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法学教育的临床培养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困境及其应对

时间:2019-05-15 15:0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法学教育的临床培养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困境及其应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法学教育的临床培养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困境及其应对》。

第一篇:试论法学教育的临床培养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困境及其应对

试论法学教育的临床培养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困境及其应对

【摘要】2000年,在福特基金的支持下,诊所法律教育被引入到我国的法学教育之中。随着几年来的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实践,诊所法律教育日益显现出在与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协调、诊所教育参与人员、财力支持和社会认同上的问题。这构成了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困境。为此,我国法学教育宜构建相对广义的临床法学,借鉴和吸收临床医学教育经验,以临床法学教育为中心完善我国法学教育。

【关键词】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临床法学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756(2012)02-0048-05

收稿时间:2011-12-05作者简介:李正新(1978-),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问题的提出在我国,法学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最普遍的专业,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培养和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但在法学教育的迅速扩张之中,法学教育的问题逐渐显现,令人堪忧。由于传统的“法学教育只需要一支粉笔就可以进行”的认识,法学教育往往停留在传授理论上的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学研究型人才,而几乎没有实践性较强的法学思维、司法技巧、职业伦理的教育和训练。这使得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离,法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实际的法律工作。由此,针砭我国传统法学教育问题,倡导法学教育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法学教育成为法学界和普通民众热议的话题。早在2001年,因应学者对法学教育困境的关注,中国法学会就成立了专门的法学教育委员会。从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情况来看,所形成的共识是法学教育应加强法学实践教育,纠正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突出法学素质的培养。在此背景之下,“诊所法律教育”一经提出便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诊所法律教育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法学教育改革。在改革中,耶鲁大学法学院教育Jerome Prank创建了“法律诊所”(Legal Clinics),法学院学生以“诊所”名义进行的实践活动集中指向为穷人提供免费法律援助。杜克大学JohnBrardewell又创设“法律援助诊所”(Legal Aid Clinic)。在此期间,美国的法学院普遍兴起“临床法学教育”(Clinicalprogram)课程建设,其出发点是仿效http:///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指导法学院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应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此后,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法律诊所教育已成为一种成熟和成功的法律实践教学模式。美国绝大部分的法学院都设立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洲等一些国家的法学院中,法律诊所项目业已开始生根发芽。法律诊所教育进入我国始于2000年秋,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我国有七所高校相继开始开设法律诊所课程。时至今日,诊所法律教育得到了我国众多大学法学院的认同并发展迅速,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成员已经有40多所高校成员。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法学教育理念,自提出以来备受关注,在我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作为一种外来教育模式,诊所法律教育在我国的开展和普及还存在着诸多困难,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

第二篇:“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本土化模式

摘要:街道法律诊所源于美国,依托于街道法律诊所的基本理念,在结合本土现实情况基础上,尝试构建

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首先界定了新诊所的概念、特点,其次从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新诊所课程建设构建新诊所体系,最后介绍了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的初步实践效果及其已具备的发展条件。

关键词:培训援助;街道法律诊所;法律诊所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在美国,广义上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分为四类:虚拟的法律诊所、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校外实习诊所以及街道法律诊所。目前“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在我国也发展成多种模式:一种是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模拟法庭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假象环境之下的角色模拟,相当于美国虚拟的法律诊所;另一种是以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法学专业教育实习,又称毕业实习,相当于美国的校外实习法律诊所;第三种是以北京大学法学院为代表的“诊所式”实践教学模式,相当于美国的“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第四种是法律咨询与社会调查,相当于美国的街道法诊所。[1]前三种在我国实践较多,而第四种街道法律诊所在我国实践很少。美国的“街道法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增加学生的见识,丰富他们在法学院的经历,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作为未来法律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责任感和律师职业道德。[2]在“街道法”诊所中,学生就法律如何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处理纠纷的方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对非法律人士进行指导,意在培养知法、懂法的“积极市民”。鉴于街道法律诊所在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我国法律院校应该开展此种法律诊所模式的研究。本文在吸收美国的“街道法诊所”理念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尝试构建一种符合我国现今法学教育体制的中国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

一.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概念

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运用角色模拟、庭

审模拟、案例讨论等教育方式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土法律需求特点构建了一种新的街道法律诊所模式——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是指诊所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职业学校等社会单位,通过培训这一教育形式为弱势群体系统的讲授法律知识,从中锻炼法律诊所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法学实践教育方式。它之所以称为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首先在于“培训”形式,“培训”一般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技能传递、标准传递、信息传递、信念传递及管理训诫行为。与传统培训概念相比,新模式法律诊所更侧重于通过“授课”这一有组织的知识传递来实践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培训主体为大学生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法学学生,培训客体为渴求法律知识、急需提升法律素质的社会群体,培训内容是利用街道法律诊所教育平台,通过培训的方式,为广大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系统化、多方位的法律知识教育援助。其次,目前的法律诊所教育侧重于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的能力,其中涉及到对具体法律的运用能力、文书的写作能力、对专为评估而设计的模拟案例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在“真实委托人诊所”中对学生业务能力的综合考察等[3],而新模式法律诊所侧重于学生对法律人的职业道德、法律的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现实案例的深入理解和反思。诊所学生由法律教育客体转变为培训授课主体,成为培训法律课堂的主动参加者和课程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诊所学生不但对法学理论和法律

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还重点培养了自身表达与沟通这一法律人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特点

1.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法律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教育,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形式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一般意义上的诊所法律教育是倾向于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法律知识,掌握交流、辩护、谈判、代理等法律实践技巧,养成法律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并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而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更侧重于法学学生对法律精神、法律基本理论、具体法律条文、司法判例的运用,通过知识讲授、案例模拟、角色模拟、庭审模拟、法律咨询等援助手段。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就是通过法律知识培训这一援助手段实现法律诊所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之一,可以为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新模式法律诊所以法律知识教育为援助手段,即通过授课、讲座、社区咨询、街道服务等多种形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无偿提供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意识。通过“培训援助”创新了法律援助手段,从已有的个案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普遍援助模式,使接受法律援助的对象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且从已有的法律诉讼援助模式走向新的法律教育援助模式。

2.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援助提升法学学生综合素质,是对法学实践教育内容的再继续和再创新。

首先,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仅是其表层价值,这种法律教育模式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就是应用法律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现实法律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在具备了法律理论功底之后,需要

准确地把握案件事实问题,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具有法律意义的内容和要件[4]。新模式法律诊所中的诊所学生即是在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之后,准确把握培训客体的需求,从复杂的法律事件中归纳出系统有效的教育方案。新模式法律诊所利于培养法学专业思维技巧,具体表现为收集、整理和研究法律资料的技巧;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为具体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进行法律研究确定研究问题并准确清晰阐释的能力;检索最新法律资料的能力。在新模式法律诊所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诊所学生运用各种实践方法训练法学专业专有的思维技巧。

其次,培养法律人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与法律所代表的社会公平及正义紧密联系。新模式法律诊所中,主要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来培养和锻炼学生。新模式法律诊所强调参与公共服务的意义,这种公共服务是从事法律专业人士满足感和成就感的一部分。法律援助作为法律诊所采用的方式,对培养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的意识和职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通过提供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职业责任心和社会正义感,在无偿提供法律援助的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

三.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构建体系

本文构建的培训援助式街道法律诊所教育新模式充分结合了吸收美国街道法律诊所的理念,并特定化了培训授课这一实践手段。新模式体系包括: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和课程建设两方面。

(一)新模式法律诊所教育主、客体条件

街道法律诊所教育主体为诊所法律教师,客体为参与诊所课程学习的法学专业学生。为保证最大程度的实现这一法律诊所模式的理论价值,发挥他的教学功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必须使自身具备一定条件。

1.诊所教师必须尽职责完成三个基本工作:准确定位课程目标,有效管理诊所课

程,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首先,街道法律诊所课程基本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学生与弱势群体或渴求法律知识的相关人群进行有效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群体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培训授课对象对讲授内容质疑的处理能力;培养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各项工作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展示优良品格和专业素养的能力;帮助发展诊所学生在培训授课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次,街道法律诊所课程管理要求诊所教师完成以下工作,帮助学生适应其法律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了解培训群体的特点,并使其在这一群体中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发现培训对象质疑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方式处理法律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帮助学生从经验与教训中学习,培养学生健康且完整的法律职业性格。最后,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诊所教师,注意不同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帮助学生完成个人的重要学习目标和计划,并在学生完成个人计划的过程中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和指导。

2.学生加入诊所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包括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形式条件,加入诊所时必须庄严承诺自己将认真、负责并满怀热情的投入到诊所学习和工作中,这种自愿承诺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诊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自豪感。实质条件按包括:诊所学生一般为三年级法学专业学生,他们必须具备较完整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对重要的法律概念等基本问题有全面且完整的理解;诊所学生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法律、法规条文和重要司法解释内容,并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律理论紧密联系,熟练运用;学生必须培养自身对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和判例的兴趣和敏感度,及时发现适合培训课程改编的案例和判例。诊所学生应该具备发现案件事实与相关法律之间联系的能力。诊所学生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学会与partner共享信息与资源,学会倾听和了解partner的观点。诊所学生还必须必须具备善良、严谨的职业心理,能够用普通话清晰表达讲授内容。

(二)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建设

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法律诊所课程按实施的先后顺序分为四个部分:诊所教师专题讲授,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实践效果评价。

1.诊所教师专题讲授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教师和诊所学生,诊所教师主要应完成三个教学内容:第一、了解援助对象现实法律需求,督促、辅导学生按援助对象需求制定培训援助教学纲要;第二、引导、帮助学生确定培训课程的基本内容,目前针对援助对象自身特点,培训内容主要应以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法规条文、典型真实案例为主;第三、帮助诊所学生学习和掌握培训授课的方法,例如培训授课的基本顺序应该是案例在先,然后根据案例中的矛盾向学院提出问题,最后引出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规定,此外诊所教师还需要在案例模拟、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

2.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实施部分。这部分实践内容的教学主体为诊所学生,诊所学生主要完成两项工作。首先是授课前准备工作。在这一期间,诊所学生分组进行按组设定讲授专题内容,并根据培训援助教学纲要制定具体的授课内容,例如针对盲人按摩学员讲授劳动合同法,就不必讲授或仅简单概要介绍集体合同和劳务派遣这部分内容。关于劳动合同法的讲授编写教学内容,包括将真实的案例进行改编以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使改编后案例能够引出基本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其次,诊所学生培训援助对象课程展开,诊所学生将自身准备的授课方案,包括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真实案例讲授给援助对象的过程。再次,诊所教师与诊所学生培训经验总结。诊所学生根据培训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断提出新的培训教学案例,也可能会发现授课准备时忽略的重要法律概念和法律条文,还会发现在培训课堂上诊所学生之间缺乏相互支持等问题。同时诊所教师也会在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发现诊所学生的理论不足,甚至会发现诊所

学生对原有理论的错误认知和错误运用的情况。这些都是培训式街道法律诊所教学亟待改进之处,所以这些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过程对于这一新模式法律诊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机遇

培训授课式街道诊所教育选择开放的教育环境,尽可能地通过多元教育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模式法律诊所根据弱势群体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较弱、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创就业时易处处碰壁等现状,应以“切实满足对象需求”设置培训授课内容。培训授课内容涉及合同法、公司法、劳动合同、保险、与创就业有关的行政违法与刑事犯罪、救济途径等等弱势群体急需的方方面面内容,诊所学生按照法律认知思维使所有内容成体系化,使专业内容通俗化。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尝试设置培训课程内容:⑴合同的订立、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违约责任;⑵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财务会计;⑶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工作时间、社会保险福利;⑷行政许可、征收、处罚、强制与行政复议;⑸刑法的构成要件、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等犯罪类型;⑹权利救济途径、诉讼程序、诉讼时效等方面,分析诉讼、调解、仲裁等救济途径的利弊。这些法律基本知识能使培训对象有能力认识并解决基本法律事务。

最后,本文无意夸大街道法律诊所工具价值,必须承认街道法律诊所教育的特点决定它无法让诊所学生代理真实案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锻炼诊所学生职业能力的空间。街道法律诊所的社会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它的教学价值。但若能在更多高校的法律院系推广,并将其与真实当事人法律诊所相结合,将能全面完成其法学实践教学价值。

四.培训援助式街道诊所教育实践效果

按照以上新模式法律诊所的构建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法律诊所师生将新模式理念付诸实践,取得一定实践效果。本次实践主体为三年级法学专业的学生,诊所师生利用2009-2010教学法律诊所实践课程的6个教学周实习期间进行街道法律诊所新模式初步实践。本次实践效果主要变现为四个方面:1.诊所师生总结了这种培训授课的四大特点,第一成人性,培训对象全部为20-40岁之间的成年人;第二,非专业性、非职业性,授课对象并不以法律为职业,他们需要授课者更多的直接讲授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第三,普法性,虽然是普法性讲授,但诊所师生所完成的是系统的、较为体系化的普法授课工作;第四,社会性,需要和不同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例如职业介绍中心、社会保障等机构。2.对受援助群体而言,通过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劳动合同法基本知识,逐步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懂得如何用劳动合同法保护自己的基本创就业权利。3.对学生个人而言,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及角色扮演使学生加深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能够将法律条文与法学理论融会贯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诊所学生发现案件中“法律真实”的能力。在街道诊所教育新模式下,学生不但是法律诊所课程的学生,还是弱势群体的“教师”。在探索做好普法教师的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并锻炼过硬的表达能力。4.对社会而言,无偿法律援助也利于减轻创就业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降低社会成本,帮助他们在创就业过程中减少矛盾和纠纷、防范法律风险。

致 谢

在此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韩晋老师对此篇论文撰写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甄贞.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 [M].法律出版社:291-430.[2]韩爱芹.付云岭.美国诊所法律教育的类型与我国法学实践教学模式.科教文汇,2009(6)下旬刊:284.[3彭锡华、贾林娟、操旭辉.诊所式法律教育评述[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1):36.五.结语——法律诊所的发展

[4]王康.中国社区法律诊所教育之建构.中国知网

第三篇:诊所法律教育学习心得六

诊所法律教育学习心得

5法学102班孟笛青学号:102411022

4今天的课程以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辩题是“在律师承接业务的过程中,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哪个更重要”。我们组与胡玉娟组代表正方,认为职业道德更重要。我方辩手分别为:一辩罗华权、二辩邱卫平、三辩李鸿慧、四辩林国锦。雷宇组与黄乃勇组代表反方,认为职业技能更重要。他们的辩手分别为:一辩黄乃勇、二辩雷宇、三辩蒙佩娜、四辩覃贤达。

辩论伊始,双方辩手做了简短的自我介绍。在第一阶段,双方一辩进行观点阐述,为本方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论据,二辩分别为本方的观点进行补充,三辩则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攻击。我方的论据主要有:第一,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律师执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第三,职业技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提升,但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发生偏差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扭转和改正的。第四,我们不否认律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认为职业道德更重要,如果拥有高超的技能而缺乏高尚的职业道德,那么就会给社会造成更大伤害。而反方的论据主要是认为:首先,取得律师从业资格就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这就是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其次,当事人更看重的是律师的职业技能,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再次,职业道德是被大众普遍认可的,已深入人心,因此不需要再强调它的重要性。接下来,在互相发问与自由辩论阶段,各位辩手引经据典,你争我辩,妙语横生。在亲友团提问阶段,各组其他成员也纷纷向对方辩手发起攻击。最后,由双方四辩进行总结。

不过,张老师对于这一次的辩论赛并不是十分满意。他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们准备的不充分,并且我们之中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辩手,因此无论是从气势上还是技术上来讲都不如往届选手。他强调辩论赛破题很关键。所谓辩论赛的破题,是指在辩论开始时用简洁凝练的几句话,说破辩题的要义。破题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辩论赛的成败。这如同作战一样,一开始双方都要抢占“制高点”。占领了“制高点”,就掌握了主动权,就可以攻击如猛虎,防守如泰山。本场比赛辩题的关键在于是在律师承接业务的过程中。而我们双方都没有抓主要害。其次,他也指出反方的一辩在立论时就没有做一个全方位的陈述。因此,比赛结果是我们正方获胜,而反方二辩获得最佳辩手。

其实,我认为这次比赛对我们有两大重大意义。首先,辩论赛在形式上是参赛双方就某一辩论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而在法庭上,双方律师的争辩就像是一场辩论赛,律师是辩手,法官是裁判。通过双方律师的据理力争,法官作出公正的判决。因此,辩论赛就是我们未来走上法庭之前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第一,它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一方面,对辩题进行具体分析能够锻炼我们思维的完整性,让我们学会从问题的多个侧面展开思考,丰富思想,使得对问题的认识比较全面,思考也比较完整。另一方面,它也能锻炼我们思维的准确性,对所辩论的问题有比较深人的思考,这

种思考越是能接近于问题的本质,就越是能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属性,这样才能找到对方的要害之处,从而展开攻击。同时,它还能锻炼我们思维的敏捷性。凡擅长辩论者,都与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思维敏捷有关,惟有如此才能在辩论时面对咄咄逼人的进攻和一连串的提问,成竹在胸,反应敏捷,迅速调动日常的知识积累,—一予以回答和辩驳。第二,辩论赛能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辩论过程中要求双方以明白无误、有条不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仔细聆听对方所说的陈述,还要思维敏捷,善于运用逻辑进行归纳综合,通过对方的发言,迅速形成自己思想脉络的发言提纲。此外,这也有利于我们提高自信心。在辩论过程中,只有信心十足,才能精神饱满,情绪高昂,给队员以力量;才能冷静地应付场内的各种变化;才能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三,辩论赛还能提高我们的团体合作精神。在辩论赛中,不仅要求辩手个人具有高超的技艺,也要求辩论队具有良好的配合。因为辩论赛有时间限制,如果配合不够默契就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从而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律师也是如此。律师与当事人之间只有开诚布公,交换意见,相互沟通,这样才可以既形成良好气氛,增进团结,又可以统一认识,实现科学决策。

其次,这次辩论赛的另外一大意义就是促使我们更加注重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一方面,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判断人们执业行为优劣的具体标准。它对职业技能具有统领作用,能够指导职业技能的发挥,并且促进人们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因此,职业技能的有效发挥需要职业道德的保障。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一个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往往是因为他们以高超的职业技能服务于社会,为公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优秀的职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体现职业道德。当一个人职业技能不完善的时候,道德就无从谈起。如果此时非要来谈职业道德,那么这种道德就是一种伪道德。因此,职业技能是一个职业的本体所在,也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只有精湛的职业技能才有可能体现职业的价值。

因此,我觉得自己很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法律人才,为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不能只是单一地在课堂讲授教材理论知识。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法

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的教学模式,建立应用型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一

种尝试。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无法传授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法学

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

力。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的法律实践活动,组织

和聘请法律界具有丰富司法实务经验的人士走进课

堂,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司法实践经验,应是较好的教

学模式,它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和司法实

践知识的收获。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

纵观各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的模式是注重课

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教与学相脱节,教学的侧重点

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

养,也没有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培养。

总而言之,目前的法学教育仍属于低层次的教育,教 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较

好地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律的价值在于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法学教

育,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当前不少高校法

学院开始注重实践性教学,在开设14门核心课程之

外,还开设了不少实务性的课程,如律师实务、模拟

法庭、法律诊所及各种案例教学课程等。同时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注重案例的分析与

讲授,借此培养学生的实务知识。

但由于目前高校法学院师资水平还难以支撑实 践性教学,绝大多数法学教师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多是高校一毕业又走进高校从事法学教学,不具备

司法实务经验,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学需要司法实践

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少这一条件,实践性教学的郊果

将大打折扣。没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案

例教学时,只有从书本上或者网上寻找案例来讲授,因为没有经历过办案程序,对办案的环节无法认知,分析案例枯燥无味,多数情况下像是“念”案例,缺少

吸引力,学生也不愿昕,感觉不如自己去看。所以,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和社会

阅历,有学者呼吁,“要建立必要的人事机制,以使法 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从事实际法律事务的能力”[”,但目前要使这一做法得以实现,使大多法

学教师具备这一条件,在体制上存在一定困难。

同时,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模式,使多数教

师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宁可垃圾文章满天

下,也不愿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上多是应付性对

待,法学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性教学,更多停留在形式

上。要提高法学教育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成效,就

需要对现行法学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法学院

与司法实务界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

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使一些优秀法律实

务人士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

法律实践活动,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和创新。

二、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是指在传授法学

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组织司法实务界人士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相

应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学到各种法学理

论以外的司法实务知识、能力和技巧,使学生被动式

接受理论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重视

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使 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促进实践性教学

单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

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尤其是法学,理论深奥难懂,法条多如牛毛。有限的教材内容,学

生多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学生而言,不愿

意单向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他们更愿意主动式的学习,更愿意接受司法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举行和开展审判观摩、辩论

技巧、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司法交流、法律咨询和案

例讨论等实践性法律教学活动。

通过组织校外法律界人士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

动,让他们接近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把自己的司法

实务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

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知

识。例如,经常邀请公、检、法相关专家及律师、企业

法律顾问为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加强教师

与法律实务人员的联系,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法律实

务工作者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因常与法律实务人

员交流,可以弥补自身法律实务知识的不足,提升教

学质量。所以,现代法学教育,应有相应机制,重视 和71=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而使实践性教学落到

实处。2.有利于提高法科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好法律很重要。法学理论,多是枯

燥无味,如果-LI:初学者一YF始就接受满堂灌的教学 模式,被动接受深奥的法学理论知识,多数学生难以 适应。如果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 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与更多的法律实务人员交 流,有机会学习优秀法律工作者的成功办案经验,能 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成功的法律人 士,是法科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实务 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重视学生开 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 兴趣,增加学好法律的动力。这需要研究加强法学 教育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认识到法 律实践交流的重要性。

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法科学生运用法律 知识针对案件事实进行法律分析,适用法律条文,提 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一般包括逻辑 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

和随机应变能力等l2]。这些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必须在法律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高。学习法律重在实践,没有法律实践教学等相关环节,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法

律实践交流活动,能碰撞出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交

际口才能力的提高。实践经验是搞好法学教学的有

力保障,实践经验的作用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更加透彻,能抓住重点,把课堂上讲授的重点与实践

中的重点统一起来,使书本知识具体化”[a]。而法律

实践,可以给学生体验运用法律的机会。因此,组织

类似司法交流、法律咨询、模拟签订合同、模拟法庭

和法庭旁听等法律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3.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通过组织系列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学生参与法

律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老师

可以较好地认识学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师,这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之外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指点

学生,其效果往往胜过讲好几节课。时下,不少教师

下课就离开教室,远离学生,只“授业”而不“传道

解惑”,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而通过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增多,使教 师真正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对学生而

言,无疑是个与教师充分交流的大好机会。

4.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大多要经过面试关。面试能展现一个

人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口才交际和应变能力较

好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常组织学生参

加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可以使得他们这一能力能有

较大的提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法科学生数量激

增,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很低,一

度排名靠后。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口才

交际能力及分析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

要。而实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和外界的法律交

流与联系,组织开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得

定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学生Ys"析案件的能

力,拓展学生社会关系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

力,无疑有较大的帮助。就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会

给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三、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法律实践经验

不少高校法学教育较少重视法律实践,忽视学 生与#1-界的交流,忽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的培养。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比较重视法学教育与

法律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学生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2008年以来,建立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开

设司法实务专题课程,开展系列法律实践活动。这

些活动获得了学生的喜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这一经验值得推广。活动内容主要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

外,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法律实践知识与经验,组

织法官、律师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谈系列讲座、到

沿海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实践交流,聘请

律师参加学生组织的法律咨询,等等。

1.组织律师开展法律实践经验系列讲座,并与

学生互动交流

2008年以来,法学院通过桂林市律协,先后组

织了数10位优秀律师多次给学生讲授法律实践知

识和办案经验,取得一定成效。

2008年5月,邀请桂林市劳动法专业律师为学

生讲授新《劳动合同法》,讲述律师多年承办有关疑

难劳动案件的办案经验和技巧;2008年12月,组织

10名律师、法官开展了《桂林律师金状之讲,法律服

务进校园》,律师、法官把自己学习法律的方法和从

事法律工作的有益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并进行互 动交流;2009年12月,组织了4位优秀律师专题开

展了《律师就业、创业、执业经验交流会》,与此同时

进行的还有6位律师在模拟法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

式,给应用法学专业学生讲述律师办案的经验技巧;

2O10年4~5月,组织了多名律师,其中部分律师在广州执业,多年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他们共同为

二、大三400多名学生讲述了《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谈及如何在企业担任法律顾问》经验体会。

以上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部分优秀律师、法官

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系列讲座,开展相应法律实

践活动,并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律

师、法官,学习他们司法实务经验。这类活动在学生

中引起较大反响,不仅目睹了律师和法官的风采,分

享了律师、法官办案的经验和智慧,而且激发了学生

学好法律的积极性。

2.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创新实验区有意识地邀请律师

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如开展

模拟法庭,邀请l~3名律师参与,对学生的活动进

行指导和点评。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找到

突破点,对如何把握辩护技巧等进行指导,给了学生

新的收获。同时,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服 务活动,如送法下乡、开展法律咨询等,有律师的参

与,其效果大不一样。如2009年6月,我院开展“送

法下乡”到资源县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当地农民咨询

了不少法律问题,由于学生们知识经验的局限,难以

回答部分复杂的案件,而有律师在身边的指导以及

律师精彩的答疑如同给现场的学/-4=上了一堂案例

课。

在邀请律师来学校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动同

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律师们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社会关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有意识地组织律

师和学生举行相应的联系交流活动。2009年5月,组织了2O名律师等司法实务工作者在七星公园与

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学生举行联谊互动交流

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与律师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

学生的活动能力。

3.主动与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合作交流

20O9年l1月,组织了26名师生前往广州律师

事务所、法院和重点大学法学院联系交流。先后与

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广州中级人民法院、暨南大学

和中山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交流,聆听了律师、法官的奋斗经历及办案经验技巧。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学

生们的见识,拓宽了视野,获得了不少法律实践经 验,而且提高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活动最

后,学院与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

议》,为学生创造了前往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法律实

践的机会,也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律师能来到内地高

校开展法律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契机。

以上系列活动是在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

创新实验区倡导组织下开展的,活动的效果明显,广

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认可,大大地提高法

科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从事

法律职业的信心。有机地将法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

践活动结合,在学习法学理论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法

律实践知识和经验,因此,经常开展一些与公检法及

律师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甚至引入优秀法律实务

工作者开展实践性教学,显得很有必要。我国法学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摸索和开创的阶

段。无论是在法学教育的指导理念、培养目标、结构

设置等宏观方面,还是从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和课

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

统的成熟经验和模式。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

正学好法律的,但是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

忽略了这一实践过程,轻视实践中的实际技能 2。

法学实质表现为前人经验的总结,法学教育,不只在 于使学生认知和理解其深奥复杂的法学理论体系,更重要让学生学到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方法。正如美国伟大的大法官霍姆斯所说的,“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而我国法学教育实践

往往偏重知识传递和学术研究的方面,忽略或抛弃

了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方面。这种状况显然

有悖于法学教育的宗旨[5]。因此,在重视传统的理

论性的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实践性法

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使法科学生

学会从实践中学习法律,从实践经验中认知法律,变

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法的方法和运用法律。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没有经过法律实践

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而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接

触更多的司法实务界人士,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秀法律实践经验,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成效。近年来,部 分高校法学教育也开始重视法科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和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但由于缺少具备丰富法律实 践经验的教师,法学院与司法实务界的联系交流不 足,相关法律实践活动仍处于自发状态,如何使法学 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改革法学教育的现状,还 需要继续探索。因此制定相关制度,建立法律实践 的长效机制,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法学 院与司法实务界及同行之间的联系交流,聘请优秀 法律工作者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组织和开展法律 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改革和完善法律实践性 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法学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强调与法律实践相 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法科学生综合 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法律 和运用法律,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应用型法 学教育所必需的。

第五篇:“多媒体情景下的法学诊所教育”实验报告

中文摘要: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使用电脑多媒体手段进行法律诊所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指出了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在思维和能力训练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尤其是指出了法律专业学生“‘文献检索能力严重缺乏’是法律实践能力不足的关键”的观点,对于法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关键词:法律诊所教育

实验报告

2002—2003学年第一学期,我在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分院法律专业一年级《法理学》期中考查时,将“intel未来教育项目”和

“法学诊所教育”模式结合起来,以“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情景下的法学诊所教育”实验,现将实验过程和有关体会报告如下,敬请批评指正。

一、实验准备阶段:其次,主持教师分别模拟“学生”和“教师”两种身份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见教师演示文稿)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验学生心态;

二、实验实施过程:

11月3日到11月8日,学生开始选题和进行文献搜索。

11月8日,在海华分院电脑教室,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设定的搜索主题为“自由权”,要求使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搜索,学生和教师每人一台电脑同步进行网络文献搜索,以“学生搜索到的文献和教师搜索到的文献是否保持一致”作为学生搜索结果是否合格的标准。实验结果:在一个班级的80余名学员中,达到合格的学员数为零!原因为:教师键入的关键词是“论自由”,而学生键入的关键词都是“自由权”或者“自由”。根据此种“诊断”,教师立即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出全体不合格的根本原因是“关键词确定错误”,并讲授如何思考关键词和如何进行高级搜索。

11月3日到11月底,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并且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要求进行具体的“诊断后的对症教学”。例如,某小组的题目为“家长可以跟踪孩子吗?”学生只是简单堆砌了案例、图表和相关法规作为素材,并且结论和作为观点论据的素材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教师便立即“对症下药”,就“法律问题和法律结论之间的法学逻辑关系是什么?”向学生进行具体讲解辅导,使学生很直观的得到了所需要的思路和知识,明白了如何取舍素材和强化论据和论点间的逻辑联系,从而达到了训练法律思维方法的教学效果。

三、实验总结阶段:12月8日到9日,学生进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解,就讲解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评,指出问题,讲授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教师对学生讲演部分打分,加上学生互评成绩,以确定该小组最后成绩(也是每个小组成员的平时考查成绩)。

四、讲评阶段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讲评,发现在大学法律专业一年级新生中,存在如下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更难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大部分同学都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师《课题指南》中列举的具体课题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会从生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发现具有法理学探讨价值的事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是中学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改革。

其次,社会科学知识比较贫乏,自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大部分人只能够被动的重复教材知识和简单抄袭他人观点,缺乏自主批判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长期处于家长和中小学教育“包办代替”的不良教育方式所致。解决方法是加强实践教学,阅读与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目,开拓知识视野,强化批判现实精神的灌输和教育,解决学生知识贫乏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简单堆砌素材,不会对搜索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运用,挖掘材料中具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并得出合理的结论。例如,很多同学在演示文稿中都仿照教师的演示文稿使用了和课题有关的数据和表格,但是却无法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得出结论。解决方法是加强方法论教育,训练思维,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第四,只会演绎不会归纳,反向思维能力不足。例如,有些同学在课件中只会被动的按照传统的“定义——特征——法条——案例

——结论”模式组织课件。这是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所造成的,解决方法是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大力开展诊所式教学活动,教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社会现象和问题,再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同时修正自己对知识和原理的错误理解。

第五、只见文字,少见图片、表格和其他表现手段。其原因在于形象化思维能力缺乏,同时检索能力严重不足也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原因。解决方法是强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进现代西方教学理念,比如诠释式和案例式教学,组织读书会和文学沙龙等有益开拓头脑的课余活动。

最后,跑题现象时有发生,所演示的课件和教师要求的题目相去甚远。例如,在《课题指南》中,教师要求学生以“假如失去继承权”为题目,探讨法理学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结果几乎所有以此为题的小组都在其演示文稿中都集合了关于如何放弃继承权的法律规定以及如何进行放弃继承权公证等民事法律知识,使法理学课题被错误理解为继承法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底子薄和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所致,对此,只能依靠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和一定的课堂纪律要求来解决。

五、我的体会:

在本次实验中,我除每班占用大约四个教学课时进行“课堂调查”“课题指南”

“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和“多媒体文稿演示讲评”外,其余工作均在课余时间进行,同时也正常完成了法理学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见学生体会),更主要的是“诊断”出了法律专业大学新生在专业课学习方面的一些“病灶”,便于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同时,我个人也有如下几点教学体会:

(二)、事先要对学生进行课堂调查,事后要进行反馈调查。

(三)、培养学生文献搜索的能力至关重要。我国法律专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足的首要问题是:遇到案例不会查找和搜索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本次实验中,教师进行“网络文献搜索实验演示”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很有价值,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头脑搭桥”的一种教学工具。

(四)、要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牢固的集中在课题问题和课题结论之间,防止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兴趣的转移。

六、本报告附件:

1、课题单元计划

7、课题单元计划实施表

2、课题指南

8、计算机使用规则

3、学生分组名单

9、评价量规(成绩表)

4、学生体会文章

5、学生多媒体演示文稿共47组

6、多媒体文稿演示解说规则

下载试论法学教育的临床培养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困境及其应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法学教育的临床培养诊所法律教育本土化困境及其应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