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四化”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4)02-0096-04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施政举措,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及其特征
(一)何谓新型城镇化
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说要否定城镇化道路,而是为了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什么是新型城镇化?作为对应,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旧城镇化。“旧的城镇化有三种模式:一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开放及要素自由流动式,大致上说,这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城镇化的路径;二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的封闭及要素行政配置式,这以苏联东欧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为代表;三是市场化进程中无序拓展式,这以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模式为代表”。对比旧城镇化,我们可以把新型城镇化界定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城镇化。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也就是其特征是什么?从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中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其若干特征。
1.坚持以人为本。李克强明确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中国有2.6亿农民工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原来制约中国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了“三元结构”,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的难度。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要解决好新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共服务问题,要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
2.坚持城乡统筹。从生产要素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等方面人手,找准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加快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城乡是一体的,城市问题解决了,农村问题也要解决,这样中国才能更和谐、更健康地发展。
3.坚持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在描述“美丽中国”时指出,“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大发展的同时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无疑已成全社会的共识。
4.坚持走集约之路。新型城镇化“新”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集约”。所谓“集约”就是让单位面积承担更多的人口和资本。“集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城镇用地的产出率。目前,我国一般大城市土地产值每平方公里数亿美元不等,而美国、日本约为50亿美元以上。同时,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使用集中程度不高。要实行集约型城镇化,首先要在土地的集约使用上做文章。在有限的土地空间,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促进生产发展和城镇化。据统计,建立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二、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
(一)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当前来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第一,为了应对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为新阶段经济增长寻求新的动力,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第二,为了缓解劳动力供给短缺的压力,为工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平稳的经济增长将对劳动力产生稳定的需求,同时,“总体劳动力供给在‘十二五’期间,尤其是2013年将产生转折性变化,我国将迎来总劳动人口和人口红利的拐点”,未来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保持稳步下滑态势。第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进城的农民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才会减少,那么耕地规模就会相应增大,这就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第四,这也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走城镇化这条道路,让农民转变为市民,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福利待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到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我国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远远落后于城市。因此,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经过城镇化建设,让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最理想的状况是“三驾马车”都能平稳行使,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一直处于高投资状态。连续多年的高投资,形成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这导致了现实生产活动中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以及潜在的资源能源需求,这种发展模式受到国内能源、矿产资源、土地、水和环境的严重制约,从而引发了对外部能源和资源的高依赖。同时,这些年来,外贸在中国经济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中国的外贸也受到了比较大的挫折。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在中国始终处于疲软状态,只占GDP的30%左右,这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在GDP中的比重。因此,在中国,三大动力机制失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就成为一种必然。从政府到社会都呼吁扩大内需,把拉动内需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举措。所以,李克强提出,城镇化是我国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
三、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不仅事关农村改革和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城乡发展,是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建立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就是要加快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结合起来,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会保障、子女人学等问题,逐步使符合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真正转为城镇居民,享有平等权益。
(二)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格局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这就要求我国构建合理的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各级城市和新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范围内,由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城镇所组成,通过促进城镇功能的发育和完善,形成结构清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空间体系和职能结构,形成群体的集合效应,从而带动区域发展。各个地方又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构建符合本地区的城镇化体系。河南省政府在《河南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中就提出_了本省的五级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的发展;提升地区性中心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壮大县域中心城市发展实力;促进中心镇集聚式发展;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有序地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但是大部分城市依然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因此,农民工和城镇间流动人口能否成为决策的出发点,将会成为决定城镇化发展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李克强说:“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探索。”在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称,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推进城镇化,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不少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各地情况又有较大差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一些重大问题,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一)必须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任何时候都要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没有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镇的繁荣与发展。”从理论上讲,城镇化建设可以节省大量建设用地。因为农民进城之后,可以把宅基地这种建设用地给节省出来。现在不少省份都在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农村的地域限制,把两个或多个自然行政村搬迁合并,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要求,统一建设住房与配套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从而组建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这种新的城镇化方式,打破了以往靠宅基地规划的旧有村落建设格局,有效地改变了农村建房点多、面广、分散的状况,实现了集中居住,科学规划;节约了大量的土地,通过盘活、增值,实现了利益兑现,找到了发展机遇,改变了农村发展受土地制约的状况;通过居住环境的改善,使农村的文明程度也相应地得到改善。由此可见,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方面,可以让农村居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节约大量土地,从而确保中国耕地的红线,确保粮食安全。
(二)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也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巾、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因此,我国发展城镇化,绝不能“一刀切”,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甚至不同地域、不同地理环境,分别制定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基本规律
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村改革的方方面面,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简单的“住房”城镇化。农民固然要进城,但是怎么样进城,进城干什么,能不能像城里人一样生存,能不能在城里永久居留?所有这些,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才是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各个省市区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把城镇化建设和农民的脱贫致富紧紧结合起来,把T作的重点放到进城农民的就业和增加收入上。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会有真正的城镇化。没有收入保障,就无法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没有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融合,农民就不会真正地融入城镇。没有可持续的产业保证,进城的农民就无法持久地在城镇生活,他们迟早会离开城镇,回到农村。另外,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地方“跑马圈地”,一些城市,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大办公楼,浪费了大量入地。正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所说:“城镇化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否则农民进了城无所事事,城市也留不住他们。新城没有产业发展,就成了‘睡城’和‘空城’。”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的成果。一方面,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要避免西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贫民窟”等问题,又要防止中国过去城镇化进程中所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矛盾。可以说,这是共产党人在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宝库的丰富与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道路有利于逐步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促使中国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或城镇化道路是指实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原则和方式,所要解决的是怎样实现城市化的问题。包括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城市化类型的选择、城市化动力和实现机制的选择及城市发展方式的选择。
在2013年11月12日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其中有一条指出了“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现在,城镇化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所以什么是城镇化?什么是城镇化道路.? 在2001年3月时,“十五计划”第一次提出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的城镇化道路经历了几个阶段。城镇化发展的启动阶段(1949—1957)城镇化发展的波动阶段(1958—1965)城镇化发展的下滑与停滞阶段(1966—1978)城镇化的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93—至今)2011年底,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城镇化率突破50%;2012年底,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城镇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重为52.6%,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就愈发的凸显出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选择。
那么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双重经济转型背景,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紧密相联;双重城镇化方向,东部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和中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双重动力机制,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发展模式,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双重城镇化推动主体;双重要求,城镇发展方式多样化和科学化的城镇化道路; 双重目标,注重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并举,逐渐形成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式的城镇化网络。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要实现中国梦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
国梦,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要片面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不要片面地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有“中国特色”。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做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由于中国有着巨大的农村人口,单纯依靠哪种类型的城市或城镇都无法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小城镇,大战略”,并制定出“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方针。此后随着建制镇标准的降低和撤县改市的兴起,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大幅提高,目前我国有小城镇2万多个。小城镇规模小,不宜发挥聚集效应,工商服务业落后,许多小城镇还保持着农村的面貌,使城镇化进程表现出缺乏工业化和人口支持的过度城镇化倾向。30年来,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全国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在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有所降低,中、小城市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但平均规模有所下降。为了推动中国富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这20字原则来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必须注意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中国的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群体。
当然,我国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样,我们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镇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如人口城镇化不彻
底,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等,我们坚信,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习主席勾勒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第三篇: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十八大报告中八次提到了城镇化,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但是未来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城镇化发展规划的改革重点在哪里?如何解决和纠正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错误做法?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一道道难题。与国际社会比较,中国城镇化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1998年,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中国为31%,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到2000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尽管上升为36.09%,但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比低收入国家略高一点。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扭转、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是其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十六大报告”语),走出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不同于传统发展老路的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共同繁荣的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呼应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从根本上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农业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必要性就愈发的凸显出来,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是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选择。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要实现中国梦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中国的城镇化既不要片面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也不要片面地发展小城镇或中小城市。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既不能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也不能同于许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而是要有“中国特色”。
只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为我国全面小康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更是我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四篇: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答案
兵团干部在线学习2014年第二季度必修课参考答案: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单选
1.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2.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单选 2 分)
[A]加快产业化 [B]加快城镇化 [C]农业现代化 [D]农业产业化 4.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举行,讨论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方案。(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我国到()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选 2 分)
[A]2015年 [B]2018年 [C]2020年 [D]2025年
6.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要注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纠正()。(单选 2 分)
[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 [D]城镇化“大跃进” 7.()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单选 2 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中央经济会议
8.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在投资中所占比重()。(单选 2 分)
[A]偏低 [B]偏高 [C]适中 [D]以上都不对
9.中央城镇会议首次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思路。(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0.“被城镇化”是违背农民意愿的盲目城镇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1.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2.城镇化过程必然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保护,因其具有(),政府财政必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主要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以保护环境。(单选 2 分)
[A]排他性 [B]竞争性 [C]非排他性 [D]增益性 13.“半城镇化”是指城镇人口比率大于50%。(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4.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我国要形成(),推动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制造业大国。(单选 2 分)
[A]引入劳动力制度 [B]工业转移制度 [C]均衡发展机制 [D]技术工人红利 15.城镇化可以创造供给,但是不能扩大内需。(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16.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是()。(单选 2 分)[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7.()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单选 2 分)[A]同步城镇化 [B]超前城镇化 [C]滞后城镇化 [D]逆向城镇化 18.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应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克服()。(单选 2 分)[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 [D]城镇化“大跃进” 19.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0.中国式结构性减税要适当逐步降低()比重。(单选 2 分)[A]个人所得税 [B]企业所得税 [C]直接税 [D]间接税 21.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
22.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单选 2 分)
[A]低速阶段 [B]中高速阶段 [C]停滞阶段 [D]平稳阶段 23.201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单选 2 分)[A]49% [B]50% [C]51% [D]51.27%
24.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与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单选 2 分)
[A]城镇数量 [B]城镇人口数量 [C]人口数量 [D]人口质量 25.()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单选 2 分)
[A]稳步推进城镇化 [B]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C]扩大人口红利 [D]减缓增长速度
26.2011年,我国城镇户籍人口率为()。(单选 2 分)[A]20% [B]30% [C]34.67% [D]51.27% 27.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生态质量不断提升、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28.现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单选 2 分)
[A]提高增长速度 [B]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C]扩大人口红利 [D]减缓增长速度
29.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城镇化不协调的现象。(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0.()年我国进入上中等收入水平。(单选 2 分)
[A]2000 [B]2004 [C]2008 [D]2010 31.中国城镇化进入了()阶段。(单选 2 分)
[A]低速 [B]停滞 [C]粗放发展 [D]集约发展 32.我国处于城镇化阶段划分的()阶段。(单选 2 分)[A]初级 [B]加速 [C]成熟 [D]停滞 33.城镇常住人口与()存在“剪刀差”。(单选 2 分)
[A]乡村户籍人口 [B]乡村人口 [C]城镇户籍人口 [D]城镇人口 34.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在()出现。(单选 2 分)
[A]全国大部分地区 [B]南部局部地区 [C]东部局部地区 [D]北部局部地区 35.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要把()放在第一位置上。(单选 2 分)
[A]人口城镇化 [B]土地城镇化 [C]城镇化率 [D]城区建设 36.中国要好的城镇化,不要不好的城镇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7.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后期阶段,城镇化速度很难再提高。(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8.城镇化“大跃进”导致“鬼城”出现。(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39.两个城镇化不协调是指人口城镇化与()不协调。(单选 2 分)
[A]土地城镇化 [B]资产城镇化 [C]城市化 [D]农村城镇化
40.城镇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1.“城市化”比“城镇化”更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单选 2 分)[A]正确 [B]错误
42.下列不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的是()。(单选 2 分)
[A]物质生产现代化 [B]科学技术现代化 [C]经营管理现代化 [D]资源环境优良化 43.城镇率的“剪刀差”值为()。(单选 2 分)[A]15.5% [B]16.0% [C]16.3% [D]16.6% 44.中国首次使用“城镇化”的最高官方文件是在()上通过的。(单选 2 分)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七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三中全会 45.城镇化的表现不包括()。(单选 2 分)
[A]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并向城镇集聚 [B]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C]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 [D]农业文明的传播
46.城镇化能增加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调整我国各方面的经济贸易关系。(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47.我国要深化改革,继续释放()。(单选 2 分)
[A]改革红利 [B]人口红利 [C]技工红利 [D]资本红利 48.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单选 2 分)[A]45% [B]50% [C]超过50% [D]达到60% 49.对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0.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难以持续。(单选 2 分)
[A]低成本 [B]快速 [C]集约 [D]高成本
51.()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的农村城镇化类型。(单选 2 分)[A]地方驱动型 [B]市场推动型 [C]外资促进型 [D]发展推动型 52.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3.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体制是城镇化发展融资模式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财税
54.政府往往用统一购房的方式把农民的地出让,导致()。(单选 2 分)
[A]“半城镇化” [B]“被城镇化” [C]贵族化倾向 [D]城镇化“大跃进” 55.土地城镇化速度要快于人口城镇化。(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56.在()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单选 2 分)
[A]十八大 [B]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C]十八届三中全会上 [D]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 57.新型城镇化的新重点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D]以主题功能区规划为指导 58.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是()。(单选 2 分)
[A]以人为本 [B]包容性发展
[C]四化统筹 [D]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59.我国城镇户籍人口率已经超过50%。(单选 2 分)
[A]正确 [B]错误
二、多选
1.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取向和重点任务是积极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多选 2 分)
[A]稳妥解决“城市病”问题 [B]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C]提升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D]适当降低城镇化门槛 2.城市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多选 2 分)
[A]交通拥堵 [B]地下管网排水不畅 [C]雾霾严重 [D]垃圾围城 3.户籍制度改革包括()。(多选 2 分)
[A]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 [B]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 [C]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的落户限制 [D]有序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
4.在城镇化过程中,国家要()。(多选 2 分)
[A]尊重农民利益 [B]确保粮食安全
[C]保护基本农田 [D]确保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5.政府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具体表现为()。(多选 2 分)
[A]增加对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供给 [B]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C]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 [D]把住房保障纳入公共财产体系 6.我国有能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多选 2 分)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强大的综合国力 [C]全面改革的规划 [D]人口基数大 7.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多选 2 分)
[A]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B]实现现代化
[C]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解决社会问题 8.稳妥解决“城市病”要提供()。(多选 2 分)
[A]与城镇水平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B]基本公共服务 [C]精神产品 [D]就业机会 9.高成本城镇化阶段的特征是()。(多选 2 分)
[A]土地高成本 [B]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C]公共服务能力与城镇化适度 [D]发展基础设施 10.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包括()。(多选 2 分)
[A]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B]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C]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D]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11.“三无”农民是指()的农民。(多选 2 分)
[A]种地没田 [B]就业没门 [C]“低保”无份 [D]无城镇户口 12.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坚持走()道路。(多选 2 分)
[A]新型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镇化 [D]农业现代化 13.中低收入者面临()等诸多不便。(多选 2 分)
[A]住房难 [B]看病难 [C]上学难 [D]乘车难 14.中国城镇化的特殊性表现在()。(多选 2 分)
[A]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B]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叠加进行
[C]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化国家 [D]中国城镇化阻碍大 15.国土空间划分为()。(多选 2 分)
[A]优化开发区 [B]重点开发区 [C]限制开发区 [D]禁止开发区
16.低成本城镇化阶段的特征是()。(多选 2 分)
[A]土地低成本 [B]劳动力低成本
[C]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欠账 [D]公共服务能力偏低
17.我国可通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城镇化发展。(多选 2 分)
[A]协调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 [B]建立地方税体系
[C]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 [D]扩大税收来源
18.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事件是()。(多选 2 分)
[A]人均收入进入中上等收入水平[B]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经济增速放缓 [D]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19.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要()。(多选 2 分)
[A]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B]调整经济结构
[C]增加社会流动性 [D]克服利益固化 20.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分为()。(多选 2 分)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停滞阶段 [D]后期阶段
第五篇: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地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2602100229张维军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地位也越发突出。党的十六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出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载体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而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为何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超过36.2%,对于前年有1.4%的增长,可以说我国城镇化发展是高速增加。高速增长意味着我们把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到三十年里面。由此各种矛盾也在爆发,也带来许多问题。
主要问题有:
1.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目前,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中包含了大量农民工。2012年,我国7.12亿城镇人口中包含约2.34亿在城镇居住6个月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除了农民工,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局数据推算,2012年我国城镇间流动人口总量达7300万,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有很多是大学毕业生。以上两个群体无法享受与本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据统计,201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在城镇缴纳养老、医疗保险的比例仅14.3%和16.9%。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2.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剧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能源消耗偏高,环境污染严重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威胁居民健康,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水资源短缺现象突出。目前中国有2/3城市供水不足,1/6严重缺水,其中也包含如天津、北京等特大城市。201 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发达国家的3~4倍。2011年全国新增能源消费就高达2.3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意大利或墨西哥一年的消费量。农村土壤、地下水等污染等问题也十分突出,一些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3.当前城市发展模式存在弊端
一些城市建设以西方发达国家现状作为参照系,要求我国城镇发展要与西方发达国家现状看齐,全然不顾这些国家在发展中所经历的辛酸历史。片面将“生态城市”、“花园城市”理解为表面建设,搞大广场、宽马路、大公园等各种景观工程,浪费资源:有的城市热衷新城建设和高档地产开发,忽视老城区和外来人口集聚区等中低收入人口集中居住区的改造;还有一些城市发展“嫌贫爱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户籍人口和富人的需求,不仅拉大了城乡差距,还抬高了农民进城落户门槛。
城市金融风险凸显。随着土地招拍挂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迅速扩张,为城市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但随着城市建设资金
1投入的增多,城市门槛在不断抬高,未能充分发挥出城市吸纳人口的作用。目前,各地为偿还债务,又必须不断扩大建设规模,提升土地价格,陷入了“以土地吸附资金,以资金提升土地价值,再以更大规模土地吸附资金”的怪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超过10万亿,其主要用途是城市建设,主要还款来源是未来土地出让。将大量资金投到城市开发建设上,而不是搞实体经济,埋下的金融风险越来越大。
二、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儿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长期以来,政府习惯于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分散到农村进行解决。在城市人口比重不高时,这种方式屡试不爽,但随着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我们必须在城市化解备类矛盾。同时,人口在城市集中,对社会矛盾有放大效应,加大了社会风险治理的难度。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另外,目前我国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35.3%,与统计上的52.57%存在着7.27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差距主要是2.6亿农民工和7000多万城镇间流动人口在城市还没有享受到与当地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福利。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了“三元结构”,这加大了我国城镇化的难度。我国,的城镇化不仅要权衡城乡间矛盾,还要权衡当地居民和外来人口间的利益关系。
2.要建设集约型城镇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土地使用集约程度不高。从1980年至201 1年,我国城镇土地面积增长了9.2倍,而常住人口只增长了3.5倍。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土地城镇化的速度是人口城镇化速度的1.85倍。而国际平均水平是1: 1.23。我国城市人均用地133平方米,已经超过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的规划高限。对照国际上的大都市,东京人均建设用地仅78平方米,香港才35平方米。香港人口密度是上海的2倍,而建设用地面积不到上海的1/10。另外,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工业用地太多,而城市人居或环境空间偏少,两者之比是1.5:1,而日本这一比例是6:1,法国巴黎大区是5:1。目前,我国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只有0.3—0.6,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在1以上。2000-2010年全国人均工矿用地从1 28平方米提高到1 42平方米。所以要实现集约型城镇化,首先要在土地的集约使用上做文章。在产业分布上,可学学苏南模式或浙东模式,那里土地空间有限,但很会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生产发展和城镇化。据统计,通过产业集群,可以节约土地3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0%,节约行政管理费用20%以上。
3.要丰富城镇化的“绿色”内涵
“绿色”和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四个标准:“集约、智能、绿色、低碳”中的“低碳”,在内涵上有交叉,但中央把它们分开讲是有政策指引的。根据理解,“绿色”应侧重在环保,如环境优美和减少污染,而“低碳”侧重于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要节能。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城市。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世界80%的温室气体产自城市,全球最大的十个城市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比日本一国的排放量还多。
我国也面临这个问题。目前,城镇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同时,排放了
相同比例的废物和废气,流经城市的河道80%以上都受到严重污染。
对于“绿色”城镇化,除了环境优美这种生态上的“绿色”,其含义还要丰富得多。比如它还应包括交通绿色出行、建筑要绿色、甚至地面也要绿色等,比如要让雨水能渗透到地下,等等。
三、新型城镇化之路该怎么走
1.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城镇人口增多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的落实,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投资将继续增加,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有助于减轻政府负担。
(2)处理好城镇与农村的关系。城镇在创造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要显著优于农村,城镇对人口的吸引力要强于农村。一些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同步发展农村,城市贫困人口增多将会带来“贫民窟”等城市病,同时也会出现农村的凋敝。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有13亿多人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靠“两条腿”走路。即使将来我国城镇化达到较高的水平,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规模仍然会相当庞大,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处理好资源环境禀赋与城市承载能力的关系。水、能源等客观上影响着城镇吸纳人口的总量,但是城镇承载人口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从世界城镇发展来看,城镇承载能力是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函数,外部条件将影响着城镇承载能力。比如随着节能、节水技术的应用,水和能源的约束将趋于减弱。交通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城市交通半径在扩大,人口承载能力也大幅提高。我国城镇发展面临资源、能源的瓶颈约束较大,必须坚持集约节约方针,提高能源资源集约利用程度,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4)处理好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国外城市群是由相互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城市组成。在我国城市之间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缺少独立地位,一个高等级城市自身就可算作一个城市群。
2.推进新型城镇化亟待加快的改革
(1)要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当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城市服务重心偏向于户籍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关注不够,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使社会信任度和凝聚度下降,“二元人口”间的社会矛盾逐渐显化,依靠非均等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模式难以持续。
(2)要加快用地制度改革步伐。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土地管理制度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必须有新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3)要完善城镇化发展资金保障。推进城镇化发展既需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民间资本的主体作用。健全财税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要设立城镇化专项转移支付,用于承担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央政府承担跨省转移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省级政府要承担省内跨地区转移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地方税收稳定增长机制。开征房产税,推进房产税试点。深化资源税,推进营改增试点。
(4)要推进行政区划管理改革。通过区划管理改革,促进不同层级间城市的平等竞争,重新调动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活力,赋予地方更大发展自主权,充分释放发展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