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陈宇学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
大家好,接下来我们看看新型城镇化道路。工业化创造了供给,它给我们生产了更多的产品,提供了更多的服务,那这个更多的产品和更多的服务谁来享受?是我们的人。那我们的人,按照我们现在的一个区域的划分或一个身份的划分的话,现在中国有很多农民,我们有7亿多的农民,剩下的是城里人,目前的这种结构,它对我们的工业化有没有什么影响,大家想过没有。那我们的农民,他的收入相对比较低,那他到了城里以后,农民工的收入相对也比较低,那他们在大城市里头没有自己的住房,那他们整个工作完了以后,老了以后,农民工还要回到农村去。这样的一种结构,它实际上就影响到了我们的需求。经济的发展,你如果只有供给,没有需求的话,你的经济是要停滞的。只有有了有效的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当我们在强调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时候,另一条腿是城镇化,所以十八大报告里头把这“四化”放到一起,看来是很明智的一个选择,也是一个很睿智的选择,城镇化也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最大的红利。
那么,谈到城镇化道路,我在这里也是从党的报告里头,我们先一下梳理一下,做一个引言给大家理出来,党的十六大报告里头首次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此基础上,城镇化进程是快速推进的。待会儿,我们可以给大家数据,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年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十八大报告里头和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头,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未来驱动中国经济高发展的一个主要引擎,我们经济要发展,我们要找动力,要找引擎,找谁呢?要找城镇化,同时把它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大任务。
在这之前,我们党的十七大报告里头对于城镇化道路也做了一系列的描述,我们来看一下,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成小城市和城镇的一个协调发展,十六大提出来了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又进一步地明确了。同时强调了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特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所以,城镇化,它既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的问题,到了一定程度,它也是一个政治的问题。
十八大又特别强调了城市群的发展,说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同时强调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你有大的不行,有了城市群同时要强调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的功能,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的发展,公共服务的提供,吸纳就业的能力以及人口集聚的功能。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我们也要向中小城镇的发展倾斜。
在的十八大报告里头还进一步强调了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不能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不能仅仅是就业的城镇化,还要强调人口的城镇化、人口的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一个全覆盖。现在的农民工和城里人,基本公共服务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同时特别强调,推动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这些都可以把它概括在加快城镇化这样的一个发展战略,或我们的城镇化,我们的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还有我们过去提到的新农村建设,它可以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它也是要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一个协调发展以及经济的一个协调发展。
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一)城镇化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跟大家交流第一个命题,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我们现在的最大红利主要有两个:一个,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另外一个,城镇化,城镇化处理的是人的问题,社会结构的问题,它实际上也是一个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或建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它是我们发展的最大红利。
第一个,城镇化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1978年,城镇化的增长速度或发展速度是很低速的,为什么现在有的国内同志说我们耽误了很多年,实际上它有它的历史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建国初期,我们的经济是很落后的,百业待兴,经济上是落后的,这时候如果我国的农业基础也很差,这时候把我们当初的农民都搬到城里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吃饭问题,吃饭问题就解决不了了,那会儿人绝对是个负面的因素,孩子多了就要吃饭,吃饭,这时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所以,在当时那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城镇化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它的发展当然是很慢的。
特别是我们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1960年、1961年、1962年,我国还有两千万的人口返乡,其中很核心的问题是,没饭吃,要让他们回农村去找饭吃,这是核心意思。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产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时候吃饭不是一个大的问题了,我们都吃饱了,我们的工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的资金也有了,那我们经济发展,这时候需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要劳动力,当然一开始我们这些人进城,这时候就业压力也很大,但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劳动力,就消耗了我们的劳动力,这时候我们的城镇化的速度就会加快。
说到城镇化,它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伴随着一个城镇化。工业化是规模的一个集聚,城镇化也是一个人口的集聚的过程,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它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的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只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很多时候是同步的,或协调得比较好,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以及我们制度的一些安排,我们的工业化走在了城镇化之前,我们待会儿有数据可以告诉大家。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一个标志。
城镇化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它并不以为着说是住在,它意味着你的生产方式,我们现在的第一产业还有百分之三十四点多的就业人口,而第一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又只有10%,那这样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有潜在的劳动力。说到这儿,我插一句,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提到我们的人口红利,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了,当然是基于我们现在的一个生产力水平,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水平,使农村的很多劳动力也转移不出来了,如果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能够提高,农业的土地能够集聚的话,又可以释放出一大批劳动力来,所以它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第一个。
这里有一个图表,我们可以看到,到了2012年的时候,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2.27%,从1978年开始,特别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们的城市化水平直线上升,城市化水平很快。
但我们和我们的工业化水平来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0%多,但我们的城镇化率只有52.27%,而且这样的一个比较的话,很多人还不太认可,为什么?中国现在的城镇化率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是根据我们的常住人口,它不是根据户籍人口,这个常住人口里头有一部分是农民工,还有住满6个月以上的都算到了城里人,所以这样的话,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城市化水平是虚高的,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说按照我们的户籍人口来进行计算的话,那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只有30%,这当然也有不同的测算,有人认为是40%多,有的人更保守地认为是30%多,30%多的城市化水平和60%多的工业化率(工业化水平),这显然是不匹配的,这里头就有深刻的矛盾在里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的话,它可能涉及到整个社会的不稳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因为城镇化率也是一个人口的比较,无论你是户籍人口,还是常住人口。
我们的工业化率,我们在谈到工业化率的时候也告诉大家,我们现在普遍有的工业化水平是非农的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意味着他们不从事农业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比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重已经60%多了,而我们的城镇化率现在只有52.27%,这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如果再严格来讲的话,保守地来说,我们按照户籍人口来讲的话,我们的城市化率只有35%的话,这差了30%多的一个比率,这显然有很多问题了。如农民工的问题怎么解决?社会稳定的问题怎么解决?农民工背后的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怎么来解决?还有未来农业的现代化问题怎么来解决?一系列问题,所以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
因为城镇化建设,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预测,按照现在的水平,到2015年我们的城镇化可以达到55%,到了2020年可以达到60%。
世界银行有一个测算,说我国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这时候中国就从一个农业人口的大国转向了城镇人口的一个大国,这时候我们的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式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同时在这里头,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就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这是第一个。这个的话就体现了,工业化率的水平是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共同促进了工业化率的一个提高,很多人在非农部门来进行就业,即使他的户口或公共服务体系没有跟上,但他的生活方式也是发生了变化的一个过程,这是第一个。
(二)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最大潜力所在
第二个,为什么它是我们的一个巨大的红利呢?就在于城镇化率,它来给我们增加需求。它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的一个最大的潜力所在。什么意思?农民过去在村里,村里的消费是很低的,因为很多东西是自己生产的,不需要到市场上去买,那社会化程度也不够,它不需要有更多的一些服务,那劳动分工也不够,而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讲,劳动分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源泉。这时候,当我们在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来消费需求的大幅增加,很显然的一个事实表明,我们现在的务农的收入是远远低于出外打工的收入了,现在农民的收入更多、更大一块,60%,甚至70%的收入是来自于他出外打工的收入,因为他有了收入必然有办法增加消费,他没有收入,他必然没有办法消费,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到了城里以后,增加了收入就会有消费,这时候就为我们扩大内需,为我们的工业化出一份力,因为工业化提供了产品,如果没有有效的消费需求的话,你这个东西卖不出去。
第二个原因,当我们的农民从农村走到城里,或当我们由过去的散住的农村变成一个城镇的话,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接下来是基础设施的问题,路要修,各种基础设施要上去。如水,水管,上下水,公共的服务设施,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住房建设。农民盖的房子很多是比较粗放的,也不防震,造价也比较低,然后使用的年限相对也比较短,但成为了城镇,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他到了城市里的话,要住房的话就会带来很大的投资需求。事实也表明,中国这么多年的一个房地产业的发展跟农民工的关系不大,因为农民工很多时候,他并不是来了城里能买得起房子,他并买不起,这当然和背后的服务体系是有关系的。当我们未来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让我们的人口市民化以后,必然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住房建设的需求。而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链条也是比较长的,它涉及了200多种产业,会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发展,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这时候农村居民人均资源占有量就会大幅提高,如果真正实现了城镇化,好,村里的农民少了,过去的一亩三分地就会变成一个大的农场,这时候,农业的生产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农业生产就会规模化,那它的现代化管理也就比较好管了,我们经常说我们吃什么都不放心,如果分散的、没有规模化的管理的话,你管理起来就很难,如果有了规模,这样我们的管理成本就可以降低,这时候监管成本也可以降低,监管的效率也会提高,在这种程度下,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就会提高。
城镇化建设衍生了一些重大需求,也有一些预测,未来十年带动居民生活消费需求新增3.5万亿元,农民市民化等。还有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一些规划,城镇的建设,中小城市的发展等都会带来重大的需求。一方面,对城里的发展有好处;另外一个方面,对农村的发展、农业的现代化拥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这里可以做一个数据的对比,2011年的数据,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10%,农业劳动力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4.8%,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的六分之一,第三产业的五分之一,很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说大家也知道,我们的农业人口还是太多了,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那么多人在农村,就会把我们的土地人为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了,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反思我们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农业发展到现在,我们就需要它的规模化、它的现代化,我们可以对比日本,还有欧盟其他一些国家。
日本北海道地区的农场规模是16.45公顷,其他地区是0.95公顷,一公顷等于15亩,大家都可以算一下,欧盟各国平均农场规模多数都在30到35公顷,我们有两亿多的农户,户均土地规模仅有7亩左右,只相当于美国的四百分之一,没有规模怎么产生效益,怎么现代化,怎么加强它的管理?所以,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城里的发展,同时也是农业的发展,也是农村的发展,也是农民的发展,这是第二个方面。
(三)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
第三个方面,城镇化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支撑。我们要转方式,我们要调结构,怎么来转?怎么来调?如我们的企业,或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中国企业的假冒伪劣很多,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为什么会出现假冒伪劣呢?假冒伪劣的消费群体最大的在哪里呢?是在农村。为什么?因为农村的收入相对低,我们有这么大的农村,监管起来也比较难,所以就给这些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因为他的收入比较低,所以他希望你卖的东西能便宜一点,由于便宜,你就会假冒伪劣,而假冒伪劣的东西,由于它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它就更多地到了农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有没有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没有,因为它还有市场需求。如果说我们的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都到了城里来,收入增加了,消费层次上去了,消费升级了,这时候就倒逼我们这些企业要转方式,调结构,推动我们工业化发展。从经济学的方面的话来说,城镇化产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分工协作的效应来推动我们的工业化的进程。有了人,集聚了,就会给它带来消费群体。
第二个,城镇化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服务的发展,也是推动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条件,如一些太阳能,一些新的技术,在城里有了集聚,有了规模效益的话,它用起来成本就会降低,而如果散建在各个村落的话,这时候说明真的没办法用,新技术有的时候也没办法推广。
同时,城镇化带来人力资本和信息知识的一个集聚,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竞争,技术的创新和改善我们的管理,如我们现在提出来我们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怎么节约呢?如果各地农村都居住得很分散,有的东西真不好用,路要不要修,如果不修的话,他没办法走,修的话就他一个人用,这是很大的一个过程性的浪费,发达国家它可以走这条道路,它为了一个人修一条道路,或为了一个人可以由直升机过去把他救出来,但中国的发展阶段以及中国这样一个特殊国情的话,走这条道路显然有点问题。所以,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需要把人、财、物相对地集聚来降低我们的发展成本,提高发展的收益,以及提高我们的发展质量,它也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这是一个。
(四)城镇化是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另外一个,城镇化和收入分配有关系了,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农民一亩三分地,农业的生产效率又很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你一亩地再怎么增加科技含量,你的产量能够达到多少,也是有限的,这个现在已经不是“大跃进”了,“大跃进”可以生产万斤,客观,实事求是地来讲,现在达不到。这时候怎么来提高他的收入,只有通过城镇化,让工业化给他增加就业的机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如果我们现在片面地强调城镇化,不强调工业化的话是不行的,因为到了城里,如果找不到工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作,没有就业,这不就乱了么?整个社会的秩序就乱了。所以,城镇化和工业化要协调发展,城镇化是要通过把这些人到城里人,然后形成就业机会,工业化来为它提供这样的机会,这样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他的收入,这一部分是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提高劳动力的工资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通过就业来解决。
所以,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首先一条是你能不能让这些人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你的收入的最重要的一个来源或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就业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
城镇化以后,有利于服务业产业的发展,服务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城市服务产业也培育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人群最重要的一个产业载体,所以如在现在我们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的服务业产值,特别是北京的服务业产值的比重已经达到70%以上,它需要更多的人。工业或制造业,随着技术的进步,它需要的人会减少,这是很浅显的道理,自动化了,机械化了,用的人会减少。服务业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也包括在里头,最重要的特点,越发展,它需要的人越多。它需要来发挥人的这种才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也给我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来增加我们的收入,这是跟大家交流的第一个问题,树立一个理念,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红利。因为我们的人口红利现在基本上快要没有了,所谓的数量的红利基本上没有了,城镇化的红利是人口的一个布局的红利,过去很多在农村,我们现在很多把它到城里,加上产业的发展,然后提高我们的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发展进程
第二个跟大家交流的(问题),我们说城镇化道路,我们又提出来我国的一个新型城镇化道路,它的内涵是什么呢?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我们来看一下。提到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一个,大家要排出一个理念,政府提出来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话,不仅仅是一个人口的城镇化,户口的城镇化,也不仅仅是城镇面积的扩张,关键还是有产业和就业支撑的城镇化,这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产业和就业支撑的城镇化,那是“空城”这是“死城”那是没有活力的,是没有前途的城镇化。所以我们提到的城镇化必须明确一点,是一个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在这个城镇化里头,既包括人口城镇化,所以这一块的人口城镇化,它就不仅仅是就业的城镇化,什么意思?我年富力强的时候,我来城里打工,等我老的时候,我再回农村,这不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城镇化,我们未来发展的城镇化是人口到城里以后能够享受到公共服务和城里人是一样的,这叫人口的城镇化,人口的市民化,这是我们要追求的一个目标,当然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慢慢地来。同时我们的新型城镇化也是一个土地的城镇化,部分土地要变成城镇土地,要为我们的城镇化有一定的投入,当然这个土地,我们说了要守耕地的红线,这是中央的要求。还有产业的城镇化,什么意思?要提供就业,要有产业的支撑,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城镇化,什么意思?改变的是整个社会的一个体系,大家享受到的是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均等化的,我们在这里,未来不是说有农民工的这样一个说法,然后户籍上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所以,城里形成了一个新型城镇化道理和我们过去的就业的城镇化道路是不一样的,这里头背后有深层次的一些未来的改革。
中国的一个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进程的话,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个,时间上来讲,我们还是要渐进的一个推进,在未来20—30年之间,我们逐步地来提升城镇化率。空间上来讲,自然的一个发展历程我们是先东后西的一个梯次的推进,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这和产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城市的布局来看,城镇化怎么来走?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的,以中小城市为特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然实践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我们后边再具体分析怎么这个问题,我们后边再具体地分析。还有产业的支撑,要把城镇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发展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人口的迁移、就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我们要突出一个理念,新型城镇化要突出一个“以人为本的”的理念,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要从户籍、土地、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是我们未来要推进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这是跟大家交流的第二个问题。
三、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接下来跟大家交流的是关于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然后,我们再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再提出一些对策来。
第一个矛盾,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我这儿有一个数据,2011年底二者相差16.6个百分点,1.5亿进城的农民工没有城镇户口,没有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享受同等的待遇,这是社会的隐患。农民工到了北京来打工,他孩子上学的问题,他的医疗的问题,社会保障的问题,我们知道很多单位现在做得很不错,也要给农民工上“三险”、“五险”,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一定程度得到解决。但还有一个问题,据我调研,有些农民工也比较短视,认为他在这个单位干不了多长时间,他就要换单位,所以,当这个老板提出来要给他交这些保险,单位给他交一部分,然后自己要交一部分的钱,他就不愿意交这部分钱,老板当然从节约成本角度来讲,你不愿意交就不交吧,我把这个钱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给你,好像你这个农民工还赚了钱,但实际上对长久来讲,你的利益是受到损失的。在这里,一方面是整个社会推进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也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问题。农民工这个单位不信任,他有一个想法,当我换了单位以后,我这个保险能不能续上,即使续上了,当我回到农村以后,我这个保险还能不能续上,我这个钱不是白交了么,他是这么一个想法。在这样想法的驱使之下,他就不愿意交保险等,但随着社会诚信体系,以及各类体系的一个融合的发展或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最后达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或进一步的改革,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但现在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他在这里长时间地打工,但他的户籍不在这里,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会影响我们的社会的稳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城里人、农民工,他们整个的教育体系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一个区域里头有各种不同的学校、各种不同的幼儿园,他们的差异或差距还是很大的,一旦出现社会矛盾激化以后,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的长治久安,这是一个。
第二个,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这个问题很严重,我们走城镇化道路,我们现在土地的城镇化水平快于人口城镇化水平,好多城市摊大饼,修大马路,我把城市扩建,你几年不回老家,回去以后各条道路都不认识了,原来一个小的城市,现在就发展得很大,但进去一看,你会发现人很少,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我们有一个数据,1999年到2011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214%,这20年的时间,我们的城镇建成区的面积扩张了214%,是什么概念?而城镇人口仅增长了123%,一些城市盲目建设大马路等,土地资源严重浪费。所以,有专家研究发现:中国这么多年的一个城镇化建设,特别是房地产的发展,和农民工没有太大的关系。农民工进城并不是,或严格意义上的城镇化的发展并不是促进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同时是城里人对房子这样一个不动产的一个追求,改善住房或投资追求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民进城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但关系不是特别大。什么原因呢?地方财政很多依靠土地财政,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城镇化产业支撑明显不足。我们这个城市扩建了,但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足,我们也知道一些地方是人为地在造成,把这个城市人为地造起来,出现了缺乏产业支撑而出现的“空心化”,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它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如有些城市依靠资源,很富,然后就建新城,但它没有其他的产业做执政,这些都是有钱人把房地产给做起来了,但房子再多,你每天也只能睡一张床,所以就带来所谓的“空心化”,这个“空心化”带来了很大的一个资源的浪费。未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怎么把我们的人口,把我们的产业吸引到这些地方去,来让这些城镇化有产业支撑。
第四个问题,我们的城镇化现在体现为农民工过度集中于部分大城市。我们看统计数据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也可以看出来,北上广,集聚的农民工是最多的。这种集聚的话,确实对这些地方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交通的问题、环境的问题、住房的问题,不管它是不是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他来了都要租房子。同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中小城市的城镇化也是带来不利因素,这些这种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背后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大家还是想到大城市里去。什么原因?我们后边可以具体分析,到底我们现在的城市病是个什么样的问题。
第五个表现,城镇化后续资金来源面临着一个巨大的缺口。我们这么多年,依靠土地财政,土地收入是目前城镇化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但未来我们要知道,建设用地我们会受到进一步的限制,土地利用的成本也会不断地攀升,如拆迁,是越来越难拆迁了。经济在发展,这时候你要利用这些土地的成本都会增加,所以你未来的城镇化,你这个资金需要钱,那这些资金怎么来?这都是要解决的问题。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这些问题来跟大家谈一下,我们在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哪些政策的建议,中央或地方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第一个,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还是一个户籍制度的改革,因为户籍制度的改革,现在就涉及到一些利益问题,如北京市的户籍制度改革,能不能一下子放开?这是一个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目标肯定是要放开,就中国现实来讲,怎么来放开?是要整体地推进或逐步地放开,目标是去利益化,城乡一体化,迁徙自由化为目标,大家并不在乎户口本,而在乎的是户口本背后的利益,如上学的问题,如社会公共资源享受的问题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的话,仅仅一个户口本就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是我们过去的二元制度,农民、城里人,外地、本地,这是背后公共服务体系的问题。
所以,结合统筹推进这个户籍制度改革,紧跟着的是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特别是要增强地方财力,1994年的税制改革到现在,中央集聚了一个巨大的财力,但地方政府的财力明显削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让地方财政有稳定可靠的税源,这是未来财税体系改革要注意的问题、要考虑的问题。否则的话,地方财力没钱,很多问题又需要地方来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进城之后又需要地方财政来解决,这时候它没有财力,必然城镇化道理就受限制。
另外一个,户口的登记和财政的问题,如我们现在有很多流动人口,你流动到广东,广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东就说了,是你给我创造的财富,但我就要帮你解决上学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利益问题,但中央拨下去的钱,又是按照它的户籍来拨的,这样的话就不匹配,各地都有意见。所以,如何改革这一个,财政资金的管理来促进户口的管理,这是未来的一条道路,这是第一个方面。
(二)深化土地管理
第二个方面,涉及到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话,说到城镇化,我们现在很重要的一个矛盾是拆迁,土地问题。第二个对策,要深化土地管理。首先一条,要改革征地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权益,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总体规划的控制要建立农村土地的流转制度,如他们的宅基地的问题,他们的耕地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要深化改革的。还有,要积极开展土地的一个综合的整治,是协调各方主体利益,进行配套的制度改革;第三个,也比较关键的是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未来的城镇化道路必须注重规划,必须规划先行,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以严格遵照规划,不能说一个领导来了就换了,过去的规划都不算数了,这样的话给我们的城镇化道路带来很大的麻烦。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当我们的人口到城市以后,而且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到了城市以后,就面临很大的问题,如他的公共服务的问题,基础设施的问题,城里人就觉得压力好大,交通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在这里能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为人口集聚在城市所带来的。
我们这里有一个数据,大家可以来看一下。一个城镇或城镇化道路走得好不好,规划很重要。你看我们的北京堵车堵得很厉害,但你从车的保有量来讲,你是低于东京的,但东京不怎么堵车,这是什么原因?很重要一点是规划。中国的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并不是很高,我们也有数据显示,中国大城市的市中心的密度是偏低的,如和1990年美国的芝加哥、纽约的人口密度来比的话,我们都远远低于它们。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很多城市都要限行?交通堵得一塌糊涂,然后要限号,除了特大城市以外,有些省会城市也加入了限行的行列?什么问题?还是一个规划的问题,我们是人口大迁移,我们是有钱人住在城里,没钱人住在偏远的地方,那些国家的话,有钱人住在偏远的地方,乡村里去,没钱的人住在市中心,有钱人和没钱人也符合“二八定律”,20%的人有钱,80%的人没钱,那你想想,你是让20%的人流动,还是让80%的人流动,80%的人流动,那必然,交通堵塞得也很厉害,当然还有道路的规划等这些问题,还有公共设施的使用等,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把这些改进了,我们的空气污染的问题,整个的一个社会的治安问题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改善。所以,在这里,未来城镇的规划治理就很关键。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第三个措施,住房制度的改革。我们现在受到房地产业(的影响),我们限价,这是堵。按照我的一个理解,增加供给也有利于来降低房价,我们要注意商品房和住房的关系,房地产和住房也不是一个概念。
对于我们这些保障性的住房,这时候政府要发挥增加供给的这只手,如果经济适用房,如廉租房,如公租房,增加它的供给,同时对于我们的农民工,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渐地来给它提供住房保障,这是政府要做的。房地产那一块,商品房,很高的那一块,交给市场来做,同时我们通过税收制度来让它交税,这样的话分体系地来干,各干各的事,市场调控由市场来做,政府应该做的,加大政府的作用的发挥,这样的话来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否则的话,很多推给市场,又买不起房,然后又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当然,在我们建了保障性住房以后,无论是廉租房还是经济适用房,还是公共租赁房,如何加强它的管理,也是很重要一点。不能说我租进去了,我住进去了,就再也不出来了,这当然也带来很大的问题。政府永远要盖房子,这显然也不合理,所以就需要信息系统的建设,当它的收入超过了我们的标准之后,必须让它搬出去,然后让新的进来的人能够有房住,这样的话就把它周转起来了,政府能够提供保障的,不是说让你一辈子住下去了,但收入增加了以后,你就要自己解决你的住房问题,所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管理的问题。
(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个方面,也是我要跟大家聊的最后一个方面。在推动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
首先一个,我们的公共服务能力,让我们农民工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无论是他们的医疗、养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个方面,税收体系的建设,刚才我也提到了,如房产税,如如何增加地方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的一个财税体系的改革,让地方有更多的财力来解决公共服务,提高他们的公共服务的能力。
接下来一个是土地出让金收入的问题,如将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纳入公共财政进行管理,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效率,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否则的话,土地财政只能卖地,这种城镇化不是我们追求的城镇化。在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体系改革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多渠道的一个资金的供给模式,让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有资金,当然在这里,也是要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金进入经营性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这些公共产品,它的市场是失灵的,但不是说这些领域,民间资本就不能进入,民间资本也能够进入,而且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在它的经营模式之下,也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
好,今天对新型城镇化这个问题跟大家做了一个简短的交流,我在最后作一下总结。工业化创造了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所以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和工业化道路紧密地结合,一方面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另外一个方面是新型城镇化道路,在走城镇化道路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城镇化道路是以人为本的一个新型城镇化道路,在这里既包括人口的城镇化,也包括社会的城镇化,也包括土地的城镇化,同时很重要的一点也包括我们产业的城镇化,要注意城镇化道路与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协调发展。当前,我们这个城镇化道路或建设过程中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化我们的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土地管理,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来进一步地促进,相信在我们不断地推进的过程中,在未来的二、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会越走越好,好,谢谢大家!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到底应该遵循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集约用地之路,保障资源长久支撑
由于中国的耕地资源有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介绍说,目前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但用地粗放浪费现象却依然突出。一些城市新区建设盲目扩张,部分工业园区重复布局,这种粗放的用地方式更加剧了我国的用地矛盾。
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时,不顾自身财力,不顾土地等资源的承载力,已经造成很多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说,由于缺乏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出现“睡城”现象,每天早晚高峰,有数十万人在同一时间往返十几甚至几十公里上下班。
“更有甚者,一些城市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幌子、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大搞扩城、造城运动,粗放式占用大量土地,其危害比单宗违法用地事件更为恶劣。”
业内专家表示,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土地资源的粗放方式必须得到改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说,中国是一个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较少的国家,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政策。
针对此,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要基本建立起符合本地区特点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体系,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加大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逐级分解落实“十二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30%的目标任务。
在节约集约用地过程中,加强规划、提高产业聚集度和用地强度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还需注意防止走偏。一些地方将推动农民转为高层、多层居住作为集约利用土地的主要手段之一,却忽视了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农民的就业问题,结果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我国一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盲目撤并村庄、将农民赶上楼,以为可以节约很多耕地。须知许多农民虽已上楼,但还在务农,上楼后农机具、粮食、种子和肥料等没有地方堆放,只能堆在楼下绿地中。农民种地是一种循环经济,如果一味赶农民上楼,不仅造成农业循环链断裂,而且还忽视了庭院经济的收益。
专家表示,土地是农民的核心权益,在集约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重视保障农民的权益,才能为城镇化利用土地资源提供长久支撑。
走绿色低碳城镇化之路,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将为绿色人居、建筑节能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佐军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这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需要进一步推动建筑的低碳化、节能化,建设生态城市。
仇保兴表示,生态城市是系统地降低城市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的发展模式。具体而言,可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小区、绿色产业等,共同构建生态城市。
同时,仇保兴提醒,我国地形非常复杂,气候条件差异大,不同地方的生态城市应该因地制宜,像绿色建筑一样应具有当地气候适应性,需要立足于当地实际,这就要求生态城市的模式是多样化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不能一窝蜂上,不能搞一刀切。
实现低碳、绿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还需注意成本问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一些地方发展低碳城镇的模式存在成本太高、不易推广的问题,并且容易被形式化。单纯追求视觉方面的绿色、低碳效果,不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国外经验表明,实现低碳发展要把握三个因素:政府引导、市场作用、正确的消费观念。
在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群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大打“低碳牌”,建成100多座低碳城镇。该区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配套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灯、节水及绿色交通设施,取缔小锅炉、小烟囱,大力引进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等供暖新技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使百姓过上低碳生活。
走智能城镇化之路,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
智能化发展被确定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之一,这一面向未来的提法激发了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想象空间。
据专家介绍,智慧城市可以使人们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城市运转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涉及面包括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人们可以用手机移动接收和发送关于城市生活的一切信息,看病、上班、出差、休闲都变得轻松愉快,而城市也随之更加智能、绿色、高效、美丽。
令人欣喜的是,智能化城镇正在走向现实。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着手开展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
这些文件指出,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
“让城市做到真正的智能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城市需要两三年,有的城市需要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业内人士、IBM大中华区副总裁范宇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有远景、总体规划和实施步骤,而且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来实施。此外,在信息网络方面,国家要给予高度重视,因为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从长期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在政府投入支撑下将保持高速增长,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城市安防、医疗信息化等领域前景广阔。据业内人士估算,随着我国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发展机会。(《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1期,记者 王永霞 梁晓飞 王政 郭强)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道路
自然辩证法作业
1.中国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城镇化?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1.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与原因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3新型城镇化中“新”含义的理解
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聚集,是传统农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是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非农部门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生产率和较高收益,同时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随着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需要探索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加快郊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顶层设计,在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等多个领域,正确选择和科学决断郊区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传统城镇化道路形成的弊端,深刻把握“新”的内涵。
“新”在理念创新。破解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重大问题,关键是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吸取人类历史上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创新城镇化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树立新的城镇化理念。不能是19世纪欧美城镇化在空间上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引;也不是20世纪拉美城镇化的人口过度聚集,城镇化关键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解决人的问题。
“新”在适应技术创新要求。随着信息化革命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过去那种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便利和能源的集约节约利用而呈现的工业集聚现象,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由此影响到城镇化空间形态发展在未来的基本走向。城镇发展的整体模式不再仅局限于交通线路而呈星状的廊道特征,而更趋向一种匀称状态,新型郊区地块更大,密度更低。随着区域的专业分工和内部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加强,城镇体系最优分布格局将发生根本性变革,由原来的单中心过渡到多中心,逐步演化为网络化布局结构。实际上,在党的重要会议上已经多次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多元化发展的路径。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这种网络化空间布局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与当前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的。
“新”在制度创新。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过程。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二者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按照市场的逻辑,推进制度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带有的两大制度特征,也是城镇化进程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制度性约束:一方面,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制度障碍及其背后隐含的福利因素筑就了城镇化的高成本门槛,造成了农民进城的阻力。另一方面,进城农民与村集体的产权关系无法理清,无法有效处置在农村的集体资产,形成难以割断农村的财产脐带。加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资源禀赋结构的约束,形成大量的结构性问题。
1.4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途径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2.结合自己的专业,新型城镇化给大学生带来了哪些机遇?
随着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推进,城市管网将不断的健全和完善,在暴雨或特大暴雨的情况下城市内涝逐渐消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会越来越少,城市污水的处理设施逐渐完善,生态环境将不断得到改善。于此同时,城乡农村的规划,建筑行业、市政行业也将在农村城镇当中得到普及,农村的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将达到全面覆盖,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有力的途径。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将给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机动化并举快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迅速增长。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随之而来的是遍及全国的严重大气污染和常规环境污染,走低碳化的道路已然是迫在眉睫。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建立在以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实施的,而是在考虑各方面因素上,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的。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为新一代的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新的就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
第四篇:如何理解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集约型的城镇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城镇化”,而是从过去的“物”的城镇化转变为“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不再是以往钢筋水泥式的粗放型城镇化,而是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大力推进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拉动城镇消费增长,追求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惠民型的城镇化。它不再只是追求简单的城镇规模扩张和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是注重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目的是让农村的居民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最终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
第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融合型的城镇化。它不光注重城市规划与发展,而是更加强调城乡统筹发展与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将着眼于以城带乡,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改善社会资源在部门间、地区间、人群间的配置,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推动以工促农,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协调发展。
第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型的城镇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推动未来城镇化向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新型城镇化将城市建设融入生态系统,并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其中。通过推行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城镇、生态园区、生态企业和生态产业体系,进而营造一个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宜居环境。
第五,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改革型的城镇化。它重在体制变革、结构调整,以及谋求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是在就业为先、市民化为本的主导思想下,变革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关联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财政及行政管理体制等,促进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第五篇: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
邹少宏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必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政府如何科学地指导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将是现在乃至未来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回顾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就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思想解放的历史,是党内思想意识从僵化保守到开放灵活与时俱进的演绎历史。
按社会重要历史变革来划分大约分两个时期,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界点,分为改革开放前(1949-1978)城市化的滞涨期,和改革开放后(1979-至今)的高速发展期。
按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进程来划分为:
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探索期(1949-1978)。计划经济时期因国内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化水平不高,物质极度匮乏,导致中国长期坚持毛泽东的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至最后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战略思想。因实施计划配给制,不仅人为控制城市即所谓“国家粮”人口的规模增长,反而促进农村人口增长,城市人口向农村转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下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后实际是与当时的经济规模和工业化水平不高密切相关。
2、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城镇化孕育期即“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1979-1984)。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效率开始提高,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自己的温饱问题,又解决了长期束缚在土地上不能解脱的问题,完全自由地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家庭作坊式的小农经济开始繁荣,手工业开始萌芽。
3、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萌芽期,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1)。这一时期,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首次把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一种补充并给予肯定。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像大邱庄之类的龙头乡镇企业,集体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意识地小城镇建设概念开始形成,小城镇建设已初见雏形。
4、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后的高速成长期,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至今)。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从此,中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从城镇化的萌芽期到现在,中国经历了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大刀阔斧地推进,由传统、自然地发展,到政府科学引导合理规划布局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6~2000)政府主张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这个阶段的主张,造成了中小城市发展迅速,但大城市发展滞后;这一时期,以华西村为代表的大批小型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形成了星罗棋布集约化的小集镇,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城市转移,人口红利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2001~2005)政府强调要兼顾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解除了对于大城市的发展限制,从允许农民工进城到鼓励支持态度的转变,推动了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内地各省、市纷纷向中央申请成立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的经济开发区也开始成熟,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配套政策也极具吸引力,这一时期,以外商为代表的富士康科技集团一改过往低调发展姿态,猛虎下山般加速在全国布局,一大批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内移,为各地城镇化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06~至今)政府主张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二、从富士康产业扩张,看新型城镇化的未来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中国制造业的繁荣。富士康产业扩张过程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发展的结果,即成熟的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支撑+稳定的就业人口聚集+完善的综合设施(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配套。因此,从富士康产业模式及产生的社会效应可以窥探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和方向。
1、类富士康创新型龙头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就拿在中国发展最典型的企业富士康来说,1988年,在深圳开办只有百来人的工厂,之后极速扩张,产业规模呈50%增长。投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力度之重,引发社会和媒体极度关注。至2012年底,富士康在全国相对成熟的基地已超过15个,总产值超过7651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是专业生产6C(电脑、手机、消费性电子产品、汽车等)产品及半导体设备的高新科技集团。在中国大陆等地拥有上百家子公司和生产基地,在国内华南、华东、华北、西部等地创建了多个科技工业园区(深圳、郑州、成都、重庆、武汉、昆山、廊坊、烟台、太原、秦皇岛、营口、北京、杭州、天津、上海南京、淮安、广西等),就业人数最高达130万之众,其中,安臵农村剩余人口就业最高达120万左右。要说工业带动城市化,富士康就不愧是一个典型的拥有百万人口的规模“城市”,而围绕富士康形成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就业人口无法统计,其产生的辐射效应更是无法估量。富士康产业快速扩张,为中国各地方政府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战略做出了巨大贡献。仅就富士康而言2012年人均年产值就达70多万元,按单位占地面积计算产值,更是一个高效产出城市的典型范例。所以人们戏称郭台铭为“市长”应该当之无愧。由此可见,一批新型产业,将是未来新型城镇化的主力,而以富士康为代表的高新、创新型巨型龙头产业将会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领军。
2、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机遇多,但挑战会更多。
在人口和土地红利即将谢幕之际,新型城镇化战略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新型城镇化将为我们创造新一轮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期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李克强总理多次表示,中国未来几十年的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升至51.3%。按国际经验,这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当下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基本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城镇化率要按真正的户籍计算则还要低不少,潜力也就更大。和发达国家比,未来我国至少仍有20多个百分点提升空间。每一个百分点的城镇化率,对应的都是上千万人口以及数以万亿元计的投资和消费。城镇化步入加速推进阶段将推动产业升级,在带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能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同时形成驱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乃至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正处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大好时机。
其次,在未来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我们还要冷静应对三大挑战 挑战之一,要使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到这个城市,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先行破解城市两大困局。
一是“安居”的包袱越来越沉重。商品房市场作为“安居工程”的主力,因被投资和投机性房地产消费绑架,房地产泡沫一时难有效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还在无限制膨胀,市民房价收入比已经超乎寻常。“房地产泡沫”迟滞了进城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与意愿,使一大批中低收入阶层在城镇化边缘徘徊,甚至望而却步,而“房叔”“房姐”们还在不断制造城市虚假繁荣掩盖城镇化真相。政府保障性用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虽然是国家为解决民生而推行的“安居工程”等惠民手段,也因投入资金和分配机制的瓶颈,面对庞大的刚需团队,要想缓解住房需求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乐业”的措施难有新突破。过去城镇化的观念就是单纯地城市土地扩张,只是过多的关注基础建设,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城市人口同质化增长和人口质量提升。近些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市在对待外来人口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放宽了入户门槛,比过去有些进步,但仍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带有计划经济思维痕迹,深层次的户籍制度改革仍然是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城市人口管理还在沿袭过去“三六九等”的管理模式。比如:在外来人口称谓变化上看,经历了从过去的“盲流” “农民工” “劳务工”到现在的“打工者”“建设者”。从对人口管理形式来看,深圳市就经历了从过去的 “暂居证”到现在的“居住证”。“暂居证”也好“ 居住证”也好,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外来人口,要突破最后一里路视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挑战之二,如何化解和消除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趋势所带来的城市热点和难点。
在城市人口密集的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解决外来人口的住房、教育、福利、医疗等问题,是历年“两会”关注的中心话题。城市人口膨胀使城市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城市人口安全容量受到极大地挑战。
一方面,后备城市人口队伍庞大,对一线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生活造成极大地压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按照09年入学人数创新高来看,2013年的人数会比2012年高不少。每年从全国各大中专学校毕业的就业人数高达1000多万人(含中专、技校),这些毕业大军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成为新型化城市人口的主力。也就是说中国潜在的城市化人口每年至少以1000万递增。
另一方面,城市非户籍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据《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认,深圳市将加快扩大户籍人口规模,2015年户籍人口争取达到400万,比目前增长100多万;目前在深圳市实际生活工作的总人口数已经突破1400万人,而深圳户籍人数不到300万,只占总人数的20%左右,远远低于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深圳市属于人口城镇化快于土地城镇化,而配套的“软硬”措施严重滞后的典型代表。这种状态的后果不仅会放缓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深圳市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摒弃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而且更要有当年敢吃螃蟹的改革勇气,做新型城镇化改革先锋。
挑战之三,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与“伪城镇化”的 “人祸”现象呈蔓延之势。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其根源是很多地方政府迫于政绩压力大搞形象工程之类人为城镇化,在配套产业、交通、自然资源开发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大量圈占农村用地,实施“伪城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盲目兴建开发区,曰之“筑巢引凤”式“城市泡沫”型。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满足加快城镇化步伐和招商引资的政治需求,缺乏科学发展观思维,在配套产业及配套措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开始东施效颦式地“人造城”,导致产生大量“城市泡沫”。新型龙头产业进不来,传统产业壮不大。很多地方巢多凤少,甚至麻雀都没几只,其结果是政府融资平台隐形不良债务节节攀升,政府财力不堪重负。
二是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产生依赖不能自拔的“房地产泡沫”型。许多二三线城市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卖地收入成了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致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财政长期依赖,因此,“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致使“鬼城”层出不穷。鄂尔多斯康巴什,一个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房价从2万多人民币一直跌到3000元,跌去85%。类似康巴什这样的鬼城,在中国可以说是星罗棋布。山东威海、乳山、天津滨海、上海外环、杭州西城、南昌红谷滩、长沙三角洲、三亚和海南海岸线等等,北有鄂尔多斯,南有三亚和海南海岸线没有人可以统计出来究竟有多少鬼城。
以上这些都属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拔苗助长式有悖自然发展规律的典型案例。这种趋势危害极大,政府如不及早遏制,将会诱发中国式“次贷危机”。
因此,政府要以壮士断腕之决心、铁血斩顽疾般果敢和短痛易久安的思维来治理整顿之,唯此方能换取未来经济发展的健康环境。
三、构筑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迫在眉睫
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变单纯的基础产业城镇化,为文化意识和基础产业城镇化并举,物质产业是基础,文化意识是灵魂,要让未来新型城镇植入更多的健康文化基因,形成先进的文化理念,要让新型城镇具有长久生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城镇化体系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扶持培植一批创新型极具国际视野的巨型龙头产业,继续深化改革现有的社会、经济体制,重塑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
1、打造“高效、节能、环保”新型基础产业群体系
建设新型基础产业群,是形成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基石,因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再造,将是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一是经营战略调整: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开始衰退,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态势,国内经济提升,内需开始扩大,因此,要把传统单纯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调整为“内部市场求稳,外部市场求新,”的经营思路,确保新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争在动荡的世界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提升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保持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就必须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培植一批低能耗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百年老店”。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举。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作为着力点,坚定朝着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少、发展可持续性强、群众得实惠多的方向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构建和谐、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
构建新型化城镇,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和发展新型化城市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国家和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人人要有尊严地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经济成果,因此,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社会保障体制,逐步缩小地域差别、行业差别、社会群体间的差别,引入行业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
首先必须解决体制上的差别,即所谓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差别。这一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仍然是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是思想解放和改革还不够彻底的结果。具体表现在社会福利的差别,资源配臵的差别。行业垄断关系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其次就是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因地理优劣原因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资源配臵分布也不平衡。造成这一现状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客观现实的原因。目前总的态势是,东部优于西部,南边优于北边,核心城市优于普通边远城市。要打破这一现状既要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职能,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手段。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意在改变这一历史现状。
3、重塑“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指导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的思想武器,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理论依据,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精髓。科学发展观、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适时提出,就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也强调指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坚持改革,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才能不断焕发出创新意识,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赋予改革的勇气,才能大刀阔斧地除弊兴利,永葆青春活力。
四、正确处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几个关系
新型城镇化,既要保证物质经济和文化意识同步发展和提升,又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向前推进。因此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正确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要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处理好自然发展与政府引导的关系,即规划引导与市场推动的关系。自然发展就是尊重市场经济自然发展规律,不违背市场自然规律;政府合理引导,就是因势利导,科学规划,两者关系处理恰当可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要以对城市未来发展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城市顶层设计,牵头组织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形成高水平的城市规划,引导好城镇化科学有序健康推进;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发展的自然属性,不能拔苗助长。
二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新农村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城镇化是实现新农村的前提,并带动新农村的发展。新农村是基础,推进城镇化,要靠夯实“三农”基础来支撑,不能顾此失彼,要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三是要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和新型产业化的关系。许多近现代城镇的初期发展主要是靠工业化带动的,工业化是龙头。近现代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相伴而行、相互促进的统一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同步性,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一般呈密切相关的正比例关系。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就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聚集,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同时,随着城镇劳动力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会不断满足工业化升级对劳动力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会使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并且日趋多样化和高级化,这会进一步推动工业化向更高阶段发展。(全文完)
本文写作背景:2013年富士康百万大奖征文大赛 注意:本篇文章的几个亮点
1、“城镇化历程分类”有别于其他专家学者的,目前属独创。
2、把富士康与城镇化很好的联系在一起了,符合富士康利益,也是郭台铭的意思。
3、首提“城市泡沫” 概念,并提由“城市泡沫”催生“房地产泡沫”观点。
4、新型城镇化概念:就是物质产业城镇化与文化意识城镇化并举。把新型城镇化融入要更多文化元素,目前还没有专家学者提,此乃首创。
5、委婉地批评深圳市政府“思想解放”还不够彻底,改革不大胆。
6、文章多次引用“十八大”中央主要领导人“习、李”的讲话和观点,符合“郭”有向中央“示好”的倾向。主要观点:
保持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在由一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支撑的同时,还必须融入相应的先进文化理念;还必须坚持用市场与计划科学结合的手段加以推动;还必须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