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视角下安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

时间:2019-05-14 10:3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商务视角下安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商务视角下安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

第一篇:电子商务视角下安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

电子商务视角下安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

吕明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要:由于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相对低下,使黔中城市群构建有别于东部城市群,这要求周边城市必须从城市定位出发考虑自我发展问题。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中小城市发展提供了契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物流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使本市电子商务发展有了保障,根据对安顺城市资源的分析,本文提出借助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合理路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城市经济路径设计

一、城市群建设困境

在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群构建一直是热点议题,地方政府期望通过城市间紧密联系加速产业升级,实现产业一体化,不断增大GDP贡献额,以其强大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区域发展。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崛起引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十大城市群,其中包括了僻处内陆的川渝与关中城市群。2011年上半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GDP总和达到90147.9亿元,占全国GDP总量比例从2008年的38.2%升至44%①,号称经济发展三大引擎。因应经济发展形势,贵州省“十一五”规划提出建立贵阳城市经济圈,继而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立黔中城市群,期望形成区域新增长极。

以城市群建设的既有经验看,其成长有赖于地理上的便利、产业链的高关联度、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及周边城市的功能定位、自我发展。与东部城市群相比,作为黔中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贵阳并不具有强大的带动辐射作用,安风楼等(2011)对36个大中城市经济分析中,其位于落后城市之列②,这使黔中城市群的构建较东部城市群有更多困难,并因之突显安顺、遵义等周边城市基于合理定位之上的自我发展重要性。① 中国经济网:《2011年上半年各省GDP数据一览》,http:///xwzx/gnsz/gdxw/201107/28/t20110728_22569946.shtml

② 安凤楼等在《2009年我国36个城市经济实力分析》中,选用地区生产总值、货运量、地方财政收入等八个经济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出城市经济实力排名。

基于中心城市欠发达的考虑,黔中城市群的各周边城市理应从其现状出发,结合城市群构建进程需要,充分发掘潜在优势,设计一条有利于加速城市经济发展的合理路径,并通过城市群内部产业整合,使集聚效应与辐射效应得以实现。

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物流公司与电子商务公司大量涌现,与线下交易相比,电子商务交易在时空便利上优势非常明显,其对城市发展特别是中西部二三线城市发展有着特殊价值,因此,基于电子商务交易的经济发展路径设计对远处西部的安顺市具有现实意义。

二、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网络经济及电子商务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internet建构的信息网络,并利用网络外部性和正反馈机制,大量网络企业迅速成长,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升,又推动了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早期的电子商务只是线下交易向网络平台的转移,拓宽企业销售渠道,随着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企业信息化管理、供产销流程整合及供应链整合等均被包含于电子商务范畴。

由于信息流与资金流可通过互联网络达成,电子商务三流中,物流往往成为甁颈,便利的交通及发达的物流业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传统商务相同,电子商务发展还取决于稳定的市场需求,而市场需求则与产品价格及差异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电子商务角度对潜在优势分析,首先考虑的是城市合理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确保路径设计的长期有效,其次须考虑对电子商务的有用性,同时,还需考虑资源的节约或合理利用,确保经济发展趋向于低碳化。

(一)以旅游城市为定位

1985年,安顺市被确定为国家甲级旅游开放城市,07年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业的薄弱更使旅游经济长期主导安顺经济发展,因此,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是合理选择。近年来,地方政府更注重对市区内历史遗迹的修复和重建,并力求将市区内外旅游项目进行整合,这使旅游城市定位更为清晰。

(二)原生态地域文化资源

多民族聚居、历史遗留、及长期的对外封闭使安顺市拥有很多独特的、原生态资源,如蜡染及蜡染文化,屯堡文化,竹王节文化、原生态音乐及舞蹈等。原生态文化资源既是对历史的传承,同时也可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并且,对这类资源的利用充分满足低碳发展要求。

(三)特色饮食资源

在城市生活中,安顺市小吃早已成为亮点,荞凉粉、油炸鸡蛋糕、松糕荸粉等独有小吃极大满足市民休闲需要。事实上,即使非独有的其他饮食资源,在与其他城市对比中也有很大优势,如安顺剪粉(陕西称作米皮)比遍及全国的陕西

米皮更薄软口味更好。

东西合壁是安顺市饮食另一不为太多人所知的特色。历史上的屯田制造就顿堡文化的同时也将传统江南饮食带入本地,并因本地口味需要被改造形成独到美食,如由南京卤旺蛋变化而来的安顺炒寡蛋。特色饮食对本地人而言,是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及地方经济而言,则可成为巨大商机,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上升至城市名片高度,如兰州拉面、德州扒鸡。

(四)商业文化传统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安顺市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的称谓,并因之发展成为商贸集镇,“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商业文化氛围浓厚,其商业形态与温州历史商业形态类同。不同的是,在资金短缺、业内整合不够及东西部发展失衡背景下,本地商业发展已严重滞后,外来商业企业规模远超本地。尽管商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但市民商业文化传统并未衰落,在重构传统商业和创新流通业态进程中,商业文化传统仍将是潜力所在。

(五)互联网及物流资源

东西部发展失衡格局下,除自然资源外,西部地区全面落后于东部。相比于其他差异,互联网发展差异则相对较小,并呈现出差异缩小的趋势。互联网沙弥空间距离,实现区域间信息共享,有利于虚拟企业等新型企业组织在东西部间的形成,也使区域间频繁交易成为可能。

上世纪末以来,为加快经济发展,贵州省以十年时间构筑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在省内各城市间大量建设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着力建设四主四辅对外铁路通道网,实现与川渝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的快速铁路通道。借力于省内交通条件的迅速改善,安顺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并强调加快航空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③。既有交通网络及“十二五”期间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将使本地物资对外输出更为便利,形成网络经济视角下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城市经济发展路径设计

电子商务的兴起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且由于地理位置及城市吸引力等因素,电子商务为二三线城市提供了更多商机,并有望成为东西部差距缩小的重要动力。以电子商务驱动城市经济发展,可使黔中城市群形成发展中中心城市带动效应不足得到弥补。综合分析现有资源潜力,结合本地既有发展定位,可从电子商务角度设计安顺城市经济发展的合理路径。

第一,继续发展旅游经济

根据旅游城市定位,应将旅游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在目前旅游经济已有一定③ 安顺市人民政府网:《安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http://fgw.anshun.gov.cn/news/show.php?itemid=476

规模基础上,应建立专门网站做全面旅游宣传,随时更新旅游资讯,并利用论坛、留言板等与网民互动。同时,应注重旅游业的内部整合,如旅游形象的统一化、景区间旅游流程改造等。此外,必须着力培养旅游业从业者,提高其职业素质。

第二,资源整合下的口碑营销

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应将特色饮食、原生态地域文化等整合入旅游业,这里的整合并非简单化地将饮食摊点置入景区或并入景区企业,而应首先根据旅游资源的文化特点对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模块化分解,再对饮食及原生态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相关度做分析,按照相关度大小在各模块中分别融入特色饮食和原生态地域文化。通过整合,使旅游者对本地饮食与文化印象深刻,借助旅游者的口碑宣传增进本地饮食及原生态文化的了解,扩大潜在消费者规模。

第三,政府加大电子商务发展支持力度

潜在消费者规模的增大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商机,在此条件下,政府一方面应鼓励中小企业增大电子商务运作的力度,同时可适当出资鼓励个人从事电子商务交易,从而拓宽本地产品的销售渠道,加速企业发展。

第四,借助物流网络开拓区域电子商务市场

快速铁路通道与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为本市饮食的网络输出提供可能。借鉴速冻食品的成功经验,应可对本地特色饮食进行特殊冷冻处理,并通过省内与川渝城市群间快速铁路通道实现在西南区域的电子商务交易。

第五,城市群电子商务整合发展

电子商务的深层发展涉及到更多复杂的系统建设问题,单个中小城市电子商务发展将遇到资源不足、后发劣势等瓶颈,因此,在电子商务深化发展阶段,应融入城市群电子商务发展,通过中心城市的居中调配,形成合理的电子商务综合发展平台,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

从旅游经济发展到口碑营销,再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对外输出本地产品,最终融入城市群发展,是安顺城市经济发展的可行路径,由于其符合安顺城市定位,且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相吻合,因而确保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 张成文,李恒杰.基于GIS的城市电子商务平台的实现方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2(5):77-79

[3]安风楼等.2009年我国36个城市经济实务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5):230,229.[4]谭蓓等.内陆开放城市发展电子商务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7):133-134,149

第二篇:旅游业视角下的临沂区域经济发展思考.doc666

2.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优势分析(Strengths)

3.2.2劣势分析(Weaknesses)

3.2.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3.2.4威胁分析(Threats)

3.2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对策

4.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对策

第三篇: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生态城市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城市病”,本文运用公共管理的知识,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出发,指出建设我国生态城市的路径选择,旨在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

关键字:城市化问题 生态城市 路径

一、生态城市的涵义

“城市生态学”理论最早是1925年由帕克(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提出的,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就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人类社会生活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是人类住区(城乡)发展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建设生态城市,使得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环境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城市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选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持和增强资源环境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7.7%提高到50%以上,城市个数将由667个发展到1400多个,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城市人口规模最大、城市个数最多的国家。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存环境恶化等,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

人口密集是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普遍现象。据有关资料,国外42个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为每平方公里7918人,其中高于这个值的有14个城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城镇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8%,2050年则达到70%左右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关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及人口承载研究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绝不能超过17亿”,否则就会发生全面崩溃。如今,我们距离这条生命线只有3亿左右,形势十分严峻。庞大的人口增长量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人口增长过快,给人民的就业、教育、住房、交通、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不断改善,造成了很大压力。与其同时,重工业优先发展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发展重工业所需资金只能从抑制消费取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通过行政投资分配机制,将大量资金投向重工业,以迅速形成工业生产能力,挤占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投资。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受到严重制约。由此带来的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繁还是没有根本缓解;建筑稠密,缺乏空地、阳光、绿地、新鲜空气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周边支撑系统破坏使城市变成了传染病的发源地;城市医疗、卫生、电力、通讯、供水、排水等许多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市民要求。这就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二)城市资源的短缺及环境的加速污染使城市之间的矛盾加剧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专家预测,中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中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城市化过程中,加剧了城市环境甚至是周边环境的污染,造成城市环境恶化的累加循环。我国历年垃圾的堆存量已高达64.4x108t,占地5.6X104hm2,有200多座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我国城市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3%,97%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只能运往城郊长年露天堆放。在我国的垃圾中,有机物占36%,无机物占56%,其他占8%,其中无机物的主要成份是煤灰和残土。在垃圾中危害最大是要数“白色垃圾”这类垃圾很难自然分解,会进一步造成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这些正威胁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步入加速阶段将更加突显用地与供地之间的矛盾。然而,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和污水处理的污泥不断堆积,一方面占用了城市的大量土地,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一些有毒废物又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的循环污染。截至目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趋势虽有所减缓,但整体污染水平仍较高。城市噪声己成为现代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之一。据国家统计显示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来源中,工业噪声比例占8一10%;交通噪声比例接近300k;公共活动噪声影响面最广,己经达到城市范围的47%。

(三)不重视城市历史文脉的挖掘与保护

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注重城市特色的建设。像巴黎塞纳河中的西岱岛,1000年前的建筑巴黎圣母院就在这一小岛上。从古代的巴黎到现代的巴黎,一部城市发展的历史长卷可以得到清楚的展示,整个城市有条清晰的历史脉络,这样的城市具有非常成熟的美感,充满了魅力。而我们有的城市 “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了,但变得没有任何文化感,没有任何历史层次感和地方特色。毫无特色的“千城一面”的开发模式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也成为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实际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城市病”,亟需建设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来缓解这一困境。

二、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后,目前国外己有不少城市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健全了相关法规制度和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展开有关的示范建设,并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新加坡经过几十年努力,已建设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和生态型城市。澳大利亚的哈里法克斯生态城项目是该国第一例生态城市规划,不仅涉及社区和建筑的物质循环规划,还涉及社会与经济结构,它走出传统商业开发的老路,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巴西的库里蒂巴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革新与垃圾循环回收入项目、能源保护项目曾荣获国际大奖。德国Erlangen市率先执行“21世纪议程”有关决议,采取多种节地、节能、节水措施,修复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生态规划,成为德国“生态城市”先锋市。日本的九州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以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从某种产业产生的废弃物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构想。以下介绍一下巴西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位于巴西南部的库里蒂巴市是巴西的生态之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典范而享誉全球,也受到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的称赞,还由于垃圾循环回收项目(联合国的环境项目)、能源保护项目(国际能源保护协会的项目)而分别获奖:并因其公交导向式的交通系统的革新成就而获奖。库里蒂巴的建设经验包括:

(一)公交导向式的城市开发规划

库里蒂巴市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相结合,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的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目前,城市有2/3的市民每天都使用公共汽车,并且做到公共汽车服务无需财政补贴。研究人员估计每年减少的小汽车出行达2700万次。

(二)关注社会公益项目

库里蒂巴有几百个社会公益项目,较为著名的是环境项目一1988年实行的口号为“垃圾不是废物”的垃圾回收项目,垃圾的循环回收在城市达到95%。回收材料售给当地工业部门,所获利润用于其它的社会福利项目,同时垃圾回收利用公司为无家可归者和酗酒者提供了就业机会。这些简单的、讲究实效的、成本很低的社会公益项目旨在成为库里蒂巴环境规划的一部分,并使得城市在环境和社会方面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三)对市民进行环境教育

一个城市成为生态城市的前提是对其市民进行环境教育,培养其环境责任感。库里蒂巴对此十分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有关的教育。

三、从公共管理视角提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借鉴国国内外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念和建设方针,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前提,这适用于世界上所有城市,我国自然也不能例外,要建设这种生态城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局

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绿化管理的实践,就是要坚持循序渐进,“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要树立以下“四个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推动上海绿化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执

政理念,充分体现绿化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公共服务功能。针对市民反映较为集中的中心城区缺少绿化、公园窗口服务水平整体不高、老居住区绿化质量较低等问题,要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抓紧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切实解决好市民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公园内要因地制宜地设置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无阻碍设施和健身设施,满足市民休憩、健身和娱乐的需要。

其次,要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坚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推进绿化建设和管理。城市绿化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绿化建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必须坚定不移地在绿化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引入生态优先理念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完善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建设养护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完善绿化市场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等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以此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水平。

再次,要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管理理念,坚持依靠市场推进绿化发展,坚持培育社会公众参与绿化的机制。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在绿化建设管理微观领域全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另一方面充分尊重绿化社会性、群众性强的特征,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绿化管理社会化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公众参与绿化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方法。

最后,要坚持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管理理念,坚持依法治绿,推进“管办分离”,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要增强规则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健全法制,推进制度创新;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改进政府管理部门工作方式方法,切实贯彻“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二)更新观念,提高政府生态建设管理水平

政府要更新观念,首先,实现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公民义务本位向公民权利本位的转变。要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现代政府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权力来源于人民,并接受人民监督。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行政权利之源。政府责任是行政权力的核心,是政府属性的本质。应当明确,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

其次,政府应当实现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有限责任政府的新理念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1)在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政府虽然承担着直接的责任,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必须由政府直接来提供,要树立公共物品提供主体可以多元化的新理念;﹙2﹚适应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改变靠单一的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传统思维,树立主要依靠市场培植资源的新理念;(3)适应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不讲成本、效益的旧思维,树立政府管理同样要讲究投入、产出、成效益的新理念,并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公共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造。

再次,由“依权力行政”向“依法行政”转变。“依权力行政”和“依法行政”,是区分人治国家和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也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公共管理方式和手段。在法治理念上,应当实现从法律的治民、治事向法律首先治官、治权的转变。要通过推行依法行政,建立法制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法律成为政府的行为准则和办事依据。这其中重要的就是政府管理的组织机构、工作权限要清晰,工作程序要明确,工作责任要到位。

(三)科学地制订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发展指明方向

从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相关成果来看,21世几特大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区域性、生态性、舒适性、可利用性和可达性5个方面。首先,要突出区域特征和资源特征,将规划扩大到市域甚至区域范围,建立城较结合、城乡一体的大绿地系统。其次规划要更加注重绿地的生态效应,作最大限度地保存典型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繁衍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以更贴近自然的生态环境来取代过度精细栽植、缺乏生态价值的“绿色沙漠”。另外,规划还要更重视绿地空间的环境改善和功能拓展,致力与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并增加郊野休闲、森林旅游、湿地保护等更多功能内涵。同时,还应通过拓展绿化的影响和服务半径,增加与周边的内在联系等方法,不断改善绿化的可达状况。

(四)转变公共管理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城市组织机构首先,在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分级、分权管理,重点是梳理关系,管理重心下移,调整职能配置,强化职权利挂钩,从而构筑起上级政府管理的,下级政府不管,条管的,块不管,但以块为主的格局。同时,对块与块、块与条边界模糊的领域建立一种磋商和协调机制。在运行机制上变应急管理、事后管理、突击整治为源头管理、跟踪管理和长效管理:变人为因素较强的指示、政策管理为主导为以法律法规约束和经济手段调节为主导;对涉及成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领域实行垂直管理;同时,有选择地开放市场,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分解管理责任,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扩大城市管理的张力。

其次,坚持高效能、科学化管理原则,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协调的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开发与利用要充分考虑到要兼顾水、土地、能源、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目的是要安排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因此,城市领导者,特别是主要领导和决策者一定要端正城市建设管理思想,处理好城市开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建设规划与财力、物力的关系,处理好生活和建设的关系,一切从公众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办好事、讲实效。

再次,建立责任机制。何政府都需要建立一套责任制。这样才能在社会广泛的支持下进行运作。对任何主张民主的社会来讲,责任机制都是基本因素,要成为民主社会,就需要一套适宜的责任机制。政府组织由公众创立,为公众服务,就需要对公众负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形成责任机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是涉及面广、任务量大、具体操作复杂,需要众多部门共同协作的一项系统性、社会性工作,因而,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倾力关注城市绿化,要建立城市绿化管理责权制和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体系。同时,按照“明责放权、重心下移、理顺关系、各负其责”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责权,逐步理顺各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五)完善绿化法规和政策,推进城市绿化管理法治化

在实现政府绿化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的过程中,城市绿化管理将形成政府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与社会化机制互为补充的局面。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具体运作应该减少,更多要依赖于通过一系列的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来实施管理和调控。因此,法治建设将是未来绿化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根据城市绿化发展的目标和实际工作需要,不断跟踪绿化建设管理前沿性问题,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强调绿化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法律效应。第一,明确编制绿化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体,同时增加在详细规划编制时,应当提出不同类型用地的界线,明确绿地、林地结构、功能、形态、布局等要求。第二,依法划定绿线,在操作中缺乏配套制度和内容。为完善此项制度,需要调整应划绿线的范围,对已划定绿线的控制方式、手段等加以细化和补充,如对已确定的绿线应向社会公布、并规定市绿化局应当配合市规划管理部门共同控制规划绿线规定。第三,突出绿化比例在法规中的强制性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的有关法规政策制定。如研究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绿化养护管理的 权力和义务的配套规章;研究制定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社会企事业单位、公众参与绿化认养、认建的管理办法,研究制定社会公众参与绿化规划、绿地设计方案决策机制相关配套规则等等。

(六)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认真贯彻依法行政“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原则,政府管理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依法办事,秉公执法。要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要着眼于理顺当前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建立健全“双向告知”、“案件移送”等执法工作制度和工作运转机制,形成执法管理的长效、常旨在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态工作体制。要坚持“依法治绿”,进一步加大绿化执法力度,加强绿化执法队伍建设,对毁绿占绿行为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并依法进行严惩,有

效巩固和保护绿化成果。要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出现的后续监管不力的问题,抓紧建立审批事项取消后的后续监管办法,建立和完善对行政审批行为和效能的监督制约办法;加强对审批事项执行情况的监察,建立审批后续监管的工作规则和办法,研究制定立法与监督、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相互协作、相互制衡的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推进城市绿化管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法治化保障。

综上,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省市自身的条件及特征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方向。要达到城市的生态化必须是全社会、全体公众、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并且要实现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也不能从单一方面出发,而是要通过建设的不同方面指定的相应的发展措施,在各个方面的整体作用下达到实现城市的生态化。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生态城市使人类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

参考文献

[1]严耕,杨志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5).[2]杜鹏.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政府生态责任[J].甘肃农业.2006(8)

[3]杨志峰徐琳瑜,《城市生态规咙d学》,〔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康晓光马庆斌,《城市竞争力与城市生态环境》,〔闭,化学1】卫出版社,2007

第四篇: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仙桃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主线,如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域竞争中获胜,对于仙桃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需拉动不足、第一产业基础仍然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消耗大、粗放增长等诸多不良因素,目前我国正在采取一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主要有:

1、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着重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2、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更加注重第一、三产业发展和与第二产业的互动,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3、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可以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减小我国发展的外部依赖性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

4、实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战略。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更加注重发展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二、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分析

仙桃位居中国中部江汉平原,相对于中部地区县市来讲,仙桃工业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化基础好,城市建设较好,人力资源丰富,产业污染较小,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然而仙桃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相对于沿海县市,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不足,工业发展主要靠引进技术而不是自主创新,新办企业很多是靠承接产业转移而非自主创业,市场主导力不够。就仙桃自身来说,轻重比例失调影响社会建设,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出口依赖度较高,这些都迫切需要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仙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思考

1、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推动人口城市化是仙桃目前最为迫切的发展战略。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农村人均一年消费五六千元,城市人均一年消费1.5万—2万,增加10万城市人口就可以拉动10多亿的消费。单从拉动内需讲城市化是顾全国家发展大局,然而对地区竞争却优势不明显,然而城市化还有更多的好处,尤其是对于仙桃。仙桃工业基础较好,尤其是近年来招商引资取得了重大成就,发展后劲十足,然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劳动力倒显得不足。城市化可以稳定职工、提高职工素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明显比小城市节约土地资源,比小城市有更多的排污治污能力。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认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结果,将促进包括工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摘自新华网《城市化是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

人口就业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仙桃具备良好的城市就业基础,可以广泛而稳定地吸收人口入城,城区面积的扩大有利于促使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又有利于提高工业发展的效率,促进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对于位居湖北中部地区的仙桃来讲,我们不具备沿海以城镇化拉动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也不具备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技术、环保优势,只能以城市化作为拉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动力,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人口城市化的重点之一是户籍制度改革,改革似乎是长久的,然而短期内,给与人才、企业熟练工人以一定的住房、交通、教育等优势,能够在短期内稳定人力资源,支撑企业发展,分批分步实现城市化。仙桃市计划采取搬迁仙桃市委市政府、搬迁仙桃中学等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南城新区建设,有利于人口城市化进程。

2、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产业核心竞争力。拿无纺布行业来讲,被别

人主导的产业永远享受不到高额利润,也永远没有稳定的保障,只能赚到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受国际分工的影响,终究将被更为低廉劳动力价格的地区所取代。扭转这一局面是仙桃市乃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作为仙桃地区来说,重大技术突破显然是不现实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方式更多的依赖于输入式创新,也即通过招引高技术企业的入驻、对外合作入股等方式引进外来力量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掌握自主创新能力,或者适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吸纳优秀人才能力,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将湖北的科教优势转化为仙桃发展的人才优势,从而构建产业主宰力。

3、规范推进土地流转,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土地流转和机械化能够对农业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从全国来讲,也许更需要农业来稳定劳力,避免拉美陷阱,然而从仙桃工业化发展的实际来看,劳动力进城却有利于企业发展。在这一次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全国各大行业基本都出现发展下降趋势,而农产品加工业却呈现了约40%的高增长势头,仙桃地处中部鱼米之乡,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发展农业产业化大有可为。农业产业化是拉动农业标准化安全化生产的最有效途径,市场拉动的农业产业化会促使企业跟农民签订标准化生产订单,品牌化战略的企业会推动农户高标准进行生产,从而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构建了利益链条,能够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城市化促使了部分农民进城,机械化进一步促使土地集聚和效益提升,人口减少的农村基础环境更容易改善,城乡统筹发展的局面也在发展中逐渐显现。

4、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产业,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掌握先机。从就业的角度讲,仙桃的发展缺的不是企业,仙桃完全没有必要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进驻,从发展的角度讲,仙桃的发展缺的是高、精、尖产业的企业。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仙桃在创造低碳经济和节能产业上技术乏力,但在选择这些产业上却有一定的自主权。国家在低碳经济的培育上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产业、节能产业不仅仅是维护大局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然选

择。这需要仙桃在发展方向上更加坚定,在选择项目上更加谨慎,在推动环境保护和科技创新上更多作为。

城市化和产业集群战略也有利于打造节约型社会,打造产业链条,可以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城市化可以集约使用土地等基础资源,集约使用各项政府配套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使用市统一的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备,减少环境污染,从而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进一步优化干部绩效考核,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正确导向。经济发展的压力太大可能会引起乡镇间各挖墙脚,也会造成原本有选择的招引变成了好坏企业照单全收的结局,这给转变发展方式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若要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利用仙洪实验区这个政策优势,争取政策优先改革,例如可以采取税收分成的方式对推荐企业进城落户的乡镇一定的税收,算入他们的工作成绩范围内,形成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

2010年12月10日

第五篇:美好乡村视角下都市近郊村庄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探讨

——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

周熊飞 规划设计二所

【摘要】

都市近郊型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类型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成为这种变革的先锋,解决城郊型农村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他区域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都市近郊型村庄建设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发展优势,一批村庄依托大城市,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创新农村发展模式,迅猛发展,异军突起,成为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但大部分都市近郊农村依然存在着缺乏经营思路,过分依赖政府扶持等问题,不能与大城市共同发展繁荣。本文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寻找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路径。【关键词】

美好乡村

都市近郊

乡村旅游

1.新型城镇化对近郊村庄规划建设的要求。

都市近郊村庄由于区位特殊,与城市联系紧密,常常会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如作为产业集聚地、特色旅游区等。近郊村的建设体现着该城市的城乡风貌、凸显城市特色。因此,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近郊村的规划与建设。对于都市近郊村庄的规划建设的工作重点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宜居。宜居是一个蕴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综合概念和综合发展过程,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抓发展促和谐的一条主线。——特色。坚持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相结合,避免“千城一面”,体现城市和地域特色。

——保障。从都市近郊村庄所处的区位出发,重点关注如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如何完善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需要,改善居住环境以及完善市政设施配套,为村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的居住环境。

2.案例研究——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

2.1 规划背景

2012年9月10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并下发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 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农民主体,城乡一体、统筹发展,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生态优先、彰显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县为主,合力推进的原则,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2.2 发展条件分析

依据包河区村庄布点规划,该自然村庄为永久保留村庄,为保留提升发展型村庄。村庄北侧紧邻东大圩水果采摘、田园风光、农家乐旅游都市农业公园,南侧紧邻滨湖(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

大圩都市农业公园: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都市农业。先后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那个范点”、“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现有林地面积10250亩,集城市森林、湿地森林、文化森林于一体,具有休闲观光、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多重功能,是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景观,2008年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游湿地森林公园一睹安徽版的“西溪湿地”风采,体验中国独具特色的都市湿地森林。

2.3 规划定位

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与中转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2.4 规划性质

大圩都市农业示范园、大张圩湿地森林公园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型生态乡村。

2.5 规划构思

——让村庄成为景点:大圩4A级旅游景区,建议将磨滩、新河、晓南、圩西、沈福、前杨村作为一个美好乡村主题景区体系联合打造,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塑造“一村一景。并利用绿道串联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滨湖森林湿地公园、以及美好乡村主体景区,沿圩西河而下接自环巢湖金项链。

(1)结合两大主题公园,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

随着大圩都市农业园和滨湖森林湿地公园的发展建设,塘拐村的功能区位与交通区位优势日趋明显,建设塘拐旅游服务及集散地迫在眉睫,将打造塘拐村为包河两大主题公园的观光驿站,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农耕文化的展示区和参与区。

(2)随形就势,因地制宜

以自然布局为主的手法,安排人文景观的建设。通过构建环水、水街两条步行系统,步随景移,结合游者心理过程,在区内形成一条环状“流动的绿色”,串联起整个规划区的旅游动线。同时,结合地形高差和现状村庄建设肌理,形成自由式和规则式两种村庄布局模式,体现村在园中,景在村中的村庄建设风貌。

(3)保护环境、合理布局

反对单纯以赢利为目的而破坏完整的自然风貌景观的做法,保护整个片区的生态环境。在建筑环境要素中,乡村旅游项目与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合理布局,将建筑环境融于自然景观内,将景观融入项目内,增强游客的参与性。

2.6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特色塑造

(1)园在水中:在把水环境转变为景观水体的同时,沿河岸适当规划了以亲水为主题的旅游配套设施,为游客驻足观水赏花创造了条件,增加亲子乐园(水上拓展)、垂钓带、湿地水草园、水车坊间等游乐设施,结合亲水景点和游乐设施新规划了部分环湖景观步道,强化滨水游步系统,串联村庄内部景观系统,极大增强了区域的特色旅游氛围。

(2)景在村中:建议民居农舍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旅舍”,注入了旅游功能,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服务。形成了以原住民为依托的农民新村,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风貌。在两排农舍中间结合水系,建设滨水景观带,设置游船码头、观景亭、滨水广场、文化墙、石拱桥、水街;同时结合水系建设亲子乐园、鱼趣园、水车坊间等旅游景点项目。

(3)村在园中:结合现状农舍散落布局的特点,充分利用台地、水面、宅前屋后空地等现状布局特征,规划见缝插绿,建设院落核心绿化;景观节点;绿化景观带;景观廊道。使得绿化景观串联每家每户。农舍整治在不破坏原有结构基础上,通过立面改造、院落内外环境整治、围墙改造等方式,打造体现地域乡土风情的“农家餐厅”,为游客提供吃农家菜的场所。

(4)农耕文化展示:划分5个停车组团,每个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将江淮地区的田园文化和农耕文化以艺术的形式凝固下来,每组雕塑都包含一个趣味的生态故事;在美化大地艺术的同时,提醒和警示生活在现代化城市的人们,保护环境生存环境,爱护生态家园,引起游客深思。2.7 交通组织规划

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各个城市热切期望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新型城镇化需要有绿色交通体系的支撑,大量研究表明,减少出行的需求和出行距离,支持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限制小汽车是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法则。

道路系统的组织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规划道路分为车行道路、绿色交通路径及步行路径,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旅游游览、绿道四大功能的和谐统一,形成多类型交通体系,丰富游览流线。重点考虑通过非机动车道、步行道与绿道建设的结合,丰富了绿道的使用功能。2.8 村庄整治规划

构建“生态村落旅游乡村”的旅游形象。根据现场踏勘,近期本次规划提出“四整治”的村庄整治措施:庭院空间与农宅整治;村容村貌整治;道路整治;饮用水生活污水整治。

2.9 项目策划

(1)旅游服务点(绿色农品展示馆、饮品酿造生活馆、餐饮、旅游商品)

为游客提供餐饮、旅游商品购物、绿色农品展示、饮品酿造展示馆等空间场所。

(2)农家旅舍 整治前 特色的农家旅舍。

(3)旅游商品一条街

结合农家旅舍,沿水街原住民可自主销售农资农具工艺品及绿色生态蔬果等旅游商品。

(4)鱼趣园

此项目是见效快的、参与性、趣味性强的娱乐活动,老少皆宜。供给游客自由观赏抓摸,就近农家进行烧烤或者制作。

(5)亲子乐园

设立“凌波微步”、“水上漂”、“水上行走球”、“鞍马桥”等适宜于家庭团体的水上拓展设施组合项目,让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难题,携手完成任务,通过体验式的水上活动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引导家庭教育走向科学化、生态化。

(6)水车坊间

打造景观水车坊间,设置水磨、水转纺车、榨汁机等器具,让游客打打糍粑、推推石磨、纺纱作线,亲身深度体验传统农事活动,获得自己劳动的果实,是休闲身心,体验农趣的绝好乡村旅游项目。

(7)农耕文化雕塑园

结合生态停车场,在停车组团之间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以园路串联,沿园路结合绿化规划多处各具生态教育意义的田园雕塑群。

(8)景观花海

一个临近水面的开放式的花卉带,位游客提供观赏花海的场所。(9)农家餐厅

结合自由布局的农舍,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农家乐功能。形成各自特色的农家餐饮店。

(10)音乐果圃

在农舍的间隙适宜栽种小金橘、葡萄、桃树等本地易活果树,可修剪为各种雕塑造型的果树景观。可配合在不同区域的音乐系统的设置营造音乐果圃。2.10 开发模式

“公司+农户”开发模式:这类具有旅游特色的乡村旅游,通过引进有经济实

整治后

结合水街的建设,由原住民自主经营,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功能。形成各自

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这种开发设计充分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这种开发还可演化成 “公司+社区+农户”开发,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3.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工作体会

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充分结合绿道建设、村庄环境特色、旅游与城市的关系,最终决定依托水、田、园、村落、周边旅游景点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体验乡村游。积极拓展节庆旅游活动,创造出环境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合理的生态乡村空间。为增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新型城镇化要求,结合合肥市的实际,对于近郊村的规划建设重点关注一下问题:

(1)充分结合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体现人本、宜居、特色的建设。由于新型城镇化密切结合当前城乡发展态势,是以人本、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集约型城市发展道路。因此,近郊村的建设应充分体现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2)基于近郊村与城市联系密切的特点,关注城市建设与村庄建设的互动关系以及民生问题。例如,配套设施的相互促进与协调、经济生产的分工与互补、风貌特色的差异化建设与地域特色的凸显等方面。同时,着重考虑未来村庄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村庄的发展动力的研究,应紧扣市场需求,强化城乡发展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方向的判断,在城乡统筹发展格局下促进农村经济综合提升。

(3)创新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突破原有村庄规划的编制方式方法,例如,塘拐村形成“概念规划(村庄发展定位)——市场咨询(招商引资与开发模式)——方案深化——村庄规划”的工作框架与流程,使规划成为政府、企业、村委会以及村民四方的共同行动指南。

4.小结

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农村地区的发展应抓住机遇,实现发展转型。

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原则以及基本要求为基点,提出创新性的村庄规划特别是都市近郊型村庄的规划思路,最终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2]合肥市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导则(试行).[3]袁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5).[4]张天文.浅谈小城镇规划建设问题[J].活力.2011(8)

[5]黄光宇,陈勇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6]张泉.城中村问题与留地安置方式探析——以安徽省凤台县城关镇缪郢社区(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4)[7]张泉.村庄规划[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陈静 王其东.广东省新型城市化下城市近郊村规划建设探讨——以增城市“莲塘春色”国际生态旅游示范村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9]理想空间——新农村与城乡统筹发展.2012

下载电子商务视角下安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商务视角下安顺城市经济发展路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度执行力视角下的高校反腐倡廉路径新探

    邹雄伟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66000)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反腐倡廉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反腐倡廉制度日益丰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但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还......

    浅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本站推荐)

    浅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考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但也存在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基础设施薄弱、可进入性差,专业人才缺乏、......

    公共财政视角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终稿

    公共财政视角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摘要]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两型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对策范文大全

    “两型”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与对策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使全国县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起点,一个波澜壮阔的县域经......

    解读电子商务下城市物流配送的优势

    解读电子商务下城市物流配送的优势 2010-05-12 16:24 电子商务下的城市物流配送是指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路径探索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攻坚战的战略导向。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关注个体及社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注重激发案主的主体能动性......

    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探析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09 年第 33 期SCIENCE & TECHNOLOGYINFORMATION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探析李建青(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810007)【摘 要】本文在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