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时间:2019-05-14 22:4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第一篇: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摘要 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无法有效衔接、缺乏职业技巧的训练等问题,急需寻求应对困境的良策,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本文试图对此疑难症结作一简要分析,寻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

1.1 法律职业的概念

在我国,法律职业,从广义上说,是指人们所从事的与法律相关的各种工作;从狭义上说,是指只有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精良的法律知识、娴熟的法律技能与严格的法律伦理的的人才能从事的工作。现代层面的法律职业指的是后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具有以下特征:(1)专业性:法律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背景。它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专业化程度。它对从职人员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资质要求,法律职业的从业者一般是经过专门法律训练,从而拥有法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即“法律人”。法律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关于法律规则的知识,又包括法律方法、法律观念甚至是法律理念的知识,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性。法律专业技能主要是指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等。因此,它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类职业一样,形成了与专业化相适应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都需要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职业训练后,才能进入其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2)独特性: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思维的程序性。(3)伦理性:法律职业是一种以法律为信仰的职业,有着共同的职业精神追求。法律职业者内部还传承着一种职业伦理,这种职业伦理不同于大众伦理或公共道德,它与法律职业所追求的价值相联系,与法律职业者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密切相关。(4)独立性:法律职业者对他们的工作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负责,自主或自治地决定自己的活动。独立地开展法律服务活动。

1.2 法律职业对于法学教育的要求

按照各国一般的作法,要从事法律职业,不管是做私人执业律师还是法官、检察官,都必须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受过基本的法学训练。这是因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必须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和独特的思考论证方法,而这只有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

英国的法律教育注重实践及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从业人员,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英国各大学的法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从业者服务的,通过法学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进入法律从业者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进入法律职业创造条件。在美国,早期要成为律师须在伦敦的四大律师公会受过培训,或在一位美国律师的门下当过学徒。充分体现对技能和职业性的强调。在大陆法系国家,要成为法官、检察官,也必须经过多年的法律学习和实践锻炼,并且通过严格的司法考试。

可见,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成为法律职业的基础。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正是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和训练了法律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法律教育模式有四种。(1)美国模式:四年本科非法律教育+三年法学院法律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把法律教育完全当作职业教育。按照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2)英国模式:三年法律本科教育+一年法律职业深造教育+一年或两年学徒式实习。其主要特点是保留了传统的学徒式职业训练方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心。(3)德国模式:四年法律本科教育+淘汰式的司法资格考试+两年司法训练所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把司法训练交给司法部门统一进行,由职业学校主要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由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4)澳大利亚模式:五年双学士学位教育+六个月至两年不等的法律实践培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从以上这些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且行之有效的模式看,不论其法律教育的管理体制如何,但在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互动关系中,法学职业对法律教育总是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法学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第一位的。法律本科教育必须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培养法律人才。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将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

3.1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

目前在我国法学教育并非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更不是惟一途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由于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相互间长期脱节还导致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长期分离。法学院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论述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较少涉及真正的案例教学,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往往不能较好地实现对接。同时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也相当有限。

3.2 缺乏职业技巧的训练

法律职业要求法律职业者具有法律职业思维和法律职业技术。法律职业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表达和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法律人”来说,法律思维能力是其最为核心的素质要素,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同时,法律职业者更应具备法律职业技术,包括法律解释技术、法律程序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庭辩论技术、法律文书制作技术等等。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术不能自然形成,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它是法学教育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然而,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普通人”的思维水平上,更不要说拥有什么法律职业技术。许多本科生在完成了四年的大学学习后,仍没有亲自参与过一起案件的代理、审判等诉讼活动,甚至对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具体的操作技巧及方法的选择。法学教育只有与法律职业密切结合,才能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才能建立相对稳定和连贯的知识传统。“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法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法律,了解运用法律的必要程序和技能,培养学生按照律师的习惯思考和分析问题。正如美国一位法律教授所言:“法学院的学生们需要工作技能,忽略技能训练会给学生们带来危害。技能应该伴随学生度过他们整个工作生涯。”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法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

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职业方法与能力的教育,是具有法律职业训练的特点,而法律训练旨在训练和提升法律技能、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加强法律职业训练,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坚持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明确教学定位。法学教育应当是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法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使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注重实验教学环节课程课时的分配,侧重对基础法律工作实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重视与司法考试的接轨。随着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的修改和统一司法考试的实施,法学本科教育逐渐变成了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律职业工作的基础教育,统一司法考试成为衡量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尺度,还对我国各类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将起着较重要的导向性作用,2008年起国家决定法科学生在大四期间可以报名参加司法考试,这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法学教育应当关注就业对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适当考虑统一司法考试的变化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合理、科学的配置课程,提高学生对司法考试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加强教学内容的通用性。由于法科学生去向的多元化,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学生多样化职业选择的需要。学校应对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及大多数学生职业选择的情况进行研究,对专业培养所必需的和大多数学生将来就业所共需的实践性技能进行科学的选择与提炼,把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以提高法学教育的适应性。

(4)重点改革实践性教学。法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使学生得到法律操作与思维能力的真实训练。法学教育应围绕教学定位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每一种具体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主要步骤、考核等都重新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执行性。如将原专业模拟实习的内容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案例研究类课程结合,增设实验类课程,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原专业模拟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同时增设法学辩论和法律诊所的新实践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篇: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不能只是单一地在课堂讲授教材理论知识。推行实践性教学是一种法

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的教学模式,建立应用型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法学教育改革的一

种尝试。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无法传授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法学

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

力。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的法律实践活动,组织

和聘请法律界具有丰富司法实务经验的人士走进课

堂,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司法实践经验,应是较好的教

学模式,它会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和司法实

践知识的收获。

一、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

纵观各高校的法学教育,普遍的模式是注重课

堂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教与学相脱节,教学的侧重点

在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实际能力的培

养,也没有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培养。

总而言之,目前的法学教育仍属于低层次的教育,教 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没有较

好地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

法律的价值在于实践,缺少实践环节的法学教

育,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当前不少高校法

学院开始注重实践性教学,在开设14门核心课程之

外,还开设了不少实务性的课程,如律师实务、模拟

法庭、法律诊所及各种案例教学课程等。同时在课

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更多地注重案例的分析与

讲授,借此培养学生的实务知识。

但由于目前高校法学院师资水平还难以支撑实 践性教学,绝大多数法学教师理论有余而实践不足,多是高校一毕业又走进高校从事法学教学,不具备

司法实务经验,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法学教学需要司法实践

经验丰富的教师,缺少这一条件,实践性教学的郊果

将大打折扣。没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案

例教学时,只有从书本上或者网上寻找案例来讲授,因为没有经历过办案程序,对办案的环节无法认知,分析案例枯燥无味,多数情况下像是“念”案例,缺少

吸引力,学生也不愿昕,感觉不如自己去看。所以,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司法实践经验和社会

阅历,有学者呼吁,“要建立必要的人事机制,以使法 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从事实际法律事务的能力”[”,但目前要使这一做法得以实现,使大多法

学教师具备这一条件,在体制上存在一定困难。

同时,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模式,使多数教

师不肯花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上,“宁可垃圾文章满天

下,也不愿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上多是应付性对

待,法学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性教学,更多停留在形式

上。要提高法学教育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的成效,就

需要对现行法学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加强法学院

与司法实务界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

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使一些优秀法律实

务人士走近学生,走进课堂,在学生课外开展一系列

法律实践活动,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

革和创新。

二、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相结合,是指在传授法学

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组织司法实务界人士走进课堂,参与学生相

应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学到各种法学理

论以外的司法实务知识、能力和技巧,使学生被动式

接受理论转变为主动性学习法律和运用法律。重视

法科学生的法律实践,重视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使 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具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促进实践性教学

单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

地接受知识,难以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教与学脱节。尤其是法学,理论深奥难懂,法条多如牛毛。有限的教材内容,学

生多能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学生而言,不愿

意单向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他们更愿意主动式的学习,更愿意接受司法实践经验和技能的知识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外,有必要举行和开展审判观摩、辩论

技巧、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司法交流、法律咨询和案

例讨论等实践性法律教学活动。

通过组织校外法律界人士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

动,让他们接近学生,开展系列讲座,把自己的司法

实务经验传授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

理论教学的不足,增加学生必要的法律实践经验知

识。例如,经常邀请公、检、法相关专家及律师、企业

法律顾问为学生开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加强教师

与法律实务人员的联系,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法律实

务工作者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因常与法律实务人

员交流,可以弥补自身法律实务知识的不足,提升教

学质量。所以,现代法学教育,应有相应机制,重视 和71=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而使实践性教学落到

实处。2.有利于提高法科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

兴趣对学习好法律很重要。法学理论,多是枯

燥无味,如果-LI:初学者一YF始就接受满堂灌的教学 模式,被动接受深奥的法学理论知识,多数学生难以 适应。如果创造条件和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 法律实践活动,使学生能与更多的法律实务人员交 流,有机会学习优秀法律工作者的成功办案经验,能 较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法学的兴趣。成功的法律人 士,是法科学生的一面镜子,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实务 经验,对学生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重视学生开 展相应法律实践活动,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 兴趣,增加学好法律的动力。这需要研究加强法学 教育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充分认识到法 律实践交流的重要性。

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指法科学生运用法律 知识针对案件事实进行法律分析,适用法律条文,提 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一般包括逻辑 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

和随机应变能力等l2]。这些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必须在法律实践中得以锻炼和提高。学习法律重在实践,没有法律实践教学等相关环节,难以培养出合格的法律人才。组织和开展相应的法

律实践交流活动,能碰撞出学生思考与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交

际口才能力的提高。实践经验是搞好法学教学的有

力保障,实践经验的作用体现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更加透彻,能抓住重点,把课堂上讲授的重点与实践

中的重点统一起来,使书本知识具体化”[a]。而法律

实践,可以给学生体验运用法律的机会。因此,组织

类似司法交流、法律咨询、模拟签订合同、模拟法庭

和法庭旁听等法律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3.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通过组织系列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学生参与法

律实践活动,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老师

可以较好地认识学生,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老师,这不仅可以增进师生的交流,也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之外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指点

学生,其效果往往胜过讲好几节课。时下,不少教师

下课就离开教室,远离学生,只“授业”而不“传道

解惑”,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而通过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增多,使教 师真正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这对学生而

言,无疑是个与教师充分交流的大好机会。

4.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大多要经过面试关。面试能展现一个

人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口才交际和应变能力较

好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经常组织学生参

加法律实践交流活动,可以使得他们这一能力能有

较大的提高。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法科学生数量激

增,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法学专业的就业率很低,一

度排名靠后。因此,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口才

交际能力及分析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显得更为重

要。而实行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和外界的法律交

流与联系,组织开展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使学生获得

定法律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学生Ys"析案件的能

力,拓展学生社会关系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

力,无疑有较大的帮助。就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会

给学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三、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法律实践经验

不少高校法学教育较少重视法律实践,忽视学 生与#1-界的交流,忽视学生法律实践知识的培养。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比较重视法学教育与

法律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学生法律实践交流活动,从2008年以来,建立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开

设司法实务专题课程,开展系列法律实践活动。这

些活动获得了学生的喜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这一经验值得推广。活动内容主要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之

外,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法律实践知识与经验,组

织法官、律师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谈系列讲座、到

沿海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进行法律实践交流,聘请

律师参加学生组织的法律咨询,等等。

1.组织律师开展法律实践经验系列讲座,并与

学生互动交流

2008年以来,法学院通过桂林市律协,先后组

织了数10位优秀律师多次给学生讲授法律实践知

识和办案经验,取得一定成效。

2008年5月,邀请桂林市劳动法专业律师为学

生讲授新《劳动合同法》,讲述律师多年承办有关疑

难劳动案件的办案经验和技巧;2008年12月,组织

10名律师、法官开展了《桂林律师金状之讲,法律服

务进校园》,律师、法官把自己学习法律的方法和从

事法律工作的有益经验、体会传授给学生,并进行互 动交流;2009年12月,组织了4位优秀律师专题开

展了《律师就业、创业、执业经验交流会》,与此同时

进行的还有6位律师在模拟法庭通过一问一答的形

式,给应用法学专业学生讲述律师办案的经验技巧;

2O10年4~5月,组织了多名律师,其中部分律师在广州执业,多年从事企业法律顾问工作,他们共同为

二、大三400多名学生讲述了《法学专业就业方向

谈及如何在企业担任法律顾问》经验体会。

以上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部分优秀律师、法官

开展法律实践工作经验系列讲座,开展相应法律实

践活动,并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律

师、法官,学习他们司法实务经验。这类活动在学生

中引起较大反响,不仅目睹了律师和法官的风采,分

享了律师、法官办案的经验和智慧,而且激发了学生

学好法律的积极性。

2.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

从2009年开始,创新实验区有意识地邀请律师

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成效明显。如开展

模拟法庭,邀请l~3名律师参与,对学生的活动进

行指导和点评。律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案情,找到

突破点,对如何把握辩护技巧等进行指导,给了学生

新的收获。同时,邀请律师参与学生组织的法律服 务活动,如送法下乡、开展法律咨询等,有律师的参

与,其效果大不一样。如2009年6月,我院开展“送

法下乡”到资源县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当地农民咨询

了不少法律问题,由于学生们知识经验的局限,难以

回答部分复杂的案件,而有律师在身边的指导以及

律师精彩的答疑如同给现场的学/-4=上了一堂案例

课。

在邀请律师来学校开展相关法律实践活动同

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律师们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社会关系和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有意识地组织律

师和学生举行相应的联系交流活动。2009年5月,组织了2O名律师等司法实务工作者在七星公园与

法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学生举行联谊互动交流

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与律师之间的友谊,也提高了

学生的活动能力。

3.主动与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合作交流

20O9年l1月,组织了26名师生前往广州律师

事务所、法院和重点大学法学院联系交流。先后与

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广州中级人民法院、暨南大学

和中山大学法学院进行了交流,聆听了律师、法官的奋斗经历及办案经验技巧。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学

生们的见识,拓宽了视野,获得了不少法律实践经 验,而且提高了他们从事法律职业的信心。活动最

后,学院与广东厚诚律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

议》,为学生创造了前往发达地区律师事务所法律实

践的机会,也使经济发达地区的律师能来到内地高

校开展法律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契机。

以上系列活动是在广西师范大学法律人才培养

创新实验区倡导组织下开展的,活动的效果明显,广

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同行的认可,大大地提高法

科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从事

法律职业的信心。有机地将法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

践活动结合,在学习法学理论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法

律实践知识和经验,因此,经常开展一些与公检法及

律师的法律实践交流活动,甚至引入优秀法律实务

工作者开展实践性教学,显得很有必要。我国法学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摸索和开创的阶

段。无论是在法学教育的指导理念、培养目标、结构

设置等宏观方面,还是从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和课

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还没有形成系

统的成熟经验和模式。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

正学好法律的,但是传统的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

忽略了这一实践过程,轻视实践中的实际技能 2。

法学实质表现为前人经验的总结,法学教育,不只在 于使学生认知和理解其深奥复杂的法学理论体系,更重要让学生学到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法律问题的方法。正如美国伟大的大法官霍姆斯所说的,“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而我国法学教育实践

往往偏重知识传递和学术研究的方面,忽略或抛弃

了职业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方面。这种状况显然

有悖于法学教育的宗旨[5]。因此,在重视传统的理

论性的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进实践性法

学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法律实践活动,使法科学生

学会从实践中学习法律,从实践经验中认知法律,变

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法的方法和运用法律。

法学教育离不开法律实践,没有经过法律实践

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而让学生有条件有机会接

触更多的司法实务界人士,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学习他们的优秀法律实践经验,开展一系列法律

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法学教育的成效。近年来,部 分高校法学教育也开始重视法科学生的实践性教学 和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但由于缺少具备丰富法律实 践经验的教师,法学院与司法实务界的联系交流不 足,相关法律实践活动仍处于自发状态,如何使法学 教育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改革法学教育的现状,还 需要继续探索。因此制定相关制度,建立法律实践 的长效机制,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加强法学 院与司法实务界及同行之间的联系交流,聘请优秀 法律工作者为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组织和开展法律 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对改革和完善法律实践性 教学显得很有必要。

法学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强调与法律实践相 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法科学生综合 素质和实践经验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法律 和运用法律,是法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是应用型法 学教育所必需的。

第三篇: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的改革

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的改革

王晨光 陈建民

来源:

日期:2010-03-09

一、法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培养目标的观念的改革

经历了狂风暴雨的摧残和磨难之后,我国的法学教育终于重新展开了她的翅膀,焕发出蓬勃 的生机。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的历程,人们可以感觉到我国法学教育发展的急促步骤和迅猛势 头。我国在1976年仅有 2所法律系;1978年有 6所法律院系,178名教师,1299名在校生; 1987年共有86所法律院系,5216名教师,42034名在校生;在1987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后,19 87年共有在校研究生3951人。到1999年,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在规模上更是惊人。据统计,我国法学院系的数目已经达到320多所。

然而,数量的激增并不一定等于法 学教育的成功。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落后已是有目共睹的 现实。虽然我国法学以崭新的面貌和极大的勇气宣布她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法律院 系的教材和讲堂上,用机械和僵死的眼光看待法律,把她作为一种独立于社会之外的、自我 封闭的规范体系的认识也不时地得以表现。这种认识总试图用一种不变的规范体系把生动、变化的生活禁锢住;想当然地认为可以用数理逻辑的推导方法将这种法律规范适用于一切事 物、解决一切纠纷。按这种方式训练出来的学生一来到社会上,便会发现原来明确的法律规 范存在大量的伸缩余地,发现所面对的社会现象千差万别,原本应当清楚明确的东西现在都 不那么清楚明确了,因而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法律实际部门和社会对 于法律院系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颇多微辞。这种状况的产生不能不归结到过时的形式主义法 学观的潜在影响,不能不归结到教学方法的陈旧。

在 这种压力的推动下,我国法学教育界开始探索法学教育方法的改进,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 法学教育中。在我们已经走过的法学教育的经历中,各种方法并存是我国法律教育的特点之 一。例如:以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师传授式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讨论形式出现的案例教学方 法、以理解程序为主的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以及以师傅带徒弟式的法律实习方法等,这种探索 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法学教育的改革是有利的,推进性的。但是我们发现,所有这些 方法的运用基本上是为了达到一个主要目的,即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法律,从而知道法律条 款的意思是什么。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教师将自己对法律的学理认识去影响学生,甚至教师 会依照自己对法律的理解去选择合适的案例,指导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以达到统一认识为圆 满结果,学生也从教师的讲解中理解了法律的意思。于是,每一位教师可能因自己的学识和 观点影响了一批学生,学生会以自己对法律的认识最终与教师的认识相吻合而感到高兴。也 就是说,我们在不断努力进行法律教育方法的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教师的传授,但在根本上,我们没有改变“以理解法律含义、讲授法律知识为主的教育宗旨”,因而我们 的法律教育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要干什么?可以说,从法学院培养的第一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法律教育就在不断地得到反馈。其中来自于学生的最强烈的反馈之一便是:我们在学校学到的法律面对现实会这么苍白? 而来自于学生工作单位的最强烈的反馈之一是:希望法学院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些反馈的不断继续,也不断地促进着法学教育工 作者进行反思,究竟怎样的方法能满足于社会上各个法律部门的良好愿望?

我们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以培养目标的观念的改革为前提,即法学教育不 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同时要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力的培养应当提到与知识的 传授同等甚至比它更高的地位。

在明确了上述目标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方向也就清楚了。我国法律院系的课程设 置历来以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目的;很少考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很少考虑社会的 实际需求。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法学部门法学科的划分或国家颁布的主要法律(基本法)为标 准,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开设的很少。

(2)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论述各门课程的体 系和基本理论。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学会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 得出正确的答案。

(3)与我国当前努力实行的市场经济的需要相比较,法律课程中涉及市场经济的课程所占 的比重不够,有些课程的内容也急需改进或充实。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法学教育重视史 论课的开设而缺少应用部门法课程的开设;在这些部门法课程中,传统的民商法课程所占的 比重就更少;现在所开设的经济法的课程也有很多建立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其大部分内容 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中国法学教育的有识之士 已经认识到,目前法学院毕业生的实际执业能力与法律职业所要求 的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突出。虽然他们了解法律术语和条文,但是却很少掌握律师或法律 职业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能力和素质,如调查、会见、谈判、书写、辩论等能力。人们开始 怀疑法学院毕业生的能力,进而重新检讨法学院课程设置和讲授方法,以使法学教育适应实 际社会和职业需求。

当我们逐渐的认识到法学教育的 培养目标应当主要是法律职业人员时,我们便也逐渐地认识 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仅应当根据教师的讲授来理解法律,从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他们 还应当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难于通过讲授得到的,但又可以通过合适的 方法来进行培养。于是,我们不能不把视线投向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的发源地美国。

美国法学教育的同行早在20年前就注意到了传统的案例教学 模式的缺陷,尝试进行以训练法 学院学生实际能力为宗旨的实践性法学教育模式。它包括以“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cy)为主的一系列实践性法学教育课程,意在重塑法学教育的模式。这种尝试不仅吹皱一池春水,而且愈吹愈烈,引起了美国法学 教育上的又一次改革(如果尚不足以称其为革命)。

我 们很高兴地看到,这种改革之风也已经吹到了中国,它对我们的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正起 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首批进行“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的法学院之一,我们已经意识到了它对于我们的法学教学改革的积极作用,而这种改革对于 我们实现培养目标的观念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虽然我们进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为主导的实践性教育模式还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比较 深的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对现有的、我们已经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挑战,我们 正面临着这种挑战,并努力的适应和发展。我们感到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

1、在法学教育中,究竟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主体?

在现有的法学教育方法中,教师是教育的中心,学生是被授教的对象,教育的结果大多

以 统一到教师的认识上为圆满。学生很少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生怕因自己的观点与教师的 有出入而不能通过考试。久而久之,学生便习惯于服从教师给予的真理,而不去考虑“真理 ”的多样性,他们习惯于被动的思考而不是主动的思考,习惯于寻找“标准答案”而不会想 到其实“标准答案”并不存在。

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 程为主导的实践性教育课程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 的感受、学生的需要和学生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主要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准备的教案和希望 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和学生交往和沟通的方式,不能只关心自己的教案,而 必须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案的关系,要关心教案最后是否会达到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而我们已经习惯了事先准备教案、按照教案教学的方法。要改变这 种方法就要改变教师和学 生的关系,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平等关系,学生和教师不 应仅是教和施教的关系,还应该建立起真正的学友般的交流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 的了解到学生的需求,而不仅是教师自认为的需求。要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对于长期以教师 为课堂中心进行教学的我们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我们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正在努力做着这 种尝试,在建立这种关系中我们真正的得到了许多启发,从教学中不断地得到学生真正的反 馈,开始感受真正的教学相长。

2、没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能否算是一门真正的课程?

我们理解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提倡的是从实践中学习法律和掌握法律,而不仅仅是从

书 本和课堂中学习法律、掌握法律。我们理解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是主要服务于培养合格 的法律职业人员的,因此学生们要接触真正的案件和真正的当事人。学生们在办理案件过程 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会超出原先教案计划中的问题,我们是按照准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继 续我们的教育还是针对学生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现有的教育中,考察一名教师是否认真地进行教学,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考察其准备的教 学内容和教案。所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事先提交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关部门 会根据实现得到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考察以便作出评估。

而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应当真正的与学生讨论 所遇到的问题,以 便探索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便要求教师随时改变已经拟订好的教学计划,而重新拟订每 一堂课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这必然使原来拟订的教学计划不能完全得到实施。这种没有严格 的教学大纲的课程算不算真正意义上课程,这种课程对学生是否对学生真正有帮助,也时常 让我们自问自己,也时常让我们产生困惑。

3、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教学,是否能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素质?

在 现有的法学教育中,我们已经习惯于经常向学生提供教师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但这种答案 是否真正的符合标准呢?在实践中,这种标准答案是否真正的存在呢?我们从未对此抱怀疑 的态度。而我们正在尝试着的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更多的是通过真 实的案例和办理这些案件来学习和理解法律,培养自己将来从业的能力。在这种教学中,是 否需要教师向学生提供标准答案呢?学生遇到的问题也许是教师都没有遇到的,教师究竟能 否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呢?

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 教学模式中,我们试图不给学生以标准的答案,教师尽量的启发学 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但是有时我们控制不住自己,会情不自禁地向学生提供我们认为正确的 答案,我们还不习惯于采取开放式的不提供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尽管我们已经意识到“法 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我们也注意到耶鲁大学的鲍廷格教授说:因为诊所式 教学是把学生放在首要地位,学生坐在驾驶席上,因此他们是在主动、负责地进行学习。

但我们对不提供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教学,是否能培养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素质时而发生怀 疑和感到信心不足。

在 我们所进行的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中,真正让我们感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 的态度,他们并不期待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和教师真正平等的进行者交流。在我们的 课堂教学中,教师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这样的:“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应当如 何如何”,以及“我保留我的看法”等等,表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意识。这在以往的教 学中,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发生的。正是我们的学生对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主动反馈,才使我 们能接受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和方法对于我们已经习惯沿用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挑战,对不提 供标准答案的开放性的教学充满信心。我们开始真正地相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真谛在于“从 实践经验中学习”,或“学习如何从实践中学习”。

4、如何评价教学效果?

教 学结果的评价是教师和学生都注重的问题。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评价学生的标准往往是 唯一的,即以学习成绩来进行评价,同样这个标准也适用于对教师的评价。近年来,一些学 校开始注重对教师教学内容的信息含量和学识水平的评价,但是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却没有得 到改变。因为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也确实无法找到除学习成绩之外对学生进行的更加客观 的评价方法。

而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使我们不可能在沿用已经形成的评价方法,需要我们根据 教学目标创造对学生的新的评价方法,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同样是需要的。这种 评价方法的确立同样是对传统评价方法的挑战。

我 们面临的问题是:这种评价的体系应当如何建立?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估我们的学生?显 然我们缺少经验。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己评价的重视远远要超过教 师对他们的评价,他们更加关心他们所承办的案件的成于败,他们更加关心当事人对案件结 果的感受,也更加注重自己的案件承办的感受,于是我们认为学生们的关注焦点也应当是教 师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关注焦点。因此,我们努力地使学生们理解,案件的成败固然是评价教 学结果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承办案件中是否真正地成长了,是否得到了他们 所想得到的方法、技能和知识?如果得到了,即使案件没有成功,他们仍应得到好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无法实施的。

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尽管我们刚刚开始进行实践性法律教育方法的尝试,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方法运用产生 的益处。这种益处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将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放在一种真正的事实环境之中,从而能够使学生掌握如何 能够使法律文本与社会现实结合的分析方法。学生得到了进行法律分析和运用法律解决实际 的问题的机会。通过承办真正的案件和教师的课堂启发式指导以及面授指导,学生能够得到 更多的技巧的训练,以便他们真正地“像律师那样思索”,使其在分析案件事实、收集证据、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起草法律文书等技能方面的训练得到强化,从而真正地培养 学生从事法律职业的能力。相比之下,虽然大陆法重视理论的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 功底;然而可惜的是,它没有告诉学生或没有提供机会给学生学习如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理 论。传统大陆法系教育模式固守系统性,却割断了文本与实际的联系,忽略了学生实际应用 法律条文的能力的训练。

第二、就我国的法学教育而言,我们在教学中很少注意对学生的律师技巧、实际操作能力、从具体到一般的综合能力、思维的机敏以及雄辩的口才等方面的训练;同时也缺乏教学中的 启发性、互动性和试验性。而实践性法律教育课程的尝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 性,我们的课堂变得如此的活跃和生动,学生和教师开始真正体会到互动式教育所带来的好 处,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

第三、由于学生接触真正的案件和真正的当事人,使他们不得不注重对解决问题能力的主动 重视,他们不再依赖教师对他们的培养,而注重自己对自己的培养。他们会更加注重所承办 案件对当事人的影响,努力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他们的责任感大大加强,独立性 也大大增强,而这些素质正是法律职业人员所需要的。

正如本文所述,以法律诊所式教育和法庭辩论课为主干的实践性法律课程作为对案例教学法 的补充或挑战,在美国法学教育中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浪潮,这种改革虽然刚刚开始影响中 国,其所出现的积极效果已经不容忽视。

当 然我们深知,法学教育改革的道路漫长,改革的方法也会多样化,实践性法律课程的方法 和模式并不是唯一的改革方法。我们也知道,法律诊所式教育作为一门真正的课程得到教育 部门的承认可能还为时过早,法学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我们有决心借鉴实践性法 律课程的成功经验,探索改革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之路,为培养中国合格的法律职业人 员作出我们的努力。

第四篇:教育法学与职业道德

高等教育法学

第一章 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

1.教育法学与教育法制是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科,具有法学与教育学,边缘性质的法学分支学科教育法学就是在现代教育和教育立法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般认为,教育法学是运用法学理论研究和解释教育法律现象及其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具有时代性、边缘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等基本特征。

2.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法律现象(是指教育法律、法规产生、发展、实施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关系,一级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产生、发展规律。

3.现代教育立法萌芽于16世纪指17世纪的欧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世纪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立法,西方国家随之便开始了对教育法的理论研究

(1)德国是教育立法最早的国家,1957年,德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黑克尔出版了与人合著的《学校法学》一书,概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法学著作。

(2)美国第一部成体系的教育法学著作,是诺尔特和林恩合著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3)日本的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了飞跃性转变,美国式的民主思想和教育价值观奠定了日本教育改革和教育立法的基础

(4)我国的教育法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立法》的颁布和施行,不仅是我国确定衣服教育法律制度和依法治教的标志,也是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开端,它成为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进行教育法学理论研究的起点。我国的教育基本法即1995年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颁行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4.一般认为教育法学在一定意义上是行政法的分论,行政法学对教育法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研究教育法学的方法:历史考察、分析比较、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系统研究

6.研究教育法学的意义:(1)健全教育法制的需要(2)加强教育行政的需要(3)完善教育法学的需要(4)全面依法治教的需要 7.教育行政的含义:(1)之行国家意志的国家教育行政机关(包括国家授权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国家教育事务的决策、组织和调控等活动或 过程,以执行国家意志,即通常所说的国家教育行政管理。

8.依法治教:广大公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遗照宪法和教育法及其他教育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教育事务,保证国家各项教育工作都依法进行,实质在“依”。9.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1)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2)教育行政的革新促进依法治教持续发展 第二章 教育法的产生和发展

1.法的产生经历了氏族习惯演变为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发展到文法的渐进过程。比较正式意义上的国外教育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国外教育法的兴起是在产业革命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期。因此早期的教育立法主要是初等义务教育立法。国外教育法的发展分三个阶段:习惯法、成文法早期、成文法体系化大量的初等义务教育立法解开了国外教育成文法的序幕成文法的体系化阶段——教育法制化阶段目前以科技和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趋势。国外教育法的功能两类:一视法律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即规范功能(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强制),二是社会政治功能

2.教育法制,从静态意义上讲,是指有关教育的法律制度的总称法制建设严责:社会主义、机会均等、权利义务相

一、程序法治、责任教育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三章 教育法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的人的活动

2.广义的教育法是指国家依据立法程序所指定的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教育基本法、教育单行法、以及其他法律中与教育有关的条款。下一的教育法仅指教育基本法,在中国就是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同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调整对象:实质上是教育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即教育法调整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教育关系。这些关系分为两类:一是具有纵向隶属性质的教育行政关系,另一类是具有横向平等性质的教育民事关系特征:(1)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2)国家主导性(3)政策导向性(4)行为法和组织法的结合 3.教育法律关系,是指国家通过教育法调整教育活动中发生在教育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特点:主体双方具有隶属性和平等性、受国家意志主导、具有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没有教育关系,就没有法律关系)4.我国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其中最主要的有受教育者、教育机构及教育行政机关。教育法律关系的保护措施:(1)教育行政执法、司法保护(2)教育诉讼程序保护 5.教育法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法律解释、特别行政区的教育法规、国际条约(2)非制定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法是行政法部门的一个分支 6.根据教育法对不同行为的不同影响,可以将教育法的规范作用分为指引、预测、评价、教育和强制。

第四章 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1.法的制定,又称为立法,创制、认可、修改或废止法律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制定原则:实事求是、民主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一般程序:(1)提出法律议案(2)审议法律草案(3)通过法律(4)公布法律 2.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方式有三种:遵守、执行、适用教育法的遵守,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严格依照教育法的规定从事某种事务和作出某种行为的活动。遵守的条件:可遵守性、良好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

3.教育法监督,是指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所有教育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和督导。

4.论述:教育法制定、实施和监督的关系

教育法的规定、实施和监督是教育法与法制建设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其中,教育法的制定是教育法的实施和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依法治教,首先要有法可依。教育法制定的目的在于实施,在于运用教育法律规范人们的教育行为,调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法的实施使书面的教育法得意在教育法律关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和落实。同样,教育法的监督是教育法制定和实施的保障。缺乏教育法律监督,教育法的制定将会流于形式,教育法的实施将会失去约束。为了实现依法治教,教育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缺一不可。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育法制建设的发展。

第五章 教育法律责任和法律救济

1.教育法律责任是由法律关系主体的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由违法主体承担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教育法律责任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法律规范所规定的不必强制旅行的各种应尽的义务,二是行为人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2.根据2002年6月25日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点:(1)主体的特定性和多样性(2)损害地点、时间是特定的(3)高校对在校大学生不具有民法规定的监护责任。

3.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害者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诉讼或者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纠纷,是自己的权利得以恢复,权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实现方式:一视司法救济,即诉讼方式二是行政救济,主要指行政申诉、复议和补偿等形式,三是其他方式,主要通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内部组织或机构以及其他渠道来实施法律救济。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做出处理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教育法》被称为教育基本法,第四条第一款规定,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应当关系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法》的特点:(1)全面性和针对性(2)规范性和导向性(3)原则性和可操作性

3.《教育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治教的新时期,对于从根本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提高全民族将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4.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教育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5.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6.教育重视德育的原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 进行理想、道德、激励、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7.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机会均等(2)公共性(教育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与宗教相分离)(3)终身化(4)民主性(7)少数民族教育(8)选择教学语言(普通话和规范字)

8.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其他教育制度

9.根据我国《宪法》第十九条,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国家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加强管理的方针。社会各界办高等学校应以职业学校为主。目前我国的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主要实行校长负责制。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部分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实行董事会与校长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设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作为实行民主管理的具体形式。10.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素质的使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人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1.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1)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这应当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法、权利、义务、依法治教)(2)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1)深入持久开展有关教育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教育活动2)依法治教,严格执法3)加强对教育法制工作的领导。

12.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学校和有观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对顶,保障女子在入学、升学、就业、授予学位、配出流血等方面享有同男子一样的权利。《教育法》对经济困难的学生、残疾人和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教育作了特别规定,以保护这些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对符合入学条件、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少年、青年,提供各种形式的资助。13.受教育者的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2)受教育者获得奖、贷学金的权利(3)受教育者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4)申诉和起诉的权利(5)其他法定权利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14.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

15.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依法征收教育费附加、发展校办产业、社会集资捐资、收取学杂费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费为辅的体制。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诠释

1.《高等教育法》指出:为了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2.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非学历教育 高等学校可分为: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

3.国家实行学位制度,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按哲学、经济学、法学、极爱有血、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共11个学科门类授予。4.《高等教育法》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共利益,不得以盈利为目的。高等学校设立符合的原则:(1)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2)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3)不得以盈利为目的5.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1)依法招生的自主权(2)依法设置学科、专业的自主权(3)教学自主权(4)科学研究、技术开房和社会服务的自主权(5)依法自主对外交流圈(6)机构设置和人事权(7)财产管理与使用权

6.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工厂当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旅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高等学校教师聘任的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 7.高校学生的基本权利:(1)受教育权(2)学习保障全(3)获得物质帮助权(4)获得公正评价权(5)民主管理权(6)社团组织活动全(7)课外活动方式选择权(8)救济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法规(2)遵守学校管理制度(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4)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旅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响应义务(5)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诠释

1.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义务(4)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义务(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是公民获得教师工作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教师资格的构成要件:国籍、品德、学历、业务、认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有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师的待遇:工资、住房、医疗保健、养老保险

教师职业道德

第九章 教师职业道德综述

1.道表示道路,以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或道理,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便称为德,两字合用始于荀子《劝学》篇

2.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谓吃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马克思主义认为,到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植根于经济关系中。(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4)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性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4.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1)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3)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5.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1)道德把我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3)道德把我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6.原始社会的道德(1)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7.奴隶社会的道德: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8.封建社会的道德: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地主阶级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9.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最基本的原则 10.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11.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执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1)职业道德在内容表达上,带有强烈的职业特征(2)职业道德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具体、灵活、多样(3)调节范围上,主要是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4)在功能和效果方面,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成熟性

12.职业道德产生比一般社会道德要晚,它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1)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是历史条件(2)人们从事的各种职业活动,是实践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1)在原始社会萌芽2)奴隶社会形成3)封建社会发展4)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

13.(1)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经济基础(3)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历史前提

14.奴隶社会官学的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的我国民间私学的教师,始发于春秋战国,盛于两汉与唐宋。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我国师范教育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私办得喝独立的师范学院。15.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1)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2)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3)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16.论述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

(2)是完成教师历史使命,培养和个学生的需要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17.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示范性1)向师性心理决定的2)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3)劳动手段决定的(2)复杂性(3)创造性(4)周期性 1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意识的自觉性(2)行为的示范性(3)结果的深远性

19.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1)对学生的教育作用(2)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3)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4)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20.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第十章 教师职业导则原则

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起到定向作用、指导作用、评判作用

2.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它最初是针对封建等级制度、经院哲学及宗教神学对人的身心的无情禁锢而提出来的。人道主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是指一种道德原则,基本含义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地位,确定个体的地理价值,尊重人的权利,维护人的尊全,报账人的自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

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尊重人(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的权利)、关心人(对人关爱、同情)、爱护人(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生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

4.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对教育活动的一切参与者都具有约束力(1)尊重每一个学生(2)关心每一个学生(3)学会尊重、学会爱人(4)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5.教书育人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的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三种错误倾向”(分家论、自发论、代替论)总之补课分割,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6.教书育人原则的实施要求:(1)及绕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2)遵循教育规律,掌握教书育人艺术(3)把育人寓于课堂教学之中(4)拓宽教书育人的空间(5)形成全员育人局面(6)进行科学管理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理论 1.师生关系的特点:(1)关系上的特殊性(2)角色上的差异性(3)人格上的平等性(4)情感影响上的相互性 2.师爱的教育意义:(1)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2)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1)全面了解学生(2)热爱所有学生(3)严格要

求学生(严而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3.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严谨治学的具体要求:(1)树立优良学风(2)刻苦钻研业务(3)强化教育能力(4)处理好教学和治学的关系

4.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1)学生学习的指导者(2)未来的设计者(3)智力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的能力 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育劳动的特定要求 6.风度仪表方面的要求:(在服饰上,做到整洁高雅、神态上,做到愉快亲切、言谈上,谦逊文雅、举止上,文中端庄、处理事上,做到真诚热情)

7.热爱学生、教学相长,是指教师对学生持有超出一般轻易的崇高感情,深切的关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提高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其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学习的表率,可笑发的榜样。第十二章教师道德规范范畴

1.道德义务就是个人自觉无私的对社会、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推翻对人们行为的要求。教师职业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

2.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1)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2)处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3)道德义务必须附中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3.良心是一种道德意识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良心就是对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而职业良心,就是职业劳动者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职业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4.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选择作用、监督作用、评价作用增强时着手方面:(1)对教育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2)具有高尚的师德品质(3)要有知耻心、自尊心、自爱心

5.荣誉是社会对人们履行义务后的赞扬和肯定,以及个人因此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教师职业荣誉,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和自豪感

6.教师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想法、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特点:(1)精神性(2)关系性(3)集体性 7.教师职业公正的作用:(1)有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2)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3)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4)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5)有利于社会公正实现

第十三章 教师道德修养

1.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一级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实质:(1)到的必然性和个人道德选择能力之间的矛盾、(2)一定社会或借机的道德品质与他个社会或借机的道德品质的矛盾(3)到的理性与情欲的矛盾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1)人性是后天形成的(2)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3)人性善恶是具有可变性 3.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社会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要求(2)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3)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可能性:(1)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2)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3)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方法:(1)理论学习的方法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2)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3)学习党和政府关于政府的方针、政策4)学习优秀教师的思想和事迹(2)实践锻炼的方法1)增强教师道德修养的主动性2)把认识变为行动3)磨练道德意志(3)慎独的方法(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1)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标准和方法2)是崇高境界 4.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1)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2)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3)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内化的三个阶段:(1)服从阶段(2)同化阶段(3)内在阶段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

5.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原则:集体主义、人道主义、功利主义、精神价值原则 6.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构成要素: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习惯教师道德情感是以爱为基本特征的

第五篇: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教学过于倾向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造成法律教育和法律职业相脱节。应该认识到,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应从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以培养一批社会学要的法律人才。

一、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

目前法律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多是法律基本原理概念等内容,而教学过程则是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接收,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考核则采取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另外,在法律教学中,缺乏基本的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法律职业道德、法律职业技能及法律方法论等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与实际需要相符的实践式教学。

(二)实践组织不合理

当前法律理论教学中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统筹规划,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例如在模拟法庭教学中,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法学实践经验、法律知识储备以及审判能力较高的高年级学生,如果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与模拟法庭,而他们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很难获得良好效果;另外,有些模拟法庭的组织多按照事先排练的模式开展,只是表演形式,严重挫伤学生积极性。还有些毕业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此时毕业生正面临毕业论文和找工作的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最后只是实习单位盖章了事,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评价与激励体制

在法律理论教学中,对教学大纲及教学规划有明确反映,对撰写教案也提出明确要求,并通过一定激励方式促进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方案等。而相关教育部门也以随堂听课、教学检查、召开教师交流会、网络测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但是针对实践教学来说,却缺乏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而由于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亲临指导,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应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但是学校并没有将此纳入教学评价与考核的范畴内,更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所以很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也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再加上没有强制的学分要求与奖惩机制,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四)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足

当前法律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一般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投入实践教学,如果需要校外调查、旁听、咨询或者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只能临时报告校方批款,而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单方面承担费用,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兴趣。另外,实践教学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提出了全新要求,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功底,也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全面性的指导与评价,这就要求加大师资的投入与培训力度,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学队伍。

二、构建法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由于传统的法律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因此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激励和教学评价等教学体系,因此可参照理论教学体系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独立、平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应整合现有的理论课程,并以实际需要增加实践课程,既要保留过去直接服务于法律实践的课程,如证据学、法律文书等,还应加设如司法过程、法律职业技能等实用课程,并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强制学分制。同时围绕这些实践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结合当前法制现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正面引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感,实现良好的法治理想。

(二)完善法律诊所教学模式

法律诊所教学模式源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标志着判例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校外课堂形式,效仿了医学院中利用诊所培养实习医生的方式,而是在校内以某种形式建立法律诊所,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真实的办案过程中。这样,既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也可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理论,减少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差距。

从国外大学的法律教学实践来看,法律诊所的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巧与职业技能;二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学生树立正义感、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因此,通过法律诊所的建立,可让学生接触更多实际调解、诉讼案件,真正像律师一样处理案件,同时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影响力,参与法律诊所的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也学到了课堂以外的能力、技巧,更好地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具体案例中。

(三)由模拟法庭转为实战法庭

模拟法庭作为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最终目标还是转向实战法庭。主要注意以下三方面问题:

1.在模拟法庭准备开庭之前,仅对外公开法律案件的基本情况以及参与者名单。而法庭中的陈述意见、辩护意见、法官主持及判决结果等都是未知。因此在开庭之前,学生应寻求专业司法人员或者老师、同学的指导,并独立分析案情,大量搜集材料,准备论点证据,并分析对方可能指出的论点论据等,全面做好自身角色,争取更好的实战结果。因此,在模拟法庭中,学生应明确自身定位和观点,并随着诉讼过程的深入,不断应对新情况、新问题。

2.应确保模拟法庭的实战效果。只有真正对抗,才能确保模拟法庭的实践效果。为了避免同班学生之间相互熟悉,而每次模拟法庭缺乏新鲜感,因此模拟法庭应尽量安排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的学生担任不同角色,且每次开庭的案例有所区别。如果在同一班级或者同一年级开展模拟法庭,就应该安排不同组、不同班级的同学分别承担控方、辩方及审判职能,只有确保法庭对抗性,才能真正确保实战效果。

3.提高模拟法庭的真实性,注重树立庄重感、严肃感。在学校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在每次开庭时准备审判器物,提高审判的真实性,让学生更多感受法庭文化,为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四)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主要由见习与毕业实习两部分构成,但是从实习内容上来看,二者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可将二者合并。针对当前法律专业实习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实习流于形式化、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实习单位不重视、实习时间短等现象,应不断完善实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分阶段实习,确保实习效果。首先,针对过去学生实习中自由懒散的现象,应统一安排学生实习单位,进行集中实习。对于要求自己解决实习单位的学生,或者可以保证实习和就业挂钩的学生,应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并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情况。其次,应尽量灵活安排实习时间,如在大二暑假和大三上学期分别进行,既能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也可减少实习单位的接收压力。再次,加强校方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一方面应尽量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另一方面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如果在实习中,学生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去听,或者仅协助法官、律师处理杂事,而没有真正接触案件的机会,就不能顺利实现实践目标。最后,注重实习管理,在学生实习期间,应定期汇报实习情况,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交流实习情况,必要情况可做好现场指导;另外,应注重实习单位的多元化,综合考虑公检法等相关部门,还可考虑在相关企业、组织、社会团体及金融机构等建立实习基地,为社会输入更多法律人才。

下载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学如何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学如何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摘要: 环境素质的提高依赖于环境教育,青少年是未来环境的塑造者,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具体说,我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

    将公司业务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

    学知网(http://www.china-study.net)专注于提供优质的管理培训课程与服务。 简述绩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 1、前言 笔者在XXX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绩效考评管理工作,去年9月份,公司在......

    少数民族预科环境下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5篇

    少数民族预科环境下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将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水平,深化爱国......

    试析地方性理工院校法学特色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试析地方性理工院校法学特色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地方理工院校的法学教育必须围绕法学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找准优势,形成自身的行业法制教育和研究特色,并在发展战略、......

    概述如何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培训相结合

    概述如何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培训相结合 一、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一)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有: (1)环境、战略和组织结构的变化。组织环境发生了变化,组织战略也会随......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全新的......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律师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0-11-10 07:54:34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是最近几年颇受社会关注......

    法学教育的比较与探索[5篇模版]

    内容摘要:当前,经济的全球化,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再陌生。在这样的情势下,不同的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思想认知以及各式各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