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论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中职烹饪专业学习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其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现代职业教育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在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关系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使自身工学相长,成为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以及一种工作探索。它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尝试的一项新指标。“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而制定长期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专业的优势
以江苏常州为例,在建设中职烹饪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的过程中,笔者对常州餐饮业进行大量调研,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餐饮企业愿意参与“工学结合”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短缺。有的企业因扩展或转型需要大量人才,但是从社会上直接招聘困难较大,还需进行培训。此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过完善教学的备选对象。他们只需提出相关的用人要求,派出业务指导人员就可以完成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解决急需用人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其次,招收实习生可以降低餐饮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遇到临时大型宴会时,顶岗实习生的到来解决了他们的用人之急,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行成本。若面
向社会招聘则成本就相当高,权衡利弊,与学校合作接收顶岗实习生是其最佳选择,有所牺牲也十分值得。
再次,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储备一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
常州地区餐饮企业的阶段性人才需求境况如下:4月、6月、9月为餐饮淡季,11月至3月为餐饮业旺季,临时大型宴会等需要阶段性人才。结合具体情况,我校与一些酒店,如竺山湖度假村、万豪国际大酒店,合作实施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第二学期在校学习烹饪专业技能,企业委派骨干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烹饪技能;在第二学年,在餐饮淡季时将学生派到企业学习烹饪菜肴制作,在餐饮业旺季和临时大型宴会时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完成了角色的过度;学校也完成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也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岗位的完美对接,解决了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
2、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校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改革活动的展开,企业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要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其主动为培养人才做贡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品研发、文化内涵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抓住这长抓不懈的内容,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的实现途径,学校烹饪专业尝试与上海酒店合作共建“仿真酒店”,其内部设立的岗位、设备设施等均以酒店为样板,在运作过程中,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协议,酒店派骨干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教学中利用“仿真酒店”,让学生分别担任各个岗位角色,从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成果。将科目综合于一体,如中西烹饪、酒店管理、酒店礼仪、成本核算、酒店营销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3、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的平台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在此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学校应该研
发创新菜肴,并免费提供给长期合作的酒店,同时把职业技术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进而达成三方互利共赢。
4、培养“尖端”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之需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是制作这些“招牌产品”的人才奇缺。学校应挑选相应特长生,与企业一同培养,这些学生应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以及强化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能为企业所重用,成为技术骨干。
四、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难题
首先,实施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严格执行。学校代表了两个主体,始终为学生在“结合”中受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使学生达到各项培养目标的标准;但是企业考虑则是工作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实训很难进行。
其次,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不理解,特别是在餐饮业淡季没有报酬给学生,导致他们认为学校出卖他们的劳动力给合作企业,是有利所图的,尤其培养计划有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其他异议。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培养协议的同时,还应将其与学生绩效考核相结合,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优势。
再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弱。“工学结合”模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特点,而企业的第一要意是要发展,因此必然把工效和利润放在首位,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在制定培养协议时,学校与企业应从双方角度考虑共同研制,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结束语:
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了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企业管理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技能人才。参考文献
[1]卜雪梅.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5).[2]陈王劲,汤欣.五年制高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3]谢春山,包丽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4]许曙青.关于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6).
第二篇: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实践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改革创新实践
长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沈玉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中的七大重点任务,其中“改革培养模式”中指出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我们学校作为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立项学校,在学校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深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早已被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广泛采用,是提高职业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最基本、最本质的属性是教育属性。它通过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根本目的。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责任不可或缺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显然, 推行这一模式需要很多改革创新, 比如, 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校内体现企业场景的实训室建设;融“教、学、做”为一体,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工学结合模式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工学结合模式条件下的学生评价;完善教学管理等等。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改革与创新
1.加强课程改革
浙江省进行了中职教育课程改革,我校是课改实验基地,我校的主干专业都使用了省职教教研室编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课程和教材。我们再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和合作企业技术人员的“头脑风暴”,讨论长兴区域内企业所特有的专业核心技能,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和访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毕业生回访了解具体的岗位要求,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相关专业的具体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适应的岗位群、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开设的相关课程等。最后形成具有长兴区域特点和合作企业特色的校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和企业培训材料。规定有些专业课程在校内完成,有些专业课程在企业完成,并规定了每个学期到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比如,数控技术专业,第一学期到企业1周,第二学期到企业2周,第三学期到企业1个月,第四学期到企业1个月,第五学期到企业进行3-5个岗位的轮训,第六学期进行1个岗位的顶岗实习。
2.强化实训基地
要满足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了满足校内以典型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的要求,建造了30000多平米的开放式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场景模仿企业车间和工作室,添置了3500万元的设备,每个实训区域承担8-10个实训项目。为了满足校外工学结合和实训教学,与14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且与近30家紧密合作的企业建立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校内引进2家数控企业、1家汽修企业,还设想引进1家汽修企业、1家电子企业作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3.重视师资建设
我们从2005年开始为了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实施了“四个基地六条途径”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在国外、高校、企业、学校建立教师高技能培训基地,通过多渠道引进、外出培训、校本培训、技能竞赛、企业锻炼、技能达标考核等途径进行教师高技能培养,并且还开展了文化课教师学技能的活动,有50%的文化课获得中级工技能等级。现在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97.2%,全部是高级工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为了满足工学结合和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要求,对专业教师注重技术开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调研能力的提高。通过专家引领、行业调研、外出培训、企业挂职、课程开发、主持课题、专业项目的研究等途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技术服务、外出培训、竞赛比武、参与企业锻炼和技术研发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和理实一体能力;通过与高校和企业合作、专家指导、参加培训、课改项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市场调研能力和课改能力。
4.深化课堂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校推行了“教室车间化”的教学改革,比如我们重点建设专业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施了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施了参与式、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施了任务驱动、探究式和项目教学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了参与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等等。教学方式以集中实训为主,工学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都是3节课及以上连着上,有时甚至一周集中训练,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为了提高训练实效我们还实行了小导生制、AB班制、第三学期制等教学模式的改革。
到企业进行集中工学结合我们也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模式,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行了现代学徒制和企业进行岗位技能学习的工学结合模式,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行了体验企业工作场景和生产工艺的工学结合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行了企业产品进校园的工学结合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除了现代学徒制模式外,还实行假日工、勤工俭学的工学结合模式,通过多种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5.完善教学管理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本专业各项校企合作项目、及时调整专业定位、完善专业建设;共同分析研究初岗及发展岗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职业标准,科学制订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工学结合”实践管理制度。在实践中,我们编制了学校、企业和学生及家长三方《“工学结合”实习协议书》,明确校企在学生工学结合中的责权利,并通知到家长。制定《“工学结合”实习管理办法》,合作企业按照实习员工管理制度管理学生,学校委派专职教师管理教育学生,实施校企“工学结合”实践双重管理。再次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合作企业按照每5位学生一位带教师傅的要求确定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定期由企业和学校组织培训和考核,学校支付一定报酬,企业也对优秀带教师傅进行奖励。
6.改变评价方式
在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关注的情况下,在校内专业课程工学结合教学的评价上,不惟技能水平,和作品完成情况,还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方案制定、时间管理、规范执行、7S到位、实训报告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实行组内评、组间评、老师评,引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和训练中注重职业素养的训练和提高。在企业由带教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每天工作情况、表现情况等方面的记录,每天由学生记载实习日记,记录每天实习的内容和感受,反思自己一天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实习期满根据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校外教学、实习表现、实习实效等方面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傅和教师点评,由企业人事部门进行综合考核,作出实习成绩鉴定,并评出优秀学员、优秀师傅、优秀小组进行奖励。并把学生工学结合的成绩鉴定纳入学生课程成绩和实习学分认定。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思考与建议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运行过程中,如果要提高工学结合的实效,就必须切实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调动企业积极性
校外工学结合或把企业引进学校进行校内工学结合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因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而企业的生产、效益要求和学校教学、管理要求是有分歧的,怎么来寻求结合点非常重要。我们学校主要有以下做法:
(1)与有意向的大企业合作。首先为了一次性至少能安排一个班的实习,其次为了能与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大企业能为学校的教学需要进行“妥协”。
(2)与企业充分沟通。寻找企业最需要人,学校也方便安排的时间点进行工学结合实习,并且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对实习时间长短作适当的调整。
(3)让企业有利。学校支付一定的费用作为带教师傅的指导费,降低企业的成本,学校积极为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学历提升作出自己的努力,使企业“有利可图”。
建议今后由政府出面出台相关条件,由政府确定职业学校的实习企业,并根据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的情况给予经费补助,按每生每月400元补助(按每个带教师傅带5名学生,每月辅导费2000元计)。并每年通过评估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评定等级,进行奖励或决定是否继续作为实习基地。
2.建设带教师傅队伍
带教师傅直接决定工学结合的成效,而企业的带教师傅往往是不固定的,带教师傅也没有具体的职责和考核,有些带教师傅的素质也不高,起不到“教”的作用。所以企业确定为学生实习企业后,要选拔一批带教师傅,数量可以适当多些,建立一个资源库,而且要由学校和企业或由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带教师傅进行培训,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带教师傅进行资格认证,让有资格担任带教师傅的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巧,还有一定的荣誉感。带教师傅在企业的工作量适当减轻,由政府补助的指导费中支付带教师傅的部分工资,对带教师傅要每年进行考核、评优,根据考核进行奖励和决定是否继续有资格担任带教师傅。
3.配强指导教师队伍
专业指导教师负责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教学指导和校外实习学生的管理、协调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校外教学,指导教师的数量和管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的效果及企业的满意度。由于各校教师紧张,课务量大,每位教师周课时在16节以上,1个教师带40-50名学生实习非常累,没办法进行有效指导,一般1名教师实训指导的学生数最好在15-20之间。外出工学结合,每次派出对学生工
学结合进行指导的教师一般只有1个,按照工学结合的管理要求最好2个岗位(10个学生)1个指导教师,才能够有效地配合带教师傅进行管理和专业指导,所以1个班派1个指导教师是达不到专业指导的作用,最多起到管理的作用,有时由于学生岗位散指导教师管理都顾不上。所以政府要加强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调配工作,降低生师比,减少教师的课务量,使学校能够安排足够的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和校外实习指导,指导教师才有机会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进行企业锻炼、调研和协助企业进行员工培训等等。
总之,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行这一模式, 当前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作为学校还需要解放思想, 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 深入研究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不断总结经验, 积极创造条件, 争取政府支持,优化内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同时, 在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要把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既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又要加强和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既要重视应用技术能力, 又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培养专家, 又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只有这样, 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既有生存能力, 同时也有发展的潜力;既能突出职业教育特点, 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第三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它在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民办高职教育与社会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可以说,目前的民办高职教育既处在一个发展机遇期,也处在一个发展挑战期,而如何在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形成特色,脱颖而出,关键还是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近几年来,我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努力切合高职教育特点和学院自身特色,克服困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笔着认为,这些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民办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
二、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认识不清。一种形式表现为“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以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很多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二)自身优势不明显。本科院校有科研优势、技术服务优势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势,能吸引知名企业、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职学校就能培养,而且廉价,因此更乐意与中职学校合作。高职院校难以吸引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不强,优势不明显,尤其是作为民办高职院校,因办学年限一般都较短,存在着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仍有脱节、课程开发多数还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实训条件仍需改善等问题,因此,相对而言,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更是存在很大困难。
(三)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学管理运行中,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工学交替进行,必须做到工学过程科学,工学衔接合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2)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往往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顶岗实习,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
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四)民办高职院校负担过重。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中,往往既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不仅要了解、掌握行业状况和前景的任务,还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不仅要考虑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和组织,使工学结合能顺利、持久地开展,同时要与企业商讨学生顶岗实习的报酬,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如何等,这样也往往使得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中,负担过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大胆尝试“2+1”“产学融入”“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试点,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生产(工作)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我系自2008年以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教学改革试点,先后与宁波慈溪迈思特电子有限公司、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有80余名学生先后进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在实习期间,我系还与企业共同开展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共同研究确定指导方案,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毕业实践课题,实施相关岗位的轮岗实训,效果较好,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而已毕业的2009届、2010届毕业生部分已走上了基层管理岗位或技术研发岗位。
“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模式”。2010年6月,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校内建立建设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从而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改革,并以实训基地为平台,通过积极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生生产实训等产学结合活动,使学校在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的同时,企业也充分参与学校的建设、改革与发展,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半工半读”模式,顾名思义是一半时间工作,一半时间学习,其工学交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9年下半年,我系与浙江京东方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安排其于每周末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训,这即解决了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生活问题,即缩短了岗位适应周期,又提高了从业就业竞争力,效果较好。
目前,我系还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将计划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方太班”,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订单式”培养。
2、从调整专业和开发课程入手,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有利的施展空间。第一,调整专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就是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从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出发,把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则是至关重要的。我系于2010年3月在走访了绍兴地区多家行业企业,如绍兴通用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绍兴雪花机电有限公司和环球光伏等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目前企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了我系各专业的方向。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方向和设备电气控制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发展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单片机方向和节能灯方向,并积极申报了一门新专业:汽车电子维修技术专业。同时,我系还邀请多名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绍兴市雪花机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国等,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开发课程。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并以此推
动课程建设与改革。2009年,我系在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单片机原理与技术应用”中期验收后,根据课程体系建设需求,成功申报了《数控加工技术》和《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两门院级精品课程,还有两项课题被确定为2009学年院级课题立项项目,分别是“利用Pro/E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践研究”和《数控加工技术的仿真教学与实践》,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大大推动了我系的课程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符合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与此同时,我系还结合新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配套的教材建设和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
3、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本平台。
所谓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我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外,另一方面以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为载体,通过基于制作某一件电子作品为任务,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调试。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等。通过亲手制作和最后研讨,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创新精神。
同时,把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则将更好地让学生在掌握高技能的同时,缩短岗位差距,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就业从业竞争力。如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的建设,一方面,我们将安排学生按周参加实训(轮训),另一方面,在生产实训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与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产品,既符合企业培养规律,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因此,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保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创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苦功夫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因此,近几年来,我系一方面在学院有关文件政策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双师”队伍建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在假期下企业锻炼学习,并每年不定期的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各级各类培训,鼓励考取“高级技师”证书等。同时,在不影响基本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倡导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为其个人成长和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如:成立“单片机应用研究所”、“电子节能灯研发室”等。另一方面,我系还主动聘请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始终保持着最紧密的联系,始终与前沿的技术与工艺保持着最迅速的对接和应用。
5、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必要条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
首先,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目前,随着学院加大了对我系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力度,部分满足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特别是数控加工中心的建立,实现了我系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离校前操作数控车床的愿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增加了学生心理筹码,提高了我系学生的初次就业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投入往往是有限的,因此,2010年,我系与嵊州明升电子照明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电子节能灯”生产实训车间,这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基本保证我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
其次,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我系一直致力于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从而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且这一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的合作,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对这一种合作方式,有多家绍兴地区的企业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如:绍兴虎彩激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迈尔机电(绍兴)有限公司等,我系也将进一步通过制定完善《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手册》,实施网络管理平台,提高学生就业从业的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结语
通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有助于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对顶岗实习、工作实践等环节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把学院建成一所具有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第四篇:浅谈中职学校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中职学校语文科目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跟工科专业结合3000)中职一二年级
摘要:现阶段我国针对中职学校提出以工学结合为培养新模式,尽力打造中职学生面对就业,步入社会的快速适应力及是新时期下的教育改革重点针对方向,也是解决现有中职学校教育问题的决策之一,不及能够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更能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加明朗清晰的发展方向。本文重点分析位于现阶段中职学校语文科目的教学方式,对其提出符合“工学结合”的整改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字:中职学校;语文科目创新;工学结合;培养策略
前言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中掌握专有技能后能恰当的利用在往后的社会工作中,故学习的根本方向和目的就在于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学生必须必备适应社会发展迅速的能力以及专业水准。当前阶段下的教育决策是以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政策,遵循教育方针,以致为学生打造一个能掌握多种技能的学习环境和过程。那么如何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落实对于现阶段的中职学校来说是急需面对和解决且落实的首要教育目标。
一.对语文学科教学安排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的根据
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应不断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匹配中职学生学习目的为中心,打造适合中职学校专攻的语文课堂。那么怎样落实语文课堂的创新以配合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按照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储备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四大模块,职业道德思想,语文学科知识及掌握技能点,职业知识和自身具备的专业技能,拓展知识层面。在语文课堂中以这四点为课堂的教学流程,分别开展教学任务。可以将枯燥的理论课堂进行转换,利用实践课堂的多趣味性质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目的做铺垫。理论教学可以将重心放在语文知识扩展,而实践教学则可采用趣味性的活动设计将学生应具备的社会能力和就业标准融合其中,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走向工学结合路途中的加油站。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实践性语文课堂,实现工学结合教育
2.1以问题为中心构建课程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提起学生对于未知领域知识的求学心态,并且实现课前预习的教育方法。只有将问题摆出,才能让学生明白课堂的学习方向和最终目标,并且需要注意的点在于问题的提出要围绕语文课题所开展,其中包括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目的进行点出以及课堂中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教师需要了解的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过程。
第二,打造中职学生专属的课堂环境是语文课堂新模式的构建根本,以课堂为中心营造工作情景,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工作素养和社会能力,并且明确的讲解给学生在工作中任务的实施和发布是开展工作的首要目标,所以可以根据这一性质在课堂中设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其中。第三则可以采用整合性社会工作认知体系打造实践性语文课堂的学习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整合性社会工作认知体系的名称由来是源于取缔以往一步接一步的流程步骤,采用“总分总”的语文教学方式,让学生首先了解某件事件的正确走向和完整的认识,随后开展分步骤介绍不同层面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最后再进行全面的知识贯通,让学生透彻的了解语文知识和社会工作体系。例如在学习开车时,如果直接告诉学员怎么点火,那么学员首先考虑的一定是点火所要使用到的起车部件而不是联想到点火后发动机应怎样引起其他部件工作。但学习开车并掌握熟练的开车技能就要明确点火后所引起的汽车部件内部工作活动,才能对整个学车环境熟练掌握。故这一例子运用到语文课堂创新以配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方针是比较适合的,以总分总形式让学生首先明确知识的目的才能开展后续有效教学。
2.2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中以两个层面来构建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贴合中职学生学习目的的课程内容。首先是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贯穿社会工作体系个工作性质,以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的针对岗位分析为着手点,借助课件打造教学内容和情景。让学生能够明确工作性质和任务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重要性。其次为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铺垫,例如在课堂上设立仿真的工作情景和环境并将学科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点还能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较为清晰的认知。
三.工学结合下的语文实践性课程的实施策略
3.1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法开锻炼学生能力
项目教学法来自于工科专业的学习方法,特征在于利用团队协作和较强的自我决策力开展学习或工作的实施计划,采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方法,对整个的学习或工作进行监督和测量数据,实现专业技能。那么具体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语文课时和教学任务进度后,给予学生自主安排课时进度的机会,锻炼其管理技能,主要可以分为语文课程表的规划,学习内容的分配。让学生将项目管理法落实在课堂实践中,提高学生技能。
3.2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历年来,中职学校与各大企业互相合作,以培养专业技能学生投入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建设可发展社会为目标,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了贡献。让职业教育的特色得以体现和实施,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工业的双向发展,为企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型优秀人才,更是收到了各行业的夸奖和欢迎。
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将学生分到各实践教学基地,去参加实践锻炼,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师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新产品研制开发,大力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优势,实行理论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培养,实行导师制(导师可由教师、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让学生在企业管理和工程环境下,参与技术监督、生产调试及电力新产品研制开发,将实践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中,大力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又能为企业提供高智商的劳动者,从而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资源共享,和谐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办出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
3.3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与管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做出调整,加强学生在校园中所占据的主导位置,以建造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为目标,以致达到学生具有自我判断力,决策力,强效技能,社会生活适应力等技能。可以采用在校园中建立多个乐趣活动社,为学生的课余时间增添乐趣。教育者需要明确的是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时,不要疏漏了学生年龄因素,兴趣爱好等特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落实语文课堂的创新和工学结合模式的实现。
结论
上文所述中对于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语文课堂创新提出了优化对策,以达为学生将来的社会工作体验做铺垫。实现中职教育方阵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点和求职意识以及工作水平,这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需求更是各个科目需借鉴和学习的榜样,以创新打开学生视野,为企业培养优质人才,加强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冯慧娟.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2(9):1.[2]涂倚明.浅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6期):37-38.[3]姚剑波.浅谈地方中职学校创新“工学结含”的人才培养模式[J].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1.
第五篇: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打造品牌,凸显特色重要的一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深入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作为中原地区规
模最大的汽车类高职院校,按照“育人上质量、管理上水平”的要求,近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推进改革,打造了诸如“奇瑞班”、“宇通班”、“长通班”、“标致班”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
成效。本文仅对工学结合在其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
探讨。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实践 探讨
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
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强化市场导向,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零对接”。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
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
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
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增加实践锻炼,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只有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才能在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不断转换中,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优化社会资源,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开展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供需矛盾,还可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企业进行锻炼后,其实践能力会快速增强,从而成长为理论实践双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还可以真正体会到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拓宽就业选择、增强实践认识。
“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与企业一线工人长期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在车间现场接受技术指导、职业训练,了解到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层面,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未能深入开展的原因
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做到按市场的要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尚未建立起动态、灵活、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多方原因致使“工学结合”未能长足深入地开展,具体归纳如下:
1、理念认识不清,缺乏顶岗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浅薄,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一种形式是将学生大批次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或者“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
学习为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故工学结合推进的难度很大。此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的实习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高职学院为主,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训时间短暂,导致实训部门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
3、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非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学生到企业不能很快上岗,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企业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练手”机会和业务指导。
4、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跟不上企业岗位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缺少实际的岗位群分析,不能依据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确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课程过多缺乏整合,实践环节跟不上培养目标的需求,致使学生不能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工”和“ 学”不能很好地衔接。如果按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修改教学计划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缺乏“ 双师型”教师,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与完成,目前国内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的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在继续建设中;二是缺乏资金,培养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三是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 工”和“ 学”的时间不确定,对教学计划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的调整。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管理过于严格,学校对教学计划变动的自由度不大,这一点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也是有阻碍的。
四、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政府已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构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使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工学结合规章制度时,对法律真空、界定模糊、未有先例的制度、协议等,要引入律师、法律顾问、保险机构等参与起草签订,要做好工学结合预案,避免突发事件对工学结合的干扰。
2、继续推进“2+1”、“产学融入”等教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扩大“订单班”投入力度。“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与广东中山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上海展运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0年5月率先在学院成立‘东风标致’培训中心,从多方面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我院仍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行“订单班”培养。
3、依据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学院遵循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一起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对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学院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构建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机电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可以设置技术、工艺、管理等 3 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
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学习内容。
4、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满足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开发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与所学专业能够有机结合。
6、严格考评机制,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提高实训质量。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应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取代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相结合的两种考核方式。在实习开始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做出实习计划书,内容包括实习的目标、内容、操作技能和实训报告;其次与辅导员一起共同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实习任务。为保证实习质量,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做出考评,在考核方式中尽量以企业评价为主,对实习成绩不合格学生,安排其重修。
五、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学习机会,主动密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2]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10.9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5] 苏志刚.高职院校品牌
[6]何保荣,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
[7]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95
[8]钟 苹 莫勇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9.9上
[9]刘洋.关于高职院校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问题与对策2011.2
[10]马树超.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1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2012.7.13 论文在线
[1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8.1
[1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J].职教论坛.2006.(18).个人简介:
许亚娟(1982.6---),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现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