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改革论文终稿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改革
摘要: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两极分化程度日趋严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分配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缩小个人、城乡、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收入分配改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出发,探索收入分配改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形式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收入分配改革 可持续发展
一、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从提出起就一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式十分严峻。大气污染, 水资源短缺, 森林、草场退化, 土地侵蚀和荒漠化, 人口爆炸, 粮食危机等问题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此外,资源利用很不充分,资源利用率低下,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十分严重,而且人们生态意识薄弱, 这些都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和不和谐,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巨大挑战和严重威胁。
二、收入分配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重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公平、效率和协调发展等问题。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收入分配改革中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极大限度的体现了社会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收入分配改革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收入分配改革中注重东中西部,农村与城市,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资源开发格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生态-发展”原则,其行为规范是“整体-利益”规范、“和谐-竞争”规范、“平衡-自利”规范。这对于收入分配改革有巨大的思想引导作用。二者统一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伟大战略,对社会公平和协调发展有着共同的要求,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收入分配改革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问题(必要性)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工农业的发展过
程中产生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此外,由于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许多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问题,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生态越来越薄弱,环境承载力越来越低。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问题。 资源浪费。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局限,并且人们资源节约意识淡薄,导致
我国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资源开采技术较低,资源利用率低,此外人们资源节约意识薄弱,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我国是资源大国,但是近年来每年都有惊人数目的资源被白白浪费。这就警惕我们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发展不协调。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各方面发展呈现东中西部发展
不协调,农村与城镇发展不协调,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由于区域发展条件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低于东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过大,且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阻碍着农村的发展,使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业长期以来服务于工业,导致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区域和行业发展的不协调不利于社会公平和稳定,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
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科学技术创新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生产,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程度较低,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资源大量投入的基础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不能够实现子孙后代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协调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状况不容乐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生态文明建设的严峻形势客观上要求我们在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时充分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以及各种要求,力求收入分配改革朝着使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收入分配改革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可行性)
缩小个人收入差距。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造就了富人与穷人两个不同的社
会群体 富裕人群为保持高水平生活,凭借其实力和优势,不断获取和占 有 更 多 资 源,继续排放更多垃圾和污染,形成环境意义上的恶性循环;贫困人群急于摆脱贫困,又缺乏其他有利条件,只好用自然资源来改变生活状况,向森林 河流求生路,滥砍滥伐,结果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水土流失,塌方 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加,破坏生态平衡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个人贫富差距,尤其是,中产阶级比例的增长,将引导我国绿色消费浪潮,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为中产阶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加剧了城乡环境不公 城市垃圾运
往市郊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压力;城市废水排放引发城市及周边农村的水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对城市及周边地区造成危害;城市扩张侵占大量耕地威胁 亿亩耕地红线;贫困落后的农村正在成为污染企业的乐园 城乡生态不和谐,既影响农村人的生活与健康,也通过水 大气和农产品影响城市人的生活与健康 要改变这一面貌,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农民收入,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工作力度; 在已有成就基础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高度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力度,着力化解水 空气 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保障饮水和食品安全,把一澈清水、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保护好,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好。
缩小区域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使落后
产能不断向内地转移,虽然带动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但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而西高东低的地势将使我国整个生态环境面临灾难性威胁; 加上缺少有效的补偿和转移机制,地区之间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上经常发生严重纠纷,以至于西部地区发出长江上游凭什么环保、谁来为神农架林区买单等质疑、为保护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帮助其摆脱竭泽而渔、竭草而牧竭地而耕的恶性循环,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努力缩小地区之间收入差距 尤其要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真正做到谁保护谁受益,确保生态收益在不同地区间的公平分配。
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行业间收入差异过大,使工
业得到最多资源获得发展,但是农业和第三产业较为落后,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程度低,产业结构分化严重。收入分配改革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倾斜使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要素向农业和第三产业流动,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限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持久动力,并且可减轻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鲜发展血液。
由此观之,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公平,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一系列措施推进个人、城乡、区域和行业收入差距的缩小,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国土空间开发更加协调合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要求纳入整个收入分配改革注意事项中来,使得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更加强大地动力支持。收入分配改革的各项要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契合的,之所以要使收入分配改革注重生态文明就是要增强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将生态意识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研究论文
目前,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打造生态文明的环保型社会,就必须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二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国林业资源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急需加大管理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改善,不断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迈进,实现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运作。
一、我国林业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林业管理技术薄弱
1.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以往传统的林业管理并不适合林业资源的发展。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林业管理技术也比较落后,有时会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2.同时,林业资源管理对技术的投入不够重视,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陷入困境,难以解决和应对;3.目前林业资源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府一旦停止资助,就会使林业资源的管理资金失去最重要的资助渠道;缺乏行之有效的社会支撑体系,进而没有培养起一定的社会力量,社会大众的重视和支持度也不高,大大制约着我国林业资源的健康发展。
(二)林业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
一些林业管理人员大多数为年龄较大或者退休的人员,“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1];而且新增的基层林业管理人员对于树木的种类、栽培以及防虫防害等方面并不在行,进而很难保证林业的高质量、高标准。此外,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在林业资源的管理中,多数人员的技术水平都比较低,也没有过多地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使林木缺乏良好、高效的养护。
(三)我国森林资源总量正处于逐年下降的状态
我国的森林总量覆盖率较低,人均森林面积更是少之又少,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所以明显地加剧了我国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难度性
二.生态文明下加强林业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的统一和领导的重视程度
我国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林业系统工作的重视程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对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深入和强化;积极开展林业管理的宣传工作,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既可以借助传统四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又可以通过网络新媒体等方式,来提高社会大众对林业工作的认知和了解,在不断地熏陶中,加强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投身于林业管理模式中来。
(二)对林业资源管理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分析
我国国土国土面积辽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导致森林总覆盖率大幅度下降。因此,在进行林业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科学、系统、高效的管理方案,使我国的林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和运用,从而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三)建立健全林业管理制度[2]
建立健全林业管理的有关制度,要做到科学安排,有重点、有突出,可以成立林业资源管理领导小组,对负责人的管理区域和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分,积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与此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以便于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和反馈。要不断完善社会监督与管理,要大力加强激励和惩罚机制,社会大众要发挥监督的社会角色,对于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要及时举报或予以提醒。借助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大大约束林业管理人员的行为习惯,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
(四)完善我国林业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国家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并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纳入到法制建设中来,增强其法制性和规范性[3]。与此同时,还要对我国现行林业管理的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改良,要与林业的发展建设共同进步,保证林业资源管理制度要符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16字方针。
(五)提高我国林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各级政府和林业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引进外国先进的林业管理技术,但是切忌照搬照抄,要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探索出适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管理模式。另外。我国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手段和能力,要与“绿色科技”相关联,将林业管理规划到我国的战略部署中来,不断吸纳、不断探索,从而不断实现我国林业系统的科技化管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是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领导和部门要加大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管理经验,明确内部管理职能,并且要极大技术投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林业管理的整体效益与整体质量,既要落实生态文明的建设方针,又要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契合,从而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覃超和.生态文明下的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167-168
[2]杨香娥.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6,(04):18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把发展低碳能源作为 推进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
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生态大省、能源大省,如何在改善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低碳能源的出现为破解这一矛盾提供了可借鉴模式。低碳能源是指替代传统煤炭、石油化石高碳能源,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能源类型,主要包括核能和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必将成为未来推进黑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一、发展低碳能源是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了40%,地表温度上升了0.8℃,导致冰川融化,海洋酸化和极端灾害频发,国际能源署提供数据显示全球正在朝着平均温度上升3.6摄氏度到5.3摄氏度的方向前进,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发展低碳能源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欧盟的《能源政策绿皮书》和《气候变化与可再生能源综合计划》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总能源的20%,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减少20%,核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1/3左右,2050年要达到50%的目标。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能源新政,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发展低碳能源经济,利用低碳能源发电量到2012年达到总量的10%,到2025年达到总量的25%。我国也明确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向国际社会承诺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产业是未来引领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产业。顺应世界减碳排放的大趋势,国内各省区抢抓机遇,纷纷制定和实施低碳能源发展规划,大上低碳能源项目,努力把低碳能源打造成新兴战略产业。据统计,目前已有18个省份提出了打造低碳能源基地,或把低碳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100多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各沿海省份加大海上风力发电开发力度,建设“海上三峡”。辽宁正在建设红沿河核电站,一期工程4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营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00亿千瓦时。低碳能源产业成为国内外新一轮发展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推动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低碳能源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国内频繁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引发公众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强烈呼声,未来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巨大。黑龙江省地处北国高寒地区,冬季取暖以燃煤供热为主,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客观上增加了节能减排的难度。要在推进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护好大小兴安岭生态天然屏障,建设全国绿色放心大粮仓,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碳排放,积极促进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和环境可持续。
二、黑龙江省低碳能源资源丰富、基础良好、前景广阔
从资源禀赋看,我省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64.2万千瓦,居东北之首;风能资源居全国第三位;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生物质能资源量多类全;太阳能位于全国的富集带;地热能也居全国前列;天然气累计探明地质储量603.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五位。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支撑。从发展态势看,我省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2013年底,我省发电总装机为2392.59万千瓦,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装机为534.36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22.33%。其中,水电装机96.52万千瓦,风电装机392.15万千瓦,生物质装机45.09万千瓦,分别占低碳能源装机的18.1%、73.5%、8.4%。2013年低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18.69亿千瓦时,占上网总电量比重为16.67%。从产业支撑看,我省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水电装备方面,哈电集团生产的空冷水轮机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装备国内200多家电站和国外的20多家电站,占全国总量的1/2强。在风电装备方面,哈电发电设备、大庆瑞好、北安上海电气研发生产的风力发电整机及风机叶片实现规模化量产,九洲电气生产的直驱、双馈两种型号的风电变流器填补了我省空白。一重集团生产的百万千瓦核反应堆容器已装备多家国内大型核电站,并承接国外制造合同,为我省发展核电产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可再生的低碳能源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立足我省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在历史的车轮走过的痕迹上,我们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问题。当人类走进工业文明的那天,我们的地球环境便急剧的开始遭到破坏,发展到今天我们的地球已是千疮百痍,伤痕累累,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全球的背景下,我们十七大的代表们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目标。在十八大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十八大的关键词之一。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 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人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良性循环 全面发展 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理论形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同时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样我们的生态文明才会建设的更加美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
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假期里,我来到了我们家旁边的化工厂遗址调查,发现在工厂旁边存在着重大的污染。在工厂东侧有一条河流,由于长年的污染,这条河流基本算是黑色的,河边漂浮着白色的泡沫状污染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到的只有一片死寂,没有了往日的活力。听年龄大的爷爷说早些年这条河流也没有如此的污浊,当时还会偶尔去河边垂钓,现在的河流散发的恶臭就让人呢望而却步。工厂走了,但是污染还在,四周的村子据说都要去很远的地方取水,连水井也要的打的比周围的深许多,给周围的居民带了大量的不便和健康隐患。
在前些年,工厂迫于压力搬迁到了市郊,原本和谐平静的田园村庄耸立起了一排排的烟囱,机器的轰鸣声,车辆的汽笛声冲击着人们的耳膜。现在国家提倡节能减排,科学发展,工厂也大量的使用了清污装置,比起前些年的滚滚黑烟有所好转,但是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发展伴随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的重要,不要再以生态换经济,得不偿失。
正是由于国家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意识到了对环境的破坏,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
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年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表示了我国对生态的关心及保护。
而作为一名学习地理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在学校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决不能乱扔垃圾,并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尽可能不用塑料袋,而对于废弃物品,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地最大利用,使它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不要乱丢废弃物,以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学好地里专业知识,更好的了解地球,以便更好的保护地球。
让我们积极响应十八大充满激情的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保护地球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为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努力,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迈出坚定的步伐。
第五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成绩
论文题目: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侯培岩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2012级 姓名:孟哲 学号:120121316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生态文明,促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
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可持续发展战略
(1)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把它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创新上来。
(2)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都要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3)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平等、人的基本权利,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4)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很多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科技的突破、科技的创新。(5)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样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的责任制。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能做的更多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做起,从保护做起,从响应国家的号召做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去,为人类的美好明天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