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6:3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

第一篇: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

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根本途径。对经济后发地区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抓住了机遇,就能赢得未来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当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有五个方面:一是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三是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集约高效、清洁安全转变;四是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五是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围绕以上五个方面,笔者认为,应注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强化政策支撑,优化服务内涵,加快信息化进程,增强人才储备,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聚集群等 手段,激发内生动力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地方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政策支撑,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力

突出政策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加强科学引导,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泗阳作为江苏一个经济后发地区,产业发展面临着传统企业战略转型和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的双重任务,如何及时把握经济发展浪潮,寻求新的发展契机是摆在泗阳人民面前的首要问题。针对现状,泗阳县委县政府较早提出了 “3+4”产业发展体系,要求在加快纺织服装、精深木业、照明电器三大传统产业的集聚升级,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加大机械制造、电子电器、造纸包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引建,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为此,泗阳相继出台了《泗阳县促进工业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十条意见》、《泗阳县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奖励与补助暂行办法》等文件,从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等方面强化引导,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但产业转型升级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找准突破点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以点带面,制定更为系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引导的执行力度,使企业发展能紧紧围绕地区政策“向心发展”。发展规划的制定既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又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套,要注重上下衔接,密切关注国家、2 省市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做好对接工作,还要注重横向衔接,加强产业之间的衔接,真正做到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强化特色、错位发展。

二、聚焦科技创新,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竞争力

必须聚焦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以提高产品附加值、核心竞争力为方向,通过科技创新填补产业空白,发展终端产品,创建自主品牌。泗阳县在加大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采用力度,推动了三大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新兴产业发展上,以掌握核心技术为主攻点,通过科学技术引进,把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动权,推动新兴产业集聚集群、跨越发展。

科技创新应切实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地区政府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加强研究机构、研发平台和研发队伍建设,突破更多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有力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发展的技术制高点。

科技创新应大力推进载体建设。一是要加强园区建设。以泗阳为例,就是要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开发集约”的要求,加大空间整合、产业整合和资源整合力度,将开发区打造成新兴产业的引导区;围绕打造文化创意、软件服务外包和项目研发的高新产业集聚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生态科技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有效集中。3 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建立平台共享机制。三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三、实施信息化战略,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力

加深“两化”融合,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信息化战略,围绕企业信息化、产品复合化、研发手段信息化等方面,找准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结合点,深度推进“两化”融合,为企业发展和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企业信息化方面,一是要大力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以泗阳为例,要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95%企业上网目标。二是要着力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引导、帮助企业利用计算机实现对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业务流程重组,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产品复合化方面,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传统产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大力推进嵌入式软件的应用,积极采用模糊控制、变频、节能、网络等新技术,提升消费品、工业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手段信息化方面,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研发手段,提高研发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四、加快集聚集群,增强产业转型升级影响力

通过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壮大地区产业规模,提升地区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以大产业带动转型升级。

作为经济后发地区来说,强化招商选资仍然是壮大产业规模的重要途径。要坚定贯彻招商选资、择优引强理念,更加注重招引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完善产业链的旗舰型、科技型大项目。真正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以大产业推动大升级。

强化本地企业培育。精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分类制订政策,重点给予扶持,加快培育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龙头型、支柱型企业。一是通过深入推进技改扩张工程,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资金、技改、信息化 “三大投入”,推动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做强。二是全面启动重点企业“股改上市”工程,鼓励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以吸引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有优势的公司或单位入股为重点,推进企业的股份多元化。三是实施市场开拓工程,引导企业加强市场调研,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兴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五、加大人才储备,增强产业转型升级持久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持久的动力。首先,要建设一支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引导、帮助企业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在急需紧缺的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重点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特殊人才。人才引进机制上,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实行联合引才,通过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 性引才”机制,着力引进一批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高端人才。其次,要建设一支企业家队伍。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各类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引导企业家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加快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企业经营者职业化进程,引导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一支懂业务、善经营、能决策、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企业经营者队伍,切实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再次要加大企业高级技工的培养力度,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队伍的素质。

六、优化服务内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力

良好的政府服务是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保障。优化政府服务内涵,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一是引导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帮助重点企业聘请专业机构,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以及产品开发、品牌营销、市场开拓等专项规划,以科学地规划指导企业发展。二是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要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机制,形成政府为主导、公益性服务机构与商业性服务机构相互补充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创业辅导服务、管理咨询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等平台。

第二篇:后发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作为农业大区零陵,近年来经济,社会虽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工业经济总量和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弱,资源转化率低,增长方式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前进的速度。面对这样的现实,怎样才能加快发展达到富民强区的目的?我认为,必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后发赶超。

一、强化无工不强意识,确立工业主导地位。要清醒认识到,只

有主攻工业,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聚集人口推进城市化,才能扩大财源富裕百姓,才能彻底改变封闭落后的形象。因而,要有一种“寝食难安”的紧迫感和“大兵压境”的危机感,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认真实行领导联系重点工业项目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部门、一个班子”。把新型工业化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量化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加强对工业政策法规、重点优势企业、名优特新产品和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和经营团队,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工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划,做到上准项目、快上项目、上大项目,同步推进总量扩张、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零陵区围绕锰产品加工、异蛇、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电子化工、机械制造六大支柱产业,力争在3年内,培育出10户年产值过5000万元、利税过i0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工业年增长速度达30%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以上。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培育重点产业集群。要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的思路,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区位特点,进行高层次战略定位,真正把园区规划建设成现代化、多功能、高品位的产业基地和城市新区。首先集中解决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其它配套设施。永州工业园扩园2平方公里以上,珠山工业区扩展到2.5平方公里。其次优化服务,下放必要的行政审批权限,在园区设立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落实好全程代理制、限时办结制、一站式(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服务制、首问负责制和封闭式管理制,为园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再次抓好项目入园,按照“投资者是亲人、引资者是功臣”的理念,坚持眼光向外靠大联强,舍得“靓女先嫁”,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吸引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和行业50强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把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布局到园区。在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的同时,抓好“铺天盖地”的小项目,扩张总量,形成集群。零陵区的锰加工、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要巩固和扩大产业集聚,围绕他们的上下游产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外来资本与之配套协作,拉长产业链条,使这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中更好地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三、与农业产业化结合,实现工业农业双赢。对于广大后发地区,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它的基础地位、主导地位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后发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着眼于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互相促进,用工业的思维、办法经营农业,提升农业。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思路,构建工业企业与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生产协作关系,实现工农对接。以龙头企业壮大订单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整个工业企业体系参与循环,实现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双赢。零陵区要着力整合现有异蛇加工企业,组建永州异蛇产业集团公司,力争上市融资,通过进一步扩大规模、科研开发、精深加工,打出更多“零陵一绝”,叫响更多“零陵制造”。

四、深化科教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型工业化需要开拓创新型专业人才,更离不开技术工人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从基础抓起,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以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人才择业权、价值待遇等同权为突破口,把对人才的管理由行政性直接管理逐步过渡到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把以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为主,进一步解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问题。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引导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合作,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零陵要继续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永州文化中心的优势,依托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和成效显著的中等教育,打造“文化公务员在线 ”。同时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搞好农村信息网络建设,让农民消除对科技的离异感和观望感,尽快接触信息化,迈上农业产

业化和新型工业化之路。

五、始终不忘改善民生,致力科学和谐发展。为民造福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倍加珍惜土地这一不可再生资源,坚持集约开发,坚决杜绝炒地行为。对招商项目实行平等国民待遇,不能为追求虚假政绩而污染环境。推行“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确保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

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确保后发地区的环境优势。建立循环经济衡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引导人们不断开发循环经济。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扩大城乡就业、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后发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思考

第三篇:“新型工业化发展”材料

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汇报材料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拼搏争先,抢抓机遇,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2010年奎屯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现状

我市工业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卷烟、纺织、电力、化工、建材、食品等为主的工业体系。紧紧抓住面临的外部机遇,“依托大石化、服务大石化、立足大交通、构建大物流、促进大发展”,实施“科教兴市、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环境立市”四大战略,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6亿元,比去年增长20%,是2005年的2.7倍。重点推进项目18个,总投资10亿元蓝山屯河EPS树脂、登煌管业PE管材、南岗水泥一期、伍期车桥一期、环能工业脱硫剂、油葵脱仁出口加工、龙海硅业三期7个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92亿元的11个项目在建;卷烟厂新增3万箱卷烟指标,年产达到30万箱。卷烟、纺织、电力、冶金、化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运行态势保持平稳,正逐步进入高速度、快增长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奎屯市2011年工作目标

目标任务:2011年生产总值突破90亿元,增长17.5%;

金共106万元,2007年、2009年西龙公司又分别两年获得25万元技术创新补助资金、2007年天策科贸获得25万元、2008年达亿石化又获得30万元资金补助。促进了我市的技术进步工作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四、新型工业化发展中存在问题及重点协调的突出问题 奎屯市“十一五”期间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奎屯市依然处于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卷烟行业一枝独秀,石化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一个相对成熟的产业集中区,无法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传统产业资金匮乏,技术改造力度不足,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差。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多,落地项目少;续建和重组项目多,新引进项目少。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协调解决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原料供应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因素。2011年将做好三方面工作。①加强与中石油的联系,编制好中石油承诺的16种、136万吨化工原料利用项目的策划、可研,落实项目投资业主,促使丙烯、乙烯利用,重油加工等重大项目快速推进。②积极争取独山子600万吨老炼油厂技改抽提轻组份后的其余重组份留在开发区,作为发展的关键化工基础原料,引领开发区主导产业形成骨干和龙头项目有实质进展。③进一步拓展原料落实渠道,围绕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争取国家支持境外资源在开发区转化,形

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全面启动的一年。新型工业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开发区是推进奎屯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要大力发展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举全市之力把开必区建成千亿元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百亿元税收规模的自治区重要的、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开发区。力争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1.68亿元。

(一)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利用好中石油承诺供应的原料和现有产业资源,招商选资,延长产业链,确保高分子合成材料聚合催化助剂项目一期、4070煤化工、60万吨/年重油加工一期、5万吨/年碳化硅专用微粉、南岗水泥二期、蜂蜜出口加工、华孚50万锭棉纺一期、伍旗车桥二期项目数据库今年投产; 100万吨/年TDI、30万吨/年MDI、6万吨/年保温板和800立方米/年土工合成材料、2*150万吨/年尿素产业升级、1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微晶纤维素、10万吨/年减水剂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据库不少于9个。

(二)培育和壮大新型工业化主导产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采取与市场化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和市场机制,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

区、城市和区域等各层次的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取得突破,收到实效。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发挥企业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技术。尽快形成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省第九次党代会做出实施“一化三基”战略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本文拟就2007年以来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的县市区进行简要分析,研究其新型工业化发展情况和特征,为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参考意见。

一、前30名县市区发展主要特点

(一)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位居前30名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9.42 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6.6%,比2007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总值过百亿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09年增加5个,比2007年增加12个;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为58.3%,比2007年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51.9%,分别比2009年和2008年提高9.3个和2.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平均规模工业增加值为101.88亿元,是2007年前30县市区的1.96倍。

(二)工业化水平稳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拉动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前30名县市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11.0:54.8:34.1调整为2010年的9.8:57.0:33.2,二产业比2007年高2.2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稳步提高,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4%,比2007年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9.9个百分点;前30名的县市区中,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的县市区有14个,比2007年增加2个;超过30%的县市区有27个,比2007年增加3个。

(三)工业投资力度加大。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897.43亿元,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2.8倍;占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为48.9%,比2007年提高7.0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百亿的县市区5个,过50亿的15个,分别比2007年增加5个和11个。2007年-2010年,前30名县市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低外,其余3年占比均超过50%,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8个、10.0个、4.1个和5.9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5.1%,比200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6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贡献突出。2010年,前30名县市区主营业务收入总额达到8826.35亿元,资产总额达到5849.93 亿元,分别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1.5倍和2.1倍。前30名县市区实现利润总额564.31亿元,是2007年前30名县市区的1.9倍;工业实缴税金总额为496.54亿元,是2007年的1.3倍。

(五)科技创新能力增强。2010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1359.08亿元,占其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4.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4.5个百分点。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115.66亿元,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6.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7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3.6个百分点;获得专利授权量为7498个,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54.0%,比2009年高12.3个百分点。

(六)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10年,前30名县市区规模工业制造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7.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9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前30名县市区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6.8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其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0.7%,比2009年下降4.9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2个百分点。

二、县市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1.区域发展不平衡。从2007年-2010年县市区新型工业化考核结果来看,考核前30名的县市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工业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2010年,“长株潭”地区前30名县市区有12个,“3+5”城市群有22个。新型工业化考核奖励实施四年来,按照考核数据排名,张家界所属县市区从未进入全省前30名,湘西自治州、怀化、娄底、永州等地区进入前30名的县市区比较少,由2007年的6个减少至2010年的3个,且位次比较靠后。县市区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2.总量规模不够大。2010年,全省122个县市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00亿元的县市区仅2个,过100亿元的15个,仅占县市区的12.3%;全省县市区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44.06亿元,仅为福建的57.4%,河南的63.5%。

3.环境保护仍有待加强。2010年,全省有36个县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占全省县市区的29.5%;42个县市区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溆浦县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为52.58千克,是全省平均水平的5.5倍。

三、几点启示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要建立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协调机制,要把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要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和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域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票上市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二)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优先培育发展高端产业。要突出高端,突出特色,建立鼓励和扶持高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县市区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升。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数字移动通讯系统、太阳能光伏配电系统、通信网络优化系统等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三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通过产业导向、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县市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要推进协调发展,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要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挥长株潭高新技术基地、产业园区和创新资源多的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鼓励“3+5”城市群率先发展,带动全省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湘西地区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积极打造一批以农林产品深加工、特色资源利用的特色产业基地。

(四)要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各县市区要加大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强化各项监管措施,确保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砷、镉等各项减排指标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要加大对各县市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监测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

第五篇: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定稿)

后发地区转型发展路径设计与探索

访问次数: 1

发布日期:2015-01-14 14:15:18

字体:【大 中 小】

——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水城县为例

张周虎

〔内容摘要〕 本文认真分析当前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深入总结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推动转型发展的实践,对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后发地区 转型发展 路径

〔作者简介〕 水城县小康服务中心

1水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及特征

水城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较低,属于欠开发、欠发达的地区。目前,仍有10个贫困乡和21.13万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主要以煤炭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主要是玉米、马铃薯等旱地作物,生产方式比较传统,生产效

率比较低,主要呈四个方面的特征。

1.1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明显

水城县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较为明显,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水平不高,出口量更是几乎没有,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如没有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很难快起来。然而,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工业起步较晚,服务业极不发达,产业结构极不合理,财源十分单一,经济总量小,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严重投入不足,造成了大量投资需要与长期投入不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不

足,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2资源依赖型经济特征明显

水城县是矿产资源大县,矿产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储量大,尤其以煤矿资源为主,资源开发型经济特征明显。一方面,工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利用,没有资源的开发利用,就难以实现工业强县和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和技术力量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既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又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1.3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明显

在矿产资方面,主要以采掘业为主,大多工业企业属粗放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利用较为粗放,技术含量较低,初加工业和能源材料比重过大, 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过重, 工业增长方式和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形成双重约束。在农产品方面,精加工、深加工企业较少,技术、人才、资金等跟不上,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为粗放的生产阶段。

1.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近年来,水城县启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做大县城、做特城镇、做美农村”的思路,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但由于历史欠账大等方面的原因,城镇化步伐缓慢,城市带动农村的动力不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农村发展慢、群众致富难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差距、贫富悬殊成为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主要矛盾,增加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度。

2水城县转型发展的路径设计与实践成效

2.1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水城县作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县的政策和机遇优势,以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以布局一体化、企业集团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园区化、资源循环化、生产智能化为方向,举全县之力建设水城经济开发区和发耳工业园区,加快启动木果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煤电铝、煤电化、煤电钢、煤电材新型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工业总产

值达480.35亿元,增长39.05%。

2.2推进传统城镇向新型城镇化转型升级

按照“将水城打造成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核心区”的定位,围绕“同城化、组团式、特色型;做大县城、做特城镇、做美农村”的思路,着力实施好县改区、乡改镇、镇改办事处、并小乡为大镇、村改社区“五套组合拳”,建制镇从2011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13个,城镇化率达18.17%,同比增长11个百分点。认真做好都格、蟠龙、南开、米箩、龙场、化乐、木果等第二梯队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一体化的思路,大力推进明硐城市综合体和百车河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以朵城市综合体和塔山城市综合体,积极在六盘水同城化发展中扛大旗、唱大戏。

2.3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以农村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技术,加快推进米箩猕猴桃产业园区、龙场富硒茶叶产业园区、南开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力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猕猴桃、茶叶、桃桃、马铃薯等“十大特色产业”向园区聚集,实现规模化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茶叶基地1.35万亩、核桃基地10.2万亩、猕猴桃基地1.7万亩,农业总产

值达26亿元,同比增长20%。

2.4推进传统农村向美丽乡村转型升级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认真落实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截止目前,全县共实施“美丽乡村”创建115050户,其中50个村实现了整村推进。现已申报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点1个,创建省级示范点2个、市级示范点5个,成功打造出了蟠龙镇法那村、米箩乡倮么村、玉舍镇海坪村、猴场乡补那村等一大批规划整齐、错落有

致、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2.5推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型升级

围绕现代产业发展,加大农村适用技术普及培训力度,加快普通农民向技术农民转型,全年共开展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产业化技术等农村适用技术培训20余万人次。全面拓展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引导农民群众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到园区就业,实现由农民向股民和园区职业农民转型。截止目前,全县4个农业产业园区和511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共引导群众流转土地达10余万亩,38970户农户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漂亮转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41元,同比

增长14.7%。

2.6推进低端业态向高端业态转型升级

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教兴县”战略和信息化为引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加快清理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注重引进环保型、节能型、循环型、高附加值的产业。以野玉海景区和百车河旅游综合体为带动,大力发展以旅游业和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休闲产业,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亿元。双水核心区金融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各类服务业正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2亿元,增长14.3%;

2.7推进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升级

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工程,切实加强以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按照“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扎实抓好后旅发时代项目建设,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增强城乡发展的均衡

性和协调性。

2.8推进传统党建向富民党建转型升级

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按照 “支部是堡垒、党员是先锋、产业是支撑、富民是关键、小康是目标”的要求,坚持把创建“富民型”基层党组织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同步小康创建、与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减贫摘帽等紧密结合起来,分两批实施107个村“富民型”党组织创建试点,切实将基层组织打造成为园区建设的生产力,试点村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获市评选命名富民型党组织46个,倮么村党支部、米箩村党支部、法那村党支部已成功转型升级为村级党委。

3当前影响和制约加快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3.1部分干部推动转型的能力不足

近近来,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扎实推进“发展型”班子建设,干部队伍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但面对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干部仍然存在着思想解放不够,或信心不足,或急功近利,综合能力与转型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晰,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多,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比如在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飞地招商”的相关

政策,但各乡镇却未能有效落实。

3.2推动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不够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切实加大科技建设投力度,深入开展“科技进步县”创建活动,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及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全县科技创新与人才智力不够的基本情况仍然没有改变。在科技创新方面,虽然获得“科技进步县”称号,也仅仅只是有软指标而硬实力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和实体较少,科技利用率、贡献率水平低下。在人才智力方面,虽然引进和培育了大量人才,但人才结构及不合理,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仍然较为缺乏,难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转

型发展的实际需要。

3.3加快转型发展的环境不够完善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加快转型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全县上下狠抓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环境建设年”活动,着力完善机制体制,全面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的软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人人都是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仍然是影响和制约转型发展的主要因素。比如,由于群众思想素质偏低,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不够,影响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迟滞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等。又如,由于县区分设的历史原因及现行户籍制度的影响,制约了城镇化发展。再比如,由于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农村社会服务功能水平低下。

3.4加快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水城县仍然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欠开发、欠发达的基本县情仍然没有必变,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一方面,面临的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压力,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总量小,乡镇财力十分薄弱,抓基层、打基础的经济投入长期不足,缺乏推动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由于受上级顶层设计的影响,乡镇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干部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和老化现象,人手不足现象较为突出,乡镇工作压力大,缺乏加快转型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4科学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4.1强化作风保障,坚持以干部作风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把干部作风转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基础工作来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机关作风教育整顿长效机制,切实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以优良的干部作风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结合水城实际,重点是要继续深入推进“富民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同步小康创建工作,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十带头”行动和“百千万帮扶工程”,切实为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优良的作风保障,坚持以铁的手腕、铁的纪

律、铁的作风推进工作落实。

4.2强化思想保障,坚持以思想观念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把解放思想“十破十立”大讨论活动贯彻于各项工作,注重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除小进即满、急功近利、因循守旧等思想观念,树立敢闯敢于、敢冒敢试、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等理念,围绕全县“四大战略”和“四化同步”,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高标准搞好顶层设计,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城镇建设管理机制、农业经营发展机制、招商引资机制、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完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机制,切实找准制约全县转型跨越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明确转型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切实用思想观念的转型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

4.3强化战略保障,坚持以战略思路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以同步小康创建为统领,以“5个3工程”为载体,狠抓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全力破解发展瓶颈,扎实推进“四大战略”和“四化同步”,全面激活发展活力,努力形成了加力提速的转型发展态势。重点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拓宽工业强县富民路子。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围绕茶叶、猕猴桃、核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农民群众发展致富路子进一步拓宽。坚持以同城化发展为主线,按照城乡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的战略思路,大力推进“4+1”城市组团建设,切实将双水打造成六盘水总部经济核心区。坚持不懈地推进“科教兴县”和信息化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不断夯实科技信息基础,切实将科技信息打造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杠杆。

4.4强化机制保障,坚持以机制体制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坚持以改革促进开放,以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不懈地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发展型、服务型、创新型和效能型党委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的机制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城镇改革“五套组合拳”,下大力气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全力破解机制体制、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障碍和瓶颈,着力打造宜业、创业、兴业的“实力水城”,大力宣传“中国消夏到凉都、凉都创业到水城”的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构建开放、合作、创新的良好格局。

4.5强化载体保障,坚持以载体平台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积极探索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建立健全县四大班子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企业减负措施,进一步释放企业产能。围绕县委六届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十条路径”和“十个一工程”,切实找准后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打造新的发展载体和平台,围绕全县“八大工业产业”和“十大农业产业”,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潜力和活力,因地制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转型发展、后发赶超。

4.6强化民意保障,坚持以执政理念转型引领发展转型

切实树立“富民优先”的执政理念,切实把惠民、富民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顺民心,合民意。扎实抓好各类民生实事和民生工程的落实,统筹推进文教卫生、安全、计生、就业、生态、扶贫、社会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等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富民与强县并进的良好格局,切实让人民群众广泛享受转型发展成果,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在推动转型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编 辑:李 玲

下载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作者:卢新仁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56更新时间:2009-8-20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响应全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推进沅陵新型城镇化......

    政府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作意见(★)

    为贯彻落实《关于优先加快工业发展的行动纲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根据**实际,制定如下政策。 一、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1.设立“加......

    壮大县域经济关键在于新型工业化

    壮大县域经济关键在于新型工业化新华网山西频道2004-12-22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予强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空间相对狭小的地方经济,与省域、市域和泛......

    坚持新型工业化 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范文合集

    坚持新型工业化 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各位领导: 根据****统一安排,我们参加了******书记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培训班。这次集中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对我们的教育启发意......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签发时间: 2009-06-22鸡东县经济计划局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我县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县委......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以“一主三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狠抓打基础、管长远的根本性工作,坚持以项目......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

    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黑发[2007]17号)精神,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