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樟树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探索

时间:2019-05-12 13:05: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樟树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樟树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探索》。

第一篇:关于樟树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探索

精准定位 规划引领

——关于樟树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探索

刘建民 杨国文

总书记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到点子上,突破一点,带动全局。2015年初,国家发改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提出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樟树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樟树作为江西省唯一的县级市被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进城落户人口进得来、住得下、有保障,是新型城镇化成功最关键的所在。近年来,樟树市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始终坚持差异化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出了一条具有樟树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子。

一、主要做法

樟树市位于江西中部,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人口60万,辖19个乡镇(街道)。樟树市因树而得名,因酒而立市,因药而扬名,因盐而闻世,重点从“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发展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开展试点探索。

1、人为核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深化户籍改革。樟树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安家落户,并在就业创业、子女就学和户籍迁移等方面给予倾斜。凡在城镇有合法稳定收入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父母等均可申请登记落户或挂靠。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大力推进户口“一元化”登记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区分。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市已吸引本市农民、外来经商务工等各类人员2000多人到城镇落户。二是打造双重身份。让进城落户的农民兼具农村村民与城镇居民双重身份。一方面,进城落户的农民与城镇居民同样享受城镇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仍然保留其农村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各项惠农补贴等基本权益,进城落户的农民城里就业有工资,农村产权有收益,双重身份带来双重收益。三是加大民生保障。让进城落户人员享有基本保障。住房方面,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进城人员基本住房需求,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三房合一”和“租售并举”,农民进城购房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养老方面,着力探索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探索实行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联动机制,试点推行城乡居保保费银行代扣代缴等工作,不断完善全市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医疗方面,让转移人口与流入地居民均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等享受重大疾病免费救治政策。教育方面,将转户人员子女和来樟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与城镇居民子女同等享受义务教育待遇。技能培训方面,大力实施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举办返乡农民工SYB创业培训班、联合企业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邀请专家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等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掌握一门就业本领。2014年,樟树举办各类创业就业培训98期,培训农民工5000余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144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902人。

2、钱为关键,投资融资渠道多元化.樟树市大力创新“1+N”模式,解决“钱”从哪里来。“1”即以财政投入来带动。强化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通过本级安排、争取上级支持、整合项目资金等通道,建立完善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力资金保障。从2012年起,樟树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市财政每年安排1100万元专项补贴。全市范围内按路程远近实行1、2、3元客运票价。从2015年开始,再次加大财政投入,每年安排1756万元专项补贴,全市范围内无论远近乘车只需1元钱。城乡客运一体化极大缩小了城乡间的时空差距,刺激了群众进城消费的欲望,农民进城赶集、务工、购房的明显增多。“N”即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通过争取政策性融资、争取商业银行融资、探索债券融资、激活社会资本融资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信贷、债券、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进水的投融资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樟树争取到国开行和农发行城镇化建设资金11亿元;争取到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为昌樟高速公路连接线、新(老)城区雨污分流管网等项目建设贷款资金11.4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营等模式,累计吸纳社会资本达12亿元,分别用于支持污水处理厂二期、药都大桥、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大项目建设。为落实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江西农发行省市县三级共同推进江西唯一县级试点樟树市的整体城镇化建设项目,贷款额度将达27亿元。项目实施后,能加快推动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区域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可实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8万多人,带动3万人就业,实现7.5万人的城镇化。

3、业为根基,因地制宜加速一体化。

按照构建现代城镇体系的要求,以樟树市城区为中心,临江镇为副中心,沿105国道大力发展医药流通及相关产业,沿樟观线大力发展保险设备制造产业,沿清宜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种养业,沿葛玄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通过产城互动,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沿线集镇聚集,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一是打造农业“两区”亮点工程。农业“两区”建设即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阁山镇8个村(居)、118个自然村,按照“确五权六阶段三十七个步骤”,率先在江西全省开展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农村产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2014年,省委强卫书记到樟树进行考察调研,对樟树农业“两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将来还要来看。农村综合改革实验,创新地开发了农村产权制度管理软件系统,搭建起农村产权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使农村静态“资产”变为动态“资本”进入市场。如开展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工作,与农行、农商行分别签订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合作框架协议,累计发放贷款2000余万元。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围绕打造全省乃至国家一流园区的目标,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吸引了一大批国内知名涉农企业纷纷落户。江枳壳种植示范及精深加工、蓝莓种植示范及精深加工、中国药用植物园、果园谷等11家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先后签约入园并开工建设,总投资额达25.4亿元。二是加大特色产业开发扶持力度。樟树产业特色分明,为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在油茶和中药材产业方面,市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油茶产业进行引导扶持。目前,全市已累计发展油茶林面积18.5万亩,其中高产油茶8.5万亩,年产茶油1200吨,产值近亿元,同时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万亩。休闲农业方面,以樟树文化、民俗古居、自然生态和特色产业为依托,开发以阁皂山景区、古海旅游景区为重点的乡村山水游。2015年上半年,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实现综合产值6000多万元。绿色有机、富硒农业方面,全市已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59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达11家,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26个,企业5家,打造出了四特东方韵、玉珠大米、春丝面条(米粉)、春旺山茶油等一批叫得响的绿色品牌。三是加快推动镇村联动建设发展。把镇村联动建设打造成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延伸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打造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平台,使农民身份向“非农”身份自然过渡,实现“就近市民化”和“就地市民化”。阁山镇是樟树市的主要工业区和旅游开发区,紧挨城区,资源禀赋,辖区内有重大旅游项目2个、工业企业20余家,该镇一方面引导农民到企业务工,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的村民到集镇发展加工、餐饮及旅游服务业,使农村人口向集镇聚集。目前,该镇有2300余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3000余农民通过洗脚上岸实现创业致富。2014年,该镇实现财政收入1.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核心。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要让进城落户的农民安居乐业、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益。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应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我市异地就业人员和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让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享受与市民一样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权益。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城镇具有人情味,促进新老市民快速融合。

启示二: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应以农业现代化为根基,以工业化为根本推动力,以信息化为新动力。农业现代化是根基。没有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发展就失去了人口支撑、食品、粮食支撑。工业化是根本推动力。只有二、三产业发展了,才能吸纳更多农民进城,才能实现融合发展,才能避免有城无市、有镇无产的空城。信息化是新动力,是提高经济效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启示三: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制度创新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制度创新保障,就是要让有进城愿望的农民离得开、进得来、住得下、能就业、有学上、有保障,实现从农村到城里扎根的转变。当前,要以户籍制度、土地出让制度、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和城镇行政管理体制为重点进行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把那些附着在户籍制度的服务剥离开来,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土地制度改革就是在保护耕地基础上保护农民利益、节约用地。为此,要建立城镇用地规模结构调控机制、健全节约用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强化耕地保护制度等。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就是解决钱从何而来的问题。为此,要加快财税体制和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启示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要消除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阻碍,即城乡二元结构,而且还要选择正确的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这条路径应该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所以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农村、农业、农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应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同步推进社区服务,为群众就业和生活提供便利条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土地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确保不擅自改变农地用途。

作者:刘建民系樟树市委党校副校长 *** 杨国文系樟树市委党校理研室主任*** 地址:樟树市共和东路156号樟树市委党校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工作工作总结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工作工作总结

按照要求,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工作,现将2018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开展工作

试点任务1:整合现有的农村各类产权流转服务平台,建立市级统一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等各类产权提供交易场所和配套服务。(牵头单位)

推进情况:加强与农业、国土、林业、水务等部门协调配合,积极深入乡镇村寨推介农村产权交易事项,并利用结对帮扶驻村扶贫的时间,加大对农村产权交易工作的宣传;协调配合六盘水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运行;全市15个乡镇街道加挂了“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牌子,盘关镇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窗口”;积极探索开展农村产权产业项目招商合作,已初步形成重点项目推荐快报,并在**市政府网站及微信平台发布宣传。

试点任务2:组织农村有形产权和无形产权交易,开展农村综合产权交易的咨询服务、培训指导、委托管理、信息发布、价格评估、投融资服务、权属变更、折股量化等工作,更好为农村“三变”改革服务。(牵头单位)

推进情况:截止2018年9月28日,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45宗,总交易金额8473.05万元。其中,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33宗,交易金额1724万元;组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鉴证12宗,交易金额6749.05万元;逐步完善咨询服务、培训指导、委托管理、信息发布、价格评估、投融资服务、权属变更、折股量化等农村产权交易工作配套相关制度、办法。

二、存在问题

(一)乡镇村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缓慢,“四级”联动网络平台还未正式运行,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低,场外交易现象仍然存在。

(二)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沟通交流不够。

(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文件执行力不够。

(四)未建立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公司,交易标的资产评估工作无法系统开展。

三、2019年工作计划

2019年主要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协调乡镇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搭建速度,形成有机构、有人员、有窗口的乡镇交易平台体系,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提升群众知晓率,促使农村产权进入市场交易;

(二)针对部门之间协作问题,加强交流联系亲密的合作关系,问题共商、信息共享;

(三)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和指示,健全完善农村产权交易配套制度。

(四)争取引入2-3家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公司,或以建立数据库的方式,储备农村产权资产评估公司,系统开展农村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工作。该项工作现正在筹划之中。

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2018年9月28日

第三篇: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回顾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是党内思想意识从僵化保守到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演绎历史。

按社会重要历史变革来划分大约分两个时期,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8)城市化的滞涨期,和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进程来划分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探索期(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因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质极度匮乏,导致中国长期坚持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至最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因实施计划配给制,不仅人为控制城市即所谓“国家粮”人口的规模增长,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实际是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

2、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城镇化孕育期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解脱的问题,完全自由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开始繁荣,手工业开始萌芽。

3、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萌芽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首次把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补充并给予肯定。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像大邱庄之类的龙头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地小城镇建设概念开始形成,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

4、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后的高速成长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今)。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城镇化的萌芽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地推进,由传统、自然地发展,到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布局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这一时期,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大批小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星罗棋布集约化的小集镇,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内地各省、市纷纷向中央申请成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成熟,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也极具吸引力,这一时期,以外商为代表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一改过往低调发展姿态,猛虎下山般加速在全国布局,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内移,为各地城镇化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二、从富士康产业扩张,看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富士康产业扩张过程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即成熟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撑+稳定的就业人口聚集+完善的综合设施(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配套。因此,从富士康产业模式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窥探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

1、类富士康创新型龙头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拿在中国发展最典型的企业富士康来说,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极速扩张,产业规模呈50%增长。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重,引发社会和媒体极度关注。至2012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5个,总产值超过7651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是专业生产6C(电脑、手机、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创建了多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昆山、廊坊、烟台、太原、秦皇岛、营口、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南京、淮安、广西等),就业人数最高达130万之众,其中,安臵农村剩余人口就业最高达120万左右。要说工业带动城市化,富士康就不愧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城市”,而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就业人口无法统计,其产生的辐射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富士康产业快速扩张,为中国各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就富士康而言2012年人均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按单位占地面积计算产值,更是一个高效产出城市的典型范例。所以人们戏称郭台铭为“市长”应该当之无愧。由此可见,一批新型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高新、创新型巨型龙头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领军。

2、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机遇多,但挑战会更多。

在人口和土地红利即将谢幕之际,新型城镇化战略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为我们创造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升至51.3%。按国际经验,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当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城镇化率要按真正的户籍计算则还要低不少,潜力也就更大。和发达国家比,未来我国至少仍有20多个百分点提升空间。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将推动产业升级,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能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形成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乃至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处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好时机。

其次,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冷静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要使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先行破解城市两大困局。

一是“安居”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商品房市场作为“安居工程”的主力,因被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消费绑架,房地产泡沫一时难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还在无限制膨胀,市民房价收入比已经超乎寻常。“房地产泡沫”迟滞了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意愿,使一大批中低收入阶层在城镇化边缘徘徊,甚至望而却步,而“房叔”“房姐”们还在不断制造城市虚假繁荣掩盖城镇化真相。政府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虽然是国家为解决民生而推行的“安居工程”等惠民手段,也因投入资金和分配机制的瓶颈,面对庞大的刚需团队,要想缓解住房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乐业”的措施难有新突破。过去城镇化的观念就是单纯地城市土地扩张,只是过多的关注基础建设,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口同质化增长和人口质量提升。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放宽了入户门槛,比过去有些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思维痕迹,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城市人口管理还在沿袭过去“三六九等”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外来人口称谓变化上看,经历了从过去的“盲流” “农民工” “劳务工”到现在的“打工者”“建设者”。从对人口管理形式来看,深圳市就经历了从过去的 “暂居证”到现在的“居住证”。“暂居证”也好“ 居住证”也好,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外来人口,要突破最后一里路视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之二,如何化解和消除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城市热点和难点。

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福利、医疗等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中心话题。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市人口安全容量受到极大地挑战。

一方面,后备城市人口队伍庞大,对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极大地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按照09年入学人数创新高来看,2013年的人数会比2012年高不少。每年从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00多万人(含中专、技校),这些毕业大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新型化城市人口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潜在的城市化人口每年至少以1000万递增。

另一方面,城市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认,深圳市将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2015年户籍人口争取达到400万,比目前增长100多万;目前在深圳市实际生活工作的总人口数已经突破1400万人,而深圳户籍人数不到300万,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远远低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深圳市属于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而配套的“软硬”措施严重滞后的典型代表。这种状态的后果不仅会放缓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而且更要有当年敢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做新型城镇化改革先锋。

挑战之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与“伪城镇化”的 “人祸”现象呈蔓延之势。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其根源是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大搞形象工程之类人为城镇化,在配套产业、交通、自然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圈占农村用地,实施“伪城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盲目兴建开发区,曰之“筑巢引凤”式“城市泡沫”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招商引资的政治需求,缺乏科学发展观思维,在配套产业及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始东施效颦式地“人造城”,导致产生大量“城市泡沫”。新型龙头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壮不大。很多地方巢多凤少,甚至麻雀都没几只,其结果是政府融资平台隐形不良债务节节攀升,政府财力不堪重负。

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依赖不能自拔的“房地产泡沫”型。许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卖地收入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财政长期依赖,因此,“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致使“鬼城”层出不穷。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房价从2万多人民币一直跌到3000元,跌去85%。类似康巴什这样的鬼城,在中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山东威海、乳山、天津滨海、上海外环、杭州西城、南昌红谷滩、长沙三角洲、三亚和海南海岸线等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三亚和海南海岸线没有人可以统计出来究竟有多少鬼城。

以上这些都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拔苗助长式有悖自然发展规律的典型案例。这种趋势危害极大,政府如不及早遏制,将会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因此,政府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铁血斩顽疾般果敢和短痛易久安的思维来治理整顿之,唯此方能换取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

三、构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迫在眉睫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变单纯的基础产业城镇化,为文化意识和基础产业城镇化并举,物质产业是基础,文化意识是灵魂,要让未来新型城镇植入更多的健康文化基因,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要让新型城镇具有长久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扶持培植一批创新型极具国际视野的巨型龙头产业,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重塑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打造“高效、节能、环保”新型基础产业群体系

建设新型基础产业群,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石,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将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经营战略调整: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内经济提升,内需开始扩大,因此,要把传统单纯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调整为“内部市场求稳,外部市场求新,”的经营思路,确保新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培植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着力点,坚定朝着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发展可持续性强、群众得实惠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和谐、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化城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和发展新型化城市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人要有尊严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因此,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社会群体间的差别,引入行业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首先必须解决体制上的差别,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一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和改革还不够彻底的结果。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的差别,资源配臵的差别。行业垄断关系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其次就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因地理优劣原因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资源配臵分布也不平衡。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客观现实的原因。目前总的态势是,东部优于西部,南边优于北边,核心城市优于普通边远城市。要打破这一现状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手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意在改变这一历史现状。

3、重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适时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焕发出创新意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赋予改革的勇气,才能大刀阔斧地除弊兴利,永葆青春活力。

四、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既要保证物质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步发展和提升,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自然发展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即规划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自然发展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市场自然规律;政府合理引导,就是因势利导,科学规划,两者关系处理恰当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以对城市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城市顶层设计,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导好城镇化科学有序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自然属性,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农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的前提,并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不能顾此失彼,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三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产业化的关系。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相关的正比例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全文完)

本文写作背景:2013年富士康百万大奖征文大赛 注意:本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城镇化历程分类”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目前属独创。

2、把富士康与城镇化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了,符合富士康利益,也是郭台铭的意思。

3、首提“城市泡沫” 概念,并提由“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观点。

4、新型城镇化概念:就是物质产业城镇化与文化意识城镇化并举。把新型城镇化融入要更多文化元素,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提,此乃首创。

5、委婉地批评深圳市政府“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改革不大胆。

6、文章多次引用“十八大”中央主要领导人“习、李”的讲话和观点,符合“郭”有向中央“示好”的倾向。主要观点:

保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在由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支撑的同时,还必须融入相应的先进文化理念;还必须坚持用市场与计划科学结合的手段加以推动;还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

第四篇:集体土地流转新型城镇化试点

权威人士3日透露,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工作有望于11月前完成。在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得到进一步推进,但可能不会突破现有法律框架。

业内人士介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三部分。截至去年底,全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累计确权登记发证约620万宗,发证率达94.7%,部分地区已全部完成。今年8月底,国土部发文表示,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工作进行抽查。

由于权属关系复杂,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工作进展相对缓慢。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推进,这项工作可能会提前完成。

上述权威人士表示,随着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工作有望于11月前完成。不过,要实现城乡土地同权同价,以及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由交易,恐有一定难度。

未来数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等可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其中,一些东部城市可能会被纳入试点。“扩大试点”有可能成为土地制度改革突破口,进而带动制度破局。

按照国土部工作安排,今年将研究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以及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

为配合土地制度改革,《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可能在年内取得进展。

福建新闻网福州7月16日电(记者 孙贤迅)新型城镇化试点今年7月起在福建全面启动。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6日宣布,福建最早实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石狮市进行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

石狮是福建聚集外来人口较多、产业支撑较为扎实的新兴城市。福建首选石狮为城镇化试点,主要是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上进行探索,以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稳步推进“人的城市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孟芊告诉中新社记者,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重点在人口、土地、规划和行政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结构性、制度性障碍。

据透露,此项试点主要突出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八个一元化”改革,逐步实现传统产业转为现代产业,传统农业转为现代都市农业,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转为本地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乡镇转为街道,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转为全域城市化土地管理制度,具体包含户籍、产业、规划、土地、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六个方面。

在土地方面,石狮将完善土地市场运作体系。福建省政府支持石狮市向国土资源部申报列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平台,统一管理、直接入市,实现土地同地同权同价。

福建一些沿海县、市聚集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山区一些县、市,则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孟芊称,福建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将从多个层面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多样化的探索。

目前,福建还积极推进德化县、光泽县等城镇化试点方案和相关工作。(完)

昨日,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经省政府同意,石狮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方案近日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标志我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将重点推进人口、土地、规划和行政等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城市化发展的结构性、制度性障碍。通过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八个一元化”改革,逐步实现传统产业转为现代产业,传统农业转为现代都市农业,农村居民转为城市居民,外来人口转为本地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乡镇转为街道,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转为全域城市化土地管理制度。

“石狮是我省聚集外来人口较多、产业支撑较为扎实的新兴城市。选择石狮作为城镇化试点,顺应厦漳泉大都市区建设的总体趋势,有利于在经济和社会转型上进行有效探索,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稳步推进人的城市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孟芊表示。

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包含六个方面主要内容——

户籍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人户分离”问题。实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逐步推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向居住证申领人群全覆盖。

产业方面。按照“升级淘汰落后,改造代替关停”的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引导城区传统企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型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现代化物流中心,发展滨海旅游,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建设闽南地区消费中心。

规划方面。编制全域一体空间统筹规划,建立生态控制线管理体系,严格限制城市建设无序蔓延。探索“多规合一”规划管理模式,推进生态控制线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试点。强化规划实施管理的约束性,做到“一张图作业”。

土地方面。完善土地市场运作体系,支持石狮市向国土资源部申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交易平台,统一管理、直接入市,实现同地同权同价。探索征地制度改革,实行“人地挂钩”政策,根据吸纳外来人口的数量,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公共服务方面。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供水、供电、燃气、信息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联网对接,打造智慧城市,形成全域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体系。建立均衡优质的区域教育体系,提高示范性幼儿园覆盖率,所有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机制,构建全覆盖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方式的住房补贴制度。

行政管理方面。根据全域城市化进程和管理服务人口规模,按照“综合化、扁平化”思路,整合行政职能,调整党政机构设置。适时推进镇改街、村改居、社区重划等行政区划调整。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政府聘员制度。

“我省正在研究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城镇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是重要抓手之一。我省将从多个层面选择若干试点,进行多样化探索,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典型,为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积累经验、提供标杆。”?孟芊表示。

据悉,目前德化县、光泽县等城镇化试点方案和相关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我省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陆续推动部分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不同主题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农民工重要聚集地开展农民工市民化试点,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县市开展产城融合发展试点,山区一些县市以发展现代农业、开展土地流转、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等为主题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将出新规

本报讯 在深圳获批就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进行试点之后,作为全国土地主管部门的国土资源部,已经开始考虑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入市交易进行改革——这项工作已经列入国土资源部2013年工作重点。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部署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的研究工作,并有可能在2013年出台。“指导意见”有望就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以外的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有偿出让、交易方式、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

按照中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不能自由流转。

有望直接入市

由于征地补偿按照土地生产价值确定,而交易价格由市场价值确定,从而形成了“土地价差”,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法分享其间的土地增值收益。

“国土资源部正在着手准备制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2013年1月23日,山西、山东等省国土资源厅的官员分别向记者证实,国土资源部已就此问题向地方国土厅局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并将其作为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工作。

对于上述说法,国土资源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在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部署的2013年重点工作中,确实包括“指导意见”的研究、制定和起草。在对该项工作提出要求时,徐绍史表示“研究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

在现行土地管理制度下,包括集体建设用地在内的所有农村土地均须通过征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后,才能入市,一旦“指导意见”出台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将有望突破现有体制,获得直接入市交易的空间。

“土改”新起点

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问题涉及环节较多,“指导意见”有望成为一系列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点”。

在部署研究出台“指导意见”的同时,国土资源部还部署了包括“征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等一系列有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工作。“有的是加强研究,有的是部署试点,工作都围绕着改革展开。”一位地方国土厅官员告诉记者。

多位地方国土厅基层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尽管征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革的对象不同,但在范围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征地范围缩小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扩大需要同步推进。

对此问题,国土资源部已经有所考虑。

“指导意见”中除对范围、程序、交易等环节进行规定和规范外,还将涉及流转收益分配的方式等问题,“这对于其他农村土地产生的补偿、收益的分配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前述国土资源系统的专家称。(据《中国经营报》)

第五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简析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简析

时间:2015-03-20 14:10:2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顾晴

为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发〔2014〕4号)和《关于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的分工方案》(中办发〔2014〕7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1229号)的有关要求,经部门联审和专家评审,同意将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随即,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以后简称《试点方案》)出台。

一、试点方案内容简概

《试点方案》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江苏、安徽和宁波等64 个试点地区名单。二是着重阐述了试点的五大领域,包括探索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完善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凝聚《试点方案》,其可能将带来四大改变:一是试点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会加快。二是试点地区地方债券发行和PPP [1]。融资进程会加快。三是试点地区农地制度改革会加快。四是试点地区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权事权变革会加快。

[1]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2] 城镇化率是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用一个地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即城镇化率=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二、试点方案时间数据解析

试点时间分为三个阶段,2014 年底前开始试点,并根据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到 2017 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2020 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可见表1。

[3] 建制镇:建制镇即“设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镇。建镇的条件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在同一国家,对不同地区和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相应规定。中国建制镇自北魏开始逐步形成,经过调整时期、衰落时期、恢复时期、发展时期。按照建镇标准,搞好规划,合理布局,使小城镇建设真正起到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建制镇的增长,也说明中国国民经济得到持续的高增长,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

[4] 城市化过程曲线: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1975前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也就是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微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以上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停滞,并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从表1可以看到,2013年64个试点地区的城镇化率(按照统计局口径,以常住人口为例)最低为河南省兰考县32%,最高为广东省东莞市89%,其中城镇化率30%以上的有34个地区,城镇化率60%以上的有28个地区。用“城市化过程曲线”[4]分析可得,64个试点地区,一半以上地区已进入加速阶段,其他均处于稳定阶段。到试点结束的2020年,64个试点地区中76%的城市将进入稳定阶段,其余地区也均步入加速阶段。

由此可见,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生产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综合过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是相一致的。

三、江苏试点2000-2013年实例简析

以笔者家乡江苏为例,2000年以来,江苏城镇人口稳步增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全省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3040.81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090.1万,其中2007年突增4000万人,2013年突破5000万人。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人口年均增加157.63万,年均增加4.04%。从城镇化水平看,2000年以来全省城镇化率快速增长,连续突破50%、60%大关,进入城镇化加速的后期阶段。从发展趋势看,全省城镇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41.5%上升到2013年的64.1%,上升了22.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66个百分点,该时期也是历史上江苏人口城镇化速度最快时期。

可见下图

四、力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必要性

城镇是高密度的居住体,简单地说,就是单位土地上集聚了更多的人口,集聚了更多资源的能量,集聚了更多的投资。当前,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关键节点,自身实践和国内外城市发展历史已经表明,以往“摊大饼”的模式无助于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尽快向城镇化的新阶段转型。

(一)城市定位以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

在城市规划和产业建设层面明确设定城市自身定位。摒弃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重外延,轻内在”的弊病。从过去“重规模、重外延、重扩张”的模式转变为更多地着眼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和生态水准。环境是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城市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提升城镇化的质量,首要的就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近几年长时间弥漫在华北上空的雾霾天气再一次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治理环境的紧迫感,坚持绿色、低碳、生态、智慧发展,积极发展以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坚持科学发展和合理保护并重,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二)多层次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注重小城镇建设,强化中心镇作用

城镇系统是由实体性的城镇系统共同构成的地域空间,在城镇系统中,各级城镇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每一层级城镇在其中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中心城市的建设,也要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小城镇介于中心城市与农村之间,既有城市的部分功能,又能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可起到城乡物资交流、信息传递的纽带作用,可充分利用农村原料和能源,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达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同步发展城乡经济的目的。要从全面角度进行通盘考虑,坚持突出重点,打破均衡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梯次推进,有选择、有步骤地优先发展重点城镇,要根据各地特色,从产业基础、配套条件、文化传统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中心镇发展格局。

(三)优化结构,加大产业支撑力度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发展,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与优化,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因此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聚集人力资源,促使企业形成充分竞争,增强创新动力和能力,提高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工业变大变强。城镇化聚集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来的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使服务业范围拓展、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最终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我们要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在壮大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确立城镇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配套产业和服务产业,提高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使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和物质基础,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有效地支撑和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发展的容量与空间,也直接关系到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的道路、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要齐全,园林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整治要同步进行。二是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彻底转变“重建轻管”的观念,大力整治环境“脏、乱、差”,着力加强对建筑、市政、绿化、环卫、市场监督、交通等方面的管理。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经济发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富裕、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集聚集约水平高的现代化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试”什么

时间:2015-03-20 14:15:59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武凤珠

自十八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新要求后,“新型城镇化”就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这条路该怎么走?2015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确定在江苏、安徽两省和宁波等62个城市(镇)开展试点。那么,试点究竟要“试”些什么?

一试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摊机制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次户籍改革的目标是,到2020年,让1亿农业人口实现“城市梦”。而仅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之一的江苏,就有800万农民有望在6年内落户城市。

《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社会成本视角的研究》作者张国胜博士认为,“目前,农民工市民化进展的缓慢,表面上是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土地制度等二元体制改革的滞后,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改革这些制度需要付出相应的社会成本。”

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江苏省财政厅的测算数据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仅社会保障(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保障性住房、就业及子女教育四项,就需要3—4万元/人的成本;若以人均3万元计算,那么800万待落户转移人口需要地方财政新增投入2400亿元。

怎样解决这样一笔高额成本?安徽、江苏、福建晋江、广东东莞等多个试点都原则性地提出了政府合理负担、企业依法负担和个人自愿负担的成本分担机制。其中,江苏省提出了三条具体的路径:

第一,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构建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等投融资机制;重点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的有效途径,规范和鼓励企业通过PPP等模式进入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领域。——分化政府公共设施建设的负担;

第二,初步建立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保障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为核心,地籍清楚、产权明晰、流转有序、收益分配合理的新型农村宅基地制度;创新城乡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励机制,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创新农业现代化发展体制机制,到2020年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0%。——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的经济效益;

第三,创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探索形成以科学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层级少、机构精、效率高、成本低的城市设置机制;调整扩容发展两至三个大中城市,可以考虑通过县市改区成为大中城市,如此可整合提升区域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

对于常住转移人口,江苏省将只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使进城农业人口能够公平、公正地享受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子女义务教育等市民待遇,居民购房、就业培训、社会保险等则需要企业和个人承担部分费用。

二试 完善多元化城镇化投融资体制

据专家测算,2014—2016年我国城镇化投融资总需求将达到25万亿元,其中资金缺口达11.7万亿元。致力于中国城镇化研究的联合智库——“城市中国计划”发布的《探索更为高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项目报告也指出,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如果政府债务控制在60%以内的安全负债空间,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将达20万亿元。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以土地资源融资、财政税收、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模式为主。然而新型城镇化是个长期工程,城镇化率要达到70%至少需要15—20年的时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银行信贷与市场融资的传统融资模式已经难以承载城市扩容的庞大资金需求,构建多元化的、适应中长期投资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对此,《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在顶层设计中作出了政策性的方向引导:“把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编制公开透明的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依据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融资规划,针对不同项目性质设计差别化融资模式与偿债机制;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此次城镇化试点城市分布在东、中、西部的不同地区,其中既有财政充盈、市场化筹资机制较为完善的沿海城市,又有财力较弱、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尚在摸索的西部后进地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因而在试点工作方案中也作出了不同的部署,如:

浙江省宁波市将“争取省级发债资金向本市倾斜”,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编制《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化重点项目引导目录》,明确合作方式、回报预期和运营模式;制定实施《宁波城镇基础设施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创新投融资模式;设立城市发展基金,引入金融机构和战略投资者”,并通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式,“推进国有企业‘瘦身强体’,探索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在“争取省级发债资金向本市倾斜”、“大力发掘PPP模式”、“积极争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运营”以外,还将“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集体资源使用权抵押、预期收益权抵押、大中型农机具和不动产产权抵押‘四权抵押’贷款,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则将“创新发展多层次的产业投融资体系”,“重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创新投融资模式,全方位立体推进产业投融资发展;稳步开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市场,鼓励多种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建设产业园区;鼓励产业基金和风险基金进驻,争创‘新三板’试点园区;政府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完善交易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社会信用和担保体系等基础服务建设”。

三试 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

对城乡结构有深入研究的经济学家华生指出:“城市化的核心就是土地,城市化就是农民进城换了一个地方去住,就是换了一块土地去住,这是本质。”中国有1.68亿外出农民工,这些农民工原有的宅基地、承包地或被低价征收,或长期空置。人员流动性和土地配置灵活性之间产生冲突,与之相关的制度便有了改革的必要。

2012年,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并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方面,也提出要“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这些政策为之后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标明了原则和范围,《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有关农村宅基地的部分,也将以此为依据:

江苏省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之一便是“初步建立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保障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为核心,地籍清楚、产权明晰、流转有序、收益分配合理的新型农村宅基地制度”;

重庆市主城九区不仅将“在率先推进户籍、地票、农村产权制度等系列改革的基础上”,“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列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而且提出了“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主要任务,表示要“充分尊重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意愿,保障其对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有关权益,以市场化方式处置‘夹心房’、‘连体房’等问题”;

河南省洛阳市的政策是,“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保留农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及集体经济收益权的基础上落户”,“自愿进行宅基地和承包地流转的本市户籍农业转移人口对保障性住房具有优先租用权或购买权”;

此外,浙江省嘉兴市、湖北省宜城市、贵州省安顺市、福建省莆田市等试点地区都将 “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明确宅基地权能”,并“拓展各项权能实现形式”,其中,江西省樟树市的目标是,“到2017年,全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五权’登记率达到60%,2020年‘五权’登记率达到100%”。

四试

建立新型行政管理模式

“我国之所以编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因为我国有一些制度阻碍城镇化自然发展。由于城乡制度分割,特别是建立在城乡户籍制度基础上的社会待遇、福利的差异化,阻碍了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说。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的经济强镇,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权限,因受制于传统的行政层级和架构的掣肘,无法获得应有的突破,于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中,出现了“撤镇设市”的新型行政管理模式探索。

从《方案》中可以看到,此次仅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两地成为“镇改市”国家试点。事实上,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的建立并不是只有“镇改市”一种形式。《方案》公布的“试点主要任务”明确提及,“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目的是“探索更加精干、高效的组织构架和行政体制”,“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以副省级城市青岛市为例,青岛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之一是,“小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率先突破,实现‘小政府、大服务’,构建‘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大部制管理体制,推进小城市试点,基本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体制。到2016年,市和区(市)机构精简10%,人员编制压缩5%”,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主要举措有二:

第一,选择符合条件的建制镇实施“镇级体制、县级权限”小城市试点,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赋予县级行政审批、监督服务等管理权限,探索镇级综合执法新模式。允许以大部门制为前提,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第二,探索“政府管理、公司运行”的法定机构管理模式,在董家口经济区、龙泉汽车产业功能区等试行“理事会—管理局”双层管理架构的法定机构试点。理事会负责履行重大事项的决策职能,管理局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和运营,对理事会负责。

新型行政管理模式并无定式,大连市提出要“探索建立机构精简、人员精干、层级扁平、分工明晰、机制灵活的新型管理架构,形成‘小政府、大服务、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石家庄市准备“建立市域综合管理体系和县改市城市‘一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山东省德州市、湖南省株洲市、四川省泸州市等则要“将符合条件的县有序改市”。

“县改市”比“镇改市”有着行政体制上的可施行性,吉林省安图县已经对“行政管理创新、行政成本降低的设市模式”作出了制度上的改进与探索,通过“推行大部制改革,对机构职能部门进行优化重组,减少机构设置。理顺权责关系,加快形成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建立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行政层级、提升管理效率、强化社区自治”;“创新社区行政管理体制”,“推进以楼栋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等方式,逐步摸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县改市”施行方案。

五试

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到2020年,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形成常住人口45万人的规模,成为引领武汉市及周边地区走绿色、低碳、高端、可持续、能推广的城镇化道路标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汉南区实现‘政区合一’,契合四化同步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这是武汉市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之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稳健、长远发展,达成试点地区所预期的目标,首先要从根本上改革制度,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是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顶层设计,也是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据此,武汉市将以“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为核心,综合推进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在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立政企分开的城镇化开发管理体制,按照“全域规划、产城融合、生态新城、城城对接”的理念,完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融合中法两国在城市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经验,切实推进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完善生态示范城的体制机制;

第二,促进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探索有条件的开发区向城镇型政区转型。探索行政服务市场化改革。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推进两区在空间上融合、功能上互补,实现两区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社会事业、领导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发展。——实现行政区与开发区体制机制的融合。

创新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并非简单的行政体系改革,它包括“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制机制、农业现代化体制机制、城市‘多规融合’制度、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以及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创新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人文城市建设”等多项内容,各试点地区也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改革与探索。

比如对于“六个一体化”内涵,江苏省就有着与武汉市不同的定位,该试点地区将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的“六个一体化”,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同时“健全城乡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监管、标准制定、社会保障等制度机制,促进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自由流动配置”。

下载关于樟树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樟树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关于国家新型新城镇化综合试点情况汇报

    县发改委关于国家新型新城镇化 综合试点工作情况汇报近几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区、景区、园区的“一三区”生态旅游精品城市为重......

    主城九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

    重庆市主城九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要点 重庆市主城九区,是重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包括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

    新型城镇化)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大英百科全书)。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论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农机121班 何炳桥 1201140134 摘要: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而......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城镇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战略支撑所在,是最强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当前最大的红利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

    以试点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以试点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李铁 “小政府大社会”应是未来县以下行政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行政能力越强,对于土地财政越依赖,它的资源获取过程中就更多的依靠等级化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