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产业园区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产业园区发展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作者:投资商贸科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8-12-2
5近期,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又在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牢固树立抓园区就是抓新型工业化、抓园区就是抓核心增长极的理念,从落实“一化三基”战略、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产业园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此,加快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就成为全市各级领导当前突出重要的工作之一。
一、全市省级开发园区的发展现状
2003年国家对开发园区清理整顿和规范后,我市保留9个省级开发园区,总核定规划面积25.34平方公里。到2008年6月底止,共投入开发建设资金151.95 亿元,累计开发面积2138公顷,占整个核定规划面积的84.44%;入园企业992家,其中工业企业289家,占整个企业个数的29.1%;安排就业6.36万人。表一:郴州市开发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全市开发园区努力克服年初冰雪灾害的不利影响,积极组织灾后恢复重建,招商引资和经济运行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1—9月,开发园区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个,实际到位外资10188万美元,同比增长45%,占全市到位外资比重的24.5%;实施内联合作项目78个,实际到位资金19.7亿元,增长14.5%,占全市总数的21.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3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市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15.3%;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01.5亿元,增长21.8%,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9.8%;完成高新技术产值40亿元,增长43.7%,占全市高新技术总产值的40.1%;出口创汇7032万美元,增长49.9%,占全市比重为16.9%;上缴税金4亿元,增长1.2%,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2%;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4.7亿元,增长23.8%,占全市比重的14.4%。
二、对我市开发园区发展情况的基本评价
1、取得的基本成效
(1)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作用初步显现。开发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基本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已形成了较大的经济规模。随着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钻石钨、金贵等项目的规模工业增加值得到了较快提升,近三年增长幅度均保持在25%左右,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20%左右。
(2)招商引资初见成效,项目建设逐年增多。近几年来,开发园区利用在政策、体制和承接平台等方
面的优势,吸引了大批项目入园投资办厂,招商引资取得了一定成效,实际利用外资额一直占三分之一强,先后建设的项目有:青岛啤酒、华录数码、三联机械、郴丰鞋业、众合铸业、三九制药、金箭焊料、台达电子等一大批产业项目。
(3)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值增长迅速。近年来,开发园区已由原来的以引进传统产业为主转变为以注重引进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主。2008年9月底止,园区高新技术企业 42 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个数的26.3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0 亿元,增长43.7%,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40.1 %。
(4)城镇化带动作用较为明显。我市大部分开发园区都是紧临中心城区而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大部分开发园区与中心城区已成为了一体。郴州经济开发区经过20年的滚动投入和开发,建设了五岭大道、万花路、旭辉路等城市主干道,并组织建设了五岭大市场、涌泉小区等商住场所,建成区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发展到8平方公里,促进了中心城市“南延”步伐。宜章、永兴、嘉禾等开发区也成为了城市的一部分。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加快了整个白露塘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步伐。
(5)缓解就业压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随着开发园区项目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为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到2008年9月底,全市9个省级开发园区共吸纳直接就业人员63600多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员的11.4%,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规模普遍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还未能真正成为全市产业项目建设的洼地、经济增长的高地。全市9个省级开发园区,不管是建设规模还是经济规模与沿海发达园区比都显得很小。市属的2个园区平均占地面积不到500公顷,县属开发园区平均面积只有220公顷。宜章、汝城、嘉禾等一些老开发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无地可用。全市开发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对财政的贡献率,多年来基本上没有质的飞跃,一直在10—20%之间徘徊,没有真正发挥开发园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
(2)主导产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约集聚度不高。全市9个开发园区几乎都涉及了有色金属加工这一产业,主导产业定位不明显,产业雷同化现象较为普遍。各地以往为了项目建设、为了完成招商任务,采取的是“拣到篮子就是菜”的做法,甚至为了争同一个项目而竞相无原则放宽条件,以致于项目还未真正投产就背负了一大堆债务,导致招商质量不高,产业布局混乱,产业集聚度不高。据测算,全市开发园区产业集聚性为68.6%,较高的为有色产业园99.5%。其次是永兴、资兴和嘉禾,其他园区都比较低,宜章只有24.3%。
(3)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开发园区在政策、体制等方面的优越性没有充分体现。开发区没有享有相应的综合经济管理权限,园区管委会形同“联络、协调、服务”机构,大小审批事宜均需找这个部门、求那个部门,没有彰显园区“机制灵活、工作高效”的特殊区域优势。
三、对策与建议
要实现全市开发园区的快速发展,增强产业发展集聚、经济增长龙头性作用,必须尽快构筑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园区工作。开发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是财源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城镇化的助推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园区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和管理工作,把其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抓手,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省级开发园区所在的县(市、区)要成立专门的开发园区管理领导小组,县(市、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发改、经委、财政、国土、环保、商务、招商、建设、规划等部门,负责研究确定开发园区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统筹协调解决开发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园区管理机构的班子建设,要把综合素质强有经济头脑,想做事能做事做得起事的优秀干部充实到园区领导班子,并通过公开招考、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等形式配备好中层管理干部和其他工作人员。要赋予园区管理机构充分的管理权限、保障其有高效工作的机制和基本条件。
(二)切实加强园区的科学规划,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各园区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根据目前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科学编制好园区土地扩园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各园区所在的县(市、区)要理顺好与园区的财政体制,帮助园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园区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务、咨询、法律、财务、审计等方面的体系建设;加速以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网络化办公、信息化服务、智能化管理、国际化交流于一体的信息化园区;加强园区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努力营造生产与生活、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三)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平台,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要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信息网络,积极利用政府门户网、红网、泛珠合作网、政府招商网等网络资源,及时发布项目信息。要加强与国外投资促进机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常性联系,互通项目和投资信息,交流招商引资经验,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和成效。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并通过与国外中介机构,我国驻外机构、外国驻华机构的联系,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网络。要积极利用中博会、泛珠论坛、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平台,大力开发招商引资活动。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根据全市产业布局的要求,紧扣园区的主导产业做文章,形成全市一盘棋,避免园区之间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四)大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切实保障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要把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当作各级各部门发展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并作为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一是要优化政务环境。对开发园区呈报的审批项目,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优化服务意识,简化程序,缩短办理期限。二是要优化项目建设施工环境。要坚决杜绝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的现象发生。对园区施工环境恶劣整治不力的,应追究园区所在地政府相关人员的相应责任。三是要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制度。各相关职能部门不得随意到园区内企业进行检查、收费和罚款;确因工作需要进行检查的,应事先通知园区管委会,共同确定时间,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园区管委会。
(五)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建立考核奖惩机制。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郴州市开发园区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切实加强对承接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管理服务水平、招商引资质量、经济效益状况、环境保持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市政府设立开发园区发展奖励专项资金,对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发展好发展快的开发园区,在年终考核中由市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建设速度缓慢、入园企业较少、生产经营粗放、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园区,视情节给予相应处分,并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园区主要领导相应处分。
第二篇: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兴文新型工业化进程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贾利华
产业园区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兴工强县,重在园区。要实现兴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工业强县、园区兴工”之路,进一步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机制,力争实现“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使太平产业园区成为兴文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明确园区发展思路
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是打造园区平台、发展园区经济的基础和导向。要依托区位、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明确园区发展思路。
(一)加强分类指导,在产业布局上定向。按照“突出特色、全面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实行“一区三园”(太平园、仙周园、玉屏园)的园区发展模式,增强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太平园(位于太平镇和莲花镇,规划面积为20.0平方公里)要充分发挥川滇黔结合部和紧邻县城的区位优势,重点围绕煤硫采掘业,拉长和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以煤炭、硫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煤化工、硫化工等精细化工业,辅以物流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项目,千方百计吸引相关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努力建设重化工基地。仙周园(位于仙峰苗族乡和周家镇,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要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打造以煤、硫采掘业为主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与太平园形成原材料互补。玉屏园(位于玉屏乡,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要抓住紧邻长江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新型化工业和建材业基地。
(二)培育支柱产业,在产业规模上定位。要发展产业集群,按照“三高一低”(高科技、高利税、高就业、低污染)的要求,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重大项目,壮大骨干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抓好以煤、硫、新型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园区工业建设。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型、服务生产性工业,培育一批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是兴文推进新型工业化最现实的选择。要树立发展中小企业,树立分工协作、集聚增效的观念,把中小企业作为兴文工业集聚发展的突破口,引导中小企业加速裂变扩张,培育发展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群体。
(三)促进科技创新,在优化结构上定型。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优化工业结构的强力引擎,把科技创新型产业作为发展的先导产业。我县煤矿一度因安全因素,几乎全部面临关闭停产,在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后,2009年终于走出了低谷,得到了省市的认可。我们要以此为鉴,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内引外联,建立企业研发、技术创新、信息交流、人才服务的技术创新平台,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二、以统筹发展为目标,提升园区发展潜力
产业园区建设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本质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着力打造园区平台,努力构筑城乡经济高度融合、工农联系高度紧密、三次产业高度协调的新型园区发展格局。具体说来,发展园区经济要做到“三个结合”。
(一)与新村建设相结合。要坚持用园区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用园区就业吸纳农民,用园区科技力量培训农民,全面建设新村。具体来讲,要用足用活新村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实现“三个一批”:按照市场化需求,围绕粮肉、果蔬、竹木等优势产业,发展园区加工型经济,带动一批品牌型的订单农业生产基地;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扶持飞龙食品、康泰集团、长征针织、经久铸造等一批龙头企业进园区扩大生产,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按照规模经营的要求,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村、专业户和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园区发展与农业集约经营的对接。
(二)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坚持园区规划与城镇功能提升并举,把产业园区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做到产业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太平镇、莲花镇、玉屏乡要以现有建制为基础,进一步扩大城镇规划建设范围,形成集镇加工业带的发展态势。要坚持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并重,建立灵活机动、高效节约的土地使用机制。要坚持园区产业规划与特色产业培育并行,依靠产业园区的发展活力和扩张力,发挥园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的“洼地”效应,带动城镇扩张和功能完善,带动一、三产业的发展。
(三)与项目建设相结合。项目是园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载体,也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园区建设,一方面要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凡属省、市、县重点工程,都要尽可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凡是重点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都要优先考虑园区建设需要。另一方面要以项目招商为牵引,大力实施“出路和希望”工程。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以情招商、以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引进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和拉动园区经济,靠项目优化结构,靠项目增加效益,靠项目增强后劲,靠项目加快发展。
三、以强化机制为支撑,提供园区发展保障
完善机制是园区发展的保障。因此,要突出创新带动,增加资金扶持,依靠人才促进,努力构建园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完善政策机制引导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创新“引路”。要优化财税政策,探索县、乡两级财政分成体制改革,提高园区在新增地方税收中的分成比例,从根本上让利于园区,壮大园区及所在乡镇本级财力,增强园区滚动发展
能力。要优化土地政策,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吸引高科技、高产出、高税收项目入园,鼓励园区组建开发公司,以开发园区存量土地和资产为资本,面向社会进行滚动开发。要完善激励政策,建立招商引资的奖惩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全县上下投身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要优化征地安置补偿政策,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社保、医保制度,维护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二)完善人才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人才“兴业”。首先要满足人才需求,既要专业技术上的高精尖人才,也要熟练工人;既要研发、生产环节上的人才,也要管理、销售环节上的强将。其次要加快人才建设,要走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路子,充分发挥园区在吸纳人才方面的作用,引进一批园区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第三要支持人才创业,要鼓励战略投资者、城市企业经理人到产业园区投资创业,引进“老外、老乡、老板”,为他们营造宽松舒适、安全和谐的创业环境。
(三)完善投入机制扶持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投入“强身”。实行“适度性负债、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式,逐步加大财政投资和信贷资金对园区的投入;整合各种渠道的产业发展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引导股份制融资、外资、民间资本等社会各类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实体经营、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
(四)完善环境机制保护园区发展。园区发展要以环境“支撑”。我们要通过财政扶持园区基础设施、吸纳人才和技术、园区建设用地优惠等建设政策环境,通过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建设市场环境,通过政务公开、代理服务、环境测评建设政务环境,通过诚信教育、民主管理,文明创建建设诚信环境,致力打造“平安园区、诚信园区、和谐园区”,着力营造一种积极有为、奋发向
上、亲商护商的园区投资氛围,着力营造一个文明开放、诚实守信、平安和谐的园区发展环境。
第三篇:浅析如何加快屏山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浅析如何加快屏山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屏山县政府办课题组
近年来,屏山县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打造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了屏山工业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屏山现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就屏山县在“十二五”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屏山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优化的战略机遇。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重心转移至西北部岷江新兴产业带,置身于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宜宾市“长江上游沿江经济轴线”等战略规划叠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依托岷江宝贵的岸线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布局条件,将彻底摆脱封库停建以及库区生态环保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屏山县综合利用政策,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和配置资源,争取更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的综合机遇。借助移民迁建,县域交通路网将优化布局。随着成贵高速铁路、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宜宾至新县城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以及县境内国道、省道、航港码头等迁建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将形成贯通成渝、川南、攀西经济区,畅通川滇的宜宾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从根本上改变屏山县交通不便的历史,物流通道明显畅通,显著提升屏山县对外开放形象,增强产业承接竞争优势,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城镇加快发展的带动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屏山县新县城和库区集镇加快迁建、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城镇体系集聚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城
镇规模成倍扩张,城镇人口成倍增长,必将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集聚人气、商气,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四)特殊地区发展的特别机遇。屏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按照国家大中型水电站移民政策及三峡集团公司惯例,屏山将享有向家坝水电站优惠电量、电价以及其他库区产业发展后扶政策;“十二五”时期,中央把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将为屏山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打造移民发展和产业支撑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五)享有国家长期实施的普惠政策机遇。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在资金投入、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特殊倾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转化、生态安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强化支持。同时,中央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为屏山县争取发展政策提供了重大契机。
综上,在近期内屏山将得天独厚地具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因移民迁建:原有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伴之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发展的能源、交通、用地条件明显改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外部平台已经形成;近百亿元的移民投资和各类上级优先扶持项目投资,形成区域内强大的投资拉动效应;城镇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有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互动。
二、屏山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屏山县经济总量仅占宜宾市的2.3%,综合实力列全省181个县区的第141位。工业化程度低,2010年工业总产值仅14.63亿元,现有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2010年,屏山县城镇居民可支
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滞后,园区集聚作用尚未凸显。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滞后,屏山新县城至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尚未实质启动建设,新县城沿岷江至宜宾快速通道建设未实质推进,区位优势尚未根本改善,区域竞争力较弱,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多数入驻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关联度弱,难以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三)宏观政策制约影响加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凸显。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金沙江下游库区生态保护区,屏山县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土地、环保、能源等政策日益趋严趋紧,尤其对屏山载能优势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三、推进屏山新型工业化的几点建议
(一)壮大工业支撑。全面实施岷江、金沙江“两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重抓好工业招商,大力发展电力、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酒类食品加工等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做活各类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
(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促成屏山融入宜宾市“半小时经济圈”,置身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等国家、省、市级发展战略规划叠合部,成为宜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的目标,快速协调推进新县城至宜宾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国道213线及省道307线迁建、成贵铁路客运专线及屏山站场等工程建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三)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约、集群、集成的发展要求,以“一区、两园、四组团”进行开发布局,加快以新发酒类和装备制造业、中-太磷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强力推进宋家坝、石盘、王场和中-太工业组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发展中小配套企业,促进园区集中集约集成发展。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强化上下游产业的生产链延伸和配套协作,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把屏山县工业园区建成省“7+3”重点产业扶持园区、川南“载能特色产业园区”、川南及宜宾优势产业扩张承接地、宜宾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宜宾西引西联的重要门户。
(四)夯实能源保障。以省地电集团川南屏山电力调度中心建设为契机,全力争取向家坝电站库区落地电扶持政策,打造工业可持续发展及产业承接廉价能源新优势。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加推进杨寺坝水电站建设,建立健全发供电企业、用电直供企业的电价形成机制,确保县内发电企业电能县内消化使用;继续协调推进周边富余电力整合,积极推进库区“留成电”电网一体化建设,完善优化能源保障体系,打造能源高地,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
第四篇:某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问题研究(精)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问题研究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地区生产总值结构来看,渭南的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不仅与发达地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也落后于渭南市周边地区。探索渭南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加快实施优势资源的转换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渭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路
1、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强盛的象征,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工业化一般是指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新型工业化也是一个转变过程,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特征、要求及其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工业化不同。其科学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的一种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并以信息化带动实现的赶超型的工业化。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是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其显著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工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基础的工业化。强调加快科技进步,大力推广高新技术,把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之上,使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3)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用较少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追求的目标。因此,新型工业化强调,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并努力使产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高产品质量。(4)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资源消耗大。新型工业化突出工业化与治理污染同时并举,强调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中,注意努力降低资源消耗,不断提高水、能源、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合理利用。
(5)使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内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随之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
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按照新型工业化特征,渭南市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遵循世界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正确处理好渭南市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矛盾、突出问题,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存在的种种弊端,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积极寻找一条符合渭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渭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已经成为渭南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1-2011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30%以上,其中2006年和2010年比重分别超过40%。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01年的24.91%上升到2011年的59.87%,拉动率从2.41%上升到9.0%。可见,工业增长是全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全市经济构成的主体。事实证明渭南工业兴,经济则兴。工业发展带给渭南市的不仅仅是财政上、基础设施建设上、人民生活水平上、国内知名度上的大踏步前进,更为渭南市解决就业问题、增加人民幸福感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价值。但高速经济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诸多问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产品市场份额较小、GDP单位能耗过大、科技研发能力未实现突破发展、产品外销度低等,都已成为制约渭南市工业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当前这种以科技含量高、产品针对性强、节能环保发展迅猛、稀有资源全球争夺激烈的时期,要求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鼓励新能源推广、提倡绿色工业、低碳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广大老百姓的共识,并且已成为各地区竞相追逐的焦点。
3、渭南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构想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个主题,突出优化升级和战略转型这条主线,依靠科技转化和自主创新两大动力,以园区开发为载体,以产业集聚为关键,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整合优质要素,通过大项目带动产业链延伸,扩充增量、提升存量,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知名、有品牌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和一批强、精、专、特的中小企业集群,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渭南市工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筑适宜的投入机制。渭南市工业以煤焦电铁钼为主,结构单一畸重、且行业间关联度高,市场运行风险较大,必须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一是要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加快延伸传统产业链条,让传统产业在产业链充分拉伸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和传统产业新型化。如依托煤炭资源,坚持在煤向电、煤向载能工业、煤油气向化工业
“三个转化”的基础上,深入推进电源大型化、载能特色化、化工高端化;依托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为目标,以综合回收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在开采、加工、生产及废弃物排放等环节构建闭合型循环产业链。二是要迅速壮大潜力产业,培育新的工业支柱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如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以高端化和重型化为方向,以研制、总装为核心,以零部件专业协作、完整配套为突破,大力构建现代化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生物工程技术,以创新药物研发为龙头,强化政策引导和资本运作,引入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做大以绿色农药、现代医药为主导的生物制药产业链。
(2)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提升产业竞争力。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不高,制约了渭南市工业规模化发展。而当前规模化发展是实现企业安全发展、转型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实现规模效应的有效手段。渭南市应以国家和省上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为指导,积极培育核心骨干企业集团,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提高产业聚集度。
(3)加快推进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培育品牌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目前,渭南市仍以原煤、焦炭、钢铁、发电为主,主导产品初级特征明显、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的科技投入和奖励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企业自身应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和奖励基金,培育品牌产品和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依托工业园区上项目,是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渭南市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不断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吸引项目向园区集中、企业向园区聚集。以渭北产业园、澄城工业园和韩城循环经济工业园、渭南蒲城通用航空项目集中区为重点,创优发展环境,瞄准省内国内知名企业,引进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的工业项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建成全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实现聚集发展的目标,发挥工业园区聚集效应,发挥园区经济在工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实现渭南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5)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对县域的辐射力,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渭南地处陕西关中东部,距西北最大的城市西安仅50多公里,交通便捷,虽中心城市工业基础薄弱,但处于陕西“一线两带”的核心位置,科技教育实力强,人才优势突出,具有优先发展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首先要做好中心城市的规划工作,要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要把中心城市和周边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起来规划,实行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要着力加快渭南高新区工业发展的步伐,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按照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制造业、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生产和农副食品加工业,使其成为县域工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全市工业的发展。
(6)加快建立全市工业企业市场需求和价格预警体系,提高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在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时期,正确认识价格变化原因,及早对市场预期做出判断,对工业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应搭建更多的信息平台,及时为企业提供生产、销售、库存、价格等各方面信息,形成强大的信息网络,从而将市场需求变化和价格波动的风险降到最低,减少企业亏损,提高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二、渭南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渭南市工业化进程稳步向纵深发展,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特色产品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形成了龙头企业为主,辐射带动中小企业向产业化、特色化的格局。这些都成为渭南市加速推进新型化工业城市的优势所在,但从全市工业结构及发展现状看,仍存在诸多制约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对渭南市发展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1、渭南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有利困素:
(1)规模总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360.03亿元,增加值431.3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40.5%和23%,分别超年初目标10.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16.1、:49.2:34.7发展到2011年的15.6、:53.0:31.4,二产提高了3.8个百分点,依次拉动GDP增长1.1、10.1、3.8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渭南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以工业为主导的加速发展阶段。
(2)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医药、食品、轻纺、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冶金等八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2011年八大主导产业产值占比分别为32.6%、6.5%、6.6%、0.6%、10.2%、1.1%、3.1%、36.9%,其中能源、有色、装备制造三大行业分别较上年增长29.14%、38.4%、82.92%,依次拉动规模工业增长9.93、13.81、4.02个百分点。同时,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新能源开发制造为代表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快速起步,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3)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先后建设工业园区1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858.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经过多年努力,渭南高新区发展为全国精细化工、钼产品研发及土方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生产基地,韩城龙门成为国家以循环、生态为特征的新型煤化工示范区,经开区、卤开区的节能环保及通
用航空凸显优势,以煤电、铝电、硅电联营为典型的载能工业和以光伏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工业也呈现园区化、集聚化发展态势。
(4)龙头企业不断壮大。2011年,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发展到97户,较2010年增加了22户,其中,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达到22户,较2010年增加了6户。龙钢集团工业产
值达到246.47亿元,成为渭南首家入围中国500强企业;金堆城钼业公司产值达到139.26亿元,于2008年4月7日在沪挂牌上市,是渭南首家、也是唯一的上市企业。陕化、渭化、蒲电、韩电、尧柏水泥等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龙头企业的产能大幅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工业的较快发展。
(5)企业效益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工业平均产销率达到94.7%,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3.2亿元,较上年增长25.5%。实现利税121.8亿元,增长18.0%,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7.5亿元,增长37.7%;税金44.2亿元,增长3.3%。提供就业岗位17.06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3%,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八大主导产业的效益增长十分明显,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上台阶的重要支柱
2、渭南市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的不有利困素: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纵向看,全市工业经济扩张的势头强劲,“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翻番的目标。但横向看,总量明显偏小,与兄弟地市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具有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型企业很少,其中全市年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只有冶金工业,年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仅有22户,上市公司仅1户,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处于靠后位置。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方面,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85%以上;另一方面,高耗能、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少,仅能源化工、冶金建材业就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受国家环保政策影响,企业准入门槛不断提高,发展的环境压力增大,且各行业企业分布点多面广不集中,没有规模优势,无法形成优势互补,行业难以做大做强,带动和辐射能力不强。(3)工业资金投入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不多,上市公司少,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全市工业生产流动资金年缺口10多亿元,每年至少影响工业产值30多亿元。银行对企业进行诚信评级,信贷员放款终身追究制推行,地市一级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等,企业所用生产资金成本加大。许多企业技术改造、新上工业项目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付诸实施。招商引资项目配套资金落实难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业的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6.2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7.8%。
(4)产业集群效应不高。产业园区之间关联性小,县域间工业差异较大,市域内技术、资金、人才要素难以得到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导致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且企业销售产品多以原材料、初加工产品、中间产品为主,把大量利润空
间让给了域外最终产品生产商。因此多年来工业企业增加值与产值之比徘徊在30%左右。
(5)核心竞争能力不强。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自主研发和品牌建设滞后,研发投入所占GDP的比重不足1%,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外向度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渭南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受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影响,一些高
耗能型、资源型企业的技改投入将会更多,利润空间将会变得更小。因此,渭南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愈加严峻。
三、加快渭南新型工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管理,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
新型工业化在其内涵、特征、要求、发展方向、评判准则及其发展模式上,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甚至是本质上的不同。全市各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走、怎样走,结果如何,需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加以引导和管理。通过评价工作,全面、客观、科学地反映全市工业化进程状况,新型工业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状态,找出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明确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改进方向和关键所在,引导和促进各级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集中精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科学发展。
2、抢抓历史机遇,推动渭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省委、省政府“建设陕西东大门”战略决策的适时提出以及关天经济区和陕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拓宽了渭南市发展的外部空间,使渭南市成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叠加的地级市,政策利好叠加将对渭南市实现跨越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兄弟市区在激烈竞争中的合作共赢。同时,随着渭南市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固有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能源优势、文化旅游优势等更具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形成“洼地”效应,聚集资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渭南资源特点及优势,重点培育以下四大产业:
(1)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西卓、山阳、王峰等现代化矿井,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稳步提高煤炭产能,打造关中煤炭生产基地。深度转化能源资源,重点建设韩城等矿区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加快实施秦岭电厂扩建、富平热电联产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渭南煤化工园区,促进甲醇制烯烃(DMTO)三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承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化工原料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发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化工产品,完善化肥、煤制醋酸等产业链,提升附加
值,构建现代煤化工接续基地。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能源化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2)整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为龙头,开发特种钢、优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钼谷”。培育集勘探、采选、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黄金产业基地。推进铝电一体化,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
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
(3)做大物流业和人才技能密集型产业。加快物流园区、果蔬冷链物流、粮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潼关物流港、卤阳湖快递物流园区、富平陕汽物流园、韩城龙门物流中心、大荔汽车货运物流园以及农产品物流设施等项目,尽快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加工业、大型企业配套组装加工业,以及轻纺电子等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壮大个性化设计、技能培训、中介咨询等服务业。拓展皮影、石刻、陶艺等技能型文化艺术产品市场。
(4)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土方机械、冷热连轧设备、凹版印刷机械、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设备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高能蓄电池、光伏太阳城、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利用。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推进集通用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延伸钼、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3、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渭南各地工业化水平差异大,工业结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有的县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因此,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一哄而上。而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重点突破,以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及本地区工业基础和可能的条件确定工业化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走适合各地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中的“新”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如何界定“新型工业化”无法一概而论。对于工业化水平比较低的县,在建设新型工业化的同时,不应忽视发展传统工业,对“新型”的要求可以适度降低,但上的工业项目一定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而不是盲目地招商引资,什么项目都上,或干脆无序开发资源,只进行了初级加工,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老路。对于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关键在“新
型”,“新型”的重点又在于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节能降耗。按照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4、培育高新技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化,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是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搞新型工业化建设离不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目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新的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和推动力,也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由于环境、人才、资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步伐缓慢,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多。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应当从渭南的实际出发,着力有计划地发展全市迫切需要又有优势的高科技项目。为此,应重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重点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力度,下功夫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5、重视节能降耗,促进可持续发展。
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是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要求。渭南虽然是一个资源富集市,但也是资源消耗大市,煤炭、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等高耗能企业多。2011年,渭南市产值单耗为1.03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24.15%,高与全省8.61个百分点。要实现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17%的目标,又要发挥利用好渭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应当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对于新引进的项目,要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避免不论规模大小企业无条件进入渭南自然资源领域,减少对渭南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和低水平的加工利用,以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总之,建设新型工业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当通过不断实施产业化升级工程、企业自主创新工程、规模企业培育工程、节能降耗示范工程、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推进渭南市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第五篇:推进临武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
推进临武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
作者:临武统计局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10-8
资源型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依赖资源,抑制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结构调整缺乏内在动力,并且带来了生态恶化、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大了可持续发展的难度。临武县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长期倚重于煤、有色等矿产资源。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渐枯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尤为重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转型产业,促使产业选择由单纯注重资源要素转向注重多元要素,避免“矿竭城衰”。
一、临武县资源型经济发展现状
临武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煤炭之乡”的誉称。近年来,我县立足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资源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业独大”。全县采选业总产值达40.2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总产值达3.7亿元,相关产业总产值达15亿元,各项产值达58.9亿元,占全部总产值的57.6%。矿产品对财税的贡献举足轻重,煤炭、有色金属一直以来是全县两大支柱财源。2009年,全县完成矿产品税费收入1.62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43%,其中煤炭税费征收收入7200万元,有色税费征收收入9000万元。
(一)煤炭采掘业与煤炭营销业:全县有13个乡镇赋存煤炭资源,煤炭工业储量为1184.92万吨,预测储量为2686.7万吨,被评为全国200个重点采煤县之一。2005年全县共有煤矿68个,近几年通过两次大规模的煤矿整顿关闭和整合重组,先后关闭煤矿50个,至今仅保留煤矿18个。2010年临武县18个有证煤矿煤炭产量达160万吨,总产值达10亿元。拥有煤炭经营资格证煤场29个,经营方式多为批零相结合,年销量1~20万吨不等。
(二)有色金属采选业:现有产值达500万元的有色金属采选企业3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8%。2010年生产锡精矿(折含量)17560吨,钨精矿(折含量)2251吨,铅精矿(折含量)750吨,锌精矿(折含量)732吨。全年有色金属采选业实现总产值达30亿元。
(三)有色金属冶炼业:冶炼企业仅有6家,其中只有3家的主营业务是冶炼,其他3家同时拥有采选业务。3家冶炼企业总产值3.7亿元。
(四)带动产业情况:煤炭、有色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运输、餐饮、汽车维修、装卸等行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
二、当前临武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
(一)矿产资源不断衰减。临武已累计探明煤炭资源总量7000万吨,可开采量约为4000万吨,现已累计开采原煤2500万吨,占可开采储量的62.5%。剩余可开采储量只有1500万吨。按现有生产能力开采,临武在10年之内就会因煤炭资源的枯竭而造成大批矿井报废或关闭。有色金属钨保有资源储量2.8万吨,锡保有资源储量6.6万吨,铅18.1万吨,锌21.96万吨。除了铅锌,钨与锡矿在10年内均将枯竭。
(二)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临武经济、财政严重依赖资源型产业,2010年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13.6:49.1:37.3。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5.6%,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1%,对GDP的贡献率为54.4%,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特别是规模工业内部采掘业比重仍然偏高,达到71.1%,而制造业比重依然偏低,仅为27.9 %。
(三)产品科技含量低。矿产粗加工比重大,产品附加值低,原料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低下。我县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不快,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目前我县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企业主要有湘桂公司、湘香锡业、聚鑫锰业等三家。其中湘香锡业仍在试生产。湘桂公司主要生产锡锭,附加值不高,产业链还不够长。
(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首先是固体废弃物和酸雨的污染严重。煤炭开采产生的大量的煤矸石侵占了山林、耕地,淤塞了河道,水源也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煤灰煤尘污染了煤区空气。其次是地下水位下降严重。由于多年的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水下跌,造成全县近万亩农田灌溉受到影响,部分乡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出现困难。再次矿井废水的悬浮物浓度、化学耗氧量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都较高,这类矿井废水不经处理就大量外排,造成水源污染,淤塞河道和农田渠道,土壤板结。
(五)安全隐患突出。受短期行为和巨额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对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整个行业低水平经营和高危性运营。矿区矿点遍地开花,窿道交叉重叠,极易引发安全事故。选矿企业所需蓄水池、尾砂库随意乱建,全县46座尾砂库中危、险、病库达39座。煤炭长期采掘以及不合理开采导致地面沉陷,造成村庄房屋开裂,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现我县采煤沉陷区涉及5个村委,人口近7000人,农田达3000多亩。煤矿瓦斯灾害严重,全县18个保留煤矿中有突出矿井12个,高瓦斯矿井3个,低瓦斯矿井3个,而且现在都已进入深层开采,瓦斯防治难度越来越大。
三、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特别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就是以市场导向为原则,提高资金投入产出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资源消耗低,就是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占用与消耗;环境污染少,就是开展现代文明生产方式,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结合起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四、推进临武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推进资源集约化生产。坚持“在保护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快香花岭、三十六湾、泡金山等矿区资源整合步伐,走规模化、集约化、联合化、规范化发展之路。加快土楼冲、三十六湾、香花岭、泡金山等区域的集中选矿减排项目建设进度,按照“采选分离、选矿入园、水污分流、循环利用”的要求,所有的选厂必须无条件进入集中选矿减排项目区,集中选矿、集中排放,对整改无望又不愿搬迁的选厂坚决予以关闭。坚决打好煤矿整顿关闭、兼并重组整合和技改扩能攻坚战,切实提高煤矿产能和安全生产水平。支持重点矿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对传统生产进行改造升级引导转变发展方式,逐步实现由简单地人工开采向机械化、综合化开采转变,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团化、集约化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突出循环发展,加强尾矿综合回收。抓好湘江流域临武境内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加大重金属提炼、回收技术的攻关和引进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规模化、高端化的尾矿综合回收项目,适时采取与高等院校、科研所共同研发尾砂综合回收项目,提炼和回
收各种金属成份,变废为宝。对于一些存有大量尾矿的矿山,应予优先开发尾矿综合回收项目,适度控制原生矿开采。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资源精深加工。针对临武的资源优势,注意拉长产业链条,通过生产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能力强的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形成独特的优势产业。目前,我县铅锌精矿中含有大量的金、银、锗、镓、铟等贵重金属。因此,要特别注重矿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条,进一步扩大精铅锌、锡生产能力,鼓励香锡公司、湘桂公司等大型矿冶企业增加电解贵金属的车间。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工业园的建设要根据临武县的自然条件,资源,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力量办好一个有自己特色,能发挥“带头、示范、辐射”作用,能产生“规模、集聚、洼地”效应的工业园区。特别是要注意选择好入园企业,在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园规模以上工业的基础上,要引进那些对我县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含量较高,环境污染少,又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企业,如有色金属深加工、纺织业、电子信息企业等。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紧密结合临武发展实际,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新材料、风能发电、农产品加工、碳酸钙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一是转变观念,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将招商引资作为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来抓。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二是发展现代农业。目前我县在食品加工等领域,已经有不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崭露头角。如舜华鸭业公司就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我们要继续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培植舜华鸭业、小徐瓜瓜、金福薯业三大龙头企业,支持他们突出主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搞好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尽快发展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以此带动其他企业成长。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商工作,把国外、省外的大企业、大品牌引进来。临武油茶林产业已经起步,生猪、山羊等牲畜养殖已经成一定规模。因此可以引进金浩、唐人神等大型龙头加工企业。
(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突出发展环境建设。一是全面突破发展瓶颈。以220KV变电站建成为契机,加快城区变电站增容工程、土地110KV变电站、三十六湾变电站搬迁工程以及农网完善和新老城区配网改造工程建设,全面优化电网结构和布局,提高电网供电保障水平。加快新能源电力开发项目建设,高质量、快节奏推进金江、双溪、岚桥、大冲、三十六湾等风电开发项目。加速推进衡武高速、临嘉公路、临连公路建设,加快启动西瑶至连州瑶安旅游专线公路建设,全面构建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交通网络,彻底打破制约临武发展的交通瓶颈。二是确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切实优化发展环境。要以建设开放型政府为核心,真正使临武成为行政审批最少、效率最高、收费最低、服务最好的“最开放县”。全县各级各职能部门,创新服务体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规范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简化审批程序、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营造有利于兴业发展的投资软环境。要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为契机,严打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阻工闹事等违法犯罪行为,着力优化施工环境,从根本上做好优化环境、促进和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