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年份:2010
作者:蒋来清 秦建国 温月清
近年来,苏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 发展现状
1.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苏州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进一步把生态作为苏州农业的第一功能,把生物科技纳入苏州农业的重要发展导向。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近年来,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步子更加扎实,呈现出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2.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稻米、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规划永久性保护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0年,下发了《关于下达永久性保护100万亩水稻面积的通知》,依据各地现有基本农田存量、户籍人口和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等因素,进一步确定全市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1.5万亩。在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2010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0.6万亩。2010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情况下,苏
州水稻单产仍有望保持2009年593.5公斤/亩的水平。
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全市水产、园艺、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16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率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7.8万亩。茶园面积3.55万亩,茶叶特别是精品茶叶的市场价格逐年攀升,茶农收益显著。枇杷、葡萄、杨梅等高效果品面积15.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7.3万亩,蚕桑面积5万亩。2010年出栏生猪114万头,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
加快推进高效规模农业。重视扶持发展连片千亩、万亩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了张家港凤凰水蜜桃、常熟沿江蔬菜、吴中区优质果蔬、太仓陆渡浏河设施蔬菜、昆山万亩葡萄等一大批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截至2010年9月,全市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6万多亩、累计185万亩,新增以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累计35万亩。
3.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建设主体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发展导向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林业发展从单一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保护管理、生态补偿等综合发展。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市新增林地、绿地面积12.36万亩,累计达到173.38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68%,达到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全市45.5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提前完成,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在进度上快于全省全国,在成效上好于全省全国。城际铁路绿色廊道建设按时完成,新增林地1.13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全省第一名。
4.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在发展水平上全面提升。
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
熟、昆山等地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4万亩,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1%,建立新型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935家,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
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1)规模越来越大。全市已基本建成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95个县(市、区)级、镇级示范区,其中建成万亩示范区18个、千亩示范区70多个。(2)档次越来越高。规划形成了太仓产业园、昆山海峡两岸、张家港常阴沙、常熟尚湖、吴江同里、太湖半岛、阳澄湖、西部生态等一批跨区域、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太仓市、昆山市、相城区等3个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园区。(3)空间越来越广。一方面强化片区规划理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施跨镇村、跨区域联合;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加快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坚持将生产加工、现代营销、古镇旅游等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配套,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枇杷、杨梅、葡萄等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2%以上,“三品”总数达1400多只,列全省第一。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10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5.注重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苏州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园区建设,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园区的资金达到15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每年投入的绿化资金超过20亿元,2010年高达40亿元。在国家和省“三项补贴”的基础上,率先出台水稻价外补贴政策,对水稻规模经营者进行补贴。率先推出农业政策保险和农业担保,全市基本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县险四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333万多户次,承保总额56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55亿元,居全国第一。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累计发放贷款110亿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
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万—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
当前,苏州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包括:一是耕地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的可用耕地逐年减少,“四个百万亩”特别是百万亩水稻的布局规划要全面落实到田头地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还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比重占60%左右。生产规模小,水稻单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仅占10%,而20亩以下的占70%;蔬菜20亩以上的仅占15%;水产30亩以上的只占15%。本地大户占比不大,仅占45%。三是务农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32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5%,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四是科技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强,尤其是园艺新品种、生态种养模式开发还不够。农产品营销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二 对策研究
今后苏州农业将围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发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禀赋重民意、惠民生的宗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富有改革活力的发展路子,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全面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坚持城乡统筹理念引领现代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和一个百万头”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农业的“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发展,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生物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加快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注重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基本建立起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高效的组织方式,健全的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格局的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2.加快构建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生态优美”。为城乡提供生态化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土地节约型、能源节约型农业。加快“绿色苏州”建设,加
快形成一大批形式多样、生态优美、功能配套的农业基地,赋予农业更加深厚的苏州文化气息。让城市居民流连忘返,让农民安于农村生活,让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二是突出“生物集聚”。按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加快生物农业的应用开发,通过高科技人才和高技术生物农业项目引进,快速形成高效低碳生态产业链,以高新技术创造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使苏州逐步成为生物农业的示范窗口和重要集聚区。加大苏州地方优势种质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熟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协调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一产”(种养业)巩固发展,农业“二产”(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三产”(服务业)有效拓展。四是突出“现代营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3.全面形成现代的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在生产方式、经营机制方面求创新,求突破。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向农业保护区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股份化。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社。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利用资金、技术、科技、服务等要素量化入股,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提高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组建一批种子种苗、机插育秧、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完善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加大产销合作力度,组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市场”等多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市场化。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等的发展能力,注重市场运作,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以园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机制。一是生产服务。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力度,开展技术人员与农户、企业结对帮助和农业专家巡回指导,在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等方面指导服务到田、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二是营销服务。加大产业化开发和服务力度,大力组织市民走进基地、农产品走进市场、农业走入城市等活动,举办各类农业节庆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三是安全服务。重点围绕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农机和渔业生产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四是信息化服务。积极发展智能温室、土壤水质动态监测、精确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大力开发视频系统、短信系统、网络系统、3G系统等信息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更有效、更快捷、更精准的全面服务。五是
政策服务。坚决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做好100万亩水稻的永久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生态公益林和重要湿地水源地的保护、农业规划和立法调研等工作。
第二篇:**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三元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三元区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丰富优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数字农业,取得一定成效,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良好
2019年三元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为18.98亿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为20949元,同比增长9%。全区落实市分解下达我区2019年粮食播种面积3.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6.15万亩,果树种植面积维持在6.5万亩;生猪存栏9.12万头,累计出栏18.07万头;家禽存栏29.82万羽,累计出栏57.74万羽;肉蛋奶累计产量16871.68吨;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富硒产业不断壮大。
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坂星线9000亩:曹源、楼源、忠山、富源、眉山、欧坑、星桥、乌龙。中村乡4000亩:中村、顶太、白水、南坑)。硒农产品经营主体37家,开发了富硒米、笋干、蛋禽、茶叶、百香果、米酒等26个富硒农产品(见2-2-123456),其中金三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富硒火焰参被中国中医药科学研究院授予“产学研示范基地”,还与河南百消丹药业集团联合出产了“双参含片”(火焰参与西洋参)等产品(见2-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注册区域富硒农产品公共商标“万寿岩”,建立了全区富硒农产品展示中心,初步形成了富硒产业的发展格局(见2-2-123456)。二是果蔬产业增产增收。不断完善坂星线3个省控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楼源、沙阳、忠山、富源)(见1-3-123、1-4-1、1-5-123),建立水肥一体化示范片(见1-10-4),蔬菜产量比增4.8%。发挥省级农特产品优势区(柑桔)的品牌效应,成立三元早蜜协会,成功举办第二届三元区西际蜜桔鉴评会暨采摘节,参与游客达1000多人次,有力推广三元柑橘品牌(见2-3、4-7)。我区黄金百香果在今年“11.6”林博会上广受好评,并与“北京自然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供销合作意向。三是肉制品加工业品牌提升。投资1.6亿元的三明市牲畜屠宰、肉制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建设项目基本建成,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具备屠宰、分割、物流配送等功能(见2-10)。以省级龙头企业“名佑”食品集团牵头,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并成立了培根产业联合体,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持续占据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今年11月20日,“名佑”食品还代表中国肉制品企业参与在上海举办的国际经贸交流,与比利时代表团签约(见2-5、2-6)。福建乐斯美食品有限公司日产速冻水饺5吨,畅销全国各地,创造就业岗位600人。四是休闲农业初显成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引进休闲农业综合体项目,今年来,成功引进兴发归园田居农业综合体(见9-1、9-2、9-3)、圆初生态休闲农业、格氏栲四季花海休闲园等项目,已投资金额约0.5亿元,其中圆初生态休闲农业园已具备基本接待能力。五是花卉、苗木产业规模渐成。以中村乡为产业基地,科学运用与华侨大学合作编制的全乡花卉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公司+基地”或“公司+农户”等模式,今年来总投资约1200万元,扩大庄言兰花园(见9-6、9-7)、南洋湾观光园、洋洋鲜切花种植园(见9-4)、金花茶、埔头城黄金枸骨苗木园等生产规模,使花卉成为我区农业产业新增长点。六是水产产业不断发展。水产养殖面积2800亩,上市水产品1230吨。完成农民创业园试验示范《大规格棘胸蛙养殖试验示范》城东乡稻城南村基地建设,取得两项棘胸蛙养殖专利,试验养殖面积2000平方米;完成建设鳗鱼场3个,养殖面积62亩,年产200吨,产值2000万元。(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
2019年三元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市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细化落实意见》和《关于支持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三元区主要农作物农业综合化机械化水平率达65.78%(见5-2-3)。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1.2%(见5-2-2),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1万亩(见5-3-2);农业技术主推技术到位率95%以上,全区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全部运用农业技术部门制定的主推技术。
(三)农业生态治理成效明显
一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已完成省、市规定的53家规模养殖场改造及散养户清理工作,全区资源化率达到88.63%,完成畜禽资源化整县推进项目前期工作(见7-1),为下一步全区推进做好准备。二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增施有机肥1000吨,商品有机肥示范推广及辐射带动完成4.98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2.2万亩(见8-3-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成12.7万亩,超过市下达任务12万亩;2019年化肥使用量3670吨(见8-3-4),同比减少2%。三是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专项行动。全区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推广农作物绿色防控面积2万亩,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13.15万亩,统防统治技术6.02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122吨,同比减少4吨,减少3.17%(见8-2-4)。(四)特色现代农业任务圆满完成一是创建标准化示范基地。
创建果树、蔬菜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个,已完成建设内容,正在整理材料,12月中旬验收拨款(见1-3、1-4、1-5、1-6、1-7、1-8、1-9);二是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新增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个,累计认证产品19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到期复查换证率100%(见3)。三是创建“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2019年申报新增三明市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2个(岩前镇富源、莘口沙阳村)(见4-3),国家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1个(西际村,国务院已公示确定),累计27个(见4-4-1)。四是建设设施农业。2019年总计投资约320万元,在中村乡本点的兰博园、南洋湾,岩前镇乌龙村的蓝莓园完成建设并验收设施大棚总计35亩(见9-1-9)。五是培育省级龙头农业企业。做好审核省级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新申报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家(见10-1-5)。并对原有5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每季、半年、年终共6次监测。申报现代农业重点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3亿元。二、存在问题和短板
1.农业产业投入资金不足。由于我区财力薄弱,难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农业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加上农业属中长期项目,回报率低,风险较大,社会资本投入热情不高。
2.农业生产装备水平不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仍然较低下,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还不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市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冰雹、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差。
3.农产品品牌不响。我区品牌农业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处于起步阶段,推广力度不够,农业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还未充分显现,还存在品牌不响、有牌无品等问题。在我区获得“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中,真正在省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不多,产品辐射面不大,带动力还不够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与建议
1.着力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以生态、品牌、休闲农业为着力点,稳定基本农产品生产,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完善产前、产中、产后链条。提升一批如“名佑”等已初步成型品牌知名度;培育形成一批如“西际蜜桔”“富硒农产品”等三元农产品标志性品牌;整合一批小众品牌;积极筹措资金,委托第三方机构运营推广,逐步打响“万寿岩”富硒公共品牌。推进生态农业园项目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2.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着重推进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与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100%;确保农药肥料经营单位、兽药经营单位、种子经营单位及依法取得农药生产经营许可证与兽药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100%。加大对农资产品开展质量抽检频次和力度,规范农资市场,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
四、工作建议
1.关于设立现代产业园重点建设项目的建议
我区建成了“养殖-屠宰-加工”全链条畜牧业产业链,组成了由“麦尔”“欧派”“聚海”“德威”等7家肉制品加工企业组成的培根产业集中区,年产培根肉达10万吨,属于福建省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近年来稳定占有全国约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建议市政府将我区肉制品加工基地列入现代产业园重点项目建设予以支持。
2.关于增加核拨检疫人员工作经费的建议
我区检疫站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检疫员共23人,其中在编在岗11个,聘用12个。市区牲畜屠宰均由我局检疫员进行检疫,检疫工作量大,人员经费没保障,自2015年取消检疫收费政策,需投入检疫工作经费120万元,其中由市财政每年下拨资金80万元,区财政承担40万元;而目前检疫工作经费因检疫员工资待遇提高增加至170万元/年,市财政核拨资金却未增加,我区检疫工作经费缺口90万元/年。建议市财政增加核拨检疫工作经费。
3.关于设立富硒农特产品发展资金的建议
我区富硒土壤占全区面积43.7%,为全省十大富硒重点县之一,富硒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硒农产品经营主体37家,开发了26个富硒农产品。注册区域农业公共商标“万寿岩”,引领示范、带动富硒农业品牌16个,初步形成了三元区富硒农业产业的发展格局,计划通过第三方运营,扩大富硒品牌影响力,但资金缺乏。建议市里设立富硒农特产品发展资金。
第三篇:依托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特色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
珙县课题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化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程。2011年,以沼气池、农村公路,烟水工程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户办、新村工程为载体,完成户办工程4500 户、新农村建设4 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4000 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实施绿化造林2.4 万亩;新增提灌机械70 台550 千瓦,解决2.27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程度。今年重点抓好“金土地工程”实施,整理土地6800亩,新增耕地1045 亩。
(三)加快村道通达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资金保障为先、规范管理为要、责任落实为重、营造氛围为势,县财政计划三年内平均每年投入2500万元、项目及其他资金7500万元,强势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县100%的镇乡通水泥路(油路)、100%的行政村(至村委会所在地)通公路,镇乡客运通达率达100%,村客运通达率达90%,70%的镇乡
建有客运站。2011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0 公里,通村通达工程40 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20 公里,整治改造乡村公路200 公里。加强对通村公路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开展村道建设,除省、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外,县财政对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每公里配套补助15万元;群众自愿捐资投劳修建的农村通社公路,每公里奖励5000 元;对无通达工程项目和通村水泥路项目的乡镇,每公里补助1 万元;非煤矿山和煤炭经营环节税费,属县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四)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针对山区县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和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植的特点,积极推广适合山区县特点的小微型适用农机具,并对农用运输机械的购买进行定额补助,运输环节的税费实行减免优惠。
(五)加强农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继续巩固我县8.6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改造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搞好面源污染整治,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
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强引领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乡镇科技经费达到本级预算支出的0.5%以上,企业科技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5%,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提供经费支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推广平台。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及节本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程、“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工程、“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大力推广“室外蚕棚养蚕”、“抛秧新技术”、“玉米软盘育苗”、“脱毒马铃薯”和“节能型沼气”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推广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畜禽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水果,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专利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申报专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5000—10000 元经费奖励。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金鹰、金园、鹿鸣茶业、林海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做大做强以智溢茧丝绸公司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金园食品、金鹰食品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以鹿鸣茶业为龙头的茶叶产业,扶持林海集团“竹荪多肽特色味素”等生物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努力实现科技对发展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力争在科技示范区,实现科技带动人均增收150元,辐射区人均增收120元。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我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70%属山地,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终年少雨寡照,不适于精耕细作。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比较效益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我县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足粮食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48—50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万吨的基础上,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国内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区位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优势,蚕桑、茶叶、烤烟等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支撑产业”,建成4个10万亩基地(10万亩香精香料基地、10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1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10万亩蚕桑、茶叶基地)。今年,我县坚持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亿元产业链、千万元产业镇、百万元产业村、50万元产业社”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规划建设孝儿、底洞、下罗、上罗、洛亥等六个蚕业经
济区,全县新建成标准化桑园2万亩以上、蚕业百万元专业村10个,蚕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村3个。以“南烟北移”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经验管理理念,对烤烟生产实施自然灾害保险,着力推进玉和—上罗、王家、曹营—洛亥三个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20个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生猪、优质肉牛、特色土鸡、肉兔等,着力建设无公害家禽家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10亿元。积极推进石碑红卫村、洛表麻塘村两个茶叶生产专业村建设,力争优质茶园突破3万亩,产茶突破2000吨。整顿和规范竹木经营加工市场,实现林业产值3 亿元。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积极推进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龙头企业集群化培育,重点围绕茶叶、林竹、烤烟、蚕桑、竹荪、香精香料等优势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发展“旗舰”。全县已培育出“林海竹荪”、“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个、市级企业2 个、县级企业10 个。
(二)狠抓专合组织多元化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帮协会”、“专家+协会+农户”、“能人+协会”、“农村服务组织+协会”等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使专合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技术服务和培训、规程、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全县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会员达19846人,入会会员占全县总农户78000户的25.4%,带动农户73641户。
(三)狠抓特色品牌市场化打造。初步形成了“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精力打造“品质优、叫得响、喊得亮”的特色农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协
会申报注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商标,目前我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认证6个、“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认证1个,注册完成了珙县“老寨土鸡”商标。
五、用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一)在培育模式上,坚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各乡镇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了一批对群众有感情、抓发展有办法的村支书、村主任。如我县青年农民王乾友多年潜心从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目前已取得“玉米竹荪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人工三塔菇栽培技术”等食用菌人工栽培专利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农民在玉米地内套种竹荪,亩收入可达2000-4000元。洛表镇茂林村农民林富海发明的静态爆破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不仅为其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培育渠道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建筑工人、采煤工人品牌和全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先进基地珙县职业高中,重点抓好村两委主要成员集中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农民工培训工程,推动培训工作下乡入户进农家,今年预计培训农民工4.7 万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在劳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全年力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2 万人。
第四篇:**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市现有耕地138.8万亩,总人口83.34万人,农村人口29.48万,城镇化率达到64.63%。全境地处全国优势苹果产业带的核心地带,区域特色产业明显,农业以粮食、果业、畜牧业、中药材种植为主。近年来,我市以努力将**打造成“生产基地生态循环、生产过程标准规范、产品绿色有机高端”的西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发展精品农业、生产高端产品、主攻高端市场的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了全市特色现代化农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步伐。
一、主要经验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撑,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现代果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尤其是去年和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的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市政府高端决策、系统谋划,印发了《推进农业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突破发展的意见》《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管长远的政策文件,市区财政列支专项资金,对中药材、生态高效畜牧业等产业实行全产业链奖补、全方位保障,通过大企业引领、大基地承载、大项目支撑、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产业化联合体推动的方式,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带动下,全市农业产业不断优化。**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甜樱桃之都”,**苹果被誉为“中华名果”,2016年“**大樱桃”被指定为G20农业部长会议专用果,“**苹果”“**大樱桃”品牌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基本形成了苹果、大樱桃为主的现代果业。5大畜牧联盟带动发展,中天羊业、红星美羚、新希望、大北农等集团来铜投资兴业更为畜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全市畜禽养殖规模化养殖率达7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奶山羊、肉羊、生猪为主的生态高效畜牧业初具规模;中药材产业形成了3个产业示范园、7个重点区域、10个规模化示范种植基地的发展格局,“耀州花椒”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中药材、干杂果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目前,我市正在强力推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全市特色现代农业将高质量稳步发展。
(二)坚持多措并举,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我市始终坚持把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现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
1.创新经营模式。创建了羊、生猪、肉牛、蛋鸡、奶牛5大畜牧产业联盟,产业联盟促进了畜牧标准化生产、推广了健康养殖技术、抱团发展降低了投入成本,受到农户和企业认可。同时各产业联盟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羊产业联盟“四个五”产业扶贫模式被省农业厅在全省推广;创建了2个省级、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销售+加工+生产”的利益连结方式,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2.拓宽销售渠道。始终将解决产销对接作为保障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招商推介会,全市每年在省外组织10余场次农产品专项推介会,2018年在全省首次举办首届“**市2018年扶贫产品交易会”,共签约项目221个,总投资金额67.65亿元,成为了贫困户、农商和客商的“共赢会”。全市3个区县获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率先在全省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覆盖,“龙头企业+电商服务站+合作社+贫困户”的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日渐成熟,京东集团在我市建设京东云仓,培育出逛集网照金商城、果壳公司、全民合伙人等电商龙头企业30余家,从业人员2800余人。
3.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市359个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2018年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注资1.6亿元,推广“党建+集体经济+双创”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全市成立了4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
4.招引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先后引进了海升果业、陕果集团、伊利集团、大北农、新希望等知名企业来铜发展现代农业,招商企业建基地、本地企业做配套,凭借大企业的技术、营销等优势,带动本地企业产品升级、拓宽销售渠道。全市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达5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建成规模11万亩,年产值超过
15亿元。全市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262个、职业农民2974名、家庭农场421个,全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发展,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三)创新金融支农方式,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破解融资问题,我市在金融支农方面做出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1.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市行政村实现“金融便利店”全覆盖,农民足不出村就可办理基本金融业务,全面打通了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2.创新金融担保方式。设立生猪产业发展互惠担保基金,按照“龙头企业+养殖户+银行+基金+担保”的方式运行,撬动银行信贷资金,缓解了生猪养殖户缺乏标准抵押物的担保难问题,累计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同时,还探索开展了“果易贷”、“诚信纳税贷”、财政惠民补贴资金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贷款、担保方式。
3.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全市玉米、小麦、油菜、马铃薯实现保费财政补贴全覆盖,农户不需要花钱就可以获得保险赔偿;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政策性肉羊、肉驴、肉兔、樱桃保险试点;创新开展了蛋鸡综合收入、苹果价格指数和玉米期货保险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的苹果期货价格保险,受到国家级媒体的关注。政策性保险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4.设立专项资金帮扶困难企业。市政府设立了1亿元的帮扶困难企业专项资金,出台了《**市帮扶困难企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通过国资公司对企业股权的投入为企业增信,按照一企一策、投贷联动等方
式切实帮扶企业,帮扶农业企业5家,其中以股权投资方式帮扶1396万元,以担保贷款方式帮扶596万元。在《**市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管理办法》规定对在我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交易板挂牌的企业,给予20-50万元的奖励政策激励下,全市1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2019年拟组建**市农业投资担保公司,按照投担联动的模式,加快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在多种金融措施的激发下,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四)坚持综合施策,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落实省委提出的将**“建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这一定位,我市农业发展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突破,打造西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1.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由我市土壤生态技术创研中心研发,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国际领先的“碳基营养肥”打通了种养循环通道,建成的全国首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中试基地。以秸秆为原料生产“碳基营养肥”的技术被省厅列为秸秆综合利用重大科技产业化推广项目,在全省推广应用。我市起源农业科技公司攻克了陕西省1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中的白芨、半夏等6种中药材繁育技术难关。我市农技人员选育的铜麦系列1-6号旱地小麦新品种,在全省累计推广3400万亩,为陕西渭北旱塬乃至整个黄淮冬麦区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2.应用新模式新技术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集成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健康养殖技术、绿色循环技术等,启动建设了9个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20个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基本形成,在杨凌农高会上受到省委书记胡和平的高度肯定。每年建设绿色病虫害防控示范点10余个、高产创建示范片10余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全覆盖,印台区被列为全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羊产业联盟生产的无抗羊肉和鸡产业联盟生产的乳酸菌鸡蛋受到市场热捧。
3.农业标准化保障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市54个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区县联网的畜牧安全生产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主要农畜产品可追溯化管理,全市建有乡镇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12个,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建成省部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8个,全市通过绿色、有机、GAP等认证的基地达86个、产品20种、面积达12.6万亩、产量15万吨。宜君核桃、宜君玉米和耀州黄芩、花椒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其中玉米和黄芩填补了省内空白。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
(一)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市在解决农业融资难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但是由于政策以及农业产业特点原因,还是没有能大幅解决融资难问题。如,农业产业一般周期长、投资大,如苹果、畜牧业一般需要5年才能收回投资,然而金融机构一般能够给予农业企业的融资贷款为
1-2年,与农业生产规律和经济规律不匹配;同时,农业产业的投资主要是畜禽、苗木等生物性和农机、圈舍等生产性投资较大,但这些都不能作为抵押、质押,因此,农业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导致部分农业企业只能通过社会小贷公司或者从个人手中高额获得贷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亟需完善。由于产销信息不对等原因,导致“丰产不丰收”等农产品销售难和大型商超求购优质农产品而不得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销售人才缺乏、冷链系统不完善、农村物流网点少等销售体系不完善,导致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等问题。随着物流、电商等快速发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畅对农产品销售的影响更大。
(三)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不足。尽管我市培育了鼎香食品、吉瑞元、润民达康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多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仍然较少、规模较小。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些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四)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连结机制不健全。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产业联盟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方式建立了多种利益连结机制,但多为订单种养、托管服务等简单的利益连结机制,缺少更加高效、牢固和深度合作的利益连结机制。
三、政策建议
目前,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善,目前最缺少的是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和金融支农方面的支持力度。为加快我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建议省上加大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等供应链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确保农产品销售顺畅,实现销的出,卖的好、效益高。
(二)建议省上制定支持农村产业升级的中长期贷款优惠政策,使贷款的期限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相匹配。出台创新农业抵押、质押的方式,使畜禽、苗木等生物性资产和圈舍、机械等生产性资产能够抵押、质押,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短等问题。
(三)建议将我市列为全省绿色农业循环示范市,在我市设立陕西省土壤生态技术工程中心,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将我市打造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输出基地、绿色农业相关装备和农资制造基地,打造西部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做成大产业。
第五篇: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A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f HuangShi)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黄石是个工业城市,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8%,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以上,而且阳新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三农”问题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分析了黄石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黄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to promote r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iority.HuangShi is an industrial city,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agriculture in the proportion of less than 8%, but the city's r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60%, and YangXin is a national focu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focu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uangShi,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HuangShi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担负着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使命。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既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黄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黄石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是1978年5.3亿元的4.9倍,主要农副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742元,与1978年的97.43元相比增长37倍。养殖业产值与种植业平分秋色,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占农业经济总量的80%。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种植业向科技型、效益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步步迈进。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依法有序流转,目前我市种植面积达2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305户,种粮面积达到
8.93千公顷,占到全市水田面积的22%。种粮大户不断涌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市的粮食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2、多种经营突破性发展。畜牧业作为多种经营的主体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科技、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和牧业产值由1978年的17995吨、2973吨、7804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9.36万吨、2.98吨、1.52亿元,分别提高4倍、9倍、18倍。目前,农业板块基地总面积达97.33千公顷;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农村合作基金组织25家;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人均增收187元。
3、蔬菜逐步形成支柱产业。蔬菜产业化建设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黄石市围绕市场要效益,以科技创新为纽带,着力发展高效安全蔬菜,开发利用野生蔬菜,培植龙头企业,不断加强蔬菜产业化进程。完善了江北科技园、陈贵科技园、宝塔湖农业园、率洲农业园四大园区的示范功能和带动作用;按照“一江”(长江沿岸高效蔬菜带)“二线”(106国道和金大沿线百里蔬菜带)、“三区”(大冶湖、保安湖、宝塔湖沿湖、垦区水生蔬菜带,枫林、大德高山秋淡蔬菜带,灵乡、金牛两镇加工蔬菜带)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蔬菜规模化生产迅速发展,蔬菜的安全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灵溪、真有味等一批蔬菜加工企业的崛起形成了种、加、销产业链条,推进了蔬菜产业化进程。
4、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目前,黄石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大力推广了农业适用技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在新品种的使用上,实行品种主推公告制,水稻品种实现了杂交化,油菜品种实现了双低化,生猪品种实现了三元化,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应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形势,大力推广免耕直播、机耕机收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率达到了40%,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新模式运用上,推广了稻鸭共作、虾稻连作、鸭鱼共生、150模式养猪等高产高效模式,提高了种养经济效益。
5、多功能农业蓬勃发展。目前,黄石市有各种休闲观光特色“农家乐”共56家。其中,还地桥的黄金湖、江北管理区、大冶、阳新城区近郊以垂钓休闲模式为主,共有47家,占85%以上;黄石市郊花湖一带,以美食休闲模式为主,约有11家;以园艺、绿化和苗圃为特色,并建有设施较齐备的住宿客房,供度假观光、商务会议的观光娱乐模式共有8家,典型代表有大冶陈贵的华泰农庄、还地桥的胡氏山庄,陈贵的乔家山庄、河口的亚海园林。
6、农业标准化稳步实施。我市自2003年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两个中心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5年来共抽检蔬菜样品60154个,蔬菜农残超标率由2003年的23.8%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7%,农业标准化得到稳步实施。组织申报的25个无公害农产品已全部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组织申报的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劲酒、富川山茶油、珍珠果米酒、长丰米业、灵
溪豆豉、天天红蜜桔片、富春香米、月山茗峰茶等3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保安湖螃蟹、阳新蓠蒿、军垦农场蔬菜等4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富川山茶油、玉亮面粉、珍珠果米酒、黄石港饼、劲酒等8个农产品品牌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劲牌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
二、黄石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体系破裂,科技进村入户困难。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归根结底要靠科技。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虽有农业科技服务公益性经费,但很多乡镇是有钱养人,但无钱打仗。由于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手段落后。随着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无法掌握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2、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都是“农业学大寨”时修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近2.1万处,灌溉工程配套率为5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45%,90%以上的小型泵站机电设备老化,设备完好率不足50%;渠系水利用系数约0.4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左右,灌溉保证率不足60%,农田排涝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每年以1~2万亩的速度递减。
3、农产品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仅约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大部分农产品加工是简单粗加工,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如水产品加工,主要集中在还地桥的黄金湖地区,但其加工水平低,仅限于冷冻及腌干制品,缺乏深度开发,企业处在低端水平,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市本土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即便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在全国同行业较有影响的企业,其原料大部分来自外地,对本地农户带动作用也不大。另外 ,部分龙头企业仍处于初创阶段,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还比较低,无法带动基地和农户闯市场。
4、农村环保面临严峻挑战,动物疫病防治任务艰巨。随着雨润、永大及正在签约的中粮、精武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黄石,我市畜牧业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保与动物疫病防治压力大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这些畜牧大企业主要集中在陈贵、灵乡、还地桥等镇,企业生产规模大,产业密度高,畜禽产生大量的粪便,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对当地及周边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动物疫病防治任务艰巨,一旦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如防治措施不到位,将对养殖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三、黄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产业化体系上实现突破。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一种比较完善、发达的组织形式,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有效衔接生产和流通,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市要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工增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按照“稳粮扩菜、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思路,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以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的优势产业区。
2、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和企业集中,在规模经营上实现突破。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和品牌优势,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系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鼓励一些有投资实力的公司和个人,特别是一些从农村走出去的“老板”回乡创业,开发山水。要以乡镇、村组干部带头,种养大户典型引路等方式,结合我市“1+8”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标准化体系上实现突破。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引导实行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成品加工等环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实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情况,确保全市农产品抽验合格率达标。
4、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上实现突破。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是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的标志。要紧紧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企业名牌。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围绕福润集团壮大鸡产业、围绕永大和精武集团壮大鸭产业、围绕中粮集团壮大猪产业、围绕远东麻业集团壮大苎麻产业、围绕富川集团壮大食用油产业、围绕劲牌酒业集团壮大保健酒产业,逐步打造我市鸡、鸭、猪、麻、食用油、保健酒等优势品牌。
5、加快农村专业合作协会发展,在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村“两委”、乡镇站所等领办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
6、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在流通体系上实现突破。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根据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提升
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紧紧把握武汉城市圈建设机遇,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改造提升黄石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鄂东南地区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搞好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配送,连锁超市,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参考文献】
[1]李昌来.现代农业:当前“三农”的主抓手.[J].当代贵州,2007年第17期,第34页.[2]孙政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J].中国禽业导刊,2009年第5期,第48页.[3] 张旭东.辽宁区域间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统计,2009年3期,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