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1:5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业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结合我国建筑业的现状,提出了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WTO 中国建筑业 发展对策

Abstract:After China's entry into WTO,its contract building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extensive developmentspace and stronger market competition.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contract building enterprises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building industry.Key words:WTO;China's building industry;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2001 年12月 10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成员国。加入WTO,将使我国建筑业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对我国建筑承包企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客观地说,中国建筑业对国际建筑业的通用规则、行业惯例知之不多,研究不透,这对于中国建筑承包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很不利的。而且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百分比为3.11%~6.84%,因此加入WTO后,如何发展中国建筑承包业已成为当务之急。WTO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

1.1面临的挑战我国承诺加入WTO后 3年内允许外商开始成立合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能承揽一些特殊工程,加入WTO后 5年内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从而国内建设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外商凭借在融资能力、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的优势,将使我国建筑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不尽快进行结构调整,转变经营机制,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将很难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

1.2 建筑法律法规、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存在差异我国现行的建筑业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同行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入世后,我们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增强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公开办事程序,调整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体系和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使之与WTO的规定相适应,促进国内建筑企业的发展。

1.3面临的机遇加入WTO后,我国将自动享有所有缔约国之间的最惠国待遇。随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逐步融合,我国的建筑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向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和劳务市场进军的机会。

2国内与国外承包商的竞争力比较

入世后,我国建筑企业(国外称承包商)与外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这种竞争归根结蒂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起决定性的作用。从国际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来看,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力是相当脆弱的。根据2001年《工程新闻记录》的有关资料表明,全球最大的几家承包商的国外营业额部分都几百倍于我国最大几家的相应部分,远远地超过了我国上榜公司海外营业的总和。并且2001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仅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6%,在亚洲市场的份额总和也只为17.5%,还未真正涉足市场容量巨大的欧美市场(占国际市场的47.4%)。从表1中的数据看出,我国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已是事实,倘若加入WTO后这样的情况依然得不到改善,我国的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的核心问题是竞争力不强。国外承包商的优势反映在其承包特点上,主要表现在:①具有咨询、设计、设备材料采购、项目实施管理、开车指导、售后

服务等综合功能和建设项目总承包能力,业务涵盖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②组织管理机构科学、精干、高效,采用国际先进模式,对项目实施科学管理;③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或以金融机构为后盾;④跨行业、跨国经营,产权结构多样化,营销等策略全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项目管理科学化,低层作业本地化;⑤采用EPC、BOT等国际通行的经营模式拓展业务;⑥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信息论为基础,采用信息技术矩阵式项目管理结构,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动态、量化和进度/费用综合管理和控制;⑦有国际范围的销售网和采购网;⑧拥有专利技术,能反映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方面恰好是我国的弱点。

3中国建筑承包企业入世发展对策

3.1优化组织结构并形成规模经济

(1)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来看,建筑业产业组织的有效态势应是一种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以大型企业为核心,大型企业与众多中小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分层竞争的企业组织结构。这也是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因此,加入WTO后,建筑企业应朝着总承包方向发展,以管理、技术、资金、知识为经营基础,为业主提供整体综合服务。顺应这种趋势,应扶持和组建一些大型总承包企业,重新进行资质定位。2003年建设部也下达了文件,为企业指明了方向。中小型建筑企业应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做专做精,从而形成了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重构工程总承包、施工承包、分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大梯度塔式结构形态。

(2)规模经营战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建筑产业大军(建筑业劳动力占世界的25%),但企业规模太小,因此应通过企业的兼并、合作、收购、联合、联营等形式,造就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工程承包集团。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是资金、人才和技术的集中和重组。如今一些大型建筑企业通过不断地分离改制重组,然后与具有一定资质的设计单位,金融机构,材料设备供应企业,以及与自己形成互补竞争力的建筑业企业(包括国外承包商)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国际竞争。承包企业承接到项目后,再通过竞标把项目分包给各专业承包商,自己从事承包管理工作。当前集中、重组的形式主要有:(1)合并企业。例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的重组(SEI)。1999 年7 月14日,经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批准,原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北京设计院、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石化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洛阳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兰州设计院和中国石化集团勘察设计院等6个单位进行战略性重组。重组后的基本模式,以设计为主体进行EPC或 EPCC工 程总承包。(2)银企合作。如2001年 10月 30日,中建总公司将从中国农行得到60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这60亿的授信额度为中建总公司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3)联营承包。联营承包是国际承建商进入新地区市场或工业市场时经常采取的运作模式。如中国港湾建设总公司就有成功的实例。以联营承包形式和香港承包商承包了地铁公司香港东区/篮田隧道及地盘基础建设工程(合同金额6.8亿港元)。因此可见合并重组、合作、联营都是为工程承包管理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工程承包管理模式发扬光大。

3.2培养复合型人才国际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建筑承包业需一大批能够适应WTO,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工程、管理、经济、金融、法律和商贸,还要求有较好的外语水平,熟悉电脑运算和操作。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我们唯有正确面对,从长远利益着想,重视人才培养工作。

(1)积极利用高校的丰富资源,加设相应专业,扩大本科、研究生的招收量或在高校在校生中挑选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后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快速培养人才。

(2)重视培训。这是目前我国培养总承包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毕业,拥有基础与专业知识,并不能说就是人才,因此要摈弃对学历的误解。象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它不在乎

一个人的毕业学校,家庭关系以及来于哪个国家,重视的是他在工作中的实干能力。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下放到基层,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管理才华,另外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机制,使人才具有跨专业知识,又有谈判索赔、编标投标和其他组织能力。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应多邀请国际工程专家到我国讲学或采用交流交换机制以互利互惠为前提,与国际上有关企业或机构建立人才交流与培训渠道,使我们获得先进的承包商集成系统的管理方法、经济手段、技术、技巧等。并且我们还可以引进国外人才。象梦龙科技项目管理培训中心、北京启亚卓越管理顾问公司、国家外专局都是应WTO 产生的国内培训机构。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人才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他的潜能,为企业为国家作贡献。那么,在分配上积极探索有利于稳定人才,促进人力资源进步的制度,从而留住人才,使人才结构合理化,高素质化,最终满足国际工程承包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3.3重视科技创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企业的内部应建立起一套高科技管理机制,在硬件上能够承接各种高、大、难、新工程,在软件上能着眼未来,加大新技术开发、知识更新等方面的工作。据1998年对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日本的大成建设、美国的福陆丹尼尔的比较研究发现,这三家大型企业虽然营业规模相差不远,但中建的人均营业额所表示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两家相比差距较大,表示效益的利润以及人均利润也不可比拟,究其原因,效益之差主要出自承包工程的规模和技术难度。由此追溯到我国的承包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据有关分析,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仅占销售额的0.3%~0.5%。3/4以上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并且制度上尚未形成良性创新机制,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9%左右,有的超过10%,一般企业也达3%。因此承包企业科技创新一要引进科技人才;二要自己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三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好互利互惠关系,使资源共享,有效解决科技创新难题,提高我国承包商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

3.4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筑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竞争力的一种全新的手段。计算机的运用对工程报价的准确度、标书的质量、整体的工作效率、项目进度及成本控制影响较大,这是市场竞争必须面对的现实。如承包商投标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时间不足,此时使用计算机报价速度快,时间省,标书一拿来,全部输入计算机,程序一调结果就出来,并且设计多个方案,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的。同时注意软件开发,使之适应企业的运作管理,把计算机在报价、调价、索赔、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包括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建立数据库、绘制图表和报价程序等,同时注意形成自己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建筑企业建立信息渠道,掌握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与市场来源较多的政府外贸部门、上级部门、国际知名企业等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通过他们广揽工程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变革,使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加速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化,实现对项目工点的零距离管理,增强企业管理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因此承包企业经营管理因计算机的使用而改变,业务处理方式努力向计算机化靠拢,最终实现规范化。

3.5工程计价改革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建立的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承包商投标报价时,采用工程清单报价法。目前我国一些工程项目虽然采用了此方法,但大部分仍是将工程直接费,间接费分别计取。这种方法不直观也不适用,与实际情况差距大。例如在鲁布革水电站引水工程国际投标时,标底是我国做的,但大成建设公司以低于标底43%的报价中标,并且完成后还有赢利。因此必须采取改革措施。

(1)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理顺工程成本的费用构成。废止按预算定额进行报价及结算的做法,由承包商按自身能力、管理水平、市场材料、设备、劳动力价格自主报价,承担风险。

(2)鼓励和扶持建立承担无限责任的造价咨询机构。①要建立承担无限责任的造价咨询机构,则应提高咨询酬金,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的设计、咨询、监理等单位,承担的都是有限责任,即最高赔偿额为扣除税金后的全部酬金,其原因就是国家规定的酬金过低,且在实际运作中还会更低于国家标准,客观上造成了咨询机构无力承担无限责任的状况。基于这个原因,也使得造价咨询机构不可能提供优质服务,对咨询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极为不利。②引入投保专业责任风险,一方面增加承担无限责任的咨询机构的信誉,另一方面对咨询机构本身也是一个控制和约束。

(3)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培养合格造价咨询人才。①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培训,学习国外咨询业的先进经验,尽快适应新形势。②在高等教育中设立工程造价专业,改变现在附属在其他专业中只作为一门预算课程的状况。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造价工程师执业制度,建立严格的考试、执业和注册制度。

3.6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承包方能否提供全部或部分建设资金越来越成为决定能否中标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银行资本同产业资本长期分离,故资金短缺且融资能力差成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提高承包商融资能力,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企业资本金,通过债转股,发行股票等方式,补充企业资金,还可以与外国大公司合资。组建有活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融资能力。②银企合作。采取银行与国际承包商相互参股,资产置换,互派董事,银行自己牵头组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集团或大型对外承包企业创办自己的银行等方式,推行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或者与银行合作增大出口信贷量。③对于大型项目,通过国家政策倾斜,由国家政策性银行牵头进行项目海外融资试点。

3.7全面推行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好坏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合同各方创造多方面效益的关键。为了管理好合同,应采取以下措施:①认真学习国际惯例中的FIDIC合同文件和有关国际合同范本,通过网络下载有关文件及应用实例,聘请国内外国 际工程专家讲学,传授经验。②信守合同,讲究信誉,严格执行合同。③合同的管理贯穿工程建设始终,要对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合同的技术文件和其他附件及会议纪要、备忘录等构成的合同整体进行分析,对合同中出现模棱两可、遗漏、含糊的现象,监督合同人员要及时发现,及时汇报,超前防范,避免违约。④签订合同掌握技巧,争取对承包商有利,强化索赔意识,据理力争,减少工程风险,避免损失,力争获得较理想的效益。需要指出的是,仅有工程承包企业改革和采取有效对策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上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扶持。国内建筑市场的完善,将会使中国建筑承包业蒸蒸日上,适应WTO的原则和规定,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倪书洪.涉外工程管理(第1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1.

[2]王孟钧,杨承懋.WTO与中国建筑业(第1版)[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5.

[3]田威.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申月红.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J].建筑经济,2003(3):5.

[5]建设部.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J].建筑经济,2003(3):8.

[6]施红俊,雷鸿君,金维兴.大型建筑企业SVL组织模式构思[J].建筑经济,2003(3):28-29.

[7]李启明,杨杰,余健.2001 年度国际市场最大225家承包商和200家设计公司市场分析

[J].建筑经济,2003(3):19-20.

第二篇: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模版]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逐渐为公众重视。为缓解或解决这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公益广告应运而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公益广告不仅仅是帮助公众认知社会问题,也是政府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为更好发展公益广告,解决公益广告在我国发展不平衡性,特从公益广告的特点进行阐述,政府企业联手合作,探求新的方式,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创新局面获得双赢。

1公益广告的概述

1.1公益广告的定义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的广告形式,是面向社会大众,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非商业性广告。

公益广告的目标人群是所有社会关系内的人,公益广告是影响范围最为广泛的广告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广告内容思想性较高,主要是呼吁人们关注共同的问题,并敦促人们在社会行为中遵守社会准则,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风尚。无论是在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公益广告的创作要求都不低于商业广告,有时甚至更高。从创作动机上看,公益广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是出于唤醒公众注意某些社会性问题,根据某些社会公益性主题来创作的。

1.2公益广告的产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为追求经济利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后果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及社会公益意识的淡化,出现道德滑坡,引发生存环境危机和公共意识危机,现代意义的公益广告应运而生。20 世纪40 年代公益广告首次出现于美国,目的是增进一般公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日本的广告机构成立于1971年,由企业作主导,重点从关注民生、回馈社会出发,诉求主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研究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贵阳电视台于1986年首次播出了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公益广告;1987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在黄金时间开辟《广而告之》栏目专门播放公益广告,这种由政府主导、被称为“公益广告”的广告开始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而后,各种类型的公益广告开始在电视、广播、平面媒体中广泛传播。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的现状

公益广告在我国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也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繁荣的过程,一些耳熟能详的公益广告至今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公益广告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广告形式,自有它不可估量的特殊的社会价值,它发挥着规范社会行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可是,近几年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愿做就做应付差使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媒体在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发中也不够自觉,表现得随意、分散。有硬性任务时,媒体为完成任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发布一定量的主题公益广告;没有任务时就可发可不发,或是有时段和版面空闲时用来填充。

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企业尚未从再分配体制下完全脱离出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很多企业对公益广告的认识远远落后于对商业广告的认识,有些企业只有在市场行销受到挫折以后,才会想到用公益广告来装门面。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和将公益广告视为企业的调节品的想法影响了公益广告的发展。

最后, 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 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广告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 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 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所以, 不被重视和缺乏健全的公益广告运作机制, 是我国公益广告事业发展的现状。

2.2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得比较快 但尚处在初级阶段 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停留在低层次 低水平的层面上 现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 发展过程不均衡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 同时 由于公益广告的制作需要大规模资金投入 人力物力消耗比较大 但是却没有诱人的利润 所以对于大多数广告公司来说 他们并不愿意制作此类广告 就目前情况而言 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益广告创意水平不高。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创意水平上也明显落后于我国的商业广告。公益广告对创意水平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唯有如此,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目前,国内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甚至没有创意,主要是没有摆脱说教的立场 教育人的口吻,把公益广告图解化、套语口号化,使得公益广告退回到一般宣传的层次上,其沟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忽视了公益广告的指导哲学。

二、企业公益意识不强。时至今日,我们许多企业家仍认为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没有认识到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背景中剥离开来而单独运作,没有意识到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缺乏,对企业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缺乏。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商品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密合度更高,市场发育趋向成熟,企业行为和企业竞争将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展开,企业的规模经营集团化趋势更为明显,企业的竞争已从资源竞争、人才竞争、信息竞争、发展到企业的整体性竞争、企业形象竞争。一个企业能够服务于公众利益,认真塑造自己的社会公益形象,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 求得社会的认同和好感,和社会产生共鸣,那么它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社会和消费者的好感,立于不败之地。

三、公益广告创作题材单一。由于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要素认识不全面再加上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公益广告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从公益广告创作题材看,普遍存在着城市题材多,农村题材少、儿童题材多、老人题材少、法规性宣传多、道德规范题材少等问题。

四、公益广告发布形式不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形成了一个密布全国的大网络。截至目前,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已达90%,中央和地方有数不胜数的日报、晚报、周报、专业报及各类杂志。可移动的载体如公交车、火车、出租车、轮船、飞机等以及近年迅猛发展的电子网络系统,星罗棋布的各类广告发布媒体已经组成了一个有机网。但是综观各类发布媒体,好像公益广告只偏爱电视、报纸、路牌次之,其他媒体几乎与公益广告无缘。公益广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发布较多,中小城市发布量较小,在县乡镇几乎觅不到公益广告的身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也削弱了公益广告在受众中的导向作用。

五、公益广告资金保障不足。目前,我国公益广告与广告营业总额大幅增长的态势极不相符。与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相比,公益广告的比重太低。而国外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占社会广告总数的10%以上。我国公益广告缺乏良性的资金保障体系,良性的公益广告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公益广告作为公益事业,必然需要资金保障其运行。而且和传统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制作更复杂,收益更少的特点使其在资金运作上有更大的风险性,更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广告公司的“义举”或少数企业的短期投入,缺乏长期、良性的资金来源体系。企业作为最大的广告主,并未能从长远利益角度认识公益广告的效应,从而无法长期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对策

一、应更加关注农村,关注民生公益广告应直面民生,如医疗卫生、防火防电、公民教育、交通安全等,要向农村和边缘地区倾斜,积极反映群众关心的问题。譬如

“希望工程”让更多的人大体了解了农村的教育现状。目前,公益广告应多关注公民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教育和医疗卫生问题。

二、应求创意重情感,提高公益广告的情感魅力。公益广告应始终坚持思想性原则、情感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首先,公益广告推销的是观念,思想性原则是第一要旨,这就要求公益广告的品位要高雅,就是说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融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其次,公益广告应避免与商业广告雷同,要以超脱、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在“情”字上做文章。再次,电视公益广告的艺术美存在于运动和空间中,它以流动的画面和声音为载体,用光、影、声、色等作为表现美的元素。最后,由于公益广告是推行某种思想或观念,因此不会立刻见效,故必须持续进行。加强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迎合意识。公益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能在情感诉求上与受众沟通、交流,产生共鸣。广告创意一定要考虑受众的情感需求,不能忽视情感迎合对于广告在理解和认识方面的作用;要冲破功能性解说的藩篱,关注人的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焕发改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只有这样,公益广告释放的信息才能可视、可读、可感。

公益广告要提高创意水平。如何让公众感到有趣、好奇、轻松、耐看,从而巧地使公众发自内心地接受,是公益广告制作者的首要课题。公益广告的创意,用幽默也好,亲情也罢,都要把人性表达出来。因此,在公益广告的创作中应始终保持一种朴素的感情,把质朴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中去。创意应来源于生活,只有用心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在生活中保持对事物的敏感和较强的聚焦意识,才能挖掘出深刻的东西。

三、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强对公益广告的组织和管理,颁布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使公益广告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不少有关公益广告的法律法规。如1995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媒体必须做一定数量的公益广告。在资金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此外,我们要积极推动公益广告的理论研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整体创作水平,提高公众的公益意识,为公益广告事业创造一个发展的良好环境,相信公益广告的前景是乐观的。

四、转变企业营销观念,扩大公益广告主体,加大公益广告投入。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公益广告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出资做公益广告。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一员,有义务为公益广告投入资金。现代营销已经从传统营销转化为整合营销,树立起社会营销的思想观念对于企业尤为重要。企业不但要满足目标客户群的要求,还要考虑维护广大消费者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这人,以长远的目光树立自身的企业形象,最终获益的还是企业自身。企业积极投身公益广告事业,不仅扩大公益广告的主体,而且为我国公益广告争取更多资金,企业和公益广告两者各得所需,相得益彰。

第三篇: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食品安全是目前全国上下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出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今后食品安全监管中应该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检测体系、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等一系列应对措施; 从而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使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质量管理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Food Safety in China

Food Science&Engineering,No.1Abstract:There are the hot issues about food safety causing attention of nation.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generating reasons infood safety of China are discussed.Therefore,there are some suggestions of putting forward that future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food safety legal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od safety regulatory system of the unified coordination and responsibilities clear should be set up and improve; perfecting ou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inspec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food safety standard system;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equipment;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detection and a series of respons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food safety in our country,to make people eating rest assured food.Key words:Food safety;Present situation;quality management;

0 引言

在我国食物供给体系和食品工业体系形成、建设过程中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监督检验部门等均注重了对食品质量的控制,其中包括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我国的食品卫生整体质量有了相应的提高,在保障人民生活和卫生健康需要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这是我们长期工作努力的结果。国家自九十年代初起相继颁布了《食品卫生法》等有关保障食品卫生质量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规定和管理办法,比如,《粮食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生产管理办法》等。各地政府为贯彻执行相关法规也发布了一些实施办法。在实际食品生产和市场流通中,这些法规、条例和办法的实施起到了相当程度的对食品质量的规范和保障作用。

虽然我国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我国的食品生产和供给中还存在着食品制成品的合格率不高,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患没有得到控制,一些中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工艺和设备落后、技术水平较低,检验手段不齐,法律意识不够,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规、条例、标准的自觉性和力度不够,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队伍

力量与所担负的工作量相比还很不足,执法水平还需提高等情况。这些问题在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导致了我国目前食品不安全状况的存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

1.1 食品添加剂不符合标准规定。发酵性食品违规添加防腐剂苯甲酸的情况较多,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1.2 成分含量不符合要求。少数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掺入大量的代用品,经过极为简单的加工、调味、膨化等工艺过程配制而成,危害极大。

1.3 卫生指标不合格。在有些食品中,绝大多数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不合格,严重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1.4 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

1.5 水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比较严重。保藏、运输、保鲜过程控制不严,造成新鲜度指标不合格,经营者往往使用重金属超标的营养液来保证新鲜度。另外,由于近年来海水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镉”超标是环境污染带来的结果[1-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主要原因

2.1 食品生产经营者过度竞争。食品生产一般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低技术产品的背后,是劳动密集型优势。生产能力过剩使价格成为食品的主要竞争要素,价格的相互压低导致了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巨大的竞争压力使生产者、销售者不惜挺而走险,以造假、售假追求利润。

2.2 政府监管问题严重。部分政府监管部门权力寻租现象严重。作为管制性行业,食品生产经营的行政审批手续较严,这成为一些部门寻租的筹码,一些部门热衷于建立实验室,名为加强监管,实际是为了有偿服务;还有的部门以罚代管,追逐小集体利益,放纵违法行为。从部门利益出发的管理,难免会变质,使食品安全监管目标难以实现。

2.3 消费者协会缺乏独立性。我国从1985 年开始建立消费者协会组织,挂靠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下,这种体制使消协在初期可以借助行政力量,迅速成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它也阻碍了消协作为民间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难以发挥独立的社会监督作用。

2.4 中介机构发育不良。食品的生产、销售乃至消费的知识越来越复杂,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的终端受众,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鉴别食品的安全性,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中介机构的专业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安全消费。我国建国后长达30余年的计划体制,使政府成为包办一切、包管一切的全能型政府,社会的自治能力完全退化,其表现就是中介机构的全面消失。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局面得到根本改变,但依然不能满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需求[4-6]。食品安全发展的对策

3.1 应全面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提高全民安全消费意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建立用科学的营养知识引导消费和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合理协调。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营养知识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居民的营养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方向,提高全民科学、合理膳食的自觉性,把营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

3.2 加强法制建设.保护食物资源环境

保护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步改善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型等食物生产技术,缓解耕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强化食物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加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治污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食物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并逐步增加其市场供给。积极稳妥地发展高质量、高效能的保健食品,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加强对食物种植、养殖阶段农药、兽药的管理,完善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7]。

3.3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权责明晰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我国大量的食品安全事故是恶性的造假,是人为故意的,所以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法律监管体系。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分10章104条,分别为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明确了分工,参与者更多,包括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等[8]。

3.4 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按《食品安全法》规定,地方政府要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负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承担起当地的食品安全责任,在以往出台的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中未曾明确。在该法相关的条文中还规定,地方政府要对本辖区内出现的食品安全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否则要承担失职责任。

3.5 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改善检测设备,提高检测能力[9,10]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技术含量低、不统一、不完善。据统计,我国共有食品标准约3500 项,其中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标准约2600项,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食品监督管理标准体系,但这些标准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原因在于:①标准分散于多个部门,使食品安全标准既有交叉重复,又有空白;②标准不配套,不仅表现在标准个体之间,更表现在从生产到流通过程中;③标准技术含量低,特别是与国际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加大我国食品检测机构建设资金的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积极提高检测能力,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要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重点在关键检测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为食品生产的全程监控提供快速、准确、全面的检测数据。

3.6 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以及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同时,国家对食品安全检测检验的研究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特别是对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并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开展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对食品安全一系列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兰兰.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思考[J].理论视野.2010,6.[2] 曾献东,罗双双,张晓敏.食品安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方观察.2009,11.[3] 汤云,朱云松.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7.[4] 王卫东.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做好食品安全工作[J].黑河学刊.2011,8.[5] 谢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24.[6] 张芳.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修正[J].东方法学.2009,2.[7]谢敏,于永达.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1):39—45.

[8]王选平.论食品安全危害性与卫生监督[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2):141—144.

[9]石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7,16(24):9一10.

[10]程建国.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4):16-17.

第四篇: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的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的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的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的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的农业、依靠新型农民发展的农业,突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势互补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突破了传统农业弱质产业、效率低下、农民贫困的局限性,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必要性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国际上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综合衡量一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还有较大差距。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来看,一方面,2006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11.9%;美国只有1.3%,日本为1.7%,韩国为3.2%,巴西为5.1%,印度为17.5%,全世界平均只有3.4%

2、从农业劳动生产率来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0.3公顷;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耕种的耕地面积为63.7公顷,是中国的200多倍。从农业土地生产率来看,以主要粮食作物为例,除小麦外,中国的水稻、玉米、大豆等单位面积产量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3、从农业资源利用率看,2005年中国平均每千公顷耕地上化肥施用量为341吨,墨西哥只有69t,印度129吨,巴西137吨,日本270吨,美国110吨,澳大利亚仅44.8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是与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都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必须急起直追,加快发展步伐。

(二)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走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都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大规模转移农民为基本特征的。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在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性,又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必然性: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将长期成为农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维护粮食安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各种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2、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现有耕地仅1.22亿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 公顷,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以每年93.33万公顷的速度锐减,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2亿公顷耕地,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3、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基数巨大,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的空间有限,必须坚持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4、我国农民科技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服务体系建设。

5、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条件相对落后,必须坚持走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

二、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承包制,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小平同志预言的中国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方针,也为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改革发展第二个飞跃指明了道路。

(一)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所谓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就是指要从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大技术、大市场、大农业的广阔视角,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用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为农业提供基础性保障。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要着重在四个方面强化现代农业科技进步措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一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农机具推广运用。要在重要的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一些大众农产品主产区积极推广农机具。四要加强科学使用化学投入品

(三)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到2020年前,要突出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即“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大建设。在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许多高等农业院校的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等专业办学规模严重萎缩。据统计,2006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传统农学专业招生规模与1986年相比,缩小了80%以上。建议国家参照大学生当“村官”的模式,为广大农村培养和输送大批农业技术服务人才,这是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必须高度重视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第五篇:我国信用卡发展现状及其营销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

从1995年广发银行发行首张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开始,中国信用卡市场进入了初步启动阶段,但是却一直发展缓慢。到了2002年9月,尽管银行卡发卡量已达4、69亿张,但真正的信用卡很少。而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越来越快,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并日益受到外资银行的竞争威胁。

信用卡是银行卡产品中回报较高的重要品种。从2001年开始,国内银行开始大举进军信用卡市场,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人民币贷记卡,甚至推出“一卡双币”贷记卡,尤其在2003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出现了井喷式发展。截至2010年8月底,我国信用卡发行量已经突破1.9亿张,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在信用卡飞速发展的同时,其风险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一、信用卡业务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

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向个人和单位发行的,凭以向特约单位购物、消费和向银行存取现金,具有消费信用的特制载体卡片。信用卡有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之分。近几年来,贷记卡也就是持卡人可在发卡银行给予的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信用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发行量不断增大。但是银行面临的信用卡风险也相当的大,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信用卡的使用流程是持卡人消费时签字,然后由特约商户向银行提供签购单,发卡行凭以向特约商户付款,然后发卡行向持卡人发付款通知,持卡人向发卡行归还贷款。由此可见,信用卡业务不同于一般的信贷业务,在发行、使用、结算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信用卡风险。而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同时表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危害性大的特点。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用卡作为一种贷款凭证,实质上是一种贷款业务。信用卡的主要利润来自于透支利息收入,即消费信贷创造的收入。由于在个人消费信贷中,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准确判断客户的风险度,通常只能通过提供利率来抵补坏账风险,致使信用卡循环贷款的利率居高不下。随着信用卡市场国际化的发展,各家银行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信用卡市场上来,为了获得高收益而发行了各种高端信用卡,如各银行纷纷推出了白金卡、钻石卡、无限卡,最高授信额度无上限。可见,信用卡业务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

二、信用卡风险类型与成因

(一)信用卡发卡行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用风险

中国被认为是全球信用卡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外资金融机构几乎都向中国人民银行递交了开办信用卡业务的申请,希望从中国广阔的市场中获得高额回报,而中资商业银行也为了占据这一前景诱人的市场,不惜高额投资投入到信用卡业务上,导致重复建设的现象已经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中蔓延,也由此出现了恶性竞争。各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雷同、单一,服务缺乏特色,没有一家具有

明显的竞争优势。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的银行把发卡量作为一个硬性指标来考核信用卡中心的绩效。为了完成发卡任务,各银行出现了街头摆摊的现象,随时随地向人们提供并推出打折、积分奖励、减免信用卡年费等各项优惠,甚至减少风险评估程序。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将信用卡发卡业务外包或者委托单位集体办卡,包括没有个人收入的在校大学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曾冒用学生信息办理了上万张信用卡,而学生却毫不知情,银行连最基本的办卡需要“本人签字”的程序都省略了。这种重规模、轻质量的盲目竞争,对申请人状况审查不严或者降低门槛,仅凭客户身份证复印件即可发卡,对客户授信没有严格把关的情况,不仅形成了大量的睡眠卡,增加了发卡行的发行成本,而且带来了非常高的风险,使得过度消费、套现经商,无力还款等高风险事件经常发生。

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很容易产生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在信贷市场上,由于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客户(信用卡持卡人)特征和行为来甄别客户的资信状况,因此银行将向客户索取足以补偿所有贷款平均风险的费用。同时,通过要求客户出具职业收入证明或财产证明、设置最低消费次数等方式来规避风险,使得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不愿意支付比应当支付的价格高的利息,而资信状况不良、没有能力还款或并不打算还款的借款人来说,利率高低无关紧要。换句话说,无论利率高低,他们借贷需求不变,利率对于不守信甚至是恶意的借款人没有任何影响,所以高利率对于良性贷款需求产生了“挤出效应”,这使得信用卡的发卡对象有向无稳定工作收入、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也就加大了信用卡的信用风险,韩国和香港就曾出现信用卡市场拖欠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从此可见,我国中资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比较落后,社会征信体系正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真空,导致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所以从持卡人角度来讲,银行为减少恶意透支现象,有必要尽快完善个人信用体系,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卡风险。

此外,过度授信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普遍现象。由于银行在技术上缺少对信用卡申请人在同一银行或不同银行间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的监控、监测手段造成同一或不同商业银行的多家分支机构分别为一个信用卡申请人提供透支额度,形成过度授信,导致授信风险。有的银行提供授信额度是客户每月刷卡开支的8倍,甚至高达20万,这将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本储备和风险敞口,给业务管理效率的提高增加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很难实现预期占领信用卡市场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目的。尤其是宏观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信用卡的呆坏账率往往将会出现明显的上升。正是出于以上考虑,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于信用卡业务应保持谨慎态度,防止恶性竞争,充分考虑这项业务的成本和风险,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扩大信用卡市场占有率。

(二)发卡行内部操作风险也是信用卡风险之一

发卡行自身操作上的漏洞也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尤其是一些发卡行业务人员违法违规操作,利用职务之便,与不法分子勾结,串通作案,引起发卡行和客户的资金损失。这是由于发卡银行内部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健全,而业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容易出现违规和违法操作行为。发卡银行应该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有效促进发卡行业务人员依法经营,防止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提高发卡行从业人员的业务

水平和维护发卡行权利的能力,同时加大对从业人员违规操作的打击力度。

(三)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

这种交易风险主要表现: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通过虚假消费刷卡,为信用卡用户提供现金,并收取手续费,为犯罪目的的实现提供了渠道,引发交易风险;少数特约商户及其经办人员通过伪造持卡人签单的方式诈骗发卡银行的资金,给发卡行和持卡人带来了损失;还有受卡人操作不当引发的风险。例如收银员没有按操作规定核对支付名单、身份证件和预留签名,接受了本应支付的信用卡,造成了经济损失。

(四)持卡人个人风险

主要表现为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识不强,信用卡丢失后不及时挂失;密码设置过于简单,丢失后很容易被破译或被熟悉的人掌握等。捡拾他人信用卡后取款的情形占到信用卡诈骗案件总数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有待加强。

三、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信用卡风险

针对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而引发的风险高、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特点,银行应该衡量利润和风险的平衡,确实加强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在分析各种风险管理手段的成本、收益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尽量避免或减少信用卡风险的发生,实现发卡机构经营利润的稳定增长。

(一)强化发卡行的内部风险控制

第一,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的关系,要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收益最大化,而不能仅仅靠规模取胜,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将风险控制在零水平,应该找到两者的平衡点。第二,发卡行应该严把发卡关,严格审批权限和操作流程。在信用卡申请受理环节要全面落实亲访亲核要求,必须做到“三亲见”,即“亲见本人、亲见身份证件原件、亲见签名”,并做好对申请人的身份核查工作;不得将信用卡发卡营销业务外包;对于单位团体办卡要按照规定加强单位准入资格审核,在其员工自愿同意办卡的前提下,统一收集申请表及证明材料,不得在未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情况下与单位合作自行为员工办卡。第三,加强信用卡授信额度的管理。要合理核定持卡人的信用额度,防止出现超额授信;并积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第四,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防范持卡人信用风险。个人征信系统主要保存个人的银行借款、担保、信用卡等信用状况。我国个人征信系统于2004年正式运行,但是纳入信息范围窄,信息资源无法在各银行间共享,造成各银行对同一客户的资信重复调查以及调查的局限性和不安全性,也导致出现银行多头授信的现象。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多种征信渠道,完善征信内容,实时联网运行,满足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需求。

(二)加强对特约商户的管理,防范欺诈风险

首先,要严格执行特约商户准入制度,审查特约商户的合法性及其经营资料的真实性,根据其性质、经营状况评估其风险水平,设置合适的风险控制参数。其次,要强化对特约商户的日常培训,加强对特约商户的日常监督管理,使特约商户增强风险意识,避免因人为操作失误带来风险。同时,对特约商户的异常交易要实时监管以及时发现风险,防范风险。

(三)加强安全用卡知识的宣传,提高持卡人的风险防范意识

随着信用卡发卡量的增加,信用卡犯罪行为也越来越多,给银行和持卡人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银行应当重视对持卡人信用卡安全使用的知识的普及,不仅要宣传信用卡安全用卡的方法,还要让持卡人了解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并掌握相应的识别方法和防范手段,提高持卡人安全用卡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正处在信用卡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信用卡的发行速度非常快,但是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而风险管理的有效成果依赖于国家、银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下载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业发达与否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水平高低的显著标志。同时,人力资源作为金融业的核心资......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大全5篇)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一、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意义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的基本特征,因......

    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徐 佩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0812学号0820701226 【摘 要】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龙之谷外挂论坛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对物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物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物流发展与管理对促......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吴剑刚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我国第三方物流潜力巨大,并形成一定发展规模,但仍处于产业......

    浅析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目 录 浅析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 1 序论 4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2.1 国内研究现状 4 1.2.2 国外研究现状 5 1.3 研究的主要方向 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