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体系建设。
5、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小平同志预言的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方针,也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指明了道路。
(一)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所谓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就是指要从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大技术、大市场、大农业的广阔视角,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为农业提供基础性保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要着重在四个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一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要在重要的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四要加强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
(三)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到2020年前,要突出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即“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建设。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等专业办学规模严重萎缩。据统计,2006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招生规模与1986年相比,缩小了80%以上。建议国家参照大学生当“村官”的模式,为广大农村培养和输送大批农业技术服务人才,这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篇: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刘金荣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的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迎来了的难得的机遇。近几年来,驻马店市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对策;驻马店
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该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国家和河南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之称的驻马店市,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建成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业观光休闲基地,驻马店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基础和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一、驻马店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驻马店市的基本概况
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处北纬32º18’-33º35’、东经113º10’-115º12’。东西长191.5公里,南北宽137.5公里,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8.9%,人口860多万。地貌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面积为195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9%。气候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具有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双重气候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全市有大小河流100多条,水库162座,水面52万亩,年均水资源总量约为63.6亿立方米。
(二)驻马店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2010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0.66亿元,增长4.7%;粮食产量670.36万吨,比上年增长1.1%,占全省粮食产量的1/8;棉花产量1.84万吨,下降8.7%;油料产量93.51万吨,增长6.5%,居河南省第一位;年出栏生猪860万头、牛200万头、羊430万只,分别位居全省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养殖总水面52万亩,占全省总水面的7.4%,居全省第三位;林业资源丰富,活立木蓄积量1000万立方米。上蔡、西平、正阳为全国产粮百强县,正阳、汝南、泌阳、确山为全国油料百强县,西平、正阳为全国肉类百强县。平舆是全国芝麻生产第一大县,泌阳是全国香菇生产第一大县,正阳是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农业产业化迈上新台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7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88家,基本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农业机械总动力1326.9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4%;农用拖拉机61.15万台,增长0.3%;农用运输车11.02万辆,增长3.7%;农村用电量15.61亿千瓦小时,增长5.2%。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861元,比上年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670元,增长17.2%。
二、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分析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推力
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层面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将制定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人口和经济集聚,培育一批新的大城市群或区域性城市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加快粮食核心区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保障。同时对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各种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必将为河南省现代农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动驻马店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区位优势
驻马店市地处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承东启西,贯南通北,交通发达,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北靠“郑汴洛”城市群200公里,南距武汉城市圈300公里,京广铁路、京珠、大广高速、石武客专和107、106国道纵贯南北,新阳高速横跨东西,上武高速和焦桐高速穿境而过,省道、县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京广铁路大动脉和国道107,106线贯通全境,具有承东启西、南连北展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利于发挥多层经济辐射的功能。交通条件的便利对驻马店市扩大开放度,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竞争优势,争取国家重大项目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资源优势
驻马店市年均降水1000毫米以上,年均日照2208.2小时,年均气温14.9℃,无霜期220多天,全年大于0℃的活动积温平均在5400℃以上,丰富的光照和降雨资源有利于冬小麦、玉米、花生、芝麻、棉花等作物的生长发育。驻马店已查明的野生中药材资源有300余种,大田种植的达50多种;驻马店是全国小杂粮的主产区,所产小杂粮品种繁多,绿豆、豇豆、豌豆、大麦等深受市场欢迎,也是花椒、桃子、山杏、核桃等干鲜果品的重要产区。2010年底全市农村从业人员为480.21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比重约为87%,占全市乡村人口的64.8%。从事种植业的大量劳动力经常处于季节性闲置状态,全市劳动力呈现过剩状况,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吸收劳动力就业,而且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使劳动力资源在低层次劳动力市场有竞争优势。驻马店地处中原,是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创建旱作农业为中心的观光农业、开发农家风 2
情旅游,推动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结合。
(四)政策扶持优势
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是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原崛起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国家加快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对于驻马店市发展现代农业有着显著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国家重点投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农村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医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产品的供给,这有利于驻马店市改善发展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和问题分析
(一)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驻马店市农业基础薄弱,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大,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驻马店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
(二)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驻马店市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农业投入少,难以为农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因资金缺乏,一些农业科研项目、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无法正常进行;一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老化严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严重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虽然驻马店市在农业产业结构上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其结构仍然不合理。2010年驻马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66亿元,而农业产值就占到65.56%。从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虽然“订单农业”,“特色农业”有所发展,但农业生产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大规模经营,造成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商品率低,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弱。
(四)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农业在现代产业链中的弱质性,土地所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特性,在没有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农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追求最大化利润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必然会放慢和减少对农业的投资。近几年,由于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投资的比重仅占20%,80%的农村资金流向了非农产业,农村资金大量流向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资金不足的现象。农业投资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了驻马店市现代农业的推进和发展。
(五)城市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驻马店市现有人口860多万,全市工业化率37.6%,比全省低9.12个百分点,工业对农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全市城镇化率28.63%,比全省低9.04个百分点,城市带动农村能力弱。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把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虽然政府实施了劳动力输转工作,但真正离开农村和农业的比重很小。大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很难从固有的土地上获得更高的效益,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六)科技服务与推广滞后,“现代农民”缺乏
由于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和推广经费严重不足,农村技术服务和推广人员流失严重,留守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多种原因,农业技术服务与服务功能滞后,现代农业所需的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孕育和成长困难。尽管这几年政府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部分劳动力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劳动力素质偏低,缺少现代农业建设技能型人才队伍,直接影响了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无法满足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七)土地流转困难,农户分散经营严重
现代农业要求实现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通过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降低公共成本和外部成本,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推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只有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分工才得以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的效率才会大幅度提高。由于驻马店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他们轻易不会放弃,况且国家不但免除了农业税,而且还给予农民补贴。农村大部分仍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必然带来高成本和高风险,况且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也无法运用全套的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驻马店地处欠发达地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落后,造成了龙头企业数量少、个头小、带动力弱的局面。驻马店市在河南省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农业大市,无论是农业生产规模还是农副产品产量在全省都遥遥领先,而龙头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与农业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农产品绝大部分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形式出售,附加值很低,这也是驻马店市农业生产规模全省前列,而农民收入却处在全省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九)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
近年来驻马店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有较大的发展,但农户参加各种农业合作社的比例不超过30%,不仅影响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的发展。驻马店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大多以中小型企业或机构为主体,或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存在,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削弱了市场竞争力。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政府承办,民间科技力量不足,民间技术推广体 4
系尚没有真正建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驻马店市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五、加快推进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前提下,科学规划,增加财政支持力度,从农村实际出发,着力扶持一批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吸引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通过政府投资和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及早完善驻马店市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驻马店现代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工业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有机构成,实现传统农业改造;二是要增加科技投入,发挥驻马店市的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有重点的攻关主要农业适用技术,力争重大技术的突破,以带动其他相关和衍生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三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和平台。各级政府要强化职能,支持、监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技术员、组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带头人的网络体系,促进科研成果尽快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合作经济
要实现现代农业所需的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势在必行。虽然驻马店市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有了较快进展,但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动土地的流转。首先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广大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参股或出让形式,走土地规模化经营之路。营造土地流转的氛围,对牵头流转的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按流转集中的土地面积对其农田基础设施投入进行适当补助,以鼓励他们承租农民土地,带动农民增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大力发展各种性质的合作经营组织,提高农民适应市场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合作经营,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投资现代农业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去,而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多少、速度快慢又取决于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速度,以及城市化水平。通过城镇体系建设与布局优化,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实现产业结构在空间的优化,带动城乡人口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通过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对进城的农村人 5
口实行一视同仁政策,并相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农民兼业,促进土地要素市场的发展,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把聚集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吸引到城镇,尽量减少农村劳动力过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消极影响。
(五)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不能单纯依靠农产品数量扩张和价格的提高,而必须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特色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驻马店市的农业资源、产业、发展路径等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必须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要走品牌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当地优势特色产品做出规模,把品质创优、品牌叫响,并以此为平台,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投资驻马店农业,加快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六)推进产业化进程,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在实现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后,要建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运行的新机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对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积极通过战略培育、资本运作、品牌战略等各种途径,使企业做大做强,使之发展为带动某一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立足于产业化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加工,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市场+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凝聚产业发展的各类资源,形成自身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七)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即面向农业产业链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服务业。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使辐射面大、成交额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农业现代流通网络的形成,带动金融、信息、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服务的行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的有机衔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而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作为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和接收者,是农业技术市场化的主体,其对农业技术的掌握、市场经济意识、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驻马店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高驻马店市农民的整体素质必须坚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抓好农村的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农村科学技术骨干和带头人;借助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校、文化技术学校、乡镇科普协会、技术培训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农民转化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的“新型农民”。
参考文献:
[1]丁华.新农村背景下农民投入农业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 2009,(1):32-35 [2]吴方卫,杨壬飞.进入开放经济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展望[J].农业经济 2001,(11)[3]吴海峰.加快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3):75-76 [4]仲利娟.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存在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垦 2009,(4):60-61 [5]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J].中国发展观察2007,(2)13-15
作者简介:刘金荣,男,1970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遂平县;现为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
联系方式:河南省驻马店市开源大道9号 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 联系电话:0396-2853660(办)***(手机)E-mail:ljr689@126.com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1B454)的阶段性成果。
邮政编码:463000
第三篇: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现代农业是以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和产业经营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经营方式。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产品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全球竞争中确立湖南农业的重要地位,增强湖南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并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是事关国家农产品安全、经济快速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1湖南现代农业战略定位及其发展思路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于湖南自身的特有优势条件,根据国家总体战略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即“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国家粮仓基地,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战略重点是实施好“六大工程”,即优质稻米产业工程、农产品深加工工程、现代生态安全农业建设工程、农业标准化工程、农业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从湖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着眼于提高五个水平。一是生产规模化水平。相对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来讲,湖南省农业生产单位规模很小,一家一户几亩地,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规模水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除了鼓励土地的有偿转让、推进合理流转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方式来形成规模化生产。二是综合生产力水平。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建设的需要,农业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减少将不可逆转,靠外延扩大生产非常困难,只能走内涵扩大生产的路子,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单位产出率,以确保大宗农产品的稳定增长。这主要是通过两个工程来解决:一个是农业技术推广工程,另一个是设施农业装备工程。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用工业理念抓农业,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狠抓深加工,聚集产业群。要把湖南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出路在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要实施名牌战略,突出发展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注重区域农产品的绿色品牌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农业循环发展水平。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要坚持合理开发资源与循环利用并重,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促进我省农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五是现代服务水平。政府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必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为推进湖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要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上有重大突破,突出抓好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信息与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把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进农业技术服务产业化。
2重点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着力打造湖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1巩固提升传统产业
一是优质稻产业,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7万公顷以上,其中优质稻面积扩大到267万公顷,重点抓好42个粮食生产大县(场)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建设,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二是“双低”油菜产业,要抓住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机遇,加快推进专用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重点建设衡阳盆地和湘西北等优势区域。三是生猪产业,要以提高生猪瘦肉率、商品率和加工率为目标,主攻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治、质量检测、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扩大产品外销。重点建设35个外销生猪基地县和1 000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生猪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
一批年屠宰加工100万头以上生猪的加T企业,并重点布局在107国道沿线优势产区。四是柑橘产业,要以提升果品质量为重点,加快品改步伐,推广先进管理技术。四大产业都必须紧紧依托相应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增强市场竞争力。
2.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一是草食动物产业。开发利用草山草坡和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产业。重点建设湘西南、湘西北、湘中、湘东南等优势产区,形成“南奶、北肉、东西羊”的格局。二是竹木产业。重点抓好洞庭湖区杨树、湘南地区桉树、湘中地区楠竹等速生丰产林基地和浏阳河花木带建设。三是种苗产业,打造世界级杂交水稻良种品牌。四是马铃薯及新能源产业。
2.3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一是特色蔬菜。适当调减大路菜,扩大反季节、无公害、名特优蔬菜特别是外向型蔬菜的生产。重点抓好食用菌、辣椒、黄花菜、香芋等特色蔬菜的规模化基地建设,建设洞庭湖水生蔬菜生产基地、湘西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和湘中、湘南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特色家禽。依托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和加工,培育形成湘黄鸡、东安鸡等一批地方特色家禽品牌,加快发展临武鸭、攸县麻鸭、武冈铜鹅等水禽品种,重点建设环洞庭湖水禽养殖基地。三是特色水产。发挥淡水养殖的优势,突出发展名特优鱼类和珍珠、河蟹、中华鳖、乌龟等特种水产。以洞庭水殖、益华、东江鱼、省水产公司等为龙头,实行规模养殖,扩大加工出口。
2.4建设优质专用农产品基地,形成湖南区域性优势产业带
一是长株潭集约型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农业、出口创汇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二是洞庭湖区的规模化适水农业,重点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形成湖南农产品的集中产区。三是衡阳、永州、郴州、娄底的专业型优势产业。四是怀化、湘西和张家界的资源型特色农业。
2.5加快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努力拓展非农产业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顺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保健品产业、花卉园林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立足湖南各地独有的自然和人文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培育当地主导产品。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特别要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另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区、洞庭湖湿地区、“四水”上游重点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控制性保护和合理开发。
3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推进湖南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3.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继续从兴修道路、改水、改电、改厕、改厨等农民受益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实事人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抓好造林绿化和森林保护,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
3.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切实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重点扶持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加工、运销、代销、生产资料供应、农技推广等服务,积极扶持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农业专家、农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法律法规等社会科学专业人员,为农村创作、出版一批科技普及读物,以适应当前农民对科技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利用创建“专家支农”形式,实现专家与农户、技术与生产的直接对接。要按照市场经济思路,-以经济为纽带,架起专家与农户之间的科技大桥。要构思政府指导,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主导,各个经济利益主体广泛参与的具体操作实施路径,做到交易费用的最大节约。
3.3不断创新新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促进规模经营
在不同生态区域和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土地集约经营试点。发展现代农业,最迫切的就是减少农民,降低农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改造农业的微观基础,以提高农业生产率。目前这种小规模经营,无论装备条件多好或科技水平多高,农民增收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更不可能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各地的有益探索,总结好经验。另一方面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如加快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在现有的各项农业专项补贴基础上,增设农地流转补贴专项资金,对出让土地的农民给予补贴。要培育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市场风险的农业龙头企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生产资料向生产能手和大户的集中,建设好包括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在内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3.4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托农业科研院校,紧紧围绕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积极开展产业化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着力支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二是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带动湖南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三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型现代农业企业。四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公益性机构、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相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五是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加大补贴力度,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5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现代农业的发展,光靠自身的积累是很困难的,必须借助一定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项目投入和招商引资。所以,要尽快形成和完善这种政策扶农、社会助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共建机制。各级有关部门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现代农业的战略作用,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形成关心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浓厚氛围。
黄大金1,陈良凤1,陈烈臣2,刘正清2
(1.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128;2.湖南省农学会,湖南长沙410125)
湖南农业科学2010.1
马桂莲采集;张琴加工;程彬彬编辑上传;江洪涛审核。
第四篇: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及其营销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从1995年广发银行发行首张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开始,中国信用卡市场进入了初步启动阶段,但是却一直发展缓慢。到了2002年9月,尽管银行卡发卡量已达4、69亿张,但真正的信用卡很少。而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越来越快,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并日益受到外资银行的竞争威胁。
信用卡是银行卡产品中回报较高的重要品种。从2001年开始,国内银行开始大举进军信用卡市场,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人民币贷记卡,甚至推出“一卡双币”贷记卡,尤其在2003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截至2010年8月底,我国信用卡发行量已经突破1.9亿张,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在信用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信用卡业务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信用卡有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之分。近几年来,贷记卡也就是持卡人可在发卡银行给予的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信用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发行量不断增大。但是银行面临的信用卡风险也相当的大,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信用卡的使用流程是持卡人消费时签字,然后由特约商户向银行提供签购单,发卡行凭以向特约商户付款,然后发卡行向持卡人发付款通知,持卡人向发卡行归还贷款。由此可见,信用卡业务不同于一般的信贷业务,在发行、使用、结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信用卡风险。而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同时表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危害性大的特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卡作为一种贷款凭证,实质上是一种贷款业务。信用卡的主要利润来自于透支利息收入,即消费信贷创造的收入。由于在个人消费信贷中,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客户的风险度,通常只能通过提供利率来抵补坏账风险,致使信用卡循环贷款的利率居高不下。随着信用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各家银行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信用卡市场上来,为了获得高收益而发行了各种高端信用卡,如各银行纷纷推出了白金卡、钻石卡、无限卡,最高授信额度无上限。可见,信用卡业务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
二、信用卡风险类型与成因
(一)信用卡发卡行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用风险
中国被认为是全球信用卡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外资金融机构几乎都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开办信用卡业务的申请,希望从中国广阔的市场中获得高额回报,而中资商业银行也为了占据这一前景诱人的市场,不惜高额投资投入到信用卡业务上,导致重复建设的现象已经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中蔓延,也由此出现了恶性竞争。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雷同、单一,服务缺乏特色,没有一家具有
明显的竞争优势。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的银行把发卡量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考核信用卡中心的绩效。为了完成发卡任务,各银行出现了街头摆摊的现象,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并推出打折、积分奖励、减免信用卡年费等各项优惠,甚至减少风险评估程序。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将信用卡发卡业务外包或者委托单位集体办卡,包括没有个人收入的在校大学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曾冒用学生信息办理了上万张信用卡,而学生却毫不知情,银行连最基本的办卡需要“本人签字”的程序都省略了。这种重规模、轻质量的盲目竞争,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仅凭客户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发卡,对客户授信没有严格把关的情况,不仅形成了大量的睡眠卡,增加了发卡行的发行成本,而且带来了非常高的风险,使得过度消费、套现经商,无力还款等高风险事件经常发生。
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客户(信用卡持卡人)特征和行为来甄别客户的资信状况,因此银行将向客户索取足以补偿所有贷款平均风险的费用。同时,通过要求客户出具职业收入证明或财产证明、设置最低消费次数等方式来规避风险,使得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不愿意支付比应当支付的价格高的利息,而资信状况不良、没有能力还款或并不打算还款的借款人来说,利率高低无关紧要。换句话说,无论利率高低,他们借贷需求不变,利率对于不守信甚至是恶意的借款人没有任何影响,所以高利率对于良性贷款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这使得信用卡的发卡对象有向无稳定工作收入、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也就加大了信用卡的信用风险,韩国和香港就曾出现信用卡市场拖欠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从此可见,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比较落后,社会征信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真空,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以从持卡人角度来讲,银行为减少恶意透支现象,有必要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卡风险。
此外,过度授信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普遍现象。由于银行在技术上缺少对信用卡申请人在同一银行或不同银行间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的监控、监测手段造成同一或不同商业银行的多家分支机构分别为一个信用卡申请人提供透支额度,形成过度授信,导致授信风险。有的银行提供授信额度是客户每月刷卡开支的8倍,甚至高达20万,这将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本储备和风险敞口,给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很难实现预期占领信用卡市场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的。尤其是宏观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信用卡的呆坏账率往往将会出现明显的上升。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应保持谨慎态度,防止恶性竞争,充分考虑这项业务的成本和风险,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扩大信用卡市场占有率。
(二)发卡行内部操作风险也是信用卡风险之一
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也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尤其是一些发卡行业务人员违法违规操作,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和客户的资金损失。这是由于发卡银行内部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而业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容易出现违规和违法操作行为。发卡银行应该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有效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
水平和维护发卡行权利的能力,同时加大对从业人员违规操作的打击力度。
(三)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
这种交易风险主要表现: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通过虚假消费刷卡,为信用卡用户提供现金,并收取手续费,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少数特约商户及其经办人员通过伪造持卡人签单的方式诈骗发卡银行的资金,给发卡行和持卡人带来了损失;还有受卡人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例如收银员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支付名单、身份证件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应支付的信用卡,造成了经济损失。
(四)持卡人个人风险
主要表现为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用卡丢失后不及时挂失;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丢失后很容易被破译或被熟悉的人掌握等。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取款的情形占到信用卡诈骗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有待加强。
三、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信用卡风险
针对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而引发的风险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特点,银行应该衡量利润和风险的平衡,确实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在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利润的稳定增长。
(一)强化发卡行的内部风险控制
第一,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的关系,要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收益最大化,而不能仅仅靠规模取胜,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将风险控制在零水平,应该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第二,发卡行应该严把发卡关,严格审批权限和操作流程。在信用卡申请受理环节要全面落实亲访亲核要求,必须做到“三亲见”,即“亲见本人、亲见身份证件原件、亲见签名”,并做好对申请人的身份核查工作;不得将信用卡发卡营销业务外包;对于单位团体办卡要按照规定加强单位准入资格审核,在其员工自愿同意办卡的前提下,统一收集申请表及证明材料,不得在未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情况下与单位合作自行为员工办卡。第三,加强信用卡授信额度的管理。要合理核定持卡人的信用额度,防止出现超额授信;并积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第四,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个人征信系统主要保存个人的银行借款、担保、信用卡等信用状况。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于2004年正式运行,但是纳入信息范围窄,信息资源无法在各银行间共享,造成各银行对同一客户的资信重复调查以及调查的局限性和不安全性,也导致出现银行多头授信的现象。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多种征信渠道,完善征信内容,实时联网运行,满足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需求。
(二)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首先,要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审查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及其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根据其性质、经营状况评估其风险水平,设置合适的风险控制参数。其次,要强化对特约商户的日常培训,加强对特约商户的日常监督管理,使特约商户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同时,对特约商户的异常交易要实时监管以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三)加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提高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信用卡发卡量的增加,信用卡犯罪行为也越来越多,给银行和持卡人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银行应当重视对持卡人信用卡安全使用的知识的普及,不仅要宣传信用卡安全用卡的方法,还要让持卡人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并掌握相应的识别方法和防范手段,提高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正处在信用卡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信用卡的发行速度非常快,但是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而风险管理的有效成果依赖于国家、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国之根基”。农业一直是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主线,近几年,随着国家在农业建设方面惠农、利农政策的不断推出,各项先进生产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粮食连年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广大农民的生活稳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一切的变化,再次证明发展现代农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对我们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我县现在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
截至现在,我县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我县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
二、当前我县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县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县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县委政府“十二五”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各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县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
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六)农业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土地流转渠道不畅。
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淡薄,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今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的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七)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业链延伸不长
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完整产业链系统没有建立,产品流通领域也缺乏完善的物流系统。
三、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加强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
各级领导应该充分重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把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协调全县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制定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应该抓紧组织农业各相关部门充分调研全县的农业发展的现状,借鉴现代农业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在此基础
上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有序、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农业科技发展投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推进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标准、打牢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进农业招商,以招商为载体,紧盯大型龙头企业,主动对接,力争在引进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准确把握国家新的投资重点,完善项目储备,进一步加快跑省跑部力度,争取更多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性的项目落户我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扶持一批前景好、市场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其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提高其辐射带动力。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出台并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网络服务平台,创建农产品产加销和信息化服务新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着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乡镇站、区域站建设,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大力推行农技人员联合作经济组织,联企业、联基地、联专业大户制度。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和植保专业化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化水平。加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科学生产和就业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