)善于与社会弱势保障组织联系。

(3)选择某一点,做出特色、打出品牌,不要大而全。美国专家:把需要代理的案件综合起来,学生来选择。我最喜欢 的案件是法律所不能解决的。通过这类案件的解决可以让学生理解法律是什么,什么是法律所不能做的。

柬埔寨学者:我们的诊所教育与中国比较相似。谈一下我们诊 所中的教学管理。

(1)提供案件供学生接手,让学生签署保密协议。

(2)诊所设置咨询机构,从不同客户群中接受案件。老师、律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讨论、分析。学生对当事人提问,提供法律意见。

(3)对偏远地区的人开展咨询活动。对他们宣传,让他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让学生了解偏远地区的现实状况。

3.第三小组讨论(主题:教学管理)

中华女子学院的老师认为:在诊所管理方面的漏洞还是较大,还很不健全,需要完善。

代表们还认为:如何选择诊所学生、如何设定选拔程序、如何进行学生能力的配置应进行着重考虑。

代表一致认为:在选择诊所学生上,应选择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人数应该控制在30人左右,选拔程序上应有申请和面试等,必要是进行试题的考核,但不应将学生成绩和选人挂钩等。

4.第四小组讨论(主题:教学活动)

国内各位老师对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定位问题,学生向老师咨询时的时间规定,取证安全问题等,还有学生毕业后案件如何办理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细节问题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各位老师觉得在学生办案过程中使用表格对学生办案帮助很大,有助于 突出重点;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和老师的热情。

外国友人们提出问题和建议,认为大家对问题分析的比较透彻;也建议给学生发证书,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责任,可以改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另外,建议在学生做咨询等活动中采用录象的方法,这样更能激励学生去做好,同时也能使他们认清自己的错误和做法,采取措施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各组报告和意见反馈

本阶段由小组讨论的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并交流心得和意见反馈。

(四)嘉宾点评

Philip Schrag, Filip Czernicki, David McQuoid-Mason围绕主题发言对诊所管理的目标、关键作出了点评。他们支持陈建民教授的观点,同时更加强调了合作和管理的重要性。

三、培训主题:教学方法

(一)情况介绍、分组

本阶段由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北政法学院的汪世荣教授、西北政法学院李军老师主持。

针对诊所教学方法的讨论,全国各地的老师提供了小组讨论、角 色模拟、模拟法庭、单独指导等共28种教学方法。

随后,主持人把参会人员分为八组,其中中方老师七组,外方教授一组。

(二)分组讨论 1.第一小组讨论(主题:课程设计)

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8所大学的11位老师参加讨论。首先老师经过15分钟各自对案情进行分析,得出模拟法庭、证据调查、法律研究、案件陈述、事实调查、接待当事人等6种专题:

最后选择接待当事人作为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具体步骤如下:(1)角色模拟

在讨论这个步骤时,老师之间存在一个分歧,即是否选择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来扮演具体的当事人。

(2)学生分组

这个步骤也有一个分歧:有的老师主张一组学生接待双方的当事人;有的老师则主张由两组学生分别接待双方当事人。

(3)观察员

这个过程建议采用录像的方式。(4)反馈

即观看录像让学生总结经验,弥补不足。(5)大脑风暴

老师就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最后总结怎样接待当事人。2.第二小组讨论(主题:课程设计)

各位代表考虑到本案案情复杂,涉及多方当事人,因此达成 共识,根据此案例设计一堂法律分析课。

具体作出了如下的教学安排:

第一节课:进行事实分析,从复杂的社会事实中分析出法律关系。第二节课:进行法律适用分析,解决哪个问题需要哪些法律依据,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包括以下4种:

(1)角色扮演——通过扮演各方当事人重现案情。(2)小组讨论——分析本案法律关系。

(3)角色分组后,明确诉讼请求,提出相应意见。(4)小组讨论,寻找诉讼证据、法律依据。经过讨论,得出以下体会:

(1)集体备课优于个人备课,各个教师所授部门法不同,达到集体思想的交流。

(2)课程的确出发点是什么,是站在律师角度,满足当事人利益还是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3.第三小组讨论(主题:庭前准备)

代表:学生能获取那些信息,涉及学生的职业道德,如何维持自己当事人的利益。引导学生,应用角色扮演、启发提问、“头脑风暴”。如何将以上的措施应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考虑受害人的选择诉讼是否是最佳方案。各位老师讨论得很激烈,认为:

(1)课前公布案情;(2)课堂分组模拟;(3)模拟完小组讨论;

(4)老师提问、收集到那些信息,那些对原告有利,哪些对被告有利。

4.第四小组讨论(主题:课程设计)代表认为:

(1)案件选择 :一般根据课程要求选择案例;

(2)教学目标:用案件教会学生什么(如做咨询、写法律文书、理清法律关系、陈述案情、发现争议焦点、收集证据等);

(3)方法:倾听(给当事人精神上的抚慰)、角色模拟;(4)具体运作:①用一节课的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实施大脑风暴;②分三场模拟A案情重现B一名学生作为律师接待双方当事人,从而引发对律师职业道德的思考C不同学生分别接待当事人,不同接待有不同方法,其处理方式也会不同;③反馈 每组模拟后的反馈,以及课程前的反馈。通过学生自己说感受以及其他学生的点评进行;④老师总结,点评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5.第五小组讨论(主题:课程设计)

代表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案例教学的方法;(2)确定教学目标;(3)取证的方法;(4)教学采取的方法。

6.第六小组讨论(主题:庭前准备)

代表认为:

(1)放在开庭之前的准备环节,会见当事人。

(2)可以不局限于整个案件,可以截取其中一部分,应用于事实调查阶段。(3)于课堂分析还是学生去代理?涉及到隐私问题。这个案件用于法律研究、监护问题还是相当粗陋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上面的问题。

(4)是否可以用于教学?案件可以用收养法。但是可能涉及小孩将来的利益,我们为了保护小孩的隐私最好不要用这个案例。

(5)可以扮演角色作为开庭之前的准备。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小组扮演角色、进行代理、小组讨论分析案件。

7.第七小组讨论(主题:课程设计)代表们思考了如下问题:(1)要求学生干什么?

(2)老师应该对学生提出什么要求?(3)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4)老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8.第八小组讨论(主题职业道德)外国代表认为:

案件对于诊所教学来说太复杂了,不适合教学活动。如果这个案件是个真实的诊所案件,那么就是很有难度的,是否可以作为讨论课来加以对待。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诊所课程中使用,也可以在传统的课程中使用,使诊所教育法与传统教育法结合起来。

(三)各组报告和意见反馈

各个小组都派代表对各自的讨论情况进行了说明,并进行了交流。

(四)嘉宾点评

Carol Liebman , Dave Koplow两位专家对诊所教学方法进行了评述,并结合自身的经验将情况进行了介绍。他们强调了技巧训练和细节问题。

(五)自由讨论

武汉大学李傲老师认为:办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巧方面的培 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其他现象的关注。

山东经济学院的宋焱老师认为:案例的选择不应太难也不应太容易。

四、David教授培训

David教授将培训内容分成:What we remember?

案例分析——本·拉登案件,师生交流等五部分进行有针对性了训练,走进学生,幽默风趣、主题鲜明,很受学生欢迎。

方法: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参与性: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气氛非常活跃。

David教授在学生总结指出:阐述的观点的方法,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条理性。观点、理由、证据、总结紧紧相扣,不能脱离主题。

7月11日的培训会议到此结束。

下载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2012亚太诊所法律教育论坛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年会提交论文[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诊所参与社区矫正的制度构想2012亚太诊所法律教育论坛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年会提交论文[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