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时间:2019-05-13 11:2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篇: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作者:卢新仁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56更新时间:2009-8-20

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响应全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推进沅陵新型城镇化。我认为必须结合沅陵城镇化发展的实际,立足县情,坚持“四个加快”的发展思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努力构建和谐沅陵、小康沅陵。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城镇化水平的差异。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319国道为连线的官庄、马底驿、凉水井、麻溪铺、筲箕湾城镇带;以沅水为主轴的五强溪、沅陵镇、乌宿、明溪口城镇带;以“沅五”公路为连接线的朱红溪、大合坪、七甲坪城镇带。目前,我县城镇化的主要问题是:

(一)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1978年全国有城市193个,建制镇2850个,城 市化水平为17.5%,我县仅有县城为建制镇,城镇人口占6.6%,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均15.6%低9个百分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的质量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逐步完善,小城镇发展异军突起,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5.4亿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43%,人均GDP达到1390美元,城市总数增加到661个,其中20万以下的小城市320个,全国建制镇1988万多个,全省城镇化水平38.7%,全市城镇化水平31.1%,而我县城镇化水平只有28.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09年,我县城镇化水平只有32.9%,怀化市达到35%。全省提出城镇化水平2010年要达到45%。我县的城镇化水平相差较大。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脱离。我县的城镇化水平始终落后于工业发展的水平,不仅过去如此,现在也没有太大的改变。如“十五”时期,我县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

达到11.4%,而城镇人口年均递增1.5%左右。2007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9.56%,而城镇化水平只有30%。

(三)城镇化发展环境是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我县二元结构受计划经济影响和优先发展工业战略的制约,加之在计划时期因“三线建设”而聚集了城镇人口,后因受经济调整“军转民”的影响,三个军工企业迁离沅陵,产生了城乡彼此封闭,各自循环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使城镇化的原动力不足。

(四)依托工业企业建镇,城镇缺乏活力。官庄依托原湘西金矿,麻溪铺依托五二、五三厂,凉水井依托县办企业,五强溪依托电站,明溪口则是因修建凤滩电站而建镇的,各镇并不是依托本地资源,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提高城镇化。我县城镇主要是依赖外力,借住工厂优势而建设的。

(五)政策导向作用对城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无论是城镇规模和区域分布的指导方针,还是城镇的设置体制和产业布局,以及对城镇人口的管理等方面,均由政府决定。由此形成的政策导向,使得我县的城镇化进程受到人为因素的调控和制约。

(六)城镇化水平差距大。我县东部的集镇平均建成面积为1平方公里左右,平均人口在1万人左右,而南部、北部的镇人口规模都在5000人以下,建成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有的是“镇级的架子,乡村的样子”。

二、我县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与以往走过的城镇化道路相比,借鉴外地经验,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路径选择应是:

(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选择方面,既要纠正过去城镇化滞后的缺陷,又要防止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的偏差,力求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适度同步发展。要改变将城镇化等同于城镇建设、增加城镇人口,扩大城镇规模的认识,防止单纯以基本建设的方式推进城镇化,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手段强制推进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城镇发展的诸多现实矛盾,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

(二)切实提高农民集聚财富的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乡差距大,农民收入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集聚财富的能力弱。因此,要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渠道,快速提高。

(三)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农村富有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走向现代化,就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各方面工作。鼓励农村居民到乡镇所在地和交通相对便捷的公路沿线建房。引导鼓励在外务工人员回乡购房,引导目前生存条件恶劣的边远山村农民逐步向城镇移民搬迁。

(四)处理好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占用和土地流转问题。土地问题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当前的情况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土地征占和土地流转这两个问题。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占用是难免的,但要防止盲目滥占。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必要占用的土地要给予农民或被拆迁户合理的补偿,防止开发商侵占农民的利益。土地流转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土地规模化要与国家有关政策对接,要与县情和城镇化进程相适应。

(五)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大中产阶层的比重。世界银行认为,国家GDP达到1万亿美元时,是一个标志性台阶,意味着财富积聚将步入新的航道。美国的GDP总量在1970达到1万亿美元;日本的GDP总量在1978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我国的GDP总量在2000年达到了1万亿美元。美国当时的城市化率超过87%,日本的城市化率是64%,而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36%,而我县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2000年只有19.4%,2007年全县城镇化率是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5元。研究我国城乡问题的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盖尔·约翰逊曾指出,日本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65%,美国经济起飞过程中,农业人口下降了72%,而中国在1985年至1995年间,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即使包括临时流动人口在内也不超过10%,2000年至2007年期间,我县每年平均从农业人口转移出去的只有5000人左右。这将大大限制我县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张,我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已成为新一轮财富增长必需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而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需尽快加大中产阶层的比重,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六)培植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构筑开放、流动、有序、互补的城镇体系是解决我县“县城不强、城镇不优”的根本举措,由于我县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不能只搞集中型的城市化,因为不可能让大部分人都集中到县城居住;由于乡集镇缺乏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也不能只发展分散型的小城镇化。因此,在特色的城镇化类型上,比较适合选择集中型与分散性相结合,据点式与网络式相结合,县级城市与区域中心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要着眼于把县城打造成为常德、怀化、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安化等市州县周边区域性物流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和历史文化旅游中心,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县

城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镇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

(七)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镇化道路。我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实现机制上,既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也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由市场推动与政府导向相结合、政府发动型城镇化与民间发动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方式,既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又充分利用民间的巨大潜力和市场促进效率提高的优势。

(八)多样化和合理化的城镇化道路。城建资金来源渠道要多元化,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外,鼓励农民集资建城,可采取批租土地、有偿转让土使用权、合资开发、发行债券、投资入股、贷款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实现各种优势政策。吸引和筹集更多包括公有、民有、外资和农民的资金,用于城镇建设。政府调控管理的合理化,重点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实效,不搞“一刀切”,外延式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式发展为主。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

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

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养老宜居、旅游地产和名特绿色旅游商品开发,积极发展自驾游等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优质、舒适、全方位的旅游服务,这是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路径。

针对地方特色,依托自然资源,形成滨海、文化、温泉、滑雪等特色主题旅游风情小城镇,可大致开发四大旅游小镇集群模式,即:文化主题小镇、旅游城镇综合体、旅游产业城镇、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

文化主题小镇是基于文化资源,可以打造文化名城名镇、休闲古城古镇、民族风情城镇、艺术城镇、工艺城镇、商贸购物城镇、电影城镇等。

旅游城镇综合体是依托旅游景区,可以打造各类接待型城镇,借力景区的泛旅游延伸,还可以打造会展城镇、运动城镇、休闲农业城镇等。

旅游产业城镇则是依托于特色资源、特色工业、特色批发市场等,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实现特色旅游与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为城镇化探索全新的路径。

特色风情旅游度假区是建设新型乡村度假区,打造集休闲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养生居住、农民集中安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小镇。

三、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

上一轮的城镇化建设中,以政府为依托、以政策为导向、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及产业结构转型,出现了一大片的工业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但增长模式单一,开发趋同,过度开发、土地浪费、基础配套落后等问题,形成单一产业区和“卧城”、“睡城”和“空城”等现象,造成有产无城、有城无产的局面。

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方式,即把产业和城市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可以把一个组团式区域看作一个复合型城区,除了产业功能外,再加入相关的城市服务功能,使其基础配套设施齐全,有文化设施、娱乐设施、生活设施等。

以政府为主导,把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序列,抓好规划的总体性、统筹性和连续性,坚持在思路上一起谋划、在措施上一起推进、在效果上一起体现,促使城镇功能完善。

要做到“产城互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就要逐步实行“三个一体化”,即: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与相对集中的工业园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共同体;新城镇规划的产业园区与各中心城区产业转移及其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一体化;新城镇要与本地资源和综合(行情专区)开发利用一体化,促进产城互动。

实现“以产兴城”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郊区土地使用效率,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注重规划能吸纳城镇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的产业,要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相结合,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加快完善商务、文化、居住、娱乐等多元化功能,城市功能完善。

最后做到“以城促产”,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防止出现“农村建城,农民离城”现象。通过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鼓励、允许农民依法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促进多种产业共同发展。

遵循产业集群、产业运营、产城一体这三大理念。构建产业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生态这三维生态。才能共同构建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

四、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由于盲目追求“现代化”、“形象工程”和“经济效益”,对旧城大拆大建,使这些最具文化特色的区域迅速消失,造成“千城一面”;与此同时,大拆大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拆迁矛盾突出,原有社会网络被割裂等。可针对城市不同功能区进行改造与更新。

城市更新不是对旧城的完全否定,而是在旧城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新建、扩建和完善。将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纳入城市规划当中,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步改置、集中领导和统一管理,追求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善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大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改造与更新,进行综合社区的开发。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沟通,利用私人资本弥补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要严格地界定资金的用途和加强使用监督,保证项目顺利进行。防止开发项目为私人企业所左右,只考虑经济效益而缺少人文关怀。

同时,要立足城市持续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需要站在城市系统、城市生长发展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实现城市各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协调。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更新中,更需要战略性地解决保护和发展的冲突问题。对城市环境、城市历史、空间特征等宏观因素进行研究,确立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经济产业结构、文化延续性、自然景观等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复合分步实现的城市更新目标体系,指导城市有序更新。

五、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按照统一要求,合并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它不仅以农业产业为基础,还将产业集聚、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衔接起来,是现代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入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建设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以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乡村观光休闲业态为特色,以乡村商业休闲地产为支撑,以田园乡居生活为目标,通过土地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引入、文化特色的呈现、农民就业的解决,进行独立村的改造升级,向旅游综合新型社区发展。

这就需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居民融入三方面的努力来实现。

在政府的层面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优先提供贷款。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保障。

同时,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社区居民要主动融入社区发展,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当中,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篇:探索保险业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

探索保险业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新型城镇化作出重大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保险业将深入落实中央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不断探索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服务新型城镇化是保险业的重要使命

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巨大机遇,面对诸多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深刻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深刻分析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指明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必将引领全国人民积极、稳妥、扎实地开拓城镇化的新境界,谱写出在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篇章。

商业保险是一种现代化的城镇生产生活方式,与城镇化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服务新型城镇化是时代赋予保险业的重要使命。研究表明,保险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较强的互动机制和相关关系,保险是城镇化演进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城镇化率的上升将带来人均GDP的增加,进而带动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同向变化,即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人均保费收入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由此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将为保险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保险业必须主动融入新型城镇化这场波澜壮阔的实践,尊重规律,顺势而为,积极稳妥,改革创新,努力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分享城镇化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好地回馈和支持城镇化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保险业服务新型城镇化大有可为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基本上都是由市场主导的发展进程,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商业保险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社会互助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高度契合。

商业保险作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方式,能够创新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形态。城镇化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巨大。有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至少需要10万元,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

公共投资需求将增加5.9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资金具有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运营成本高、资金回收慢等特点,必须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保险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匹配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为新型城镇化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丰富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方式。从国际上看,保险资金一直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以美国为例,保险业通过投资国债、公司债、房地产及其证券,以及直接投资基础设施等形式,为城镇化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7.5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173项基础设施项目5522亿元,投资保障房项目235亿元,投资7个养老社区项目141亿元。按照目前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和发展趋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票等方式间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总体规模将达到6.12万亿~7.14万亿元;保险资金通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股权和不动产投资等方式,直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金,总体规模将达到1.02万亿~2.04万亿元。

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能够分担城镇化面临的社会保障难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按户籍人口计算只有35%,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还没有享受到城镇的基本公共服务。整合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解决2亿多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重要课题。据测算,在维持现有社会保障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常住的非城镇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全覆盖,国家财政需要增加的支出超过2万亿元。再加上我国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压力和负担。通过商业保险这种市场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促进居民长期私人储蓄,能够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在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了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截至2013年11月底,保险业为居民养老、医疗积累准备金4.5万亿元。2013年前3季度,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共计受托管理资产2383亿元,占企业年金法人受托业务的70%,投资管理资产2611亿元,占市场份额的45%。保险业在全国127个县市参与新农合经办,受托管理资金45.5亿元,向2651万人次赔付与补偿医疗款41.6亿元。保险业在全国22个省的112个统筹地区开展了大病保险,覆盖城乡居民2.9亿人。

商业保险作为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机制,能够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和发展品质。城镇化带来人口、财富、基础设施向城市的大量聚集,大幅增加了经济社会风险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集中性。以自然灾害风险为例,2013年9月瑞士再保险公司发布的城市地区自然灾害风险研究报告显示,616个大城市地区居住着全球近1/4的人口,拥有约一半的全球GDP,由于这些城市多位于沿海沿江地区,使得3.79亿人口遭受水灾威胁,2.83亿人口受潜在地震的影响,1.57亿人口面临强风风险,而且许多城市居民要面临多种灾害风险。除自然灾害风险外,与城镇化相关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等“城市病”问题亦应运而生。通过发展巨灾保险、环境污染保险、汽车保险、公共安全责任保险等,能够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城镇化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镇化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比如,2012年全球约1.4万人因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城市居民,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1860亿美元,保险赔付超过770亿美元,占经济损失的41%。

构建全方位的新型城镇化保险服务体系

保险业将紧紧围绕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深化保险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加强保险产品服务创新,努力构建种类丰富、覆盖广泛、保障全面、优质高效的城镇化保险服务体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保险保障。

以满足居民养老医疗保障需求为着力点,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参与经办业务,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健全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合作机制,继续扩大商业保险机构受托管理新农合、新农保、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社会保障服务的渠道,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第一支柱的运行效率。二是补充基本保障不足,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充分发挥保险机构在精算、投资、账户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拓展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服务领域,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第二支柱健康发展。三是发展商业保险业务,丰富居民保障层次。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养老、医疗保障,做大做强社会保障体系第三支柱。

以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为着力点,优化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一是继续放宽投资比例限制,拓宽投资范围。推动保险资金加大资本市场的投资力度,稳步开放创业板、股票、私募债券等新型市场的投资,促进直接融资业务发展。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和护理机构,鼓励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兼并收购、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健康产业发展。二是推动保险机构积极创新资产管理产品,紧紧围绕城镇化战略,重点投资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领域和产业。三是探索股债结合地投资方式,创新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促进保险资金更加自由灵活地参与城镇化建设。四是研究建立适合区域经济特征的保险产品与保险资金运用相挂钩的投资模式,做到保险资金取之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区域经济,加快形成保险产品、保险投资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良性发展机制。

以健全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为着力点,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是重点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以主要粮食作物和畜产品为重点,扩大农业保险保障范围和覆盖区域,逐步提高保障程度,促进农业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发展多形式的涉农保险。围绕区域和产业发展政策,开发推广“菜篮子”产品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小额信贷保证保险、农房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等新型险种。三是加强和规范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水平。推进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延伸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为农户、农企提供优质服务。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农业保险经营行为。

以发展多种形式责任保险为着力点,提升城镇化进程社会管理水平。一是改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为促进交通管理服务。逐步探索交强险市场化运营模式,完善产品定价与运营机制,适时推进交强险费率区域差异化和公司差异化。二是大力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促

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保部门联合推进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搭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信息化平台,强化环境污染风险防灾防损服务,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体系。三是积极发展食品安全责任保险,促进食品安全。四是建立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积极发展综合治安保险,促进平安建设。

以开拓保险服务新领域为着力点,推动城镇化进程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发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承包工程保险,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海外投资保险和海外租赁保险,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积极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加大对农村银保互动机制的支持推广力度,缓解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快培育科技保险市场,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探索建立保险公司、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共同参与的科技保险产品创新机制,增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建立巨灾保险制度为着力点,加强城镇化进程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一是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国家地理环境、保险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商业保险为平台,以多层次分级分担风险为保障,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制度。二是积极协调相关部委,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和立法保障,搭建全国巨灾保险制度框架,通过中央巨灾基金,统筹地震、洪水等单险种和各试点地区巨灾保险制度。三是积极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先行开展巨灾保险试点探索。作者:项俊波

第四篇:人口地理学考试: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专家纵论四川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保护城镇新移民利益

推进新型城镇化,我谈四个话题:第一是城镇新移民利益的保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必须要考虑到新移民的利益,考虑新移民是否和老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子女入学、廉租房等权利。第二是城乡统一生产要素市场的建立,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第三是城乡统一规划,以城乡统筹的思路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的道路、学校、医院等社会设施及产业布局的统一规划。第四是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统筹城乡最低收入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基础义务教育。

金融业要积极参与城镇化进程

金融机构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积极参与城镇化的建设进程。第一要实现金融业的统筹发展。城市金融对农村金融要起带头作用,提升其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头作用。中小城市金融机构要以县级市和百强县为重点,加大支持新农村发展的力度,大力支持条件好的中心城镇发展。第二,要继续抓紧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进一步推广和建立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担保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第三要探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本进入直接为三农服务的组织。

从税制上提升西部地区政府的能力

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经济重心越向城镇偏移,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国要可持续、均衡化发展,就必须注意税收和税源不一致的问题——它常常表现为税收由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横向转移的问题。在税源的管理和利益的分配上,首先考虑税源地和西部地区,提升西部地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会影响中西部的发展和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发展。建议在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把税制问题作为一个重要事项提上议程,进行相应改革,解决一些问题。

城乡劳动力应有平等的收益权

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也就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第二应该有平等的收益权,就是工资权利,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农民因为城乡户籍制度的割裂,工资有所压低。第三还要有平等的社会保障。第四是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虽然我们有了社保,但农村和城市相比太低,一次分配本来有差距,这样一来差距更大。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问题,需要解决。

全省要建20个区域中心城市

下一步,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预计可能提高到1.5%的水平;2015年“十二五”期末,希望我省的城镇化率达到48%,在2020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的城镇首位度太高(首位度指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与第二位城市经济总量的比值,用来反映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但没有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今后要着力优化。基本建立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川东北四大城镇群为主体,由一个核心城市、20个区域中心城市、300个左右中小城市和重点镇、1500个左右小城镇组成的城镇体系。将绵阳、南充、攀枝花、自贡、宜宾、泸州、达州、乐山、遂宁等城市发展成为百万人口以上的区域中心特大城市,将西昌、康定、马尔康等城市培育为辐射周边民族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成都50年内建成巴黎一级的城市

2003年以来,成都市域城镇化率从48%增长到63%。去年底成都提出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计划用5-8年将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的示范区和高端产业集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用20年左右初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进入像现在的阿姆斯特丹、西雅图、休斯敦一样的世界三级城市行列;用30到50年时间最终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争取成为像现在的巴黎、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等一样的世界二级城市。

“田园城市”就是统筹城乡

灾后重建中,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我理解的这个城市目标,不单是大,而是在宜居宜业方面跟世界看齐。“田园”是指,广大农民能够过上跟城里人差不多好的生活。这实际上是统筹城乡的问题。重建后的汶川县水磨镇,就非常符合我心中的田园印象。我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发展大中城市,还要使小城市、县、镇、村都得到发展;也不单是规划建设的问题,需要把规划建设与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结合起来。

重视文化传承建设特色城镇

灾后重建中,不少灾区的生态文化旅游等在保护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许多城镇结合重建实施了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了新的增长点,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为全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高度重视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城镇。要充分立足资源禀赋,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打造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使区域特色更加浓郁,生活环境更加美好。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差异化推进,与区域化水平相适应,体现阶段性。

争取实现城乡户口的合理置换

对四川的分析表明,城镇常住人口每增加4人,增加1个服务业机会。但也要注意,由于户籍制度附加的功能,农民要转变为市民,包括经济适用房在内的社会保障资金缺口,人均为10万元左右,政府现有的财力,难以承受。审时度势,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不是

取消城乡户口的差异,而是实现城乡户口的合理置换,比如可以考虑,农民工及其家属只要退出了宅基地使用权即可获得城市的经济适用房和社会保障权益。

合理确定城镇规模。研究表明,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会出现加速发展现象,城镇化率在超过30%后也会出现加速发展现象。而目前我省正处在这“双加速”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发展时期,城镇的发展以合理的城镇规模为基础。世界各国城市发展史表明,一个城镇既不是越小越好,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应当有一个合理的规模。合理的城镇规模,既取决于地形地貌、水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也取决于农副产品供应、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政府政策等经济社会因素。因此,城镇的发展要考虑资源的承载力和环境的承载力。城镇的发展既要遵循经济规律,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具有合理规模的城镇,才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逐步完善城镇体系。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带头和辐射作用。然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城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因而城镇从来都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而往往以城市群和城镇体系的形式存在。城镇体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大中小城镇的并存。区域经济总是表现出大中小城镇并存的现象,大城市以中小城市为基础,而中小城市又必然发展为大城市,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逐步递进的关系。不断向上提升城市的发展,是完善城镇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逐步推动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过渡,这既能节约土地等自然资源,又能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指城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独特优势、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城市之间存在着合理的分工,而城市分工又以城市之间的紧密的协作关系为前提。各地领导应抛弃地方封锁、重复建设的旧观念,树立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的新理念,在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基础上,促进共同发展。

注重打牢城镇基础。城镇的发展最终取决于城镇的基础。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三通”即交通、通信、融通建设,如建设公路、铁路、管道、水运、航空等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健全发达的通信系统,发展以金融为核心的高水平现代服务业,以保证城镇内外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二是强化经济基础,不断发展大产业、大企业,不断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壮大城镇的经济实力。三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以现代高科技为基础,打造绿色城市、智能城市、数字城市和文明城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杨洪波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加强对四川省情和城镇化现状的再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省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城镇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城镇功能不断增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还存在发展动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城镇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不够,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推进新型城镇化面对的重要课题,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加快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有利于为城市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序聚集,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使生产要素在城市合理组织,先进技术在城市广泛采用,先进生产力在城市不断提高。在推进“两化联动”、“两化”结合方面,我们要看到我省与先进省比差距较大,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的联动和有机结合,才能缩小我省与东部先进省的差距,才能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杨洪波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通过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发展,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我省平原地区城市与丘陵地区、三州地区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推进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工作。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各级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要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作用,促进城镇化有序健康协调发展。

杨洪波强调,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增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研究影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制约因素、突出问题,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省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先进理念,不断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五篇: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回顾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是党内思想意识从僵化保守到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演绎历史。

按社会重要历史变革来划分大约分两个时期,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8)城市化的滞涨期,和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进程来划分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探索期(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因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质极度匮乏,导致中国长期坚持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至最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因实施计划配给制,不仅人为控制城市即所谓“国家粮”人口的规模增长,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实际是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

2、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城镇化孕育期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解脱的问题,完全自由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开始繁荣,手工业开始萌芽。

3、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萌芽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首次把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补充并给予肯定。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像大邱庄之类的龙头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地小城镇建设概念开始形成,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

4、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后的高速成长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今)。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城镇化的萌芽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地推进,由传统、自然地发展,到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布局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这一时期,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大批小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星罗棋布集约化的小集镇,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内地各省、市纷纷向中央申请成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成熟,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也极具吸引力,这一时期,以外商为代表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一改过往低调发展姿态,猛虎下山般加速在全国布局,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内移,为各地城镇化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二、从富士康产业扩张,看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富士康产业扩张过程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即成熟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撑+稳定的就业人口聚集+完善的综合设施(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配套。因此,从富士康产业模式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窥探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

1、类富士康创新型龙头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拿在中国发展最典型的企业富士康来说,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极速扩张,产业规模呈50%增长。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重,引发社会和媒体极度关注。至2012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5个,总产值超过7651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是专业生产6C(电脑、手机、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创建了多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昆山、廊坊、烟台、太原、秦皇岛、营口、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南京、淮安、广西等),就业人数最高达130万之众,其中,安臵农村剩余人口就业最高达120万左右。要说工业带动城市化,富士康就不愧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城市”,而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就业人口无法统计,其产生的辐射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富士康产业快速扩张,为中国各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就富士康而言2012年人均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按单位占地面积计算产值,更是一个高效产出城市的典型范例。所以人们戏称郭台铭为“市长”应该当之无愧。由此可见,一批新型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高新、创新型巨型龙头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领军。

2、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机遇多,但挑战会更多。

在人口和土地红利即将谢幕之际,新型城镇化战略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为我们创造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升至51.3%。按国际经验,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当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城镇化率要按真正的户籍计算则还要低不少,潜力也就更大。和发达国家比,未来我国至少仍有20多个百分点提升空间。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将推动产业升级,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能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形成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乃至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处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好时机。

其次,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冷静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要使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先行破解城市两大困局。

一是“安居”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商品房市场作为“安居工程”的主力,因被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消费绑架,房地产泡沫一时难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还在无限制膨胀,市民房价收入比已经超乎寻常。“房地产泡沫”迟滞了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意愿,使一大批中低收入阶层在城镇化边缘徘徊,甚至望而却步,而“房叔”“房姐”们还在不断制造城市虚假繁荣掩盖城镇化真相。政府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虽然是国家为解决民生而推行的“安居工程”等惠民手段,也因投入资金和分配机制的瓶颈,面对庞大的刚需团队,要想缓解住房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乐业”的措施难有新突破。过去城镇化的观念就是单纯地城市土地扩张,只是过多的关注基础建设,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口同质化增长和人口质量提升。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放宽了入户门槛,比过去有些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思维痕迹,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城市人口管理还在沿袭过去“三六九等”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外来人口称谓变化上看,经历了从过去的“盲流” “农民工” “劳务工”到现在的“打工者”“建设者”。从对人口管理形式来看,深圳市就经历了从过去的 “暂居证”到现在的“居住证”。“暂居证”也好“ 居住证”也好,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外来人口,要突破最后一里路视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之二,如何化解和消除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城市热点和难点。

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福利、医疗等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中心话题。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市人口安全容量受到极大地挑战。

一方面,后备城市人口队伍庞大,对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极大地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按照09年入学人数创新高来看,2013年的人数会比2012年高不少。每年从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00多万人(含中专、技校),这些毕业大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新型化城市人口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潜在的城市化人口每年至少以1000万递增。

另一方面,城市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认,深圳市将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2015年户籍人口争取达到400万,比目前增长100多万;目前在深圳市实际生活工作的总人口数已经突破1400万人,而深圳户籍人数不到300万,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远远低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深圳市属于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而配套的“软硬”措施严重滞后的典型代表。这种状态的后果不仅会放缓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而且更要有当年敢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做新型城镇化改革先锋。

挑战之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与“伪城镇化”的 “人祸”现象呈蔓延之势。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其根源是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大搞形象工程之类人为城镇化,在配套产业、交通、自然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圈占农村用地,实施“伪城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盲目兴建开发区,曰之“筑巢引凤”式“城市泡沫”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招商引资的政治需求,缺乏科学发展观思维,在配套产业及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始东施效颦式地“人造城”,导致产生大量“城市泡沫”。新型龙头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壮不大。很多地方巢多凤少,甚至麻雀都没几只,其结果是政府融资平台隐形不良债务节节攀升,政府财力不堪重负。

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依赖不能自拔的“房地产泡沫”型。许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卖地收入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财政长期依赖,因此,“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致使“鬼城”层出不穷。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房价从2万多人民币一直跌到3000元,跌去85%。类似康巴什这样的鬼城,在中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山东威海、乳山、天津滨海、上海外环、杭州西城、南昌红谷滩、长沙三角洲、三亚和海南海岸线等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三亚和海南海岸线没有人可以统计出来究竟有多少鬼城。

以上这些都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拔苗助长式有悖自然发展规律的典型案例。这种趋势危害极大,政府如不及早遏制,将会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因此,政府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铁血斩顽疾般果敢和短痛易久安的思维来治理整顿之,唯此方能换取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

三、构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迫在眉睫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变单纯的基础产业城镇化,为文化意识和基础产业城镇化并举,物质产业是基础,文化意识是灵魂,要让未来新型城镇植入更多的健康文化基因,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要让新型城镇具有长久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扶持培植一批创新型极具国际视野的巨型龙头产业,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重塑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打造“高效、节能、环保”新型基础产业群体系

建设新型基础产业群,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石,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将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经营战略调整: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内经济提升,内需开始扩大,因此,要把传统单纯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调整为“内部市场求稳,外部市场求新,”的经营思路,确保新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培植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着力点,坚定朝着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发展可持续性强、群众得实惠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和谐、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化城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和发展新型化城市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人要有尊严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因此,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社会群体间的差别,引入行业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首先必须解决体制上的差别,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一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和改革还不够彻底的结果。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的差别,资源配臵的差别。行业垄断关系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其次就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因地理优劣原因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资源配臵分布也不平衡。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客观现实的原因。目前总的态势是,东部优于西部,南边优于北边,核心城市优于普通边远城市。要打破这一现状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手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意在改变这一历史现状。

3、重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适时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焕发出创新意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赋予改革的勇气,才能大刀阔斧地除弊兴利,永葆青春活力。

四、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既要保证物质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步发展和提升,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自然发展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即规划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自然发展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市场自然规律;政府合理引导,就是因势利导,科学规划,两者关系处理恰当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以对城市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城市顶层设计,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导好城镇化科学有序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自然属性,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农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的前提,并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不能顾此失彼,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三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产业化的关系。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相关的正比例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全文完)

本文写作背景:2013年富士康百万大奖征文大赛 注意:本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城镇化历程分类”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目前属独创。

2、把富士康与城镇化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了,符合富士康利益,也是郭台铭的意思。

3、首提“城市泡沫” 概念,并提由“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观点。

4、新型城镇化概念:就是物质产业城镇化与文化意识城镇化并举。把新型城镇化融入要更多文化元素,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提,此乃首创。

5、委婉地批评深圳市政府“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改革不大胆。

6、文章多次引用“十八大”中央主要领导人“习、李”的讲话和观点,符合“郭”有向中央“示好”的倾向。主要观点:

保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在由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支撑的同时,还必须融入相应的先进文化理念;还必须坚持用市场与计划科学结合的手段加以推动;还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下载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八大模式 新型城镇化创新三大路径&八大模式2014-11-07 中国房地产城镇化联盟对于新型城镇化来说,产业发展是基础,也是带动就业聚集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向......

    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

    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以产业带动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必须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实践创新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堪称扩大内需、推动增长的强大内驱力。“十二五......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范文

    1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提升路径 城镇化的主体是谁?城镇化的方式是什么?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有哪些?„„湖北省两会上,围绕着城镇化的话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积......

    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选择五篇范文

    激发内生动力活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后发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111

    *****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推行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城市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城市管理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一个优美舒适的生产生......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问题

    浅谈新型城镇化 教学目标:1、认识我国农村存在哪些发展上的问题 2、那么新型城镇化新在什么地方呢? 教学思路: 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以前一穷二白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