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时间:2019-05-14 06:40: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篇: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需要,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繁荣农村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区和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河南省商丘市始终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重要为止,才去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始终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位置,抓好国家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机遇,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通过强化政策扶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8年,商丘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17亿斤,占全省的1/10倍。在今年的大灾之年,夏粮仍实现了丰收,总产81.4亿斤,增长7.1%;单产970斤,增长6.2%,均创历史新高。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针对水资源缺乏、旱涝灾害频繁的实际,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重点,大力实施防洪除涝、井灌、灌区、井井通电、农村饮水安全等“五大工程”,努力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特别是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实现机井电灌化,探索出一条平原地区解决“浇地难、用电难、电价贵”问题的成功路子,把昔日的盐碱地改造成为旱涝产田。二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大对低洼易涝田、沙徒弟的改造力度,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大县进行中低产田改造,集中投入,连片开发,综合治

理。截至目前,已将317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为高产稳产田,全市旱涝保收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2%。三是努力改善农业生态。实施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生态廊道、村镇绿化等生态工程,以改善农业生态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目前,全市农田林网间作控制率达到96%以上,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

大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意识大力推进规模化。通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点发展规模种植业、养殖业,已建成现代农业种植小区80个,总规模达到100万亩。规模化生产推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原值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第二位。二是大力推进产业化。把推进农历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已建成优质小麦基地600万亩、优质棉花基地20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100万亩,建成各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81个。三是大力推进组织化。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1458家。这些合作经济组织,着力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单个农户办不了的事,将一家一户的生产的生产组织起来,为分散的农户提供农资、技术、资金、信息服务等,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高度重视推进科技兴农。一是培养新型农民。依托职业技术院校和县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业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养使用人才和创业典型,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二是推广优良品种。在种植方面,优质专用小麦占夏粮总面积的95%以上,优质棉达到94%以上,优质果品占果树总面积的73%;在养殖方面,健全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牛、猪、羊、鸡的良种覆盖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加速成果转化。创办农村技术示范园31个、科技示范乡镇28个、科技培训示范基地12个,努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完善科技体系。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生产基地,建立“科技专家+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的科技合作社、。

第二篇:广东茂名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到市调研,罗荫国会见调研组一行,邓海光陪同调研

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副厅长蔡汉雄一行五人专程到茂名调研,谋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罗荫国会见了调研组一行,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邓海光及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陪同调研。

两天来,谢悦新一行深入市茂南、高州、电白等地,调研粮食和冬种生产及现代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每到一处,调研组都仔细地了解农业生产基地和企业的情况,在电白县正绿菜业有限公司水东芥菜生产基地,谢悦新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建议要抓住水东芥菜的品牌效应,加快扩大发展,特别是抓住每年7?8月蔬菜少的季节,解决好技术问题,争取多上市,提高效益。在高州市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谢悦新兴致勃勃地登上民居楼房,鸟瞰万亩鲜淮山生产基地,对曹江镇鲜淮山生产基地农民建立“种植挖穴队、采收队和购销专业户”服务组织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出的新经验,使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更高,产品更受市场欢迎。在茂南区,金信米业是一家经营大米加工、粮食和饲料批发的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2006年公司产值5.25亿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10多万户,公司准备进一步扩大加工能力,增加加工品种,建设华南现代农业优质稻科技创新中心。谢悦新了解企业下一步发展后指出,粮食生产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企业自身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而且平衡了农业生态,因为粮食是最好的轮作物,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的粮食产品。高州市沙田镇乐山村委会乐山大垌、电白县麻岗镇海棠村分别是2006的省人大农田水利建设议案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两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谢悦新实地视察了两个项目的建设情况,并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继续将项目区的水利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充分利用水资源,根据市场需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效益更高、市场效益更好的农产品。谢悦新一行还分别到了茂南区鳌头镇飞马村冬种圆椒示范片、高州市泗水镇六匝村冬种北运菜基地、茂名市长兴食品有限公司等调研。

今年来,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个中心,积极开展粮食和冬种生产工作,推进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提高,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15.71万亩,同比增加21.71万亩,预计总产169.87万吨。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不断发展,全市蔬菜、花生、水果面积分别同比增加,水果总产值预计4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18亿元。农业装备能力提高,2006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省级项目规划建设渠道完成45279.1米,占工程量的85.8%;2007年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省级项目规划建设渠道已完成25596.6米,占工程量的92%。这些项目的建设,有效提高了市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谢悦新对茂名的农业给予了肯定,他说,茂名是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不仅土地产出率远远高于全国乃至全省水平,而且在生产实践中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很值得全省推广学习。“三农问题”是全党重中之重的工作,茂名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农业品牌,畅通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积累新鲜经验。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学习十七大体会doc

发展现代农业 繁荣农村经济

-------十七大报告精神学习心得体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乌鲁木齐市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事农为民”的执政理念,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全市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农村”做出了应有贡献,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结构明显优化、农业功能迅速拓展、产品质量大幅提升、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和谐农牧日趋显现。

在胡锦涛同志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农业、农村方面的文字并不多,却字字珠玑,切中肯紊,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我国农村问题客观而科学的认识,系统地阐述了我党的对农政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在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中,“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我国农村工作总体原则的阐述。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农业部门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主线。尽管我市具有大城市小郊区的特点,但我们仍应坚持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作为总揽全局的第一要求、作为富民强市的一条重要途径,争创“现代农业快发展,农民收入多增长”的

1新业绩。通过深入学习,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报告中再次提出了“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困扰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问题,并进一步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刻地认识到“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不了。

二.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改变农村经济格局,变小农经济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农业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工业已经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不仅有了独立成长和发展的能力,而且具备了“反哺”农业的条件。为此,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是未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三.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要善于以新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作为我们的神圣职责。要强化品牌理念,通过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农林工作水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只有经济发展了,其它方面的发展才有了基础。因而,创造一切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各级政府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报告中的这一阐述明确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坚持“务实”的作风。那些脱离农村经济发展而大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表面功夫,根本就不可能把农村带进小康社会。

四.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最基本问题之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这一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求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和耕地质量不下降,同时要求党和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把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以不断提高农业的产出。所有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绝不允许出现下滑。

五.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开始加强质量安全控制,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不仅如此,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是我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

六.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实现农民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要想实现农民增收,但靠土地的产出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发展和壮大乡镇企业,在这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农村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模式。发展乡镇企业是壮大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七.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加大扶贫力度,动员各种力量加入到扶贫的队伍当中,也是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在加大扶贫力度的同时,要努力提高扶贫水平,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使扶贫真正能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改革,这种改革将涉及到与

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各个方面。深化农村的综合改革,需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以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这样农村综合改革才能得到稳步推进。

九.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要善于以新的思路定位现代农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的工作,按照“产业高效、功能合理、生产安全和装备先进”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党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三十年不变”的进一步承诺,是我党取信于民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政策和市场,将使农村土地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有规律地走向集中,为农业规模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要善于以新的视角审视现代农业。十七大报告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农业功能的拓展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必须密切注视农业动态,“紧跟形势”,加快推进有现代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目标,但采取何种形式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还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农民自己的意愿,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十一.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新型农业需要新型农民来经营,所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是今后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以上是我对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农村问题的一点粗浅理解。除此之外,十七大报告中还在其它许多具体问题方面涉及到农业、农村或农民问题,如能源节约与生态保护方面、合作医疗问题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相信在党的各项对农政策的指导下,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不断涌现出来。

第四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林业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 作者:王占东 宋嘉君 李 俊 由云生 谢文丰 王晨飞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8期

摘 要:集安市山多、沟深、林密,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林业既是这里的基础产业,又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实践表明,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的潜力在山,希望在林。作者通过对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出集安市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农村经济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林业产业 发展状况 调查

随着国家林业宏观政策的逐步调整,林业发展已进入了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重大历史时期,林业经济也由原来单一的依赖木材生产转向依靠林地开发、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的发展态势。多年来,吉林省集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林业产业工作的指导方针,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抓好林业产业建设,现已形成多种门类、多种项目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近日,我们针对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发现,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具有起步早、项目多、规模大、效益好等特点,已成为集安市的主导产业。集安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实际,调整结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

集安市地处长白山南麓,是一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分。全市幅员总面积49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29万亩,占总面积的86.1%;有林地面积390万亩(其中:红松幼林2.3万亩、中龄林1.5万亩、近熟林0.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0.9%,全市森林覆盖率78.9%。多年来,集安市依托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以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为重点,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三大效益同步提升为目标,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十五”期间,全市林业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2.5%。特别是2009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实现12.8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1.2%。

二、高度重视,强化措施,谋划林业产业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

作为集安市的基础和主导产业项目,林业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加快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委、市政府组织成立了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在林业局设立了专门的林业产业办公室,根据各产业特点组织成立产业协会,全方位指导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将生态经济沟的建设纳入了全市重点工作,制定出台了《集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标准化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经济沟的开发建设。

2.编制发展规划

根据“生态立市”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符合集安实际情况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为了切实指导好全市林业产业发展,集安市组织林业产业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岭南为经济林、用材林建设区,岭北为用材林、经济林建设区。以葡萄、五味子、刺五加、山楂、苹果梨、板栗、红松果林、核桃为主的经济林;以杨树、刺槐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以紫椴、水曲柳、黄菠萝、刺楸为主的珍贵用材林和依托于林业的种植(养殖)业作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科学编制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正确地引导了全市林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积极发动群众

发展林业产业的主体是群众。为了转变农民群众对发展林业产业认识不足的问题,集安市各乡镇和林业部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村户,通过对比算账、政策补助引导等方式,改变群众“粮本位”思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增强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动力。同时,他们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向群众广泛宣传中央、省有关政策和各地产业发展的新经验、新技术、新品种等信息,使群众了解更多关于林业产业发展的知识和相关信息。

4.推进林权改革

为适应林业产业发展,集安市按照“林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原则,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根本,全面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广大农民发展林业产业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全民参与林业产业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有123个村、771个村民组完成了自留山的确认、已流转山林合同的完善和新改面积的划分工作,总面积310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3%,其中分林到户259万亩,占参改面积的84%;股份制合作经营22万亩,占参改面积的7%。集体统一经营29万亩,占参改面积的9%。完成合同签订3.14万份,占应签订合同的98%。集安市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已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目前,配套改革已经全面铺开。通过改革,有效激活了林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广大农户真正成为了自主经营的主体。

三、突出特色,选准项目,发展特色林业产业

瞄准市场选项目,是实现林业产业效益的关键。集安市在选择产业发展项目时,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林业生态与林业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与富民、富市、富行业相结合,以效益为先,选准项目,强化经营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以山为本,积极培育优势林业产种植业

1.1着力抓好种苗花卉基地培育。国家提出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后,集安市抢抓机遇,加大种苗花卉基地培育,完成了一处以种植红松、落叶松、杨树、绿化用苗及各种花卉为主的种苗花卉

基地建设,将苗木培育推向了管理科学化、生产集约化、产苗优质化轨道。截止目前,全市种苗花卉基地面积发展到239公顷。

1.2积极搞好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利用集安市岭南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葡萄和五味子产业,并建立起 “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集安市已发展葡萄2.1万亩,年产值达到3707万元。同时,积极培育红松果林和其它经济林。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红松阔叶林7942公顷,年产松籽1000吨,年均产值1200万元,速生丰产林7276公顷,实现产值5479万元。

1.3大力发展中小药材种植。充分利用集安市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等气候特点,大力发展中小药材种植。目前,全市已形成岭南五味子基地和岭北天麻、细辛、贝母基地。其中,全市五味子种植面积已达到1.68万亩(盛果期达到1.5万亩)鲜果产量达到6921吨,产值1270万元。预计三年内,全市五味子的种植面积将达到2.4万亩。

1.4合理调整参业种植结构。集安是全国人参主产区之一,为解决参业发展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的矛盾,市委、市政府及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参业生产由原来的以园参、西洋参种植为主向培育林下参、趴参和平地栽参方向转移。目前,全市林下参种植面积已达到7643.7公顷,产量达到14379公斤,产值18430.7万元。

2.依托于林,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

集安市始终遵循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集安特色,合理调整布局,优化产品结构,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综合平衡资源可供量,力求养殖规模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努力做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十五”期间,集安市以发展林蛙养殖为主和以林间养蜂、养鹿、牛、羊、冷水鱼为辅的养殖业以及香菇、木耳等培植业,年产值突破1334万元。尤其是充分利用可开发的189条生态经济沟,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沟经济,建立标准化生态经济沟66条,2009年实现产值18082万元,从业人数达到5899人。经营项目主要分为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三大类。据调查统计,养殖业主要以林蛙为主,养殖面积达到79147公顷,年产林蛙达到176吨,实现产值2676万元;狍子、梅花鹿、河鱼等其他养殖实现产值1965万元。种植业主要有林下参、园参,个别沟系拓展有中小药材、山野菜、食用菌等,如细辛、五味子、刺龙牙、蘑菇、木耳等,种植面积达到5784.6公顷,年产值实现4946.1万元。“十五”以来,集安市累计投资6000万元,建成标准化生态经济沟66条,面积发展到80422.5公顷,主要项目以发展林蛙为主,以养鹿、牛、羊、冷水鱼为辅。与此同时,发展林下参、园参、细辛和木耳为主的中药材和食品,年产值超过亿元,成为集安市目前林业产业发展的主要项目。

3.借助生态,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

按照“生态立市”目标要求,借助集安市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四大名片”优势,集安市积极谋划发展森林旅游业。从90年代初开始,利用森林环境、林产品生产基地,配备相应的服务设施,为人们提供观光、生产实践、教育、休闲度假等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目前的森林公园、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达52万人次,旅游收

入1418.8万元。2005年,利用国债资金,开展了五女峰国家级森林公园AAAA级标准建设。目前,森林旅游已逐渐成为各界投资的热点,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2008年,集安市又开展了五女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文字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申报工作,2009年得到省政府批准。老秃顶风景区也将列入旅游开发计划。今后,集安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的条件将越来越广阔,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4.创新机制,兴办林产品加工业

4.1合理布局开发森林矿产业。集安市森林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已勘探、开采矿藏企业数量已达到38户,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形成了以古马岭金矿为代表的矿产开发的龙头企业,年产黄金80~100公斤,产值800~1000万元。

4.2积极创办林产品加工业。多年来,集安市委、市政府积极鼓励外商、社会各界人士来集安兴办无污染、低消耗、高效能的绿色林产品加工业,制定和落实各类优惠政策,为经营者搭建一个集政策、法律、技术、信息与一体化的服务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立泰木业和生森木业为龙头,以地板块加工、木旋、集成材生产为主的木材精深加工企业群体和以人参加工、松籽、山野菜生产、工艺品制作等林副产品加工齐头并进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据统计,2009年,全市木材加工总量为79000立方米,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到9447万元,上缴税金820万元。在全部64家木材加工企业中,有21家木材精深加工业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家。

四、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打造林业产业亮点

为了又好又快地发展集安市林业产业,他们还突出抓了在林业产业发展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的典型,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以典型带动全局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首先,在林木产品的深加工项目中,为了控制原木外流的现象,规定阔叶木材全部实现精深加工,不允许以原木或半成品的形式对外销售,国营木材统由森茂林产品公司加工、销售,集体木材保重点企业发展,使林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了产业效益。其次,发展产业乡镇和专业村。青石镇目前发展葡萄8000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58%,有1500户农民种植葡萄,占总户数的60%,年产值1400万元左右;太王镇将果树村的水果、新红村的林下参、上解放村的葡萄、阳岔村的平地栽参、高台村的五味子、双安村的特色养殖等培育成能致富一方百姓的规模产业,目前已发展草莓450亩、果树10995亩、葡萄5500亩、五味子2100亩、养貉子600只、种蜂200箱。2009年特色农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以上。果树村属市郊村,全村已发展果园4570亩、葡萄500亩,优质品种达30余种,80%以上的农户以发展果业为主,农民年人均收入达到4530元;青石镇长川村已发展葡萄1784亩,占全村耕地的93%,97%以上的农户都在从事葡萄生产,被命名为“通化市葡萄生产专业村”;秋皮村是通化市林业产业先进村,地处集安市青石镇云峰电厂坝上库区,林业产业开发以水源保护为主,全村有林地面积5.3万亩,占幅员总面积的92.3%。几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强村裕民”的目标,提出了“立体开发,综合经营”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制定了“上山种树、林下播参、种植药材、封沟养蛙、拦江养鱼、空间养蜂”的长、中、短和水、陆、空相结合的林业产业发展格局。截止2009年,全村累计栽植人工林3600亩,发展林下参4780亩,开发生态经济沟11条,林下种植中草药696亩,栽植山葡萄340亩,封5条沟拦江养鱼400万尾,养蜂600

箱。2009年,全村林业总产值已达82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6.8%,农民人均林产收入达到5200元,占总收入的85.3%。第三,通过项目带动辐射,促进了农民增收。集安市永泰蜂业公司自成立蜂业协会以来,已发展蜂农413户、蜂群29000群,蜂蜜产量达1000多吨,王浆4万公斤,蜂胶4000公斤,蜂农销售收入总额2000万元,户均纯收入达到1万多元。集安市森源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已发展食用菌户400户,平均年生产菌种300万袋,净产值达400万元,既提高了采伐剩余物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废弃的菌料还可用作饲料、肥料和取暖材料。

集安市的林业产业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既体现了资源上的优势,又证明了观念上的更新,目前,他们又在积极谋划,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作者简介:王占东(1969—),男,吉林集安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营林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篇: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发财致富

要把这篇文章做好,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必须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当地的交通环境,根据当地的优势等来进行农业的发展和规划

近来一些研究农村经济问题的专家,在谈到如何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之路问题时指出,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主要有以下“十条路”。

一、走区域经济之路

根据地域特点和需求,着力开发菜一产业或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

二、走多种经营之路

面向市场,立足优势,大力发展猪、牛、羊、兔、鸡、鱼、果、药、菜等多种经营骨干品种,形成规模,提高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三、走高效农业之路

加速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

四、走庭院开发之路

利用庭院,抓好小菜园、小果园、小鱼池、小禽场、小作坊“五小”建设,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五、走加工增值之路

围绕农副产品资源、依托农村专业户、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搞好农副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效益。

六、走产品运销之路

组建农民运销队伍,扩大粮食、畜禽、林果、药材等大宗农产品的长途贩运,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经济收入。

七、走典型引导之路

在农村大力扶持和培植各种致富典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八、走发展交通之路

通过改造主干线路,新修经济路,接通断头路,引导农民在路边建房经商办厂,从事二三产业,实现路通一段,致富一片。

九、走劳务输出之路

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定量有序、批量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十、走股份合作之路

把股份合作制引入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促进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增加企业经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

下载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

    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张赫:湖南要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 作者:张赫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点击数:2323时间:2009-3-14录入:zgxcfx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在国际金融危......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溧阳农林局农业资源开发科科长王坚强这样说——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镇安县人民政府 (2009年6月2日) 尊敬的省市人大调研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向各位领导冒着酷暑来我县调研现代农业表示热烈的欢迎!......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精选合集]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必须固本......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国之根基”。农业一直是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线,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惠农、利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各项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发展呈现......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发表日期:2012-05-03 09:55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范文大全)

    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