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

时间:2019-05-14 05:4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

第一篇: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

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

【摘要】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考虑与就业需求的对接。本文从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入手,分析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物流专业 就业能力 就业需求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满足用工单位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物流专业面临的最大问题。目前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者供需之间的矛盾,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一、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物流业80%左右的从业人员从事具体操作工作,这就决定了物流业需要的主要是一线操作人员。我国已经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建立了物流专业,总在校人数达15万,但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满足不了工作岗位的需求,高职教育并没有职业特色,这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问题。由于目前我国许多院校刚刚开设物流专业、实训室及相关设备配备不足,学校教学仅停留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层面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严重不足,这就造成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能力比较低,就业面比较窄,不能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一方面是大量高职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待业在家,另一方面是用工单位也在抱怨很难招聘到适合工作岗位的人才。[1]

二、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

尽管许多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持有不同观点,但是,分析多数学者的观点,以下表述获得了普遍赞同:就业能力是从事某种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物流专业学生应具有的就业能力如下:

(一)物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物流业由许多环节构成,属于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物流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和实践操作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学生不仅更要具有物流专业的综合能力和是较强的管理能力,而且还

要具有仿真软件及物流设备等的应用和实践操作技能,这些方面的能力在实验室里是不能完全培养出来的,必须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校物流专业的纷纷建立,毕业生总量逐年增加,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竞争。为了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践创新能力,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于能力的活动,比如专家讲座,课外竞赛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三)沟通交流能力

通过对近两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因为面试时不能准确传递自己的信息遭遇淘汰,不能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现在的面试用人单位更注重考察应聘者综合技能,如何把自己的综合能力充分展现出现,则主要依靠应聘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因此,沟通交流能力也是影响学生求职就业的关键因素。

三、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面向就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与其它专业不同,物流专业包括的知识面非常广,仓储、物流信息、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代理、报关、线路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均有涉及。由于具体工作根据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安排,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做到样样精通。高校不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位开设课程,必然造成学生知识面虽然比较宽泛,但是不能做好任何岗位的工作。因此,必须改革目前各高职院校太过宽泛的课程体系。高校必须面向就业需求,打破固有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不刻意去追求学科建设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建立面向就业需求的新型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进物流专业教学改革

1.创新教学理念

对物流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必须坚持面向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从物流工作岗位的需求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把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改革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就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创新形成“植物生长周期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2];根据

工作岗位的要求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规范,改革教学内容,与用工单位积极交流、合作培养,定期安排在校学生到用人单位实践操作或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构建以培养应用性和实践性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尤其是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物流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互利共赢共同进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努力构建新型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物流专业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由于物流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常会对学生造成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在课堂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十分有限,因此高校应采取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物流专业课堂教学中,除了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理论知识外,可以进行案例教学,通过研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3];另外还可以进行实验教学,借助物流模拟软件进行物流实验,使学生可以亲身体会物流企业物流管理的操作流程,加深其对物流知识的把握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模拟游戏教学法等。

(三)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鉴于物流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物流实训室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必不可缺的硬件设施。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它能给学生创造专业实训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专业理论的把握,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物流实训室的建设要结合物流专业的核心理论与主干课程,并注意与各个院校的专业特色相结合,综合规划,全盘考虑,实训课要避免流于形式和游戏型的实验环境。物流实训室应具备的实训条件包括物流教学体系、物流设施、物流视频和实战模拟课件、实践操作手册、实训教学计划、物流单据填写、物流操作案例等。

(四)改变毕业生错误的择业观和就业心态

要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跟现实的就业需求相结合。若总是抱着“非高薪企业不去,非国有大企业

不进,落后地区不考虑”的就业心态[4],在现实中就会处处碰壁。在大学毕业生人激增,每年有大量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生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就该坐在办公室做一些轻松的工作,那么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自然而然了。大学毕业生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念。同时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就业需求与自身条件有机结合,做好准备,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小结

总之,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物流业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就要将毕业生就业作为杠杆,检验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和方法,从深层次改革教学体系,加强高校实训室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这是解决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飞鹏.我国物流人才的就业现状与培养机制研究[J].中国市场,2008(15).[2]丁锋.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提升[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4).[3]张宏英.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2009(07).[4]李华.现代物流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7(03).

第二篇:物流企业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论文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使得物流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进而带来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为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然而,高职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高校过分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企业所需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上缺少竞争优势。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需,学有所用,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笔者以昆山地区物流企业为例,通过分析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培养思路,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策略。

1昆山物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昆山位与长三角地区,是一座新兴的商贸城市。由于昆山经济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昆山市政府相当重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加快物流企业发展,积极促进物流业与生产制造业合作,提高物流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数据统计,昆山物流管理人才的层次结构接近于金字塔,物流从业人员中,9%的岗位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战略判断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主要负责整个部门的管理和组织,属于高级物流管理人才。47%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项目的执行和运营管理,属于中级管理人员;44%的人员主要负责具体事件的操作,如货物上架、运输、包装等,偏向于体力劳动,为初级水平。由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人员的需求巨大。而昆山企业中的物流从业人员来源于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岗位转移而来的农民工、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等。职业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昆山物流人才的主要来源[1]。

2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2]

各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出现“闭门造车”现象,较少经过企业调研,较少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较少考虑当地经济和发展的需要,以致专业定位与企业岗位需求严重不符,学生所学知识难以满足企业岗位需要。除此之外,专业设置缺乏科学论证,专业设置过窄,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抽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沿用本科教育的方法,忽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没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2实训资源缺乏

各院校虽重视实践性培养,但实训设施有限,只能通过企业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实训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主要以校内教学为主,利用实训室已有的设施设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校内实训室由于受资金、场地等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建成符合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大多实训基地存在综合性差、设施设备现代化水平低、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导致校内实训教学与物流行业的发展相脱节,实训教学效果较差。校外实习主要以校企合作方式展开,通过学生在合作单位实习,加深学生对岗位需求、岗位能力的认识。然而实习岗位比较单一,主要是与仓储物流相关的岗位,从事的主要是生产一线操作工工作,工作性质重复、单调,很少被安排在与物流相关的领域,学生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岗位能力与实习过程中形成的岗位能力不符,造成学生心理落差较大。

3教学方法落后

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上课时,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形式单调,缺乏趣味性;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脱离实际,违背职业教育的理念;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物流只限于理论掌握阶段,很难应用于实践。除此之外,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企业最看重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被忽视了,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4师资力量薄弱[3]

物流行业是一个新崛起的行业,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大多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本身不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主要由管理类、交通运输类等相似专业演变而来,没有经过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物流方面处理问题的方法一知半解,缺乏物流学科新知识、新理论的研究和培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师资整体水平一般,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挥。

3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调研昆山地区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对物流管理应用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职业领域、职业能力的分析,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建设指导,培养面向地区性物流园区和企业,在一线从事中基层物流服务和管理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使得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构建符合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

1物流职业能力与素质的需求分析[4]

针对昆山人才市场的需求统计,对物流相关职业进行仔细和认真的研究,以企业工作的内容为出发点,挖掘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进一步确定学习任务,以此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使得课程设置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通过对毕业生、物流企业调研发现,目前物流行业岗位存在第三方物流、制造业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职业方向,学生所从事的主要有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几方面的工作,结合具体的岗位设计整体理论框架和具体内容,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学有所获进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2构建“1+4+N”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昆山经济、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得出昆山物流行业对中、初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巨大,剖析其岗位素质要求,搭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完全相符的“1+4+N”的体系框架。“1”指职业能力专业平台,即专业课程平台,“4”指制造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商贸业物流、国际物流等四大物流职业方向,“N”指选修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未来的规划任意选择部分课程,选修课共计13学分。第1、第2学期重点学习基础课程,如“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等;第3、第4学期重点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如“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第5学期为专业方向技术课学习阶段,如“国际货运代理”、“生产运作管理”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并有对应的教师进行指导。“1+4+N”课程体系满足了昆山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中不仅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而且在专业课程中设置了专业选修课,根据昆山企业需求特点和学校特色把专业分为几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进行选择,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有用人才。

3采用“三阶段,三循环,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阶段”即物流认知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习阶段和毕业实习阶段。一年级的认知实习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前的重要环节。通过认知实习,走出去,到社会去参观、调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发展与应对等的实际状况,以亲身感受与体会社会的发展及变化,了解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及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业务流程等相关工作。二年级的企业顶岗实习是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物流企业岗位,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顶岗实习加以运用。三年级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前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兴趣及所选专业安排不同的就业岗位,结合四大方向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敬业精神,使学生得到技能应用人才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从事技能应用工作的初步能力,完成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三循环”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三重循环,这是将理论成功运用到实际的有效途径和理想的做法。

它大大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做好准备。学生需要找出自身学习的相关知识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后续的学习中重点强化相关知识,使学生直接从学校融入企业,真正达到毕业与就业“零距离”。专业设置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规律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过程。通过校内基础技能学习、校外职业认知实习→校内职业技能学习、校外顶岗实习→校内综合技能学习、毕业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途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5]。“三结结合”即德技技、理实、课课证相结合。“德技结合”是指物流专专业在专业课课程研讨时,共共同探讨各门专业课程程涉及的德育育教育资源。教师备课时时把德育教育育与专业知识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时加强自身的的道德修养,不仅专业知识识和技能与社社会接轨,思思想品德也能能符合社会需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在在讲述理论知知识的同时引引入品德方面面的案例,通通过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此外外,在体验式教学法中中,教师通过过设置情境,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行角色模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体体现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程度,还体现现出团队合作作精神、为人处处世的态度等等德育方面的的内容。“理实结合”是是将理论用于于实践的一种种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学中引入真实实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成的过程中加强理论知知识的学习。“课证结合””是把专业涉涉及的单证员员、助理物流流师、助理采采购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人才培培养目标结合合起来,把课课程内容与证证书考试范围融融合在一起,保证学生考考试通过率。

4构建校校企合作平台台

为达到到物流管理专专业学生岗位位职业能力的的培养要求,使学生能够够在真实职场情境或真实企企业环境下完成相应实实践技能的锻锻炼,物流管管理专业与企企业合作,学学生通过企业业掌握了实践技能,企业员员工加强了技能培训,成为与行业业交流的重要要窗口。一方方面,校企共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实训室,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与与教材,共同同进行员工与与师资的培训训,使学生更更符合企业需需求;另一方面,双方定期期开展双向性的技术培培训和技术合合作,让双方方能共同渗透透到对方的日常工作和生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专业教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现场场,与企业人人员共同研讨讨流程管理、物流操作等等课题,同时时企业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方案、培养计划的制订订,参与课程程标准、课程程整体、单元元设计、学习习情境等设计计,参与课程教学与实践环环节辅导,使双方的合合作能进入良良性循环,形形成“共生型型”关系。

5建立“双师型”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

构建一一支校企合作作的“双师型型”素质的专专兼职教学团团队,重视利用企业和社会会资源,促进进学校与企业的全面沟沟通与合作,实现技能型型、应用型的的人才培养目标标。校内专专任教师,要要有敬业乐群群,对工作精精益求精的态态度,掌握本本职工作基础理论,能运用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决问题,对本本专业最新成成果有一定了了解。教师要要不断加强知识的更新与学习,不断提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自身身素质,学校校也要协助教教师实施能力力提升计划,例如,学校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培训、专业实实践技能的培培训、安排教教师到高校继继续进修、选选派教师进企业访问学习和和组织企业人员与学校校教师深度交交流,使教师师能够与时俱俱进。企业兼职教师是由本专业聘请的一批在企业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构成的,由于兼职教师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讲课过程中,能够融入企业案例,使学生对职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教学效果良好。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共同开发实训基地,课程成绩的评定由专兼职师资共同负责完成,实现了课程成绩评定的多元化,打破了终结性考核的方式,融入了过程性考核。

4结语

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现代物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要逐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科学、有效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物流业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

第三篇: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建设

【摘 要】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国务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单位,2010年底,改革项目获批立项。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对高职院校未来如何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79年。2006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之一,2010年10月,国务院将学校《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纳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办学多年来,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各项保障机制,为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办学理念先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坚持“两要”的办学理念

学校始终坚持“不能超值地满足企业用户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两要”办学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用户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依托一汽,服务行业,全面培养适合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办学体制

2009年学校由一汽集团移交给长春市政府管理,在理顺政府、学校、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政府主导、校企共建、学校自励”的办学体制,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

(三)形成“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办学特色

学校一直把国家、民族和企业的建设宏愿凝聚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提出了“博学笃志、建功立业”的校训、“永求领先”的核心价值观、“改善人生”的经营理念和“革新挖潜”的创造意识,以激励教师和学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职业教育特色。

二、建设校企合作培养的师资队伍

学校以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结构优化、素质精良、技能超强“复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服务。不断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依托企业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一)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教师水平

学校与国际知名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与米其林及中德五家(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奥迪)SGAVE项目的合作,学习企业标准、生产工艺、管理模式、培训的方式方法,建立国际高端订单培养项目18个,促进了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双师队伍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

(二)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做到“四个一”。为深入教学改革,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按学校要求教师需做到“四个一”,即到企业“结交一个以上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朋友;把握一套现场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熟悉一项生产现场现代化管理方法;提出一个结合企业实际教育学的改进方案”。通过深入企业实践,教师提升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三)引进企业高级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近年来,学校通过人才绿色通道等特殊政策,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专家,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技能融入教学,提高双师比例,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四)开展企业服务,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通过承担企业培训任务和参与技术服务项目,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在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问题的同时,将企业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引入教学改革,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五)依托一汽集团优势,建设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具有我国汽车行业大量、高水平技术人员的资源优势,与一汽集团共享专家资源库,聘请李凯军等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融入教学内容,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对兼职教师的聘用、管理和培养做出具体规定。

三、建设系列化的开放性实训基地

学校校内实训基地32363平方米,建有理实一体化教室32823平方米,设备价值总数为7437万元。

(一)校内实训基地

1.自建工厂化特征实训基地

学校建有汽车装调、焊接等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实施车间式教学,班组化管理,使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车间与教室一体化,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

2.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重视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了实现毕业生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和培训企业员工的要求,也注重对学校实训基地的投入。根据一汽大众C6生产自动线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了“PLC与电机控制技术实训”和“智能检测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公司共同开发以模拟捷达轿车车门生产线的自动化实训室,由一汽集团公司出资200万,一汽大众赠送2台kuka机器人,由专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安装、调试完成。根据米其林订单班的要求,米其林公司为学校投入200万元,合作开发了“米其林自动线实训室”。学校与一汽集团营销管理部共同建设了全功能、三位一体(营销、管理和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由一汽集团投资500万元,校企双方共建、共管、共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依托一汽集团行业优势,本着服务、融合、精益、创新的理念,在自主企业一汽技术中心、一汽轿车,合资企业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设了校外实训基地,形成了从汽车设计、制造、整车装调、汽车后市场服务一条龙的汽车产业校外实训基地群,为企业高技术用工与学生就业实习之间的衔接形成了无缝对接。

一汽大众的发动机、变速器、总装、焊装、冲压、油漆六个训练基地全方位对我校学生开放,近三年来接受培训的学生人数就达4000多人次,选择在一汽大众就业人数达1600人,直接进入高技能岗位的实习学生500多人,这些学生在迅速成长,很多已经成为生产骨干。

【参考文献】

[1]姚志峰.高校都是个性含义、意义及实现[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2).[2]陈妙娥.后喻文化视角下高校都是课堂教学语文的转变[J].江苏高教,2011,(5).作者简介:魏影(1979-―),女,吉林长春人,科研职教所所长助理,讲师,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国务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探索职业教育政企校联盟办学模式”(项目编号03-107-0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四篇: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定位分析

张颖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310128号)

摘要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却不容乐观。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出发,分析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分析该专业人才定位问题,给予对战策略。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 定位 政策助力

引言: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之间是相辅相存的关系,由于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众多.,因而电子商务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据有关数据显示,未来5年,在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将在经营中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以上。但是在由 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职高专的电子商务专业却成为了2007~2009中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这种尴尬的现状说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定位问题,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们经常听同学们说起:“我不知道到底能做什么,做销售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专业,做网络管理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做文员有专门的文秘专业。”这样一来,电子商务专业好像在培养“万金油”,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精。电子商务可以实施、可以应用、可以开发、可以设计;电子商务可以分析、可以观察、可以评论、可以报道:电子商务可以规划、管理、制定策略:电子商务可以宣传、可以推广、可以沟通、可以服务;电子商务还需要法律法规、安全防护、技术支持等等。简单说,什么行业都在网络化、电子化,企业对内对外各个环节都在网络化、电子化。这些,电子商务专业不能独吞,也独吞不了。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现实问题是:毕业时必须面对具体行业、具体岗位。如果学习时能对将来有个大体规划,学习内容必然有所取舍,课程没有或不足的,必然需要补充。

二、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准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模式。同时,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设置电子商

1务专业时更多的是向本科靠拢,力求培养出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高职与本科在培养类型以及培养目标上

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在培养类型上,高职主要是面向职业岗位教育,能够直接胜任相关工作,本科主要是学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高职主要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本科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电子商务学科的性质以及各高职院校对于本专业的设置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准。

2、教材选用不恰当,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材有些理论性太强,不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有些信息没有及时更新,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而教师又未能很好把握学生的需求特点,因此最终的教学效果看起来并不是很理想。再者,高职的课程设置应该是..“适度、够用..”,兼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该按照岗位和就业所需的核心能力设置。但是,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过多且基本雷同,毫无院校和区域特色,提出的培养目标又非常宽泛,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既要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网络规则又要具备维护网站系统和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总之一句话,希望学生即懂..“电子..”又会..“商务..”。于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就是将技术、商务和管理相关课程简单的堆砌,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缺乏整体性认识,造成一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匮乏,另一方面的学生就业困难。

3、学生学习不灵活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知道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一直用中学乃至于小学的方法来学习大学的知识,不太会融汇贯通或者没有养成自觉去翻阅一些资料扩充自己知识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总是感觉缺少这样那样的知识。

4、实践教学薄弱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无论是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商务活动方面,电子商务教学都需要给学生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的安排,通过实践了解怎样建设网站,在网络交易中如何保障支付的安全,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补充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现在的实践主要是依靠模拟教学软件,通过软件的使用,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和不同的操作流程,利用角色扮演来完成电子商务的过程。一方面模拟软件市场鱼龙混杂,软件的环境和实验模块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软件教学终归是虚拟的,而真实的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是软件所不能模拟的。所以,仅仅靠上课的练习和软件的使用,就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他们的实战经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定位策略

1、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并正确定位

学生要立足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的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分四类: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项目管理型人才、技术型电子商务

人才。从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需求看,高职院校应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定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不同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不同要求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使不同专业方向对应着不同的岗位群,适应现代电子商务一线工作的需要。

学生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比如,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优势的职业院校来说,可以选择电子商务技术为培养方向。

至于如何定位,作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主要学会怎么应用,因此应该定位于第二类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在学习了基本的电子商务技术基础上,学会应用这些技术做网络营销、网络调查、网上金融等业务。学生在具体定位时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细分成三个方向:企业行政管理方向、营销方向和外贸方向。首先是企业行政管理方向。相对来说,这个方向要求..“通”的方面多,可以将电子商务的..“杂”由劣势变为优势。这个方向,就业行业广,各类企业都有需求。这个方向,强调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如英语、计算机、相貌、亲和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对专业知识往往没有某个方面的..“硬指标”。这个方向,入门岗位包括办公室文员、销售、生产内勤,经理助理、文秘等。有些人瞧不起这类岗位,以为没前途,其实不然。行政部门相当于企业..“机要室”,在里面工作,能接触企业上上下下、各级管理人员,能学东西。发展下去,当个办公室主任或人事经理,大有希望。说白了,企业需要技术、营销人员,不错;但什么单位也都需要能..“张罗”、“操持”事的人。其次是营销方向。电子商务就是营销,要为营销服务。营销类的入门岗位很多,销售、市场、推广、公关、策划、广告、调研等,各类企业用人都很多。最近网络行业又在起..“泡沫”,电子商务毕业生进网络企业的市场部门,机会多多。第三个方向是外贸。在互联网上,买家卖家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接触,这使进出口的机会大增。学电子商务为自己定位在外贸上,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当然,学生需要加强外语的学习,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时侧重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也可以国际贸易等商务活动为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时侧重市场营销、企业运营管理、国际贸易、公共关系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务方面工作。也可进行校企合作,增加就业率。

3、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了,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现代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非常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摆脱讲的束缚,更多的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强应用能力的考评。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同时利用我院购买的相关电子商务方面的模拟软件..(我校选择的是博星卓越系列软件)和网络之上存在的各类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学为所用,培养其综合素质。当然校企合作是另外一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教学方法,根据我院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主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

4、结合行业特点,定位明确的职业岗位(群)

学生毕业必然面对具体的某一行业,作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有明确的行业依托,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群),进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比如,专业人才定位可以与证券、保险、电讯、食品饮料、外贸、银行、邮政、医药、物流、工业设备及供应、汽车及配件等某一行业或领域相结合。这样的人才定位,既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以及..“广泛的适应性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够准确定位职业岗位(群),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与趋势;另一方面,这种懂得行业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适应岗位工作快的人才正是目前市场大量需求的,必将会使学校发展与行业发展实现双赢,同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完全接轨。

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仍需政策助力

近年来,网络零售在中国快速发展,为消费者购物提供新选择之余,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平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作为服务业中新生力量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显然将受政策支持。随着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剧增,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日趋明显。因此政策的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总结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如果很难适应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将受到人才缺乏的制约,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将会因为低就业率而失去学科发展的推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化改革,借助政策助力,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高校也应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将其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学生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只有进行正确定位,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才会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

(2)薛万欣,陈展.探索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J】.北京联合大学学2006.

(3)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03

(4)杨丽光,张德军.把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5.09

(5)邸伟力(天津七二九体育器材销售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1.04.039

第五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李选芒1 赵居礼

2【摘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营造职业技术训练的教学环境,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环境;“双师结构”

在教育部倡导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之际[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探索校内教学和企业顶岗实习在内容与组织过程方面的有效衔接机制,探索并实施了以“职教融合,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也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则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要贴近企业,贴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打破传统高等专科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创新“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技能培养与教学任务相融合、职业素质提升与教学过程相融合、职业岗位训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职业资格考证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立与实施

1.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

通过实际调研和毕业生跟踪问卷回访,针对运输物流、仓储物流、配送物流等物流职业领域,确定物流专业从业的职业岗位群,并对物流职业岗位群能力进行分析;分解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需求,归纳出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

[3]构行动领域并转换为课程;参照物流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并优化专业教学

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理论教学体系按“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设计 [2]。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组成;职业技术学习领域包括专业一般学习领域、专业综合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三部分,另有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作为补充。

实践教学体系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训练领域和职业技术训练领域组成,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职业方向能力训练四个层次递进式组成,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

1[4]李选芒,男,1963年2月,陕西周至人,副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管理学及职业教育

2赵居礼,男,1961年6月,陕西扶风人,教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与教学管理

陕西省2007-2008年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06G07 高职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图1 “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新型课程体系

根据“以项目为中心、案例驱动教学、边讲边练”的指导思想[3],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结合高职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物流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能力考评标准。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①以物流行业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建成了“物流基础”、“配送作业组织与实施”、“仓储业务操作”、“物流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货物运输操作”等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项目为载体,建设了物流管理、运输、仓储与配送管理、货代业务与报关、物流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6个模拟实训模块,并制作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编写了核心课程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③建立校外参观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等“企业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和岗位技能应知应会内容,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内外专家的智慧,特别是和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审议、制定课程项目化改革及优化方案,实施“职教融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将其他辅助课程渗透其中。

2.以双证机制推动课程体系的创新[4]

专业能力考评标准也应打破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的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将职业资格认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3]。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及考核系统项目,将职业资格

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叉车操作证书等岗位技能证书,实现“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相结合”,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3.建设“五位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 营造职业技术训练的教学环境,开展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为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在专业技术、行政管理岗位上的工作适应能力。我院搭建了融教学、科研、实训、培训、技能竞赛于一体的新型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以保障高职物流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培养的实施需求。在实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过程中,将工学交替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学期,定位于不同的课程目标,把学生分布于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职业岗位训练。

第一阶段:第一、二学年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认知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训练项目内容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AB级、物流专业认知、沙盘模拟实训、市场调研、仓储配送实训、物流机械使用和维护实训、物流信息系统实训等,使学生形成对物流工作岗位及其流程的感性认识,为到企业进行专项技能轮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完成“工学交替”模块。我院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分批、分阶段安排学生直接参与公司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定期轮换,使学生对其将要从事的物流管理岗位技能有全方位的掌握。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包括职业指导、职业规范培训、应用文写作、公共关系等。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习”模块。我院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如我们把学生安排在陕西天地合和物流公司,福建信通公司等企业完成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并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习期满,经企业考核,选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以上三个阶段的探索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下的养成教育新思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创新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通过基于工作岗位的职业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责任感、服务与责任意识,以及协作与沟通能力。

4.建成一支稳定、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我院按照“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4],以“提升双师素质、优化双师结构”为建设重点,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优秀教师,在青年教师中培育教坛新秀。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建成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专兼职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聘请陕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马临宝高级经济师为兼职专业带头人,聘请中储集团咸阳物流中心张浩物流师和咸阳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耿海波物流师为兼职骨干教师,形成“双骨干”师资队伍机制,共同进行专业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等。专业教师通过国内、国外进修,下企业上岗锻炼,双师素质得到提升。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4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同年教学团队负责人赵居礼教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三、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5],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

16号.[2] 赵居礼,曹喜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职业技

术教育,2010年第20期.[3] 赵居礼,田锋社.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教师教育研

究,2009(1).[4] 邓志辉,赵居礼,王津.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4).[5] 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

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通行地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陕西咸阳文汇西路12号,邮编:712000,李选芒,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电话:***,E-mail:lxm785600@163.com。

下载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对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的思考近几年来,现代物流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www.xiexiebang.com 教务处,湖南 长沙410200)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

    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院校秘书专业“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秘书专业实施“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其教学特性决定......

    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

    关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的探讨 2011年10月13日九三学社社员,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汽轮机厂工程师梁友贵反映,随着大学扩招以来,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普遍......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会议讲话稿

    文章标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会议讲话稿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强调指出,今年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年,要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年国务院颁布......

    德国高职院校就业方向

    德国高职院校就业方向? 答:根据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对最近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有半数以上毕业生从事健身、康复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竞技体育者占16.1%,从事体育经济的占20%,而从事......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的姓名:被调查者的电话: 问卷的内容: 1. 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您是高校毕业生吗 A.是B.不是 3.您目前所处的情形是 A.继续读书B.已......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的姓名:被调查者的电话: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你是高校毕业生吗: A.是B.不是 3.你目前所处的情形是: A.继续读书B.已经找到工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