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时间:2019-05-12 02: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第一篇: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

楼琦峰、徐珏燕、陈中岳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的内容,其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村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是中华大地生态与文化生命系统的基本细胞.其在维护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及传承发展乡土文化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用它来指导当前各地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浙江省诸暨市青山村正是一个典型案例。本文在分析了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性的基础上.从提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出发.提出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

一、生态文明思想与城乡统筹

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认为:“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会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重要事件。”而城市没有农业农村的供给,也就无法生存和保持可持续发展,这种生存不仅是供给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态型的保障。因此,健康有序的城市化道路的实现必须基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必须基于生态文明思想。

(一)生态文明思想解读

在“十七大”报告中,已经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样,生态文明也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内容。它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树立自觉、自律的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74小城镇走设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又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物质生活的改善。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荒漠化和”城市病”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妊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应对生态危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而生态文明正是指导这两个公平得以实现的重要理念。

(二)生态文明与城乡关系——体化,而非一致化

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明确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城乡一体并不等于城乡一致,恰晗相反,城与乡如同磁铁,是相互吸引但又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差异化协调发展的道路。首先,城市有大量的就业岗位和较高的预期收入,优越的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等,这些都吸引着农民进入城市;反过来,农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清洁的水资源和空气,优美的田园风光,至真至朴的乡村人文气息和文化习俗等,都是城里人所向往的。这些城市与乡村各自应有的特点和优势必须不断巩固和发扬,而不能互相抄袭。但目前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新农村规划和建设活动。由于往往缺乏清晰规划建设的正面指导,把新农村简单地理解为城市社区,也因此将新农村规划工作落实为简单城市小区规划,即所谓的“排排房子,整整院子”,结果不符合农村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远不及彻底的城市化建设,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出现既不像城市,又不像农村的“怪胎”,反而阻碍城乡统筹发展。

(三)生态文明思想与农村自身发展——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发展乡镇企业,曾一度被誉为“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乡镇企业外部环境不断恶化,乡镇企业在经营机制、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步显现出来,并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产业聚集,带动关联产业同步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链和块状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推进标准园区和标准厂房建设,节约土地资源,优化乡镇企业布局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至此,乡镇企业依靠低廉的土地成本和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将逐渐瓦解。这虽然在短期内会使一些乡镇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益的。近几年,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等新的发展理念也开始出现。浙江省旱在2003年就推出了全国第一个“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健康有序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把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攻方向。以上这些都表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大环境圈1破败的乡镇企业旧厂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已经到来。用生态文明观来统筹城乡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二、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乡村规划(一)务实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

明的内容。而物质文明始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基础。因 此,村庄规划要体现生态文明也必须首先落实到农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来,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难点热点 问题。

1.经济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正确理 解和分析这20字方针不难看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始终是村庄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诸暨市青山 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9033元;,低于其所在草塔镇农民 年人均收入15343元的水平。始建于该村的诸暨市动力 弹簧厂年产值上千万元,1997年曾被评为浙江省百强科 技型民营企业,然而随着近几年乡镇企业面临的激烈市 场竞争和不利的外部环境,该厂已于几年前搬迁至市城 西工业区续谋发展,只留下破败的厂房(见图1)。厂 址搬迁虽然对该村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但这对该村的生 态环境的改善是有利的,从此,村庄不再有轰鸣的机器 噪音和工业废水对村庄自然水体的污染。因此,农业及 与之相关的产业将重新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而青山村 本身环境资源优势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村域北面的 青山水库、东北山间的青山寺历史文化遗迹等,还有 “农家乐”、“生态果园”、“农耕体验”等都将吸引 来自城市的人们来此休闲游憩,这正是“城市援助农 村、农民惠及市民”有效途径。2.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给排水、医疗、防灾减灾等等都是关系到农

民切身利益的生命线[程,也是“城市支援农村”的重要 抓手。要建立乡村基础没施、公益事业改造维护的长效机 制。通过农民自立、村庄自治、村民自筹、上级补助、乡 规民约管理、农民投票来确定村庄整治决策,公开帐目,让农民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村庄整治完全是 为了农民自身利益,为了农村、农民、农业的复兴,为了 生态文明的建立。这不仅涉及到农村的风貌,而且涉及到 每个农户居住环境的改善。青山村村庄建设比较落后,缺乏公建和市政设施等公共物品:(1)给排水系统不完 善,明状以山泉和水井为主要水源,消毒设施不足,水质 监管机制不键全,村民健康存在隐患;(2)20%的建筑 年久失修、残破,新建住宅零散无序、间距不足、通风不 良、消防通道不畅通,村民安全存在隐患。因此,住房问 题是村民最迫切解决的问题。3.农村生态景观的缔造

青山绿水、农田菜地、果园苗圃、古树名木、水

塘水井、清新的空气、错落有致的村舍,这些都是农村 特有的生态景观要素,也是吸引城市人来到乡村居住生 活的直接动力。因此,在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必须对这 些要素加以保护和利用,而对普遍存在的“脏、破、旧”的景观风貌也要进行有序的整治和改造,但切忌大 拆大建,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见图

3、图4)。乡 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重要区别在于尽可能多地保留乡村 原有的资源、地理、自然的形态,生物多样性及人与自 然生物之间的紧密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的关系。当前某 些新农村规划建设大肆开展“集中居住”式的村庄整治 以及“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作物种植计划都会破坏村 庄、田野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有机共生关系。4.生态技术的积极推广

目前,生态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生 产生活废弃物的治理和生态能源两个方面。在村庄规划 建设中应结合乡村生活与生产混合等特点,推广小规 模、微动力、与乡村生态循环链相符合的“实用性”环 境保护技术和能源供应方式。众所周知,生活污水的处 理问题在城市相对好办,那里普遍已有或正在兴建较大 型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为此铺设的输送污水的管网系 统也较为集中。困难在于星罗棋布的小村落,那里污水 分散,集中管网难以通达,即使能够随主要道路延伸,接管费用和长途污水泵站花费都非常高,单位污水处理成本高。目前全国农村每年有超过2500万吨的生活污水

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水塘污染,影响村民居住环境,严重威胁农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农村治污要摆脱工业 化的思维定势,不能简单克隆、直接套用城市污水处理 模式,应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适用的污水处理方式。据介绍,来 自美围的阿科蔓高效水生态技术为我国农村污水处理提 供了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该项生态技术可以因地制 宜、就地处理,利用土塘、荒地、河涌、景观池等作为 处理场所,减少占地、节省土建投资费用,此外还可以 灵活规划,通过分散处理节省管网建设投资,是农民自 己可以实施的、管理简单、处理效果明显的污水处理技 术。在能源利用方面,首先应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热水 器;其次是生物质能源,如压缩秸秆等;第三是沼气、小型风能、小水电站等可再生能源。在这些方面,无论 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建立适当的资金转移支付途径是 必不可少的。

(二)注重人文生态,塑造乡土特色

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如何实现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内在要 求,也是提升乡村人文生态品质的有效途径。1.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在欧洲大陆上许多国家里,教堂仍然是一个农村

社区的标志性建筑,它高于所有居住区的其他建筑(见 图5)。古老的住宅、教堂、水井,不管是否已失去效 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在意大利法布日奇的—个农 村广场,30年前被修建为停车场,对村庄历史文化氛围 的和谐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地政府有”亡羊补牢” 的气魄和远见,对广场进行了恢复性整治,使文艺复兴 时期所留下的文化痕迹依稀可见,古朴风雅的民俗风情 得到了保留。在我国,宗祠、庙宇历史上都是村落的社 图5《音乐之声》的故乡,奥地利村庄

会活动中心,也是农村社区的精神中心,虽然大量的历 史古迹在近几十年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那些“幸 免”的历史遗产必须加以严格保护。在中国农村这样一 个传统文化氛罔浓厚的社会里,许多人的言行都或多或 少地带有传统文化的痕迹,逃脱不了所属的文化背景。对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民来说,优秀的文化传统 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文化根基,也是农民 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使村民相互联系成为一 个整体,从而产生共识。对于这些优秀文化传统资源,不仅不应抛弃,还应进一步发扬光大。《历史文化名城

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圭t2008年7月1日施行以来,已公布 了三批共计72个历史文化名村,当下全国各地的申报工 作正在积极地展开。无论是否能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每—个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具有唯一性,每—幢古建 筑、每一座古桥、每一棵古树都是各村的无价之宝,都 起到了延续村庄发展历史文脉的作用。青山村历史文化 资源比较丰富,不但有建于明永乐年间的青山寺、清代 的石渎庙等物质遗产,还有红色革命时期留下的非物质 遗产(见图6)。在规划中,尤其要注重对这些历史文 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保护政策,新建建筑必须与之相 协调。

2.乡土邻里关系的延续

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居民,人际关系较为亲切和

善,村民之间更容易从邻里关系中寻找乐趣,品味幸 福。对于城镇居民,特别是大城市的居民,虽然他们的 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但生活节奏很快,工作压力 很大,他们的幸福感常常被消融在职场打拼中,他们的 满足感往往淹没在钢筋水泥构筑的拥挤环境中和“老死 不相往来”的冷漠人际关系中。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创造出友谊与信任,而且能够使农民对乡村生 活产生体面和有价值的心理体验,在融洽与友善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分享农村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并能在与城市 的人际关系对比中【九1显乡村价值优势。正如费孝通先生 在《乡土中国》中所剖析的,中国农村是乡土社会。长 期以来,依托于乡村生活的农民,以乡土为根基,以乡 情为纽带,形成了难以割舍的恋乡睛结,农民与土地的 特殊联系使农村社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乡情 氛同。依靠亲情和乡情的支撑,人与人之间彼此亲近、沟通和认同,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应对生产生活中暂时的 困难,还可以帮助农民建立起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找到 除金钱以外的人生幸福感,体会到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晒谷场、池塘水井、古树、篮球场这些特殊的场所都是 维系村民邻里关系的纽带,村民在此处忙农活、洗衣洗 菜、唠唠家长里短、从事体育活动,每个特殊的地点都 传递出各自特有的场所精神(见图7)。在旧村整治过 程中,首先要挖掘乡村的乡情价值,延续原有的和谐邻 里关系,形成乡村特有的“亲情生态”,避免大规模整 齐划一的桩重建模式。3.建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的最后一

条,也是新农村规划得以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村庄的 整治是培养农民管理民主意识的重要活动,通过农民自 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的村庄整治过程可以培养村民 的民主管理风尚。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 中全会决议中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 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 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 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乡规划法》中明确规定村庄 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 讨论同意,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 家和公众的意见,规划草案要予以公示,公告时间不得 少于30天。这些都标志着执政党已经意识到农村社区建 设对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构建和谐社 会中的作用。兰、结语

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是在新形势

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对于促进农村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 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 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生态 文明思想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毕竟还是一种新观念,在一 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 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给今后的村庄规划建设指明了方 向,为我们如何建设好农村,处理好“三农问题”提供 了很好的思路,本文正是在这样的启发下所做的初步 探讨。囊 参考文献:

1.仇保兴.生态文明时代乡村规划建设要坚持六大原则.中国 建设报.2008/25 2.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沈阳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3.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政策规划司等编.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解说.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5.<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建村[2003]116-=号-)

第二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泊秦淮》的几种译本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3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谈新闻英语的翻译

4从功能主义角度研究戏剧翻译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Drama Translation 5从目的论视角看菜单翻译—基于《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分析

O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6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电影剧本的英汉翻译

第三篇: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生态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建设思考

摘要:“十二五”时期,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时期,通过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反思当前常有的一些规划建设观念,并以河南小城镇为例,提出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注重乡土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关键词:小城镇、规划建设、生态视角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意见》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强调了社会及生态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社会发展要从单一追求“GDP”增长转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全面协调。对于小城镇来说,以往的城镇建设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对社会、生态的考虑不多,造成了很多问题。反思“唯GDP”,以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新思考道路体系,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

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未来”的思想模式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仿效大城市。“广场求大、街道求宽、建筑求高、风格求洋、速度求快”,这种建设的结果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肌理,建设或者纷繁复杂,或者整齐单调,反而丧失了个性的城镇形态与生活精神,丧失了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

河南省小城镇镇区大多是从农村聚落发展而来,传统街道尺度较小,对于城市景观的过分追求容易丧失小城镇本来的地方特色。街道

作为最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承担着众多功能,自然不能只考虑交通性。首先,从体现小城镇的生态考虑,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是合适的。因为缩小道路宽度,增加路网密度是解决镇区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小城镇没有大中城市的规模,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进行远距离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较为简单,生活节奏缓慢,不会产生大量的快速交通。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是不合适的。并且,西方城市的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如巴萨罗纳的路网被认为是欧洲规划最成功的范例,道路间距最大只有130米。其次,“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必定是采用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小城镇的规模大小,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能够满足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方面来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最后,对于道路结构,应当弱化道路分级,重视道路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不象城市那样复杂,却是各种社会活动发生的空间。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与道路的功能密切联系。“马路经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通过设计步行街来解决。“前院需求”可以促进居民交往,通过忧化建筑设计和加强街道管理来解决。

2.重视乡土景观环境,保护小城镇的发展历史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常常忽视环绕四周的乡村景观在城镇环境中的重要价值,乡村景观被贴上“落后”的标签,片面追求城市形象。很多小城镇的建设中为了建设便利,任意开山取石,河道裁弯取直,夷平山体,填平湿地。盲目追求城市环境,大面积硬化地面,随意固

化河流堤岸。小城镇中的坑塘沟渠,树林绿地,这些联接城乡的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破坏,失去了作为乡土生物栖息地和城镇中自然保护地的功能与价值。这样的建设方式割裂了城乡景观、破坏了传统空间,使得小城镇面貌“不乡不城”,千篇一律,缺乏地方特色,使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从生态视角重新审视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要保护和利用乡土景观环境。乡土景观环境包括当地的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农耕灌溉留下的坑塘沟渠、农田林网以及由水系、林带和建筑共同形成的特殊纹理,也包括生存于本地环境之中的花鸟鱼虫。乡土景观环境记录了小城镇发展的历史,建设的过程,也能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可以说小城镇的乡土景观环境,是小城镇地方生态系统的载体,也是传统农耕文化的载体。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就要破除在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一些误区。在小城镇的绿地规划中,重视绿地率指标,忽视对现状植被的保护利用。河南省很多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仍为农村聚落,缺乏公共绿地,现状绿地率几乎为零。但是,农民习惯于宅前屋后遍植树木,村落绿茵茂密,绿化覆盖率其实很高。规划中除了确定绿地率指标,布局公共绿地之外,缺乏对镇区村落植被提出有效的保护利用措施。近些年,河南很多小城镇,在景观环境建设中出现了大量使用人工草坪、外来观赏植物等做法。原因可能一方面是对城市建设的跟风,另一方面是规划工作者没有对地方环境做详细的研究。人工草坪虽然视野开阔,观赏性强,但也有很大的弊端。从生态角度考虑,草坪净化空气的环保效益低,涵养土壤水分的效益差。并且这些外来的植物种

群缺乏与当地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联,人为的管理活动如除草、施肥、剪草、喷药等容易破坏本地的生态条件。

最后,小城镇应该树立新的历史观。虽然从行政建制上说,不少小城镇最多只有几十年的建设历史。但就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几次社会转型,小城镇也经历的若干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应该说都能留下一些典型建筑物或环境,记录了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存状态。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该至少保留一些能够说明这个过程的重要建筑物或环境,让它们成为小城镇发展历史的记录。毫无疑问,有历史的地方才能让人们难以忘记,让本地居民和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才能热爱这个城镇。小城镇的发展,只有注入这些软的力量,才能更有动力。

参考文献:

[1]王福刚,张丽.小城镇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浅谈[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4).[2]姜耀明,鲍其隽.论小城镇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23(2):2-3.[3]董宪军.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J].小城镇建设,2004,(05).

第四篇: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

摘要: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优化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且可以丰富民众精神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区城镇化尚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生态文化环境受损及盲目开发、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严重破坏等突出问题,那么针对这些问题生态文明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城镇化建设?具体路径是什么?需要哪些保障措施?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01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因此,新时代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之中,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自治区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全区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自治区城镇化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比如,质量还不够高,实力还不够强,发展还不够均衡,产业融合还不够紧密,地域特色还不够鲜明。全区上下要站在打造亮丽风景线、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动自治区城镇化发展不断迈出新步伐、迈上新台阶。

1、生态文明理念应该如何融入城镇化建设

1.1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伴随工业化的进程,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反映人类文明的程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主张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在价值理念上,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就是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载力范围内推进城镇化。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城镇的生态文化,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倡导社会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牢固树立。

在社会实践上,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要求城镇化从一个区域整体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强调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功能协调互补,注重地区各自的主体功能发挥。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镇之间以及城镇内部既有交换的外循环,也有交换的内循环,甚至还有微循环。

在时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因此,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不能只看当前,要看得更加长远。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而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出现的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这就更加需要用发展的历史观来认识生态文明指导下的城镇化规律和内涵。

1.2加快绿色城市建设

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控制总连提高效率。加快建设可再生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及认证体系、扩大强制执行范围,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连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倡导绿色出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合理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1.3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信息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推广智慧化信息应用和新型信息服务,促进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增强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和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

1.4注重人文城市建设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

2、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2.1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生态保护意识。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传统。古人虽然对自然的认识处于蒙昧的状态,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规律。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生态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意识是保证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镇化过程的重要前提。

2.2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规划空间格局。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要求根据土地空间的自然属性和自身特点,规划土地空间格局,做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开发。规划空间格局重点是优化土地空间结构和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效率,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土地空间结构为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逐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需要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来系统规划,空间格局既要从国家的全局着眼,又要从地方的优势和劣势着眼,避免空间格局凌乱无序。

2.3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城镇化过程既表现为人口的聚集,又表现为产业的聚集。产业的聚集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进入城镇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又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关系到产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城镇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动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4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为人的聚集和发展提供场所,因此城镇化需要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不仅要给城镇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质产品,还要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水、电、路、气、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要不断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要持续得到改善,城镇运行效率要进一步提高。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城镇化就是要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念需要通过生态文化这个载体在人类社会中传承,城镇化过程是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的价值,实现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型。在生产领域,要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在消费领域,要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养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消费行为。

3、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需要相应的机制来提供保障,使城镇化过程向着健康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方向发展。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的长效机制。

3.1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导,制定科学、系统的城镇规划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存在于特定的土地空间。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因此,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从全局出发,注重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着力发挥地区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规划,形成生态良好、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区位优势凸显的城镇化格局。3.2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促进城镇生产方式转型。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发展方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要集约使用各种资源,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要制定合理的开发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的产业结构体系。

3.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要求,积极培育城镇生态文化。

要加强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一些生态文明相关的会议,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其次,要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为生态文化的传播提供渠道和途径。最后,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向公众和社会提供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最终形成可永续传承的生态文化。

3.4以生态补偿机制为手段,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

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不同,承载的生态功能不同,各区域实现城镇化的途径也会存在差异。对于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应发挥其经济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等优势,实现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主体功能。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应发挥其土地生产力较高、生态涵养较好的优势。要建立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主、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地区间横向援助机制为辅的经济手段,实现不同区域的经济互补和环境互补,推动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5以财政金融手段为引导,提高城镇化发展效率。

财政政策要着眼于支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利用财政政策杠杆来有效引导城际间产业分工与协调。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宽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6以科学的考评机制为载体,形成城镇化的绿色导向。

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加大生态文明相关指标在城镇化考评中的权重。通过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4、结论

自治区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和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难题。要想走出一条符合自治区实际、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路子,必须把握好积极稳妥扎实推进的指导思想,使城镇化成为自然发展和科学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把握好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要求,加快推动自治区城镇化由速度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把握好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坚定不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五篇:村庄创建生态文明村庄自查报告

***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庄

自查报告

我村现有耕地2100亩,全村总户数680户,总人口2400人,人均收入7200元,村两委成员5人,党员80人。近年来,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积极推进我村新型农村建设,响应国家的政策号召,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村庄建设的各项要求,积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文化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连续三年我村被评为济宁市模范村庄,并屡次获得济宁市文明村庄、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现将我村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精心科学规划,认真执行运作

我村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村庄的要求,根据我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村发展规划》、《财务管理制度》、《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等10多项制度,把创建文明村工作纳入总体规划,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做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第一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设。我村将各种制度张贴上墙,利用广播、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小组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各项制度的内容,尤其是创建生态文明村庄的意义。在工作中我们做到统一思想和认识,明确

目标和任务,切实做到了工作科学规划,组织措施得力,同时积极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形成了干群和谐为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

为打造环境优美宜居的新农村,提升我村的整体形象,我村先后对村内主干道路和主要分支道路进行了水泥路面硬化工作,现在全村道路硬化率到了80%以上,硬化路面总长度达到2400米。同时,架设路灯32盏,路两旁栽植了绿化树木,有效的解决了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出资建设自来水井、铺设自来水管道,现全村都已经用上了自来水。建设标准化村级办公场所一处,更好的服务群众。高标准建设村级卫生室一处,现有20多个床位,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医疗需求,实现小病不出村的目标。村内建设垃圾池28处,垃圾填埋场1处,配有6名专职保洁员,每人配臵保洁三轮车,同时2辆清运车每天将村内的垃圾运送至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全村太阳能普及率达到了60%,液化石油气使用率达到80%,有效改善了原来“脏、乱、差”的面貌。

三、优化产业结构,广辟致富门路

我村“两委”一班人,选准路子,因势利导,统一规划了 600亩土地,集中进行土地流转,连片集中发展核桃种植产业,村成立核桃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注册凫山牌薄皮核桃商标,统一包装进行销售,每亩的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畜禽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下一步,我们还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的有力时机,扩大核桃种植面积,进一步形成我村的品牌和优势产业。

四、推进规范管理,让群众更加满意。全面推进规范化管理,政务实行全部公开。对全村的村务和财务按照制定的规章制度每月在公开栏中进行公开,实行规范化、制度化,做到每项款项都是透明的,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让老百姓清除、明白。加强财务、村务管理,做到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作用,发挥党员的职能,村上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争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此外,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每年年底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对村务公开工作进 行评议,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保证了公开质量,真正做到让群众全程参与、100%满意。

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树文明新风。我村以建设生态文化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后投资6万多元,建设了3500多平方米的体育广场,配备有篮球场和多种健身器材。加强群众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文化大院内有棋牌室、台球室、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农村书屋现有图书5000多册,满足了群众的文化和娱乐需求。为加强村民道德

建设,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目前,全村已形成勤奋敬业、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良好风尚。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全村党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观念得到了不断提高,闲人少了,致力于科技致富的人多了,不正之风,邪门歪道少了,主持正义的人多了,村里呈现出团结、和睦、稳定的大好局面。

下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思路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文明视角下林业管理研究论文(合集五篇)

    目前,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性话题,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打造生态文明的环保型社会,就必须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二者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

    村庄规划文本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大张营村村庄建设规划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规划运用了“有机更新、因地制宜、自然生态”的规划理念,提出了“保持肌理、完善服务设施、发展新......

    文明村庄

    阮家埠村文明村庄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群众素质和健康水平方面的工作,促进村民生活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能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现结合我......

    生态文明下的教师

    生态文明下的教师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

    美好乡村视角下都市近郊村庄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下都市近郊村庄规划建设探讨 ——以合肥塘拐田园生态社区---都市近郊旅居休闲情景村落详细规划为例 周熊飞 规划设计二所 【摘要】都市近郊型新农村作为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改革论文终稿五篇

    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改革摘要: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合理,两极分化程度日趋严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障碍。分配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要求我们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对《小王子》的解读

    生态文学批评视角下对《小王子》的解读 摘 要:著名儿童文学《小王子》是一部充满童趣又涵义深邃的作品。本文将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一个解读和剖析,试图从新的......

    村庄规划措施[精选合集]

    村庄规划措施村庄的科学规划、合理、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来说是至关重要。以下是整理的 aa 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村庄规划措施为全面贯彻省、市关于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