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

第一篇: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

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困境

目前,来自内外部的诸多压力使企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各方面影响,特别是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越来越来受到管理层的关注,然而企业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资源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待提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过度破坏下实现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环境资源的低利用率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耗的一半左右,但我国能源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我国高能耗工业部门的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相比仍有20%-30%的差距。例如我国工业水的再利用率是30%-40%,而在OECD国家再利用率可以达到75%-85%。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企业是社会的子系统,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需要及时改变传统的决策模式。2009年,《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显示,93%的CEO认为企业必须转型升级,49%的CEO已经开始着手带领企业升级,而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就不能不考虑环境带来的影响。随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倡导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也会日益增加,环境规制不断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必须重视这些变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制定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新的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并将这种导向体现在环境管理会计中。

(二)管理层的环境保护态度存在差异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企业的决策都是高管人员做出的,企业高管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行为选择。重视环境保护的高管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内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得企业的伦理观得到加强,从企业文化的层面关注环境;另一方面也会使企业自觉的符合政府的环境规制要求,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管理层不会意识到环境对公司战略的实施范围和业绩测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会倾向于实施实施EMS,对EMS进行认证,以及不会从事大量的避免或减少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破坏的环境管理实践。尽管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支持和赞同与绿色有关的活动,甚至将其作为荣誉和时髦的话题,但很少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这很大程度上与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有关的。

(三)环境成本的估算体系没有建立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企业面临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和绿色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有关的成本将持续上升,对环境成本的忽略将带来决策的失误。因此真实反映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产品的全部成本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要提供由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就需要环境管理会计提供相应的信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先受到关注的项目是环境成本。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达到企业总成本的3%-10%,在化工行业甚至可以达到总成本的20%左右,但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考虑这些成本(Colby,1991)。要将环境成本信息应用到管理决策,首先要对与产品、过程、系统、工厂相联系的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对环境成本进行定义。因此,由于目的不同,不同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就可能有所不同,其分类也可能产生差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环境成本概念。因为要对环境成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衡量,需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恰当地界定环境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这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难度。

(四)缺少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关注企业的短期经济绩效,而较少关注或不关注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效益的环境绩效。因此导致业绩评价尺度往往是单一的、短期的财务数据,如收入、边际贡献。这些财务数据本身在计量方面就缺少环境方面的信息,因而导致评价业绩不可能考虑环境业绩,尽管新的一些业绩评价体系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如平衡计分卡,但其也存在没有纳入环境责任相关指标的缺陷。环境管理业绩评价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合理和可行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可以正确评估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节点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客户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激励管理当局重视环境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努力程度。

二、可持续发展下环境管理会计的历史使命

(一)环境管理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会议代表在有关环境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企业是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最终根源,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环境的污染实质上是低效率的生产问题,是一种浪费。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企业必须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通过创造性的环境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使本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长期发展。环境管理会计通过环境会计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评价资源效率、发现环境改进机会、有效管理企业的环境和经济业绩,这些机制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全球化的竞争,无论是企业走出国门、还是在国内与跨国企业进行竞争都需要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或投资项目设置重重障碍,阻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机会,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在本国环保不达标的生产项目建在中国,同时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占领中国市场。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利于企业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通过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对比国外企业在本国和中国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分析其在中国包括原料、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流程是否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通过分析国外企业在全球竞争过程中所具有的环境保护的优势,学习和借鉴他们在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尽快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

三、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管理会计必将成为一种管理会计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需要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路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三是建立考虑环境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业绩评价体系。

(一)承认环境的生产要素特征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获取和使用环境所需

支付的成本费用逐渐增加,环境资源的价值也在逐步显现。为了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企业对于拥有环境的使用权会具有强烈的要求,这为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提供了可能。将环境要素与土地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共同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要素之外第六种要素,可以称之为“条件性要素”。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更正了原有的生产要素理论对环境的狭隘性认识,在物与非物结合的环境观的基础上承认了环境的价值性和稀缺性,按照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协同融合的要求,对环境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这种界定承认了环境以改变自身构成的数量、结构和能力为代价参与生产,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位置和性质功能并形成了物质财富,有利于改良环境管理和经济活动理念。任何时代和地域的生产活动都要承载于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上,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环境条件,那么生产将无法进行,即使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如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而主导力量不是基本力量,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市场牵引的主要力量再强大,但如果作为基本力量的环境承载力下降或萎缩,无法有力提供物质和条件支持,那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终将难以为续。因此仅仅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而不是内在因素是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内在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体系中,可以有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

作为盈利性的组织,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追求经济利益,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使经济主体在运行过程中投入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成果。但企业取得经济利益的过程往往不是孤立的,需要利用环境和索取资源。由于环境自我修复功能的环境阈限制和自然资源存量和再生能力限制,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滥用资源和环境。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盲目地掠夺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质量,必须兼顾环境利益,从特定的环境视角评价经济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即所产生的环境质量变化。尽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相互冲突,是互生共存的矛盾统一体。企业需要协调两种之间的关系,发挥两者共生统一的一面,既不能一味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滞生产,也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破坏环境。总之,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存在的本质不仅在于其经济性,还在于其社会性,企业需要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增加环境利益做出贡献。

(三)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绩效标准

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业绩表现,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必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评估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作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环境业绩,编制环境管理会计报告,激励企业管理层将环境问题放在战略高度。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绩效标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并改善资源的低效率,降低能源使用量、碳排放,并降低相关的成本。先进的建模技术与负责的绩效监控相结合,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绩效,并且推动底线成本的下降。从整体上来看环境问题正逐渐从企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层面,延伸至企业财务战略的环节,其中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以及董事会成员。企业需要正视这种变化,意识到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业绩的环境管理会计。

第二篇:大数据时代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研究论文

环境管理会计作为提供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其信息的取得离不开对信息载体———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处理。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的不断涌现,全球数据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类型越来越复杂、数据变化频率越来越快,“大数据”时代到来。大数据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得到科技界、产业界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大数据将对社会经济和科学研究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环境管理会计在大数据时代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借助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突破原有的发展桎梏,更好地实现环境管理会计改善环境绩效的职能。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数据”的概念一脉相承,但其在数据体量、数据复杂性、产生速度和潜在的价值四个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的数据形态,也超出了现有技术手段的处理能力,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创新机遇。

一、大数据时代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契机

大数据将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理念、组织业务流程等产生巨大影响。环境管理会计作为一种尚未成熟的有待完善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必将在大数据时代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变革的挑战。

(一)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外在推力增强

从国内外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政府是推动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的外界约束力量。对比我国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实践也可以发现,环境管理会计在美国、日本等政府约束力较强的国家推行较快,而我国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则多是迫于外界压力,企业往往被动地选择环境管理策略,以应付外来压力。环境管理问题在大多数企业中常常以一种肤浅和被动的方式在法律框架内加以处理,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未能得到真正发挥。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将得到有效缓解,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将达到完全和共享状态。企业的环境利害相关者(如企业员工、股东、供应商、客户和社区等)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媒体的实时交流与内容分享,得到企业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从而使企业来自于关注环境问题的利害相关者的压力不断增长。利害相关者的监督和制约成为除政府法律法规之外的一个更及时、更有效的外界约束力量。企业为了维护社会形象和经济利益,将更加注重环境管理,充分挖掘和发挥环境管理会计的潜在价值,进而在实践应用中推动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完善。

(二)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在动力提升

实践表明,环境管理会计实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因为企业管理当局是企业环境行为的重要影响者,又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的责任承担者。一旦企业管理当局认识到环境管理会计的价值,其自然会选择合适的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工具来降低环境风险,进而正面推动环境管理会计实务的深入。然而目前,企业管理当局即使认识到环境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的价值,也常常将环境管理会计的实施落于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环境管理绩效未纳入企业整体绩效评价之中,管理层缺乏环境管理的内在动力。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在于同时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但由于环境业绩具有滞后性、隐藏性特征,因此对企业管理绩效的评价还是以当期显性的财务业绩为标准来衡量,从而导致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成为一种策略性行为,即实施环境管理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行为主体的博弈均衡状态,常常立足于企业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更注重财务业绩的提升。例如,企业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增加了企业的环境保护成本,而在竞争性市场中,用于污染防治的成本,企业并不能从消费者那里得到补偿。因为经营成本增加、价格上涨,消费者会选择不进行环境管理而产品价格较低的企业。因此,在以财务业绩为主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管理者会“理性的”拒绝进行环境管理,环境管理会计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在大数据时代,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行为和活动信息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记录。环境业绩将能够以及时、显性的方式得到呈现,因而必然纳入到企业整体的绩效评价体系之中,环境管理也就此成为管理层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必然寻求环境管理会计的帮助和支持,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在动力自然得以提升。

(三)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环境改善

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顺利实施还取决于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完善性及可操作性,而这与技术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环境管理会计在方法上借鉴吸收了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利用环境经济学关于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的分类,以及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观点,提出了全部成本计算法;借鉴现代管理和现代管理会计的方法,研究了利用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计算和质量成本管理如何对环境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寿命周期评价方法,提出了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法。这些方法虽然丰富了环境管理会计的理论,但在实践应用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的支持而削弱了这些理论的实用性。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环境管理会计的国际指南———公开草案》(2005)中指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会计的障碍主要包括:(1)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存在问题,致使会计人员不知道企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和实物资源的流动,难以对内对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2)环境相关成本埋没在管理账户中,没有直接分配给制造过程或产品,造成成本分配不合理;(3)材料流动成本信息得不到充分追踪,现有产品计划系统无法反映材料的实际使用和流动;(4)现有会计记录难以充分反映环境有关成本信息;(5)投资决策基于不完全信息。不能及时提供全面的环境相关信息,管理决策将存在偏差。缺乏对环境相关的成本效益的准确评估,将增加所有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综合以上障碍可以看到,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是环境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最根本障碍,加大数据支持,提供完全信息,才能彻底清除以上障碍。另外,环境管理会计的双重性目标决定了其分析对象的数据构成既有反映财务业绩的财务数据,也有反映环境信息的非财务数据。其中,反映环境信息的非财务数据往往数量庞大,且结构复杂,如废弃物、大气污染、水质变化、土质改变等相关排放数据;能源、材料和水的消费数据;环境成本与潜在的环境负债数据;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数据。对这种类型的数据,环境管理会计现有的数据处理方法显得无能为力。大数据的出现必将颠覆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在数据来源、数据处理方式和数据思维等方面都会对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必将促进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变革。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将为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提供信息支持。以寿命周期成本法为例,大数据技术可以对产品或流程的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报废等全过程所发生的全部环境成本进行描述和记录,解决该方法应用中信息取得难、成本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等问题。另一方面,资源环境具有多样性、多用途性、非市场性等特征,现实中无法也不该将所有资源环境信息统一计量为货币信息再提供给管理层,这就需要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货币计量与多种表达形式的非货币计量对环境管理会计数据进行记录、分析和处理。而只有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环境管理会计多元计量的数据处理问题。

二、大数据时代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趋势

大数据时代,企业正在向数据分析型企业转型,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成为必然,并成为环境管理会计数据提供与运用的依托。环境管理会计将借助大数据技术调整、拓展它的服务范围,提升、延伸它的会计管理职能,改进、变革它的数据处理技术,大数据时代为环境管理会计展开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环境管理会计服务对象的侧重点:由政府向企业变迁

大数据时代使传统的会计理论与技术受到严重的挑战和激烈的冲击,应对这样的挑战与冲击,会计领域中一些新的技术、功能、思维模型、处理方式正在形成,一些会计的属性、服务的侧重点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出现了微观企业会计向微观会计与宏观会计相结合的社会会计转化的端倪。另一方面,在环境会计中又将出现由偏重宏观政府会计向偏重微观企业会计转化,最终出现二者并重、有机融合的局面。原因首先在于“关注环境”正在由政府的职责向企业的自觉行为转变,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服务对象正在由政府向企业扩展;其次是由于站在政府的角度研究环境会计,会计主体过大、过宽,主体的边界与范围模糊不清,这必然制约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大数据时代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的观念倾向和技术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广大企业应用环境管理会计解决其所面临的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的需求不断增加,现有的环境管理会计难以与会计实务系统兼容的技术障碍也将被大数据技术攻破。会计的基本属性是微观性的,应该首先服务于微观主体———企业,这样才能有主体边界的明确界定,环境管理会计也是如此。虽然环境管理会计的主体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但是微观企业必须是其会计主体的核心部分,是其服务对象的主要部分。环境管理不能越俎代庖,环境会计主体不能错位,管理会计的服务侧重不能偏移。对于环境会计的宏观与微观之辨,笔者的观点是大数据时代环境管理会计的宏观属性和服务侧重点将发生变革,将由宏观向微观变迁,最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融合。

(二)环境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层面:由战术层向战略层延展

环境管理的实践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最终作出环境决策的是管理层面而不是会计层面,必须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环境管理系统来解决环境问题,从而把环境会计的研究推进到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阶段。最初的环境管理会计被表述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信息的提供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环境管理的发展使人们意识到在公司战略管理的研究方面必须关注社会责任和环境问题,战略管理的重点要放在环境问题上。简单的环保措施、节能降耗,无法让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复杂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必须上升至战略的高度。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能不把环境因素纳入战略和日常决策中。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环境管理系统纳入战略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的现实需求,促使环境管理会计从通常的战术性决策向重大的战略决策,从战术管理向战略管理延伸。环境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获得的相关环境信息,现有的环境管理会计系统难以提供与环境战略管理相关的信息。环境战略管理所需的管理会计支持,所需的决策与控制数据,只有在大数据时代,才能得以满足。环境战略管理的数据既有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准结构文秘站:化的,甚至还有些是非结构化的,大数据技术对各种结构形式的数据处理都能提供技术支持。大数据时代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可以更迅速更容易地访问、分析和搜索大量数据,满足企业环境战略管理的信息需求,支撑环境管理会计的职能由战术层面向战略层面的拓展和延伸。环境成本管理不再纠结于成本识别、计量与分配问题,而是专注于环境成本的控制战略,更加注重企业环境战略管理的决策、规划与绩效评价。环境管理会计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通过对现有环境管理会计的改进和延展,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环境战略管理的有用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的统一。

(三)环境管理会计的数据处理技术:由传统技术变革为大数据技术

环境管理会计的大数据特征决定了其对大数据技术的依附性。环境管理数据的海量性规模导致数据处理量巨大、其数据的异构性导致数据多种结构形式并存,环境问题的管理又要求数据产生与处理实时性,同时环境管理数据还具有价值低密度性和无形性,以及会计数据与业务数据、经济数据与环境数据的粘性特征。大数据时代,环境管理会计将从以货币为主的计量手段向多种计量手段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并用的数据处理方式过渡。企业环境管理特别是环境战略管理与企业外部、内部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众多因素相联系,单纯的以货币为主的计量手段对环境管理数据的处理显然难以胜任。在大数据时代,现代会计正酝酿着一场采用多种综合计量手段,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同时反映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改革,以消除传统会计反映缓慢、片面、偏狭的种种弊端。为适应环境战略管理的需要,环境管理会计必须对战略问题的环境因素和环境问题的战略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其所涉及情况的复杂性、因素的变异性,致使相关的管理数据在规模上、结构上、处理速度和加工要求上都是现有会计处理技术所无法达到的,环境管理会计战略管理职能发挥的支持数据的质量标准,只有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才能达到。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各种经济事项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传递等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手工处理、电子计算机处理,目前正进入网络化处理阶段。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会计数据的集中存储和自动处理得以实现,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互联网技术、中间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

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彻底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极大地提高整个社会信息的共享性。在会计领域将实现业务处理和会计处理的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集成、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集成。会计数据处理技[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术的变迁将首先在一些与管理关系更为密切,与新的管理热点联系紧密的领域实现。由于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实施环境管理战略要求环境会计数据共享和交流并实现其自动化。环境管理会计系统需要实施成本较低同时又能对现有的经营管理与环境管理简便集成的会计数据处理技术,这也需要综合考虑数据质量和现有软件之间的联系,运用网络会计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发挥云计算的潜力,使用在线会计系统和远程访问更快捷、能够更充裕地获取环境管理数据用于环境战略决策与规划。在原有环境管理会计分析中,环境投资决策的关键是指标的算法或模型因素的完备,而在大数据技术中环境投资决策的质量取决于数据本身的多样性,更多考虑的是各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大数据提供的也不是最终答案,只是参考答案。克服了传统环境管理会计计量分析的“计量经济学”模式,变革了传统环境管理会计技术“工程化”或“模型化”的倾向,使得环境管理会计更好地发挥“环境经济运作”、“环境资源管理”技术工具的作用。

第三篇:环境管理论文

上饶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我的家乡是上饶市。作为一个上饶人,让我们骄傲的是上饶江河水质断面Ⅰ类的占18.52%,Ⅱ类的占70.37%,城市空气质量全年保持在二级,境内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境内有三清山,婺源等著名景点。不仅如此,经济发展也很令人欣慰。上饶市的工业生产一直以年均20.5%的速度增长。2005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1%。2003年,上饶市提出了建设“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快速发展地区”的战略目标,并根据区位优势,制定了“掉头向东,通江达海,对接长珠闽,实现大发展”的开放举措。而这一切是因为上饶人一直在坚持科学的、可持续的、保护性的发展道路。上饶市近几年的发展没有因为环境保护而受到影响,环境保护反而更大地促进了全市发展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尽管按照生态理念有序地开发资源做起来有点难,但上饶市还是知难而进。近年来,共引进了800多个投资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与此同时,上饶市也停止了一些地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比如说婺源,为了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近年来关闭或搬迁了44座采石场、石灰厂、砖瓦窑。今年又将清退消耗阔叶林资源的迈尔泰木业有限公司。与其相邻的玉山县在今年也开始关停三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附近的40余个采石厂。

上饶市将生态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环境资源变成了发展资本,最突出的成效表现在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上。2005年,全市各类农业企业达2216家,龙头企业99家;获绿色食品标志106个,有机食品标志48个,均位居全省第一。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则使上饶成为周边省市人们旅游休闲的后花园。2005年,上饶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5.4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15.5亿元。三清山景区的门票收入从3年前的100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5000多万元,而且这个数字不断被刷新。

上饶市面临与长三角对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高污染企业向市转移的压力。“求资若渴”,但不能饮鸩止渴。上饶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规模小、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项目不批;超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未经环保审批的项目不能开工建设。2003年以来,上饶市共审批建设项目920个,审批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合理以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200余个,有效地控制了新增污染。

法律是一种必须的手段。为了创建一个更美好的上饶市,上饶市加大了执法力度。在财政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将环境监察支队列入财政全额拨款,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2005年,检查企业1000余家,取缔关停了155家违法排污企业。在今年的“环境执法年”活动中,一举关闭了铅山县建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74家塑料粒子加工企业。

最近,上饶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绿色生态上饶的决定》,提出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特别注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努力把上饶建成绿色生态城市。我相信,上饶有个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环境管理论文

浅论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solid waste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in

circular economy

论文关键词:固体废物 循环利用 对策研究

(Key words: Solid wasteRecyclingCountermeasure research)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固体废物的性质和危害,并详实地介绍了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对策,针对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The abstract of a thesi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harm of solid waste, and detailed introduction to solid waste recycling countermeasure, aiming at solid waste recy-cling generated in a specific problem puts forward the feasibility)

一、关于固体废物回收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按照固体废物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2.危险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或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主要有:一是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二是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4.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机类,如瓜果皮、剩菜剩饭;无机类,如废纸、饮料罐、废金属等;有害类,如废电池、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的品种增多,数量不断增大。若不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利用,不仅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会把有害物质带入到生态系统中,当数量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事实上,固体废物中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后可成为新的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现实中,人们非常重视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仍然存在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固体废物回收市场秩序混乱:目前,回收行业已完全放开,大量流动人口加入到废旧物品回收行业,回收市场呈现出无序化经营状态;回收网点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有些网点法制意识淡薄,打着收购废品的招牌,非法收购被盗的公共设施和企业产品,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2.资源回收率偏低: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建设项目,轻视废物处理利用;一些无处置能力的企业,也未能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将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全部交由专业公司集中处置,或受利益驱使将企业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转移给没有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这很容易导致二次污染;废物回收的利益驱使着一部分非法收购者也参与到危险废物的回收活动中,将部分含有残值的危险废物拆解变卖或用以制假、造假外,余下危险废物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体系和分类回收机制尚未完善和建立,所以,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的丢弃现象严重,资源的回收多为低级的材料回收,如,废纸、废玻璃、废钢铁等。

3.工艺技术亟待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在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不够。加之,固体废物资源化具有技术难度大、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等特点,因此,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处理处置设施小而全,导致了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分散配置,产品成本较高,在回收市场不具有竞争优势;现行固体废物资源化工艺和技术、回收处理方式和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4.消费观念有待改变: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是推进循环经济、固废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市场。人们在消费时,除了注重产品本身的性能外,还刻意追求产品外在的包装,使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过度包装,增加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

5.法规不健全:当前固体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现状是,对城市和领域的固体废物处理有所重视,从《环境保护法》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再到2002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甚至是目前正在起草的《循环经济法》都将固体废物立法的重点放在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上。但还是不够的。现实中固体废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循环利用程度低,法律的效力没有保障,结果不但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大量可循环利用物质的浪费,而且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当前固体废物防治问题越来越突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越积越多,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置,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许多省市的废渣危害尤为突出,乡镇企业工业固废处置更是薄弱环节,急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三、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循环经济之对策措施

1.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促进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法律法规属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范畴,循环经济立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迅速。目前,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完备,日本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96年生效的《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说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制定基本的或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其次,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与循环利用配套或促进循环利用发展的规定。由于我国具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结构和环境立法传统,因此,不能照搬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只能结合我国的环境立法结构在有关层次上定向地借鉴和吸收一些具体的立法或法

律制度。要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电器、建材、包装物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者责任制度,委托者付费制度,污染损害者赔偿制度,宣传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环境信息建设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行管理制度,发展与培育中介组织制度,推广循环产品标志与循环包装标志制度,消除废物再生利用的垄断制度,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在内的经济刺激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建设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体系。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整顿规范固体废物回收市场,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逐步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扶持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和产业,加快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产业中心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区域间固体废物产出企业与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合作,引导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向集中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降低固体废物资源化成本。

3.开发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技术。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作为支撑点。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生,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如造纸、水泥、化工、建筑等),要先推广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措施,对重点企业要高起点地投资于循环经济;同时拓宽横向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发展高新技术环保产业,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要重视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和创新,将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加大固体废物资源化科技开发投资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的产生。

4.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减量化,也要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争取国家支持,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加工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公众多用再生物品。政府要加大对重大固体废物资源化项目的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5.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标准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迫切要求制定和完善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废物排放及污染控制标准。实行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建立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增强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加快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6.广泛开展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引导绿色消费。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利用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流行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成新,李昌峰.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抉择.理论学刊,2003

(1)

2.聂永丰等.2001.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体废物卷).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五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一个功能完备、高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民间借贷活跃、农户小额信贷不能完全适应农户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比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模式和改革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瓶颈制约: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市场竞争的加剧与传统客户的流失。在许多地区,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由于受到其他金融企业的挑战,生存空间在骤然缩减。有许多由农村商业银行扶持成长的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受规模限制,农商行仅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尽管这些企业仍然与农村商业银行保持着一定的业务联系,但是更多地求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很多地方的农商行因此失去了跟随发展的机会。

(二)政策负担与权利缺损。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国家支农、扶农的义务,但国家至今并没有按照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和支农份额的多少制订出相关扶持政策,农村商业银行更是失去了农村信用社加快消化历史包袱的政策优惠。在监管政策上,农村商业银行又因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资本充足、各项准备等计提必须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标准执行,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两者监管指标之间,始终依照从紧、从高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在跨区机构设置上,农村商业银行只能在县域以下,而对于县级以上的城市,则基本将原先的农村金融机构排除在外。这种政策安排,使得像原本有很强生机活力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空间严重受阻,使得其作为合作金融机构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应该享受的权利两头落空。

(三)法人治理结构虚化。尽管农村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按要求建立了一整套的现代银行治理体系,但是在现实运作中并未完全落到实处。例如,按照现代企业的经营原则,银行的管理者应当由股东任命,然而目前农商行高管的任命权有相当部分掌握在省联社手中。董事长候选人产生方式按《公司法》规定由董事会提名,但省联社拥有提名权;董事长和行长可以由省联社提名,而且即使按章程由董事会选举或任命,也需报省联社核准同意。这种安排与真正的现代银行法人治理体系还有一定距离,它这不仅导致了农商行经营自主权的缺损,也不利于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和银行的长远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监管安排。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方面,目前更多地是依据一般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对于农商行的特殊性考虑不足。例如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主要以传统信贷业务为盈利途径,盈余公积的增长始终没有信贷规模的增长来得快,而目前监管当局为推进巴塞尔协议Ⅱ监管指标,明确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必须保持10%以上,这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中受到的资本监管约束越来越严重。

二、期待“给力”:农村商业银行未来改革的路径选择 分析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造成这种困局的因素有很多,如历史原因导致的法人治理不完善、人力资本不足、经营经验缺乏等等,而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政策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中国设立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原因在于普通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然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迅速推进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工业化与城市化必然会带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在我国的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当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农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非常之小且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应该选择哪种模式能够实现快速发展,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乃至农村本身不断缩小蜕变的时代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往何处去?

在城市与农村不断融合的趋势下,很多地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已经大大弱化,它们所更需要的是对其第二、三产业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城市股份制银行向农村地区的渗透不仅在挤压着原有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而且事实上也是对后者职能的一种替代。所有这些现象都在提示我们,以往那种试图将城市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机构明确划分开来并让其各司其职的经济基础正在逐步弱化,在某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它能够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在这一体系之中,传统的农业金融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原有农村地区的企业和居民仍然有着自己独特的金融需求,需要特定的金融机构为其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不应该是计划指定的,应该是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选择的结果,这样才能够保证金融市场具有足够的弹性与活力。在考虑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时,必须要从上述视角出发,着眼于如何促使它们顺利地融入这一多层次金融体系,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其一是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允许股权适当集中,形成相对控股股东,以提高股东的利益相关性,为其提供治理激励。其二是正确处理省级信用联社与农村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明确股东大会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最高权力机关,享有对银行董事会的高层人事任免权,保障农村商业银行享有完整的经营自主权。

(二)在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质的前提下,通过政策的支持和优惠,鼓励和引导其服务三农。政府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某些具有政策性的金融业务时,应当以独立项目的方式采用规范的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明晰其成本收益,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或经济补偿。这样不仅有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同时也可以促进政策性金融业务效率的提高。

(三)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放宽准入条件。目前的监管安排一方面过于注重农商行的农村身份,与其目前面临的市场和经营状况存在错位,严重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又忽视了农商行作为中小银行的特殊性,使其在与大银行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需要根据农商行的自身特点与农村地区的实际金融需求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监管规则。长远来看,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应当以规模、产权制度、业务性质等角度而不是“城乡户籍”身份作为出发点,以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性金融体系发展趋势。

(四)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发展,建设公平竞争环境。跨区域经营不仅是农村商业银行规模增长与业务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有利于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和地域性系统风险的降低。因此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应当从支持、鼓励农村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并且帮助其解决由此产生的经营资源不足和风险防范问题。与此同时,全国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如面对中小银行的资金清算与汇兑系统,是跨区域经营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保障公平市场竞争的一个有力措施,需要加以高度重视。

(五)为农村商业银行上市创造条件。资本金不足是当前困扰农村商业银行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资本金不足,不仅限制了农商行业务规模的扩张,推高了贷款集中度,增加金融风险,也阻断了农商行与长期企业客户共同发展的进程。农商行上市不仅可以解决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有助于规范其经营活动,提高其管理效能。长期来看,上市也是农村商业银行转变身份,加入全国性金融市场竞争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从建设与完善多层次综合金融体系的高度来看待农商行的上市问题,积极地加以扶持和鼓励。

(作者单位: 中共泰安市委党校管理学部副教授)

下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促进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09-5-6信息来源: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

    基于环境管理会计识别环境成本论文5篇

    【摘要】 本文针对环境成本的界定与计量存在的差异,从环境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内部决策职能、界定环境成本的概念及其类别,由此引入材料流动平衡关系这一思......

    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论文

    [摘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发展路径呈现新的走向:教育理念由“创业型人才”走向“岗位创业者”;教育主体由“相对独立”走向“协同......

    金融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金融危机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摘要]加大中间业务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完成转型变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金融危机不应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深化......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谁如果抢占先机,将很有可能迈向高水平的应用型......

    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 作者:吴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作者:卢新仁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56更新时间:2009-8-20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响应全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推进沅陵新型城镇化......

    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发展路径 综合自己的综合特征,内外部环境与行业发展方向及地域,确定本人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从基层做起,步步为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直至到职业财务总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