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国之根基”。农业一直是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线,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惠农、利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各项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粮食连年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广大农民的生活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一切的变化,再次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对我们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我县现在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截至现在,我县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县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
二、当前我县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县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县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县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各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县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
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县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在此基础
上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
第二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质苎麻和养殖业等几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2.6亿元,同比增长4.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长11.6%。可以说**农业经济与10年
前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农业在总体上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建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地缩小。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深入分析和研究,迎对金融危机,积极寻找对策,及时对症下药,变困难为机遇。在此,我们对**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和摸底。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全面统计,2008年全县粮食产量75.3万吨,比上年增加4.2万吨,增长5.9%;油菜籽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13290吨,比上年增加2274吨,增长20.7%;茶叶产量4350吨,比上年增加68吨,增长1.6%;柑桔产量98500吨,比上年增加8217吨,增长9.1%。牲猪出栏115.79万头,比上年增加1.2万头,增长1.0%;水产品产量4.3万吨,比去年增加0.02吨,增长0.5%。
(二)特色农业发展呈区域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农林牧渔各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米、特色水果、优质苎麻、畜禽养殖、大叶茶四大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盘塘、马鬃岭、漆河、黄甲铺的优质柑桔、黄甲铺、理公港、太平桥的优质苎麻,枫树、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养殖、太平铺、茶庵铺的大叶茶,牛车河、瓦尔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达到一定的规模。**县已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
(三)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2008年,**县有古洞春、腾琼2家企业的4个名牌产品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全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个数分别达13个和18个;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鸡蛋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总个数达9个;义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获第十届省农博会金奖;“康多利”茶油和菜油,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称号。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并呈现出规模化迅速扩张趋势。2008年,新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总数居全市第一。湘鲁万福、三尖农牧两家龙头企业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全市唯一的县级参观点。全县共有杰新纺织、明月油脂、四喜养殖、跃宇竹业、金果果蔬等8家规模出口企业,出口基地12万亩,年出口创汇2723万元,比上年增长9%。主要出口品种有棉布、桔片罐头、竹地板等,远销美国、欧盟、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引资新建了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腾琼野茶神粉厂,项目投产后,茶农从茶叶中获得的收入将由以前的每亩不足2000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进了**市文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国家油茶产业开发政策,发展壮大**县油茶产业。
(五)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2008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使全县农民专业组织总数达104个,合作社成员达3.1万人,带动农户15.6万户,户平年纯收入4.5万元。三江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范围扩展到周边地市及湖北、重庆、江西等省市,被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交流参观点,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合作组织示范单位之一,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六)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积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2008年共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等农业投资项目33个,到位资金164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30%,有效地扩大了资金投入,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
(一)资源制约。**农业资源是有限的。**县农用耕地128.1万亩,82.23万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47.95万,人平耕地1.56亩,开发潜力十分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形势比较严峻。在农业资源紧缺的同时,部分地方土地掠夺性经营,粗放式耕种仍然存在、农业生态比较脆弱、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
(二)市场制约。多年来政府培育的优质水稻、优秀水果、优质茶叶、优质油菜、优质苎麻、名优生猪等特色
产业,随着全国农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纷纷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科技及信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对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三)科技制约。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农业生产服务部门人员很难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动为农服务。尽管农业部门
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了农业科技攻关、生产技术服务等,但辐射带动和应用推广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四)素质制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2008年底,全县47.95万农村劳动力中约22.9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致使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年龄和文化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户数比例在逐步增大,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对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影响,延缓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
(五)投入制约。由于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回落,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减少。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收入低者缺钱投入,收入高者不愿投入,而把有限的资金转移到城镇购房或伴君(子女)读书等方面。这些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塘、堰、库、堤等维修受阻。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传统农业。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力度大的机遇,加强宣传,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0万亩以上,双季稻复种面积增加到150万亩以上,力争更多投入,多争单产、多争总产。
(二)抓住市场前景,壮大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市场对接工作,按照“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壮大蛋鸡养殖、生猪养殖、纺织、糖业、果业、竹业、油脂、茶叶、苎麻、富硒柑桔、鲁胡子辣椒、现代烟草、康多利茶油菜油、猪鬃加工等特色产业,并充分利用冬闲田,扶持发展油菜种植等冬季农业。重点扶持发展古洞春、滕琼茶叶有限公司,发挥特色,合理扩建销售点,将太平铺、茶庵铺两地建成全省茶叶重点乡镇;大力扶持发展湘鲁万福有限公司,扩大品牌效应,构建产、销一体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三)依托本地优势,创精品牌农业。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巩固、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一批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销会等各类平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依托**绿色生态、革命老区等特色优势,创古洞春大叶茶、腾琼野茶王、金信竹业、跃宇竹业、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鲁胡子辣椒、**土鸡等农业品牌,提高**县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绿色农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全程监控,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将优质稻、富硒柑桔等农产品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五)健全协会组织,提升合作农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提升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规范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六)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树立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抓住**“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开发、桃花源旅游开发的契机,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一、二、三产业界限,在县城郊区、桃花源旅游区、特色产业区等地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农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广大群众不仅可以观光、采果、采茶、体验农作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茶庵铺镇松阳坪可利用茶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先决条件,借助“**野茶王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东风,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创“茶叶生态园、观光休闲园”的观光农业。
(七)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治农业。加大对《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种子、农药、肥料和农业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执法,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树立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体系,形成市场农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做文章,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农民中介流通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完善市场机制。着眼于消费需求,城乡两个市场互动,通过在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在销售区建立配送中心和网络化连锁超市,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形成完整的流通链条。
(九)加强农民培训,创高科技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应把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核心任务来抓。一要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要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目前,**县计划并正在培训1800名耕整机手,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三篇: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王春生
摘要: 本文在客观分析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战略的角度对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定位,从又好又快发展的角度对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基本思路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邵阳市 现代农业 现状 定位 思路 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邵阳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挺进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根据现代农业的一般特征,结合本地的实际,现就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定位、思路和措施做些粗浅探讨。
一、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邵阳市位于东径109o49´--120o05´,北纬25o28´--27o40´,辖八县一市三区,总面积20829.63平方公里,人口749.6万,其中农业人口532.07万。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和栽培。自古人民就把农业作为谋取生计的基业和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加大了对农业的物资、科技、人才投入。全市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和探索,为发展现代农业积淀了经验和知识,为全市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市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农业功能趋向多元化。农村改革开放以前,全市农业以种植水稻、红薯、油菜、蔬菜等农作物和饲养牲猪为主,只能简单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市农业不仅能满足人民对食品的需求,而且能为工业不断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还拓展到了医药保健、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培训教育、文明传承等现代农业功能。到2007年底止,全市粮食总产312.28万吨,柑桔总产30万吨,时鲜水果总产15万吨,蔬菜总产307万吨,牲猪年末存栏909.2万头,水产品8.48万吨,奶牛1.73万头、中药材6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617万立方米、立竹2.7亿株、退耕还林142万亩、休闲农庄102个,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67个。
农民趋向知识化。建国初期,全市农民只有极少数人员上过私塾,基本上是文盲。到2007年底止,全市农民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全市共有乡村劳动年龄内劳动力358.9万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1%,初中占61%,高中18%。参加农民技术培训的人员28万人,获初级技术职称的6380人,中级技术职称的2310,高级技术职称的310人。
农业生产趋向科学化。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全市农业生产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全市现有涉农科研单位21个,有科研人员2500余人,涉农规模企业自办研究机构26个,每年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50余项,每年引进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20余项,每年引进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余种。到2007年,全市大宗农作物栽培基本实现良种良法,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达37%,全市农业生产科技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
农产品趋向商品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民的商品意识日益增强,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逐步转向商品流通的社会化大生产。据2007年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20%,加工产品的商品率达95%以上。全市已建成100万亩商品粮基地、60万亩中药材基地、60万亩柑桔基地、40万亩商品蔬菜基地、800万头牲猪商品基地、620万亩竹木加工原料基地。
农业经营趋向产业化。为解决家庭承包经营带来的无序小规模生产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各地引导农民改变生产模式,改善经济组织结构,积极走产加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到2007年底止,全市初步建成粮油、果蔬、中药材、竹木、牲猪、奶业等六大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832家,其中规模企业216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8家,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393个,其中年交易额上亿的批发市场10个,营销中介组织32个,流通大户2600户,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50余个。
资源配置趋向市场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邵阳农业资源配置突破了过去“三就地”(即就地办厂、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内部循环格局,逐步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主要配制手段的国际化大循环格局。近10年来,全市农业平均每年引进资金5亿元左右,引进人才1000余人,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100余项,平均每年输出劳力100多万人,通过储蓄和个体投资输出资金10亿元以上,基本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经过全市人民长期艰苦努力,邵阳市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离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甚远: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全市共有小型水库1216座,1976年以前修建1136座,1976年以后仅修建80座,占6.6%,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多,已降等报废71座;共有小河坝12700多座,险病河坝达9000余座,工程完好率仅30%左右。全市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但农田机耕道、农业生产道不配套、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机械化耕作的要求,仍有60%的农田采用耕牛耕作。
农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2007年全市383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上规模的仅216家,占5 %;农作物播种面积1100多万亩、竹木面积620多万亩,企业连基地连农户签订订单的仅120万亩,占7%;参加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仅13.7万多户,占总农户的7.6%。全市共有耕地面积594.735万亩,农业人口人平耕地仅0.94亩,家庭农业经营规模很小。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由于邵阳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急需高新人才引不进、原有拔尖人才留不住,致使农业科研水平上不去。受机构编制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科技系统几乎没有新进大专院校的学生,导致农业科技人员老化,知识陈旧。现有农业科技系统中约有40%非农业科技人员占了岗,致使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要。农业发展资金仍然紧缺。据200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11元,远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14.5万人,农民自身用于现代农业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0.15亿元,按总人口749.60万人计,人平仅402.2元,绝大多数乡镇财政负债运转,市、县财政均为“吃饭”财政,无力支持农业发展。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24.82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小,反哺农业的能力弱。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仍然较低。由于受劳动就业市场化和城乡劳动报酬差异的影响,驱使大量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村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2007年,全市共输出劳力130多万人,在农村实际从事农业的农民大多是妇女和老人,这些人相对文化程度低,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新农业的发展步伐。
二、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
湖南省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被列为农业大省,而邵阳农业在湖南省历来就占有重要地位,邵阳市农业人口居全省第一,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二。邵阳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工业也以涉农企业和乡镇企业为主体,广义农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经济增加值的50%以上。因此,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振兴邵阳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根本路径。
邵阳市位于国家“中部崛起”的“龙尾”,位于“泛珠区域”的“中躯”,是东部和西部的“聚宝盆”和“传送器”。邵阳交通便利,境内洛湛、湘黔、娄邵铁路,320、207国道横贯全境,上瑞、邵常、邵永、邵衡等高速公路的新建,使邵阳成为国家通往西南、东南亚、南亚交通的“枢纽”和重要门户。因此,邵阳市要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把邵阳建设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商品出口基地和物流中心。
邵阳市地处雪峰山脉以南、南岭山脉以北,山地占土地总面积57.6%,是资水和沅水的发源地,自然资源丰富,无外源污染,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理想区域。因此,邵阳现代农业发展应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邵阳市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和具体实践形式。
三、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漫长、渐进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邵阳农业的实际,今后,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坚持一个先行,搞好两个布局,打牢三个基础,构筑四个载体,建设五大产业”。
坚持一个先行:就是坚持科技先行的原则,即在制订邵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时,把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兴农”列为首位战略,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突破性的重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积极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全面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搞好两个布局:就是搞好种养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把邵阳建设成为全省和全国的优质稻、柑桔、中药材、杂交水稻和瓜类制种、牲猪、乳品、卤菜、竹木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基地。种养布局是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现有农业资源优势,立足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格局。按地域梯度布局,东部的邵东县、新邵县和双清区、大祥区、北塔区以蔬菜、中药材、粮食为主发展种植业兼营养殖业;中部的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和武冈市以粮食、果茶、中药材、牲猪、铜鹅为主发展种养业;西部的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以粮食、柑桔、高山反季蔬菜、奶牛、梅花鹿、竹木为主发展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布局是根据邵阳市农业资源区划和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建立不同类型农产品加工园区,使不同的加工品种连成一片,产生集聚效应,使农产品加工与原料生产基地和市场连成一体,形成规模效益。
打牢三个基础:就是打牢农业设施、农业装备和农贸市场基础。打牢农业设施基础就是以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通畅、村村通达工程、着力启动到组到户便道工程,加快农田机耕道建设步伐;实施水利建设持续工程,搞好水库、山塘、河坝、渠道、水圳的兴建、配套和维修,保障农业用水,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实施农村电网改造,户户通电和农村电气化工程,保障农民生活、生产用电需要;实施沃土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升耕地地力和生产能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发展沼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牢农业装备基础就是以国家实施农机购买补贴政策为动力,因地制宜购置先进中小型农业机耕、机收、保鲜、储运和加工等生产环节所需的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生产程度和水平,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打牢农贸市场基础就是以现有的393个农贸市场为依托,搞好设施的完善配套,建立大型专业农产品销售市场、物流中心和信息中心,在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国内大中型城市设立窗口,搭建平台,加强同国际贸易组织和企业的联系,形成网络齐全、功能完备、服务便捷、物流畅通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构筑四个载体:就是构筑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三高”农业、龙头企业这四个载体。一是以规模经营为载体。就是采取转租、转让、转包、入股和托管等方式搞好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生产,在不同类型的生态区域建立农业科技园、农业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园区,提高规模农业科技水平;二是以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为载体。就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机构、流通大户等农业服务组织,增强农业服务组织的服务能力,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三是以“三高”农业为载体。就是以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产品布局为依据,立足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础,推广和普及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防治、机耕机收、绿色养殖、全程自动加工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精确农业、设施农业、集约农业和标准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四是以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为载体。就是采取龙头企业连市场、建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延伸企业触角,拉长产业链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增强龙头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壮大农业产业。
建设五大产业:就是要用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引领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构建支撑邵阳农业经济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设施产业和信息产业等五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壮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一是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对已有的粮食、果蔬茶、中药材、竹木、牲猪、乳品等六大产业支柱,采取扩量、提质、增效等方法做大做强,做出声誉,使之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优势产业。二是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对独具邵阳特色和地理标志的铜鹅、卤制品龙牙百合、湘玉竹、金银花、宝庆“三辣”、黄花菜、杂交水稻制种、小果型礼品西瓜制种等农产品,通过科技嫁接改造,提高产品档次,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之路,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覆盖面,使传统特色产业变为优势产业。三是新兴农业产业体系。近年来,园林花卉装饰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生态循环环保农业、生物质朝阳农业,在邵阳市刚刚兴起,尚未形成规模优势,但潜力巨大。要通过项目扶持、招商引资、办点示范等办法,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对内连村组、连农户,对外连城市、连居民,千方百计做大规模,提高档次,增加效益。四是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利用农业设施种植反季蔬菜、反季瓜果、食用菌、繁育种苗、培育花卉,在我市已兴起多年,各类设施发展88.84万个,但档次不高,未成大气。要通过更新观念、增加投入,提高设施档次、完善设施配套、普及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方法,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形成规模产业。五是农业信息产业体系。抓住国家实施“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的机遇,构建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内容广、信息新的农业信息资料库,并与国际国内联网,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农业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将信息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提升农业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
四、邵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为使邵阳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基本思路的实施,必须加大三个力度。
一是加大引导力度。引导是一种潜力在生产力,正确引导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级各地要站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在思想认识上,引导农民树立“国土农业”新观念,突破“耕地农业”的限制;树立“大食品农业”新观念,突破“粮食农业”的限制;树立“现代大农业”新观念,突破“传统小农业”的限制。在经营模式上,要引导农民走“规模经营”之路,克服“本小利薄”的缺限;走“联合发展”之路,克服“单家独户”的弱势;走“持续开发”之路,克服“急功近利”的弊端。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加速农民培训就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首先,各级各地要把农民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去筹谋,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和长效培训机制。同时,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选准培训内容、培训对象,提高培训效果。积极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专业农民,增强其生产经营能力,提高农业产出率;实施“阳光工程”,培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增强其转移就业能力,提高劳动报酬率。实施“蓝证培训工程”,培养涉农企业员工的操作管理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利润率。
三是加大投入力度。资金是欠发达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构建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尤为重要。要抓住国家增加农业投入的有利时机,实施“项目立市”战略,加强农业项目的筛选,论证和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财政资金的扶植,市县财政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加投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要进一步理顺和融洽银企关系、银民关系,广泛融合资金,加大支农力度,满足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对资金的需要。要制订优惠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域外资金,流向邵阳市现代农业项目建设。要帮助农业企业完善机制,做强做大,上市融资,利用市场资金为邵阳现代农业服务。要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盘活闲散资金,增加对现代农业的投入,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第四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
第五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体系建设。
5、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小平同志预言的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方针,也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指明了道路。
(一)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所谓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就是指要从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大技术、大市场、大农业的广阔视角,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为农业提供基础性保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要着重在四个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一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要在重要的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四要加强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
(三)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到2020年前,要突出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即“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建设。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等专业办学规模严重萎缩。据统计,2006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招生规模与1986年相比,缩小了80%以上。建议国家参照大学生当“村官”的模式,为广大农村培养和输送大批农业技术服务人才,这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