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

时间:2019-05-14 22:2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农村的建设也越发完善和健全,从新农村的发展角度来看现在的农业地产权的建设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产权建设不明确,包括产权的失真,产权缺失和产权分配难等问题,这对我们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产权问题关系到我国农村,农户的发展全局。所以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改革制度就需以产权为重局,明确产权主体,健全产权制度十分关键。对我们促进整个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建设;产权改革

引言

自党的十六届全会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其目标就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村洁、管理民主”的新气象。我国各地就坚持以农民自主愿望为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新农村的建设土地是建设之本,解决好土地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问题,也是关键,由此可见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历程

农村的进步和发展,关乎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解放农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农村的改革具有促进作用,最开始的农地产权是起于安徽省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场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逐渐演变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开始进程,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土地制度在一开始显示出巨大的影响,2002年我国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农民最在乎的土地分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制约,标志着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走上了法制化进程。这样以来农民的土地得到了法律的保证,后来我国实行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弥补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又是一大进程。其自发性和创新性,都给我国土地制度带来了显著地进步,但是当前打着各种旗号滥用土地,乱占耕地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我国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行势在必行。

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其中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解放生产力,促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运行,增加农民收入,要求我们加强农村用地的监督和管理,大力推进土地节约和管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要想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必不可少。

1、有利于促进农业城镇化进程。

土地是财富之本更是农业之首,土地就是农民一生的衣食父母,所以完善的土地制度是实现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最基本条件,三农主义的内涵就是农业发展要靠良好的土地制度,通过发展工业与农业,城镇和农村协调发展的理念,将我国的农业发展通过城镇化发展,将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潮中去。

2、有利于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使农民自己有了资本,有了致富的关键,但反的来说也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手段,农民不愿往出走,死守土地是我国农业城镇化进程的很大阻碍,减少农村的人口,使农民自愿走出农村,转向第二、三产业的进程也是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过程。农民有了土地,土地自由流转帮助了他们大胆的走出农村,近年来,城市里随处可见农民的身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也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交流转换,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

3、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

发展是一个国家前进的体现,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将农业发展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土地取得的效益,就是农业化进程的体现,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利于农村资金和技术的引进,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合理化,规模化和高效益,低成本的进程。在一个讲究效益的发展大潮中,农业土地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效益二字。高效益就是我们农村土地产权的发展本质。现在的我国,农村的土地采用均田制,就是平均分配土地,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承包土地不足1公顷,是世界上人均土地占有量最小的国家。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土地采用均田制,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规模经营被提上了日程。

三、改革土地产权制度的措施

土地的改革制度代表着我国新农村革命的进程,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统筹农业和城镇发展进程,树立统筹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想法,将土地分给农民自己,这样以来农民手中有了土地,农民自己心里踏实了,也促进了农民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经济的建设中来,让土地成为他们自身的资本。马克思曾说过“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但是,我们所具有的科学知识,我们拥有的进行耕作的技术手段。”所以,依靠科学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要条件。积极参与土地的产权改革,想办法谋发展才是当务之急。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的脚步从未停止,土地制度的改革,是新农村建设之本。三十年来一直都在不断探索改革的步伐,我们政府对新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视,和相关法律的颁布,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并完善土地改革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们只有不断坚持土地改革,不断地探索寻找最适合我国的改革制度,才能将新农村的土地改革带上正轨。坚持农地产权改革,建设出最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5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姚华.《对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的思考》,《黑河学刊》,2005年第4期.[3]纪丽娟,李世平.《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农户产权残缺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23页.[4]关锐捷.《消除城乡国民待遇差异构建和谐社会》,《社科论坛》2006年第1期.作者简介:徐艳红(197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及政策研究。

第二篇:农地改革的城镇化视角(本站推荐)

农地改革的城镇化视角

发布时间:2014-4-4信息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2013年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闭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等规格、交叉套开,重要性不言而喻。

“城镇化是当前和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郑新立在我国经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曾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多次参加中共中央全会、《政府工作报告》和“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计)划的起草工作。他亦是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员。

在郑新立看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涉及的改革达300多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难度最大的。此外,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党的文件里,第一次对生态文明体制系统地做了阐述和部署。

就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思路和生态文明体制的具体部署,郑新立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专访。几个小时的专访,郑新立思维清晰,语速飞快,能清楚准确地说出一连串的重要数据,对宏观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研究,他都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见解,但也时时透露出对农民工、留守儿童、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人文关怀。

农地改革关乎城镇化成败

《财经国家周刊》:刚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思路定调,你对会议部署有怎样的解读?

郑新立:城镇化是当前和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所在。如果未来10年到20年间城镇化率保持提高一个百分点,那么每年将有一千万以上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为此增加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足以拉动未来经济较快增长。

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是50%,如果20年后再提高20%,30%人口住在农村、70%人口住在城市的城乡结构基本就定下来了,我们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也就基本实现了。

《财经国家周刊》: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6大任务,其中一个任务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既要优化宏观布局,也要搞好城市微观空间治理。对此你有怎样的想法?

郑新立: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都是循着一条人口和资源不断向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聚集的道路推进。上千万人口的城市以后不能再搞了,城市发展到上千万人口就是“灾难”。

未来城镇化将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是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和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形成三大都市群,这三大都市群在未来十年内经济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进而超越纽约都市圈和东京都市圈。

第二个层面是以省会为中心形成“次区域城市群”,目前发展比较好的有四个: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圈;以成都和重庆为两极的成渝城市圈。未来在次区域城市群中,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将靠城际高铁连接起来,都市群和次区域的城市群也通过高铁连接,大大小小的城市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一小时商务圈,形成同城化、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个层面则是以县城为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化局面,吸引更多人向中小城市分散。目前,在苏南、浙江、珠三角等地已经有了现成案例,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比如浙江安吉,老百姓在县域二三产业从业,但还居住在农村。房子在农村都是依山傍水,周围竹林环绕,非常优雅清静,生活工作很方便很现代化,农民就不需要往城里跑,这就叫就地城市化。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城市化,像德国是一个城市化很成熟的国家,但德国人讨厌大城市,67%的德国人居住在小城镇,一个小城镇10万人左右,主要依托一个工厂或一个银行。

《财经国家周刊》:除了就地城市化,还是有很多农民工需要到城市落脚,会议提出了加快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那该如何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

郑新立:我们有2亿多农民工,未来要在城里市民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地方住。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涉及的改革达300多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所有改革中最重要、影响最为深远的、难度最大的。

《决定》为农民工在城里扎根提供了三个条件。第一是耕地转包。农民将承包地经营权转包出去,别人搞规模化经营,效率高,又可以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然后农民到城市打工,工资加上土地转包费,就容易跨入中等收入家庭行列了。

第二是出让宅基地。现在中国土地最大的潜力是宅基地,城乡建设用地一共22万平方公里,包括县城和城市以上的大中小城市占5万,宅基地却占17万,农村一个人的建设用地面积是城市的3.5倍。宅基地这么大的资源一直没发挥作用,三中全会把这个金库打开了。农村宅基地流转改革,可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化需求,城市房价亦自然下降。

第三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可同地同权同价。过去农村建设用地是先征地变成国有,搞一级开发,再进行招拍挂,现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无论是集体收入,还是分给老百姓,都是一个大红包。

此外,我国有3~4千万留守儿童在农村,父母离开他们去城市打工,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很多创伤,如果农村的宅基地可以卖掉,他们在城里有了房子,把孩子接到城里,让他们全家团聚,这是一件大善事。我们各项政策应推动这种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财经国家周刊》:但农民工进城至今各方认识仍不一致。不赞成改革的一方担心,“万一进城农民失业了怎么办,他们也不能重新回到农村,会不会沦为印度、巴西等国城市中的贫民,成为城市解决不了的问题”。

郑新立:这种担忧没有必要。中国的农业和美国加州的农业相差不止100年,中国过去在理论上、政策上,长期鼓励让农民躺在自然经济、小规模经营的温床上,还要维护农户在农村的经营主体地位,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只种6.4亩地,永远难富起来。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不会倒转,第一代农民在城市能找到工作,第二代本事会更大,在城市上大学,至少读个中专、技校,竞争力会超过第一代,他们不会再回农村了。农村2.8亿的劳动力,只需要留下8000万种地便绰绰有余,其余2亿农民可以进城。尽管制造业吸纳劳动力的规模已趋于饱和,但服务业容量还很大。中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比例只有36%,全世界平均水平是62%,因此未来两亿劳动力到城市能做什么?就是搞服务业。不用再纠结农民工失业问题了,因为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的调查,目前农民工失业率只有6%,但大学生失业率已经到30%了。

《财经国家周刊》: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的成员,“重庆地票”的农村土地改革模式会不会更普遍被推广?

郑新立:我和黄奇帆在一个起草小组。重庆的土地制度改革搞了四年多,它是把重庆郊区分散的、零星的建设用地,包括原来农村的板砖厂、窑厂、村镇企业、宅基地等进行土地复垦,这些新增的耕地经国土部门丈量后,发地票给农民,农民拿地票去市场交易,需要建设用地的投资者也到这个市场去买地,然后由城市规划部门统一调节规划使用。

重庆如此试验了四年,产生了四个效果。第一是卖地的收入一共200多亿,农村集体拿了15%,农民个人拿了85%,有近二百亿卖地的钱装到了农民口袋里;第二是重庆市不缺建设用地,所有到重庆投资的企业都能实现项目落地;第三是四年时间内,这些零星的建设用地,不仅满足了新增建设用地的需要,还新增了7多万亩耕地;第四是形成了一个土地交易价格,20万元一亩,银行以每亩20万的抵押向农民提供贷款,一共贷给了农民70多亿,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

《财经国家周刊》:这些经验对其他省份是否有借鉴意义?

郑新立:比如河北省。河北省与北京市已经达成一个协议,北京市要疏散500万人口到周边地区,但是河北省没建设用地。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跟我说,河北很想接收过来,但是河北建设用地严重短缺。我建议他去把重庆建设经验学过来,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生态文明体制首次破题

《财经国家周刊》:你参加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全会对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在你看来,这些部署和以前有哪些不一样?

郑新立: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五元一体化的五个体制里面,其他四个体制中央都专门开过会,做过决定和部署,在党的文件里,第一次对生态文明体制系统地做了阐述和部署,也可以说是第一次破题。

《财经国家周刊》:文件中关于生态文明体制的具体部署,你有怎样的解读?

郑新立:第一是《决定》中提出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就是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山地、草原等将来的产权都要明确责任主体,由这个责任主体对自然资源维护负责,而且要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和自然资源损害的终身追究制度。这非常重要,是第一次提出来。

第二点就是提出建立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市场机制,通过“谁污染谁付费”和第三方治理形成一个机制。“谁污染谁付费”是一个新提法,过去我们一直提“谁污染谁治理”。但“谁污染谁治理”很难真正得到落实,一直流于形式,实际上变成了谁要是治理了,谁就吃亏,谁要是不治理,谁就赚钱。

比如一个60千瓦的发电机组,火电厂一年的脱硫脱硝除尘成本需要8千万元,如果企业偷排或者装一个假设备,成本就变成企业收入了。过去我们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检查来了,企业赶紧把设备开起来,检查的一走,就把机器关上,或者是白天开、晚上排污,这个实践证明“谁污染谁治理”不行。

未来如果改成“谁污染谁付费”,企业只要排放了污染物,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核定一个标准你要交费,然后由政府通过招标,选择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和经验的企业来治理,保证把最好的设备装上去,保证它24小时开起来。

起草的过程还有一个小插曲。原来起草的文件写的是“试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但最终在全会上讨论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说这项工作已经试行有段时间了,应该改成“推行”。就改了一个字,我们未来在治理雾霾等问题时,相关工作可能要提前好多年。

《财经国家周刊》:一讲到环保不少人就提到必然影响经济增长,发展仍是未来中国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郑新立:之所以一讲到环保就提到必然影响经济增长,是因为我们过去还没有找到一个共享性的公共产品市场价值补偿机制,说白了就是新鲜空气人人都在享受,它不像别的商品一样要通过市场购买,如果一个企业为新鲜空气做出贡献,有了投入,但这个投入如何产生利润?如果投入不能取得回报,光是靠企业觉悟,那肯定是干不成的。现在就找到了这样一个机制:“谁污染谁付费”,推行第三方治理。

《财经国家周刊》:在你看来,环保产业是否将成为一个新的投资热点?郑新立:对环境生态的投入,同样可以产生GDP,可以产生利润,可以增加就业,这样就将形成环保产业的庞大市场。包括脱硫脱硝、除尘、水污染治理等专业技术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能创造出可观的税收及就业。

今年以来,在华北、华东地区连续出现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忧虑,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由于大气的污染,在我们首都北京肺癌的死亡率已经上升为第一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这样的严酷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应该利用市场机制,拉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使环保投入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目前,环保部正抓紧制定《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大气污染行动计划》,一共十条,措施非常有力,这十条措施出台后可能对环保投入形成一个热潮。

《财经国家周刊》:在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哪些藩篱需要破除?

郑新立:我认为首先要破除三个落后理念。第一,要破除强调环境保护必然牺牲发展的观念。环境保护和发展是可以统一的、协调的,而且环境的优美为人类创造一个适于居住的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我们发展的目的和内容之一。

第二,要破除“煤电便宜,所以要重点搞煤电”的观念,忽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现在煤电的成本看起来1度电只有4毛多钱,风电、太阳能1度电要8毛到1块,但我们把环境成本、人的健康成本、医疗成本、人们寿命缩短的成本也全部算进去,那么煤电的成本可以说已经接近或者是相同于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再也不能用这个观点指导经济工作了。

第三,要破除认为“环境治理可以慢慢来”的观念。有人认为英国治理雾霾用了50年时间,我们着什么急呢?我认为在3-5年内,治理雾霾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很多人说不可能。英国当年治理雾霾还没有治理的技术,现在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脱硫、脱硝、除尘的技术都是现成,而且绝大部分设备国内都可以制造,现在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原来缺机制,现在机制也有了,我相信治理大气污染在3-5年见到成效是有可能的。

第三篇:成都农地改革

成都农地改革

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重庆、成都两地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接到批准后,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讨论调研。08年初,成都率先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都江堰、温江、双流、大邑等4个区、市、县和14个重点镇是这次改革首批试点区。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就是对农民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林权,进行登记确认,让农民与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物权。然后,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形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成都的土地产权改革,并不是要土地私有化,而是坚持既有的宪政框架,以物权法为主要改革依据,增加物权弹性,让农民获得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权利。

成都这样城市化高速推进并且正在进行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的地区,有工业化、城市化扩张的强烈需求,有较好的前期发展基础,同时承担有带动周边区域快速增长的任务。在这样的局部区域,以相对封闭的方式,采取风险可控的措施,实施渐进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改革探索。中国土地改革可以分区域、分步骤推动,未来改革方向是产权清晰、充分流动,同时有效实施用途管制推进方式和推进节奏。

在所有试点中,温江最具代表性,故称为“成都温江模式''。成都温江模式的第一步是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所有权的确权登记。

2008年1月,温江区正式启动对全区集体土地进行确权登记,然后核发相关的确权证书。确权的过程是先对村里的土地进行测量,由地方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参与,然后将测量的结果公示,以此为依据,再由当地国土局、房管局、农业局发放各种权证。2008年6月,温江区就有部分农民拿到了权属证书———“四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即宅基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集体林地使用权证》。

拿到确权证书只是第一步,让农民把土地变成可在市场上流转的资产,是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2008年4月,由成都市委、市政府牵头组建的成都市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有限公司成立。公司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行为进行担保之外,还将对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信用担保。

成都市通过农村土地产权即农村土地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集体林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确定了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以及合法流转的权利,并通过农村产权流转担保公司为农村土地流转和抵押融资、农村建设贷款及农村劳动者创业贷款等提供行为和信用担保,一方面为农村融资提供了抵押贷款的新途径,解决了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投资风险大,以及农村资产不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贷款抵押物标准等所造成的农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构和农业保险机制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以及进行农村融资的风险,将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投资。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改革

2012年保定市博野县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

在2012-2-4——2012-2-10野县调查新农村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搞好新农村的建设,博野县人民和政府迎难而上,加大投入,圆满完成了新农村的各项建设目标,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新建设开展以来,博野县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加大工作力度,狠抓任务落实,全县农村公益性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气息初步显现。

(一)“加”就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上级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1.3亿元,实施33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增节水面积1.3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000亩,新建文明生态村14个,建设公路里程146公里。

(二)“减”就是用好上级惠农政策,让农民在“少取”上得到实惠。把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资金直接送到农户手中,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成县优抚医院和6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问题。

(三)“乘”就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出率。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家,达到15家,龙头企业销售额达到4.5亿元,总投资5000万元实施博通公司年产6万吨的面粉加工厂、薯片生产线和“派”类生产线建设项目、博江公司小包装成品菜生产线建设项目,增强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无公害蔬菜、小麦基地1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8000万元。

(四)“除”就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建立县、乡村三级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工服务站,对6000名返乡初、高中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岗前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全县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5000人,劳务收入达到2亿元。

二、建设示范村,造福百姓

通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县里十几个示范村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面净化,达到建设标准。几十个重点整治村完善了村庄基础设施,环境改善,面貌大变。全县建设多个建设场所和医疗卫生所,解决了广大人民看病难的问题,愉悦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建设后的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迅速、特色突出的专业村。例如,博野县城东乡里村的农民们正忙着大棚茄子的冬前管理。该村村委会主任刘梦利说:“村里的温室蔬菜园区一期工程规划了500亩地,专门种植错季茄子,预计每个棚能 1

挣6万块钱。”里村温室蔬菜园区是博野县绿色蔬菜长廊的一部分。据统计,今年该县绿色长廊建设共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000多个,可为农民增收1500多万元。为提高菜农的技术水平,该县成立了绿色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为帮菜农解除销售上的后顾之忧,该县与保定多家蔬菜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集团、天津大红门批发市场签订了供货合同。示范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群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日益改变,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着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二)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

今年九月在博野召开新农村建设文明清洁工作现场会,旨在配合“三年大变样”活动,通过学习借鉴博野县开展文明清洁活动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村容整治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工作措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与会者实地参观了西杜村和北杨村乡的芦村等5个村庄,听取了该县的典型汇报。全县乡镇政府利用农闲时间,开展了多次村容村貌和路容路貌集中整治突击活动,清运垃圾,清除杂草,整治农村环境。农村户用沼气发展迅速,近年来不断新建户用沼气,积极实施改厕、改圈、改灶工程,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

常委、农工委书记王惠欣说,开展文明清洁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搞好文明清洁活动的重要意义,明确任务,抓好村庄保洁的长效管理,抓好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抓好农村环境的专项整治,进一步推进农村文明清洁活动的深入开展。要加强组织发动,搞好宣传发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典型示范,强化督导考核,务求文明清洁活动取得新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

(三)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博野县委积极探索加强基层党建的新路子,组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农村党组织的共创共建活动,实现了以城带乡,优化了资源配置,初步构建了统筹城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

例如,程委镇中阳庄村是位于县境东南最偏远的贫困村。在共创共建活动中,鉴于该村实际,县委安排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县工商局、县法院和检察院三部门共同出资9万元,于今年8月份建成标准规范的村级活动场所。老党员肖焕章说,建国60多年,我们终于有了自己像样的家。

博野县委针对部分村经济落后,村级活动场所不达标或有的根本就没有活动场所的实际,把帮建村级活动场所纳入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坚持因村制宜,实行“一帮一”、“多帮一”。仅今年,县直机关及企事业党组织就投入230多万元现金和价值370多万元的物资,新建村级活动场所29个,建筑面积5195平方米,维修改建、扩建25个,面积达3614平方米。大营村有种植蔬菜的自然条件,属于县内20公里绿色长廊的一部分。为了培植和发挥该村蔬菜种植的优势,让人们尽快富起来,和该村结对的农业局党支部在政策上引导,通过流转1000亩耕地为建设蔬菜基地创造了条件;资金上扶持,帮助他们引进小额贷款890多万元;技术上支持,组织本局和聘请省市专家对菜农进行培训,使大营村建成了供应京、津、石、保等大中城市的绿色蔬菜种植基地。

“在共创共建中,我们更加了解农民兄弟所求所需,更加清楚我们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进一步改变作风,为老百姓多办事,办实事。”说起构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新格局,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吕恩尚体会颇深。

(四)组织领导不断加强

博野县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组织指导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活动深入开展。

1、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组织指导作用

县委组织部印发了致农村党组织和和共产党员《关于开展“一个堡垒一片绿、一个党员一面旗”活动的倡议书》,要求全县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7个党建基础好的村列为首批新农村建设村,制定了远期有目标、近期有任务、阶段有要求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明确了分包领导和分包单位,明确了责任目标和完成时限,明确了奖惩措施,逐村建立台帐。

2、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作用

博野县把开展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任务,强调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落实责任,强力推进。一是与农村干部“素质工程”相结合,提高农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把建设新农村作为培训农村干部的重要课题,分期、分层次对全县13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二是与基层党建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对新农村建设村的指导和扶持。帮助新农村建设村理思路、定规划、强宣传、搞发动,并筹集资金集中向新农村建设村投入。三是与后进村治理整顿相结合,把后进村治理整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来抓。努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3、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博野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组织开展了新农村建设村党员岗位责任区活动,将建设任务分解量化,落实到每个党员头上,党员分片包户,抓落实。一是当好宣传员。广大党员认真落实县委安排意见,积极向群众宣传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意义,做好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二是当好示范员。广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做给群众看,教给群众干。三是当好监督员。各村党支部都设立了党员监督岗,对村内乱堆乱放、乱涂乱画、乱泼污水等进行监督。

二、博野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培育任务艰巨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这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村集体经济普遍非常薄弱,在基础设施完善和日常管理维护上无力投入应有资金,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的培育主要依靠县、乡大力帮扶和资金投入,真正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积累力量建设新农村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郊地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设和受益的主体。目前,随着农民转移输出力度不断加大,大部分农村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经商,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农村村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新农村建设无论从人力、物力、智力上均处于劣势,也明显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主要依靠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政府的强力推动,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资助,群众对改善自身基础设施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三)建设资金缺口很大

新农村建设虽然不是新村庄建设,但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落后的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是首要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和社会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办经济实体基本上是空白,没有什么可靠的经济收入,投入道路、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和日常的管理维护等资金没有来源,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县乡财政拿不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四)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巩固保持新农村建设成果,必须有长效机制和持续的投入来保证。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彻底打破,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近年来,在新农村长效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管理维护资金不足,群众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不强等原因,部分村村容村貌较差,特别是农忙季节“脏、乱、差”反弹现象十分突出,部分村卫生保洁管理存在问题较多,影响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对外形象。

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在工作中,要继续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农村经济为重点,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根本,以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为保障,科学编制规划,选准有效载体,积极整合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造就一批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民工外出务工服务,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二是落实促农增收政策。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断改善农民增收的基本条件,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骗农等不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三是引导农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带动面大、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集中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加快通组入户道路建设进度,提高水泥路覆盖面和普及率;二是加快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确保农业旱涝保收,加强以集中供水为重点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保障广大农民饮水安全;三是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使城乡电力供应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工作水平;五是实施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大院、休闲广场、卫生所、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

三)加强村庄的规划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自然村为单位,搞好村庄建设规划,规划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和旧宅基地,突出农村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防止搞成千篇一律。重点抓好改水、改厨、改厕等工作,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治理农村脏、乱、差,按村庄规划拆除乱搭乱盖建筑,建设垃圾池,实行垃圾定点堆放、定期处理,确保村庄清洁卫生。大力发展沼气池建设,并推进农村养殖—沼气—种植(养殖)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四)抓好示范村,树立典型,稳步推进

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示范村建设。一是在抓好示范村的基础上,逐步推开,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变。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指标、原则要求、具体措施和好经验、好典型等,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依靠农民,上下联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克服“等、靠、要”思想,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工投劳,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中央农地改革任务

中央农地改革任务

瞭望智库在调研中获悉,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任务分工已经明确。总计21项相关改革内容,被下发至各个部委。

由农业部牵头负责落实的改革任务有6项,涉及农地承包经营权及流转的方方面面。包括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扶持农民合作社以及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发展现代种养业、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等问题。由国土资源部负责牵头落实的改革任务也有6项,涉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征地制度改革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包括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及其配套制度的问题,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的问题,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以及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力度等问题。

此外,人民银行要负责牵头落实的相关改革任务有3项,主要涉及农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等问题。

由中央农办牵头落实的有2项,主要是探索进城落户农民的承包地和集体资产权利实现形式、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的问题。

国务院法制办负责牵头落实的也有2项,主要是修订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法律条文,以及完善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法律制度。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住建部负责牵头落实的各有1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关于加强土地制度理论和政策研究”,住建部负责“加快制定出台《村镇规划条例》”。瞭望智库获悉,21项具体的改革任务还同时指明了具体的协同部门。包括林业局、财政部、银监会、工商总局、国家发改委、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研室、参事室、社科院等。

瞭望智库认为,部委分工的明确,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农地改革的配套改革、综合改革方案。按照中央一系列部署要求,各牵头部门要就被下发的改革任务尽快理清工作思路,抓紧落实,尽快拿出改革方案。展开先行试点,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索出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经验。

下载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地产权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读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新农村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理论的具体实践。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和指导新......

    浅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本站推荐)

    浅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路径研究.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西部农村健康教育研究 吴宪 (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济南250021) 【摘要】西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滞后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实施流动......

    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_

    两型社会视角下洞庭湖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 ——以大通湖区河坝镇三财垸村为例 摘要 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背景,结合大通湖地区河坝镇三财垸村新农村社......

    农村产权改革

    对湖北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改革实践的看法 一直以来,农村产权要素处于“沉睡”状态,失去了其应有的资产属性和资本属性,抑制了农村产权要素的融资功能,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医院产权改革

    * 勤加缘网(www.xiexiebang.com),中国最大的免费B2B电子商务平台! * 医院产权改革 站在北大国际医院的楼顶直升机平台上,边长300多米的主体建筑与周边一系列方正集团的建筑群一......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建设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社区建设[摘要]城市社区社会资本,是蕴涵在城市社区内部的个人和组织之问或组织内部的关系责本。它是沟通个人和制度的中介物,个人行为能否实现个人理性与......

    多元视角下的师德建设

    多元视角下的师德建设 ———“德识双馨”师德活动回顾 今年,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录像,老师们近距离认识了这位闪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