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为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强大支撑
——在全省工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2010年10月26日)
栗 战 书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即将进入“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事关全省发展全局和长远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作出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快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日前省委、省政府已提出了《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和《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提交会议讨论,克志同志还要讲话作具体部署,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下面,我着重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对工业强省战略在全省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当前我们正在组织力量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省委、省政府关于今后五年全省发展主张的宣告,必须明确发展的主基调是什么,突破性的目标是什么,重点战略是什么。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们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基调就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突破性的目标就是要力争实现生产总值五年翻番,努力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要坚持这样的主基调、实现这样的突破性目标,必须有重点战略来支撑。过去我们提出了环境立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和创新发展战略,这些都对,都是符合我省实际的,都要继续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实施。但就我省目前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我们感到,必须把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而这两大战略彼此又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工业化是城镇化重要的产业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基本的空间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只有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才能得以实现。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已专题研究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问题,11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将召开推进黔中经济区和加快城镇化建设大会,对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加快城镇化进程作进一步部署。这里,我着重谈谈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认识。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充分表明,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主体,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而就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发展关系来看,在工业化的早中期,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由于我省目前还处于工
业化早期阶段,因此,不论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进城镇化进程,都必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重要突破口。工业上不去,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等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现代化进程必然滞缓。
工业是实现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工业强省战略实质上就是“强中间、带两端”的战略,工业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就农村谈农村、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坚持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对于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展第三产业,既需要生产工业品为生活型服务业提供物质基础,又需要工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支撑,带动金融、运输、商贸、中介、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发展。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就是这样,相互提供需求,相互提供供给,其中最大的需求创造和产品供给是第二产业。
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通过多年艰苦奋斗,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能源、烟酒、优势原材料、装备制造、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军工等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工业成为拉动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提供的财税收入占全省的70%以上。但与此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工业发展同全国相比、同西部省份相比,仍显得落后。一是工业总规模排在各省市区后列,2009年,我省工业增加值1252.7亿元,排全国倒数第6位。二是工业人均增加值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省人均3298元,仅高于西藏,排全国倒数第2位。三是工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省的占比32.2%,排全国倒数第4位。而从省内外发展的经验看,工业发展快则经济发展快,工业经济兴则全局经济兴,工业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发达的省区市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发达。比如,天津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52.6%、山东占52.34%、山西占52.29%、江苏占51.33%、河南占48.27%、广东占47.7%、河北占47.09%、上海占45.05%、陕西占46.29%,这些发达省区市的综合实力强,说到底是因为工业经济强。后进变先进的地区,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发展快。比如江西,原来是典型的农业省,也是个穷省。这些年来,江西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0%,现在发展的势头很强劲。从省内看,实力较强的市州地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强,实力较弱的无一不是因为工业弱。工业越不发展的地方。就是经济实力越弱的地方,省内外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是全国最落后的省份之一,导致我省落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从经济方面分析,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2009年我省城镇化水平29.9%,全国是46.6 %,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期水平;2009年我省工业化程度系数为0.8,也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期的水平,大体上也落后全国15年左右。正因为我省的工业化、城镇化大大落后于全国水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落后。我省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优势,资源优势又主要集中在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方面。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毫无疑问,唯一的途径就是推进工业化。客观地讲,贵州农业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农民的生存条件是十分有限的,全省70%以上的人口集聚在农村,集中在贫瘠的土地上,是难于从根本上脱贫的。
贵州的贫穷,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实践反复证明,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工业在贵州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产业代替不了的。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产业从东向西加快转移已成趋势,给我省工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08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2009年达到1502美元,预计今年将超过1700美元。按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就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工业化的加速期。现在,我们就站在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起始线上,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果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助推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我省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我们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也必须坚持这一主题,突出这条主线。这里的关键是从贵州的实际出发,针对我省的突出矛盾、关键问题,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促进发展。
近些日子,我看了大量的有关我省工业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和克志同志也到市州地县及企业做了一些调研。大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我省工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有的说,我省工业是“小、短、重、高、低”,即规模小、链条短、结构重、耗能高、附加值低;有的说我省工业是“八偏”,即行业偏重、布局偏散、国有偏高、企业偏少、就业偏低、创新偏弱、总量偏小、增长偏慢,等等。综合这些分析,比较集中和突出的问题是四个:一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上表现为支柱产业单一,缺少“四梁八柱”,同时也缺少配套产业和相关联的辅助产业。多年来我省工业主要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呈现出“一柱擎天”,几乎没有结构的状态,近10多年来,以能源原材料为代表的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九五”后三年为40%,“十五”末的2005年提高到77.5%,“十一五”前三年分别为77.8%、79.5%、71.2%,2009年略有下降,为69.9%。产品上表现为原料产品多、终端消费品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初加工粗加工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既没有拉长产业链,更没有延伸产品链。二是布局不合理。工业布局分散,区域之间缺少分工,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结构。我省工业曾因“三线”建设而兴,但“三线”企业的布局基本原则是“山、散、洞”,由此奠定了工业布局分散的基础。这些年我们建立了3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和12个省级开发区(主要是工业园),力图完善工业布局,实现工业集聚,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不太明显,散、乱、小的问题基本没有解决。三是创新能力极弱。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偏少,高层次科技研发机构、研发人才更少,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和团队,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严重不足,许多行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造成产品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四是工业总量太小。这个前面已经说到,不再重述。
总之,我省工业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我省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完全不同,解决矛盾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重点也完全不同。我省工业虽然也存在结构问题,但主要是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经济总量严重不足。我们当然有调整结构的任务,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要把做大总量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在做大总量中完善结构,通过完善结构实现结构优化。即使调整现有结构,也是要集中做大做强几个而不是一个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和非支柱产业,也是要坚持在做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在调整优化结构的同时,发展壮大总量。
根据我省工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以上的研究分析,我省“十二五”时期发展工业的总体思路应是:千方百计扩大总量、实现膨胀;在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完善区域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通过解决总量问题、结构问题、布局问题、动力问题,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确立了这样一个大的思路,接下来就要研究具体的措施,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发展什么样的产业问题、加大投入上项目问题、建设产业园区问题、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问题、培养企业家队伍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问题、改善优化发展环境问题,等等。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确定什么样的工业发展理念问题。
在贵州,一说发展工业,不少人担心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也确实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为此,我们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有的人把工业等同污染,我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现在世界上环境最好的国家恰恰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越富的地方环境越好,越穷的地方环境越差。现代科技的进步,解决工业排污已不成问题。有的人把工业同生态文明对立起来,我认为,这是认识上的绝对化。实际上,生态文明不光是青山绿水,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等。新型工业的发展将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发展生态主导型的工业,所谓生态主导,就是我们的产业、我们的生产方式,都要有利于生态保护而不是损害生态。只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能给后人留下赞叹,而不是给后人造成遗憾。
三、强化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我省工业化进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在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加以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地位,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抓。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分管工业的领导同志,要学习工业、钻研工业、熟悉工业,围绕工业发展,学习经济、科技、金融
和管理等方面知识,真正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要把熟悉工业、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抓工业的第一线。要改进领导班子考核工作,制订具体的考核办法,把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工业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在企业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进一步坚定信心。我省发展工业确实困难重重,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挑战、产能过剩的挑战、自主创新的挑战、争夺产业转移的挑战等,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争论甚至非议,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我们必须敢闯、敢试、敢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化解矛盾,克服困难,推进发展。这问题,那问题,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问题;这风险,那风险,不发展、慢发展是最大的风险。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在解决交通、水利、信息、环保等贵州工业发展瓶颈问题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有利政策,为贵州工业发展打好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支持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优势产业、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障和服务意识,要舍得给好政策,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企业发展、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各方面提供细致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为工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次会议后,省里将出台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各个部门都有一个改进对企业服务的问题,想问题、办事情要设身处地为企业和基层着想,出台政策措施要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出发点,决不能打着加强管理的旗号,变相设立各种条条框框。必须明确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企业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凡是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增加企业负担,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
四是加强要素支撑。从我省工业项目的建设情况看,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工业加快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要从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加强要素支撑,为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解决工业用地问题。全省要统筹考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安排好用地指标,有效增加工业用地供给,为全省工业战略发展预留空间。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向工业用地倾斜,重大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年度计划。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级各部门要用好用足国家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增加地方财政对工业的支持。改善企业尤其是非公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加金融供给,扩大市场融资,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各个层次企业的资金需求。三要强化工业运行保障措施。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抓好电网、气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确保运输快捷便利,保障工业企业生产资料物畅其流。
五是积极营造良好氛围。要广泛宣传工业在富民、强省、兴黔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宣传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让全省人民真正关心、理解和支持工业的发展,让工业强省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各地抓工业发
展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树立一批促进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在全省营造出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坚决破除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小绩就守、小搓就收等思想的束缚,以干大事、创大业的气魄,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务实求新、开拓奋进。
同志们,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一位同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耐力,满怀执著兴工业,全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推进城市化进程开创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时代主旋律,牢牢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敢于争创一流的胆略,树立争先之志,练就落实之功,努力把阿克塞县经济社会发展推入快车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的实际来看,经过建县50年的发展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2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916万元,比“九五”末增长36.6,年均递增16.9。全县人均GDP达到19650元,人均财政收入达到2997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8.3和21.3,年均递增21.8和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2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97元,比“九五”末增长12,年均增长5.8。经济综合指数在全省86个县市中排名第8位,在全省22个少数民族县中名列第1位,在全市县市区排名第3位。结合自身实际,我们提出在今后20年内,分两个阶段迈进,到2012年提前八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把阿克塞县建成全国一流的少数民族富裕县,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自治县的资源特点和区域发展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仅是适应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
一、加快培植工业经济,构筑工业强县的新框架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强有力的工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一句空话。阿克塞县的工业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工业体系趋向多元,由单纯的石棉采选拓展到矿山设备、石材加工、炸药、包装材料、建筑材料等10多个门类;工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石棉工业集团公司万吨选厂扩建项目、神威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铵锑油炸药技改项目、塞阳石棉设备制造公司选棉设备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相继建成。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西部石棉市场的建成有效地规范了石棉生产经营行为。工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到2002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6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6776.9万元,比1992年翻了3番;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56;全县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3430人,占县内从业劳动力总数的60;工业税收完成1568.4万元,工业直接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95。地方工业的稳步发展,不仅保证了自治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克塞经济要迅速发展,必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因此,今后我县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思路是:围绕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和培植,构建有竞争优势的民族地区县域特色经济,树立大农牧业观念,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加快石棉等工业矿产资源的开发和深加工,加快具有民族特色轻工业的发展,以争取较大的经济利益;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群落优势,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以减少地区经济发展风险,提高成功率。到201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9.2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4亿元,年均递增9.6,占GDP的52,个体私营经济成份占所有制成份的80以上,科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树立竞争优势观,沿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培育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经济强县。为培育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亟须将比较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思路结合起来,完善开发政策,制订竞争优势导向的跨越式产业发展战略。通过政策制订和战略规划,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路标,明确鼓励、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为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行制度安排(如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和组织构建(如建立民办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从而在充分发挥现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途径推动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迅速提高。加快工业化进程主攻“六个方向”:
1、以石棉为主的工业经济向股份制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石棉工业是阿克塞县的主导产业。以石棉为主的工业经济向股份制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就是各个骨干企业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本质上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选择股份制、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以资产为纽带,企业间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组建专业化的企业集团,对内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外成为具有相当市场竞争优势的规模较大的竞争者。组建甘肃塞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力争早日上市,募集全社会资金,发展阿克塞经济。
2、以地方特有的牧业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经济向工厂化方向发展。一是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群众的自愿合作,使畜牧业生产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源,主要是草场、牛羊以及耕地向放牧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发
第三篇: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加快苍溪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苍溪县政府副县长王彦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川北贫困山区、传统农业大县的苍溪,通过近年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但从各项指标来看,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现状尚未改变,与周边县区及发达县市相比,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要实现富民强县的既定目标,在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西部大开发及产业转移之机,乘势而上,继续加快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将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持三项原则
一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原则。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最基本的特征,其先进程度决定着工业化的水平和竞争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高度的信息化将使工业朝着现代化、高附加值化发展;工业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用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自主和发达的工业体系,才能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产品、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等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我县必须遵循“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的根本原则,以信息
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对我县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新型工业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我县要自始至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处理好“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与发展的关系,通过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开发引进环保技术、搞好节能减排等,建立起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原则。要把工业发展与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使工业化同时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发挥三大优势
一是要发挥资源优势。结合我县实际,充分放大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电清洁能源和天然气化工3大优势主业板块,加快推进工业布局向产业园区集中,增长方式向精深加工升级,产业重心向能源化工方向突围,企业培育向集团化经营跨越。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方面,打好绿色牌,增强聚集度,提升附加值,促进量质并举发展,强力拉伸肉食、粮油、林板、丝纺、果蔬饮料五个主导产业链,重点抓好以红心猕猴桃为主的“1+3”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电清洁能源产业方面,围绕争创全国电力建设示范县,打造全省电源建设支撑点的发展定位,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推进亭子口、苍溪航电、东河梯级开发工程的同时,配套实施好电力资源转化、电网环供配送系统两大工程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新建和改扩建220KV、110KV、35KV等输变电站13座,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150万KW;天然气化工产业方面,依托市县共建的化工园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和错位式、差异化、一体化的思路,大力发展天然气制烯烃、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合成油和硫化工等项目。同时,利用天然气资源富集地、三大输气管线(中石化川东北-川西输气管线、中石油中卫-贵阳联络线、中石油“九龙山-苍溪-南部-北外环主管线)集中交汇地的独特地理优势,认真做好西气东输工作,打造支撑苍溪未来工业发展的“第一引擎”,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二是要发挥交通优势。以“建成一港二高速,标改腹地四环路,乡村公路油砼化,建管养运同发展,四位一体成枢纽”为目标,加快兰渝铁路、广南高速公路、县内出口通道改造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步伐,打造嘉陵江通江达海大通道,把我县建成广元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川东北重要的区域性交通节点、川陕甘结合部快速交通圈的重要一环,南可通江达海、北可远达欧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
挥枢纽建设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为拉动苍溪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发挥区位优势。要利用我县独特的地理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与川陕甘商业物流圈和“成南渝”等大中城市的产业进行对接和融合,不断增强吸引市场要素集聚的磁场作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围绕区位特点,精心包装、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实行园区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及时跟踪国家和省市政策,定期开展全县的政策评估,完善用地、收费、税收、金融、奖励等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苍溪投资兴业。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激活三大要素
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激活人才、资金、环境三大要素。一要以人为本。要将人力资源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视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并将其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战略支撑。突出以人为本,在全县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合理配置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核心作用;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潜能;建立健全社会教育培训体系,在关键性行业中建立起知识结构合理、技术分工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二要激活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必须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方吸引社会资本,破解资金瓶颈。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推动融资方式的创新,建立政府协调引导、银行重点支持、担保积极合作、企业主动参与的融资服务新模式。尤其是要重视发挥信用担保机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的作用。要迅速引进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填补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空白,为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三要优化环境。要优化投资硬环境,建好工业园,搭建工业发展平台。新型工业化要求,工业要向园区集中,项目要向园区集聚,产业要向园区集群。要抓住有利时机,发挥贫困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整合工业园区资源,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加快完善我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紫云工业园和市县共建的天然气化工园的道路、供水、供电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创新型园区、特色型园区、效益型园区,提升工业园区档次。要优化投资软环境,切实转变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想投资者所想,急投资者所急,真诚服务,主动服务,高效服务,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以“一流的效率、一流的服务、一流的形象”为目标,不断检查和改进工作。
四、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从单纯追求GDP增长向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转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努力实现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事实证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我县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生态和环境成本最小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原则,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建立适合苍溪县情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经济体系。
三是努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我县发展工业,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最大的劣势是太依赖资源。如果长期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支撑经济增长,就会丧失经济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靠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靠管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靠科技建立节约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用资源优势吸引县内外的资金和技术,以资本和技术推进资源的深度开发、转化和产业延伸,从而提升工业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篇: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决定
访问次数: 129 信息来源:六盘水日报 发布日期:2011-04-26 07:19:13 字体:【大 中 小】
(2011年1月15日)
本报记者 黄蜀锦 摄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发展大会精神,现就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化进程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六盘水市因工业而立,也因工业而兴,还将因工业而强。通过“三线建设”以来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5%,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小、结构单
一、产业链短、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带动三次产业加快提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扩大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根本途径,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必然选择,是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任务。在全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整体部署中,省委要求我市要率先发展,为全省作出表率。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市被国务院列为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以及全省实施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把工业强市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战略、核心战略、根本战略,以工业的跨越发展带动全市经
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二、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坚持集聚发展、节约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强做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实现增比、进位、突破,进一步发挥工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主导和带动作用。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500亿元以上。不断发展壮大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业,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
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
三、着力构建六大支柱产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壮大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煤炭产业。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通过资源整合、整顿关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进一步压减矿井数量,提高矿井单产水平,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到“十二五”末,全市煤炭产能达1.5亿吨,产量达1.3亿吨,煤炭产业产值达1150亿元以上。
电力产业。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促进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水电、风电,鼓励利用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地区电源与电网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电力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率,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电力装机达1500万千瓦以上,电力产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煤化工产业。发挥我市煤炭资源优势,按照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建成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全国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到“十二五”末,煤化工产业产值达700亿元以上。
冶金产业。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为重点,完善技术创新制度平台、基础条件平台和服务平台,加快推进首钢水城钢铁(集团)公司扩能改造,建成盘县首黔煤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项目,大力发展特钢、新品及其他钢铁深加工;加快推进铝工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积极发展铅锌、铁合金等产业。到“十二五”末,全市钢产量力争达1000万吨,电解铝30万吨及配套铝
加工,冶金产业产值达550亿元。
建材产业。抓住我市被国务院纳入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的机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新型绿色装饰材料,鼓励投资建设以煤矸石、粉煤灰、钢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废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建材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水泥生产能力达1000万吨以上,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达300万立方米,建材产业产值达60亿元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引进国内一流的优强企业,积极支持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加快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能源、冶金、煤焦产业机械设备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载货汽车、矿山成套装备和铸造加工等装备制造业。到“十二五”末,装
备制造产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
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高新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医药工业、特色旅游商品等新兴产业,促
进产业轻型化、高新化。
高新产业。积极推进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马铃薯、苦荞系列食品、小黄姜、茶叶、果品饮料、猪牛羊屠宰加工为主,巩固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贵州省重要的马铃薯深加工基地、面向东南亚市场的马铃薯产品出口基地。
医药工业。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的地方品种如天麻、杜仲、半夏、喜树、金银花等大宗地道药材,扩大GAP种植基地;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六枝医药工业园区;继续做大六枝大华制药厂和宏奇药业等医药企业,积极引进一批新的医
药企业,加快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特色旅游商品。加大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推动旅游商品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水城农民画、民族银器、蜡染蜡画、刺绣、民族服装服饰、民族乐器、雕刻、编织等产
品,打造一批旅游名牌产品。
五、全面实施工业强市六项工程
(一)实施产业园区建设工程。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都要科学编制产业园区规划,确保园区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集约节约、规模适度、逐步推进的原则,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构建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相对完善的产业加工体系,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强产业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业发展创造条件。鼓励社会投资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运作模式参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厂房建设。主动与发达地区对接,优选一批园区进行东西合作建设,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对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入园项目,在土地使用、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建立园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政策措施、统一管理服务,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实配强管理干部。鼓励设立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公司,广泛吸引外来投资者领办、创办企业。到“十二五”末,建成一批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重点产业园区,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左右,就业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
(二)实施循环经济建设工程。抓住我市被国务院纳入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和省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和鼓励企业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推行清洁生产,拓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途径,鼓励、引导和督促有关企业对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重点在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大力支持利用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砖、粉煤灰生产建材等,提高洗煤废水、矿井水、煤矿瓦斯、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率,积极推广尾矿回填充填新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集中区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到“十二五”末,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40%以上,瓦斯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重点企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
(三)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和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大力选拔懂经济、熟工业、会管理、善服务的党政人才,增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工业发展的能力。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合国有企业特点的干部管理办法,完善党管干部与董事会依法选聘、组织推荐考察和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和“技能型人才输出基地”为目标,加快地方和企业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整合,建设一批中等职业学校,着力培养高技能技工人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满足境内企业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的需求。
(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和全民创业工程。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按国家规定放开民间投资,降低民间资本投资门槛,消除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岐视,营造中小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减少审批事项,压缩审批时限,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成本。制定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目录,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和鼓励全民创业,壮大创业主体,鼓励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伍复员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自主创业。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信贷投放,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典当拍卖、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培育一批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竞争性行业的主力军。到“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比现在增加1000户以上,个体工商户在现
有基础上翻一番,接近10万户。
(五)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积极引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省内外大型企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进行整合重组,鼓励大企业对原材料和能源等要素、上下游产品和市场渠道等环节进行组合,形成围绕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到“十二五”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
(六)实施技改扩能工程。以发展现代工业为方向,加快工业升级转型。按照“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方针,改造提升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充分挖掘驻市大企业的发展潜力,盘活存量,实现低成本扩张。加快中小型煤矿资源整合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大矿帮扶小矿,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采煤机械化程度。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发明创造。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先进工业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把最新技术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走技术创新和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六、大力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一)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大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把招商引资作为投融资的重中之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引资,形成全民招商的格局。积极扩大招商引资途径,明确方向选择招商、规划项目重点招商、依托资源吸引招商、建设园区集中招商、围绕产业配套招商、发动企业以商招商。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对签约项目要全程精细服务;对在建项目,要持续跟踪服务;对投产项目要继续贴心服务。在项目建设中,凡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的项目,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重点引进中央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东部沿海企业到六盘水市投资兴业。
(二)加大财政、金融和土地等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建设和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市、县财政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市、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品种和服务,完善创业投资、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租赁融资等投融资方式。建立商业银行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项目、技术改造所需资金的“绿色评审”通道,加快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统筹安排工业用地,优先保证园区用地指标;制定重大工业项目“点供”办法,确保项目落地;加强工业用地储备,盘活存量土地,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综合利用率。加强交通运输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交通配套能力和城市功能;加快电网建设,改善电源结构,保障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三)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关系。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逐步建立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安全、环保等重大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快产权、土地、矿产、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市场建设,提高市场化程度。大力推进流通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物流体系,鼓励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民间商会等中介组织。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和审批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的总体部署和“1+8”文件精神,着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增强政府执行力。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的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办事环境。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推进网上审批、市县联网审批。大力推行首问首办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领导干部问责制、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公示制、重大项目建设督查制、软环境建设监测制、机关效能投诉机制等制度,切实解决行政不作为、慢
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七、加强对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六盘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及督查工业强市战略各项措施的落实,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要成立相应机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工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协调实行指挥部制,市、县级重大项目分别由市、县级领导干部担任指挥
长,切实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二)明确工作目标。由六盘水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尽快制定工业强市战略规划,将工业强市战略的目标落实到规划和具体的项目上。制定工作目标任务分解方案,将工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市各责任部门也要将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县、特区、区相应部门。各地各部门要确保按时限完成任务。
(三)加强督促检查。市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扎实推进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督查,督查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每年年中和年底,市直各责任部门、各县(特区、区)政府、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汇总上报。
(四)强化考核评价。将工业目标完成情况、招商引资情况列为对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工业发展扶持政策落实的情况列为对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和市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党政干部工作考核挂钩。严格奖惩制度,对在工业强市战略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五)加强交流宣传。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工业发展现场观摩会,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加大对工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工业在富民强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工业强市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促进作用,努力营造全市促进工业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工业强市的理
念深入人心。
各县(特区、区)、各经济开发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市直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于2011年2月底前报市委、市政府。
第五篇:浅析如何加快屏山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浅析如何加快屏山县新型工业化进程
屏山县政府办课题组
近年来,屏山县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打造工业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了屏山工业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屏山现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分析和研究,就屏山县在“十二五”时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屏山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优化的战略机遇。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重心转移至西北部岷江新兴产业带,置身于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宜宾市“长江上游沿江经济轴线”等战略规划叠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依托岷江宝贵的岸线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布局条件,将彻底摆脱封库停建以及库区生态环保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为屏山县综合利用政策,在更大范围集聚要素和配置资源,争取更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建设的综合机遇。借助移民迁建,县域交通路网将优化布局。随着成贵高速铁路、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宜宾至新县城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以及县境内国道、省道、航港码头等迁建工程的竣工投入使用,将形成贯通成渝、川南、攀西经济区,畅通川滇的宜宾市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重要节点,从根本上改变屏山县交通不便的历史,物流通道明显畅通,显著提升屏山县对外开放形象,增强产业承接竞争优势,助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城镇加快发展的带动机遇。“十二五”时期,是屏山县新县城和库区集镇加快迁建、迅速成长的重要时期,随着城镇体系集聚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城
镇规模成倍扩张,城镇人口成倍增长,必将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集聚人气、商气,促进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四)特殊地区发展的特别机遇。屏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向家坝电站库区移民重点县,按照国家大中型水电站移民政策及三峡集团公司惯例,屏山将享有向家坝水电站优惠电量、电价以及其他库区产业发展后扶政策;“十二五”时期,中央把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将为屏山县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打造移民发展和产业支撑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五)享有国家长期实施的普惠政策机遇。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在资金投入、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西部地区特殊倾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优势资源转化、生态安全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入、强化支持。同时,中央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为屏山县争取发展政策提供了重大契机。
综上,在近期内屏山将得天独厚地具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因移民迁建:原有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伴之产业优化升级;工业发展的能源、交通、用地条件明显改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外部平台已经形成;近百亿元的移民投资和各类上级优先扶持项目投资,形成区域内强大的投资拉动效应;城镇化水平在短期内迅速提升,有力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互动。
二、屏山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屏山县经济总量仅占宜宾市的2.3%,综合实力列全省181个县区的第141位。工业化程度低,2010年工业总产值仅14.63亿元,现有工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2010年,屏山县城镇居民可支
配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滞后,园区集聚作用尚未凸显。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滞后,屏山新县城至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尚未实质启动建设,新县城沿岷江至宜宾快速通道建设未实质推进,区位优势尚未根本改善,区域竞争力较弱,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多数入驻企业规模不大、产业关联度弱,难以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三)宏观政策制约影响加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凸显。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金沙江下游库区生态保护区,屏山县面临着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土地、环保、能源等政策日益趋严趋紧,尤其对屏山载能优势产业发展影响较大。
三、推进屏山新型工业化的几点建议
(一)壮大工业支撑。全面实施岷江、金沙江“两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重抓好工业招商,大力发展电力、化工、机械制造、轻纺、酒类食品加工等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做活各类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成长型企业。
(二)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促成屏山融入宜宾市“半小时经济圈”,置身成渝经济区、川南经济区等国家、省、市级发展战略规划叠合部,成为宜宾“川滇黔结合部经济强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的目标,快速协调推进新县城至宜宾快速通道、岷江大桥、乐宜高速公路连接线、国道213线及省道307线迁建、成贵铁路客运专线及屏山站场等工程建设,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三)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按照集中、集约、集群、集成的发展要求,以“一区、两园、四组团”进行开发布局,加快以新发酒类和装备制造业、中-太磷化工为主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强力推进宋家坝、石盘、王场和中-太工业组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发展中小配套企业,促进园区集中集约集成发展。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强化上下游产业的生产链延伸和配套协作,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把屏山县工业园区建成省“7+3”重点产业扶持园区、川南“载能特色产业园区”、川南及宜宾优势产业扩张承接地、宜宾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和宜宾西引西联的重要门户。
(四)夯实能源保障。以省地电集团川南屏山电力调度中心建设为契机,全力争取向家坝电站库区落地电扶持政策,打造工业可持续发展及产业承接廉价能源新优势。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加推进杨寺坝水电站建设,建立健全发供电企业、用电直供企业的电价形成机制,确保县内发电企业电能县内消化使用;继续协调推进周边富余电力整合,积极推进库区“留成电”电网一体化建设,完善优化能源保障体系,打造能源高地,助推新型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