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时间:2019-05-12 12:0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第一篇: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摘要:“十二五”时期,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通过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反思当前常有的一些规划建设观念,并以河南小城镇为例,提出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注重乡土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视角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强调了社会及生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社会发展要从单一追求“GDP”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对于小城镇来说,以往的城镇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多,造成了很多问题。反思“唯GDP”,以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新思考道路体系,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

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未来”的思想模式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仿效大城市。“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风格求洋、速度求快”,这种建设的结果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肌理,建设或者纷繁复杂,或者整齐单调,反而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

河南省小城镇镇区大多是从农村聚落发展而来,传统街道尺度较小,对于城市景观的过分追求容易丧失小城镇本来的地方特色。街道

作为最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承担着众多功能,自然不能只考虑交通性。首先,从体现小城镇的生态考虑,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是合适的。因为缩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是解决镇区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小城镇没有大中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进行远距离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较为简单,生活节奏缓慢,不会产生大量的快速交通。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是不合适的。并且,西方城市的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如巴萨罗纳的路网被认为是欧洲规划最成功的范例,道路间距最大只有130米。其次,“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必定是采用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小城镇的规模大小,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方面来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最后,对于道路结构,应当弱化道路分级,重视道路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不象城市那样复杂,却是各种社会活动发生的空间。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与道路的功能密切联系。“马路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设计步行街来解决。“前院需求”可以促进居民交往,通过忧化建筑设计和加强街道管理来解决。

2.重视乡土景观环境,保护小城镇的发展历史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忽视环绕四周的乡村景观在城镇环境中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被贴上“落后”的标签,片面追求城市形象。很多小城镇的建设中为了建设便利,任意开山取石,河道裁弯取直,夷平山体,填平湿地。盲目追求城市环境,大面积硬化地面,随意固

化河流堤岸。小城镇中的坑塘沟渠,树林绿地,这些联接城乡的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破坏,失去了作为乡土生物栖息地和城镇中自然保护地的功能与价值。这样的建设方式割裂了城乡景观、破坏了传统空间,使得小城镇面貌“不乡不城”,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使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保护和利用乡土景观环境。乡土景观环境包括当地的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农耕灌溉留下的坑塘沟渠、农田林网以及由水系、林带和建筑共同形成的特殊纹理,也包括生存于本地环境之中的花鸟鱼虫。乡土景观环境记录了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建设的过程,也能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可以说小城镇的乡土景观环境,是小城镇地方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就要破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些误区。在小城镇的绿地规划中,重视绿地率指标,忽视对现状植被的保护利用。河南省很多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仍为农村聚落,缺乏公共绿地,现状绿地率几乎为零。但是,农民习惯于宅前屋后遍植树木,村落绿茵茂密,绿化覆盖率其实很高。规划中除了确定绿地率指标,布局公共绿地之外,缺乏对镇区村落植被提出有效的保护利用措施。近些年,河南很多小城镇,在景观环境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使用人工草坪、外来观赏植物等做法。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对城市建设的跟风,另一方面是规划工作者没有对地方环境做详细的研究。人工草坪虽然视野开阔,观赏性强,但也有很大的弊端。从生态角度考虑,草坪净化空气的环保效益低,涵养土壤水分的效益差。并且这些外来的植物种

群缺乏与当地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联,人为的管理活动如除草、施肥、剪草、喷药等容易破坏本地的生态条件。

最后,小城镇应该树立新的历史观。虽然从行政建制上说,不少小城镇最多只有几十年的建设历史。但就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几次社会转型,小城镇也经历的若干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应该说都能留下一些典型建筑物或环境,记录了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存状态。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该至少保留一些能够说明这个过程的重要建筑物或环境,让它们成为小城镇发展历史的记录。毫无疑问,有历史的地方才能让人们难以忘记,让本地居民和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才能热爱这个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只有注入这些软的力量,才能更有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刚,张丽.小城镇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4).[2]姜耀明,鲍其隽.论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2):2-3.[3]董宪军.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4,(05).

第二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泊秦淮》的几种译本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3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谈新闻英语的翻译

4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戏剧翻译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Drama Translation 5从目的论视角看菜单翻译—基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分析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6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电影剧本的英汉翻译

第三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文章标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小城镇是镇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镇按照“产业支撑,市场运作,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运作思路,认真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城镇形象和品位有了明显提升。

一、以科学规划布局为先导,集聚小城镇发展优势

1、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夯实小城镇建设物质基础。**镇地处我市南部山区,土地面积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48个行政村、3.7万人,镇驻地北距经十东路4公里,南侧设有济莱高速公路上下口和服务区,交通便捷。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筑水泥路15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投资750万元建成并完善了镇内东西两线南北贯通的联村供水

网络,镇内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使原有破产企业得以盘活达效,先后引进成立了雅博色彩科技、雅思达化工技术、隆升滑动水口、利民型钢制造、海恒服装加工、东辰矿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安置劳动力3000多人,带动形成了化工、水口、型钢、服装、石材等主导产业基础,镇驻地人口得到集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抓住加快山区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特色林果开发,建起了万亩薄壳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济南市最大的薄壳核桃种植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的试验示范基地(该学会在全国乡镇中设立的第一个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镇以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1.5万亩。引进民间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三王峪山水风景园,三王峪流域生态资源得以开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兴起发展,形成了曹横路沿线2000亩的小杂粮生产基地。2006年,全镇实现工商税收31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147万元,被评为全省“最具成长性的乡镇”。

2、科学规划布局,引领小城镇健康发展。立足城镇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各方面优势,我镇于2005年聘请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镇总体规划》,城镇发展定位为工矿商贸带动型小城镇、南部山区林果加工集散基地、济南市东部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的建设原则,将驻地分为四个功能区:镇中区以政府大街为中心,扩建、改建农工贸市场及各类商贸设施,形成集商贸、居住、文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区;镇北区在城建路以北、潘大路两侧区域内,发展形成以化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园区;镇东区依托现有石料开采、加工企业,沿曹横路向西南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石材加工区;镇西区依托济莱高速路口和待建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形成新的城镇开发区。目前,随着区位优势的日益显现,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林果开发的有序推进,生态旅游带动能力的持续增强,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集聚。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小城镇形象品位

1、优化城镇环境。近年来,我镇新建改造了镇驻地的政府大街、城建路、建安路、广场路、圣火路、中学路,形成了“两横四纵”路网格局,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异址新建或整修了供电站、邮电所、派出所等单位,投资近1000万元新建了中学实验楼、餐厅、卫生院病房楼。积极运作多元投资开发,新建了农民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卫生院职工宿舍楼。城镇建筑布局更加合理,公用设施和居住条件趋于完善。实施了驻地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政府大街和城建路的法桐、垂柳绿化带,以及青旗山、马庄山绿化区,驻地主干路两侧绿化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新建的雅思达广场集文化活动、娱乐健身于一体,隆升花园设计巧妙,绿地、造型相映成趣,339盏路灯不仅亮

化了镇驻地,而且向北延伸4公里,实现了与经十东路的对接。

2、完善配套管理。注重城镇功能设施的配套完善,邮电、通讯、电力、工商、浴池、商业网点等公用设施齐全,排水设施、垃圾站点等分布适宜。为保持镇区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环境管理力度,成立了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镇执法大队和公路养护所负责日常管理,聘用清洁工,配备马路清扫机、垃圾清运车等,加强街道保洁、清理乱占乱倒、整治乱摆乱放,保证了驻地街道和镇内主干道环境卫生及维护,保障了良好的交通安全。

三、以经营城镇理念为指导,推进小城镇科学发展

1、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按照编制完成的2007—2020年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申报实施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大街向东延伸与曹横路连接,政府大街和城建路向西延伸与规划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对接,新修南、北**连接路,新建改造功能配套

第四篇: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文章标题: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

小城镇是镇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小城镇的发展,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镇按照“产业支撑,市场运作,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运作思路,认真搞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城镇形象和品位有了明显提升。

一、以科学规划布局为先导,集聚小城镇发展优势

1、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夯实小城镇建设物质基础。**镇地处我市南部山区,土地面积12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万亩,辖48个行政村、3.7万人,镇驻地北距经十东路4公里,南侧设有济莱高速公路上下口和服务区,交通便捷。近年来,我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筑水泥路15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投资750万元建成并完善了镇内东西两线南北贯通的联村供水

网络,镇内交通状况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使原有破产企业得以盘活达效,先后引进成立了雅博色彩科技、雅思达化工技术、隆升滑动水口、利民型钢制造、海恒服装加工、东辰矿业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安置劳动力3000多人,带动形成了化工、水口、型钢、服装、石材等主导产业基础,镇驻地人口得到集聚,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抓住加快山区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特色林果开发,建起了万亩薄壳核桃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济南市最大的薄壳核桃种植区、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的试验示范基地(该学会在全国乡镇中设立的第一个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镇以薄壳核桃为主的林果种植面积1.5万亩。引进民间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三王峪山水风景园,三王峪流域生态资源得以开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兴起发展,形成了曹横路沿线2000亩的小杂粮生产基地。2006年,全镇实现工商税收31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147万元,被评为全省“最具成长性的乡镇”。

2、科学规划布局,引领小城镇健康发展。立足城镇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各方面优势,我镇于2005年聘请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编制了《**镇总体规划》,城镇发展定位为工矿商贸带动型小城镇、南部山区林果加工集散基地、济南市东部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依照“经济与生态并重,自然与人文交汇,商贸与休闲娱乐一体”的建设原则,将驻地分为四个功能区:镇中区以政府大街为中心,扩建、改建农工贸市场及各类商贸设施,形成集商贸、居住、文体、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区;镇北区在城建路以北、潘大路两侧区域内,发展形成以化工、机械制造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园区;镇东区依托现有石料开采、加工企业,沿曹横路向西南发展,形成相对独立的石材加工区;镇西区依托济莱高速路口和待建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形成新的城镇开发区。目前,随着区位优势的日益显现,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林果开发的有序推进,生态旅游带动能力的持续增强,小城镇发展优势得以集聚。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小城镇形象品位

1、优化城镇环境。近年来,我镇新建改造了镇驻地的政府大街、城建路、建安路、广场路、圣火路、中学路,形成了“两横四纵”路网格局,拉开了小城镇建设的框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异址新建或整修了供电站、邮电所、派出所等单位,投资近1000万元新建了中学实验楼、餐厅、卫生院病房楼。积极运作多元投资开发,新建了农民公寓楼、教师公寓楼、卫生院职工宿舍楼。城镇建筑布局更加合理,公用设施和居住条件趋于完善。实施了驻地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政府大街和城建路的法桐、垂柳绿化带,以及青旗山、马庄山绿化区,驻地主干路两侧绿化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新建的雅思达广场集文化活动、娱乐健身于一体,隆升花园设计巧妙,绿地、造型相映成趣,339盏路灯不仅亮

化了镇驻地,而且向北延伸4公里,实现了与经十东路的对接。

2、完善配套管理。注重城镇功能设施的配套完善,邮电、通讯、电力、工商、浴池、商业网点等公用设施齐全,排水设施、垃圾站点等分布适宜。为保持镇区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强化环境管理力度,成立了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镇执法大队和公路养护所负责日常管理,聘用清洁工,配备马路清扫机、垃圾清运车等,加强街道保洁、清理乱占乱倒、整治乱摆乱放,保证了驻地街道和镇内主干道环境卫生及维护,保障了良好的交通安全。

三、以经营城镇理念为指导,推进小城镇科学发展

1、实施经营城镇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按照编制完成的2007—2020年村庄布点规划和城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申报实施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大街向东延伸与曹横路连接,政府大街和城建路向西延伸与规划的黄旗山路网2号路对接,新修南、北**连接路,新建改造功能配套

设施,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集聚城镇发展人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以济莱高速路口为轴心,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采取多元投资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房产,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参与小城镇商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及综合贸易市场,带动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吸纳群众进镇经商、购房,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

2、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对于水、电、路、灯等公用设施,明确物权、产权,由联村供水公司、水电办公室、公路养护所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由建委收取物业管理费,全部用于各小区聘用的管理人员,负责居住区环境、绿化、巡查,增强居民的舒适和安全感。建立健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镇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环境卫生、道路畅通等方面的监管,保持城镇设施的规范有序,镇区环境的整洁优美。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发至: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LtL

设施,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集聚城镇发展人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以济莱高速路口为轴心,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采取多元投资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房产,以存量资产吸引增量资金,参与小城镇商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特色农产品及综合贸易市场,带动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吸纳群众进镇经商、购房,壮大城镇规模,繁荣城镇经济。

2、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现代物业管理制度,对于水、电、路、灯等公用设施,明确物权、产权,由联村供水公司、水电办公室、公路养护所成立专业管护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对于居民住宅小区,由建委收取物业管理费,全部用于各小区聘用的管理人员,负责居住区环境、绿化、巡查,增强居民的舒适和安全感。建立健全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镇综合执法大队负责环境卫生、道路畅通等方面的监管,保持城镇设施的规范有序,镇区环境的整洁优美。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发至: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思考。LtL

第五篇: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楼琦峰、徐珏燕、陈中岳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内容,其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是中华大地生态与文化生命系统的基本细胞.其在维护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及传承发展乡土文化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用它来指导当前各地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浙江省诸暨市青山村正是一个典型案例。本文在分析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性的基础上.从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出发.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

一、生态文明思想与城乡统筹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会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重要事件。”而城市没有农业农村的供给,也就无法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这种生存不仅是供给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态型的保障。因此,健康有序的城市化道路的实现必须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必须基于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态文明思想解读

在“十七大”报告中,已经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样,生态文明也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内容。它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自觉、自律的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74小城镇走设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荒漠化和”城市病”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妊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而生态文明正是指导这两个公平得以实现的重要理念。

(二)生态文明与城乡关系——体化,而非一致化

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明确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乡一体并不等于城乡一致,恰晗相反,城与乡如同磁铁,是相互吸引但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差异化协调发展的道路。首先,城市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较高的预期收入,优越的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等,这些都吸引着农民进入城市;反过来,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清洁的水资源和空气,优美的田园风光,至真至朴的乡村人文气息和文化习俗等,都是城里人所向往的。这些城市与乡村各自应有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发扬,而不能互相抄袭。但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新农村规划和建设活动。由于往往缺乏清晰规划建设的正面指导,把新农村简单地理解为城市社区,也因此将新农村规划工作落实为简单城市小区规划,即所谓的“排排房子,整整院子”,结果不符合农村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远不及彻底的城市化建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出现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的“怪胎”,反而阻碍城乡统筹发展。

(三)生态文明思想与农村自身发展——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发展乡镇企业,曾一度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乡镇企业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步显现出来,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带动关联产业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和块状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推进标准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节约土地资源,优化乡镇企业布局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至此,乡镇企业依靠低廉的土地成本和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将逐渐瓦解。这虽然在短期内会使一些乡镇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益的。近几年,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等新的发展理念也开始出现。浙江省旱在2003年就推出了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以上这些都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圈1破败的乡镇企业旧厂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用生态文明观来统筹城乡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二、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乡村规划(一)务实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

明的内容。而物质文明始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因 此,村庄规划要体现生态文明也必须首先落实到农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难点热点 问题。

1.经济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正确理 解和分析这20字方针不难看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始终是村庄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诸暨市青山 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9033元;,低于其所在草塔镇农民 年人均收入15343元的水平。始建于该村的诸暨市动力 弹簧厂年产值上千万元,1997年曾被评为浙江省百强科 技型民营企业,然而随着近几年乡镇企业面临的激烈市 场竞争和不利的外部环境,该厂已于几年前搬迁至市城 西工业区续谋发展,只留下破败的厂房(见图1)。厂 址搬迁虽然对该村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这对该村的生 态环境的改善是有利的,从此,村庄不再有轰鸣的机器 噪音和工业废水对村庄自然水体的污染。因此,农业及 与之相关的产业将重新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而青山村 本身环境资源优势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村域北面的 青山水库、东北山间的青山寺历史文化遗迹等,还有 “农家乐”、“生态果园”、“农耕体验”等都将吸引 来自城市的人们来此休闲游憩,这正是“城市援助农 村、农民惠及市民”有效途径。2.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给排水、医疗、防灾减灾等等都是关系到农

民切身利益的生命线[程,也是“城市支援农村”的重要 抓手。要建立乡村基础没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 制。通过农民自立、村庄自治、村民自筹、上级补助、乡 规民约管理、农民投票来确定村庄整治决策,公开帐目,让农民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村庄整治完全是 为了农民自身利益,为了农村、农民、农业的复兴,为了 生态文明的建立。这不仅涉及到农村的风貌,而且涉及到 每个农户居住环境的改善。青山村村庄建设比较落后,缺乏公建和市政设施等公共物品:(1)给排水系统不完 善,明状以山泉和水井为主要水源,消毒设施不足,水质 监管机制不键全,村民健康存在隐患;(2)20%的建筑 年久失修、残破,新建住宅零散无序、间距不足、通风不 良、消防通道不畅通,村民安全存在隐患。因此,住房问 题是村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3.农村生态景观的缔造

青山绿水、农田菜地、果园苗圃、古树名木、水

塘水井、清新的空气、错落有致的村舍,这些都是农村 特有的生态景观要素,也是吸引城市人来到乡村居住生 活的直接动力。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必须对这 些要素加以保护和利用,而对普遍存在的“脏、破、旧”的景观风貌也要进行有序的整治和改造,但切忌大 拆大建,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见图

3、图4)。乡 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尽可能多地保留乡村 原有的资源、地理、自然的形态,生物多样性及人与自 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的关系。当前某 些新农村规划建设大肆开展“集中居住”式的村庄整治 以及“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作物种植计划都会破坏村 庄、田野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有机共生关系。4.生态技术的积极推广

目前,生态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 产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和生态能源两个方面。在村庄规划 建设中应结合乡村生活与生产混合等特点,推广小规 模、微动力、与乡村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实用性”环 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众所周知,生活污水的处 理问题在城市相对好办,那里普遍已有或正在兴建较大 型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为此铺设的输送污水的管网系 统也较为集中。困难在于星罗棋布的小村落,那里污水 分散,集中管网难以通达,即使能够随主要道路延伸,接管费用和长途污水泵站花费都非常高,单位污水处理成本高。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

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农村治污要摆脱工业 化的思维定势,不能简单克隆、直接套用城市污水处理 模式,应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适用的污水处理方式。据介绍,来 自美围的阿科蔓高效水生态技术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提 供了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该项生态技术可以因地制 宜、就地处理,利用土塘、荒地、河涌、景观池等作为 处理场所,减少占地、节省土建投资费用,此外还可以 灵活规划,通过分散处理节省管网建设投资,是农民自 己可以实施的、管理简单、处理效果明显的污水处理技 术。在能源利用方面,首先应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热水 器;其次是生物质能源,如压缩秸秆等;第三是沼气、小型风能、小水电站等可再生能源。在这些方面,无论 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建立适当的资金转移支付途径是 必不可少的。

(二)注重人文生态,塑造乡土特色

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如何实现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内在要 求,也是提升乡村人文生态品质的有效途径。1.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欧洲大陆上许多国家里,教堂仍然是一个农村

社区的标志性建筑,它高于所有居住区的其他建筑(见 图5)。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不管是否已失去效 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在意大利法布日奇的—个农 村广场,30年前被修建为停车场,对村庄历史文化氛围 的和谐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地政府有”亡羊补牢” 的气魄和远见,对广场进行了恢复性整治,使文艺复兴 时期所留下的文化痕迹依稀可见,古朴风雅的民俗风情 得到了保留。在我国,宗祠、庙宇历史上都是村落的社 图5《音乐之声》的故乡,奥地利村庄

会活动中心,也是农村社区的精神中心,虽然大量的历 史古迹在近几十年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那些“幸 免”的历史遗产必须加以严格保护。在中国农村这样一 个传统文化氛罔浓厚的社会里,许多人的言行都或多或 少地带有传统文化的痕迹,逃脱不了所属的文化背景。对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民来说,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根基,也是农民 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使村民相互联系成为一 个整体,从而产生共识。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不仅不应抛弃,还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圭t2008年7月1日施行以来,已公布 了三批共计72个历史文化名村,当下全国各地的申报工 作正在积极地展开。无论是否能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每—个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具有唯一性,每—幢古建 筑、每一座古桥、每一棵古树都是各村的无价之宝,都 起到了延续村庄发展历史文脉的作用。青山村历史文化 资源比较丰富,不但有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青山寺、清代 的石渎庙等物质遗产,还有红色革命时期留下的非物质 遗产(见图6)。在规划中,尤其要注重对这些历史文 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保护政策,新建建筑必须与之相 协调。

2.乡土邻里关系的延续

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居民,人际关系较为亲切和

善,村民之间更容易从邻里关系中寻找乐趣,品味幸 福。对于城镇居民,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虽然他们的 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但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 很大,他们的幸福感常常被消融在职场打拼中,他们的 满足感往往淹没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拥挤环境中和“老死 不相往来”的冷漠人际关系中。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创造出友谊与信任,而且能够使农民对乡村生 活产生体面和有价值的心理体验,在融洽与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分享农村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并能在与城市 的人际关系对比中【九1显乡村价值优势。正如费孝通先生 在《乡土中国》中所剖析的,中国农村是乡土社会。长 期以来,依托于乡村生活的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 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睛结,农民与土地的 特殊联系使农村社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乡情 氛同。依靠亲情和乡情的支撑,人与人之间彼此亲近、沟通和认同,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应对生产生活中暂时的 困难,还可以帮助农民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找到 除金钱以外的人生幸福感,体会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晒谷场、池塘水井、古树、篮球场这些特殊的场所都是 维系村民邻里关系的纽带,村民在此处忙农活、洗衣洗 菜、唠唠家长里短、从事体育活动,每个特殊的地点都 传递出各自特有的场所精神(见图7)。在旧村整治过 程中,首先要挖掘乡村的乡情价值,延续原有的和谐邻 里关系,形成乡村特有的“亲情生态”,避免大规模整 齐划一的桩重建模式。3.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的最后一

条,也是新农村规划得以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村庄的 整治是培养农民管理民主意识的重要活动,通过农民自 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的村庄整治过程可以培养村民 的民主管理风尚。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 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 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 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乡规划法》中明确规定村庄 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 讨论同意,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 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草案要予以公示,公告时间不得 少于30天。这些都标志着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 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 会中的作用。兰、结语

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是在新形势

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对于促进农村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 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 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态 文明思想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毕竟还是一种新观念,在一 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 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给今后的村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 向,为我们如何建设好农村,处理好“三农问题”提供 了很好的思路,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下所做的初步 探讨。囊 参考文献:

1.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规划建设要坚持六大原则.中国 建设报.2008/25 2.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政策规划司等编.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建村[2003]116-=号-)

下载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范文模版]

    关于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学院:专业:姓名:完成时间: 小城镇建设与规划摘要: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也进入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 的阶段,城市规划任务严峻,尤其是在我国广为众......

    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

    小城镇规划建设调研**镇位于**市东郊,距****机场25公里,京沪高铁**站、**、连**速公路出口6公里,206、310国道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不牢河、屯头河横贯全镇。全镇总面积66.12平......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编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零年 月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基于庆元县左溪镇现状 摘......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一些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一些思考 姓名:林永红学号1036004405321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附件一:《小城镇建设》考核说明(审定稿)《小城镇建设》是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课内学时90,学分5。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一) 考核......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实践 姓名:林威雄学号:1035004403891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编号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课题名称: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零年 月 摘 要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的基础,是农村区域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