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

时间:2019-05-14 10:30: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

第一篇: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

张颖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310128号)

摘要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却不容乐观。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出发,分析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分析该专业人才定位问题,给予对战策略。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 定位 政策助力

引言: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之间是相辅相存的关系,由于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众多.,因而电子商务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据有关数据显示,未来5年,在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将在经营中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以上。但是在由 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职高专的电子商务专业却成为了2007~2009中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这种尴尬的现状说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定位问题,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们经常听同学们说起:“我不知道到底能做什么,做销售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专业,做网络管理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做文员有专门的文秘专业。”这样一来,电子商务专业好像在培养“万金油”,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精。电子商务可以实施、可以应用、可以开发、可以设计;电子商务可以分析、可以观察、可以评论、可以报道:电子商务可以规划、管理、制定策略:电子商务可以宣传、可以推广、可以沟通、可以服务;电子商务还需要法律法规、安全防护、技术支持等等。简单说,什么行业都在网络化、电子化,企业对内对外各个环节都在网络化、电子化。这些,电子商务专业不能独吞,也独吞不了。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现实问题是:毕业时必须面对具体行业、具体岗位。如果学习时能对将来有个大体规划,学习内容必然有所取舍,课程没有或不足的,必然需要补充。

二、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准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模式。同时,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设置电子商

1务专业时更多的是向本科靠拢,力求培养出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高职与本科在培养类型以及培养目标上

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在培养类型上,高职主要是面向职业岗位教育,能够直接胜任相关工作,本科主要是学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高职主要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本科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电子商务学科的性质以及各高职院校对于本专业的设置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准。

2、教材选用不恰当,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材有些理论性太强,不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有些信息没有及时更新,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而教师又未能很好把握学生的需求特点,因此最终的教学效果看起来并不是很理想。再者,高职的课程设置应该是..“适度、够用..”,兼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该按照岗位和就业所需的核心能力设置。但是,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过多且基本雷同,毫无院校和区域特色,提出的培养目标又非常宽泛,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既要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网络规则又要具备维护网站系统和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总之一句话,希望学生即懂..“电子..”又会..“商务..”。于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就是将技术、商务和管理相关课程简单的堆砌,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缺乏整体性认识,造成一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匮乏,另一方面的学生就业困难。

3、学生学习不灵活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知道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一直用中学乃至于小学的方法来学习大学的知识,不太会融汇贯通或者没有养成自觉去翻阅一些资料扩充自己知识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总是感觉缺少这样那样的知识。

4、实践教学薄弱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无论是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商务活动方面,电子商务教学都需要给学生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的安排,通过实践了解怎样建设网站,在网络交易中如何保障支付的安全,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补充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现在的实践主要是依靠模拟教学软件,通过软件的使用,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和不同的操作流程,利用角色扮演来完成电子商务的过程。一方面模拟软件市场鱼龙混杂,软件的环境和实验模块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软件教学终归是虚拟的,而真实的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是软件所不能模拟的。所以,仅仅靠上课的练习和软件的使用,就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他们的实战经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定位策略

1、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并正确定位

学生要立足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的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分四类: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项目管理型人才、技术型电子商务

人才。从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需求看,高职院校应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定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不同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不同要求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使不同专业方向对应着不同的岗位群,适应现代电子商务一线工作的需要。

学生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比如,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优势的职业院校来说,可以选择电子商务技术为培养方向。

至于如何定位,作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主要学会怎么应用,因此应该定位于第二类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在学习了基本的电子商务技术基础上,学会应用这些技术做网络营销、网络调查、网上金融等业务。学生在具体定位时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细分成三个方向:企业行政管理方向、营销方向和外贸方向。首先是企业行政管理方向。相对来说,这个方向要求..“通”的方面多,可以将电子商务的..“杂”由劣势变为优势。这个方向,就业行业广,各类企业都有需求。这个方向,强调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如英语、计算机、相貌、亲和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对专业知识往往没有某个方面的..“硬指标”。这个方向,入门岗位包括办公室文员、销售、生产内勤,经理助理、文秘等。有些人瞧不起这类岗位,以为没前途,其实不然。行政部门相当于企业..“机要室”,在里面工作,能接触企业上上下下、各级管理人员,能学东西。发展下去,当个办公室主任或人事经理,大有希望。说白了,企业需要技术、营销人员,不错;但什么单位也都需要能..“张罗”、“操持”事的人。其次是营销方向。电子商务就是营销,要为营销服务。营销类的入门岗位很多,销售、市场、推广、公关、策划、广告、调研等,各类企业用人都很多。最近网络行业又在起..“泡沫”,电子商务毕业生进网络企业的市场部门,机会多多。第三个方向是外贸。在互联网上,买家卖家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接触,这使进出口的机会大增。学电子商务为自己定位在外贸上,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当然,学生需要加强外语的学习,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时侧重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也可以国际贸易等商务活动为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时侧重市场营销、企业运营管理、国际贸易、公共关系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务方面工作。也可进行校企合作,增加就业率。

3、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了,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现代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非常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摆脱讲的束缚,更多的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强应用能力的考评。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同时利用我院购买的相关电子商务方面的模拟软件..(我校选择的是博星卓越系列软件)和网络之上存在的各类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学为所用,培养其综合素质。当然校企合作是另外一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教学方法,根据我院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主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

4、结合行业特点,定位明确的职业岗位(群)

学生毕业必然面对具体的某一行业,作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有明确的行业依托,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群),进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比如,专业人才定位可以与证券、保险、电讯、食品饮料、外贸、银行、邮政、医药、物流、工业设备及供应、汽车及配件等某一行业或领域相结合。这样的人才定位,既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以及..“广泛的适应性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够准确定位职业岗位(群),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与趋势;另一方面,这种懂得行业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适应岗位工作快的人才正是目前市场大量需求的,必将会使学校发展与行业发展实现双赢,同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完全接轨。

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仍需政策助力

近年来,网络零售在中国快速发展,为消费者购物提供新选择之余,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平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作为服务业中新生力量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显然将受政策支持。随着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剧增,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日趋明显。因此政策的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总结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如果很难适应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将受到人才缺乏的制约,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将会因为低就业率而失去学科发展的推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化改革,借助政策助力,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高校也应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将其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学生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只有进行正确定位,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才会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

(2)薛万欣,陈展.探索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J】.北京联合大学学2006.

(3)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03

(4)杨丽光,张德军.把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5.09

(5)邸伟力(天津七二九体育器材销售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1.04.039

第二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 要: 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一。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高职类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方面日渐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谈起,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强调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知识 技能 素质

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日趋加快,使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其经营的重要手段,许多企业急切地希望能扩大使用电子商务的深度和广度。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滞后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瓶颈之一。由于本科及其以上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有限、定位不同,面对庞大的需求市场,高职院校应成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基地。

电子商务需求的人才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技术服务支持层;第二层是一般管理人员层;第三层是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第一层次的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方面,如网站建设、系统维护、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第二层次的人员是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所涉及的具体技术细节,更注重于如何在电子方式下开展工作,即如何应用网络提供的快捷方便的商务功能等。第三层次主要是针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是电子商务的战略决策型人才。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第二个层次——一般管理人员层是其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它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特定的培养基地里,为“电子商务”这个新的人才群体,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以下就从知识结构、职业技能结构、素质结构等三方面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知识结构的构建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特定的专业架构下,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相关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所积淀的层次与比例关系。知识结构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尺度之一。从当前的情况看,电子商务知识的基础化、综合化是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主要内容。

1.电子商务知识基础化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基本应用上,这是应对电子商务实战环境的一个重要策略。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育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比例要适度,不能仅强调专业性、技术性而忽视基础性。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贪多求广,要真正体现其专业的基础性,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内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电子商务知识综合化

知识综合化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知识的整合,是“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整体性观念。在这方面,一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综合,重视两者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学会用综合化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二是要注意“电子”与“商务”的侧重比例,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其教学工作应围绕“电子手段,商务目的”这一思路展开,以此为中心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职业技能结构的构建

职业技能一般由四部分所组成,即: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开发的能力和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1.获取相关知识的能力

在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应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专业特点和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同时,要在学习中构建整体知识网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运用知识的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由此迁移到其他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与获取相关知识能力的核心都是思维,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偏重于实践活动。培养运用知识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活动。一方面,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如到电子商务公司或公司的电子商务部门实习、进行电子商务软件的仿真操作等。另一方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把实践融入在一点一滴的生活当中。“凡事留心,处处皆学问”,如与学生课下的一些交流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告诉学生我们平时通过pOS机“刷卡消费”,其实就是电子支付的一些应用、毕业生完全可以进行一些网上应聘、学生可以注册成为网校的在线学员、可以通过CA申请个人数字证书……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3.创造性开发的能力

既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挖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标新立异”。同时,尽可能让公司、企业和社会参与,引入复杂多变的应用需求环境。要培养创造性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当务之急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教学中的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在教学设计中,宜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如: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上实训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任务”,一般情况下,教师不要预设解决方案,可先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任务的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对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褒扬,组织指导学生对不同的解决方案和思路进行分析和讲评。教学中,要建立以创造性能力考核为主、常规作业设计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评制度。

4.就业与职业生存的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今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应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职业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毕业后具备强大的就业竞争力。如实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适当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以实验实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把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素质结构的构建

素质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社会素质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社会素质的培养

社会素质属于后天素质,它在素质结构中起调节作用。它一方面要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为基础,另一方面又给这两种素质打上一定的社会烙印;它既引导个体做人,也引导个体成才。内化是社会素质形成的重要机制,高职院校在培养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社会素质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多树立正面典型,要注意纠正学生在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中的一重一轻倾向,避免因这种倾向造成知识的偏差、人格的移位。

2.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最容易产生危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包括认知素质、情感素质、意志素质、个性素质等。在这些素质中,认知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思维水平;情感素质、意志素质影响个人的成就动机、情绪的管理水平;个性素质影响人的气质和人格特征。人的心理素质一旦潜藏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应该加大力度,要通过深刻理解职业内涵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懂得人人都可能成功;还要创建良好的职业氛围,促使学生构建积极、昂扬的良好心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塑造自我。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划分不是割裂的。知识不经内化,不能形成素质,内化了的知识不经运用,也不可能形成能力。

高职院校在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时应根据专业的特殊需求,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实操教学体系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做到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在教学上,要彻底变革传统陈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实操的训练,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景怡李炎: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社科纵横,2006,(9)

[2]谢康等:电子商务经济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志奎: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第三篇: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秋月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摘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马为高职高专教育及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代 进行分析,结合同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特点,提出构建会计专业“三四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以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实施“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其教学特性决定的。它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等内容。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有师资队伍培养、教材的开发、考核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支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秘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 秘书专业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以传统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为基础的纯知识型的秘书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秘书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社会要求。二是近期出现的以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培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又阻碍了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要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现代秘书需具备的技能结构进行剖析,根据学生受教育的基础及企业用工的需求,建构全新的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模式。

一、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采用“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其教学特性决定的。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构建科学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秘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秘书人才的关键。独具特色的“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的内涵,对其进行探索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将会使秘书专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秘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指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科学设计和选择任务,以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设计教学方案,按照一个完整的任务的操作流程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施“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使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高职秘书专业教学的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职业性和实践性。因而,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是真实的问题,要求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的是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的是完整的作业流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完成者,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掌握方法,从而促进个性全面健康的发展。学习任务是完成有一定难度的行动任务,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一致,要求学生用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独立完成任务中发现学习,在社会交往中合作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秘书职业关键能力。

二、高职院校的秘书专业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在“任务驱动式”培养模式中除有一套完整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外,根据“懂专业、高素质”的应用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还要确立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体系,用于培养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总规,它反映了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也折射了专业的办学特色。秘书专业要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企业和市场需求,从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分析入手,按照“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进行社会调研、开展研讨、不断论证,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建立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确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制订定位准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任务驱动式”课程体系的建构

在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 课程体系的建构中,我们要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重新建构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宝塔型课程模式——任务驱动课程体系。

任务驱动课程模式是以职业活动的开展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主要依据,校企双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实际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确定课程结构。将为完成某一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诸多学科知识、技术、能力和态度的集合,将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和职业水平的提高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最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以秘书实务综合实训中心为平台,融经济、营销、管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从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挑选与学生将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秘书实务、档案管理实务、秘书应用文写作等,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推行课证结合。同时辅以整合后的通用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职业个性课程,按照从必备的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再到个性发展方向的顺序对课程进行排序,构成一个宝塔型结构,建构了全新的任务驱动课程模式。

3、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秘书专业教学中,要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岗位能力,就要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导向组织教学,突出实践环节。综合技能的培养应由行业相关企业制定计划并进行培训与指导,把专业知积、技能、应用串为一体,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和职业素质。

秘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培养适应中小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为主线,以面向的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为目标来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优化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以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在实践教学体系计划制定过程中,校企双方要根据细分的职业能力、素质结构的分析来制定。确定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中小企业中从事前台接待、办公室文员、经理助理等领域实际工作的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校内教学——企业实训(或校内仿真实训)等实践性活动,加大实际演练、真实实践、操作的比重,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拓展,管理技能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通过“工学结合”参加企业的秘书工作,掌握整个秘书工作的全过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流程,学会沟通,妥善处理

人际关系。从而缩小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实践机会。

三、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包括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这一工程的具体实施是高职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的基本保障。

1.建设一支校企双方合作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教学团队。

任务驱动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和综合能力,这与他们习惯的工作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培养能担任通用基础课程的通用型教师、由担任传统专业课程转型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非常关键。同时要不断促进学校与企业在各个层次上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和行动协同的团队工作模式,调整并优化学校教师的合理结构。

一是聘请企业、行业人员或外校相关专业教师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或为学生举办学术讲座。企业、行业人员的工作实践、经历、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对职业教育学生来说是都是最新鲜、最实用、最有价值,也是最渴望学到的东西。二是在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上,实行双导师制,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行业导师为主导,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实训计划。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通过实施项目的驱动,企业行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工作经验、经历的传帮带,使学生获得各项技能。在企业现场的实训,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了企业的环境与文化,了解了企业,为今后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企业行业的实习、实训,也使企业了解了学生,为企业招收毕业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是毕业实习报告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学生到企业、行业开展实习活动,深入社会了解企业、行业特点,写作毕业实习报告。学校聘请专业人员作为学生毕业实习的指导教师与校内的指导老师一道,全程参与毕业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指导学生到相应的企业、行业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各种技术资料,参与毕业实习报告的评阅与答辩工作等。

2.灵活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课程模式倡导以技能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因此要大力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掌握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其中,任务意识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任务驱动来推进教学过程。所谓任务驱动具有两层含义:(1)每个任务之间是有联系的。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将其分解为多个单项技能(或多个任务)来讲练,他们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最后一个任务应该是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做成一件事。(2)分解成的每个任务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任务结束前,教师要作考量,确保每个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任务的讲练,直至综合应用能力任务的完成。既然冠名为“任务”,就是暗示你要“完成”,否则你设计的“任务1、任务2”与传统教学中的“步骤1、步骤2”就没有什么区别。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

互作用,灵活地运用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独立钻研和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材编写要跟进

在任务驱动课程开发过程中,教材的编写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在专业教材建设上,除了采用获得广泛认可的优秀的高职高专教材外,还要积极与企业合作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教材或讲义,特别是专业实训教材,如《现代办公应用技术实训》、《秘书实务模拟实战》等教材,使教学内容能反映时代特征,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教材的编写,一要体现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以知识技术实用、够用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二要体现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个性发展,以最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三要体现可根据市场人才供需变化及时增减、调整内容,有利于弹性选课的推行。

4.构建对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进行评价的考核体系。

毕业前夕,可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参加,成立考核评价工作小组,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验收。具体方法是:以每学期期末学生校内课程和实训实习成绩为主要依据,结合在校期间表现和企业实习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为此,应制定详尽的考核细则,确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可采取以能力素质为主要内容、以“多证”制为主要形式的考评体系,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考评小组一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秘书职业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二要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从事秘书工作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要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从事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做出全面、客观、公正的测试和评价。

目前关于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只停留在理论探索的时期,要真正把它落到实处,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章振周 唐成棉.职业教育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建构.[J].教育论坛 2007年4月下

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8下.张伟玲,尹印栓.项目教学式课程体系及其构建.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月

杨群欢.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职文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商场现代化》2005年11月(中)总第449期

作者简介:

廖梦云: 女,1973年生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研究。

崔艳霞: 女,1966年生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建设和商务礼仪研究。

第五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随着我国酒店业的快速增长,酒店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长,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面向酒店这一特定工作场所的人才培养,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实际应用与操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和思想,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赫尔曼·施奈德得出来的。在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的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制度。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

一、“工学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二、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3月。

[2]李成对日本酒店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借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4月。

下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