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地方性理工院校法学特色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试析地方性理工院校法学特色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地方理工院校的法学教育必须围绕法学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找准优势,形成自身的行业法制教育和研究特色,并在发展战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的设置上体现出来。而在法律人才的培养上,不应该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应该走上“少而精”和“少而特”的道路,并加强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双学位教育。在加强法学师资队伍特色培育的同时,通过法学硕士点学科的建设来建立坚实的发展平台,从而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论文关键词:地方性理工科院校;法学特色教育;复合型法律人才;行业法制
虽然我国亟需大量的法律人才,但当前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地方院校法律人才的培养没有能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法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使得它们的法学学生因为没有特色而难以与重点大学的学生进行就业竞争。
一、地方性理工院校发展法学的优势、潜在市场和可实现性
虽然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无法在整体实力上与综合性大学或文科院校相竞争,却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理工科院校发展法学具有现实的需要性。综合性大学和传统的文科院校限于其办学规模和培养层次,不可能承担全部法律人才的培养任务。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的法律服务业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从以前单纯的诉讼拓展到经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筑、能源、生化等诸多领域。而且,越是市场中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特别的法律服务。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这些特殊法律人才的需求,理工科院校就可以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实现法学与这些学科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
其次,综合性大学和传统文科院校的法律人才的培养难以充分满足地方建设的需求。这就为理工农医类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建设留下了生存空间。对此,有学者就指出,地方院校发展定位的关键是:一是人才结构必须随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二是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应密切结合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最后,在高校的自主教育权限内,这些特殊法律人才的培养具有可实现性。地方性理工院校可以在遵守我国法学教育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西方法学教育模式中成功经验的借鉴,改革自身的培养模式,实现对特殊法律人才的培养。这些模式在后文的“法学双学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部分有简单介绍。
二、地方性理工院校法学专业特色道路的实现方式
1.法学理论教育与法律职业化教育的互补
美国前首席法官詹姆斯·贝克在《法律的故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在法律领域中,存在着一对无奈的矛盾——最博学的理论家和教授常常缺乏实施法律的实际经验,而成功的执业律师又往往是法律的历史和纯粹的哲学论证方面的无知者,他们对法律也仅仅持务实的态度。这一深刻的批判实际上是面对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时发出的无奈的呐喊。因为任何一个大学的法学教育都难以兼顾二者。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国家会存在不同层次的法学教育的根本原因。并且,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东西部差距和城乡差距十分巨大的特殊国情,更是不能不如此。为此,那些地方性学院级别的公办或民办院校,它们的法学教育一般就会直接瞄准法律的职业化教育,以司法资格考试为指挥棒来定位其教学要求。比如,湖南科技学院的法学教育就是如此。在这种定位下,该校的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通过率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这种定位,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来说,就是不可取的了。因为它们的法学教育“不应当旨在使头脑充满可直接使用的知识,而应使学生获得对其有益的精神财富,提高其综合素质,充实其内在精神。”因此,培养兼具理论分析能力的高级法律人才就是社会赋予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职责所在。
2.传统法律教育和专门法律教育的结合
理工科大学如果完全复制综合性大学的传统法学教育模式,那么它们是难以在当前激烈的法律人才就业市场中取胜的。因此,这些以理工科为主的多学科或综合性大学必须突出其竞争优势,找到其特色法律教育。比如,中南大学现在准备依托其雄厚的理工科优势,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法的研究和教育,从产、学、研的结合中找到它的知识产权法的教育和研究特色。再比如,作为普通的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长沙理工大学,它的法学教育就准备瞄准其在历史中形成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即将交通、电力、建筑等工程领域的法律研究作为特色来展开。然后,希望借此可以衍生出行政监管法、环境法、知识产权法的研究。
3.法学教育与地方法律人才的培养相结合
“地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需要才是地方院校学术研究的安身立命之处,即使是教学研究,也应该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开创地方特色,……学术大众化、技术市场化、服务区域化是地方院校学术研究必须坚持的方向,校园外区域社会的认可是地方院校学术能力的最重要标志。”地方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智力支持。比如,湖南省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全国性重点大学法律专业毕业的人才很难来湖南工作。这种缺口就需要湖南的地方高校来给予填补。特别是从湖南“3+5”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发展战略来看,懂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环境法、能源法和社会保障法等法律的人才就是特别需要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可预见的将来,基本上都要靠湖南省内的高校来提供。
三、地方院校法学特色教育的本科实践
1.人才培养模式与资源优势及地方特色相结合传统的重点院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质量和特点与地方性院校明显不同,其法学本科毕业生真正分配到地方工作的人数有限,这就为一般院校培养适合地方需要的法律人才留下了发展空间。因此,只要地方院校能够避免整体上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同时充分认识和依据自身特色,扬长避短,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特色化,就可以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就人才培养与地方特色的结合来说,广西的大学就作出了榜样。广西的大学根据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又与部分东盟国家接壤的特点,就在民族法学、国际贸易法学、民商法学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而就人才培养与高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的结合来说,各具特色的理工农医类院校都是可以探索的。因此,地方性院校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只要紧紧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或者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需求紧密结合,就可以达到跨越式发展的效果,形成那些重点院校所不具备的特色。
2.法学本科特色课程的科学配置
在诸如能源法、卫生法、建筑法、社会保障法等新的法学教育生长点上,地方性理工院校与重点大学的差距不是很大。那么,地方理工院校如何通过课程设置来凸显其法学的特色教育呢?特色课程的设置既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又不能完全依据市场来确定。同理,课程设置既需要依托各高校自身的行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又不能完全依赖于这种行业特色。总之,为了自身法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法学课程的设置必须在遵循国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与其法学专业在历史中形成的路径依赖相协调,同时又要具有前瞻性和灵活性。比如,华东政法学院的特色课程和培育课程就很有借鉴意义。其特色课程是指学校独创或独具特点的,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课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是选修课程。其培育课程是指目前尚不成熟,甚至未开出,但经过培育和发展有可能形成的新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行这一制度的最终目的就是鼓励教师大胆在“特色”和“培育”上开展试点和改革,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华东政法学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在理工科院校,这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和教育更具有优势。比如,行业法制的研究就不是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法学研究的重点,却是国家法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因此,如果地方性理工科院校中从事法律教育的研究者能够和那些工科教师或那些行业领域内的实际工作者之间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教学和研究的话,那么就必将对该校法律特色的生长,以及该校法律专业学生的特色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也必将大大提高其法律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法学双学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单一法学学位获得者的法律本科课程中开始特色课程,虽然是一大进步,但是培养出来的还是传统的法律人才。因此,真正有利于复合型法律人才和专门领域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双学位教育。当然,这不是要否定我国传统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而是说这两种培养模式各有优缺点。
在我国,法学双学位培养模式已经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有一种模式是清华大学采取的,即实行“3+4”或“3+2+2”学制。南京工业大学则采取“2+2”模式。而华南理工大学早在10年前就采取了“3+2”模式,即该校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机械、无线电、科技英语等)的三年级学生,在考入本法学专业修读两年法律,达到要求后就可以获得原专业和法学专业两个学位。这种培养模式为华南理工大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还有一种模式是非法学专业学生辅修法学专业课程,毕业时可获得法学学位。比如北京大学。还有一种模式是法学的专升本教育,即招收非法律专业的专科学生学习三年法律,合格后获得法学本科学位。诸如此类的种种适合于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教育模式,各理工院校都是可以借鉴的。
4.本科生导师制度和特色实习制度
对于法学本科生数量不是很多的理工科院校来说,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法律特色教育手段,即加强对法学学生特色学习小组或实践小组的建设。比如,建立针对高年级法学本科生的导师制度,即按照高年级法学学生的兴趣,组建专门领域的法律学习和研究小组,由对该领域有较深入研究的教师进行指导。再比如,在学生实习过程中,笔者所在的长沙理工大学就可以依托其有利条件,在建筑、交通、电力等领域内帮助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从而为法学学生的学习和实习烙上专门法律领域的特色印记。
四、地方院校法学特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一般地方性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不应该追求本科生规模的扩张或法学博士点的建设,而是应该通过法学硕士点学科的建设来建立坚固的发展平台。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行业法制的培训,通过这两种方式与法学本科教育的结合来奠定这类学校法学专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法学特色教育的基石之一:法学师资队伍的研究特色
高校应该在办好法学院(系)的教学模式下,大力组建各种法学研究机构,让自己的师资力量形成自己的特色。对于本科生来说,他们处于法学知识的通识教育的基础阶段,是无法形成自身特色的。但是,一旦师资力量有了自身的特色,那么在教师的指导下,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就都会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
但问题在于,高校要培养自身法学教师的特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地方性院校基于各种原因,恰恰对此认识不足。这些地方性院校,无论是在科研政策的取向上,还是在师资力量的培训和人才的引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制度供给不足。特别是,如果这些学校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型院校的话,要想促进其法学师资力量的特色建设就更加困难了。
2.法学特色教育的基石之二:法学研究生教育的资格
法学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拥有是一个学校法学教育特色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所在。对于那些后起的地方性院校的法学教育来说,法学研究生培养资格甚至是其在未来得以继续生存的前提条件。
如果地方高校缺乏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平台,首先,其师资队伍的特色培养就会沦为空谈。在没有法学研究生培养权限的学校,该校及其法学教师都将在整体上缺乏发展法学的动力,更不会关注其特色建设。其次,如果缺乏法学研究生教育平台,针对法学本科生的特色教育对于该校法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难以有较大的帮助。因为法学特色教育是专门性的,需要面对的对象是掌握了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法学本科毕业生。通过这种特色教育,就可以帮助这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化道路中,形成自己精深的专业领域。事实上,现在进入法律职场的年轻人,如果缺乏研究生学习经历,其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一旦地方院校拥有了法学研究生教育的资格和平台以后,它们的特色教育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阶段。
五、结语
在当前法律人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下,普通的地方性理工科院科的法学专业只要紧紧围绕法学专业培养的基本目标,同时找准自己的优势,形成自身特有的行业法制教育特色,并在发展战略、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模块的设置上体现出来,就能培养出适合特定市场需要的学生。同时,它们的法律研究也能因此而异军突起,形成其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道路,从而在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必须牢记的是,发展模式和特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至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地方性理工院校的招生不应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应该走“少而精”和“少而特”的道路,并加强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双学位教育。在加强法学师资队伍特色培育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法学硕士点学科的建设来建立坚实的发展平台,以及大力发展行业法制的培训和再教育,并努力实现这两种法学教育模式与法学本科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
http://
第二篇:教育法学研究
研究生作业封面
(中学教师硕士研究生班)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教育法学研究 课程类型:专题
开课时间(学期):2009年—2010年第二学期 主讲教师姓名:
田鹏慧 研究生学号:
09 研究生姓名:
时萍 完成时间:
2010.11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我对教育惩戒的认识
2009级
时萍
现今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提倡赏识教育,让不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不敢再谈“惩”字,甚至认为“惩”是教育所不容许的事,教育就只能是表扬、赏识。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实践证明,没有‘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只要我们正确理解教育中的“惩戒”,恰当运用好惩戒教育,则不但不会损伤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教育惩戒的内涵
惩戒,其本意据《辞源》解释是通过惩治过错来警戒,即以过去的失败作为教育。从其本意来看,惩治只是手段,警戒才是目的,惩戒是为了教育其不再犯和不违犯。由此可见,惩戒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手段,其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已违犯规定的行为实施惩治,以帮助过失者认识错误,警戒其本人或他人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二是,为了警戒将来,事先对应该怎样做和不能怎么做的进行必要的规定,其指导性非常明确并告知违犯了规定不能做的事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在事先就有规劝、提醒、告诫、警示的意思。
惩罚,从词意上理解,惩罚是严厉的处罚。一是惩罚所表示的惩戒力度是很严厉的;二是只强调了惩治本身,它并不以“警戒其不违犯”为出发点和必然目的。在一定情况下,虽然也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这种教育是不具惩戒的积极作用的,而是一种消极的教训。
体罚,他本身就是用罚站、罚跪、撞击等手段折磨和损害人的身体、心理来实施的惩办行为。体罚不具有教育意义,是一种触犯学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是为当今学校教育所反对、所制止的行为。综上所述,惩戒教育为当前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行为,是维护学生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之所必需。
所以,教育中“惩戒”是不必回避,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所以,在“非惩不可的时候”实施有效的惩处,就是惩戒教育。
二、惩戒教育的内容
惩戒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从从教育的角度和过错误行为的性质来看,惩戒教育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涉及违犯法纪的,各类法律法规都有明确的规定,通常以法制教育的形式实施,对违犯了法纪的人,则按现行法纪依法实施处罚。二是涉及违背道德规范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位居学校教育内容之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包括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对于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将以道德舆论谴责为主要方式实施惩戒。三是不符合一般生活、学习习惯的,这是小学德育最重要的内容,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着重以强制训练其养成良好习惯实施惩戒。
三、惩戒教育的实施
“惩戒教育”同“赏识教育”一样,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是策略,就像“赏识”并不必然就是好的教育方式一样,惩戒也并非必然就是不好的教育。和“赏识”乃至所有教育方式一样,“惩戒”也在于遵循教育规律、把握实施的度,研究惩戒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其特有的教育作用——通过惩治达到警戒的目的。
1、把握惩戒教育的基本原则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惩戒的目的是教育,教育应促进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惩戒教育应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基本前提。但有人会说,处罚了人难道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吗?又怎能谈得上促进其身心健康呢?初一想,觉得提出这种疑问有道理,如若细想一下,想长远一些,就会明白:温室里培育的花草娇嫩艳丽,毕竟禁不起大自然的风雨,我们一味以“赏识”、奖励来教育学生,至多来一点不关痛痒的批评,不让他们承担因为自己错误而理应承受的责罚,他们不也像那些温室里花草一样么,哪里能适应能者上庸者下的激烈社会竞争呢?所以,我觉得教育者应理智的思考这一问题,用恰当的责罚不仅能帮助其本人改正错误,教育其他人,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遵守法律法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第28条第2款规定:“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应当符合儿童的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第8条第5款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根据其规定,个人认为惩戒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保护教育,因此,实施惩戒教育要合法,这些法就是要防止因教育中越位处罚,而造成对受教育者的意外伤害。
(3)遵循教育基本原则。首先是坚持正面教育原则,虽然对错误行为进行处罚,有惩的的意思,但仍要坚持正面教育,处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处罚是为了让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危害性,并努力改正。可见,处罚是为了教育学生以此为戒,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除了让做得不好的努力做得好起来以外,还要让做得好的坚持做得更好,所以必须要做到赏罚分明。其次是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强弱的差别,违反纪律有惯犯和过失犯(偶犯)之分,心理发展水平有高有低(有早有迟)等等,形成了个体差异,应该根据差异,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进行惩戒,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
2、讲究惩戒教育的有效性
(1)掌握详细情况。准确了解事实经过,实事求的是划分责任,这是实施惩戒教育的重要前提。也许表扬错了,不会有太大影响,一般学生不会过余计较,但如果处罚错了,影响就大了,学生也绝不会无动于衷。尤其是面临突发事件,可供了解情况、判定错误的时间少,如果单凭所看到的或听到的,而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随意实施处罚,稍有不当,不仅事情处理不好,还很容易引发新的矛盾,就“好心办坏事。要坚持“热问题冷处理”的原则。
(2)选择适当时机。也就是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等。比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情绪正激动的时候就不是恰当的时机,当教师心平气和时,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这时进行教育,实施处罚,不仅处罚方式及轻重比较合情理,而且学生了比较容易接受,惩戒的效果就好,相反则不然。一般来说,一是事发当时应当即制止错误行为,而不易当场进行处罚;二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危害性一无所知时,不适于马上处罚;三是一般不当众处罚。(3)反馈惩戒信息。对处罚后的情况要进行反馈,了解受处罚人的态度及表现,对改正不力的要进一步督促和教育;对于改正得好且有好的突出表现,可视情况取消处分和进行奖励。
3、实施惩戒教育的一般方式
因为惩戒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教育,所以,在此我们所探讨的惩戒教育方式都应以前面所提到的一些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1)公众处罚。是一种较普遍的处罚方式,因为惩戒的内容大多是公共规则中已经涉及到的,也就是大家都知道违犯了会受到什么处罚。所以对这样的一类错误行为,除较私隐的以外,大家都知道了,在处罚时以公众处罚为宜。比如,乱丢垃圾被发现,除了清理自己丢下的垃圾外,还要打扫规定范围的清洁卫生,并监督管理一段时间。对这类事件的处罚,大家都见得到,有时为了警示大家,还会特意在一定场合公告出来,扩大影响。再如对经常上网吧、游戏厅的,通常在对个人进行教育处罚之外,还要在班内甚至是校内把处罚决议公示出来。既是为了显示公共规则威严得到了保障,也是为了警诫他人。公众处罚突出了集体自律,有利提高制度约束力,能够较好的营造正确的集体舆论。
(2)个别处罚。对于一些比较私隐的的问题,或者心理品质特殊的人,又必要处罚的,适宜采用个别处罚。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学生自尊,这种方式对特殊问题和特殊学生教育很有必要。
(3)自选处罚。基本上是在学生对错误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也知道应该受到何种处罚,给予他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处罚方式选择的自由,是处罚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像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在民主管理中都特别注重运用这种自选处罚的方式。
(4)舆论处罚。就是对发生比较普遍的事,或者是发生了尚未具体确定责任人,但又必须惩治的事等,对此可通过大家的讨论进行舆论处罚。在小学生中,随意拿别人物品的事常有,说他是偷窃吧,太重;但若不加教育纠正,必然会发展成偷窃。教育中有老师就采取了虚拟情景进行舆论处罚。教师利用一次班会,让同学列举了自己丢失的东西,然后老师把一个被假设的“小偷”——一把凳子,请到了讲台上,让大家痛诉其行为。这种“斥桑以育槐”的教育策略其结果可想而知。
总之,通过对教育惩戒内涵及方法的探讨,我们要坦然面对惩戒教育,回归教育的本来面目——有奖有惩,并做到赏罚分明,奖惩有术,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研究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研究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摘 要
地方性商业银行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小微金融机构。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是为了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更好的建设地方性金融生态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研究在研究总体上仍停留在问题表面,重视现象描述,缺乏背后深层原因的分析,国际比较经验借鉴不足。
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研究其地方性商业银行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业务优化及管理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现阶段促进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希望能给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性商业银行;地方金融;风险评估;经营模式
I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Abstract
Local commercial banks are small micr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which are indispensab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The establishment of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our current bank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rural area like the low coverage, insufficient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shortage by the lack of financial services such as “financial repression” and to do bett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However, as the village bank in China started late,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study overall still stays on the surface,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on,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reasons of the lack of experience, lack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ommercial banks in and out of China, analysis of the Local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china, and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market positioning, business opt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optimization;starting from the village bank problems,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promote Local commercial banks development.This paper wants to puts forward some beneficial suggestions in how to use the policy well.Keywords: local commercial; banks local financial; risk assessment; business model
II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一章 绪论..............................................................................................1
1.1 背景意义......................................................................................................1 1.2 研究方式与思路..........................................................................................1
第二章 现状..............................................................................................1
2.1 国外地方性银行现状..................................................................................1
2.1.1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1 2.1.2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启示.....................................................2 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3
2.2.1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3 2.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问题.....................................................3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现状......................................................4
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措施......................................................................4
3.1.1 设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指标.....................................................4 3.1.2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4 3.1.3 建立商业银行监督制度.................................................................4 3.1.4 完善法规体系.................................................................................5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不足..................................................................5
3.2.1 缺少明确的风险承担主体.............................................................5 3.2.2 风险监控的水平仍然很低.............................................................5 3.2.3 风险监控优秀人才缺乏.................................................................5 3.2.4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存在严重问题.................................................6 3.2.5 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6
第四章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6
4.1 地方性商业银行SWOT分析.....................................................................6
4.1.1 优势(Strength)...........................................................................6 4.1.2 劣势(Weakness).........................................................................7 4.1.3 机遇(Opportunity).....................................................................7 4.1.4 威胁(Threat)..............................................................................8 4.1.5 小结.................................................................................................8 4.2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业务优化......................................................................9
4.2.1 丰富金融产品种类.........................................................................10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4.2.2 合理确定产品价格及期限.............................................................10 4.2.3 创新产品担保方式.........................................................................10 4.2.4 优化业务申报流程.........................................................................10 4.3 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优化................................................................11
4.3.1优化股权结构..................................................................................11 4.3.2完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11 4.3.3加快基础设置建设..........................................................................12
第五章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第一章 绪论
1.1背景意义
地方性商业银行是指业务范围受地域限制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在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是指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虽然今年来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在资产规模、机构数量和人员总数等方面还远不能同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近些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我国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既面临着一般公司所遭受的风险,也有自身的特殊风险,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这些风险种类众多,而且贯穿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运作的整个过程中,只有有效把控并化解风险,才能使地方性商业银行正常运营。同时,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直接关系到金融服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维护,关系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从实践中看,我国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监管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有不足之处,如风险监管预警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需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完善。
1.2 研究方式与思路
本文从分析商业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的特点入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监管的不足,并借鉴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监管的优秀方式和措施,提出完善风险监控方法的相关措施。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信息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现状,对当前监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办法。文献资料和数据的搜集来源主要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官方网站数据查阅、网络文献资料、相关报刊书籍资料等。通过对各种文献的分析研究,综合各种信息,进一步加工整理,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第二章 现状
2.1 国外地方性银行现状
2.1.1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
世界范围内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典范当属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
200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6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以表彰他们“自下层为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非政府组织从事小额信贷的模式,创建于1974年,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孟加拉国乡村银行以小组为基础的农村组织,要求同一社区内社会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人口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贷款小组,相互帮助选择项目,相互监督项目实施,相互承担还款责任。银行根据借款人的需求发放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但要求农户每星期分期还款。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在放贷的同时要求客户开设储蓄账户,存款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股份,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至2012年,乡村银行已有超过850万的贷款人,每年借贷款项高达15亿美元,而坏账率不足1%,年利率达20%。
2.1.2 尤努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启示
尤努斯的乡村银行对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有以下启示:
1、金融服务社会更应为弱势、贫困群体“雪中送炭”。这是农村金融价值取向的问题。商业银行以盈利为导向,由于利润等原因纷纷将业务从农村区域撤出,将进一步恶化农村金融环境。尤努斯的实践证明,通过体制的创新与机制的合理设计,金融机构有责任也有能力加强对弱势行业、弱势地区、弱势群体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经济各主题与要素的活力,使社会成员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进而促进经济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地方性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源于利率定价机制灵活且利率水平较高。尤努斯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品均利率20%,贷款利率根据不同目标客户灵活浮动,穷人虽然因此付出相对高的利息成本但也获得了相对高的贷款机会。目前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对小额贷款的利率限制,由小额贷款机构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实践证明,小额信贷虽然利率高,但客户往往能从借贷后的生产活动中收益,而高利率能够将富人阶层排斥在外,从而保证发放的目标为低收入阶层。
3、信用与财富并不成正比。尤努斯把钱贷给穷人,但其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还款率高达99%以上。弱势地区、弱势行业、弱势群体会更珍惜自己获得贷款的机会,更珍惜自己的荣誉。
4、高利率小额信贷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农村高利贷的滋生和蔓延
农村高利贷抬头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可贷的资金不足以及渠道不畅,因此贫困弱势群体只能选择更为苛刻的高利贷,从而是的贫困弱势群体的生活雪上加霜。高利率小额信贷特别适用于此类群体需求,可以让他们不再求助与追逐超高利润的高利贷,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农村高利贷的滋生和蔓延。
5、内生性激励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抵押担保制度
尤努斯的地方性商业银行采取了契约性的结构和机构形式,有利于降低对借款人行为的监督成本,从而放低对抵押担保的要求。通过整贷零还、小组模式、随机回访等一系列风险防范措施,在无需任何抵押和担保的情况下保障资金安全。特别是小组模式,将5至10个贷款客户分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对贷款进行内部评估,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从连带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责任对借款人还款积极性的影响以及小组成员通过彼此存在的社会资本,对小组中出现债务拖欠的成员施加“同伴压力”这种内生性的激励机制很好的替代了抵押担保制度。这是乡村银行成功的重要因素,值得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借鉴。
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2.2.1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5月末,全国共组地方性商业银行536家,其中开业440家、筹建96家。已开业地方性商业银行总体运营健康平稳,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截至2011年5月末,资产总额1492.6亿元,其中贷款余额870.5亿元。负债总额1217.9亿元,其中存款余额1006.7亿元。所有者权益274.7亿元,其中实收资本260.2亿元。截至2011年3月末,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30.5%;截至2011年5月末,不良贷款率0.12%、拨备覆盖率810%。已开业地方性商业银行有效改善了当地“三农”金融服务。截至2011年5月末,农户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1%。自2007年成立以来,地方性商业银行已累计发放农户贷款30.5万笔,金额568.6亿元。
2.2.2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存在问题
从我国地理幅员辽阔、农村众多的现实情况看,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速度仍然偏慢,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社会认知度低。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认可程度不高。
2、筹资能力弱。地方性商业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县城,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制约了地方性商业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加之地方性商业银行网点少,缺乏现代化手段,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吸引力较弱。
3、技术手段落后。许多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系统功能不全,不能进行通存通兑,也不具备办理本票、支票等基本功能,只能满足信贷业务台帐的查询和统计分析需要,不具备信贷业务流程控制功能。
4、结算渠道不畅。绝大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未能加入人行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资金划汇受到阻滞。大部分地方性商业银行都是通过发起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间接代理接入,结算成本较高且效率较低。
5、潜在风险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由于目前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弱,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特别是无抵押的保证贷款潜在风险更大。一些借款户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欠账不还,签字不认,逃、废、赖债之风在不同程度存在,信贷资金安全面临很大挑战。而相对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地方性商业银行内控和安防能力相对薄弱,应对农村市场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能力不够。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6、信用体系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因而也使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凡是国家在涉农方面的政策举动都被认为是对农民的“救助”。以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他们认为在地方性商业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可不用考虑归还;加之地方性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地方性商业银行目前尚无法直接与征信中心联网,不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防范。
7、偏离宗旨。
服务“三农”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根本宗旨。但是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在此情况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农转非”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在地方性商业银行重现。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现状
随着金融自由化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受到外资的冲击,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成长发展,风险监控的措施也逐渐增多,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当然仍存在一些不足。
3.1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措施
3.1.1 设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指标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规定,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有三个指标: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风险水平的指标比较多并且区别不同的风险类型,针对流动性风险的指标有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依存度和流动性缺口率。信用风险水平的指标则是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市场风险水平以累计外汇敞口头寸和利率风险敏感度为指标,操作风险损失率是评价操作风险的指标。风险迁徙则评价指标是政策类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评价指标为盈利能力和准备金充足程度。
3.1.2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
相当数量的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管理资产负债,制定资产负债管理与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设立了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机构,这些机构负责监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根据资产负债的指标考核资产负债管理的水平,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意见建议,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的手段和措施。
3.1.3 建立商业银行监督制度
商业银行在自己的组织架构内设立稽部门,专门用来监督商业银行内部行为,包括对员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工的违法违规、恶意串通行为的监督、对错误操作和管理不当行为的监督、对银行发放贷款和信用卡规模和标准的监督等等方面,概括来说,就是商业银行对自己运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自我监督,以期能够通过这一措施来避免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的风险出现。
3.1.4 完善法规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资产负债管理的规则,各个商业根据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了规则的实施细则,将总的规则进行细化和贯彻,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法规条例体系。
3.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不足
3.2.1 缺少明确的风险承担主体
风险监控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是,需要明确风险的承担者。有明确的风险承担主体,对于风险的监控才更有针对性,也能够在风险出现时,明晰权责,而不是在风险出现时,互相推脱责任,反而不利于风险的排除和化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完全分离,这是导致风险承担不主体不明的关键原因。
而我国很多地方的政府非常热衷于参与银行业务,这种参与极其不透明,干预着银行的很多工作,如对当地中小企业的贷款等业务,银行在政府的施压下为不满足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优惠贷款,到期之后款项无法收回,这个时候,银行只能自行承担责任,政府干预导致的恶果,责任却被转移了。
3.2.2 风险监控的水平仍然很低
我国目前针对风险监控水平采取的是量化的指标计算方式。风险监控的每一项指标都有各自的计算公式或者计算方法,各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水平如何,即通过各个指标计算的结果汇总得出。但是这些指标不是万能的,对于商业银行中的某一些风险,可能无法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或者定量分析的结论可能并不十分准确,不能够完整真实反映风险监控水平。而外国采取的很多有效的措施,如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目前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并未运用到实践中。
信用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用以衡量贷款的发放与否和贷款数额大小等,信用高低也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放款能够顺利收回和损失风险的大小。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体现在信用的评价分类不够细致,信用评级方法与国际标准有很大差距,信用评级分析分工不明,量化指标针对性不强,这些都会导致信用评级结果的不真实性。
3.2.3 风险监控优秀人才缺乏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监控对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因为多种多样的风险和障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管理风险监控的人员具备全面的文化素质,不仅仅需要有金融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还需要有物理学,化学甚至是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知识储备。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风险监控的人才素质尚未到达要求,这也是风险监控不足的一个原因。
3.2.4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存在严重问题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内部组织架构的不合理。银行内部设立的风险监控专门机构,常常是徒有其名,因为权威性和独立性都不强,即使发现了风险监控的不足,也没有办法强行采取弥补或者修正的措施。这是由于我国的主体商业银行仍是国有的,其经营管理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商业银行内部体系的问题另一方面体现是内部管理不足,自我约束不力。商业银行内部的员工违法违规与外部人员串通的例子很多,领导层以权谋私的案例也有,操作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存在严重的问题。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前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能扩大账面的资本拥有量并且在外资资本进入之前抢占信用卡市场,疯狂发放信用卡,向在校的尚未有独立收入的学生发放信用卡,完全不考虑学生的还款能力和其他因素,导致了社会上信用卡泛滥。这一做法的后果是,银行出现了非常多的坏账,整体来看,发放的信用卡盈利非常低。这个例子说明银行内部对于业务的制定和实施,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只关注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发展。
3.2.5 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缺乏有效和完善的风险预警,这就对风险监控的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大的原因是商业银行信息披露不完善导致的。
第四章 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研究
活着才是硬道理,只有地方性商业银行能够走出符合自身定位、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起到扶持三农的作用。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定位寻找道路,小微金融机构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简单的理解为小型的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机构在自身组织架构、人员队伍、管理方式、营销策略、金融政策方面都应当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4.1 地方性商业银行SWOT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三农”,但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需要进一步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其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才能进一步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
4.1.1 优势(Strength)
首先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的优势进行分析。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1.本土化优势。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员工一般都是本地人员,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与贷款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信息不对称程度较小,风险识别能力较强。此外,地方性商业银行通常将本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本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对其他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支持。
2.效率高。地方性商业银行决策链条短,操作机制灵活,不需像农信社一般层层上报审批。
3.产品设计灵活。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分散,可根据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个性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
4.船小好调头。地方性商业银行规模较小,设立所需资本不高,即使经营不善,其他资本也可以以不高的成本接管,还可根据市场中的竞争及时调整策略。
4.1.2 劣势(Weakness)
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以下劣势:
1.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针对中小收入者和小规模金融需求者,主要解决农村地区较低层次的金融需求问题。而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包含了多个层次,例如农业企业、农工商户、较大规模种养殖户等等,地方性商业银行难以完全满足。
2.缺乏规模效应。由于规模小,加之未能在统一体系下,地方性商业银行基本都是小规模“单兵作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吸储难度高。农村区域相对封闭保守,农村的储蓄观念相对传统,缺乏理财观念,同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地方性商业银行缺乏令农民信服的资金实力,吸储难度较高,从而进一步影响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放贷等经营业务和资金流动性。
4.结算网络不畅。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没有行号,无法开展结算业务,不能看里银行卡、不能汇兑,不能办理房贷,不能开展基金业务。
4.1.3 机遇(Opportunity)
上文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接下来将对其外部面临的机遇进行分析:
1.市场空间广阔。据银监会统计,目前中国有85%金融资源集中在城市,仅有15%金融资源在农村(县以及县以下地区),城乡之间金融资源配置非常不合理。因此,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异常尖锐。对广大农民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存款容易但贷款门槛高的大银行,而是贷款门槛低的小银行。国家大幅度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目的也是在于打破农村金融垄断地位,建立一个完善的竞争型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因此,对地方性商业银行来说市场空间非常巨大。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2.国家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央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指导意见。
2006年12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鼓励各类资本设立主要为当 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性商业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首批选择在四川、内蒙古、甘肃、青海、吉林和湖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在2006年底至 2007年10月的试点阶段,共有12家地方性商业银行成立,占当时已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50%。
2007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试点省份从6个省(区)扩大到30个省(市/区)。与第一阶段相同的是,各地还是优先选择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
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提出了到2011年底在全国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计划,其中地方性商业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
2010年6月,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按当年平均贷款余额的2%给予补贴。
截至2011年一季度末,全国共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52家,其中开业448家,筹建104家。在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地方性商业银行有400家,占89%;贷款公司9家,占2%;农村资金互助社39家,占9%。
4.1.4 威胁(Threat)
地方性商业银行面临以下威胁:
1.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基本缺乏有效的担保方和可变现的抵押物,风险较大。此外,农村区域需要融资的项目基本缺少信用风险评级,没有第三方专业机构的风险评估,增加了放贷风险。而由于存在社会、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生产性投资在农户投资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户的生产性投资意愿弱化,投资需求强度降低,这也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2.多元化竞争格局。从农村总的发展态势看,地方性商业银行将面临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一是农业发展银行逐步实施农业开发性金融战略,重点面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农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打造县城特色零售银行;三是邮政储蓄银行将争夺农村市场份额;四是国家开发银行信贷业务瞄准县城中小企业。农村金融市场将进行重新洗牌。
4.1.5 小结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结论: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1.从SO(优势与机遇)角度分析,欠发达地区小微金融业市场空间广阔,地方性商业银行依靠其本土优势、灵活优势,大有可为。由于大型银行、机构在自身的流程、规模以及考核体系上的弊端,运作效率低,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2.从ST(优势与威胁)角度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立足本土,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高效率优势、灵活优势,关注风险规避以及多元化竞争。目前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一般为2至10万元的小额贷款,其中2万元以下的小额农户贷款无需实物抵押担保,只需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来决定是否贷款,且贷款期限灵活、利率可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略作上浮自行商议决定,较农信社低。
3、从WO(劣势与机遇)角度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在地方的落实,积极了解、学习相关政策并主动跟进地方政府落实。
4、从WT(劣势与威胁)角度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做好自身市场定位,通过准确锁定细分市场,将资源、精力集中投入以换取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地方性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出于政府要求设立的,且大部分是由大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而在经营上由于逐利的趋势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宗旨。结合上文分析,建议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真正采取现代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以独立运营的小微金融机构的角色出现,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服务“三农”的政策引导(例如对服务“三农”业务贴息、补助、免税等等),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应摆正定位,扎根于我国广大的农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以当地农户、小微企业为服务对象,以小额信贷业务为主要业务,为目标客户灵活制定满足其需求的小额信贷业务。此外,风险的规避应当得到重视,这关系到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永续经营。
4.2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业务优化
在经营范围方面,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功能相当齐全。根据规定,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银行卡业务,代理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及保险业务和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业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地方性商业银行还可代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
但是,结合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虽然其业务范围相对齐全,但是若要得到很好的发展,应结合其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及战略规划,将其业务范围进行优化。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4.2.1 丰富金融产品种类
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业务由于其劣势很容易简单的变成存贷款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同质化程度高,只有真正立足农村,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着力满足农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自身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从信贷模式进行创新,例如:可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整理、分析目标客户,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可效仿尤努斯的小组互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联络员担保制度,可有偿聘请在当地有威信、有一定担保能力的村民或村干部作为业务联络员,为其介绍的贷款客户提供担保,从而有效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存款损失。还可以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主体提供信贷支持,例如若农产品收购企业能够提供担保,则可以尝试为同一产业链上的生产性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提供信贷支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地方性商业银行还可以从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把握本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探索并开发合适的金融产品,例如“专业大户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大学生村官创业贷款”等等。
4.2.2 合理确定产品价格及期限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资金运作成本、风险收益等因素,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一般而言,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际贷款利率应低于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在贷款期限上,地方性商业银行一般发放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或融资产品,解决农户和小微企业的短期内流动性问题,只要不涉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存在项目发生建设、运营、技术等风险,短期融资产品的风险就相对较小。
4.2.3 创新产品担保方式
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难以全额抵押的情况,农户符合银行标准、可用作抵押的资产有限,而且此类资产与农民的生活、生产密不可分,违约后执行困难,违约执行成本较高。因此,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可尝试引入保险公司或上下游公司联合担保的模式,或者以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方式进行担保,降低农村客户进入门槛。
4.2.4 优化业务申报流程
地方性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农村、小微企业、家庭作坊,此类客户生产周期端,额度小,对时效要求高且缺乏有效抵押,因此,应当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流程优化。在申报流程上,从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客户准入、信用管理、例外核准、价格申报、管理权限、担保方式、电子申报、贷审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提高营销效率、申报效率、审批效率。在确保综合收益和风险管理相平衡的基础上,去除低效、重复、内耗的部分,提高经营效率。
4.3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优化
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勤练内功,提高自身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管理。
4.3.1优化股权结构
股权决定着公司治理乃至经营方向。作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主发起行必然以利润最大化为最大的追求目标。目前我国现有的地方性商业银行中,作为主发起行的有国有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均超过15%持股比例的政策底线,使主发起行成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者。
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实际控制人,主发起行在地方性商业银行建立初期,过分强调盈利目标,极易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宗旨。实践表明发起行大多出于实现“跨区经营、占据市场、享受政策优惠、提高自身社会形象、获得更多当地信息以及化解竞争”等多重目的,而这些严重偏离了《意见》对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定位。
而作为实际控制人的主发起行执行“风险控制优先”的原则,使得目前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还只是囿于商业银行的原有模式,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非常不适合农村金融。如果不能灵活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变革,只是一味照搬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那么农户的贷款需求必然得不到满足,服务“三农”将是一句空话。
促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实实在在地为“三农”服务的根本举措是优化股权结构。具体而言,就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投资主体来说,要尽可能地实现多元化,根据各地情况差异,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等,均可作为投资者入股地方性商业银行。
4.3.2完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
一方面,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对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建立健全举报制度,让公众对申请者的资信、品行进行评议。另一方面,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例如资本充足率标准高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更高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等。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4.3.3加快基础设置建设
应加快地方性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应增加分支机构建设、扩大服务半径,让地方性商业银行职工及时了解农民、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地方性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应以现代化的手段和优质的服务吸引客户的加盟。例如河南西平财富地方性商业银行,通过上线“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运作效率。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能力,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宣传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意义和目的,介绍地方性商业银行开展的相关业务,正面引导公众充分了解并认可地方性商业银行。
第五章 结论
地方性商业银行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小微金融机构,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业务优化及管理优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在市场定位上,地方性商业银行必须做到不偏离其服务地区这一宗旨,若离开了这一宗旨,将很容易与逐利导向的商业银行同质化。而由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以及地区市场的特殊性,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以小区域内中低收入农户及小微农业企业为主,提供小额度、周期短、免担保、低门槛的信用贷款。
在业务优化上,地方性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自身扎根农村市场的优势,在大型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运作效率、战略导向问题而撤离农村偏僻区域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贴近目标客户群体,为他们量身打造更灵活更便捷的金融方案。
在自身管理上,地方性商业银行应当在股权改革上有更大的突破,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严格规范准入制度、信用制度,采用现代先进技术优化业务流程,控制风险。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参考文献
[1]王丹丹,王洪静.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评价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2:127-129.[2]王淑芸.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12.[3]陈益莲.湛江市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2.[4]石陈.村镇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西华大学,2012.[5]聂晓宁.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6]吕宗勋.甘肃榆中农村合作银行经营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7]顾苏煜.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8]罗洁.外资银行经营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9]袁铨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10]苏雪燕 刘诗平.国外技术引进村镇银行 确保贷款发给“会赚钱的好人”[J]新华网.2011-10-08 [11]刘虹.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对中国弱势金融的启示[J]太原大学学报.2009-09 [12]上海国际金融学院.村镇银行全球化成必然趋势(金融说)[J]国际金融报.2013-01-23 [13]李树生,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52-60 [14]秦汉锋.村镇银行制度创新、环境约束及其严谨[J].武汉金融,2008(5):38-41 [15]唐晓旺.我国村镇银行组织创新的路径探索[J].黑龙江金融,2008(1):59-62
淘宝ID:新影像文化传播
扣扣:506717090
致谢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历经几个月的时间,论文终于要完成了,虽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在同学们和老师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她给我很大的信心和帮助,不厌其烦地为我分析案例和修改论文。其次,我要感谢我的同学们,在我没有头绪,烦躁不安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最后我还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各位的研究文献,对我的论文意义重大。
最后,再一次感谢对我无限支持的老师和同学,谢谢。
第四篇: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的研究 理工论文
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的研究
文章来源 3 e d u 教育网
摘 要:本文针对机器人及障碍物的位置可以实时测得,障碍物数量固定,形状大小可预知,位置一般固定不动的情况,提出一种计算简单、容易实现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可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障碍物
中图分类号:T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8-0015-02 1 引言
在有障碍物的工作环境中,如果机器人及障碍物的位置可以实时测得,则可以寻找一种移动机器人的优化路径规划算法,使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无碰撞地绕过所有的障碍物,安全的到达指定目标位置[1]。
路径规划问题根据机器人的工作环境模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模型的路径规划,作业环境的全部信息都是预知的;另一种是基于传感器的路径规划,作业环境的信息是全部未知或部分未知的。
本文提出一种计算简单、容易实现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可供侧重于应用的读者参考。
问题描述
设机器人在长度为L的L×L的二维平面上能够自由运动,将机器人模型化为点状态机器人,在L×L的二维平面上存在若干个静态障碍物和在一定范围内运动的动态障碍物,根据安全性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膨胀化”处理,使“膨胀化”后的障碍物边界为安全区域,“膨胀化”后的障碍物边界区域内为凸型,边界为光滑曲线,边界上各点曲率半径≤δ(其中δ是正常量,可假设为圆的半径),曲率中心在障碍物内部,单个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是找出从起始点至终点的一条最短无碰路径[2]。设终点(目标)的坐标为已知,机器人在任何时刻都能测出机器人所在位置与终点连线和机器人到障碍物边界的切线的夹角。根据夹角的大小来判断所选择的无碰撞行走路径[3]。如图1所示,由于角α<β,所以,机器人行走路径为RP→PQ→QG。路径规划原理
3.1 求切线法的路径规划原理
根据几何学园外两点到园的四条切线,其切线与两点连线夹角小的两条线段之和小于切线与两点连线夹角大的两条线段之和。如图2所示。设A和B两点坐标分别为(XA,YA)和(XB,YB),如果角α<β,则AN+NB(1)利用两点式求出机器人与目标之间的直线方程
由(X-XB)/(XA-XB)=(Y-YB)/(YA-YB)得:(YA-YB)X-(XA-XB)Y+(XAYB-YAXB)=0
(2)利用夹角求切线方程
如果测出过A、B两点与园的切线和AB直线的夹角,则可求出切线方程。
在图2中,直线AN的方程为:Y-YA=tanα(X-XA)直线AM的方程为:Y-YA=tanβ(X-XA)直线NB的方程为:Y-YB=tanα1(X-XB)直线MB的方程为:Y-YB=tanβ1(X-XB)(3)由四条切线求点A到点B的最短路径
根据角α<β,可求出点A到点B的最短路径为AN+NB
3.2 首先判断机器人和给定的目标位置之间是否存在障碍物
如图1所示,以R代表机器人,坐标为(XR,YR),以G代表目标位置,其坐标为(XG,YG),障碍物为A、B、C、D、E、F等,坐标为(XA,YA)、(XB,YB)、(XC,YC)、(XD,YD)、(XE,YE)、(XF,YF)等。Rr表示机器人半径、Ri(i=A、B、C、D、E、F)表示障碍物的碰撞半径,也就是说在其半径以外无碰撞的危险。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控制要求来确定碰撞半径。碰撞半径Rp一般选择大于障碍物的半径Ri加上机器人半径Rr,即Rp>Ri+Rr。
3.3 单障碍物情况 机器人在任何时刻都能够测得机器人的位置坐标(XR,YR),目标位置是已知的(XG,YG),可测量出机器人与目标连线和机器人与障碍物碰撞圆的切线的两个夹角αi和βi(i=1,2,…)。若αi<βi,则选αi方向的切线作为行走路径;否则,则选βi方向的切线作为行走路径;则如图1所示。
3.4 多障碍物情况
对于多障碍物情况,可将移动机器人绕过多个障碍物最终到达目标位置作为一个总任务,每当绕过一个障碍物作为一个分任务。总任务就可分解为多个分任务,设第i个分任务的目标点为Gi和中途点为Bi,执行第i个分任务时,如果在到达Gi的路径上存在障碍物,则增加第i+1个分任务,此时目标点Gi+1就是Bi;以此类推,寻找切线路径直至到达给定的最终目标位置,计算所有分任务的最短切线路径之和即为所求的最优路径[4]。
行路径算法
(1)机器人朝着目标按直线方向行走,直到以下任一情况发生:
①已经到达目标,结束。
②在机器人与目标之间发现障碍物,转(2);
(2)按路径规划的原理选择路径,转(1)。
结语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算法有很多,每一种算法能够适用于几种特定的场合。一个好的算法,不但理论简单,计算快捷,容易理解,便于实现,而且实现的效果好,能够提高运行效率。本文介绍的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方法,容易理解,便于实现,可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场合。
参考文献
[1] 李彩虹,李贻斌,范晨.移动机器人动态避障算法[J].山东大学学报,2007,5(37):60-64.[2] 陈刚.复杂环境下路径规划问题的遗传路径规划方法[J].机器人,2001,(3):230-233.[3] 霍迎辉等.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最短切线路径算法[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3,1(24):10-12.[4] 曾碧,杨宜民.动态环境下基于蚁群算法的实时路径规划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3(27): 860-863
第五篇:理工院校本科创新教育探析
理工院校本科创新教育探析
来源:理工科技论文网
摘要: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石,新的形势对高校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教育作为提高他们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突破口,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育,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加强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实施。
关键词:理工 高校 创新教育 探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经济。在这一时代,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也是教育的新使命。党的十六大对教育系统提出了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石,新的形势对高校本科教育
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现行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我国的教育方式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从小学到大学更多采用考试和考核方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因而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状是:接受知识能力强,研究创造能力差;掌握书本知识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强,综合运用能力差;数学推导能力强,各种表达能力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急待探索一条更科学、系统、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不仅构成国家发展战略的支点,同时构成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创新一发展”模式。教育创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也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我们可以把教育发展模式的创新称之为狭义的教育创新,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称之为创新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
3、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的。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人才基石,而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
中尤显重要。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高等学校需要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对人才培养体系和过程进行改革。
二、现行本科创新教育模式和措施教育模式是在特定的教育理念引领下所形成的教育的稳定形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逐渐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创造力及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模式过渡。现全国各高校特别是理工类综合大学的本科创新教育在不断的实施和探索中,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一)教育创新观念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是个体的问题意识和个性发展程度。善于发现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关键。2因此,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但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相对滞后,办学理念首先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彻底转变,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对现行教育进行系统革新,高等本科教育逐步体现社会的真正需要,在培养“通才”之时,实施“因材施教”,鼓励“标新立异”。
(二)改革教学模式,奠定创新基础
1、拓宽专业口径,改革课程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构建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修订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实施创新教育奖励学分等制度。课程是体现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案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重点,也是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加强量大面广、覆盖面宽的公共课和基础课建设,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对专业课程的教育进行整体优化整合,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加强双语教学课程建设。专业课程设置要领先,至少要紧跟学科应用领域的发展,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通过主辅修、第二学位、教改实验班、设置通识教育的平台课程,实现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
2、改进课程教学方式现行的本科教育方法存在以灌输为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学习风尚。根据课程、授课对象的不同采取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采取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工具,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性、形象性,提高课内的信息量,达到师生的多形式互动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实践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当前教育的缺陷是忽视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才能,即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注重传授知识的教育转变为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育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增加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以巩固基本技能为前提,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实验为平台,开设出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综合性强、连贯系统、自由探索的综合性实验并注意多学科的基础学科的交叉性。实行共建和联合办学,开辟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教师吸收大学生参与科研;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项基金,鼓励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室创新项目;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实践活动。
(四)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创新素质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综合素质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基础。教育的功能不完全局限于人格和知识的培养,同时应是建立在解放人的潜在的能力上。人的潜能包括:言语、交流、观察、推理、想象和创造能力3。通过促进理工文结合,加强文理渗透,实现对工科专业学生加强理科基础教学、对理科专业学生加强工程背景教育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与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度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拓展创新素质。
(五)加强教学管理,保障创新教育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制,建立并完善实施个性化培养和柔性化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在师资管理方面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地提高,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在学生学籍管理方面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有浓厚学习和刨新氛围的教育环境,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提供各种舞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品质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和某种特长。
三、现行本科创新教育存-任的主要问题我国各高校都在进行本科的创新教育,其中不乏很多有效、成功的经验,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同时在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实际问题和矛盾:
1、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认知的培养。
新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创造性的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而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创新意识较淡薄,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近几年各高校不同程度的扩招,较之扩招前师生比在不断扩大,教学任务的加重,导致教师精力分散和不足;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许多教师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主的传递教育理念,过分注重基础知
识理论的地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因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处于应试的教育模式下,对创新认识的匮乏和墨守陈规地接受式的学习方法等一系列的因素也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认知度的匮乏。
2、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教学环境的局限性,限制了创新教育的实施。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处于本科教学的主导地位,目前在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由于创新教育上的经费投入还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投入,造成学校的投入相对不足,还无法真正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造成学生知识一实践的断层。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还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的教学环境,这无形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现、自由思考、个性发展、创新意识地培养。
3、教学效果评价的单一性和创新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还有碍于创新教育的深入实施。
在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中,考试分数被作为衡量的唯一尺度,这仅局限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的考查,而不能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评价。评价体制是教育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管理机制;目前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地对创新教育进行自评和他评,从而达到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改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