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选择中职发展有效路径

时间:2019-05-12 01:5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选择中职发展有效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选择中职发展有效路径》。

第一篇: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选择中职发展有效路径

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选择中职发展有效路径

定远县职业教育中心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中等职教人才培养的好模式,也是中等职校发展的新路径。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认真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开展半工半读的探索和实践,对半工半读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其基本形式是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业。目前开展的半工半读,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学生到企业实习,也有少数是以企业为主,工人边工作边学习,取得相应学历。半工半读这种学习制度,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造就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0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半工半读也是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以及丹麦、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实施的现代学徒制度,实质上就是半工半读,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工学交替,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我们开展半工半读,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半工半读实现形式。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以学校教育为主,由学校与经济效益较好、管理规范、与学校大类专业相近的企业联合,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校企合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入学时,学校预先垫付其费用,在学三年,实行弹性学制,一半时间在学校上课,一半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教学与实践交替进行,学校和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共同组织相关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企业向学生支付合理劳动报酬,用于学生缴纳学杂费和生活费用。学生到工厂实习,中职学校老 1 师同时进厂全程跟进,边学习边工作,并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模式被形容为“政府不出一分钱,学生不交一分钱,学校收费不减一分钱,企业不额外增加开支一分钱”的职业教育。

一、“半工半读”具有灵活的教育教学形式

学生可以工学交替也可以先到企业学习,然后边学习边工作、边实习边完成学业。坚持学生自愿、家长同意,体现学生特长、规范运作,学校引导、县级统筹,合理分流、控制辍学的原则基础上,鼓励当地初中学校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学,通过科学引导和学费资助,引导初三学生到当地职业学校学习。目前许多学校主要采取“2+1”的培养方式,即学生利用两年时间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的学习,另一年时间可以有针对性地到企业实践学习;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支付给学生合理的报酬。当然在实践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和改革,逐步建立符合行业、企业岗位能力体系的课程体系,以能力体系为核心组织教学模块,工与学结合,学校可以把课堂搬进工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实推进半工半读。

二、“半工半读”有利于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零距离教学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就业竞争力。一方面,他们理解了“学习”是为“工作”打基础,“工作”是为“学习”提供保障,理解了社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他们赚取的每一分钱,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经历了从“学校人”到“社会人”,从“学生到员工,从员工到学生”的转变,对吃苦、忍耐、纪律和责任有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合作企业既是实习基地又是就业基地,学生顶岗实习—预就业—就业渠道畅通,成绩优秀者直接为企业录用,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增强了企业的综合实力,广东康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罗小甲总经理说:这种办学模式解决了企业对生产工人季节性的需求。通过半工半读这个平台,实现校企合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企业培训员工,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起了很好的作用。“半工半读”为学校从学科型向技能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校工学结合班学生主动要求教师晚上或周末为他们补 课;他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旷课现象,上课认真、专心。他们更理解学习的意义。

三、“半工半读”能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迄今为止我国因贫困辍学的孩子有相当大的数量,尤其是家边远农村仍然没达到温饱水平,由于义务教育有的即使能读完初中,还是无法完成高中层次的学习。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制度,零学费上学,减轻家长经济负担,让学生进得来、上得起、学得好、用得上;发挥学校和企业双重管理优势,强化学生的人格塑造,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到企业工作六个月,赚学费,之后回校有针对性地上四个月专业课;然后再到企业实习六个月,再回校上课。半工半读的学生将会得到一份工厂工资,同时将会有免费吃、住。工厂的工资扣除了生活费和学费后,剩余部分将发给学生。让家庭贫困的初中生能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这不仅帮助农村贫困学生成才就业不在社会上瞎混,为社会带来了稳定,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小康社会。

四、“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几点思考

1.必须“工”与“读”紧密结合,不能把半工半读变成单纯的勤工俭学。一些学校只是把半工半读作为学生获取经济利益、缓解学费困难的一种勤工俭学途径,造成学生在半工半读期间,“工”与“读”并无联系,甚至毫不相干。比如,有的学校让学数控机床的学生到养殖场去进行半工半读。显然,这样的做法有违职业教育提倡半工半读的初衷。

当前职业学校提倡的半工半读,既有减轻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目的,更有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当前,我国不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够高,出口附加值低,安全生产事故不断等,都同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有关。要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加强学生在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这一培 3 养目标,边学习边实践的半工半读形式是基本要求,也是职业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职业学校实行半工半读,要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支撑。传统教育的学科体系,注重知识的完整而忽视岗位的应用,学生学完了课程却不知自己能干什么事情;职业教育发展初期的“三段式”教学体系,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而忽视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学生用一年时间学完文化课,却没有“工”的本领,即使去“工”也会流于形式。因此,改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符合行业、企业岗位能力体系的课程体系,以能力体系为核心组织教学模块,工与学结合,是推进半工半读,使半工半读能够切实开展的关键。

目前,不少学校加大投入,结合专业设置增添实习实训设备,开辟新的实训基地,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泛开辟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在学习当中实践,在工作环境中加快形成了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并在训练中提高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2.加强管理消除对半工半读一些片面的认识,主要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担心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为此,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试点学校可以在部分专业试点,也可以在所有专业开展半工半读。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一是工学交替型,即学生半天生产实践、半天理论学习,学生工与学交替完成学业。二是校企合一型,即把工厂办在学校、把学校办在企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同步,毕业与就业同步。三是校企契约型,即学校与企业建立契约性关系,使企业成为学校的固定实习基地和学生的就业基地,学生可以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员工也可以到学校进修学习。四是学校自办产业型,即学校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创办产业,既为学生提供实训场所和实习机会,又促 进当地经济发展。究竟哪种办法好,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要积极地去试,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找到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半工半读模式。

第二,要探索建立适应半工半读的教学与管理制度。半工半读不是把学生往企业一送就万事大吉了。在半工半读制度下,读是为了更好地工,工是读的实践、是另一种读。毛泽东曾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适应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教学制度至关重要。一是专业设置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二是坚持校内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促进双证书制度的落实;三是实行订单式培养,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增强培养的实效性,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四是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方法,积极引进国际广泛认可、国内急需的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和课程体系。在半工半读教学组织过程中,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共同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人员承担教学任务,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学习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任课,实践课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任课,以弥补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

第三,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试点学校要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公司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实习训练基地,实习设备完全和公司的生产设备一致,公司可以派出生产第一线的专业骨干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学校可以向公司输送熟练工人,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高、思想稳定、技术过关,是公司最受欢迎的员工。学校规模因此也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也会逐年递增。参加半工半读的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合理报酬,便于顺利完成学业。从长远来看合作双方都是双赢,其实是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

半工半读是供需双方结合到一起的一种尝试。国家对半工半读的企业给以扶持,将会迎来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的长足发展。

第二篇: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

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

摘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因此在学习与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国情对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进行重新设定,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关键词:工学结合;专业建设;职业素养;专业技能

一、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析

模式不是一般的具体形式,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有代表性的存在物,是在长期实践中从多样的现实存在物中概括出来,经受各种检验并最终“定格”的结果,因此,它必然有某种个性特质,而体现这种个性特质的要素通常是模式的主题、结构与功能设定、支持系统和适用环境。

(一)模式的主题

某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这种功能和结构,是由于受某种理念、思想和主张的支配,这就是模式的主题。它是模式理性特征的体现,是模式的核心,贯穿和主导着模式的整个体系,支配着模式其他构成要素,并衍生出与主题有关的其他范畴。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通常产生于模式构建者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所产生的教育观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但目前世界上较为一致认可的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r)。他早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的生活经历和他日后作为一名教师的特殊敏感促使他产生了工学结合的想法。直接起因是他发现很多东西学生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学到,只有在车间和工厂里才能学到。于是他设想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即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课堂学习。美国职业协会1946年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ve Education:A Manifesto)第一次给这种教育模式下了定义,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2001年4月,由美国工学结合规模最大的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主持召开的“美国合作教育大会”的文件中指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显然,它的目标指向集中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上。

(二)模式的功能与结构设定

模式的功能和结构设定是模式的主体内容。如果说主题是模式的核心,那么它必定要落实在模式的结构之中。没有特定的模式结构,模式的主题就无法贯彻。而模式结构的基础则是模式的功能,它直接秉承模式主题的要求,规定模式结构的方向,是模式主题贯穿在结构之中的中介与桥梁。

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我们不难看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它从两个方面决定了模式的结构设定:第一是结构组成要素,即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大要素。第二是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式,一是角色关系式:学校是“主办方”,用人单位是“协办方”,学生是结构主体,也是主要的受益方。二是责任关系式:学校是组织者,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并争取他们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安排工作单位和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责任;学生既是用人单位的雇员又是学校的学生,有接受学校和用人单位双重管理以及为用人单位进行生产性劳动的责任;用人单位是学生的雇主,有责任为学生安排工作岗位,支付相应的报酬,并与学校合作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责任。

(三)模式的支持系统与适用环境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涉及教育、产业、社会等多个系统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来自教育、产业、政府的多元支持系统。

在教育方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作为支撑。在管

理体制方面,英、美、澳、加等发达国家的很多高等学校有专门的工学结合管理部门,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合作教育与职业咨询部”(Department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areer Service)是该校最大的管理机构之一,负责全校近2万名学生校外工作的安排和管理;在人员结构方面,该部门的人员构成是“双师结构”,一半以上是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他们与企业有着天然而又紧密的联系,在学生工作安排与管理上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制度方面,这些国家的高等学校多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在课程方面,这些国家高等学校的课程多为模块式结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选择模块的组合,学校为了满足用人单位某一工作岗位始终有学生工作的要求,通常采用同年级同专业学生分成两组轮换上课的课程安排,很多学校将职业证书的课程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或将职业证书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之中。

在产业方面,用人单位接受学生实践主要有三种动因:一是政策驱动,由于很多国家有鼓励产业接受学生实践的相关政策,用人单位受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激励,把接收学生实践与

自己的利益挂钩,而且逐步形成一种习惯;二是廉价劳动力,用人单位的一些非关键岗位的技术要求或风险系数不是很高,由现有工作人员承担或专门为此招收新人成本过高,但由学生承担比较合适,非但成本低廉,而且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三是长远考虑,由于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用人单位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把接收学生实践作为招募理想新成员的途径之一。

在政府方面,很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鼓励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践;二是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前者最常见的是减税退税政策,较为典型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退税制度,即cooperative Education Tax Credit,简称CETC。该政策规定,用人单位每接受一位学生实践,就可以享受相应的退税待遇。

在鼓励学校的政策方面较为典型的是美国。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5高等教育法》,开始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进行财政资助。该法在题为“加大对发展中学校支持力度”的第三条款中规定,发展中学校可以使用条款中规定的款项发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96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65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将有关资助内容单独列项,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扩大规模;二是培训管理人员;三是进行相关研究。从1970年到1994年,美国政府的专项拨款共17次,累计金额达2亿多美元,实施这一模式的高等学校从55所增加到1100多所。

至于适应环境,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从事的是真实的职业人的工作,因此它的适应环境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一模式的实施。如上世纪 90年代上半叶加拿大的失业率高居不下,1992年年底高达 11.8%,在西方七国中名列前茅。虽然1994年11月曾一度降到 1位数,但全年失业率仍在10.4%,有136万的失业大军,成为影响高等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合作教育与职业咨询部”为此忙翻了天。

二、中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选择合理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将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进行对比。

(一)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系统的要素短缺

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系统很不完善。在教育这一层面,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支撑。首先,大部分学校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力量比较薄弱,一般都由教学管理部门附带。由于教学管理部门的功能设定和主要服务对象是校内,因此很难胜任大量的对外联系和过程管理;在人员结构方面,由于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因此很难有“双师结构”管理队伍,系和专业层面上双师队伍也不够健全;在教学制度方面,我们尚没有成熟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生的自主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课程方面,我们还是从教学而不是从育人的角度看待课程,因此没有完全将校外工作作为必修课。虽然职业证书已经被纳入课程体系,但还没有在内容上与知识体系有机融合,大多数课程还是重在知识,缺乏与工作过程相关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

在产业和政府方面,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接收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改造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也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不能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成熟的市场环境,因

此,用人单位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为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而政府又没有鼓励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专项经费,因此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往往处于完成任务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

在适应环境方面,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市场直接有关,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区学校实施这一模式的难易程度相差较大。

(二)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题的补偿性扩展

支持系统的要素短缺使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得不承担提高职业素养之外的补偿性任务。教育部教高 [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显然,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前者工与学的结合是模块式的组合,后者工与学的结合则是渗透式的融合;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的提高,而后者除此以外还要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因此,“全程式”工学结合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探索,为了弥补支持系统要素的不足,其主题与国外相比应有一定的扩展与延伸。(三)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功能的多元组合由于模式的功能直接秉承模式主题的要求,因此,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带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等。前者的实现路径主要是校外,因为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且要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顶岗实习”才能真正实现。根据16号文件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后者的实现路径是校内与校外,而且主要是校内,因为专业建设虽然必须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但其行为主体是教师,用人单位充其量参与设计和策划,不可能成为主体。

由于模式的功能是模式结构的依据且规定模式结构的方向,而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专业建设的功能,因此,在学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三大结构要素中,学校的教师至关重要,就责任关系式而言,既要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又要主持专业建设,因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

三、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的理性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要遵循教育部“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的要求,又要结合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的要求,采取“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

(一)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工学结合主要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学生通过“职业人”一样的工作,经受了职业训练,提高了对职业社会的认识,也了解到一些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如何对待同事,如何对待老板,女n何进行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锻炼。这一做法的要求归纳起来是四句话,那就是“真实的工作环境,顶岗的工作实习,一定的劳动报酬,严格的过程管理”。为了不影响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将工作安排在假期,也可以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虽然最后一学期由于学生忙于找工作,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但只要加强管理却能取得一举多得的成功:既是工学结合、顶岗工作,又能结合具体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解决第六学期“放羊”的老大难问题。目前,严格的过程管理是重中之重。

(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工学结合心理学认为,所谓技能,是指由于练习而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是有意识的活动中近乎自动化了的部分。由此推理,所谓专业技能,就是指从事某一专业相关业务活动中的熟练动作;而所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是提高学生在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动作的熟练程度。因此专业技能的训练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亲手操练;二是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现场教学。由于校外顶岗实习往往较为分散,而且与所学专业很难完全对口,更不可能结合专业课程进行现场教学,因此,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个别与学校联系十分紧密的校外用人单位才能实现。如果是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学校可以通过协议等形式要

求基地经营者提供相关条件,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需要的各种教学要求。

(三)课程改革中的工学结合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目前可以归纳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教学的角度理解课程,认为课程的核心是反映学科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文本;另一种是从育人的角度理解课程,把课程看作经验,认为课程是活动、是育人的结果,或认为课程是育人的计划、活动的计划,是获得经验的计划,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后者是目前越来越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大课程观”,是美国在20世纪初提出的“经验课程范式”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已经开始影响我国。从这一课程观来看,学生外出顶岗实习本身就是一门课程。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发起方之

一、我国最早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香港理工大学实施的“优选毕业生计划”(Preferred Graduates Program),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参加3个月的实际工作,并将其称为学生的“必修课”。

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目前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专业课程的逻辑主线是知识,教材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和编写,实践是知识的附属。另一种观点认为专业课程的逻辑主线是实践活动,教材应按照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相关性进行组织和编写,知识由工作实际操作过程的需要引出,是实践的附属。笔者认为,后者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该遵循的思想。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其次,在课程的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工学结合的过程。

(四)双师结构队伍建设中的工学结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应该是校内工作和校外工作两种类型组合而成。兼职教师不应该只限于在课堂上讲课,还应该包括在实践场地的技能指导。我们不应该要求每一个来自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都到教室里去上课,能在现场进行实践技能指导同样是称职的兼职教师。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分散的特点,学校可以在学生顶岗实习的用人单位里聘任兼职教师,支付他们应有的工作报酬,适当地对他们进行管理方面的培训,要求他们代表学校,依据学校的管理条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指导和管理。兼职教师根据聘期可以是相对静态固定的,如校内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如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指导人员。

参考文献

[1]Documents of“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U.S.A.Apr.2001.

[2]Reeve R S.“Employers’Guide to Work—Integrated Learning”,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Inc.2001.

[3]Goldstein Michael B,Wolk,Peter C.“Leg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Students,Employers,and Institutions”,Jossey—Bass,1987.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Z],2006—11—16,[5]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廖哲勋.课程新论[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伍棠棣,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三篇:对中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初探

2009“中国· 职教论坛”

对中职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初探

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方 俊

摘 要:本文从分析合肥市的地域经济特点入手,提出了中职开展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基本思路,结合笔者所在单位推行工学结合的实际做法,重点剖析了进行专业改革的实际做法,介绍了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要点,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最后谈了工学结合的体会。

关键词:工学结合 实习改革

工学结合这种办学方式在国际上一直比较认同,它是一种特别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国家多次发文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加深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的模式。

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半工半读”是一部分时间做工,一部分时间读书。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

下面介绍我校在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体会,希望以此作为引子,和大家分享交流,使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一、工学结合的立足点是专业建设与改革

我校地处安徽省合肥市双风工业区,合肥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正在大力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及合、巢、六经济圈、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汽车及电器制造业发达,政策环境优越,企业每年需用大量的有技能的劳动力,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人才紧缺,我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植与区域块状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增强专业“进口”的吸引力,“出口”的满意度。学校以汽车专业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多方引进人才,及时增添了近百万的汽车及数控设备,开办了数控应用大类专业、机电、模具及焊接等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才能完成。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专业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实行工学结合的主要做法是:

1.进行专业改革,突出实践教学

以前我校各专业的教学存在着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对实践重视不够,技能训练的时间较少,且安排不合理,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为此,近几年我们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对我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相应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如数控应用专业定为熟练操作工,汽车专业为制造工及汽车维护工。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并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开发出校本课程。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变化,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例如,围绕与江淮股份公司合作自编及合编教材;综合各门专业课程,自编了数控等实习校本课程,真刀真枪实施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好的效果。

(3)加大技能训练课时量,理论与实习课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周倒或轮倒制。理论与实习课时比为1:1,专业课与技能训练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数控专业上已成功的开展,通用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开办两年来,已有多名学生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大赛上屡获佳绩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工学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是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保证。为此,我校在不断改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强实习实训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校内实习实训条件建设。自筹资金建设了可编程控制器、数控编程、电工、电子技术、机电控制等实验室;申请到了国家汽车维修示范基地项目,汽车维修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拥有的一个中级汽修厂的条件,近两万平方的实训车间,一个标准化的驾训场地。

(2)挖掘潜力、提高实习设备利用率。一方面,调整实习教学的组织形式。对校内实习教学的班次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每天一班制改成两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星期天,安排学生实习,避免了实习设备闲置,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设备的效能,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有效作业时间。

(3)加大实习产品与实际产品的结合力度。对学生的技能训练仅有通常的实习课题还不行,我们安排学生进行简单零件的加工生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企业生产的能力,同时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3.建立一双支师型的队伍是工学结合的有力推手,我校通过外部引进优秀人才和内部按照老师的专业特长定向培养来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老师笔者认为其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教学,著书立说,也能参与工程实践,解决一线生产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也就是说他既可以是教师又可以是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合理使用信息资源,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传递给学生,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超前性。“双师型”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特别强调其必须掌握高超的生产操作能力,教师能以自己准确、熟练的示范操作进行演示,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实际给予明确、有效的指导。

二、工学结合的突破口是校企合作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

我们在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努力开发实习产品、不断改善实习条件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一批用工需求大、企业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作为我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强化学生技能的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拓宽了渠道。这些企业主要有:江淮集团、奇瑞汽车、合力叉车、星马汽车等。在校企合作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为使学生到企业实习更加顺利,也为防止工作中分工不清甚至出现推诿现象,我校与有关企业都签订有协议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承担学生入厂后的一切生产、教育、培训活动。其中包括挑选思想、业务技能素质好的工人师傅来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和我校带队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对实习学生进行厂纪厂规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按照我校校外实习计划的要求,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并组织学生完成生产任务;这些措施的实施,既保证了学生的技能训练质量,又减轻了学生在学习、生活费用上的压力,同时还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机会。

(2)校方的责任主要是:派出带队实习指导教师,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教育和实习指导;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并实施生产实习计划;配合企业做好留厂就业实习学生的选拔工作。

三、工学结合几点体会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建好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1.学生在校内通过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后,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之后到校内生产车间或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企业生产,不仅操作技能迅速提升,而且还增强了质量意识、工时观念和效益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实习基地的教育功能。

2.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育人,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还具有导向功能。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生产实际,使我们明确了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各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从而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3.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教师通过带学生到企业现场实习,不仅可以做到对生产一线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心中有数,还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从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4.安排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训练,腾出了学校的部分办学资源,相应的拓展了学校内部的办学空间,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

5.选择的大部分合作企业,既是实习基地,又是就业基地,因而具有就业功能。近几年由于我们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为学生疏通了多种就业渠道,使我校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了100%,且对口就业率达90%以上。

6.结合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局面。

7.实行工学结合,能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能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

虽然我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但在工学结合的深度和校企合作的管理上还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相信工学结合这一办学模式在中职教育中一定会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陈解放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推行工学结合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作者:梁乃锋

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作者:耿洁

第四篇:中职工学结合教师带队实习总结

XXX老师“工学结合”带队实习总结

我系28名学生在东莞市赫美精密股份有限公司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活动已圆满结束。在这次活动中,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在企业的氛围中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体会到了社会的竞争压力,勤奋与敬业的重要性,团结协作的必要性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必将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现我总结情况如下:

一、纪律方面

1.学生能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能服从单位的安排。听从老师和师傅的指导,能做到爱护公物、爱护设备、规范操作、安全生产,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学生能遵守工厂的作息制度,按时就寝。有些同学嫌上班时太多人上机,没有锻炼到,于是双休日不休息,去车间练习。基本上也没有同学叫苦叫累,保持着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3.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学校跟工厂协定的请销假制度,出去时跟带队老师请假,写请假条,然后拿给门卫才出去。回来时跟老师报平安。

二、实习(技能)方面

1.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技巧,在师傅的指导下认真练习,逐步熟练,体现出很强的进取精神。师傅在磨床加工零件的时候,他们也能很自觉地观察师傅是怎样谨慎细心心地加工的,遇到问题或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能虚心向师傅请教,受到厂方的一致好评和师傅的表扬。

2.很多学生改掉了懒惰的毛病。在这里他们明显感受到工厂竞争的激烈,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就的技能,那么将来在企业里就只能是低人一等,学生们开始感受到压力了,在学校那种浑浑噩噩的心态也开始向积极进取的心态转变。以前在学校车间不愿意动手打扫卫生的,现在每到下班时都会争着去拿清洁工具,以前不愿意动手开机床做工件的,现在都抢着要上机操作。而且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帮助师傅及其他工作人员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并礼貌地和他们相处,给企业工人留下了较好的印象。

三、实习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本次实习总体来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这次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在学校得到了专业方面的训练,但其他方面需要加强。如机械专业的学生对生产管理了解甚少,应该针对这类同学开一些关于企业管理方面的选修课;待人接物和心态调整方面需要加强;对社会、企业与如何择业方面缺少了解,可以多开展这方面的讲座。

(2)这次因为组织时间短,有些工作还需再完善。第一,带队老师对联系的企业和具体的实习情况不了解,在前期无法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以后的实习应该让学生多了解联系的企业和能够提供的各个岗位,尽量做到让学生自主岗位。不要像这次,在机床严重不够的情况下,并没有安排其他能让学生动手的岗位,像这种情况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3)选拔好带队老师:“工学结合”是中职学生正式步入社会工作的职前培训,在实习的企业里能否得到很好的职业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关键,所以带队老师(指导老师)必须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经验,能过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而且还应该有一定相关的培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企业实习时得到更好的指导。

每个系还应储备2-3个指导老师。如果出去“工学结合”的学生太多而指导老师不够的话,一方面学生工厂里的纪律得不到保证,因为有些学生刚过来还是改不了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必须要有老师及时帮他指出纠正;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觉得每10个学生配一个指导老师是比较合理的。

(4)做好“工学结合”期间的激励机制和惩罚制度:像这次“工学结合”,有些学生刚开始表现得比较好,因为初次到工厂可能有点新鲜感,干起活来很积极。但是,一旦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的时候,有些学生就开始厌烦,变得纪律懒散,下班后卫生也不搞了,每次都是那几个学生在打扫。所以这个时候,除了指导老师做一些必须的职业素养的指导之外,还要有一套激励机制和惩罚制度,比如说设立“技术能手”,“劳动模范”,“优秀实习生”,“纪律标兵”等;当然如果有些学生对这些也不在乎的话,那么就要有一定的惩罚制度去遏制他们这些违纪行为。

(5)我建议在实习期间最好能为学生请两位师傅,并让两位师傅做好协调和安排,使学生对技能的学习更能系统化,规范化。不要出现学生要找师傅的时候,师傅不在,或者是师傅要去加工工件,没时间指导学生。这样在不同程度上,会打击某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习结束后,厂方领导表扬了部分学生,准备和学校协商在他们实习完后留他们在赫美精密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工作,这也是对此次实习工作取得圆满成功的肯定。但是学生中间也有极少数的学生像上面提到的,平时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在实习期间,出现迟到,早退等现象,出现此类现象,也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因为这些习惯与在校期间学校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次实习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但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指导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推动学生勤奋学习,苦练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带队老师来说也是一次很不错的锻炼和提升,它将指导我对教学内容的一些改革变动,让我的教学会更加有针对性,从而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企业应该要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虽然此次“工学结合”比较圆满,没有出现任何安全和重大违纪的问题,但是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应针对性的结合以前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取精去糟,进行严格的教育管理,约束学生,更要结合厂里的工作情况,布置有关和厂里需要或有联系的课题内容,让学生有兴趣地、自发地进行练习。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初步的上岗技能基础,也希望我们学校能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优秀技术工人,为人类、为全社会、为地方经济作贡献。

2011年6月10日

第五篇:浅谈中职学校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职学校语文科目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跟工科专业结合3000)中职一二年级

摘要:现阶段我国针对中职学校提出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新模式,尽力打造中职学生面对就业,步入社会的快速适应力及是新时期下的教育改革重点针对方向,也是解决现有中职学校教育问题的决策之一,不及能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更能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明朗清晰的发展方向。本文重点分析位于现阶段中职学校语文科目的教学方式,对其提出符合“工学结合”的整改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字:中职学校;语文科目创新;工学结合;培养策略

前言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中掌握专有技能后能恰当的利用在往后的社会工作中,故学习的根本方向和目的就在于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必须必备适应社会发展迅速的能力以及专业水准。当前阶段下的教育决策是以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政策,遵循教育方针,以致为学生打造一个能掌握多种技能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那么如何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落实对于现阶段的中职学校来说是急需面对和解决且落实的首要教育目标。

一.对语文学科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的根据

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应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匹配中职学生学习目的为中心,打造适合中职学校专攻的语文课堂。那么怎样落实语文课堂的创新以配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按照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四大模块,职业道德思想,语文学科知识及掌握技能点,职业知识和自身具备的专业技能,拓展知识层面。在语文课堂中以这四点为课堂的教学流程,分别开展教学任务。可以将枯燥的理论课堂进行转换,利用实践课堂的多趣味性质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目的做铺垫。理论教学可以将重心放在语文知识扩展,而实践教学则可采用趣味性的活动设计将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就业标准融合其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走向工学结合路途中的加油站。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性语文课堂,实现工学结合教育

2.1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提起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知识的求学心态,并且实现课前预习的教育方法。只有将问题摆出,才能让学生明白课堂的学习方向和最终目标,并且需要注意的点在于问题的提出要围绕语文课题所开展,其中包括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点出以及课堂中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教师需要了解的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过程。

第二,打造中职学生专属的课堂环境是语文课堂新模式的构建根本,以课堂为中心营造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工作素养和社会能力,并且明确的讲解给学生在工作中任务的实施和发布是开展工作的首要目标,所以可以根据这一性质在课堂中设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其中。第三则可以采用整合性社会工作认知体系打造实践性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整合性社会工作认知体系的名称由来是源于取缔以往一步接一步的流程步骤,采用“总分总”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首先了解某件事件的正确走向和完整的认识,随后开展分步骤介绍不同层面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最后再进行全面的知识贯通,让学生透彻的了解语文知识和社会工作体系。例如在学习开车时,如果直接告诉学员怎么点火,那么学员首先考虑的一定是点火所要使用到的起车部件而不是联想到点火后发动机应怎样引起其他部件工作。但学习开车并掌握熟练的开车技能就要明确点火后所引起的汽车部件内部工作活动,才能对整个学车环境熟练掌握。故这一例子运用到语文课堂创新以配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方针是比较适合的,以总分总形式让学生首先明确知识的目的才能开展后续有效教学。

2.2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中以两个层面来构建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贴合中职学生学习目的的课程内容。首先是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贯穿社会工作体系个工作性质,以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的针对岗位分析为着手点,借助课件打造教学内容和情景。让学生能够明确工作性质和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重要性。其次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铺垫,例如在课堂上设立仿真的工作情景和环境并将学科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点还能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三.工学结合下的语文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策略

3.1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开锻炼学生能力

项目教学法来自于工科专业的学习方法,特征在于利用团队协作和较强的自我决策力开展学习或工作的实施计划,采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方法,对整个的学习或工作进行监督和测量数据,实现专业技能。那么具体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语文课时和教学任务进度后,给予学生自主安排课时进度的机会,锻炼其管理技能,主要可以分为语文课程表的规划,学习内容的分配。让学生将项目管理法落实在课堂实践中,提高学生技能。

3.2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历年来,中职学校与各大企业互相合作,以培养专业技能学生投入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建设可发展社会为目标,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了贡献。让职业教育的特色得以体现和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工业的双向发展,为企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型优秀人才,更是收到了各行业的夸奖和欢迎。

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将学生分到各实践教学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新产品研制开发,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可由教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将实践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中,大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企业提供高智商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3.3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做出调整,加强学生在校园中所占据的主导位置,以建造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为目标,以致达到学生具有自我判断力,决策力,强效技能,社会生活适应力等技能。可以采用在校园中建立多个乐趣活动社,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增添乐趣。教育者需要明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时,不要疏漏了学生年龄因素,兴趣爱好等特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堂的创新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

结论

上文所述中对于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语文课堂创新提出了优化对策,以达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体验做铺垫。实现中职教育方阵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点和求职意识以及工作水平,这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需求更是各个科目需借鉴和学习的榜样,以创新打开学生视野,为企业培养优质人才,加强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冯慧娟.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2(9):1.[2]涂倚明.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6期):37-38.[3]姚剑波.浅谈地方中职学校创新“工学结含”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1.

下载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选择中职发展有效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选择中职发展有效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路径选择 刘庆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已......

    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

    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困境目前,来自内外部的诸多压力使企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各方面影响,特别是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越来越来受到管理层的关......

    做实高职顶岗实习_有效推进工学结合

    做实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推进工学结合 发布时间: 2008-01-25 来源: 实习实训 浏览次数: 2557 谭辉平李 芹 廖俊杰 张成玉 摘 要: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研究[优秀范文5篇]

    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电子商务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在大力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急需要各类型人才的时候。因此,为了配合国家所需,着重发展中职校教......

    基于工学结合的中职计算机专业PHOTOSHOP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 计算机专业的photoshop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性。根据工学结合的理念和photoshop课程的独特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实践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沈玉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

    论“校企一体、工学深度结合”在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效实施

    论“校企一体、工学结合”在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有效实施 单位: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工科部 姓名陈相才【摘要】:“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职业教育......

    促进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促进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09-5-6信息来源: 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我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