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2:5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第一篇: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保山市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保山市农业要加快发展就要全面实现从传统型低效率向现代化高效率农业转变。本课题结合保山市近年来农业发展进行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保山市现代农业实现更大突破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保山市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使保山市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保山市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形势发展告诉我们,保山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再不能应循一贯的老路子,必须创新机制,寻找途径,走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实现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

一、保山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保山市共有5个县区,72个乡镇,901个村委会,8565个自然村,10937个村民小组,516214户农户,农业人口有216万人,劳动力128万个。全市农业人口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自然村落规模小,数量多,人居环境较差,其中山区、半山区自然村7385个,占自然村总数的86%,农业人口149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的68.9%。

近年来,保山市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67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6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39元.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9万吨,油菜产量达到6.7万吨。茶叶、蚕桑两项重点产业增效突出,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59.28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3.19万吨;桑园总面积达到14.31万亩,蚕桑实现农业产值1.12亿元。甘蔗种植面积54.42万亩,总产量达到204.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43.3万亩,产量达到46.1万吨;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4.75万亩,水果产量达到8.65万吨;全市咖啡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量1.6万吨;甜柿种植面积6.3万亩,产量1.4万吨;莲藕种植面积3.5万亩,产值4亿元。石斛、草果、食用菌、红花、木薯等特色产业培植不断推进,逐步形成地方性经济增长亮点,为农民增收发挥了支撑作用。

农机装备总量达到17.98万台(套),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70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13个,农产品总产值达到66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加值达到17.4亿元。从业人员3.3万人。9家企业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7家企业申报省级财政扶持项目。

虽然保山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离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还有很大的距离,与全面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保山市广大农村经济还较贫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态环境脆弱,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化肥、农药、农膜、燃油等)居高不下,农业生产成本偏高;二是农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严重,特别是广大山区、半山区长期以来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增加收入,不但没有培育出来好的生物产业,还导致许多珍贵稀有物种濒临灭绝,几乎达到“坐吃山空”的地步,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效率低,主要还是小农经济模式,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平不高。

二、现代农业政策概述

(一)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1.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落实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大雨水集蓄利用、堰塘整治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和除险加固支持力度。及时足额计提并管好用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加快落实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政策。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2.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继续实施“北粮南运”、“南菜北运”、“西果东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支持供销合作社、大型商贸集团、邮政系统开展农产品流通。

(二)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1.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启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完善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

2.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稳定县(市)农村信用社法人地位,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探索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新模式,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协作配合,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相关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3.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新农村建设。各行各业制定发展规划、安排项目、增加投资要主动向农村倾斜。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采取投资筹资、捐款捐助、人才和技术支持等方式在农村兴办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文化旅游体育等各类事业,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管护费用补助等政策。落实公益性捐赠农村公益事业项目支出所得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建设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三、保山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探索

(一)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宿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花卉、蔬菜、食用菌、粮食等初具规模的四大产业,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立足现已形成的规模生产基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增强产业发展内在引导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广泛吸引更多、更大、更趋的产业化项目落户宿迁。四大产业主动依托相应的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发展,实现与四大产业对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专业化生产和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同时,研究并善于利用绿箱政策,从而推动宿迁农产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政府要舍得投入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下决心发展物流产业。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安全保障和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建立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强。但是,目前宿迁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地地区。银行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和资金投入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都导致农业投入不足。要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继续对重点地区、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步完善办法、健全制度。要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

(三)探索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村经济的发展历来要以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为前提条件,否则,就难以避免菜贱伤农、农民毁菜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可以是个体农户,也可以是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农业企业,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可以尝试对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改造,把现在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转移给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原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保留原有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对原有的农村供销社,也应进行大胆的改革,使之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要大力发展各种中介组织,进一步壮大农业经纪人队伍,增强现代农业活力和影响力。

(四)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在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家庭生活水平方面效果显著。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是十分必要的。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带头人。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五)不断创新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拉高农业产出效率

在不同生态区域和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土地集约经营试点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改造农业的微观基础,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这种小规模经营,无论装备条件多好或科技水平多高,农民增收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另外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如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在现有的各项农业专项补贴基础上,增设农地流转补贴专项资金,对出让土地的农民给予补贴,要培育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市场风险的农业龙头企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生产资料向生产能手和大户的集中,建设好包括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形成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农业的发展,光靠自身的积累是很困难的,必须借助一定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项目投入和招商引资。所以,要尽快形成和完善这种政策扶农、社会助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共建机制。各级有关部门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现代农业的战略作用,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形成关心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浓厚氛围。同时,改进政府资金支持机制。在现阶段,不仅要支持大户、“老板”的规模经营,而且要探索定补资金直接支持具备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户、散户的生产,以保护农户从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尽可能让更多的农民从发展现代农业中受益。

面对我市“十二五”规划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做大做强农业经济板块,真正把其打造成宿迁的现实优势产业,进一步促进宿迁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

[i] 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乡现代农业网:http://xz7030.jsagri.cn/。[ii] 《宿迁

》http://。[v] 《宿迁2009统计年鉴》 [vi] 《宿迁2010年统计年鉴》

[vii] 《宿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xiexiebang.com/tongjishow.asp?tid=681。

[viii] 秦小丽 樊圣春 唐家孝 王经政 《宿迁市现代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与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J] 2011年第2期P85。

第二篇: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国家先后以现代机械替代手工劳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经营和管理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水平,农业与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三种主要发展模式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化、机械化、高技术化模式,以日本、以色列等国为代表的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以及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的生产集约加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一个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主要由该国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水平决定。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用实证资料证明了这条规律,世界上劳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国家,基本上走的是机械技术型道路;劳均土地在3~30hm2之间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交错型道路;而劳均土地不足3hm2的国家,多数走的是生物技术型道路。

二、政府的推动至关重要

纵观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美国政府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健康发展。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减少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以弥补市场调节功能的不足。政府通过休耕计划、农作物保障计划等来稳定和保护农业;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保护农民的正当利益,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政府每隔5年就出台一个“农业法案”计划,美国农业科技研究局据此制定6年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与农业法案相衔接;通过国家税收、补贴、价格干预、信贷管理以及产量定额分配等手段,对农产品市场与农业内部资源配置保持有效调节。

日本分散的小农经济能迅速纳入现代化的轨道,主要是依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日本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均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

法国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土地集中,促成了法国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机械化政策激发农户使用先进农机具的热情,使得农田耕作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巨大提高;专业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劳动的分工协作,既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又便于管理和机械化的推广;财政、金融和外贸政策的倾向性,极大地鼓励了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诱导了社会资金向农业投资;健全的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的建立,为法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也给法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作用

综观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的力量,许多国家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提高自我服务水平,以期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和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获利的机会。

美国农业合作社在其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内为其社员提供物资与资金、组织经营管理等,对外输出劳务和销售农副产品等。因此,农业合作社不仅直接成为土地和市场联系的纽带,而且成为一种能够避免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的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完全由农民自发联办,没有任何官方色彩,主要活跃在流通及农产品初加工、储运和销售环节,把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增强了农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日本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模式,由农业协同组织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农协在日本政府财力物力支持下,通过其遍及全国的机构和广泛的业务活动,同农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起到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上使小农户同大市场对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业资本对农民的盘剥、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的农协并非是一个纯粹的经济组织,它除了完成经济职能外,还兼有帮助政府贯彻农业政策、代表农民向政府施加压力的双重职责,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国的合作社产生于19世纪中叶,随后迅速发展起来。到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建立了3100个农业信贷合作社,7200个供应和销售合作社,1400个服务合作社。合作社一般按行业划分,农户可同时加入几个合作社。双方每年签订一次合约,农民只专心生产,其他的事项全交给合作社去办理。年终结算时,扣除风险基金和发展储备金,其余的按入社资金和按农产品收购量分给社员。如果发生亏损,社员也要按对应的份额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员,农业合作社占据了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90%以上的农业贷款业务,由信贷合作社提供。

四、促进农业专业化一体化

美国农业专业化程度很高,形成了著名的生产带,如玉米带、小麦带、棉花带等。这种区域分工使美国各个地区能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通畅的水陆运输网的建立,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化分工、专业化生产,而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也有力地推动了附近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美国农业生产在地域上专业化,农民按照批发商的订购合同,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商根据批发商对农产品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对生产者提供的产品进行加工,然后交由批发市场组织销售,从而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联系。

法国政府在推行农场经营规模化、生产方式机械化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本国农业走上了专业化和一体化道路。其农业专业化有三种类型: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和技术水平,对全国农业分布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半数以上农场搞起了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业效益,使法国农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中等工资水平。

荷兰耕地不足,农业企业大多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荷兰温室农业无论是蔬菜还是花卉,一般都是专业化生产、多品种经营。这种专业生产有利于设施专业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形成规模效益。同时,专业化生产促进了专业领域的研究,使企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也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份额。

五、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的“三位一体”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这个体系

有三个特点:一是由州农学院同时承担教育、研究和推广三项任务,使三者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并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二是每年的研究推广计划由基层向上申请,推广站提供的服务应尽量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三是推广经费由联邦、州和县共同负担。美国农业科学研究的经费充足,它主要来自公共和私人两大系统,二者互相补充,前者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后者侧重于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研究。

日本确定了优先水利化、化学化而后机械化的方针,并把生物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施肥方法的改进、土壤的改良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推进日本农业的技术改造上,采取了适应小规模经营的小型化、灵巧化的发展方针,先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经过研究、改进,制成适合本国使用的农业机械。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了农业全面现代化的水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积极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良种、农机、施肥等农业技术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法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和工业企业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共同参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在全国形成了农机、农药、化肥、良种和先进农艺的立体推广网络。1949-1968年间,法国农民自发组织了1300多个“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此外,国家还设立了“全国农业进步基金”,成立了“全国农业推广和进步理事会”及各省的委员会,1959年还颁布了《农业推广宪章》。

六、留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既不能走美国大规模土地经营的道路,也不具备日本高额补贴的条件,但我们可充分利用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避免发达国家早期忽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所走的弯路,通过推广先进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因此,在能实行规模经营的地方,可以通过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形较复杂的地方,可以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通过拓宽农业发展的深度、广度,实行产业化生产来发展农业。就地形复杂、经济发展落后的贵州等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在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工夫。

发展中国现代农业,政府必须对农业进行必要的保护,完善政府支持农业的制度安排、组织管理和支持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目前,中国每年对农业实际补贴率为财政支出的2%~3%,大大低于对世界贸易组织8%的承诺,为此,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农业立法进程,保障农业发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政策目标、预算额度、操作程序、部门分工、法律责任等,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投资风险。

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应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为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改革目前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使农科教紧密结合,保证农业有充足的技术储备。

第三篇: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

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析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过去的“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这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群众的共间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现在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建设的深入推进期,面临国内外形势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的客观影响,十七届五中全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内涵较之传统农业有很大进步,现代农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现代机械动力与新型科技为装备。以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全面推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在积极发展农业的基础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优越,土地垦殖率高,农业发展具有诸多优势。然山东省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水土资源的的短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山东省耕地持续减少、农业水资源量利用率不高、水旱灾害频繁等问题都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的影响,山东省水土资源短缺状况越来越突出。80年代以来,无论是耕地总量还是人均耕地占有量都持续减少。同时,由于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占用耕地迅速增多导致耕地快速减少,直接影响到粮食的稳产和增产。此外,现阶段山东省农业资源开发过于粗放。经调查显示,山东省内无论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单位化肥施用量带来的边际产量增量为减少趋势。化肥使用过量,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引发了农作物养分不均衡、导致多种病害发生的多重负面影响。最终产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现代农业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且不同地区空间差异较大。山东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8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2%,农产品商品率为76%。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

从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看,东中部地区发展现状较好,西部地区较弱,然其农业资源存量丰富,所以其可持续发展潜力大,加快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力所在。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近年来,山东省农民收入有较大增长,然而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且城乡间、区域间、农户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业专业化、合作化水平较低,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业生产规模小、效益低等。除此之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也

会保持上升趋势,因此农民增收的成本压力增大。

二、山东省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探讨

(一)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带动型—以潍坊为例

该模式指在特定的地域内由不同投资主体建设的、相互连接的多个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群体,这些群体的各个园区的功能基本相同或相互补充,园区的生产围绕某类型产业进行,园区之间在产业链的连接上相互补充,从而使整个走廊形成一个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潍坊市一个农业大市,是山东省农副产品集中产区之一,也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做法有:

1.突出特色,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十多年来,潍坊市各地大力引进农业高新技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已开发出一批闻名全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潍坊市从1999年开始建设潍坊至寿光、青州、诸城、昌邑四条“农业高新技术走廊”战略工程,四条走廊总长达250千米,集中了272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万公顷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各类项目区和示范区。长廊集中了6大主导产业,40多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项目、1000多个农作物高新品种,组成了一个“农业硅谷”的雏形。

2.多种类型园区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农业高新技术走廊内除以优质蔬菜、高档花卉和瓜果等精品农产品为主的生产性园区外,还涵盖了农产品加工、作物种苗生产等园区及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农产品专业化销售等各类公司,各种园区之间在产业上相互配合,既延长了产业链,又大幅度提高了各园区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其经济效益也大幅度提高。

3.“设施农业+企业化运作”型模式,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始建于1999年6月,是以经营蔬菜产业为主的科技园区。园区“设施农业+企业化运作”的发展模式极大地带动了寿光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4.开拓市场,农产品流通呈现网络化。潍坊按照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充分发挥沿海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重点扩建和新建了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寿光市围绕搞活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完善了以市区蔬菜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种子市场为主,重点乡镇蔬菜、果品、食用菌等12个专业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寿光市农贸批发市场发展到26处,集贸市场186处,建设农产品超市、连锁店100多家,发展蔬菜经营公司400多家,蔬菜运销专业户、经纪公司等中介组织1.7万个。

潍坊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创出了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现代化加工的成功之路。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研究。

(二)现代农业公司的发展—以山东田尔农业为例

山东田尔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山东泗水经济开发区,是投资者按照国家农业产业化政策,顺应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依托上海的技术、信息、贸易、物流、资本、人才等优势,结合泗水及周边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创办的一家集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蔬研发、培训、种植、加工、物流、贸易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高科技公司,主要利用速冻、冻干等技术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蔬深加工产业化经营。

公司通过“龙头企业+基地(或合作社)+农户”的成功模式运作,带动上万农户,发展优势农产品基地,促进区域主导产业,推进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提高了本区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山东省现代农业实现路径探讨

(一)改变产业特性,改造传统农业

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涉及到生命特性、季节特性、产品市场特性及生产组织特性)严重束缚着农业分工及其深化。因此,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寻求改变或者部分改变农业的产业特性,可以改善农业的分工效率。

1.改变产品特性,提高产品多样性,延伸产业链条。以山东省粮油加工业为例,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生产多品种、多档次粮油制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和对象的需求。

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薯类加工同步进行,依托各地区产业企业群各有重点,加大投入。在粮食油料主产区和集散地加快粮油加工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例如,在菏泽、聊城、德州、临沂、济宁、潍坊、济南等小麦主产区重点发展小麦加工业,面向省内和北方市场;在潍坊、滨州、德州、临沂、聊城、菏泽等地区重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发挥德州、临沂国内大豆集散地和日照沿海交通优势,重点发展大豆深加工业;发挥临沂、菏泽花生主产地优势,壮大花生加工规模,依托烟台现有优势,加快发展花生深加工,依托鲁花、龙大等企业,巩固和壮大莱阳花生油产业集群;在临沂、泰安、济宁、日照、烟台等地进一步提升薯类资源利用能力和水平,开发生产薯类淀粉、发酵制品以及特色食品。

2.改变功能特性,强化农业功能拓展。以大豆为例,加强大豆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发展磷脂、异黄酮、维生素E、纤维素、低聚糖、皂甙、多肽等高附加值保健食品,推广利用油脚、皂脚水等提取生产脂肪酸、甘油和肥料技术,利用废弃食用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3.改变组织特性,推进农业组织化。改善分散布局,推进农业的产业化集群发展;改善小而全格局,推进专业化分工;改善生产与市场的分割,推进产业化经营等。借鉴山东田尔农业发展专业化经验。

(二)重视教育及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

1.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户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决定了现代农业进程及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政策支持和科学引导,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观念,激发他们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自身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一要实施农民科技和文化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尤其是重点培养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年农民。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农民开展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制知识的专门培训,强化农民的市场、法制观念,使他们尽快融入市场。最后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病虫预测预报、新技术引进、新品种试验推广、农资集中供应等工作,带动农民素质提高。

2.加大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为科技支撑能力的强弱。山东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先进与实用水平和推广应用的程度。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政策支持

加大省财政对“三农”的倾斜。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着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切实调动和保护各级政府重粮抓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稳产增收。集中支持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建设。同时,紧紧围绕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继续增加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聚焦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选准关键环节,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整体推进,连续扶持,积极打造引领产业振兴的制高点。鼓励各级统筹安排使用好各类涉农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第一批19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领导重视程度高、投入力度大、目标任务完成好的示范区,省财政根据绩效考评结果予以奖励。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生命,必须把农产品生产的质量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体系,以标准化来规范现化农业生产。借鉴潍坊经验,正是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促使潍坊下大力气抓农产品质量问题。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储藏、运销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发挥龙头企业在实现标准化生产中的作用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保住了潍坊品牌,树立了潍坊形象,巩固了市场地位,拓展了发展空间。这些做法值得研究和借鉴。

第四篇: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黄石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A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of HuangShi)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黄石是个工业城市,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8%,但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以上,而且阳新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三农”问题既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分析了黄石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黄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to promote rur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iority.HuangShi is an industrial city,in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agriculture in the proportion of less than 8%, but the city's rural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60%, and YangXin is a national focu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s the focu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uangShi,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HuangShi countermeasures.[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党中央对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担负着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使命。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既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促进黄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黄石市农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市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是1978年5.3亿元的4.9倍,主要农副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742元,与1978年的97.43元相比增长37倍。养殖业产值与种植业平分秋色,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占农业经济总量的80%。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种植业向科技型、效益型、生态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步步迈进。近年来,通过实施耕地依法有序流转,目前我市种植面积达2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305户,种粮面积达到

8.93千公顷,占到全市水田面积的22%。种粮大户不断涌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市的粮食规模化生产和经营。

2、多种经营突破性发展。畜牧业作为多种经营的主体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科技、产业化发展三个阶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和牧业产值由1978年的17995吨、2973吨、7804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9.36万吨、2.98吨、1.52亿元,分别提高4倍、9倍、18倍。目前,农业板块基地总面积达97.33千公顷;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9家;农村合作基金组织25家;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人均增收187元。

3、蔬菜逐步形成支柱产业。蔬菜产业化建设是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黄石市围绕市场要效益,以科技创新为纽带,着力发展高效安全蔬菜,开发利用野生蔬菜,培植龙头企业,不断加强蔬菜产业化进程。完善了江北科技园、陈贵科技园、宝塔湖农业园、率洲农业园四大园区的示范功能和带动作用;按照“一江”(长江沿岸高效蔬菜带)“二线”(106国道和金大沿线百里蔬菜带)、“三区”(大冶湖、保安湖、宝塔湖沿湖、垦区水生蔬菜带,枫林、大德高山秋淡蔬菜带,灵乡、金牛两镇加工蔬菜带)进行产业布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蔬菜规模化生产迅速发展,蔬菜的安全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灵溪、真有味等一批蔬菜加工企业的崛起形成了种、加、销产业链条,推进了蔬菜产业化进程。

4、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大。目前,黄石市各级农业部门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大力推广了农业适用技术,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在新品种的使用上,实行品种主推公告制,水稻品种实现了杂交化,油菜品种实现了双低化,生猪品种实现了三元化,新品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应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形势,大力推广免耕直播、机耕机收技术,轻简化栽培技术应用率达到了40%,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新模式运用上,推广了稻鸭共作、虾稻连作、鸭鱼共生、150模式养猪等高产高效模式,提高了种养经济效益。

5、多功能农业蓬勃发展。目前,黄石市有各种休闲观光特色“农家乐”共56家。其中,还地桥的黄金湖、江北管理区、大冶、阳新城区近郊以垂钓休闲模式为主,共有47家,占85%以上;黄石市郊花湖一带,以美食休闲模式为主,约有11家;以园艺、绿化和苗圃为特色,并建有设施较齐备的住宿客房,供度假观光、商务会议的观光娱乐模式共有8家,典型代表有大冶陈贵的华泰农庄、还地桥的胡氏山庄,陈贵的乔家山庄、河口的亚海园林。

6、农业标准化稳步实施。我市自2003年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两个中心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5年来共抽检蔬菜样品60154个,蔬菜农残超标率由2003年的23.8%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7%,农业标准化得到稳步实施。组织申报的25个无公害农产品已全部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组织申报的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劲酒、富川山茶油、珍珠果米酒、长丰米业、灵

溪豆豉、天天红蜜桔片、富春香米、月山茗峰茶等3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保安湖螃蟹、阳新蓠蒿、军垦农场蔬菜等45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富川山茶油、玉亮面粉、珍珠果米酒、黄石港饼、劲酒等8个农产品品牌获“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劲牌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

二、黄石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体系破裂,科技进村入户困难。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归根结底要靠科技。目前,我市农业科技贡献率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虽有农业科技服务公益性经费,但很多乡镇是有钱养人,但无钱打仗。由于农业推广体系的不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手段落后。随着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对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在农业中所起的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无法掌握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2、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我市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都是“农业学大寨”时修的,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近2.1万处,灌溉工程配套率为5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45%,90%以上的小型泵站机电设备老化,设备完好率不足50%;渠系水利用系数约0.4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左右,灌溉保证率不足60%,农田排涝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全市有效灌溉面积每年以1~2万亩的速度递减。

3、农产品加工滞后,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仅约30%,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大部分农产品加工是简单粗加工,产业链不长,附加值不高。如水产品加工,主要集中在还地桥的黄金湖地区,但其加工水平低,仅限于冷冻及腌干制品,缺乏深度开发,企业处在低端水平,远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我市本土龙头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即便是一些生产规模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在全国同行业较有影响的企业,其原料大部分来自外地,对本地农户带动作用也不大。另外 ,部分龙头企业仍处于初创阶段,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还比较低,无法带动基地和农户闯市场。

4、农村环保面临严峻挑战,动物疫病防治任务艰巨。随着雨润、永大及正在签约的中粮、精武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黄石,我市畜牧业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保与动物疫病防治压力大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这些畜牧大企业主要集中在陈贵、灵乡、还地桥等镇,企业生产规模大,产业密度高,畜禽产生大量的粪便,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对当地及周边环境构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动物疫病防治任务艰巨,一旦有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如防治措施不到位,将对养殖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三、黄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产业化体系上实现突破。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一种比较完善、发达的组织形式,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它可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有效衔接生产和流通,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市要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加工增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按照“稳粮扩菜、大力发展养殖业”的思路,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以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料到成品,从生产加工到消费,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产业化体系,打造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的优势产业区。

2、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和企业集中,在规模经营上实现突破。一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和品牌优势,盘活资本,整合资源,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和上下游产品的联系与合作,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二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鼓励一些有投资实力的公司和个人,特别是一些从农村走出去的“老板”回乡创业,开发山水。要以乡镇、村组干部带头,种养大户典型引路等方式,结合我市“1+8”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优势产业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标准化体系上实现突破。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引导实行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生产过程、成品加工等环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实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抽样检测情况,确保全市农产品抽验合格率达标。

4、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品牌建设上实现突破。品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是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的标志。要紧紧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精品名牌、企业名牌。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围绕福润集团壮大鸡产业、围绕永大和精武集团壮大鸭产业、围绕中粮集团壮大猪产业、围绕远东麻业集团壮大苎麻产业、围绕富川集团壮大食用油产业、围绕劲牌酒业集团壮大保健酒产业,逐步打造我市鸡、鸭、猪、麻、食用油、保健酒等优势品牌。

5、加快农村专业合作协会发展,在组织化程度上实现突破。要进一步大力宣传和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村“两委”、乡镇站所等领办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合作社依法完善内部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重要力量。

6、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在流通体系上实现突破。发达的流通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根据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努力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全面提升

农产品市场流通效率。紧紧把握武汉城市圈建设机遇,积极培育大型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改造提升黄石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成为鄂东南地区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搞好农村物流的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配送,连锁超市,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

【参考文献】

[1]李昌来.现代农业:当前“三农”的主抓手.[J].当代贵州,2007年第17期,第34页.[2]孙政才.“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J].中国禽业导刊,2009年第5期,第48页.[3] 张旭东.辽宁区域间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统计,2009年3期,第14页.

第五篇: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苏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年份:2010

作者:蒋来清 秦建国 温月清

近年来,苏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统领,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优化产业形态,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现代农业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 发展现状

1.强化“四生”定位,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不断创新

苏州始终坚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把现代农业作为一项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作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在功能定位上,突出农业的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进一步把生态作为苏州农业的第一功能,把生物科技纳入苏州农业的重要发展导向。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用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三化”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大“百万亩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不断把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在发展措施上,注重研究“政策”、狠抓“现代”、突出“生态”、关注“民生”、保护“水稻”五个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水稻规模化、蔬菜设施化、水产标准化、营销现代化”,努力开创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近年来,全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步子更加扎实,呈现出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

2.注重“五业”联动,农业产业特色不断凸显

立足长远,狠抓当前,加快推进优质稻米、特种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地和规模畜禽业等“五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

稳定粮食生产。2006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四个百万亩”农业产业布局规划》,规划永久性保护水稻面积100万亩以上。2010年,下发了《关于下达永久性保护100万亩水稻面积的通知》,依据各地现有基本农田存量、户籍人口和当前水稻种植面积等因素,进一步确定全市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不少于101.5万亩。在国家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种子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稻麦良种购种补贴、稻谷价外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2010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30.6万亩。2010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情况下,苏

州水稻单产仍有望保持2009年593.5公斤/亩的水平。

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全市水产、园艺、畜禽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品质不断改善,产销逐步对接,效益逐年提高。目前,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16万亩,特种水产品与常规鱼的养殖比率约为6∶4,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50万亩次(常年菜地3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7.8万亩。茶园面积3.55万亩,茶叶特别是精品茶叶的市场价格逐年攀升,茶农收益显著。枇杷、葡萄、杨梅等高效果品面积15.4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7.3万亩,蚕桑面积5万亩。2010年出栏生猪114万头,存栏奶牛2.3万头,生猪、家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5%、95%和99%。

加快推进高效规模农业。重视扶持发展连片千亩、万亩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形成了张家港凤凰水蜜桃、常熟沿江蔬菜、吴中区优质果蔬、太仓陆渡浏河设施蔬菜、昆山万亩葡萄等一大批高效特色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截至2010年9月,全市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6万多亩、累计185万亩,新增以温室大棚为重点的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累计35万亩。

3.突出“四个”转向,农村生态环境不断美化

全市加快推进“绿色苏州”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优美的最佳宜居城市。建设主体逐步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发展导向从注重扩面增量转向优化整体布局、体现特色风貌,建设重点从“三绿工程”(绿色通道、绿色家园、绿色基地)为主转向“四沿(沿路、沿水、沿村、沿城镇)两点(单位、庭院)一区(生态片林示范区)”发展,林业发展从单一植树造林转向绿化建设、保护管理、生态补偿等综合发展。先后建成一大批体现生态文明特征的绿化重点工程,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市新增林地、绿地面积12.36万亩,累计达到173.38万亩,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68%,达到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全市45.5万亩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提前完成,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实现了在进度上快于全省全国,在成效上好于全省全国。城际铁路绿色廊道建设按时完成,新增林地1.13万亩,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获得全省第一名。

4.坚持“三措”并举,农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

坚持把合作化、园区化、品牌化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在投入上加大力度,在机制上不断创新,在空间上全面拓展,在发展水平上全面提升。

合作化发展。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转包等形式把土地向合作社和生产大户集中,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更少的农民种更多的田,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张家港、常

熟、昆山等地均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激励政策,全市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54万亩,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1%,建立新型合作组织累计达到2935家,出现了一批流转接近100%的镇、村,昆山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比例达到了90.1%。

园区化发展。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力量,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主体,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投入建设、高平台运作,不断创新政策体制和管理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1)规模越来越大。全市已基本建成30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和95个县(市、区)级、镇级示范区,其中建成万亩示范区18个、千亩示范区70多个。(2)档次越来越高。规划形成了太仓产业园、昆山海峡两岸、张家港常阴沙、常熟尚湖、吴江同里、太湖半岛、阳澄湖、西部生态等一批跨区域、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海峡两岸(昆山)农业合作试验区”2010年被列为国家级产业园区,太仓市、昆山市、相城区等3个园区被列为省级产业园区。(3)空间越来越广。一方面强化片区规划理念,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施跨镇村、跨区域联合;另一方面合理配置资源,节约集约用地,加快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同时加快产业融合,坚持将生产加工、现代营销、古镇旅游等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相配套,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

品牌化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围绕特色做文章,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阳澄湖和太湖大闸蟹、碧螺春茶、苏太猪、枇杷、杨梅、葡萄等具有苏州特色的农产品进一步培育壮大。坚持发展质量农业,无公害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占到72%以上,“三品”总数达1400多只,列全省第一。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110家。积极开展现代营销,与超市、宾馆对接,发展连锁超市和专卖店,连续举办葡萄节、蟹文化节、果品交易会、农展会、广场交易会等节庆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农交会”。

5.注重政策导向,农业体制机制不断优化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苏州市级财政连续4年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园区建设,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园区的资金达到15亿元左右。“十一五”期间,全市财政每年投入的绿化资金超过20亿元,2010年高达40亿元。在国家和省“三项补贴”的基础上,率先出台水稻价外补贴政策,对水稻规模经营者进行补贴。率先推出农业政策保险和农业担保,全市基本形成国险、省险、市险、县险四级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累计投保农户333万多户次,承保总额56亿元;农业担保累计担保55亿元,居全国第一。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2家,累计发放贷款110亿元。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对1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200元/亩,10000亩以上的水稻田,补偿400元/亩;对县级以上生态公益林每亩补偿100元;对地处水

源地、重要生态湿地的行政村给予50万—100万元的补偿。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和粮食保障基金。

当前,苏州现代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与上级要求、群众期盼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困难和矛盾。包括:一是耕地资源紧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与基本农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的可用耕地逐年减少,“四个百万亩”特别是百万亩水稻的布局规划要全面落实到田头地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土地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民承包的土地还相对分散,组织化程度不高,规模经营比重占60%左右。生产规模小,水稻单位规模在100亩以上的仅占10%,而20亩以下的占70%;蔬菜20亩以上的仅占15%;水产30亩以上的只占15%。本地大户占比不大,仅占45%。三是务农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32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5%,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接受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四是科技化水平不高。发展现代农业领军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新技术不多,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力度不强,尤其是园艺新品种、生态种养模式开发还不够。农产品营销水平不高,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二 对策研究

今后苏州农业将围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发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始终禀赋重民意、惠民生的宗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积极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富有改革活力的发展路子,为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全面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1.坚持城乡统筹理念引领现代农业。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生态生产生活生物“四生”功能定位,加快落实“四个百万亩和一个百万头”产业布局,全面推进农业的“合作化、农场化、园区化”发展,着力发展以“绿色农业、生物农业、科技农业、市场农业”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加快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注重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基本建立起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高效的组织方式,健全的服务体系,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格局的现代农业,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

2.加快构建先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一是突出“生态优美”。为城乡提供生态化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土地节约型、能源节约型农业。加快“绿色苏州”建设,加

快形成一大批形式多样、生态优美、功能配套的农业基地,赋予农业更加深厚的苏州文化气息。让城市居民流连忘返,让农民安于农村生活,让农业真正成为基础产业、不可替代产业和生命产业。二是突出“生物集聚”。按照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求,加快生物农业的应用开发,通过高科技人才和高技术生物农业项目引进,快速形成高效低碳生态产业链,以高新技术创造出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使苏州逐步成为生物农业的示范窗口和重要集聚区。加大苏州地方优势种质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熟一个,保护一个,开发一个,利用一个,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突出“产业融合”。加快构建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协调和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兼顾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有效流动,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业“一产”(种养业)巩固发展,农业“二产”(加工业)全面提升,农业“三产”(服务业)有效拓展。四是突出“现代营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储备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营销水平,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3.全面形成现代的农业发展方式。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在生产方式、经营机制方面求创新,求突破。一是积极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深化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向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向农业保护区集中,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股份化。深化土地股份合作制度改革,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入社。积极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利用资金、技术、科技、服务等要素量化入股,在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的同时,提高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三是积极推进经营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构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组建一批种子种苗、机插育秧、机械化作业、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生产提供完善高效的专业化服务。加大产销合作力度,组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农户+市场”等多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推进经营主体市场化。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园区等的发展能力,注重市场运作,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探索“区镇合一”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以园区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管理体制创新,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高效的现代农业服务机制。一是生产服务。加大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力度,开展技术人员与农户、企业结对帮助和农业专家巡回指导,在田间管理、病虫草防治等方面指导服务到田、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二是营销服务。加大产业化开发和服务力度,大力组织市民走进基地、农产品走进市场、农业走入城市等活动,举办各类农业节庆和农产品交易活动。三是安全服务。重点围绕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物疫情、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农机和渔业生产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责任事故。四是信息化服务。积极发展智能温室、土壤水质动态监测、精确数字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大力开发视频系统、短信系统、网络系统、3G系统等信息化服务,为现代农业提供更有效、更快捷、更精准的全面服务。五是

政策服务。坚决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做好100万亩水稻的永久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生态公益林和重要湿地水源地的保护、农业规划和立法调研等工作。

下载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山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现代农业是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

    城市经济区划研究城市发展路径探讨

    城市经济区划研究与探讨 摘要:城市经济区划研究是用以城市为核心的一体化视角探讨经济区域划分的问题。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日趋鲜......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摘要) 论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支撑和保障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劳......

    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

    佳木斯市发展现代农业比较优势的研究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世界上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的三江平原,是三江平原的主体。所辖抚远县归省直管后,境内现有1个农垦分局......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溧阳农林局农业资源开发科科长王坚强这样说——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安县人民政府 (2009年6月2日) 尊敬的省市人大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向各位领导冒着酷暑来我县调研现代农业表示热烈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