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时间:2019-05-12 00:5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

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发展自驾游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这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路径。

针对地方特色,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滨海、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旅游风情小城镇,可大致开发四大旅游小镇集群模式,即: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城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城镇、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

文化主题小镇是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

旅游城镇综合体是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

旅游产业城镇则是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探索全新的路径。

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

上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大片的工业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模式单一,开发趋同,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配套落后等问题,形成单一产业区和“卧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造成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局面。

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式,即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城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

以政府为主导,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序列,抓好规划的总体性、统筹性和连续性,坚持在思路上一起谋划、在措施上一起推进、在效果上一起体现,促使城镇功能完善。

要做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就要逐步实行“三个一体化”,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新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及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新城镇要与本地资源和综合(行情专区)开发利用一体化,促进产城互动。

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规划能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商务、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城市功能完善。

最后做到“以城促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出现“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

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一体这三大理念。构建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这三维生态。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使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可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与更新。

城市更新不是对旧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置、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善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与更新,进行综合社区的开发。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利用私人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地界定资金的用途和加强使用监督,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开发项目为私人企业所左右,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缺少人文关怀。

同时,要立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

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合并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新型社区发展。

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入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在政府的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社区居民要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

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

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

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发展自驾游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这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路径。

针对地方特色,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滨海、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旅游风情小城镇,可大致开发四大旅游小镇集群模式,即: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城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城镇、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

文化主题小镇是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

旅游城镇综合体是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

旅游产业城镇则是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探索全新的路径。

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

上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大片的工业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模式单一,开发趋同,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配套落后等问题,形成单一产业区和“卧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造成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局面。

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式,即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城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

以政府为主导,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序列,抓好规划的总体性、统筹性和连续性,坚持在思路上一起谋划、在措施上一起推进、在效果上一起体现,促使城镇功能完善。

要做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就要逐步实行“三个一体化”,即: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

新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及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

新城镇要与本地资源和综合(行情专区)开发利用一体化,促进产城互动。

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

注重规划能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加快完善商务、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城市功能完善。

最后做到“以城促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出现“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

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一体这三大理念。构建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这三维生态。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使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可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与更新。

城市更新不是对旧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置、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善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与更新,进行综合社区的开发。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利用私人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地界定资金的用途和加强使用监督,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开发项目为私人企业所左右,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缺少人文关怀。

同时,要立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

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

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合并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新型社区发展。

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入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在政府的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社区居民要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篇:人口地理学考试: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专家纵论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保护城镇新移民利益

推进新型城镇化,我谈四个话题:第一是城镇新移民利益的保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必须要考虑到新移民的利益,考虑新移民是否和老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子女入学、廉租房等权利。第二是城乡统一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第三是城乡统一规划,以城乡统筹的思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的道路、学校、医院等社会设施及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第四是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统筹城乡最低收入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础义务教育。

金融业要积极参与城镇化进程

金融机构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积极参与城镇化的建设进程。第一要实现金融业的统筹发展。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要起带头作用,提升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头作用。中小城市金融机构要以县级市和百强县为重点,加大支持新农村发展的力度,大力支持条件好的中心城镇发展。第二,要继续抓紧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广和建立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三要探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本进入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组织。

从税制上提升西部地区政府的能力

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经济重心越向城镇偏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要可持续、均衡化发展,就必须注意税收和税源不一致的问题——它常常表现为税收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横向转移的问题。在税源的管理和利益的分配上,首先考虑税源地和西部地区,提升西部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影响中西部的发展和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发展。建议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把税制问题作为一个重要事项提上议程,进行相应改革,解决一些问题。

城乡劳动力应有平等的收益权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也就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第二应该有平等的收益权,就是工资权利,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农民因为城乡户籍制度的割裂,工资有所压低。第三还要有平等的社会保障。第四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虽然我们有了社保,但农村和城市相比太低,一次分配本来有差距,这样一来差距更大。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问题,需要解决。

全省要建20个区域中心城市

下一步,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预计可能提高到1.5%的水平;2015年“十二五”期末,希望我省的城镇化率达到48%,在2020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的城镇首位度太高(首位度指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与第二位城市经济总量的比值,用来反映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但没有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后要着力优化。基本建立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镇群为主体,由一个核心城市、20个区域中心城市、300个左右中小城市和重点镇、1500个左右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将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宜宾、泸州、达州、乐山、遂宁等城市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区域中心特大城市,将西昌、康定、马尔康等城市培育为辐射周边民族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成都50年内建成巴黎一级的城市

2003年以来,成都市域城镇化率从48%增长到63%。去年底成都提出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计划用5-8年将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的示范区和高端产业集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用20年左右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像现在的阿姆斯特丹、西雅图、休斯敦一样的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用30到50年时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成为像现在的巴黎、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等一样的世界二级城市。

“田园城市”就是统筹城乡

灾后重建中,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我理解的这个城市目标,不单是大,而是在宜居宜业方面跟世界看齐。“田园”是指,广大农民能够过上跟城里人差不多好的生活。这实际上是统筹城乡的问题。重建后的汶川县水磨镇,就非常符合我心中的田园印象。我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发展大中城市,还要使小城市、县、镇、村都得到发展;也不单是规划建设的问题,需要把规划建设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结合起来。

重视文化传承建设特色城镇

灾后重建中,不少灾区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在保护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许多城镇结合重建实施了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为全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高度重视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城镇。要充分立足资源禀赋,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打造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使区域特色更加浓郁,生活环境更加美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异化推进,与区域化水平相适应,体现阶段性。

争取实现城乡户口的合理置换

对四川的分析表明,城镇常住人口每增加4人,增加1个服务业机会。但也要注意,由于户籍制度附加的功能,农民要转变为市民,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人均为10万元左右,政府现有的财力,难以承受。审时度势,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不是

取消城乡户口的差异,而是实现城乡户口的合理置换,比如可以考虑,农民工及其家属只要退出了宅基地使用权即可获得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权益。

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研究表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会出现加速发展现象,城镇化率在超过30%后也会出现加速发展现象。而目前我省正处在这“双加速”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城镇的发展以合理的城镇规模为基础。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史表明,一个城镇既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规模。合理的城镇规模,既取决于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也取决于农副产品供应、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政府政策等经济社会因素。因此,城镇的发展要考虑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城镇的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具有合理规模的城镇,才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逐步完善城镇体系。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带头和辐射作用。然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而城镇从来都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而往往以城市群和城镇体系的形式存在。城镇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大中小城镇的并存。区域经济总是表现出大中小城镇并存的现象,大城市以中小城市为基础,而中小城市又必然发展为大城市,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逐步递进的关系。不断向上提升城市的发展,是完善城镇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推动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过渡,这既能节约土地等自然资源,又能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指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城市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分工,而城市分工又以城市之间的紧密的协作关系为前提。各地领导应抛弃地方封锁、重复建设的旧观念,树立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新理念,在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基础上,促进共同发展。

注重打牢城镇基础。城镇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城镇的基础。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三通”即交通、通信、融通建设,如建设公路、铁路、管道、水运、航空等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健全发达的通信系统,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高水平现代服务业,以保证城镇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二是强化经济基础,不断发展大产业、大企业,不断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壮大城镇的经济实力。三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现代高科技为基础,打造绿色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和文明城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杨洪波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对四川省情和城镇化现状的再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城镇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不够,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面对的重要课题,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加快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有利于为城市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序聚集,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使生产要素在城市合理组织,先进技术在城市广泛采用,先进生产力在城市不断提高。在推进“两化联动”、“两化”结合方面,我们要看到我省与先进省比差距较大,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联动和有机结合,才能缩小我省与东部先进省的差距,才能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杨洪波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通过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发展,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我省平原地区城市与丘陵地区、三州地区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镇化有序健康协调发展。

杨洪波强调,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研究影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省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先进理念,不断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八大模式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八大模式2014-11-07 中国房地产城镇化联盟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产业发展是基础,也是带动就业聚集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前提。从产业发展方向和整合手段角度考虑,可将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概括为三大路径、八大模式。

一、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

(一)工业聚集带动产城一体化工业的发展,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促使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进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及生活配套的发展,促进城镇化进程。我国的城镇化一直都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发展的,工业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我国原有的以工业为主导带动的城镇化模式,在促进城镇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有产无城等问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新型工业化来推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选择未来型持续成长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的发展阶段,能源重化工和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新型城镇化要想实现与工业化的协同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应抢占产业先机与制高点,以低污染、高就业、高附加值、本地资源优化、产业集群化五个方面作为选择产业的标准,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战略型产业;第二,在产业发展上,要因地制宜。我国整体城镇化速度虽然发展很快,但极度不平衡,不同区域应区别对待。比如,对于一般中小城市以及中西部比较落后的区域来说,高科技产业因其人力资源限制,难于成为突破方向,而先在中东部发展起来的加工工业在这些区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作为城镇化的引擎;第三,进行产业有效聚集,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产城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解决好产业选择、产业链整合发展模式、产业聚集模式、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与战略,并同时形成城市土地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城市公共服务规划、拆迁安置居住、新进人口居住、商业业态发展与商业地产开发、休闲度假地产开发等等,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有机融入园区发展中,构建起产业运营与城市建设的统一蓝图。

(二)市场聚集带动产城一体化无论是因“城”而“市”还是因“市”而“城”,“市”即商品交易中心,都在城市的产生及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古代有因中欧之间的“丝绸之路”而形成的诸多特色城市,今有因商品贸易而获得发展动力的义乌模式、华南城模式等。随着国家政策“以内需消费为第一促进要素”的基本导向,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业态、加快释放消费红利,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与消费密切相关的商贸市场必然也会成为城镇化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引擎力量。随着城市空间布局及功能的不断完善升级,原来多分布于各城市市中心的商贸市场正在逐渐外迁至城市新区或城乡结合部,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形成市场聚集区。市场聚集区在引导生产、搞活流通、聚集配套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并不是单纯的商家聚集,还需要有居住区、学校、医院、银行、通信、超市等生活配套,来满足落户商家的各种需求;需要有餐饮、物流、旅游、宾馆等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就形成了一个产城一体化的带动模式。

(三)逆城市化聚集带动就地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困难、工作压力大等一些“城市病”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城市群的大规模形成为特征的逆城市化正在形成。在这些区域产生了一部分人回流到城郊、乡村等自然环境良好、适宜休闲居住的地区的现象,这就是“逆城市化聚集模式”。与“以生活、工作、居住为主体的长期居留型聚集的城镇化”相反,我国现阶段的逆城市化以短期流动为特征,是以养生、养老、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等消费活动为主,向非中心区、非大城市的旅游度假区、特色资源区、养老区、乡村卫星城区发展,这带动了旅游小镇和卫星城的发展,也形成了中国就地城镇化的重要创新方案和突破点。未来,随着我国收入的整体增长、消费趋势的变化以及健康老人人群的增长,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要充分利用逆城市化结构,把生产、工作和居住这种长期型的聚集和旅游、度假这种短期流动性的聚集结合起来。

二、新型城镇化创新八大模式在以上三种路径下,形成了八种引导新型城镇化的引擎模式。他们以产业方向或整合手段为主,实现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第一,高新科技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高新科技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范围很广,主要以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为主。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两种类型,发展速度非常快;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各国竞争的焦点,发展前景也十分乐观;新材料产业是最大的创新方向,在绿色建筑推广执行、环保治污工程上马,能源资源开发持续提升的推动下,发展机会极大。这一模式受限于知识、技术及人才的制约,一般适合于在知识与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实现大学研究机构及大型企业的聚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前几年的第一批高科技产业区,现在都已经向外扩张,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区域,完全和城市融为一体,比如北京的中关村。第二,加工工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基于中西部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水资源、能源、材料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运输条件、市场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的改善,在产业布局调整中,中西部面临着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加工工业将进一步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并由此形成产业聚集的新机会,带动中西部的城镇化;第三,产业链整合带动的新型城镇化:产业链整合与产业结构升级密切关联,围绕市场聚集、运输便利、能源节省、原材料获取方便、人才聚集、配套集约等六个方面,进行以产业链为主线的延伸与整合,可以实现产业区的聚集效应与延伸发展,并由此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第四,批发市场带动的新型城镇化:批发市场与城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一些小城镇,以本地特色产品为主的批发市场不但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名片,也成为了当地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国、各区域、各地区等不同层级、不同产品的批发市场,形成了多样化的市场聚集模式和聚集区效应,并进一步引导以生产为主的工业聚集以及以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等为主的服务业聚集,引导城市聚集效应;第五,物流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物流产业与市场和交通是紧密结合的,物流产业本身就包括产品的运输、储存、配送、流通加工、客户服务等环节,具备聚集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产业聚集效应,可以进一步整合商贸、餐饮、旅游、观光农业、金融、电子商务等产业,引导产业聚集与产城一体化发展;第六,综合商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商业本身正在成为聚集人气、聚集消费的核心,原来销售商品的购物中心,正逐渐走向包括购物、休闲、文化、教育、体育、健康等城市服务功能一体化的商业综合开发,转化为城市休闲消费客厅、城市休闲聚集场所以及游乐、文化、养生的聚集场所,成为城市新区的引擎,带动城市化聚集效应;第七,大健康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注重,养生养老需求不断增加。以城市郊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区、疗养区为依托,以养生养老为主要功能,整合了医疗康复、疗养、美容、休闲度假、教育等多种产业的养老养生基地,形成了逆城市化聚集,并带动区域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第八,文化旅游产业引导的新型城镇化:旅游以人的搬运实现消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休闲度假为功能,通过旅游吸引核,将人和消费搬运到旅游目的地,通过消费的释放,以其强大的引擎效应和综合带动效应,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就地城镇化的基础。

第五篇: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作者:卢新仁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56更新时间:2009-8-20

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响应全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推进沅陵新型城镇化。我认为必须结合沅陵城镇化发展的实际,立足县情,坚持“四个加快”的发展思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沅陵、小康沅陵。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城镇化水平的差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319国道为连线的官庄、马底驿、凉水井、麻溪铺、筲箕湾城镇带;以沅水为主轴的五强溪、沅陵镇、乌宿、明溪口城镇带;以“沅五”公路为连接线的朱红溪、大合坪、七甲坪城镇带。目前,我县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

(一)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1978年全国有城市193个,建制镇2850个,城 市化水平为17.5%,我县仅有县城为建制镇,城镇人口占6.6%,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均15.6%低9个百分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逐步完善,小城镇发展异军突起,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5.4亿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3%,人均GDP达到1390美元,城市总数增加到661个,其中20万以下的小城市320个,全国建制镇1988万多个,全省城镇化水平38.7%,全市城镇化水平31.1%,而我县城镇化水平只有2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09年,我县城镇化水平只有32.9%,怀化市达到35%。全省提出城镇化水平2010年要达到45%。我县的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脱离。我县的城镇化水平始终落后于工业发展的水平,不仅过去如此,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如“十五”时期,我县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

达到11.4%,而城镇人口年均递增1.5%左右。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56%,而城镇化水平只有30%。

(三)城镇化发展环境是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我县二元结构受计划经济影响和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制约,加之在计划时期因“三线建设”而聚集了城镇人口,后因受经济调整“军转民”的影响,三个军工企业迁离沅陵,产生了城乡彼此封闭,各自循环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城镇化的原动力不足。

(四)依托工业企业建镇,城镇缺乏活力。官庄依托原湘西金矿,麻溪铺依托五二、五三厂,凉水井依托县办企业,五强溪依托电站,明溪口则是因修建凤滩电站而建镇的,各镇并不是依托本地资源,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提高城镇化。我县城镇主要是依赖外力,借住工厂优势而建设的。

(五)政策导向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是城镇规模和区域分布的指导方针,还是城镇的设置体制和产业布局,以及对城镇人口的管理等方面,均由政府决定。由此形成的政策导向,使得我县的城镇化进程受到人为因素的调控和制约。

(六)城镇化水平差距大。我县东部的集镇平均建成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平均人口在1万人左右,而南部、北部的镇人口规模都在5000人以下,建成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有的是“镇级的架子,乡村的样子”。

二、我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与以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相比,借鉴外地经验,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应是:

(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既要纠正过去城镇化滞后的缺陷,又要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的偏差,力求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适度同步发展。要改变将城镇化等同于城镇建设、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规模的认识,防止单纯以基本建设的方式推进城镇化,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手段强制推进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镇发展的诸多现实矛盾,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二)切实提高农民集聚财富的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集聚财富的能力弱。因此,要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渠道,快速提高。

(三)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农村富有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向现代化,就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各方面工作。鼓励农村居民到乡镇所在地和交通相对便捷的公路沿线建房。引导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购房,引导目前生存条件恶劣的边远山村农民逐步向城镇移民搬迁。

(四)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占用和土地流转问题。土地问题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当前的情况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土地征占和土地流转这两个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占用是难免的,但要防止盲目滥占。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必要占用的土地要给予农民或被拆迁户合理的补偿,防止开发商侵占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土地规模化要与国家有关政策对接,要与县情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五)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大中产阶层的比重。世界银行认为,国家GDP达到1万亿美元时,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聚将步入新的航道。美国的GDP总量在1970达到1万亿美元;日本的GDP总量在1978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我国的GDP总量在2000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超过87%,日本的城市化率是64%,而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6%,而我县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2000年只有19.4%,2007年全县城镇化率是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研究我国城乡问题的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盖尔·约翰逊曾指出,日本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年至1995年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2000年至2007年期间,我县每年平均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只有5000人左右。这将大大限制我县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我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新一轮财富增长必需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而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需尽快加大中产阶层的比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六)培植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城镇体系是解决我县“县城不强、城镇不优”的根本举措,由于我县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能只搞集中型的城市化,因为不可能让大部分人都集中到县城居住;由于乡集镇缺乏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也不能只发展分散型的小城镇化。因此,在特色的城镇化类型上,比较适合选择集中型与分散性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县级城市与区域中心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要着眼于把县城打造成为常德、怀化、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安化等市州县周边区域性物流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历史文化旅游中心,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县

城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

(七)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我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机制上,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由市场推动与政府导向相结合、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方式,既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又充分利用民间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促进效率提高的优势。

(八)多样化和合理化的城镇化道路。城建资金来源渠道要多元化,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外,鼓励农民集资建城,可采取批租土地、有偿转让土使用权、合资开发、发行债券、投资入股、贷款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实现各种优势政策。吸引和筹集更多包括公有、民有、外资和农民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政府调控管理的合理化,重点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外延式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式发展为主。

下载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范文

    1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 城镇化的主体是谁?城镇化的方式是什么?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有哪些?„„湖北省两会上,围绕着城镇化的话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五大任务 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命题。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111

    *****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城市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管理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一个优美舒适的生产生......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问题

    浅谈新型城镇化 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农村存在哪些发展上的问题 2、那么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呢? 教学思路: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以前一穷二白的落......

    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