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时间:2019-05-15 12:23: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第一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工学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二、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3月。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4月。

第二篇: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内涵建设,提升自身实力,打造品牌,凸显特色重要的一环。目前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深入推进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郑州交通职业学院作为中原地区规

模最大的汽车类高职院校,按照“育人上质量、管理上水平”的要求,近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推进改革,打造了诸如“奇瑞班”、“宇通班”、“长通班”、“标致班”等一个个响亮的品牌,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了初步

成效。本文仅对工学结合在其实践层面上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简单

探讨。

【关键词】高职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实践 探讨

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

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

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

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根据《国务

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

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目前,高职院校开始转向内涵建设,强化市场导向,重视与企业的合作,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学生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零对接”。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习基础

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

习,形成了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

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二、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增加实践锻炼,强化专业知识学习。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学生与企业实现“零对接”,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只有领略了企业以及岗位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才能在学生和企业员工的不断转换中,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优化社会资源,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学结合的开展不仅能使学校比较好地解决实训、实践条件不足的供需矛盾,还可使学校面向整个社会统筹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企业进行锻炼后,其实践能力会快速增强,从而成长为理论实践双高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教师和学生深入到企业一线,还可以真正体会到行业发展和相关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可以及时地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拓宽就业选择、增强实践认识。

“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生与企业一线工人长期接触,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在车间现场接受技术指导、职业训练,了解到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层面,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变得更加成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够深化学生对职业角色、职业选择、职业实践的认识,帮助他们开展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还能拓宽学生就业的选择途径,为有针对性地教学、实践、就业选择提供渠道。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未能深入开展的原因

由于受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做到按市场的要求和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尚未建立起动态、灵活、有针对性的课程结构,多方原因致使“工学结合”未能长足深入地开展,具体归纳如下:

1、理念认识不清,缺乏顶岗实习期间的有效管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工学结合”的认识浅薄,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一种形式是将学生大批次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或者“以工代学”,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最常见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学代工”,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仍然强调学生以课堂

学习为主,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同,故工学结合推进的难度很大。此外,在教学质量监控上,由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成绩的考核很难统一标准,而且当前多数院校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缺乏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使工学结合的实效大打折扣。

2、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的实习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色,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缺乏硬性的约束机制,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以高职学院为主,与企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可提供的实习机会不多,所实践的内容往往与理论教学脱节较大,且实训时间短暂,导致实训部门资源与教学需要不匹配。

3、企业积极性不高。所谓企业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而非以企业为主,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理所当然。学生到企业不能很快上岗,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所以企业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练手”机会和业务指导。

4、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跟不上企业岗位的需求。职业院校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缺少实际的岗位群分析,不能依据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资格和技能确定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训环节,课程过多缺乏整合,实践环节跟不上培养目标的需求,致使学生不能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工”和“ 学”不能很好地衔接。如果按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修改教学计划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缺乏“ 双师型”教师,而建设高水平的稳健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只有在密切产学合作的基础上才能实施与完成,目前国内由于校企双方缺乏稳定长效的合作机制,不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高水平的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尚在继续建设中;二是缺乏资金,培养教师、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需要大量的经费;三是工学结合在实施过程中由于“ 工”和“ 学”的时间不确定,对教学计划不可避免地要做大量的调整。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计划管理过于严格,学校对教学计划变动的自由度不大,这一点对工学结合的实施也是有阻碍的。

四、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1、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制定适合高职院校的工作制度。近年来,政府已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构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法律框架,做到“以法治校、以法治教”,使与职业教育有关的机构和个人都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工学结合规章制度时,对法律真空、界定模糊、未有先例的制度、协议等,要引入律师、法律顾问、保险机构等参与起草签订,要做好工学结合预案,避免突发事件对工学结合的干扰。

2、继续推进“2+1”、“产学融入”等教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扩大“订单班”投入力度。“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产学融入”模式,即“企业提供仪器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实验室或实训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并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郑州交通职业学院自2006年以来,先后与广东中山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上海展运电子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2010年5月率先在学院成立‘东风标致’培训中心,从多方面促进了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升级。目前,我院仍在继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创新教学改革,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行“订单班”培养。

3、依据企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明确核心课程。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学院遵循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和企业一起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对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岗位群及岗位核心能力,从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同时,学院要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构建岗位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机电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可以设置技术、工艺、管理等 3 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

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学习内容。

4、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工学结合”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模式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并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靠这样的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所以,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建立起完整的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制度,必须下大力气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5、共建共享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这是以往主要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瓶颈”之一。着力建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大对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以满足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需要;同时,大力开发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实习与所学专业能够有机结合。

6、严格考评机制,加强实习学生的管理,提高实训质量。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院应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取代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相结合的两种考核方式。在实习开始前,由实习指导教师做出实习计划书,内容包括实习的目标、内容、操作技能和实训报告;其次与辅导员一起共同召开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实习任务。为保证实习质量,由指导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操作能力、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做出考评,在考核方式中尽量以企业评价为主,对实习成绩不合格学生,安排其重修。

五、结语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的推进和实施,高职院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想方设法让学生得到高质量的实践学习机会,主动密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人才技能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2]许士群.项东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的几点思考《中国职业教育》2010.9

[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J].机械职业教育.2007.(4).[ 5] 苏志刚.高职院校品牌

[6]何保荣,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1]

[7]初景利.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2.(4).95

[8]钟 苹 莫勇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09.9上

[9]刘洋.关于高职院校推进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的问题与对策2011.2

[10]马树超.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1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困境与思考。2012.7.13 论文在线

[12]邹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8.1

[13]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 J].职教论坛.2006.(18).个人简介:

许亚娟(1982.6---),女,汉族,中共党员,河南洛阳人,毕业于郑州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本科,管理学学士,现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助教。

第三篇: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及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及问题分析

卢军锋 吴亚林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介绍了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总结了实践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自我药疗意识的普及和增强,社会零售药店霎时间遍布大街小巷。据统计,我国药店的总量已达到38万家左右,药店与人口比例已达1∶3550,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社会药店输送对口人才。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办学经验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自2007年开设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来,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330”人才培养模式

“3330”是“3阶段、3能力、3实践、0距离”的简称。

“3阶段”即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3分阶段。第1阶段在第1、2、3学期,侧重人文素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培养,同时进行为期2周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培养专业技能。

第2阶段在第4学期及暑假,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进行带薪顶岗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了解药店经营管理程序,提升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基本实战能力。第3阶段在第5、6学期,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3能力”指人才培养过程有3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渗透,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药品经营与管理能力贯穿始终的培养渗透。

“3实践”即人才培养过程中穿插3次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第1次为第3学期2周的专业技能实训;第2次为第4学期及暑假的带薪顶岗实践;第3次为毕业顶岗实习。

“0距离”指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2006 年 16 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 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1]、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院于2009年开始探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其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顺利、长期运转。我院在与江苏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王星辰)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经过磋商,双方就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成了一致意见,从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

2.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在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3330”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突出校内理论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人文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的一致性,专业教师与海王星辰的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让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能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技能加强为核心,以学生从事药店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认学生在具体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与中国连锁药店百强第一——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江苏分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2010年起,将药品经营与管理班冠名为“海王星辰班”。第4学期及暑假,该班赴海王星辰进行带薪顶岗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在顶岗实践期间获得固定的报酬,根据销售业绩,还可以获得销售奖金,同时为学生设置了企业奖学金。学校每年指派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海王星辰带薪顶岗实践,协助企业管理学生,解决疑难或突发事件。我们为每一位学生指定了2名带教师傅,一般由店长和执业药师(或药师)担任,方便及时指导学生,我们还安排了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定期为学生集中授课。2010年和2011年,学校已组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进行了2次带薪顶岗实践。通过顶岗实践,学生亲生体验到了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辛苦,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锻炼了专业能力,增强了自身的信心。最重要的是,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学生基本掌握了药店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技能,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2.4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了人才评价制度,制定了“以素质为权重,以能力测评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在“海王星辰班”顶岗实践期间,进行两次阶段性考核,成绩完全有企业评定。这样的考核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受到企业的欢迎。根据考核结果,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企业奖学金,并提供在企业优先发展的机会,已有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即当上了药店的店长。

2.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过5年,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职称偏低,且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一直是个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海王星辰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缓解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结构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3存在的问题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明显,08级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达100%。但是,在带薪顶岗实践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学生分布广泛,无法集中授课和指导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在顶岗实践期间,我们会安排教师和企业骨干在总店为学生集中授课。但是,海王星辰在苏州、无锡、常州共有200多家药店,“海王星辰班”的学生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药店,有些学生路途较远,集中一次非常困难,所以经常集中授课便无法实施。

3.2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情绪

高职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部分学生在企业中表现[2]

出一种过分的大学生优越感。因此,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3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参与度不够

我们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企业去,初衷是一边配合企业管理学生;一边进行短期的顶岗锻炼,学习相关技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但是,学生所在的药店分部较为广泛和分散,教师走访一次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基本上无法亲自参与顶岗实践。

3.4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其他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十分紧张,很难有时间到企业和企业的专家、骨干交流,导致传授的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例如:《药理》的教学应以药店常规性药品为重点,而非面面俱到。同样,因为每个药店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到学校完成系统性的教学任务。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要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教育改革之路,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顶岗实践的过程管理,培养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3]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4年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6]佚名.姜先雁 82岁高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脏压塞抢救成功一例.中国医学期刊学会

第四篇: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与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

“工学结合” 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机械制造行业的各类企业培养操作普通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机械设备装配调试与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门培养与机械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能型人才,实行“工学结合”显得更为必要,因此,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校本专业正在探索实施以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到教学中。

一、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采用基础知识学习与相应基本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首次就业的岗位胜任能力;第二学年采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学年专业拓展能力学习与培训、毕业设计,与就业结合的顶岗实习。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依托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大型企业,运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顶岗实习。第一年: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第二年: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第三年:与就业结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结合就业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校企合作1+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这一主线我校与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实现“办校入企”。第一年:学生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入学初期进行“看生产,讲专业”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第二、三年:把班级建在企业,岗位工作项目即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紧密联系。车间就是教室,学徒是学生,师傅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专业课由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教学,毕业后学生在岗位上继续工作,既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又能成长为岗位上的熟练操作工。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企业会付给学生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企业为了让学生能上岗必须承担培训任务,这样,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而企业由学生来承揽加工业务,从中产生了效益。

三、“订单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对用人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这种模式让学生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明确岗位上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同时不用担心就业,企业也有后备工人,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我校曾与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开办了“订单班”,效果很好。

四、“引企入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与本地区的大型企业联合成立培训基地,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企业提供能工巧匠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生产工作,学校出师资,针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由双方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在做学,学中做,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能培养出适应性强、企业急需、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要不断地探,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适用的,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五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论文讲解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论文

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企业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论文片段:,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 “工学结合”概述

所谓工学结合,通俗地讲就是把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实现本质与内容上的沟通;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保证在校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的联系。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把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的环境与资源,把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校园学习与校外企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为学校、企业、学生。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教学过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电子商务专业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多,所以在课程结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现在有些院校将该专业归类于计算机领域,还有些属于管理院系。所属专业领域的不同,学习的方向就不同。为了力求覆盖范围广,学科设置全面,很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需要学习的科目非常之多,如商务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市场营销、宏观/微观经济学等等。这种课程结构设计虽然满足了全面性的要求,但是最大的不足之处就是“不精”,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专攻哪个方向。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去参与到电子商务实际应用工作中,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自身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锻炼。

实践教学条件严重不足。电子商务专业的根本就是直接参与到社会经济经营活动中,它的很多课程都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也就是说,该专业想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发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是通过学校上机仿真课程实践,还是直接深入到企业中去学习,每学期至少要有一半的时间是参与实践的。但经调查显示,目前的情况是很少有院校可以提供充足的条件,去构建电子商务实验实训室,而且校企合作不充分,给学生提供的校外实践实训机会也非常有限。

教学方式落后,难以符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因为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难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学校仿真实训基地设备较为落后,甚至于有些仿真课程变成了“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理论教学”,学生无法长时间通过计算机来演练网上交易流程、网络营销模式等电子商务基本业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来说影响非常巨大。在当前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拿来用”的人才。但是现在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最多只能称之为“半成品”,企业还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来培训,这样势必会给企业增加一定的人力资源成本。

构建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主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我国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定企业必须要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很多高校都会感觉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处于学校“一厢情愿”的目前状况,企业基本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意愿。这里既有学校自身合作能力不足的理由,还有就是国家没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企业参与。所以,国家必须要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通过一些税收政策上的支持,来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高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之上,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条件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学校在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主动调整学校培养方案,把学生的双重身份考虑进去,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结合企业与学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在模式中的作用。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对学校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策略进行联合制定,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依靠这种紧密沟通合作,来完善校企双方共赢方式。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企业发展过程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方向,定期的开展校企双方交流会,让学校明确企业需求,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情况。长时间高频率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对企业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企业对学生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系统化课程体系。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应该基于合作企业以及该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准,通过考察来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把企业实际经营过程转换为相应的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形成以企业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传统学科体系知识结构,设定具体的工作任务来丰富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为具体全面的策略、技巧。根据企业具体岗位来确定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整合学校与企业实训资源,根据企业需求来制定课程实训技能培训方案;学校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训考核相结合,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而言有非常大的实际作用,例如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产品采集、商品图片处理、商品描述等技能,这些都是将来从事电子商务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技能。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电子商务人才的助力,高职教育是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地,只有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可用、实用”人才。

下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