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

时间:2019-05-13 11:2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

第一篇: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

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以产业带动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必须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实践创新

城镇化,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堪称扩大内需、推动增长的强大内驱力。“十二五”期间,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从2010年到2020年,中国将有约2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经历了滞后城镇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后,中国城镇化进入到与重新工业化阶段相适应的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的创新实践面临怎样的现实局面?

朱铁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关于城镇化,学界的认识并不完全统一。有人认为城镇化主要是发展大城市,还有人主张城镇化主要是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小城镇。我觉得,城镇化要“大”“小”并举,相互结合,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有主有次,使之起到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国际间则表现为区域性的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国家内则表现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带以及城市之间的区域性合作,表现为城市空间向区域空间转化的特征,传统的城市体系发生着不断变化。总体来看,城、镇、乡要统筹兼顾,从各地的发展实践来看,哪里的县域经济发展得好,哪里的城镇化步伐也就越快。这些年以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很快,关键是要考虑城镇化的质量,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一定要和农民增收致富,一定要和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协调发展相配合、相适应。

搞好科学规划是推进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必须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和实践创新,要以实践创新来提升内涵和质量。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众所周知,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制度由来已久,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消除,在某种程度上还被强化,而且有继续被强化的趋势。城乡统筹就是要消除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分割的状况,实现城乡一体化。从总量来看,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或将超过10亿,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将只有5亿多。进城的5亿农村人口中,如果有一半的人口退出宅基地、承包地,估计能退出一亿亩以上。所以,我觉得城市的建设用地应该够用,因为农村的土地使用是非常粗放的,不住人的农村住宅用地就可以转变为耕地。从这个角度上讲,城镇化只会导致耕地的增加,而不会导致耕地的减少。很多学者,不是从动态的长远角度去看,只看到城市郊区大量耕地被占用,却没有看到农村已经没人了,或者将近一半的人口已经离开了农村。未来20年,存在着双重占地的问题,进城的农民住在楼房里,占了城市的地,同时他在农村的地没有退出来,这就是一个双重占地。但未来总有一天,他会把农村的宅基地退出去,退出的宅基地可以恢复成耕地。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工业化是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龙头。在中国经济积极寻求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进程之中,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城镇化发展和内需驱动的主角,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县域经济本身也是一种区域经济,这种区域经济可能是比较特殊的区域经济。从县域经济原有的性质来看,确实是一种农村经济、农业经济,早期的县域经济就是这样。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县域的经济要素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看,县域经济正从农村和农业的经济体向综合性的经济体转化。在一些县域的发展中,非农产业正在逐渐取代农业的主体地位,尤其是东部一些县,基本上都是以工业为

主体的产业结构,工业占到50%多一点,服务业大约占30%,剩下不到20%是农业。在这样的状况下,县域经济的主体性质已经发生变化了。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县域经济是在一县范围内以农业为基础,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导,以城镇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综合经济体系,既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和中国将近60%的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系统。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综合来看,县域具有一个区域中心或小范围中心的战略地位,它和小城镇、农村的关联非常紧密。此外,县和中心城市的关联也非常紧密。根据一位德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县是中心城市下一级的二级城市,小城镇实际属于三级城市。所以说,一个区域的发展,如果构建了合理的体系,城市发展相对来说就是健康可持续的。否则,如果把中心城市搞得规模庞大,并与广大农村和一些偏远小城镇构成割裂,这样的体系设计就非常不合理,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现在我们常说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是从中心城市到若干小城镇的链条。如果城市体系构建不起来,产业链就很难形成,县域经济也就难以发展。

朱铁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县域经济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一个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江苏、浙江两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很快,当时,浙江的经济总量70%是靠县域经济。西部、东南沿海地区虽说也都很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但是发展模式、发展条件等却是大相径庭。由此而言,城镇化的推进与实践,必须高度注重模式创新、实践创新,不能照抄照搬、简单复制。

很多人一谈到县域经济,就认为是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实际上,县域经济是内涵丰富的区域经济形态,不光是农村经济,尤其重要的是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结合起来,城乡融合、城乡统筹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突出特色。

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十二五”期间,国家肯定还是要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央提出加强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就是把全国的国土空间划分成三大类型:城市和工业、农村和农业、生态空间。县域经济多属于农村和农业的范畴,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废除农业税以后,农业基本上不提供税收,相对而言,农业处于劣势地位,县级政府难以依靠发展农业来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所以,县域经济的突破不能仅靠发展农业,中国的百强县,或者说是比较富裕的县,绝大多数都是工业强县。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必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

在经历了滞后城镇化和城镇化加速阶段后,中国的城镇化进入到与重新工业化阶段相适应的城镇化基本实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如何全面推进?

周天勇(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综观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县级市和大中城市明显不同,表现在三个方面:县级市的财政实力一般比较薄弱,难以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县级政府经济运作的能力比大中城市弱一些;城镇规模通常比较小。华夏幸福基业的“产业新城”发展模式适应了这一层次的城镇化、工业化需求,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大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一些体量较大的产业园区,也在从工业园区向新型城市转型。城镇化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钱从哪儿来”、“人到哪儿去”,产城融合有效解决了这两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国土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在开发区的投资运营建设过程中,先期投入至关重要。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想做大、做强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往往把开发区的体量搞得很大,但由于财政资金薄弱以及自身经验欠缺,通常在招商引资、园区规划方面力所不逮。

我参观过华夏幸福基业投资、开发、运营的工业园区,他们的实践模式,有人称之为“产业新城”模式,有人称之为“产城融合”模式。我一直主张,投资体制也应改革创新,建议在各新区成立新区开发投资公司,省市县财政分别出资,作为相对独立的投资主体,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业务。华夏幸福基业的实践,既为招商引资搭建了专业化的平台,同时也在根本上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企业被吸引来投资,把产业带来了,自然也就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因此,“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就解决了,城镇化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孙久文(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实现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轮驱动、双向提升,这是产业新城的核心诉求。过去的10年,固安县财政收入增速年均40.7%,跃居廊坊市11个县市区首位。以河北固安县域经济发展为例,通过10年的产业新城建设,固安产业结构由钓具、滤芯、塑料等传统产业跃升为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从农业县一跃而成京南产业高地。

坚持产业为魂,以项目建设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配套的发展,不断改善新城环境、居住条件以及生活配套,让居住在这里的人安居乐业。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到哪里去”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前途。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虽然普遍的共识是大中小城市并举,但是近年以来,国家重点发展的主要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和中小城市的发展颇受忽视。未来20年继续推进城镇化,可能还有至少4亿人要从农村进入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正好顺应了城镇化发展的大潮。

产城融合,存在二产、三产融合的问题,产业之间首先要进行融合,然后才是产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在空间上的深度融合。二产、三产的融合为我们描画了未来发展的模式:原先我们做一个产业区,就是盖厂房、搞工业,二三产融合之后,除了工业,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从事第三产业。在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加工制造业也会不断地第三产业化。

陈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主要是两个集中——产业集中、人口集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合理引导人口流向和产业转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产业和城市要融合发展,产业和城市要互动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要同步推进,就是说要产城融合,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支撑相互促进。

华夏幸福基业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城镇化发展方面所进行的尝试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本着“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的园区开发原则,整合全球资源,科学定位园区发展策略。通过产业规划、空间规划以及科学分析,为区域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发现区域价值。通过对生产、商务、生活、金融、产业促进、政策等的全方位研究,创造区域价值。通过强大的产业招商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以及客户服务能力,有效传递区域价值。

二是提出了产业新城、产城融合的概念。产业化是城镇化的依托,园区是产业发展的平台与载体。

园区面积通常比较大,园区已经在事实层面成为县域、城镇的一部分,承载着相当一部分的居住功能,也有一部分的社区管理功能,如果没有城镇化的发展来做支撑,产业发展、城市升级很难和谐统一。500余人的专业招商团队和横跨多个行业的企业客户数据库,对入园企业实行全程无忧的管家式服务。以固安为例,截至2011年底,园区累计签约入园企业266家,累计签约投资额347.24亿元。企业进来了就会产生就业,就会吸引人口集聚。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兴起,相关城市的配套设施、市政建设,以及围绕城市居民和产业的整体配套就带动起来了。

产业新城是以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区域开发模式,体现产业和城市协调发展、双向融合的理念,其形成路径是通过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匹配和融合发展。产业新城模式既继承了传统园区的优点,又弥补了其不足。产业新城实施的理念是“以产带城,以城促产”,实现产城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消费”等“多点支撑”城市型经济转型。

产业新城,并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城市。打造城市引擎,塑造城市精神,让所有的城市都成为唯一。产业新城通过产业的集群效益,为城市经济提供发展动力。反过来,以新城出现的产业集聚模式,完善了支撑产业发展的各种配套体系,促进了产业的提升。利用产业新城,可以促进第三产业及区域的均衡发展,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搭建新兴载体。

第二篇:中国特色城镇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

中国特色城镇化

一、何谓中国特色城镇化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程和选择方式来看,依据城市化和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的关系,可以得出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其特殊性。

(一)城镇化而非城市化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都是英文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Urban(城市)是rural(农村)的反义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都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城镇与城市并行发展,城市化与城镇化意义相同。中国则不同,中国的城镇化与城市化具有不同的涵义。这是因为:第一,中国统计的特殊性。在我国人口的统计中,统计城市人口不包括城镇,而统计城镇人口包括城市。如果中国走城市化道路的话,那么城市化率会更低。到本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镇化率要达到70%,届时中国人口14亿,即将有近10亿人口在城镇。我国近2万个小城镇和655个城市加在一起的城镇化率是45.6%(尚未城市化率的统计数字),近5亿城镇人口。未来40年,如果新增人口和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5亿人全部涌入城市,无论如何我国的城市都无法容纳。第二,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中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在1.7亿—2.0亿人口。我国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41座。如果这些农村富余人口到本世纪中叶从农村转移到特大城市中,则每个特大城市将增加400多万人口;如果流向中等及其以上级城市,则每个城市将增加上百万人口,无论是土地的承载能力还是国家财力都是不允许的。所以,中国必须走城镇化而非城市化道路。

(二)城镇化滞后

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中国则是先工业化、后城镇化,快速发展工业化、限制发展城镇化。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后才出现买方市场,而我国人均在1000美元时就出现了工农业产品低水平过剩。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从纵横比较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发展的滞后。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建立初期,工业化率平均在60%到70%之间,而1952年到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4.4%发展到17.9%,26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目前城镇化率45.6%,而工业化率已经达到52%,仍然存在6.4个百分点的差额。世界上后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提高的速度是很快的。从1960年到1970年,日本的城市化率以年均2.51%的速度增长;韩国城市化率在1960年—1987年的经济起飞时期,年均提高1.43个百分点。我国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中,年均只有0.93个百分点[1]。

(三)以小城镇为起点

任何城镇的发展都有其产业依托。小城镇的产业依托是农村工业;中小城市的产业依托是现代工业;大城市的产业依托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基础上的第三产业。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是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和城市再城市化的梯级递进过程。农村城镇化就是以农产品为原料进行城镇的加工工业,发展农村工业;城镇城市化就是在城镇加工工业的基础上发展现代工业,并使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市的再城市化就是使那些超大规模城市逐步实现产业的战略转移,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下移,使其发展成以信息产业为主的信息化中心。在这个过程中,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逻辑起点,即以产业发展为龙头,实现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递进发展。从扩大内需的角度看,农村人口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城市人口的42%,如果城镇化率每提高1%,就可以转移50万农村人口,并形成12亿多元的购买力,创造50亿多元国内生产总值。可见,小城镇是拉力极大、时效较长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小城镇,启动内需的问题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

二、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把握“中国特色”的关键是,城镇化走什么样的“道路”。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走上了城镇化而非城市化道路,这是一条滞后的城镇化道路,以小城镇发展为逻辑起点。小城镇与大城市相比的先天局限,加之与后工业社会的阶段吻合,使中国城镇化道路必须选择以下几个方面。

(一)“四化”并行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三化”统筹,即“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的攻坚阶段,即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工业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新型

工业化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出现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四化并行的状况。从城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在初期阶段,农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在中期阶段,工业是农村城镇化的中坚动力;在后期阶段,服务业是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已经处于中后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性产业动力,现代工业是城镇化的主导性产业动力,现代服务业是城镇化的后发性产业动力[3]。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必须同时并行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

(二)“四城”并举

十六大报告把“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定义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四城”并举。中国有巨大的农村人口,单纯依靠哪种类型的城市或城镇都无法实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而不同类型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具有大城市所没有的特色,必须从我国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贫乏的实际出发,以适度城市化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为基本方向,建设以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为主体、广大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群体。重点通过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通过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有机结合,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三)城乡统筹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市偏向改革,造成了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弱势地区,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实际上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相伴随的。不可能先完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再实现城镇化,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尽管城乡是一个相互依存、融合竞争的统一体,但是农村不能仅仅依赖城市的带动。在理顺的城乡关系下,农村最终还要通过自身的深化改革,激发内部蕴藏的巨大潜能,加快发展,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资源良性互动、城乡信息良性互动、城乡产业良性互动、城乡市场良性互动、城乡文化良性互动。

(四)集约发展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是人口城镇化,即乡村人口转变成城镇人口,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城镇化会促进集约用地。

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使原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即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且还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整体素质提高的转变。

(一)城镇发展改变了居民消费结构,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方向

(二)农民转移改变了城乡结构,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物质基础

(三)城镇发展促成了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

(四)农民工改变了城乡分配格局,为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社会基础

第三篇: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进程,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精神。我认为,城镇化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目前,城镇化是我国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历史任务,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新契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保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经济大发展,使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地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城镇发展也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城镇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壁垒,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城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民工问题。与同企业的正式职工相比,农民工在工资、奖金、节假日、医疗和抚恤等社会保障方面总体上处于一种待遇十分低下和无保障的地位。城市职工普遍享受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将农民工完全排除在外。同时,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当前义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难题。

二、失地农民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在提高,而推进城镇化,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行道路、住房、厂区等的建设。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4000 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

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要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方位解决农民工和失地农民问题。

⑴ 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整城市的农民工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是实现居民的迁徙自由,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为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使户籍制度恢复其只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和人口信息统计功能的本来面目,使更多农民工成为“名正言顺”的城市人。

⑵要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应根据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发展情况和生活安置能力等各种具体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条件逐步建立有利于农民成为永久性城市居民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⑶要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首要的内容,就是必须给进城农民工以“市民待遇”,让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同样的合法权益,享有平等参与各种竞

争的机会,如职业培训、子女受教育等权利。

⑷要积极引导农民工进城就业。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给予农民公平合理的补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发展观。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虽然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但重中之重是强化产业支撑,实现城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城镇化提供物质支撑。新型工业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化国家步入信息社会后,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而采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其关键是发挥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

⑵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从转移农村人口的目的看,大中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很难支撑农民在大中城市的定居生活,而且,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以及现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农民进城定居的门槛。而小城镇和农村具有天然的联系,小城镇是乡镇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载体,基础设施条件不高,对于农民进入的门槛,相对于大中城市要低得多。

⑶加快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生产要素的聚集为条件的,而我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长期阻碍,导致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农村剩余劳动力很难在城镇立足,城镇第三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和消费群体的支撑,必须把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紧密结合。在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下大力气打破城市第三产业的行业垄断,加快改革步伐,对外资和民营企业开放,在用工制度上取消户籍限制和对外人员的限制,第三产业作为劳动力吸收器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增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培养城市核心竞争力。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并不排除政府的作用,尤其是在市场失效时期和城镇化的初期,以及城镇化超常规发展时期,更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规划、规范和引导作用,由政府制定城镇化的总体规划,对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的产业布局、城市规模的扩大等方面,实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构建良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秩序,优化城镇化的组织架构,树立城市经营的理念,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增强城镇的文化底蕴。努力提升城镇的凝聚力、城镇发展的和谐度、城市品牌形象以及城镇居民文化观念及精神风貌。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就要做好土地资源保障、医疗保险保障、养老保障、公共服务体系配置一体化,资源与环境和谐统一,惠民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就要坚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一手抓引导推进,一手抓夯实基础,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今天,城镇化正以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在我国推进。以市场化改革和开放发展为动力,城镇化正在对中国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演进。从严格控制到稳步推进,从茫然无知到积极探索,在经历了不断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的艰苦历程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正在逐渐清晰。

第四篇:国际旅游财富峰会探索城镇化产业路径

国际旅游财富峰会探索城镇化产业路径

2013国际旅游财富峰会将于5月7日在上海召开

旅游财富网讯 由旅游财富网发起主办的2013国际旅游财富峰会将于5月7日-8日在上海举行。本届峰会将以“引领产业融合,创造幸福生活”为主题,是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内需、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以来,国内举办的首个以旅游、文化、养生、养老和现代农业相结合以及探索中国城镇化建设产业创新模式的大型国际化高峰论坛。

本届峰会是第十届上海世界旅游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峰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领袖;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小康社会广大中产阶层及家庭休闲度假、生态养生、养老等追求幸福生活的多层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拉动内需,打造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产业支撑城镇化建设为宗旨。峰会将研讨如何缓解中心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其与旅游、文化产业、生态养生、养老产业的融合;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并逐渐形成产业规范和产业标准;帮助广大旅游、文化、养老产业和现代农业开发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方向。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苏沪三城四地的调研中也指出要实现“新四化”,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进一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的改革。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而在这种开放的过程中,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在2013年国际旅游地产年会上,旅游财富网CEO曾晓成就指出,依托城乡优良的自然资源,发展现代农业,融合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体验等现代服务产业,无疑是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方向。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从传统GDP向绿色GDP过渡,全面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开创人类“生态文明”的历史新篇章。2012年中国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金,部分省市已达到10000美金,随着国民收入的加速增长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颁布实施,中产阶层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投资、度假屋和文化品位”为核心价值的“新三大件”必将成为中产阶层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

在时代发展潮流的推动下,产业改革先锋曾晓成先生经过十数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创建了旅游财富网——旅游地产B2C一站式交互平台,帮助中产阶层及家庭实现“一地置业,旅居全球”的生活梦想!开创旅游开发B2B全产业链整合平台,帮助地方政府解决旅游/文化产业引资和引智难题,引导全产业链企业合作共赢,成为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者。

本届国际旅游财富峰会由旅游财富网主办,基强联行联合主办,房地产时报,中国城市商讯网协办。峰会还获得了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及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学术支持。江浙沪地区的政府官员以及中南集团、世茂集团、绿城集团、碧桂园集团、万方地产、南山集团、旭辉集团等知名开发商和基强联行、毕马威、昆吾九鼎、仲量联

行、浙江富越、深国投、戴维斯、中投汇富、中信证券、美国美太集团、汇丰人寿保险等知名金融机构都将参会。届时峰会将成为相关产业政府主管部门招商引资,企业之间寻找合作商机、拓展业务,行业协会、学术机构和企业高管层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预计人数为300-500人。

相关新闻链接

2011亚洲旅游地产暨主题度假区高峰论坛

由旅游财富网主办的“2011亚洲旅游地产暨主题度假区高峰论坛”于2011年11月17日在上海闭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中产阶层社会结构正在形成,旅游业已进入休闲度假阶段,借助旅游业成为国家战略支柱型产业发展良机,将是地方经济增长模式加快转型的重要机遇。

2012国际旅游财富峰会

由旅游财富网发起主办的“2012国际旅游财富峰会”于2012年5月9日圆满闭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旅游地产具备的不动产投资和休闲度假双重功能,迎合了中产阶层“品质生活” 的“新三大件”核心价值取向,必将受到中国中产阶层人士及家庭的热烈追捧。为顺应与会者对旅游地产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引导全产业链参与企业正确定义旅游地产的服务功能,由旅游财富网联合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上师大旅游学院正式发起成立“国际旅游地产专家评审委员会”。

2013国际旅游地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年会

“2013国际旅游地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年会”于3月15日在南京金陵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年会由国际旅游地产专家评审委员会和旅游财富网共同主办。国家旅游局红色旅游办公室主任张坚钟在会上表示,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为旅游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纲要的颁布实施说明国家发展理念的转变,彰显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国际旅游地产专评委常务副主任委员曾晓成指出,专评委定位旅游地产服务于传统旅游升级和中产生活方式转变对度假、养生、投资双重需求。通过正确引导旅游地产开发,依托城乡优良的自然资源,结合现代农业,融合度假、养生、生态养老、文化体验等现代服务产业,无疑是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更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选项之一。

第五篇: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之路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城镇化是农村的人口、产业、生活方式逐步转向城市的历史过程,表现为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体系和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过程。我们研究城市和城镇化战略,就是从城市和城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一)城市的形成和作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首先,城市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西方国家用100年到300年的实践,完成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全世界已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到城市。其次,城市是新技术创新的平台。机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都集中在城市。GDP的80%—90%是在城市产生的。再其次,城市是对外开放的平台。城市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进入世界经济的大门,城市的招商引资占了95%左右。城市一般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城市,也可以分为顶级城市和低级城市。大城市即顶级城市,能赚取经济链条当中附加值最高、利益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利润。低线城市没有转移资产的能力。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引进外资就是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的逐次递进,产业转移的规律也是这样。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

城镇化就是社会发展中,农业活动比重下降,非农产业即工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比重上升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城镇居住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进程靠工业化进程来支撑。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流动、大搬迁、大转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思想的进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时,城镇化就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前,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认为,21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西方的技术革命,一是中国的城镇化。2003年以来全国每年转移1700万农村人口,目前,中国农村仍有4亿多剩余劳动力要从低生产力水平的农村转移到高生产力水平的城市中来。推进城镇化不单纯是人口向城市集中,不单纯是搞城市建设、建高楼大厦。当前,非洲有些国家城镇化率很高,但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贫民窟。印度的农村经济时代,以及城市的繁荣造成了大批的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在首都新德里的外围,贫民窟几十年不变,并逐渐扩大。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在“五化”当中,城镇化是当前加速推进的一大战略。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具有四个特点:

一、城镇化的本质是增加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是统筹城乡、把农民就业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统一政策安排当中去。

二、城镇化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三、城镇化是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互运作,相互推动,同时进行,城镇人口增加和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互动机制。

四、城镇化最突出的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过程,不仅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包括城与乡、新城与老城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统一。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也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进程。

(三)城镇化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从经济角度看,有利于发展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西方经济研究机构预测,中国的城镇化要求再建100个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大城市效率高、集约性强,节约资源和土地。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大城市发展,城市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有利于扩大就业,保持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市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生活要比农村生活更方便、舒适。城市为居民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扩大就业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城镇化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当中来,为城市的发展,为农民的转移,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再其次,从文化角度看,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繁荣文化生活。城市要建设文化产业和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产业,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保健、休闲、旅游等领域,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城市的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对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政治角度看,有利于执政建设,有利于民主法制的深化与实践,有利于巩固执政基础。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环境的改善,使物质优越成为现实,环境改善和物质条件的优越又促进了社会稳定,保证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这是政治建设的应有之意。推进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几个村庄的人组成一个农村社区,有利于增进交流、转变思想,加深对政治的理解。农村社区人才聚集,容易选出好的致富带头人。同时,纳入物业管理,引入第三产业,有利于深化基层民主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城镇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一)城市必须坚持宜居

宜居是指适宜于人类生活和居住。城市建设不仅要适宜人们生活,还要适宜人们的创业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的经济指标,还要看城市能否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出行便利性、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与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已成为居民的普遍追求。

(二)城市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合理布局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高城乡居民素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改善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包括房屋建设,是高能耗的领域,占整个社会耗能、耗材的30%%。因此,不能随意拆迁,搞重复建设,必须一劳永逸,建设“百年住宅”,才能体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完善,必须着眼于城市长远发展可能,注重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城市发展留出规划、留出空间。

(三)城市必须是基础设施完备和公共产品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形成城市的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如行道树、绿地等不创造直接效益,需要政府投资,发动企业和社会单位管养。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调控城市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学校、托儿所、医疗、居住、办公、商业、银行等城市空间。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燃气、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在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市政管网,地下设施一步到位,各类管线具备一次性承载能力,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城市必须是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首先是自然的、历史的,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特色。“城市就像打开一本书,进来一看就知道这个城市的抱负。”城市面貌的改善不仅是外在的,而是增加了文化的内涵和感

染力,展现了城市的精、气、神。城市文化体现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上。沂河、祊河、陷泥河就是临沂的特色和优势。其次,文化是建筑的。各类建筑标志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特点。江苏邳州市展现的是楚汉文化,临沂新农村应该充分展现汉晋文化的风格和特色。再其次,文化是地域性的。文化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就是临沂的文化。展览馆、博物馆是城市的基本要素,没有展览馆、博物馆的城市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城市。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如果只追求外来的东西,城市的特色就会消失,形成千城一面的状况。我们要保护好城市的老建筑,保护好城市的文化,每个年代都有代表性的建筑,使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更加清晰,并且世代相传。

(五)城市要向数字化管理发展

城市建设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是城市正常运转的保障,不仅包括市容市貌的管理,还包括基础设施等硬件的管理。城市管理不能只靠单一的政府部门,市民是城市管理的主体。市民素质的提高,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才是城市管理的根本。要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将管理重心由市向区和街道转移,发挥社区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基础性单元作用,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六)城市必须经营,走市场化道路

经营城市是城市发展的理念,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经营,财政收入只是维护、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通过经营举债,使城市资产逐渐做大,使城市资本产生还债的能力。近年来,临沂市打破依靠财政搞建设的旧思维,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盘活城市存量资产,通过经营拓宽城市融资渠道,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对临沂的评估值是36亿元,2008年转变为一次性贷款60亿元投资城市建设。因此,必须将经营思想贯穿于城市建设、管理、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对城市的各类有形、无形资产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

(七)城市必须是开放、包容的城市不仅是市民的,也是农民的;城市是全国、全社会的。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决定了城市的现代化程度。无论贫富,无论国界,谁都能进入这个城市。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允许街上有乞丐。这只是管理问题,但不能拒之门外。人民对城市的要求是苛刻的,又是宽泛的。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胸怀,迎接各类人员的到来。

(八)城市必须是安全的城市应该让居民感到安全,居民应该对城市及居住区周边的治安状况、交通出行生活,对发生地震、火灾、水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时政府的作为有安全感。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既是财富积累的过程,也是风险积累的过程。现代化程度高度依赖基础设施,水、电、路、燃气、通信、供热、网络等设施既造就了现代化文明,也造就了城市问题的多发性和突发性。城市政府应该增强城市安全意识,制定完善防灾与预警系统,积极应对突发性灾害,同时,为城市发展留出安全空地、预留用地、备用地,楼与楼之间要达到一定安全程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

(九)城市必须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

城市越向现代化发展,就应当让居民感到越方便、越舒适。当前,城市的农贸市场随意拆迁,老百姓买菜的地方越来越少,学校、幼儿园越来越少,班额越来越大,出行、停车、如厕等问题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因此,必须对市场不能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展览馆、绿地、公厕、停车场、农贸市场等进行科学规划,再去搞其他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作者系山东省临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李作良/文

下载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城镇化路径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行政问责制路径探讨

    中国特色行政问责制路径探讨 【摘 要】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其重要内容的行政问责制在逐步的规范化,制度化,但是要想使行政问责在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探索沅陵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作者:卢新仁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456更新时间:2009-8-20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响应全市构筑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推进沅陵新型城镇化......

    探索保险业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

    探索保险业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新路径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学习时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新型城镇化作出......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大全5篇)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内容摘要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地理等条件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经历的曲折和快......

    中国特色行政问责制路径探讨5则范文

    中国特色行政问责制路径探讨【摘 要】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其重要内容的行政问责制在逐步的规范化,制度化,但是要想使行政问责在提高我国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城镇化建设路径探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的城镇化建设路 径探索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