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人文化的路径选择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化 路径
[论文摘要]全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的人文内涵、重拾大学语文课的人文价值、找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路径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一些带有思路性的看法。
大学语文是高校非文学专业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也是一门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世界各国无不重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大学语文教学不仅能训练大学生正确的母语表达和理解能力,而且能激发大学生对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提高对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欣赏和借鉴力,这些特有的功能是任何其它课程所不能取代的。遗憾的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实践中,语文课程长期遭到冷落,不仅其人文价值被严重消解,而且其语言工具价值也被大打折扣。全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的人文内涵,重拾大学语文课的人文价值,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学语文走出困境需要多方面力量的作用,任何单一方面的努力都将难以扭转其边缘化处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去努力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也不意味着每一种努力都没有任何意义,努力去改变困境总比停歇观望要好,只要不停地向前走,大学语文的尴尬处境总会有一天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要想向前走,必须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必须首先要确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在哪里,通往目标的可能路径是什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层面加以探索,这里仅从认识论层面提出一些带有思路性的看法。
一、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一个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思考大学语文教学问题不能不涉及教学管理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管理就是服务,教学管理就是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服务。那么,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教学管理者应当怎样才能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呢?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离不开制度的支撑、制约和调控,必要的制度保证是大学语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语文要想摆脱身处边缘地位的困境,赢得与其它课程同等的地位,必须求助于制度供给,只有在制度上获得保证才能引起校内各院系领导、广大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否则,大学语文就会被其它课程所挤压,不仅课时得不到保证,就连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难以建构起来。
制度的执行要靠有效的机制来落实,缺失有活力的机制,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有活力的机制不是单一的机制,而是一个机制体系,有了机制而机制体系不完整,同样难以使大学语文在高校站稳脚跟,难以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几乎所有的大学校长都会说开设大学语文很重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或听到某一位大学校长在公开场合否定或贬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可是,大学语文总是在高校普遍处于尴尬地位、毫无生机、甚至暗中受到挤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大学语文的管理缺少健全的机制。一个完整、健全的管理机制体系,应由若干个具体的机制组成:
一是导引机制,即从素质教育角度导引导全校师生,对大学语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形成共识。同时,还要引导教师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运行机制,即保证大学语文按照常规课程要求得到正常开设。要避免随意缩减大学语文课时或以种种借口给其它课程让路的现象发生,不得随意取消或变相由其它课程取代;
三是评价机制,即对大学语文课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评价体系要经过师生民主讨论,才能有效发挥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评价体系要遵循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特别是要充分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视角,设立必要的人文关怀视点。所谓人文关怀视点,就是要有能够反映人文素质教育行为和效果的评价要素,这些要素可参考大学语文人文内涵的要义选取;
四是激励机制,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积极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对语文教学改革作出重大贡献者,要充分给予肯定,对改革中的失误要持以宽容态度。激励和宽容是对立的统一体,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宽容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所谓宽容,就是要允许探索的失败,因为探索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性行为,探索的结果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败的,而且失败往往要多于成功。也就是说,没有宽容也就没有探索,没有探索,发展也就失去了动力。因此,教学管理者必须树立宽容意识,特别是对教师改革创新中一时一事的失误,不要动辄以“教学事故”棒嚇之。
二、发掘和运用人文教育资源
大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要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其人文教育价值,使语文教学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掘、运用语文课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人文教育资源是人文教育的原材料,有了大量丰富而深刻的原材料,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高质量、高品位的人文信息。这里仅以人格教育为例,谈一下如何在人格层面发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一)发掘作家的人文教育资源。一个优秀作家,其思想的闪光之处除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应体现在他的经历中。大学语文中能使人叹服的作家不胜枚举,他们的不平凡经历,他们的高风亮节、爱国情感、顽强意志,是对大学生进行高尚人格教育最宝贵资源。对典型作家不平凡经历的讲述可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因此,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向学生讲述优秀作家的不平凡经历。如,讲到屈原,教师不仿先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尽人皆知的名句,然后引出作家经历。当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将屈原为楚国的富国强兵而与国外贼人、国内奸人奋斗一生的经历讲述给学生时,在文史知识的系统方面有所欠缺的学生,自然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会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会被屈原那种明大义、不屈服、宁愿以死明志也不苟活的气节与精神所感动。再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人格光辉形象,他的经历曲折跌宕,青年时好学,入仕后刚直,获罪后忍辱,出狱后发奋,忍个人之辱,完成了流传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自幼丧父,母亲以芦荻画地的方式教育他,令其贫贱不失志,苦读成才。杜甫等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意识、爱国情感,至今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二)发掘作品中的人格教育资源。本着对传统文化扬弃的态度和古为今用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作品中反映人类或民族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精华,并赋予他们以时代的意义,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起精神的楷模和道德的榜样。大学语文中的大部分文章在写社会、写人物、写景物时,无不倾注了作家的爱与憎、好与恶。因此,授课时教师应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以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的表现力,又能使其受到文中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杜甫不惧“吾庐独破受冻”而愿“大庇天下寒士”的宽阔胸怀等。教师应该通过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的闪光点,去熏陶、感染、激励学生,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对高尚人格情操赞叹、感奋、仿效的心理。
(三)发掘教学中的自我反思资源。反思是一种宝贵的人格品质,反思是使人向前、向上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品的分析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的能力。一个人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内心世界往往要产生各种矛盾。具有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能力的人,他面对各种矛盾斗争,总是能善于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过去,在反思中提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反思中正确估价自己的现状,并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正确选择,从而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内省”、“慎独”的好习惯,提高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审视、自我塑造能力。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荀子的“君子博学而且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韩愈的“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都是极好的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精神的名言隽语。
参考文献:
[1]陈建萍.浅谈高职语文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2]蔡建萍.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语文学刊,2006(10)
[3]邝春明.高职院校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兼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出路[J].教育与职业,2006(12)
第二篇:环境管理会计发展路径选择论文
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困境
目前,来自内外部的诸多压力使企业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对企业的各方面影响,特别是企业的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会计信息越来越来受到管理层的关注,然而企业的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资源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待提高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过度破坏下实现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学者们的共识。环境资源的低利用率是造成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耗的一半左右,但我国能源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我国高能耗工业部门的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相比仍有20%-30%的差距。例如我国工业水的再利用率是30%-40%,而在OECD国家再利用率可以达到75%-85%。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企业是社会的子系统,面对宏观环境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需要及时改变传统的决策模式。2009年,《中国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显示,93%的CEO认为企业必须转型升级,49%的CEO已经开始着手带领企业升级,而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就不能不考虑环境带来的影响。随着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倡导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增高,因此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也会日益增加,环境规制不断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必须重视这些变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制定以“效益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新的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并将这种导向体现在环境管理会计中。
(二)管理层的环境保护态度存在差异
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以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得企业的决策都是高管人员做出的,企业高管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行为选择。重视环境保护的高管会将环境保护的观念内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体系,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得企业的伦理观得到加强,从企业文化的层面关注环境;另一方面也会使企业自觉的符合政府的环境规制要求,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不重视环境保护的管理层不会意识到环境对公司战略的实施范围和业绩测量具有重要影响,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会倾向于实施实施EMS,对EMS进行认证,以及不会从事大量的避免或减少对自然资源过度使用和破坏的环境管理实践。尽管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在支持和赞同与绿色有关的活动,甚至将其作为荣誉和时髦的话题,但很少将其作为行动的指南,这很大程度上与管理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有关的。
(三)环境成本的估算体系没有建立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企业面临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成本和绿色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有关的成本将持续上升,对环境成本的忽略将带来决策的失误。因此真实反映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产品的全部成本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而要提供由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就需要环境管理会计提供相应的信息。环境管理会计中最先受到关注的项目是环境成本。与环境有关的成本达到企业总成本的3%-10%,在化工行业甚至可以达到总成本的20%左右,但现实中很少有企业考虑这些成本(Colby,1991)。要将环境成本信息应用到管理决策,首先要对与产品、过程、系统、工厂相联系的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和计量。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对环境成本进行定义。因此,由于目的不同,不同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定义就可能有所不同,其分类也可能产生差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环境成本概念。因为要对环境成本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和衡量,需要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恰当地界定环境成本的内涵和外延,这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难度。
(四)缺少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关注企业的短期经济绩效,而较少关注或不关注能够给企业带来长期效益的环境绩效。因此导致业绩评价尺度往往是单一的、短期的财务数据,如收入、边际贡献。这些财务数据本身在计量方面就缺少环境方面的信息,因而导致评价业绩不可能考虑环境业绩,尽管新的一些业绩评价体系考虑了非财务指标,如平衡计分卡,但其也存在没有纳入环境责任相关指标的缺陷。环境管理业绩评价是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合理和可行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可以正确评估企业整个价值链上的节点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客户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激励管理当局重视环境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努力程度。
二、可持续发展下环境管理会计的历史使命
(一)环境管理会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正如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企业之间进行的。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业会议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会议代表在有关环境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企业是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最终根源,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对环境的污染实质上是低效率的生产问题,是一种浪费。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企业必须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通过创造性的环境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使本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长期发展。环境管理会计通过环境会计系统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评价资源效率、发现环境改进机会、有效管理企业的环境和经济业绩,这些机制构成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全球化的竞争,无论是企业走出国门、还是在国内与跨国企业进行竞争都需要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出口产品或投资项目设置重重障碍,阻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机会,将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在本国环保不达标的生产项目建在中国,同时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占领中国市场。环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有利于企业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剥削,通过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对比国外企业在本国和中国所采取的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分析其在中国包括原料、生产和最终产品的生产流程是否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另外通过分析国外企业在全球竞争过程中所具有的环境保护的优势,学习和借鉴他们在环境管理会计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尽快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
三、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的路径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立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管理会计必将成为一种管理会计领域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需要构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会计路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问题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三是建立考虑环境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业绩评价体系。
(一)承认环境的生产要素特征
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经济的发展,获取和使用环境所需
支付的成本费用逐渐增加,环境资源的价值也在逐步显现。为了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企业对于拥有环境的使用权会具有强烈的要求,这为环境作为生产要素提供了可能。将环境要素与土地要素、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共同纳入生产要素禀赋体系之中,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管理要素之外第六种要素,可以称之为“条件性要素”。将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更正了原有的生产要素理论对环境的狭隘性认识,在物与非物结合的环境观的基础上承认了环境的价值性和稀缺性,按照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协同融合的要求,对环境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这种界定承认了环境以改变自身构成的数量、结构和能力为代价参与生产,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位置和性质功能并形成了物质财富,有利于改良环境管理和经济活动理念。任何时代和地域的生产活动都要承载于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上,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环境条件,那么生产将无法进行,即使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如此。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而主导力量不是基本力量,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市场牵引的主要力量再强大,但如果作为基本力量的环境承载力下降或萎缩,无法有力提供物质和条件支持,那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终将难以为续。因此仅仅把生态环境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因素而不是内在因素是环境污染、资源耗竭和生态恶化的根本原因。将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内在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体系中,可以有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
(二)环境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
作为盈利性的组织,企业不可避免地要追求经济利益,按照成本效益原则,使经济主体在运行过程中投入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成果。但企业取得经济利益的过程往往不是孤立的,需要利用环境和索取资源。由于环境自我修复功能的环境阈限制和自然资源存量和再生能力限制,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滥用资源和环境。因此,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盲目地掠夺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质量,必须兼顾环境利益,从特定的环境视角评价经济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即所产生的环境质量变化。尽管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相互冲突,是互生共存的矛盾统一体。企业需要协调两种之间的关系,发挥两者共生统一的一面,既不能一味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滞生产,也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破坏环境。总之,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存在的本质不仅在于其经济性,还在于其社会性,企业需要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增加环境利益做出贡献。
(三)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绩效标准
企业的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环保方面的业绩表现,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会计的业绩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必要。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评估企业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作业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和环境业绩,编制环境管理会计报告,激励企业管理层将环境问题放在战略高度。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绩效标准可以帮助企业管理并改善资源的低效率,降低能源使用量、碳排放,并降低相关的成本。先进的建模技术与负责的绩效监控相结合,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和绩效,并且推动底线成本的下降。从整体上来看环境问题正逐渐从企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层面,延伸至企业财务战略的环节,其中的参与者包括企业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以及董事会成员。企业需要正视这种变化,意识到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应当努力将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管理理念,建立起以反映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业绩的环境管理会计。
第三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和深化,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上升到“人才强国”战略高度,这将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而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要引起重视。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首先分析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现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一些措施,希望能够对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育改革;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路径
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导向和目标。“新教改”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对于高校来说,必须积极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意识,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当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对人文精神培养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解决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探索人文素养培养路径,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
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除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知识教育之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对真善美有追求,对人生有思考和探索,强化自身的终极关怀。尽管从当前高校教育来看,普遍都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给予高度重视,但当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仍然不高,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引起高校重视,分析原因,探索路径,着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深入分析高校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功利思想。当前一些高校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思想,缺乏对自身的有效定位,不注重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做事比较飘浮。比如个别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拜金主义,“向钱看”的思想比较严重;再比如个别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凡事都首先考虑自己,缺乏团队精神以及利他精神,这些都表明当前一些学生不注重主观世界的改造,需要引起重视。二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信仰危机。尽管总体上高校学生的信仰都比较正确,但仍然有个别大学生在这方面出了问题,特别是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不良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政治鉴别力,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出现了信仰危机。比如个别大学生认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缺乏远大理想信念,缺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创业创新意识不强,履行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三是高校学生存在一定道德滑坡。当前有一些高校学生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对传统美德缺乏认同感,缺乏对别人的理解和认同,不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因而首先底线屡被突破。比如当前一些高校学生不愿意帮助别人、不愿意认同别人的观念,而且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应当出现的问题,拖欠学费、骗取奖学金、伪造简历、抄袭论文、考试作弊等行为屡见不鲜。
2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新教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广大高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定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既要高度重视,又要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研究、多探讨,寻求人文素养培养之路,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当有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入手,探索人文素质培养新路径。一是要整合培养资源。在“新教改”的大背景下,要想做好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各方面的培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形成强在原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要以思政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依托,积极推动教育资源的拓展化和多元化,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使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教育。比如在新形势下,国家提出创业创新“双创”的要求,可以结合“双创”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比如可以将人文知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当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这样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思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参与到人文教育当中,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座谈会,就人文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大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广泛共识,这样有利于提升教育效果。再比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生活性”,要让人文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比如可以开展一些“红色旅游”、“人文体验”等活动,这样能够让学生感情更丰富,进而自我提升人文素养。三是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必须在培养模式方进行创新,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同时也要推动教学方法创新。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开展形之有效的互动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展教育工作,比如可以充分发挥移动互动网的优势,将人文素养培养融入到“互联网+”战略当中,实施“互联网+人文教育”,强化网络教学。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多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到社会上去学习和锻炼,了解社会现状,坚定发展信心,提升人文素养。要高度重视“引导性”教育,不能以规制为主,而是要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逐步接受人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这一点至关重要,需要加强。四是要打造教育队伍。做好“新教改”下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必须有专业的教育队伍,除了思政教师之外,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教育队伍,这样能够更好地开展人文教育。这就需要高校除了要重视专业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之外,对于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也要强调人文素养教育,使他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渗透人文教育内容,这样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建立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协同机制”,教师之间应当加强沟通,教研室之间也要经常讨论,对于“新教改”下如何做好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广泛发表意见,进而能够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人文教育落到实处。综上所述,要想做好“新教改”下高校教育工作,坚持坚持全面教育的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养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与“新教改”的要求不相适应。这就需要从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的现状入手,积极探索培养路径,重点在于要整合培养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教育队伍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和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宇.教改语境下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路径[J].语文建设,2015(17).[2]林晶.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1).[3]马红星.人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路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6(4).
第四篇:大学语文论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陶渊明诗词鉴赏
土103刘星2102271213532
一、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浔阳柴桑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告终。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二、陶渊明思想及诗词特点
陶渊明思想,以老庄哲学为核心,取舍调和儒道二家,形成“自然”哲学。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安贫乐道”是渊明的为人准则。“崇尚自然”是他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崇尚的“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他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天真的性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后得到自由的喜悦。
陶渊明诗的题材分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而田园诗则是陶渊明对我国古典诗歌的重大贡献,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将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以田园题材创作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是田园生活、农村风景、农夫农耕的真实写照,其中也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这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移居》其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自己的特点,即围绕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有对生平的回顾,对社会的抨击,对高洁人品的表白,有激愤、忧愤。
行役诗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主题是悲叹行役的辛苦、失去自由的无奈,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自然、朴素、真淳是陶诗总体艺术特征。陶诗的声吻节奏,舒缓沉稳,淳真亲切。陶诗坦诚地记录心曲,不追求强烈的刺激,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他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宋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日常生活诗化,是他的开创,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了审美对象。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写得诗意盎然,呈现出清明淡远的意境,达到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
三、诗词赏析
陶渊明的诗词文章很多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更是广为人知,陶渊明以其特有的生活态度、高尚的思想节操,荡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错误的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关在笼中的鸟儿尚且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更是思念生活过得深潭。那么我更希望到南边的原野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八九间茅屋。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的飘升。狗在深巷中吠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这首诗写出了陶渊明离开仕途,归隐田园的简朴生活,抒发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后的喜悦安逸的心情。
此外,《五柳先生传》以“不”字贯通始终大量用这个否定词的意蕴:“自然”的人生哲学用语浅而含蕴深,不重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更是陶渊明的首创。成功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归去来兮辞》,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宣言
处以隐居田园的轻松愉悦,反衬对官场生活的鄙视厌恶,创造了情景交融、怡然自得的意境,语言清新流利,富有诗意。
《桃花源记》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这里展示了桃花源的美好生活。是一个人们向往的地方。这里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与现实的黑暗社会做出了强烈的对比,表露出现实生活的丑陋。表达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后记
世人眼中的陶渊明,以菊、酒和隐逸著称于世,他的洒脱、他的淡雅都深深的将世人折服。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五篇:大学语文论文
大 学 语 文 论 文
《卞玉京》
学院:商学院
专业:
姓名:黄倩
12级工商管理<6>班
她捻起一枚绣过百蝶穿花的银针,对菱花镜,于舌尖上刺一粒殷红的血珠,将小染纤毫洇出一层朱砂,然后写下一字,曰:道。
道,是了,还是未了?在她如花火般明灭的生命中,她似了而非了。虽然,所有缤纷的一切她都不要,而其实,她是要过的,只是他不曾给他因为不得已的原因,也因为始终都不够那样深刻的铭记。
而面对他后来的回顾,乃至这一世祈盼的眼,她所能给的,亦唯有避而不见。所有一切尽在不言中。她不看这世间。这一去,竟是不再回头。无论预料中不曾到来的宿命,将为她寂寞空落的后半生增添几许的繁华馥丽,她都不看。既不能有,便一世也不能回头。有些事,有些时,只能是事过境迁,时过无踪,那时那地的的心和意,换做彼时彼景,再多婉约,再多期盼,亦只有枉然低下头去,沉默不语。
也许,正是因了这决然而孤单的背影,对她,他始终期盼,甚至渴念,而她,始终不答。
她也是无奈的吧。不是不愿回顾,只是,朱颜已改,年轻的心早已不再,红尘如此冷漠,她亦唯有以冷漠相对,将韶华做了一根灯芯,放进青灯,焚成锦灰。
而之后,她在她的道心里沉睡,一睡,便是二十年。二十年,人生最华美的片段,似乎,也只是一个杂芜平淡的梦,转眼,他们便都白了头,也或许,是鬓未霜,心已老了吧。
而在多年以后,他不断的忆起他们的往事,在不能眠的子夜写
下对她的思念,直至她死他亦不能释然。其实,又是何苦?所谓眷念与不舍,此际看来,不过是因了求不得,因为不能的到,所以总是最美。而说到底,她还是留住了他,将背影化作一个绝世美丽而又略带凄清的梦,将他的一生锁住。
于是,他想起那个荒凉冷寂的秋天,在尚湖的小楼下,他,等着她来。
尚湖的秋天明媚而凄怆。他记得,那天,阳光还留有最后一丝温情,淡淡的卷起飒飒西风,枝头的黄叶尚未落尽,在风里飘摇欲坠。他想起他们生活的时代,以及他们那一代人的宿命,便如同这枯黄的树叶,有一种任风吹的无力与黯然。他叹了口气,也许,不是没有一丝悔意。早知如此,当初竟与她结俪,如同他的同辈们那般,寻一处世外桃源,看红鸳白鹭,做红尘醉客。
午后的风拂过微凉的袖袍,他静待着她的出现。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她的决然,亦不知,她是存了心要与他错过的。他的心中还有一点侥幸与期待。他以为,当初既是他拒了她一腔美意,那么,今天他主动前来,她即便不是受宠若惊,也会有暗暗的欢喜。
而其实,她是早已化成灰了的,在她的锦绣年华尚未褪尽时,她便知道,他们的错过,必得以一生作偿。秦淮河的风烟早已消散,看过了太多的幻灭,当初的梦亦无迹可寻。她爱过他吗?也许吧。她遥遥的望了一眼当年,随后便转了身。现世是如此冷漠凄凉,大时代的悲哀,将人世间的男欢女爱涤得凉薄。她早看的透了,所谓紅鸳白鹭,不过是灰烬上开出的花,再如何娇艳诱人,亦只是一种
华美的颓废。
此心已了,她知道,她的道,源于一场美的毁灭,这世间无论多美的事物,在她眼中,亦不过是个“道”字而已。而当年的一场美梦,甚至在她了然之前,便已消散成了飞灰。
所以,当她在枯藤下为他鼓琴,对他说那七年的艰辛时,她,是已经将他了然于世外的。
那个薄暮,寒鸦飞满白栎树的枝头,它们漆黑的翅膀如同一个个墨汁淋漓的顿点,将他们的牵念,一点一点的割断。那一刻,他望着她落满沧桑的脸,心里有酸楚的疼,有割舍的苦,亦有无奈与欢喜的微甜。他想,她肯与他一见,终究还是对他存了顾念了,虽然这顾念显得如此冷落,而他,已经觉得很好了。
他听她唱歌,她的指尖划过苍凉的琴声,遁入猎猎西风。在那个干枯的季节,他明白,她已不再将他视做爱人。对于她,他只是红尘中人,是不能同涂的过客。他知道她的绝然,在西风下如同一根残枝,脆弱而坚定的将所有过往折断在这寒冷的尘世。
缘知薄悻逢应恨,恰便多情唤却羞。
他想起为她写的诗,琴声里低头,心中涌起怆然。他们,真的是多情吗?尘世的寒冷与无奈,大时代无限的压力与虚空,将他们的过往逼促成一片薄烟,随风散尽。那一刻,他觉得有些冷,还有些莫名的绝望。此情此景,如此出乎他的预料,却又如此的贴切,契合成他生命中本来的单薄与寒凉。
她安然坐在他的面前,鼓琴轻歌,如此亲近,却又如此疏离。
她的平淡与荒芜,让他有一种无言的痛。他看着她,恍惚间,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的那个春日,回到那青葱平定的岁月。
那个春日,恰似年华丰美,阳关明媚的像一张笑脸,照耀着他尚且年轻的心。他甚至还能记起她颊边的梨涡,记起她迎风掠发鬓的那一番风华。那时,她对他亦有过殷殷的情意,一如今日她这样的冷漠。
他想起,在她的行馆中,她为他画兰,风枝袅娜,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那时,他还不能明白她骨子里的那份绝断,在她明慧绝伦的美艳中,她秉性中绝然的部分,被温柔地覆盖成一种风骨,成为秦淮河畔又一幅高扬的艳帜,织成了又一段他与她的传奇。
而其实,他是真的在意她的,虽然不够彻底,不够坚定,但在心底里,他是在意的。只是,那在意比起她的一往无前,显得如此脆弱。所以,当他拆开她的信笺,读出她从红笺上捧出的心时,他本能的迟疑了,然后退缩,以及整整七年的沉默。
七年,足够消磨了一份深情。而当他在她的楼外吹起横笛,那一晚,月色清寂,落进她空空的眼底。她知道,他是来告别的。告别她在红笺上写下的心事,亦将那簪花小楷、小染纤毫的珍重情愫,送还与她。
不是没有一些凄凉的。她听着他的笛声,在月下杳若尘烟。那一刻,她不知道他们还会再相逢,亦不知,他的笛声原来是一支伏笔,需由她经年以后的苍凉的琴,为那红笺写下结局。
此去经年,尘世离乱。她循着命运的轨迹行走,无悲无喜的淡
淡接受。她的指尖不再有兰枝袅娜,她捻起银针,在舌尖刺下红珠,写成经书。而年华在她眼中,亦不过是一堆焚烧的锦灰,经不起风吹,一吹,便散了。她冷冷的合上书页,将尘世扫进门前的落叶。
他,依旧为她写诗,写一些长长短短的思念。她,也许是知道的。然而,既然已经选择了离开,以这样的绝然。她骨子里寒冷的绝然是不允许她作任何回顾的,她只是略略的停下身形,为他鼓一曲琴,然后,离去。
十数年过去了,她守着她的道,心无旁骛,精心自持。而在惠山脚下锦树林外,当他最后一次探她时,他想,以这样的方式,与她一生相守,对于他,也许是最好的了吧。秋风吹动树叶,他的耳畔依稀响起当年的琴声,苍凉,怆然,划过尘世上空暗暗地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