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
试论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消费为主要表征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动力是低碳技术,其核心是低碳能源,其基础是低碳产业,其关键是低碳消费。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点的低碳经济,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密切相通、高度关联的。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传统工业化危机,归根结底是由于传统工业化的高碳经济模式造成的,要克服传统工业化危机,必须建立起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消费和谐统一的低碳经济模式。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才能实现彻底的低碳经济。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构筑低碳产业的根本保障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基础就是低碳产业。所谓低碳产业是指碳排放水平和能源消耗水平低,竞争力较强,市场容量较大的产业,包括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业、节能建筑、新能源产业、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密不可分,低碳产业的发展规模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决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低碳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根据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未来产业发展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因此,只有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才能最终实现产业的低碳或无碳化。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开发低碳技术的根本举措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是提升国家持续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等众多新领域技术研发,几乎涵盖了现代国民经济发展的所有产业。这些低碳技术的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变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源泉的工业化道路,只有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企业为主体,强化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要求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用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能源是指高效能、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能源结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同时积极开发高效、经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并将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践行低碳消费的根本出路
从改变高能耗、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开始,倡导低碳消费,已成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低碳消费是指在生活消费领域中,人们购买和消费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或服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
能耗、降低污染、减少浪费的一种节约型消费模式,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只有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低碳消费,使人类过上一种低能耗、更智能化、更健康的新生活。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现有的经济系统将迎来革命性的变革,从GDP最大化向追求幸福指数最大化的生活经济化化转变。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新型工业化推进成效明显,工业和经济的增速继续提升,包括工业在内的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和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任务将十分艰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低碳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冶金的制约因素
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先进发达国家比差距甚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的产出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5%。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代价很大,50年来我国GDP大约增长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高消耗换来经济高增长,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能源结构不合理。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占2/3,煤炭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一种能源,有人估计,中国在燃料中所排放的CO2总量中,煤炭排放的CO2占70%,此外,90%的SO2、67%的NO2、50%以上悬浮颗粒来自煤炭。目前,我国碳基燃料共排放CO2达到54.3亿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同时,单位产品所产生的CO2也相当高。所以,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
碳排放量快速增长。CO2是温室气体中最主要气体。中国CO2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对地球气候变化关系重大,已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美国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预计到2015年,中国CO2排放量将占世界CO2排放量的20%,将超过美国CO2排放,中国将会成为排名世界第一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矛盾突出。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所以中国既处于高能耗阶段,也处于高碳经济时期。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中国能耗还会增长,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源消耗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突显。由于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中国仍将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重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时并进,能源消耗必然还会快速增长。现阶段既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又要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目标,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低碳技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低碳技术涉及面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一些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比如交通部门,交通运输部门虽然制定了汽车尾气排放标准,限制汽车CO2的排放,但是缺少新能源动力的配合,虽然用生物质能源代替化石燃料能降低排CO2放量,但仍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技术问题。虽然太阳能、氢能潜力很大,但是现在利用率仍然很低,许多技术尚处于进一步研究阶段。
﹙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在优势
尽管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种种挑战,但也存在着潜在的一些优势。
节能减排潜力大。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在高耗能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我国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改进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节能减排成本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等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优化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
三、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一致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想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浪潮中抢占先机,掌握发展主动权,掌握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形成一个发展低碳经济的蓝图,把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战略规划之中,分步实施,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同时应制定有关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引导指标,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推进低碳制度创新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府制度的创新和制定,这是解决中国低碳创新问题的根本措施。
加快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循环经济。
研究制定完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创新碳金融制度特别是碳信用制度,创造条件建立碳基金,为碳金融市场发展创造条件。
加快完善相关财税政策。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导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
(三)优化低碳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充分发挥碳汇潜力。我国有丰富的森林、农作物、草原等绿色植物资源,发展碳汇林业和农业潜力较大。要加强和改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管理,扩大造林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
大力推动工业低碳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降低工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推动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低碳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具有降碳功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向低碳经济转型。
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业服务、中间服务、环境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以充分发掘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四)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并加大对它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同时也要积极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地研究、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国家还应鼓励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形成核心专长互补的技术联盟,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五)开发利用低碳能源
必须加强研究开发新能源,建立新能源的产业体系。研究建立生物质能源,特别是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利用较成熟的沼气技术,发展农村沼气产业;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能、水电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风力资源、水资源,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在加强核电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另一种核能——聚变能;进一步研制开发太阳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
(六)倡导低碳消费生活
要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树立低碳消费观,减少“便利消费”、淡化“面子消费”、戒除“奢侈消费”,逐步形成低碳消费习惯;要强化政府低碳消费的示范作用,政府机构要从自身做起,带头示范,身体力行,切实使政府的低碳消费宣传真正信服于民众;要广泛宣传与发展低碳消费文化,把低碳消费教育引向深入,为低碳消费观念的开花结果提供肥沃的思想土壤,努力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朱有志等.《低碳崛起—湖南科学发展的新路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01.[2]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3]陈晓红、陈石.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J].《科技创新与持续增长》,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4]陈志平:《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论与实证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09
第二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加快苍溪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苍溪县政府副县长王彦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川北贫困山区、传统农业大县的苍溪,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但从各项指标来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现状尚未改变,与周边县区及发达县市相比,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实现富民强县的既定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西部大开发及产业转移之机,乘势而上,继续加快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将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原则。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其先进程度决定着工业化的水平和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高度的信息化将使工业朝着现代化、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发达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产品、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我县必须遵循“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的根本原则,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县要自始至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开发引进环保技术、搞好节能减排等,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原则。要把工业发展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发挥三大优势
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我县实际,充分放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电清洁能源和天然气化工3大优势主业板块,加快推进工业布局向产业园区集中,增长方式向精深加工升级,产业重心向能源化工方向突围,企业培育向集团化经营跨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打好绿色牌,增强聚集度,提升附加值,促进量质并举发展,强力拉伸肉食、粮油、林板、丝纺、果蔬饮料五个主导产业链,重点抓好以红心猕猴桃为主的“1+3”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电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围绕争创全国电力建设示范县,打造全省电源建设支撑点的发展定位,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推进亭子口、苍溪航电、东河梯级开发工程的同时,配套实施好电力资源转化、电网环供配送系统两大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新建和改扩建220KV、110KV、35KV等输变电站13座,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50万KW;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依托市县共建的化工园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和错位式、差异化、一体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天然气制烯烃、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合成油和硫化工等项目。同时,利用天然气资源富集地、三大输气管线(中石化川东北-川西输气管线、中石油中卫-贵阳联络线、中石油“九龙山-苍溪-南部-北外环主管线)集中交汇地的独特地理优势,认真做好西气东输工作,打造支撑苍溪未来工业发展的“第一引擎”,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二是要发挥交通优势。以“建成一港二高速,标改腹地四环路,乡村公路油砼化,建管养运同发展,四位一体成枢纽”为目标,加快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县内出口通道改造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步伐,打造嘉陵江通江达海大通道,把我县建成广元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川东北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节点、川陕甘结合部快速交通圈的重要一环,南可通江达海、北可远达欧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
挥枢纽建设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为拉动苍溪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发挥区位优势。要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与川陕甘商业物流圈和“成南渝”等大中城市的产业进行对接和融合,不断增强吸引市场要素集聚的磁场作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围绕区位特点,精心包装、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实行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及时跟踪国家和省市政策,定期开展全县的政策评估,完善用地、收费、税收、金融、奖励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苍溪投资兴业。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激活三大要素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激活人才、资金、环境三大要素。一要以人为本。要将人力资源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视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并将其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突出以人为本,在全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建立健全社会教育培训体系,在关键性行业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合理、技术分工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要激活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吸引社会资本,破解资金瓶颈。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推动融资方式的创新,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银行重点支持、担保积极合作、企业主动参与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尤其是要重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的作用。要迅速引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填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空白,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要优化环境。要优化投资硬环境,建好工业园,搭建工业发展平台。新型工业化要求,工业要向园区集中,项目要向园区集聚,产业要向园区集群。要抓住有利时机,发挥贫困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整合工业园区资源,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快完善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紫云工业园和市县共建的天然气化工园的道路、供水、供电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创新型园区、特色型园区、效益型园区,提升工业园区档次。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切实转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想投资者所想,急投资者所急,真诚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以“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为目标,不断检查和改进工作。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转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事实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县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原则,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建立适合苍溪县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体系。
三是努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我县发展工业,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最大的劣势是太依赖资源。如果长期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支撑经济增长,就会丧失经济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靠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靠管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靠科技建立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用资源优势吸引县内外的资金和技术,以资本和技术推进资源的深度开发、转化和产业延伸,从而提升工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篇:浅析如何加快屏山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浅析如何加快屏山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屏山县政府办课题组
近年来,屏山县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打造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了屏山工业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屏山现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就屏山县在“十二五”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屏山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优化的战略机遇。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重心转移至西北部岷江新兴产业带,置身于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宜宾市“长江上游沿江经济轴线”等战略规划叠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依托岷江宝贵的岸线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布局条件,将彻底摆脱封库停建以及库区生态环保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屏山县综合利用政策,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和配置资源,争取更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的综合机遇。借助移民迁建,县域交通路网将优化布局。随着成贵高速铁路、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宜宾至新县城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以及县境内国道、省道、航港码头等迁建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将形成贯通成渝、川南、攀西经济区,畅通川滇的宜宾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从根本上改变屏山县交通不便的历史,物流通道明显畅通,显著提升屏山县对外开放形象,增强产业承接竞争优势,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城镇加快发展的带动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屏山县新县城和库区集镇加快迁建、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城镇体系集聚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城
镇规模成倍扩张,城镇人口成倍增长,必将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集聚人气、商气,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四)特殊地区发展的特别机遇。屏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按照国家大中型水电站移民政策及三峡集团公司惯例,屏山将享有向家坝水电站优惠电量、电价以及其他库区产业发展后扶政策;“十二五”时期,中央把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将为屏山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打造移民发展和产业支撑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五)享有国家长期实施的普惠政策机遇。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在资金投入、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特殊倾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转化、生态安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强化支持。同时,中央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为屏山县争取发展政策提供了重大契机。
综上,在近期内屏山将得天独厚地具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因移民迁建:原有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伴之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发展的能源、交通、用地条件明显改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外部平台已经形成;近百亿元的移民投资和各类上级优先扶持项目投资,形成区域内强大的投资拉动效应;城镇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有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互动。
二、屏山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屏山县经济总量仅占宜宾市的2.3%,综合实力列全省181个县区的第141位。工业化程度低,2010年工业总产值仅14.63亿元,现有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2010年,屏山县城镇居民可支
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滞后,园区集聚作用尚未凸显。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滞后,屏山新县城至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尚未实质启动建设,新县城沿岷江至宜宾快速通道建设未实质推进,区位优势尚未根本改善,区域竞争力较弱,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多数入驻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关联度弱,难以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三)宏观政策制约影响加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凸显。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金沙江下游库区生态保护区,屏山县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土地、环保、能源等政策日益趋严趋紧,尤其对屏山载能优势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三、推进屏山新型工业化的几点建议
(一)壮大工业支撑。全面实施岷江、金沙江“两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重抓好工业招商,大力发展电力、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酒类食品加工等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做活各类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
(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促成屏山融入宜宾市“半小时经济圈”,置身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等国家、省、市级发展战略规划叠合部,成为宜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的目标,快速协调推进新县城至宜宾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国道213线及省道307线迁建、成贵铁路客运专线及屏山站场等工程建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三)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约、集群、集成的发展要求,以“一区、两园、四组团”进行开发布局,加快以新发酒类和装备制造业、中-太磷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强力推进宋家坝、石盘、王场和中-太工业组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发展中小配套企业,促进园区集中集约集成发展。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强化上下游产业的生产链延伸和配套协作,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把屏山县工业园区建成省“7+3”重点产业扶持园区、川南“载能特色产业园区”、川南及宜宾优势产业扩张承接地、宜宾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宜宾西引西联的重要门户。
(四)夯实能源保障。以省地电集团川南屏山电力调度中心建设为契机,全力争取向家坝电站库区落地电扶持政策,打造工业可持续发展及产业承接廉价能源新优势。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加推进杨寺坝水电站建设,建立健全发供电企业、用电直供企业的电价形成机制,确保县内发电企业电能县内消化使用;继续协调推进周边富余电力整合,积极推进库区“留成电”电网一体化建设,完善优化能源保障体系,打造能源高地,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四篇:推进怀化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推进怀化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
作者:曾梦宇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2期
[摘要]文章从怀化地区实际出发,分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障碍,并就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出措施。
[关键词]怀化;新型工业化;思考
[作者简介]曾梦宇,中共湖南省怀化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湖南怀化,418008[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8)02-0110-000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其基本内涵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对于湖南怀化这个经济欠发达的、而又有意建设湘鄂渝黔桂边区区域经济中心的山区而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怀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不足和问题
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怀化实现了由农业经济阶段向工业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民营经济成为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但客观来看,怀化工业仍然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化进程滞后,工业经济总量小
30%的工业率是工业化进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性标志,一般认为工业率在30%以上是工业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怀化工业化率自1978年突破20%以来,正常发展的话会有较快的提高,但在20世纪80年代,一批“三线建设”时期布局于怀化地区的企业如五一、五二、五
三、红敏、红日、红阳、湘仪、天兴、3614等大中型企业先后外迁,直接导致工业出现“塌陷”,“元气”大伤,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因此,怀化工业化率长期在30%以下的低水平波动。2005年全市工业化率为26.5%,比全省低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78.29亿元,仅占全省的3.6%,仅相当于长沙的6.0%;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64.44亿元,仅占全省的4.2%。
(二)支柱产业不强,龙头企业不壮
2005年,规模以上电力、竹木、医药、食品、建材几大支柱产业完成增加值38.33亿元,仅占59.5%。其中,仅电力产业就完成增加值26.32亿元,其他几个支柱产业总共才完成增加
值12.01亿元。同时,缺乏大型企业集团,全市进入全省100强的企业仅有湘维公司、辰州矿业和怀化电力集团3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有22家,增加值过亿元的只有8家。
(三)集群程度低,产业链条短
由于大量外迁企业中主要是大中型机械制造企业,造成了怀化工业体系中缺乏足够的机械和设备制造业来支撑和装备,客观上导致了怀化工业产业关联度低。再加上市场发育不充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使企业多集中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尤其是终端产品的生产上。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制约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四)“创业文化”先天不足,工业人才极度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
怀化历史上长期闭塞,农业社会阶段漫长,在地方经济文化中,崇仕、重农、轻商的文化积淀较重,缺乏创业、开放、团队精神。这是怀化人才缺乏、创新不够、经济落后的文化层面的原因。表现在工业方面,一是人才总量少。全市现有人才总量15.40万人,其中工业企业人才2.58万人,仅占16.7%,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11.02万人,占71.6%。二是人才学历层次低。在工业企业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535人、大专5253人、中专10351人、高中及以下9622人,分别占全市工业企业人才总量的2.1%、20.4%、40.1%、37.4%。三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四是企业科技水平低。全市71家重点工业企业的关键设备技术性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发达国家同类设备技术水平的仅占6%,比全省低22.6个百分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设备新度系数只有51%,比全省低9个百分点。拥有省级技术中心的只有正清、湘维2家企业。
二、推进怀化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有利条件
新型工业化就是以先进的技术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生产力,实现工业化的目标。虽然怀化在工业化进程中存在滞后的现象,但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条件还是基本具备,而且某些方面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一)资源条件优越
怀化地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资源大多未被开发和破坏,可供工业化开发、利用和转化的资源十分丰富。一是丰富的矿产资源。怀化为矿产资源大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64种,可供开发利用的38种。煤、金、铜、铅、锌、锑、钒、铁、锰、磷、硫铁、钾、重晶石、硅砂、石灰石、白云石、花岗石、高岭土、金刚石、矿泉水等资源储量尤为丰富,开发价值大。其中金、铜、钒、重晶石、磷、硫铁、白云岩、金刚石的储量位居全省前五位,为优势矿产。二是具有丰富的特色农林产品。怀化市素有“林木之乡”、“水果之乡”、“药材之乡”的美称,境内群峰林立,山峦重叠,森林覆盖率达65.3%,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全市有野生动物275科、2197种,其中属国家和省一级保护动物9种;有野生植物225科、3716种,其中
属国家和省一级保护的10种;有药用植物1909种,列入国家重点中药材资源的有175种,茯苓、天麻等产量居全国第一。怀化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2003年6月已被列入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市建设试点地区。
(二)区位条件独特,交通优势明显
怀化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湘黔、焦柳和渝怀铁路呈“大”字型交会于市区。320、209、319三条国道穿境而过,其中320、209国道交会于市区。沪昆高速公路怀化段已全线通车,芷江机场已经复航,开通至长沙、广州、深圳、北京等多条航线。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使怀化正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日益成为五省(市、区)周边区域的重要城市,成为各路商贾进军中西部的“桥头堡”和战略重地。
(三)成本优势明显
怀化是一个农业大市,2005年,全市总人口498.3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7.3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1.7%;农业从业人员177.49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77.06%。据统计,全市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万人,转移到二、三产业或者外出务工人员69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1.5%。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93元,属于较低的水平。怀化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如一国或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相对较低,从而该国或地区就具有低廉成本的比较优势。怀化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价格较低,这种低成本优势正是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和技术所追求的。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一是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工业总量不断增大,形成了独具特色、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2005年,怀化市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78.52亿元,增长1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80亿元,增长23.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25.7亿元,增长15.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26.7亿元,增长29.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35.2亿元,增长16.6%;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96%。二是一批对全区经济有较强辐射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批生产集中度较高、已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其中,2家大型企业: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湖南省辰州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4家中型企业,如怀化正好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怀化电力集团责任有限公司、湖南华峰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湖南金丰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怀化金大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三是国企改革取得了新进展。上世纪90 年代以来,边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主推“两个置换”,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截至2003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共完成改制258家,改制面达92.2%,涉及资金33.6亿元,职工6万人,累计处置账面资产11.2亿元,变现收入5.3亿元,有1.6万人通过身份置换得到了一次性经济补偿,补偿金额达2.1亿元。
(五)面临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良好机遇
一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为怀化充分利用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在较高起点上推进工业化提供了可能,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使怀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可能;二是国内外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为怀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湖南省大湘西开发战略的确立,将有大量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投入边区,将给怀化基础设施、产业和生态环境等“三大建设”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推进怀化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方略
当前,怀化加快工业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真抓实干、趁势而上,怀化工业化就能加快推进,实现突破。
(一)政府要挥动好“有形之手”
抓工业对政府来说,主要是抓环境。要营造全市上下大办工业、各部门服务工业、全社会支持工业的浓厚氛围。首先要优化组织领导环境。要建立领导干部重点抓工业、定期议工业制度,完善工业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其次要优化中小企业成长环境。要研究制订鼓励中小企业催生的政策,从土地、财税、融资服务等各个方面扶持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要建立创业基地,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园区和闲置厂房、楼宇,建立一批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低价、优质的创业场所。湖南省里将重点扶持20个创业基地,怀化应积极争取自己应有的份额。三是要优化部门服务环境。四是要优化社会环境,倡导“创业文化”,打造诚信怀化。
(二)理顺资金筹措渠道
资金是工业的“血液”,“贫血”的工业不可能成为强大的产业。要依靠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有效激活民间资本,促进工业发展。一是用足用好政策机遇。认真研究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和湘西地区开发等重大历史性机遇与怀化工业化的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里重点项目、政策性资金的倾斜。二是加大工业发展引导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壮大市、县两级工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前的一大困难。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今年安排300万元),县财政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重点项目的财政贴息和技改补贴。三是加快建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议以现有的“小巨人”担保公司为基础,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连续3年投入1500万元,作为筹建担保公司的资本金,采取控股的形式,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建立一个以政府资金引导、多种资本参与、担保能力较强、社会信用度较高的市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同时,各县(市、区)也要建立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缓解怀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是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支持私募股权投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支持企业开展租赁融资,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五是加大直接利用外资的力度。把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作为重点,积极探索项目融资、股权投资、企业并购、投资合作基金、证券投资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
(三)抓好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
企业集聚效应的产生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二是企业经营的产业具有一定关联性;三是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协作;四是企业之间因为长期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因此,要整合土地资源,充分挖掘和盘活现有工业存量资产,加快规划建设泸阳、杨村、花桥三个工业小区,逐步形成以怀化市工业园为龙头,三个工业小区为辅助的园区群。注意依托已有的工业产业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同时,大力推进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开展定向招商,提高产业外向度
要围绕已经确立的四大主导产业和三大传统产业,有选择地整合包装一些有开发潜值、有市场前景、有良好效益的项目,充分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以开放促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规模地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嫁接改造一批国有企业,借助外力提升怀化工业的整体水平。要坚持引进大企业,特别要突出引进战略投资者,新上一批大项目。目前,怀化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500强企业只有泰格林纸、韶能集团两家,国际500强企业还是空白。因此,要把战略投资者作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主心骨,作为推进骨干企业改制的生力军,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定向招商,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引进5~8个投资过亿元,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同时,要抢抓中部地区崛起和湘西开发战略机遇,有针对性地开发储备一批重大工业项目,争取更多地得到国家和省里的支持。
第五篇:推进新型工业化2010工作总结
雀塘镇2010年上半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工 作 汇 报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县工业经济局的正确指导下,我镇紧紧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把握“兴工强镇”战略契机,推动工业经济强劲发展,为构建和谐雀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领导高度重视,制定措施到位
雀塘的希望在工业,为确保“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落到实处,我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人员到位: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周少涛为组长,镇长周晓明、党委委员唐涛为副组长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了3名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业经济线,专职开展工业经济工作。②保障到位:企业站有专门的办公室,专门制作了牌子上墙,为保障企业站聘用人员做到专职专岗,我镇在县补标准的基础上,每月补助聘用人员1000元做到了企业站人员到岗,待遇到位。再者,在工作经费上,年初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壹拾万元作为保障。③完善制度:年初党委、政府制定了《雀塘镇二0一0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工作措施和工作目标。
二、狠抓经济运行,发展态势较好 1.新办工业企业5家
鸭婆新型环保砖厂,鸭婆第二石灰厂,雀塘飞黄塑料造粒厂,邵阳市旺湘机械有限公司,黄旗焦化厂
2.工业企业效益好 全镇工业总产值已完成19202万元,为年计划63%;工业利润845.8万元,为年计划的67%;入库税金为391.55万元,同比增长47%。
3.规模企业技改工作进展顺利
新邵县联群煤矿产能扩改现已完成了投资400万元,新邵县昌盛花炮厂新增生产设备,安全设备改造完成投资80万元,技改进展正常。
4.规模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生产经营正常
新邵县鸿远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工业产值4600万元,利润204万元,入库税收92万元;新邵联群煤矿已经完成工业产值1770万元,利润81万元;新邵县鸿祥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已经完成工业产值4167万元,利润184万元,入库税收140万元。
5.我镇骨干企业:如几十家造粒厂,两家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均已实行网上、网下营销相结合,鸿远废旧金属加工有限公司还通过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
6.今年我镇已经完成工业固定投资1600万元。
7.每月定期与安监办对联群煤矿、新邵昌盛花炮厂进行检查。8.联群煤矿有专业技术人员28人,新邵昌盛花炮厂有专业技术人员5人。
三、小区建设比较好
小区企业完成产值15400万元,占全镇工作总产值的80%,小区企业入库税金314万元余元。今年以来,我们加大了对园区企业的监管。坚决杜绝园区企业非法加工医疗垃圾的行为。
四、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镇工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①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规模企业个数太少,支柱产业塑料加工没有一家规模企业。②企业融资渠道少,扩大再生产比较困难。③税收负担较大。④环保问题较严重。解决办法:镇里出面,协调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扩大规模,扶持龙头企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为优质企业提供融资。
五、促进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
1.及时建立新办企业台账,及时向县工业局报送各种表格,及时督促骨干企业按计划进行生产。联合镇安监办对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2.督促新联群煤矿进行扩大技改,现投入400万元,新邵县昌盛花炮厂新增生产设备,安全设备改造完成投资80万元,3.培育规模企业一家,新邵县大花纸制品有限公司。新增规模企业一家,新邵县昌盛花炮厂。
4.建议各职能部门对企业的检查职能在每月的25—30日进行,对企业进行处罚必须企业站在场。尽量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
5.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协调周边环境,为龙头砖厂解决工农矛盾和砖厂内部老板分伙中标协议,联群煤矿产权转让及周边工农矛盾问题,为邵阳市正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成立了指挥部成员。一是白雀公里的修建和硬化工程,二是清水村3组和8组在公司内20亩土地的协调和租用等方面问题。
201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