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金融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加大中间业务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完成转型变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金融危机不应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深化拓展的阻力,而应成为促进其加速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迫切需要转变传统中间业务发展理念,立足本土实际,积极探寻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间业务;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E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0)01-0068-04
金融危机在全球的不断扩散和蔓延,一方面延缓了外资银行全面拓展中国市场的进程,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银行中间业务在危机中乃至危机后的变革发展问题,更应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关注。
一、当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特征总量快速扩张,产品逐渐丰富。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与调整,我国银行对中间业务的重视程度有了极大提高,中间业务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首先,中间业务总量快速扩张,收入保持逐年增长势头,在银行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高。2001年至2006年期间,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五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了254倍,年均增长28.46%。自2006年以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逐步上市,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进一步深化,银行竞争力得到极大提升,国内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更是大幅度增加。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合计收入总量看,2007年中间业务收入合计比2006年增加112.14%,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放缓,但也比2007年增加16.84%。
其次,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产品经过十多年的研发,品种已逐渐丰富。1978年以前,中间业务种类只有结算类一大类,具体品种不足10个。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打破了品种单一的局面,相继开办了代理、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基金托管等多种中间业务。截止2006年底,工商银行已开办中间业务种类达十大类500余种,例如,建设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种类已达九大类500余种。当前,银行中间业务已从货币、信贷市场延伸到资本、黄金、外汇等新兴市场。收入占比逐年增加,但总体占比额度不大。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中间业务收人占银行全部收益的比重一般在40%-50%,个别银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等甚至超过70%。而在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15%。所以,无论从收入的绝对占比上还是从竞争力上看,银行中间业务尚不能挑起银行发展的大梁。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已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性,纷纷在中间业务拓展上加大力度,中间业务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正逐年得到提升。产品种类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在银行各类中间业务产品种类中,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业务品种占据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无论品种上还是数量上都占据了绝大多数;担保类、基金托管类业务品种的发展势头也有所增加;而承诺类、交易类、咨询类和其他类四类业务品种发展势头则相对较弱。我们所选择的五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都集中在代理类、支付结算类和银行卡类上,这三类产品的收入合计,分别占据了各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总收入的63.36%,72.76%,53.02%,72.72%,56.77%,这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他类中间业务产品则相对较弱。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中间业务面临的现实问题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明显放缓。过去几年中,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都纷纷把发展战略定位于发展零售业务上,并同时启动了快速开拓网点、完善网点功能等一系列与之有关的业务布局,并在2007年股市火爆中实现了一轮爆发式的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对资本市场造成沉重打击,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快速下滑,佣金及手续费持续高增长的动力开始下降。根据国金证券对14家上市银行季报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尽管实现了正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5%,但在增速方面,与上年同期185%增速相比,明显放缓。中间业务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数据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理财业务在中间业务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资本市场的调整,刚刚起步两年的国内理财产品市场受到很大冲击。连续下挫的资本市场和不断的负面消息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在相对不乐观的情绪引导下,以及处于降息周期的情况下,客户的投资策略更趋向于保守,市场对于收益的关注已经转向更加注重资金安全。同时,由于经济处于下滑期,企业贷款意愿下降,房地产等行业的信用风险加大,银信合作市场大幅萎缩,也不利于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银行卡信用环境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以及多数房屋按揭者财务状况的恶化,不仅导致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大幅上升,据英国路透社2009年3月18日报道,美国信用卡违约率在2009年2月已升至20年的最高位,而且给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也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不断恶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居民财富增长放慢,不利于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另一方面,信用卡使用的特点是“寅吃卯粮”,在我国居民中形成已久的“量力而为”的消费观念,在金融危机下又会占据主导地位,人们会觉得手里有钱还是比较保险一点,过度消费会带来偿还风险的隐患,这一现象也不利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广泛推广。中间业务创新理念面临考验。此次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是金融的过度创新,多种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相互叠加,引起共振,从而形成了金融海啸。危机之下,人们对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开始重新审视,对金融创新意识的评论褒贬不一。反映到现实中,最直接遇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人们更加依赖银行传统的发展路径。这种在不导致大的风险前提下,却能带来稳定预期收益的发展路径,更增加了人们对金融创新本身会带来巨大风险性的恐惧和抵制,极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步伐。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新路径实施聚焦战略,加强弱势中间业务开拓力度。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固守在传统业务领域里,即便开展一些新型中间业务,也多是从传统业务衍生而来,并不能形成持续性盈利。金融危机后,银行必须转变视角,不仅经营自己强势的传统业务,更要把重点放在以往较为弱势的业务品种上,并通过“聚焦”这些业务品种,使其成为新形势下中间业务发展中的核心业务。
首先,改善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扩大公司业务增收渠道。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贷款客户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企业对银行的依赖越来越小,以往占银行盈利比例较大比重的大公司存款日渐减少,为保证银行盈利的持续增长,必须扩大公司中间业务增收渠道,增加投资银行、贸易融资、投融资顾问、对公基金、法人客户理财、公司理财、保理业务等业务品种的创收能力。特别是应该把保理业务作为重点突破领
域。近年来,无论国内贸易还是国际贸易,赊销结算方式日渐盛行,使得保理业务获得了巨大发展空间。同时,保理业务本身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题,这也是银行大力开展保理业务的内在动力。
其次,把私人银行业务作为未来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重要选择。从2007年开始,国内银行相继开办私人银行业务,2008年得到快速发展,几乎所有的主要商业银行都成立了私人银行部,各家银行对私人银行市场展开全面竞争。然而,与外资银行比,由于国内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起步较晚,产品基本竞争实力相对较弱。此次金融危机使外资银行信任度受到很大挑战,很多高端客户开始回流国内银行,这为国内银行开拓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国内银行要改变以往私人银行单纯为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产品的做法,走出产品销售阶段,通过产品组合设计规划,帮助客户在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中,抵御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私人银行业务为财富高端客户服务,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社会财富增加的速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私人银行业务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产品战略,在将对公贷款和一般性存款作为当前盈利支柱业务的同时,把私人银行中间业务作为提高盈利水平、改善收入结构的重要业务进行拓展。实施深化战略,提升传统中间业务竞争能力。任何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产生与使用,必须以市场为前提,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有发展。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银行有必要实施深化战略,大力发展结算、银行卡、代理业务等各项传统中间业务,保证传统中间业务与新兴中间业务的同步发展。
首先,加大结算类中间业务拓展力度。无论是国际结算业务还是国内结算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业务需求量都将大幅度增长。专家预测,国内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在近三年会有30%至35%的增长速度。而人民币结算类中间业务,随着收费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逐步接轨,也会为银行带来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为此,银行要在加强结算业务宣传力度的同时,不断丰富、创新和推介各类支付结算工具,提高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保持信用卡市场发展势头。基于国内银行卡以往形成的良好态势和基础,当前国内银行要找准发展银行卡的切人点,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要在平衡持卡人融资行为和发卡银行谨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银行卡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能力要匹配。要保证银行卡业务健康发展。银行应着重开展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研发力度,增加服务产品种类。二是进行系统结构调整,定性分类客户,实行差异化管理。三是进行科技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完善服务水平。四是利用危机后中国银行业崛起的有利契机,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合作,增加境外业务量。五是强化银行卡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内在品质价值。
再次,银行在提高原有代理业务服务水平基础上,应在代理外汇买卖、代理税务、代理保险、代理会计事务以及代办旅行支票等方面加强拓展力度,通过规模化经营,全面整合各项业务流程,改变过去代理业务种类多、笔数多、单笔收入额度小的现状,从根本上提高代理业务的效率和效益。实施创新战略,不断延伸中间业务服务领域。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创新战略是当前银行中间业务应对危机、规避风险,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立足战略创新。战略创新要考虑几个基本点:一是产品和服务的战略创新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前曾经十分畅销的中间业务产品,比如基金、理财等,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很多已经失去了回报的基础,也失去了客户的信任,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为此,要适应现在市场变化发展,创新出更适合新形势下客户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的产品。二是区域发展的战略创新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金融要突出加强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支持。银行中间业务要思考如何在这些领域进行创新服务,改变服务方式、运行模式,在风险价格大幅度调整当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包括地域重点、行业重点、客户重点。三是风险管理的战略创新问题。中间业务产品,尤其是高收入类金融衍生产品蕴涵着巨大的风险,要求风险监管制度的完善应与中间业务的发展相适应,改变以往风险管理只是被看作是银行内部中后台支持前台业务发展的内部保障性工作,需要从竞争战略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构建监管当局、银行内部控制和社会有效监督等方面协同配合的全方位监管体系。
其次,注重产品创新。与国际成熟商业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在中间业务产品创新力度明显不够。国际上,银行中间业务衍生产品现金流约占银行总现金流的7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例大约不到15%。所以,产品创新对中间业务发展尤为重要。银行产品创新可立足以下几点:一是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各家银行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地位,在最能体现自己银行特色的产品上下功夫,赢得固定市场客户。二是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借鉴国际成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产品,结合我国客户需求具体情况,打造自己的创新产品。三是均衡发展,形成品牌。在均衡发展各类中间业务产品的前提下,避免同质化,创造自己的服务品牌。
第三,重视科技创新。中间业务是一项集科学技术、电子智能和服务质量为一体的金融业务,它的发展必须以先进的科技作支撑。谁开发了新技术、新产品,谁就抢占了市场制高点。特别是一些高端中间业务,由于其附加值高,对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要重视和加强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通讯、语音、网络等技术手段来提高中间业务科技创新水平,构筑中间业务发展有利的技术支撑,为客户提供全面、现代、快捷、方便的服务。
第二篇: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
关于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运行状况的调查
暑假我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对北京农村商业银行阎村分行的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和运行状况进行了调查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方针,重点扶持了特色林果、绿色养殖、休闲旅游三大主导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涉农的相关企业,并培养出一批农业及涉农的龙头企业,支农主力军作用充分体现。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积极服务市民百姓,加大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中间业务品种日趋丰富,推出了带有银联标识的具有农商行特色的凤凰卡,大大提升了北京农商行市场竞争力。
一 中间业务简述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直接运用或很少运用自身货币资金要素,依托业务、技术、机构、信誉和人才等优势,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
新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带来了极大的想象和发展空间,伴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银行再造理论的广泛应用,中间业务已成为国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核心业务之一,是新兴的“朝阳”业务。同时,由于中间业务对服务客户、联系客户及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的重要作用,加之其较强的盈利能力,因此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50%左右,而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规模一般占其资产总额的15%以上。目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信用证、备用信用证、票据担保、贷款承诺、衍生金融工具、代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
中间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收入提升的重要着眼点,更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与外资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到目前为止,仍不能摆脱中间业务品种不多、产品创新能力差、技术含量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这里面不仅有历史体制的原因,还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缺陷。
二 银行中间业务近几年发展、运行现状
为了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保持健康、持续、稳步发展,人民银行颁发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最近又制定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 的通知》,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增长幅度大。主要体现在产品日渐丰富。1978年以前,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只有结算一类,具体品种不到10个。近几年迅速发展,相继开办了代理、保管、信托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型用卡、基金托管等业务,已有上百个品种。截至2007年末,北京农商行资产总额1829亿元,存款余额1694亿元,贷款余额974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0.4%、27.2%和34.4%;五级和四级分类口径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83%和7.10%,较上年末分别下降了4.24和3.50个百分点;实现经营利润19.77亿元,较上年增长23.1%。截至2010年末,北京农商银行资产总额达3358亿元,存款余额3008亿元,贷款余额1391亿元;全年实现拨备前利润31.7亿元,资本充足率达14.06%。目前拥有近700个营业网点,居全市金融机构网点数第一,大多都分布在北京十个郊区县,存贷款总额占郊区及农村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是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不太成熟,体现在品种单一,结构欠合理。从商业银行开展的一系列中间业务品种上来看,在传统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创新的产品居多而新兴的中间业务品种居少。收入水平贡献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以内,有的甚至不足10%。而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往往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我们的中间业务还有相当多的潜力可挖。科技手段运用有限,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都有比较发达的电子网络系统,但在对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运用上极其有限。科技优势主要局限在汇兑、支付和结算等传统业务上。
农村商业银行经过近年的改革与发展,业务量、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有了很大的变化,新业务得到开发和普及,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日益增多,服务功能日益扩大和完善,但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同业竞争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产品同质化、服务趋同化,金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受制于严格的分业管理要求、以及早些年急于追求资产规模扩张等因素,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普遍起步较晚,业务范围较窄,金融产品较为单
一、缺乏吸引力。
(二)金融科技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中间业务的发 展需要以金融科技化为基础和保障,我国商业银行的科技信息化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基础,但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与建设现代商业银行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当代金融变革的重心是在实现金融电子化的基础上实现金融信息化、虚拟化和智能化,而我国商业银行在总体上仍处于基本实现电子化阶段,金融信息化、虚拟化建设起步时间不长,金融智能化建设还处在酝酿和探索之中。
(三)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是金融业的高科技“板块”。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 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不足,各行应尽快建立一支能将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人均中间业务收入水平。
(四)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有待更新与完善。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没有设立自上而下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业务的拓展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 拓展中间业务的策略
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在全国金融行业中存款结构不优、资金成本提高、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仍然居高不下的问题依然存在。因而要走出信贷扩张的怪圈,就必须转变经营的着力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一)大力开拓创新。一是要推进结算现代化。现阶段,农村商业银行结算业务的水平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国内银行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必须积极推进结算票据化,稳妥地签发汇票、本票、支票,扩大票据的使用范围。二是要大力拓展代理业务,按规定办理代理发行有价证券、代理金融业务等。三是要开发与运用智力资源。利用农村商业银行点多面广、信息灵敏的优势,开展经济可行性咨询,受理金融咨询、投资咨询等。四是要挖掘设施潜力。利用农村商业银行在安全设施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开展保管箱、电话银行和未来的“家庭银行”等业务。
(二)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接受客户委托,适应客户的需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适时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促进中间业务发展。
(三)加大经营力度。为了推动农村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大经营中间业务的力度,充实业务骨干,提高各项中间业务开发和创新的能力。同时要适应客户需要,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与质量,把中间业务各项指标列入考核奖励。
四 需相应把握和解决的问题
拓展中间业务要本着“积极稳妥、安全效益”的原则,与主营业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利用现代科技、财务管理来推动中间业务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提高信合干部的业务水平。加强专业培训,通过引进人才、借鉴吸收,提高业务技能。加大宣传力度,普及人们的金融知识,提高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求,促使中间业务稳步健康地发展。
(二)增加收入,完善设施。应把有限的财务集中于电子化建设,改进服务手段,提高经营的水平与效率。当前电子化建设既有投入不足、普及率低的问题,又有人才缺乏、软件开发不力的问题,所以这两方面都应增加投入。
(三)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的关系。二是中间业务与效益的关系。加大对中间业务资本投入力度,一定要以创新效益为前提。三是中间业务与风险防范的关系。中间业务虽是资产负债之外的业务,但并不是无风险的业务,发展中间业务一样要注重风险防范。
五 调查体会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发现了太多,收获了太多,不仅增加了我的知识积累,更拓宽了我的社会视角,丰富了我的大学生活,让我更近一步学会了如何打开与他人沟通的局面,如何与他人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同时为今后踏入基层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知识是需要去探索积累的,在社会这一门综合的学科中,存在着太多的‘为什么’,而这些‘为什么’是我们所不知的,这些‘为什么’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挖掘分析、解答。而我将一如既往去探索学习社会中的这一系列‘为什么’。
第三篇:金融危机下的发展
尊敬的党组织:
转眼间,成为预备党员已有一年的光景,快要转正了,心情十分激动。在这以一年的时间里,我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在面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情况下,我个人这样看待:
危机面前,更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大投资,需要的是又好又快,不仅为当前发展做事,更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们出现了困难,作为欠发达地区,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比起内地和沿海,青海虽然起步慢、发展晚、实力弱、技术低、困难大,但是,有中央和国家支持藏区发展有关政策的支撑,我看金融危机面前,老百姓生活不会受太大冲击。
有了信心,还要看清我们的比较优势,坚持发展不动摇。全国农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青海农牧民则是“手中有资源,心中不慌。”这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瞄准优势,瞄准资源,团结一心,强力发展,我们就能从应对危机中学到更多东西,妥善处理好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的关系,就能经得起统领驾驭复杂经济能力的重大考验。
机遇垂青信念坚定和准备充分的人。我们的信心来自三方面:即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领导经济工作经验,形成了具有较强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布局,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应对风险挑战的物质基础。
目前青海经济没有出现大起大落,正是我们在出现“经济拐点”时,政府及时有力地出台了应对措施,措施比较得力,对企业提倡自救与互救、顺应淘汰等策略,这也为新的一年应对复杂情况,积累了一些经验。
经济危机到来之际,科学发展观里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尤其要更加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加大投资,需要的是又好又快,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新的一年,我们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瞄准方向、狠抓机遇,集中于民生、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集中于欠发达地区最薄弱的环节,尽快赶上全国拉动内需的平均投资速度。这就要求我们多做实事,多见实效,不仅要为当前发展做事,更要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银行业业务单一,收入严重依赖存贷款利差。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个背景是市场利率走低,传统的利润来源——存贷款利差缩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中,利率将逐步实现市场化,存贷款利差也将逐步缩小。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客户的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将日益缩小。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开辟新的利润增长来源。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比较落后,表现为起步晚、品种少、收入占比低、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等。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1994年后的金融体制改革。从发展速度和中间业务量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效益也较差。
从1994——1998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在6.7%——9.6%之间徘徊。
据统计,2002——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3.8%提高到了8%左右,实现了较大的跨越,但此时国际上大的银行中间业务对银行收入的贡献率高达30——70%,如花旗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达70%,英国巴克莱银行更高达73%。可见与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根据上市银行2005~2007年有关会计资料显示,伴随着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当前,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尚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情况。2005~2007年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暴,使得代理证券、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买卖等中间业务强劲增长,中间业务收入首次实现了翻番,特别是依托发达的网上银行销售渠道、灵活的销售政策、广泛的代销产品等,非国有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更是遥遥领先。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日趋多元化、差异化,我国金融市场迅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公司治理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中间业务产品日益丰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从总量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增长迅速,远远超出同期利差收入的增长,也远远超出同期资产、负债的增长,如工行2009至2011年间中间业务收入年均增长36%,而同期利息收入年均增长为21%,而资产与负债同比仅分别增长14%、15%,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是同期利差收入增长的1.7倍,是资产负债增长的2.4至2.5倍。
(一)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情况。根据上市银行2005~2007年有关会计资料显示,伴随着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在逐步提升。当前,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金融体系中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尚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二)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情况。2005~2007年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2007年资本市场的火暴,使得代理证券、代理基金、代理保险买卖等中间业务强劲增长,中间业务收入首次实现了翻番,特别是依托发达的网上银行销售渠道、灵活的销售政策、广泛的代销产品等,非国有上市银行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更是遥遥领先。
第五篇: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依据)
金融危机背景下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返乡。2008年下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出口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企业倒闭、减产、停产导致大批就业岗位流失,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工失去了就业岗位,不少农民工被迫返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占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的15.3%。加上每年新加入到外出打工队伍的农民,2009年共有2500万农民就业面临很大压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大批农民工返乡,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2、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大量统计资料表明,农民工返乡明显受地域、行业以及自身素质状况的影响。从地域看,在南方务工回来的较多。如莒县,输出的13万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地区,其中50%以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由于这两个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时间早、程度深,因此近期从南方省市返回的农民工数量较多。我们走访的返乡农民工多数由南方返回。从行业看,返乡农民工在电子、汽车、机械制造、建筑等行业的比较多。五莲县从省外返乡的17名农民工中,有14人分布在以上行业。日照市东港区冀庄村,有150多名农民在建筑行业打工,有90多人返乡。与此相反,五莲县的家政服务在北京和天津信誉好、影响大、人数多,一直供不应求,很少有人返乡。另外,文化水平、劳动技能、业务专长等自身素质高低,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因素。莒县有3名农民尽管当时暂时返乡,但由于他们都是职业中专毕业,分别掌握一定技能,企业并未与他们解除劳动合同,每月还支付一定的生活费,返乡属于放假性质。
3、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面临许多困难。走访中一些返乡农民工向我们反映,回来后想在当地找点活干或者干点小买卖,但却面临活难找、事难干等诸多困难。我们在莒县走访的20名返乡农民中,仅有5人在当地又找到临时性零工,其余全部在家,再就业的压力非常大。莒县农民王保稳反映,返乡后听说县里一个企业要在当地建冷库,自己想养肉鸭,但一缺信息、二缺技术、三缺启动资金,不知从何入手。
4、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诸多问题。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9〕4号】,通知要求各地,紧密结合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各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并把返乡农民工培训作为政府促进就业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工作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创业的机会,保持社会稳定。但是,目前社会上开展的各类培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培训主体不明确、培训效果不明显等等,这都直接影响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理论依据
1、国家和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培训的有关政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和政策。2003年9月9日,农业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财政部六部委联合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2004年党中央出台了l号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问题的意见》,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自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若干问题的意见》,2007年农科教又印发了[2007]l号文件《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2010年1月21日,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 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了当地的农民工培训计划和措施。
2、学界对于农民工培训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
从国内理论研究来看,总结梳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成果:一是关于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认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于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持社会稳定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二是普遍认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存在着政策不够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三是对于加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但是,以上成果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对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专门研究基本上是从2008年10月以后开始的,到去年底对这一问题的社会关注度骤然提升,很多农民问题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所以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3、国外、省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取得的实践经验
从国外来看,英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很早就开始了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英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在英国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产业培训就是农业,在法规方面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给予诸多的优惠待遇;美国通过颁布系列法案,建立和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日本建立了一套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农业技术普及与培训机制。韩国政府注重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农民成人教育,对农民的选拔、培养和扶持都有较科学、系统和长效的改革尝试等。其中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国内实践层面来看,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不断加剧,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形势,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把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国务院办公厅于2008年12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有些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促进农民工再就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返乡农民工情况,了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研究提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科学模式。分为投入机制研究、培训主体研究、培训方式研究、培训效果指标体系研究以及创业培训研究几个具体目标。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主要内容
(1)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情况、特点。
(2)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3)研究提出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对策性建议。
2、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以国务院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广泛吸纳国内农民工培训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山东省的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同时利用曲阜师范大学和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网络媒体资源,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全面了解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做好基础理论的准备工作。
(2)调研法。一是走访有代表性的县涉农部门,了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培训情况,了解当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二是走访返乡农民工较多地市,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及培训要求;三是了解破产倒闭的企业都集中的行业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
(3)案例研究法。选择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议,为做好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参考。
五、研究步骤
1、课题准备阶段(2009年3月—5月):根据课题指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题论证;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有关资料,形成课题论证报告,完成申报工作。由主持人负责。
2、资料收集阶段(2009年6月-8月):分解子课题研究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全面收集有关文献资料,搞好资料的整理分类,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3、情况调研阶段(2009年9月-12月)项目组各成员根据分工,到涉农部门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专题调研,掌握返乡农民工返乡后就业和培训的情况、存在困难,综合分析调研资料,锁定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对策性建议,完成阶段总结报告。由课题组成员共同负责。
4、报告撰写阶段(2010年1月—3月),汇总各方面情况,按照成员的专业特长分工负责起草工作,形成研究报告,并向涉农部门和有关人员征求意见建议,进一步充实完善,最后由主持人终审定稿。
5、结题鉴定阶段(2010年4月):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鉴定验收。由主持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