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本站推荐)
浅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论文关键词]新农村 建设重点 农民现代性成长 [论文摘要]新农村建设问题,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是一场深刻的农村革命,必须突出重点,把握难点,研究发展对策,寻求破解措施。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入手,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了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促进农民的现代性成长等对策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农村革命,必须突出重点,把握难点,研究发展对策,寻求破解措施,这既是一项迫切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科研课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高效新农业。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发展新农业是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夯实农村经济基础的重要途径。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按照差异竞争、效益优先原则,整合内外资源,密切产业关联,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等方式,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壮大特色产业。加速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工促农、以贸兴农,推进城乡产业链的配套延伸。不断探索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贸工农并举,境内外联动,形成产业对接紧密、链条较为完整的外向型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构建现代化、国际化大农业。
2、以彰显文明为主题,树立健康新风尚。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标志,树立新风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努力形成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开放特色的良好民风。通过开展科技、文化、教育、法律“四下乡”活动,活跃乡村文化。以学科技、塑新风、比致富、美环境为主题,引导农民群众提高素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搞好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构建新型乡村治理模式,营造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浓厚氛围。
3、以科教兴农为依托,培育现代新农民。培育新农民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就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民,应在树立现代意识、提高职业技能、紧跟发展潮流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培训、激励创业、典型带动等多种举措,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开阔思路,由体力型农民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农民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信息一站通,鼓励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现代教育网络。加强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科技明白人和流通经纪人,着力造就经营创业型、技术推广型、种养加大户型、能工巧匠型和转移输出型五类农村人才。
4、以促进和谐为宗旨,塑造宜居新环境。构建和谐农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塑造新环境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新农村环境建设既要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又要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扩大对外开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生态型发展,稳步推进镇村环境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构筑绿色生态产业走廊,推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
二、新农村建设的难点
1、农民总体文化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这既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以逾越的障碍。中国科协最近开展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全国城市人口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为4.2%,而农村居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7%,差距达3.5个百分点,农村具备科学素质的人口比例仅为城市人口的1/6;从教育情况来看,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目前已有4.9亿农村劳动力中,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52%,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是新时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从农村现状来看,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落后,农村公用事业用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到20o5年底,我国还有70个乡镇、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路和水泥路,四级和等外路占农村公路总量的近90%;全国农村自来水的普及率约为60%,不少省份如贵州、宁夏还不到30%;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医疗设备落后,医疗技术力量薄弱,环境差等多方面的问题。
3、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目前,在全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仅占全国农村人口的44.7%,由于医疗市场的变化,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保险仍以互助共济的目的为主,处于低水平、广覆盖的阶段,难以完全满足农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特别是由于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巨大,农民在患大病时往往选择城市大医院就医,农村医疗保险水平难以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用,农民家庭往往不堪重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较为普遍。
4、中国农民的乡土性、传统性决定了缺乏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农民之所以还没有具有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现代性,除了制度安排的原因外,还与农民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费孝通看来,农村社会最大的特性在于其“乡土性”。也就是说农民被土地束缚在一个封闭狭隘的地域空间,与外界交流很少。这种“乡土性”对农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英格尔斯认为,在传统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易于具有下列素质:被动的接受命运,缺乏效能感;害怕革新,不相信新事物;同外界隔绝,对外界发生的一切毫无兴趣;信赖传统的权威,接受长者、宗教和习俗领袖劝告;只关怀个人的特别是家庭的事务,对社会的事务很冷漠,等等。这些素质往往把他们冻结在其现在生存和固有的情形和地位之中,这就会使那些过时的、陈腐的、时常令人难以忍受的制度继续下去,他们紧紧束缚着人们,最终的结果是个人与社会处于一种几乎相对静止,停滞不前的状况。显然,农民的传统特性来源于农村社会环境和在这个环境中的生活体验。
5、农村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增值转化比较低,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少。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大多都在80%以上,我国只有4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大多在2.0—3.7:1以上,而我国只有约0.4:1;发达国家的加工食品约占饮食消费总值的90%,而我国仅25%左右。同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l、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建立权益保障机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以法制作保障,确保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发展性。应尽快制定新农村建设促进法,明确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占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将农民减负事项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失地农民的补偿、转移就业等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协调统一的财政支农机制,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稳定增长。使国民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主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四方面倾斜。
2、加快农民的现代性成长。农民现代性成长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维度,也是新农村的“软件”工程。社会流动与城市体验是农民现代性成长的重要途径。流动可以促进农民增加对社会变迁的适应性和谋生的能力,可以扩大农民的生活空间,建立超越地缘和血缘限制的各种新型关系。流动还有助于农民脱离土地的束缚,开阔眼界,降低行为的保守性和心理封闭性。研究表明,农民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并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居住在城市,体验城市生活,对农民现代性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农民现代性成长是一种有效的刺激。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勒纳认为,大众传播可以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人们积极投入到现代化的变革中去,他甚至把大众传播称为是国家发展中的“奇妙的放大器”,可以大大增加现代化的因素,加速现代化进程。伦纳和施拉姆在《开发中国家的传播与改变》一书中认为媒介接触程度是形成现代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接近传播媒介的个人或村落更有现代的态度,更积极以及更趋向于担任一个现代的角色,现代化的预兆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暴露程度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加快农村大众传播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络建设对培育农民现代性至关重要。转浅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
第二篇: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广东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广东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考察了广东大学生 就业的现状,深入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并从社会保 障、高校建设和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 基本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 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就业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 到和谐校园的建设,更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党的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矛 盾和问题之一。
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一直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点吸 纳区域,省内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在珠三角地区愈演愈烈。广东 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统计数据表明,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逐步由过去 的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 型发展轨道。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广东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 严峻。从2006年广东省就业情况来看,就业矛盾越来越尖锐,影响着我 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业矛盾包括:新增大学毕业人数与就业岗位供 给不足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预期与现实落差之间的矛盾、地区和行业就 业状况不均衡的矛盾。本文拟从广东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大学生 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对策及建 议,逐步达到大学生和谐就业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一、广东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
广东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较完善的地区,就业岗
位较多,大学生就业平台相对比较齐全。但即使如此,广东省内大学生 的就业仍存在愈来愈紧张的趋势。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基数增多与岗位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广东省劳动和社会 保障厅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广东省内的高校毕业生已超过27万 人,比2006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再加上外省院校来广东就业 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2007年在 广东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超过了40万人。①许多毕业生未能在学校或 人才市场找到工作,只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机会。广东2007年前3 个月登记失业人员增加,说明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这种局面如果没 有根本扭转,大学生就业形势就不容乐观。
2.大学生的预期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当前的主要情况是:大学生 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一方面,大学生即将踏入 社会,对将来的期望较高,却逐渐意识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例如,从 要求工作地点上看,根据广东省学联在广东高校中的调研显示,希望在 广州、深圳的占76.9%,而该地区企业的用人需求只占总需求的 38.3%。因此,很多大学生没法在广州、深圳找到合适的工作。此外,毕业生对工资薪水预期也随着现实的残酷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企业对毕业生素质表示不满意。首先是部分大学生的态度不务实,既希望得到丰厚的工作回报,却又不愿承受工作的困难和 劳累;其次,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专业素质下降。由于读书期间对自 己缺乏严格要求,有些同学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娱乐、恋爱、课外活 动等方面,导致工作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某些岗位要求。此外,有些学 生的诚信度不够高,希望借企业作为跳板,工作一段时间就跳去更大的 企业中工作。
3.就业状况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大学生的对薪酬、地点、专业对口
率、发展空间预期等满意度较低,这些都是导致广东大学生就业中的不 稳定因素。2006年广东大学生就业率虽然达96.18%,但据统计,灵活
就业者和暂缓就业者占了就业率的62%,②已成为就业中的不稳定因素。许多毕业生就业质量
不高,满意度与原期望值相去甚远。部分毕业
生虽然已落实工作,却仍认为是“短期的”“、暂
时的”,不算真正的就业。这些毕业生实际上已
加入“未就业”行列,加大了“就业难”的队伍。
综上所述,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由多
因素组成的。不管如何,我们都必须予以正视
和重视,既要看到“难”的暂时性和可克服性,不
要过分渲染;又要看到“难”的真实状况及其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 解决。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经过深入分析,笔者以为当前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
1.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经济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空间的不同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建国以来的城乡二元化结构,造
成了诸多的社会不公,表现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前高考的不平等、毕业后 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的不平等等。生活在不发达的地区,将面临收入
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的问题,相对发展空间较小。③常言道:“人往高 处走,水往地处流”,大学生就业趋向大中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是可以 理解的。因此,如何解决分配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差异,引导大学生 就业走向基层就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难的根本途径。
2.教育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结构调整,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
整,就业结构性矛盾也随之凸显。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收费制度,培 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很高,保守估计每年也有2万元左右,靠借债和贷 款来完成学业的大学生很多。“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与一般资本的 性质相同之处是通过投资支出期望将来能持续地获得收益,即能给受 教育者本人和家庭带来较高的回报。”④因此,大学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 的很多,结构性失业严重。
3.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够。很多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错位,造成冷门专业毕业生多,就业率却很低的局
面。高校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不够,我国《高
等教育法》第59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 指导和服务。”就业指导部门比较差的服务意识和较低的工作效率,使 学生的就业权受到损害。
4.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招聘时对性别、地区、语言、年龄、专业、工作经验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用人单位盲目 提高用人标准也给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例如,女研究生面试时,一 般都被招聘单位问及结婚生子问题。据悉,女研究生求职的种种艰难 已受到社会关注。中国社科院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呼 吁,国家尽早针对性别和年龄歧视问题立法。⑤
三、实现大学生和谐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自
身等各个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基于上述所分析的原因,现提 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保证。由
于政府掌握了社会各种资源和信息,所以政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难的核心力量。其一,政府要在解除城乡二元化结构、实行全民社会保 障、消除区域交流壁垒等制度层面下功夫,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各个区 域的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机会与控制失业率并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 就业乃至社会各层面的就业问题。⑥其二,为高校毕业生免费提供配套 的公共就业及人事代理等方面的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形式实现就 业。其三,进一步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的社 保补贴、税费减免以及小额担保贷款的政策措施。
2.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
效方式。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结构和机制甚至组织机构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在加 快课程配置的同时,应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满足学生对于人生发 展和职业生涯设计的需求,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和手段,逐步推进
在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求。教育、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和院校要建立健全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和困难,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充分发挥人才市场、招聘会的作用,是当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我国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利用人才市场和招聘会 两块阵地,积极为大专院校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提供对接 服务。要定期为大学毕业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组织行业专场招聘活动, 为供求双方搭建对接平台。要建立公用的高层次人才、实用人才、高技 能人才信息库,加大人才网的建设力度,实现信息在大学毕业生、企事业 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共享,为大学毕业生提供配套、高效的公共就业 服务。
4.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学生要在学习好自身专业的同时,更要广泛涉 猎相关知识,把知识的学习与自己的工作理想结合起来,并为之努力奋 斗,达到精通本专业、熟悉相关专业知识的目的。同时,大学生要努力培
养自主创业意识,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参加创业实践,积累创业经 验。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就业过程中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5.转变大学生思想、积极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
业难的理性回归。从趋势来看,大型外资企业、国有垄断企业、国家事业 单位以及公务员的人才需求变化不大,但是中小企业人才需求却越来越 旺盛。⑦中小民营企业是招聘单位的主力,平均有85%以上的单位和超
过90%职位由中小企业提供。显然,大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是这种就业形势的客观要求。对于大学生去基层也是有政策支持的,我国
在2005年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中办发(2005)18号],大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 就业。
四、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广东大学生就
业难的现象只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缩影。为此,一方面,我们需 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把深化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 构和扩大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学生能力与素质 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只有从内因和外 因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彻底解决好。
注释:
①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
供求状况分析,2007.7.31
②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
业率,2006.9.25
③曾湘泉.劳动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④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R],2005.12.8
⑤张车伟.当前就业新趋势与对策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 2006
(9)
⑥崔宏.提升就业率是政府的责任.人民论坛,2007(3)
⑦瞿振元.“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J].中国高教 研究,2005(6)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吴宪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流动宣传教育、电化教育、设立健康教育专栏等方法,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是推动西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卫生事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党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这项造福亿万农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把握好这次机遇,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西部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西部农村的基本卫生状况
新农村建设启动至今,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开局良好,成效初显。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其政治经济成效是空前的。但是,新农村建设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大难题即是从全国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启动以来,由于国家对西部农村的政策倾斜,目前西部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公共卫生投入的加大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建立等,但是在广大西部农村地区,除了个别富裕的农村外,农村基本的卫生条件尚未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地区的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仍然没有明显降低。西部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等问题依然突出。经对西北五省区的医疗卫生情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西北五省区现有人口9293.61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其中,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为0.68张,低于全国的0.7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人,低于全国的1.18人。而且城乡严重不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农村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城市的21%和24.5%。由于财政困难,农村卫生工作无力兼顾,拖欠卫生事业费的情况比较严重。农村卫生经费呈逐年下降趋势。大部分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处于求生存难,求发展更难的状态。此外,由于西部农民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卫生知识相对缺乏,健康意识差。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随处可见,封建迷信活动时有发生,主动寻求预防保健服务者少。在西部农村,不仅有城乡共有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有城市少见的寄生虫病、人畜共患病、地方病以及农民特有的职业病。加之西部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自身健康意识差等原因,农民有病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地区。
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改变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基础薄弱的状况,提高西部农民的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除加大资金投入,办好合作医疗、重视防保等工作外,还必须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提倡科学和健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
二、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及意义
西部农村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其健康教育有如下几个难点:
其一,艰巨性。由于卫生资源缺乏,西部农村的多数医疗机构的医疗设施往往比较简陋,工作条件差;作为农村基层医务人员既要看病,又要从事健康教育宣传,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习掌握过硬和全面的卫生保健知识;再加上农民对医疗保健的理解和接受性较差,这就造成了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困难性。
其二,随意性。西部农村地区分散,一些地方的交通还不发达,信息也不够畅通,卫生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够健全,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就要求在农村工作的医务人员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地职业道德,脚踏实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健康教育工作中。
其三,健康教育人才缺乏。据统计,在西北五省现有的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以上的仅占1.4%,大专学历占9%。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员、业务骨干、农村实用初中级卫技人员奇缺。据甘肃省调查问卷统计78个卫生院,在职人员2 791人中,本科学历仅33人,无学历人员达1 243人。具体到健康教育人才更是乏人。同时,西部农村健康教育人员受技术水平、资料信息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工作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必须精心组织、认真准备,独立面对并解决健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诸多困难,但加强这一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一些地方,农村健康教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既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又受观念意识、生活习俗、文化知识和工作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正确引导农民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健康投入意识。据美国医药协会调查的结果显示,每花1美元用于病人的健康教育之上,就能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支出。这在当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农村缺少医疗保险,农民有病不治、小病拖大,因病致贫的情况下,加强这一工作尤显重要,并可以此为契机推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其次,可以促进西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通过加强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严格管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走出医院,深入农村社区,向群众宣传健康知识,既有利于建立新型医患关系,又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的建设。
三、西部农村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1、流动宣传教育
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基础,通过上街宣传散发材料、健康咨询、家访、体检普查等手段针对农民的健康问题、健康需求,提供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民健康意识水平,激发农民自我维护,促进健康的潜能。同时,还可向群众宣传介绍卫生院的特[2]
色、设施、服务等,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是乡镇卫生院适应发展趋势的必然。
2、电化教育
以一村或邻近数村为单位设一宣传教育点,由乡镇卫生院提供教育设施、教育资料、教育技术等,由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具体实施,运用电影、广播、录音、幻灯、投影等电教手段,把农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急症和外伤的处理方法等保健知识灌输给群众,帮助人们获得恢复和保持健康的卫生常识。
3、设立健康教育专栏
以一村为一点设立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专栏,及时更新内容。可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不同疾病特点进行常见病的防治教育,也可以结合世界卫生日、爱牙日、爱眼日、世界无烟日等卫生活动开展健康教育,以增强农民的健康意识。健康教育专栏具有图文并茂、能适应多种文化层次农民的特点,是西部农村比较适宜也较易普及的健康教育形式。
4、加强健康教育组织和队伍建设
要尽快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健康教育网,培养一支干得了、留得住的农村健康教育人员队伍,这是当前加强西部农村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要对具体从事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定期而有效地专业培训,认真指导他们在广大农民中开展经常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总之,为了西部农民的健康,解决西部农村卫生知识匮乏和改善西部农村卫生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速度,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提高西部农民健康意识水平和生命质量,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宋伟.对西部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思考[J].西部财会,2007(3)第65页
[2]王斌祥.西部农村医疗卫生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6)第358页
【作者简介】
吴宪(1969-)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第四篇: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探析
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2009 年
第 33 期
SCIENCE & TECHNOLOGYINFORMATION
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探析
李建青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7)
【摘 要】本文在和谐社会视角下,通过对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现状、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关键词】和谐社会;服务型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
1.背景
1.1 国际背景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因原有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政府管理 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各国掀起 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即“新公共管理”运动。随着西方政府改 革的深入,“新公共管理”运动出现了不少的缺陷,引起了不少学者的 质疑。于是以美国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登哈特教授夫妇为代表的学 者提出和建立了 “新公共服务理论”。其核心主张有政府的职能是服 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追求公共利益;在思想 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即战略地思考、民主的行动; 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责任并不是单一的,即公务员不应当 仅仅关注市场,他们也应该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观、政治行 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 和公民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身份。[1]
1.2 国内背景
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也在深刻掌握国情的情况下,借鉴国内外的理 论和实践成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 改革。这五次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说效果并不十分 理想。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人均 GDP 已 达到 1000 美元。改革中出现了各种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社会问题。如 何转变政府职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已成为摆在当前我国政府面前 的一项艰巨的课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而且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 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可以说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 途径。2000 年以后,服务型政府由学术界提出,逐渐的被各地政府运 用到实践中,并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2007 年 10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以执政党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表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已正式提上 党的议事议程。
2.服务型政府的含义及特征
对服务型政府含义的界定,国内学者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一 致的说法。对服务型政府的界定大多数学者是对其背景、职能以及特 征方面比较关注,而忽视了对服务型政府性质的界定。本文认为服务 型政府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级政府以公民为本位,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通过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满 足公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承担公共责任的政府治理模式。其特征是 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公平、公开、公正和透明的政府;法治的政府;有创新意识的政府;职能有限的政府;民主参与的政府;诚信有效的政 府。
3.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政府治理理念中存在“官本位”和政府本位的意识
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一直以来就有官本位的思想。另 外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又为这种意识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虽然新中国成 立后一直在宣扬公务员要做人民的公仆,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到来,很多官员们仍然将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一种商品,实行权钱交易。“官本 位”和政府本位的意识一直充斥这整个社会,不只是政府及其工作人 员认为自身的权力是绝对的,高高在上的,而且公民的公民意识也很 淡薄,以致于本来是国家和社会主人的公民成了被权力所奴役的人。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导,构建服务型政府可以说是天方夜谭。
3.2 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矫枉过正和歧视性服务的现象
构建服务型政府并不是只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过程中存在忽视计划职能和监督职能的现象。另外在提供公共服 务的实践中,政府对不同服务主体存在歧视性的对待,最典型的是我 国城乡居民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不平等现象。存在歧视服务的一个很 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城 乡无论在人均收入,还是在公共服务水平方面都差距巨大,形成了城 市和农村两种身份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制度和公共财 政制度”。[4]
3.3 相关制度不健全
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中出现了不少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因 素,相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监督制度不健全。如缺乏对提 供公共服务过程的监督。公共财政体制中公共支出结构不合理,政府 公共支出存在官员为个人的政绩和升迁等目的而进行活动的现象。缺 乏有关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虽然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已有近十年,但 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法律法规几乎为零。相关的监督机制也不健 全,没有对政府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全方面的监督,公民缺乏参与性。
3.4 公务员的素质明显不适应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已有十多年,在公务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学 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不断优化,但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还有 很大的差距,如群众观念淡薄,法律观念淡薄;不深入研究思考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责任心不强,工作效率不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
4.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探析
4.1 树立以公民为本位、社会为本位的治理理念
世界著名管理大师杜拉克指出 “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也不是 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政府要通过开展宣传、教 育、培训以及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实践活动,使政府工作人员认识到公 共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改变官本位和政府本位的意识,逐步培养 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使以服务为核心的行政理念真正形成。另外,积极 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转变公务人员观念的一个根本途径。公务人 员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意 识到公民不仅是政府管理的对象也是服务的对象。政府要逐渐树立从 政府为本的社会转变为公民为本的社会,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 的意识,力求做到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2 推进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 确阐明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及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 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服务体制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构建服务型政府 的关键所在。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必须做好新 形势下的工作。几年来,我们把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强 调加强行政监督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原则,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 能。”[5]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要健全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提高决策 的透明度和公民的参与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 快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和减少行政审批等。
4.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化建设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通过服务型 政府的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需加紧行政立法,健全行政 法律法规体系,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提高法制 化程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服务的 质量和水平,使社会秩序真正的和谐。另外,运用法律(下转第968 页)
21科技信息
○外语论坛○
2009 年 第 33 期
SCIENCE & TECHNOLOGYINFORMATION
InTroducTion of ThE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 in Hong Kong
梁明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辽宁 葫芦岛
125105)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that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adopts —the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 or the currency board system.The paper will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ystem, including its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its operation process.【Key words】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Currency board system; Monetary Base
Hong Kong is one of the few economies which adopt a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Under this system, the Hong Kong dollar is linked to the US dollar at a fixed rate of HK$7.8 to one US dollar.Despite the continuing debate about the system, it has become the cornerstone of Hong Kong’s financial system.The linked exchange rate in Hong Kong also has several evolutionary stages.The government could not define the Monetary Base until 1988.Then one element of the Monetary Base—the Exchange Fund bills and notes were launched and the system stepped into the second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The third stage began with the official establishment of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HKMA)in 1993.From 1996, HKMA began to have the power to transact directly with each commercial bank as other central banks did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of 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The system entered a new stage during the time of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hen the role of HKMA in dealing with volatilities in markets was widely questioned.Hong Kong’s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 is a currency board system, which requires both the stock and the flow of the Monetary Base to be fully backed by foreign reserves.This can be illustrat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 in Hong Kong which works through a complicated system of banknote issuance and withdrawal.When the three major note-issuing banks issue banknotes, they must deposit an equivalent amount of US dollars at the rate of 7.80 to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with the account of the Exchange Fund to obtain Certificates of Indebtedness, which serve as backing for the banknotes issued.A similar process works in a converse way when Hong Kong dollar banknotes are withdrawn from circulation.In the case when the HKMA issue notes and coins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transactions between the HKMA and the agent bank that stores and distributes the notes and coins to the public are also backed by US dollars at the same rate.Under the current system, instead of the exchange rate, the interest rates adjust to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funds.The Monetary Base
increases when the US dollar is sold to the currency board, and vice
versa.The expansion or contraction in the Monetary Base causes interest rates for the Hong Kong dollar to fall or rise respectively while the exchange remains stable.The excessive interest rate volatility is reduced through the facility called the Discount Window, which provides a cushion of liquidity.Banks can obtain overnight liquidity from the HKMA through this facility by arranging repurchase agreements using Exchange Fund paper and other eligible securities.In this way, the Hong Kong dollar liquidity is backed by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s well.The HKMA launched a strong-side Convertibility Undertaking in May 2005.Together with the weak-side Convertibility Undertaking, it defined the Convertibility Zone within which the HKMA may choose to conduct market operations consistent with Currency Board principles, which in turn help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s to function well.To ensure that the currency board system function well under the changing financial circumstances, the Currency Board Sub-Committee of the Exchange Fund Advisory Committee in charge of monito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and make any modification when needed.●
【Reference】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edings of a BIS/HKIMR Conference held in Hong Kong SAR on 21-22 November 2005, Monetary and Economic Department.[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7), Monetary Policy Frameworks and Central Bank Market Operations, document prepar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Markets Committee in BIS.[3]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2005).Hong Kong Linked Exchange Rate System.[4]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2007), Half-yearly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December 2007,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1]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2006), Monetary Policy in Asia: Approaches
[责任编辑:汤静]
(上接第 921 页)规范人事制度、监督制度等,加强制度化建设,解决好 民生问题,使和谐社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4.4 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公务员已经是一支很庞大的队伍。政府的各项政策和 制度的落实都需要公务员来具体的操作。和谐社会背景下服务型政府 的构建离不开公务员队伍,所以公务员的素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 面。针对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官僚作风浓厚的问 题,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加强对公务员的思想教育,注重行政 伦理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以德服人的能力;通过具体的行政实践,专 业培训,公民参与等方式,提高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引导公务员讲真 话,办实事,自觉改善服务态度,真正为民生问题做点事情,改变官僚 作风。另外加强有关服务型政府法律法规的建设也是提高公务员素质 的一个手段,有了规范健全的法律法规,公务员的行为就有了法律的●
依据。总之,从各个方面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是和谐社会视角下构建服 务型政府的一个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 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2]李军鹅.论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4).[3]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R].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发言, 2007-03-05.作者简介:李建青(1974—),男,安徽太和人,回族,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 理学院 2008 级公共管理硕士专业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艳芳]
968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来自潜江市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的个案考察
祁先超
潜江市高石碑镇位于江汉平原北部,版图面积121平方公里,是国家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工程(被誉为“平原第一坝”)、引江济汉工程(被誉为“中国现代最大人工运河”)的主战场。现辖26个行政村(含2个移民村),1个居民委员会,现有人口约4.6万人。近年来,该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为契机,围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新农村建设新成效。
一、科学规划,优化新农村建设布局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该镇始终突出规划意识,注重规划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科学性。在《襄岳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兴隆水利枢纽旅游开发规划》的基础上,立足镇情制订了以襄岳线、永长路、钟长路、广林路、兴隆河沿线村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的《高石碑镇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创建三年规划》,并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在推进镇村建设过程中,镇政府强调镇域总规重要性,邀请湖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镇未来二十年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在前期调研,搜集资料,召开规划评审汇报会等形式广泛征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用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全域规划。通过编制实施具体规划,进一步明晰全镇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增强项目发展、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建设的科学性,促进人口、环境、资源的整合协调。夯实打造“水利重镇、农业大镇、旅游强镇、富
民新镇”的软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严格规划控管,稳步推进重点村建设。一是打造襄岳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二是以广林路为轴心,加快义新片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打造省级旅游名村。四是集镇对接,加快钟长线新农村建设步伐。截止目前,该镇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均有新规划、新特色、新变化。襄岳线沿线曾岭、灰台等村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村组公路建设,彻底清除乱搭乱建,新民居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打造出了襄岳沿线新农村雏形;兴隆河沿线兴隆、窑岭、沿堤等村巧打国家工程名片,“农家乐”经济发展迅猛;去年完成建设和搬迁的沿堤村和丹江移民天河村、汉江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加强,引江济汉工程拆迁涉及的长市、笃实村新居安置点初具雏形,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二、突出产业,强化新农村建设支撑
1、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针对市场需求变化,该镇因地制宜在钟市、渔淌、合心、三建和大岭等村共发展1000亩以上太空莲种植水面,亩平毛收入5200元。以长市村6组为重点示范区,开展两薯连作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亩平收入3000元。
2、突出发展特色畜牧业。来麟千头养猪场、林场万头养猪场、钟市村高杆作物放养江汉鸡模式已经产生较大的辐射效应,成为养殖行业新亮点。上半年,全镇生猪共出栏3.53万头、肉牛2090头、羊4700头,家禽出笼84万只,均已完成全年目标50%以上。
3、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社。围绕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抓好银海棉业、水北流木业、长脑渊农贸等龙头企业建设。上半年,新发展了何湾苗圃种植和永海家禽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镇专业合作社达14家,规范化合作社达40%,打造出江汉鸡养殖、潭缘水产等一批运行规范、实力强大的品牌合作社。
4、集中兴办农民创业园。来麟、曾岭两村建成农民创业园,目前入园企业已达到22家,总投资额达到2000余万元,年缴纳税金120余万元,安置附近村民就业320余人(含移民47人),形成了“产业集中、资源优化、组团竞争、捆绑壮大”的良好态势。严河村
根据自身特点规划集并土地60亩,全力打造以生猪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为基础的创业园区。农民创业园成为增强农民主体意识、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动力器。
三、加强配套,改善新农村建设环境
1、深入开展“清洁家园”活动。今年3月份,我们以全市清洁家园现场会在该镇召开为契机,加大村庄的环境整治力度,按照“治脏、治乱、治害”和“绿化、硬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村容村貌发生根本转变。一是加大对农村的绿化投入。以庭院为点、沿河沿路为线,鼓励农户栽种树木,全镇新增绿化树木5000株,切实改善农村的绿化环境。二是继续实施“一建三改”。新改建沼气池230口,实现资源开发、能源节约新突破,循环农业进一步植根群众心中。三是集中整治“三乱”。配置环卫设施(包括公厕、垃圾池、垃圾桶)共120个,新修16亩垃圾填埋场2个,新修250平方米污水处理池2个,清淤护坡3处,总长2800米。目前,总投资289.4万元的镇府前河改造工程正在顺利进行,为1280米长的府前河“穿衣戴帽”,即将建设成集排污、绿化、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长廊。
2、强力推进畅通亮化工程。一是加强推进通村通组公路建设步伐。今年来,该镇争取资金230万元,修建窑岭村通组公路6.7公里,彻底清除繁华地带乱搭乱建建筑。投资30万元修建灰台村中心水泥路1200米,统一种植绿化树木400棵,连片建设农户晒台86个。通过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修建合心、笃实、伍场、曾岭等村村级公路、碎石路5公里以上。完成团中路严河村段5公里的路基建设。二是美化亮化了钟长线,拉开两个集镇对接发展骨架。投资200万元在钟长路(钟市集镇—红旗桥4公里路段)安装路灯120盏,种植种绿化树3000棵。三是打造高石碑迎宾风景线,完成东风桥的维修和美化改造。完成永长线东风桥至钟市段环境整治,对两旁木材厂、砖瓦厂及曾岭钟市村民居进行集中环境整治,院墙涂料上色,门口栽种绿化树,彻底清除了脏乱差现象。
3、高标准推进重点村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移民新村村居建设。内迁移民点沿堤村安装路灯20盏,总投入30万元;丹江移民天河、汉江两村共完成清淤护坡3处,总长2800米;引江济汉内迁的长市、笃实村已经有47户搬进新居,121户内迁移民房屋建设正在实施。移民新村已成为高石碑民居的靓丽风景线。二是大力推进试点村新农村建设。曾岭村加强村办公室等中心功能区环境的整治和改造,彻底清除村办公室附近乱搭乱建现象,利用村办公场所空地,投资20余万元铺设彩砖、安装健身器材修建村民健身场地,并对附近超市环境进行整治。三是加大集镇排污设施建设力度。在钟市集镇和兴隆集镇各建设污水处理池1处,做好污水改造、建好污水排放设施,确保生活生产污水不进入主要镇域河渠,不污染水系。四是打造特色旅游区,完成兴隆美食街房屋改造升级。今年,该镇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兴隆美食街经营户加快房屋改造工程,同时通过政府引导做好兴隆集镇规划和招商工作。
4、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是加强项目建设力度。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万亩油菜基地建设和土地整理项目,对老同心渠、陶陈渠、三路河进行了疏挖和清淤,完成永长渠曾岭至钟市段的硬化护坡。修建排水泵站10座,对三间泵站进行增容改造,增设155千瓦以上设备1台套。二是通过以资代劳和自筹资金的办法,认真做好家门口工程。今年,该镇投入资金50.5万元,组织劳力5600余人次,对永长渠、一支渠、五一渠、沈三河等进行了疏挖、清淤和除障,共清理河渠32000米,完成土方15.7万方。维修涵闸、泵站23处,累计投入资金3万元。投资200万元增容改造同心电排站,新增两台155千瓦机组,有效缓解了2万亩农田的排灌问题。
四、创新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管理
2011年,该镇加强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严格执行“三堂会审”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处置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14个村村级积累年经营性收入过5万元。今年,该镇进一步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扶持和督办力度,严格实行村集体创收与
年终考核挂钩,新出台了《村组土地集并奖励办法》。对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加强指导,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力争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对两个移民村进行重点扶持,使他们“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截止目前,该镇各村通过土地流转、村级集体资产处置、招商引资、创办工业园区、成立村级农民合作社等途径共增加村级积累达50万元以上。预计年底,该镇将有80%村年经营性收入超过5万元。
五、文化惠民,提升新农村建设品位
1、千方百计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一是充分发挥村级办公活动场所的主体功能作用。该镇各村使之成为集篮球场、露天影院、露天舞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地。“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并专门设立图书管理员,责任落实到人,保证群众随时借阅。二是抓住传统节日,鼓励民间腰鼓队、民乐队自编自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组织数字电影放映队下乡放映,为广大群众送上一道丰盛可口的精神盛宴。三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远程教育系统功能。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即能学习政策、掌握农技、了解市场、知晓气象,在信息获取的途径上、信息质量的可靠性上都实现了根本性转变。
2、广泛开展文明村组创建活动。举办“卫生杯”建党九十周年红歌会,广大党员群众纷纷登台献艺,极大地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激发了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各村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转变农村婚育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出现了女儿也能进家谱、男女同上祠堂功德榜的新气象。大岭村成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居”。曾岭村开展评比“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的活动,举办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3、系统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一是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充分发挥曾岭村、来麟村农民创业园的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扶持园区内村办企业的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为农民创业打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培训,为本镇各村农民外出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
作者系潜江市高石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