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少数民族预科环境下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少数民族预科环境下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将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对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水平,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校在推动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落后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就如何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环境下汉语言教育中“四个认同”教育水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育“四个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62-01
少数民族大学生预科培养制度,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教育水平不高等问题出台的提升少数民族同胞教育水平,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发展的重要优惠政策。在探索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过程中,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文化特点,提出了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为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在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四个认同”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举措。通过在汉语言教育中融入“四个认同”教育,潜移默化之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伟大的祖国、对优秀的中华文化、对华夏民族的认同感,进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荣誉感,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根本要求。“四个认同”教育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提高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我国在推动各民族团结统一,共同繁荣发展过程中,还要受到极少数的民族分裂主义影响,因此必须积极推动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中坚力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各个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其实践过程需要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努力。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要求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提高少数民族同胞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还存在部分高校的教育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四个认同”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问题,在汉语言教育中,只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认为培养少数民族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第一位的,而忽视或者淡化了“四个认同”教育的内容。还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不清,将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四个认同”教育与普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从而影响了“四个认同”教育的有效开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推动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学和“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少数高校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是课程设置比重不合理,“四个认同”教育在汉语言教育中所占课时少、篇幅小,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课程缺乏连续性,部分高校仅在预科班的第一个学期设置了与“四个认同”相关的课程,缺乏连续性的教学过程。再一方面是缺少有效的课程考核,在针对预科生的成绩考试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考试,忽视了“四个认同”相关的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教育方式落后。少数高校在汉语言教学课程中,关于“四个认同”的教育方式还比较落后,一方面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进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存在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社会发展的实际与教学的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缺少必要的教学实践,导致学生无法产生直观的感受,进而对于“四个认同”的内容产生怀疑。
三、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育与“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1.提高重视程度,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对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相结合的重视程度,必须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教育部门、高校要切实提高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四个认同”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将“四个认同”教育和语言专业能力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动少数民族预科“四个认同”教育有效开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少数民族预科教师队伍建设。针对预科汉语言教师定期开展“四个认同”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四个认同”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2.优化课程设置,健全课程体系。内涵比较单一,内容较为单薄,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是影响少数民族预科“四个认同”教育的重要因素。提升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汉语言教学中“四个认同”教育成效,就必须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健全少数民族预科“四个认同”课程体系。
3.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成效。采取何种方式开展“四个认同”教育,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以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社会发展实际。必须摈弃传统的填鸭、照本宣科、与实际脱离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要加强“四个认同”教育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四个认同”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要让“四个认同”教育走出课堂,通过引导少数民族预科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伟大祖国、伟大中华文化、伟大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从而提升对“四个认同”教育的认同,自觉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参考文献
[1]许宪隆,梁润萍.“四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关联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4(01)
[2]郑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探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5)
[3]赵铸,王金萍,江远.“四个认同”教育视域下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04)
作者简介:文雯,(1982-),女,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W院,讲师。
第二篇: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摘 要:“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经过我们对南昌工学院的调查发现,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仍然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而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四个认同
教育
“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大学生群体来说,“四个认同”已经普遍深入人心,但问题仍然存在。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在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就存在“四个认同”不够的问题。本文以南昌工学院为例,提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的设想。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南昌工学院是全国四个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本、专科也有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总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达一万六千余人,包括53个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全校学生的64.8%。其中,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为数较多,有五千余人。2014年,我们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研究――以南昌工学院为例”为题,申报了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2014课题并获批。围绕这个课题,我们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8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七次有60余人参加的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加上平时的个别交谈,我们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爱中华文化、爱社会主义是思想主流,但由于受到民族地区特有的地理、种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以及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蛊惑下,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来自新疆和西藏以及来自其他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不能与“三股势力”划清思想界限。
例如,个别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在座谈会上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在他们的心目中很伟大,**没有要搞独立,没有要搞暴力,**是爱好和平的,他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要的只是宗教信仰自由。对于恐怖暴力事件,绝大多数民族学生明确表示反对,并给予谴责。许多民族学生说,所有宗教都主张和平、向善、仁爱,反对暴力和杀戮,那些搞恐怖活动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教徒,只是打着宗教的旗号,干的是与宗教教义背道而驰的坏事。但也有一些民族学生的看法存在明显错误。来自新疆的个别维吾尔族学生认为,发生在新疆和其他地方的暴力恐怖事件,是因为政府管的太严,限制宗教自由而引起的反弹。来自西藏的一些藏族学生也认为,现在对人们的行动,对宗教活动限制太多。
在平时交谈中了解到,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认为,新疆的丰富资源是新疆人的(即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而汉族人掠夺了他们的资源。一些来自新疆的学生在交谈中甚至常以我们新疆人、你们中国人(指汉族)的话语表达。
在座谈会上,当谈到西藏、新疆等民族聚居地区的历史,解放前后的变化时,很多学生不了解,也就不能进行优劣对比。像西藏的学生对过去黑暗野蛮的农奴制就知之甚少。当老师提到《西藏秘密》这部电视剧中展现的黑暗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悲惨生活时,个别学生甚至说那是假的。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和各种优待政策,多数民族学生有感受,对党和国家扶持下家乡的可喜变化,使农牧民过上幸福生活以及使他们能够上大学,充满感激之情;但也有一些学生比较麻木,看不出有感恩之心。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例如,当被问到“疆独”“藏独”分子利用宗教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你怎么看?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危害不大,应该包容。当被问到: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宗教渗透,你怎么看?也有一部分民族学生认为,宗教渗透也是正常的文化传播,没有多大危害,不必大惊小怪。有部分民族学生认为不论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国家都不能禁止。
我们的调查虽然还是初步的,不够全面和深入,但也可以看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很严重。虽然这些问题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决不能放松警惕,认真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十分迫切。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诸多复杂原因造成的。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感到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宗教文化的根深蒂固。一些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斯别克族、回族是全民信教,而且宗教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其民族成员的宗教信仰大都比较虔诚。这是由特殊的地理条件、种族特点、宗教文化、民族传统造成的,是在长期的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于宗教在这些民族成员中的“固着性”,当他们面对许多具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下的问题时,就有可能不问是非,不管青红皂白地站在所谓的“宗教”一边。如藏族学生对**认识上的糊涂,就是受了藏传佛教把**神圣化、必须盲目崇拜**,并且成为臧民族传统的影响。尽管**逃亡国外半个多世纪了,但他所具有的**身份,在藏民心目中的偶像地位并没有消失,仍然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尽管他在国外从事分裂活动、策划暴力活动是事实,但在一部分藏民中,却因藏民的盲目崇拜而被掩盖。
第二,“三股势力”的蛊惑宣传。肖开提?依明在《新疆日报》撰文指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案件,都有“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子。多数暴徒观看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接受过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宣传;有的行凶时抱经宣誓,高呼极端口号。这些暴徒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和理智,其残忍和血腥程度无法以常理去想象。宗教极端主义近年来在一些国家或地区趋于活跃,宗教极端思想渗入意识形态领域,严重地毒害着民众的精神和思想。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加之“三股势力”的推波助澜,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的活动也十分猖獗,宗教极端思想呈渗透蔓延之势。正是在“圣战殉教进天堂”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下,一些无知的信众,特别是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⑴我们一些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对暴力恐怖事件不能正确认识,恐怕或多或少也是受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一定看过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的视频或读物,但通过家人、同学、朋友、教友间接地接受过这种思想的传播是完全可能的。正因如此,虽然他们没有参与过非法活动,但心理上对恐怖分子有同情感是存在的。一些来自西藏的藏族学生之所以对恐怖暴力活动不能正确认识,则是受了“藏独”分子蛊惑宣传的影响。
第三,对历史的无知。例如,西藏解放前是黑暗野蛮的封建农奴制,藏族学生的父辈们都曾深受压迫和剥削,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血泪史。可是,我们的藏族学生却知之甚少,有的藏族学生还以为**统治时期挺好的。有的信仰藏传佛教的学生说,清朝、民国时期西藏形式上归中央政府领导,实际上是独立自治,言外之意是历史上西藏是独立的,现在的西藏不是自治。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对新疆的历史很无知。对历史的无知恐怕是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就提出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民族地区历史教育,进行民族地区解放前黑暗与解放后光明的对比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就民族类高校、承担民族预科教育的高校和承担一定数量少数民族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来说:一是有的学校没有展开专门性的教育,只是将“四个认同”的内容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也没有把“四个认同”有效地渗透到所有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活动之中,没有实现全覆盖。二是在“四个认同”教育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单纯地对“四个认同”的概念进行宣讲、阐述,缺乏深入诠释,很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地理环境、心理特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进行。三是有的学校没有严格按教育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预科生的思政课)的课时要求安排,任意减少学时。上述薄弱环节,就使得“四个认同”的教育效果打了折扣。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有一定关系。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
1.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的比较多,而且一些学生在“四个认同”方面的问题,往往与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响而不能正确理解宗教有直接关系,因而进行宗教观的教育十分必要。一方面要讲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思想,一方面也要讲清宗教典籍中的教义本义。例如,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并重”,既重今世的幸福,也重后世的归宿,现世的行为为后世的归宿奠定基础。而后世的最好归宿是“天堂”。根据伊斯兰教的末世论,死者生前的行为将决定他在坟墓里的待遇。以此鼓励人们多做善功,今世行善,后世必有回报。《古兰经》中对进入天堂的条件有清晰的阐述,最根本的条件是要有坚定的信仰,要履行善功,明确指出信教、行善的人、恪守教规等4种人将永居乐园。与天堂相对的是“火狱”,生前作恶的人将被“戴上枷锁投入火狱”。可见,“行善进天堂”这样一个宗教中原有的教义,信教群众的一个美好愿景,却被宗教极端势力歪曲为“圣战殉教进天堂”。他们大肆鼓吹“杀死一个异教徒胜做十年功,可以直接上天堂”,鼓吹以“圣战”推翻人民政府,献身宗教等等。在宗教极端主义眼里,想上天堂就要“圣战”,“圣战”就要杀人,殉教就要自我毁灭。这是何等荒唐的谬论和逻辑!他们鼓吹的“圣战殉教进天堂”的谬论,既在《古兰经》中找不到任何根据,也丝毫没有训导人们行善的含义,更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他们的真实目的完全是以宗教为名,行分裂和暴力恐怖之实。⑵我们的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多数人是明白《古兰经》中的教义的,因而坚决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对《古兰经》的歪曲,坚决反对他们鼓吹的暴力恐怖活动。信教的藏族学生的多数也坚定奉行藏传佛教行善、和平、仁爱的本质,反对和抵制“藏独”分子的分裂活动和暴力活动。但也有少数信教学生受到宗教极端势力歪理邪说的毒害,所以就很有必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清宗教教义的本义,揭穿宗教极端势力的荒谬理论和险恶用心,使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与之划清思想界限,不要上当受骗。
总书记明确指出:“暴力恐怖活动的根子是民族分裂主义,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⑶这一重要判断,深刻指明了产生暴恐活动的思想根源。所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教育,需要在宗教教义的解读上下一番功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要争取使那些信教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崇尚科学,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就需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他们认识“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⑸。科学信仰才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但由于一些民族是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根深蒂固,要转变这些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十分困难。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对这些学生也是有益的,至少可以帮助他们的宗教信仰不致走向极端化,使他们把爱教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一样,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是必要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是“四个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理应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2.进行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
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之所以在“四个认同”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之一是对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不熟悉,或者是不能真正理解,所以这个教育非常必要。国家对此是重视的,教育部将此作为民族预科生的必修课,我们认为,对非民族预科生的大学生这也应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开设。
针对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四个认同”上存在的模糊认识,通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要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着重理解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版图是历史上形成的,是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第二,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一个大家庭,而非仅指汉族;第三,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虽然以汉文化为主干,同时又是融合了56个民族的文化元素,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第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党的领导下,由56个民族的人民共同开辟出来的,是各族人民走向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通过这“四个认同”的理解,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真正认识到“三个离不开”,即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Practicing and Exploring Education in Network Surroundings 我校信息技术实验班,以德育作保障,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为辅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利用网络资源、电脑工具和用网页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创建了自主学习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为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供依据,探索教育变革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多功能网络教室
电子校本教材
网络实验综合课 引言
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以德育作保障,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交互式学习”为辅的主题。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利用网络资源、电脑工具和用网页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创建了自主学习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题组的老师以新的教育观念,改变了灌输式、单科式的纯教学方式;学生有更充分的自由度、更广泛的学习空间,他们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 ——学习的能力”。建立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伦理思维和判断。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考试形式,探索教育变革的可能途径,为寻找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提供依据。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2.1 自主学习策略
为增强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的意识,课题组贯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主,“ 交互式学习”为辅的核心思想,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加以培养,利用网络更快更好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和加工信息的工具,以网页的形式将信息组织和管理制作成超文本(文本和图形、图像、声音等)。近期任务是初中3年,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考试技能,适应中考以及今后高考的需要。
2.2 学与教
(1)充分应用多功能网络教室,创建有自己特色的网络教学模式。由于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一间多功能网络教室以及各科的不同课时安排,我们将教材重新组合设计了下列教学模块如图1所示,各学科按需将它充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利用BBS论坛提交作文,评价、讨论、追踪。电子举手分层教学 电子邮件网上求救 屏幕广播控制教学进程 网上影院 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组织各个模块 布置任务网上学习当堂练习联机讨论解决共同问题 用活动桌做小实验 图1 教学模块
(2)网络实验综合课,开辟课堂教学新途径如图2所示。动手做实验——由活动桌组成的操作平台;记录数据——笔记本、电脑;电脑查阅资料——网上、电子光盘;这种学习场所更像未来的实验室,集学习、实验、创作于一体。如果计算机再与外部设备连接,学生的学习环境就像在个人工作室、公司、工厂的技术部工作一样。为把趣味性归还给学习过程,我们还将教室延伸到大自然,如:到鳌园里上语文对联赏析课,圣诞节开英语游戏课,到万石植物园、南普陀、华侨历史博物馆上生物、地理、语文、历史综合课等。其中一组学生协作以鳌园里的对联为导入制作的“中华文化精髓”网页入选“2002年福建省科技活动周”作品。
图2 网络实验综合课
2.3 自主学习与电子校本教材的建设
引导学生善于应用网上资源进行各学科的自主学习,主要使用的资源有:华人教育网、中基网、台湾英语直通车、BBS论坛、科利华电子备课系统等。打字练习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为使练习打字有兴趣及成就感,将练习打字的过程用来制作电子课本,既保证了汉字练习,又完成了电子课本的制作,同时也是学习过程,一举多得。让学生以探究问题为主线、以相关学科为发散点,自愿组成学科小组,分工、协作将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图片、学习资料和课本、读书笔记等组成学科式、问题式的课程资源库(图3),这就是学生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这样发展了学生筛选、整理、归类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各个学科综合再学习。现师生共建的初一年级语文电子课本已经制作完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中;英语建立网络评价网站,用于自我检查和测评。上述活动,让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寻找、挑选、挖掘需要的知识,正如有一句教育名言所说的“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
图3 校本课程示意图
2.4 评价方式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肯定和赞誉,学生在学习不断得到“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学习氛围,我们发现学生们自信心更足了,学习的主动性更强了。
(1)逐步探索、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各个学科的单元考核,注重学习过程,记录平时的参与成绩,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利用网络或反馈系统进行自测,初步建立网络考试系统。考核评价个人网页、小组网页和评价能力(每人在评价他人作品的同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各小组及各科教师共同评定。采取两种监考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有人监考或无人监考的方式参加考试,为学生创造了一种自信和自我约束的环境,培养诚信意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建立个人信誉。
(2)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学会使用文字、图形、网页、动画等应用软件;基本掌握建立知识结构图的方法;逐步达到能用电脑作课堂笔记的水平。应考能力要求卷面考试成绩达到对照班的成绩(图4)。学科竞赛,在参加厦门市“信息港”杯网页制作竞赛中,有2人名列获奖学生的前十名;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探究 性学习,学生将发生在身边的事、图4 小学入学平均分与初一上平均分对照 网上搜索的资料,制作以探究学习为内容的网页,实验班96人有77人完成了制作,参赛的33件作品中有6件被“2002年福建省青少年暨科教工作者电脑作品设计制作展示会”选中。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3.1 德育管理模式和网络道德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自主、协作的基础上,是一种主动的、主人翁式的德育教育。
(1)个人自主管理模式:指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以及人格特质等方面学会管理、成就自己,通过制作网页、照片、录像、写总结等方式建立成长档案和记录所有活动的资料,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历程。如义务导游活动让学生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图片,自制导游小册,其后建立导游专栏,将导游活动延续下去(图5)。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在校园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感觉;开展自我、小组、教师、家长的一系列评价,强调学生的进步;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在自主管理中“自我发展”的境界。
(2)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竞选班长分自我推荐、竞选演
图5 为游客义务导游 说、民主投票3步进行,引导学生肯定自己、展现自我。采取链式管理模式,通过作业、目标测试、社会实践、班刊、电脑登机卡记录等项目,评选每周一星和优胜小组,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如向家长发表扬信,网上表扬,进行小型的参观活动,休息日开放网络教室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适当满足学生玩游戏的需求。学生自己创办班刊《寻梦之窗》《紫风铃》,每组每月一期,让学生自写、自编、自评,且在具体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这一系列活动过程记录在实验班的网页里,让同学们共同分享。
(3)网络道德建设: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面临新的问题,学生不经他人同意就复制、删除他人文件,“黑客事件”不断,“好学生”也会因好奇做出损害他人的事件。如使用黑客工具导致网络阻塞,竟敢在公开课前15分钟,让全部学生登录不了教师机,一节生物公开课险些失败。经过努力,大家认识到网络将许多个人资源公共化,电脑和资源有公共财产也有私人财物,每个学生既要使用它、也要建设它、维护它。教育学生必须有充分的主人翁意识、有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观念,简言之“利人即利己,损人也损己”。目前,网络教室的软、硬件维护工作由学生网络管理员负责,师生已进入共同爱护、维护网络环境的良性互动状态,初步建立了网络道德规范。4 存在问题
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实验方案的理解不够深入,甚至对某些措施有抵触,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偏差。这个实验班在给传统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应试教育教学经验越丰富,改革传统教育的意识越淡薄,自然形成了对立面,不仅对实验班的实验方案起阻碍作用,甚至左右课题组的老师,使教学可能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家长重视学生素质的同时更关心分数,影响了孩子也造成了对实验方案的干扰。有些学生沉迷游戏甚至为了玩游戏欺骗师长,还需老师、家长的规范和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上迷航”的危害性并学会自控。结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实践对传统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自教育事业诞生以来最富冲击的挑战。开设信息技术实验班,是实践课题也是新生事物,在围绕学与教四个要素的转变上,还需要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建立在充分自主、协作基础上的德育教育,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监督的模式,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创造了条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不仅能学好课本的知识,还能拓宽知识面,与中、高考的大综合接轨;我们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打造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适应在信息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这些终生有用的能力将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To aim at moral education as a guarantee, the Information Technical Experimental Classes of Jimei Middle School are carrying out an experiment on the subject of ‘self-study’, ‘team work’ and ‘interactive study’.After a term of practice, by making use of network sources, computer tools and web pages, we have created a pattern of students study as center, based on moral education that students manage themselves, to explore various forms of examinations and find the best crunode between info-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search for all the possibilities of educational reformation.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
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探索
(荣昌县盘龙初级中学 何义君)
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渗透到到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网络应用的日益发展、普及,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走向多元化,它既对我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也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面临这一新领域的新情况,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这一新生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采取可行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学生触摸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健康、充实、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教育教学
探索
校园网、城域网的建设,Internet网的接入,使学校的教育走向了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多媒化、远程化,一方面为我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式、新的挑战,怎样才能与时俱进不落伍呢?网络环境不仅要求教师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能通过材料的选择,辅助时机的恰当选择,以及创新情境的创设,使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成为解决课堂教学增效减负,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的重要途径。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具有时代特色,必须明白网络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网络环境下教师教学方式,注重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所谓网络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或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知识。由于网络教学具有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和个别化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络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
一、网络教学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固疾。
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教学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实时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代表着一种学生所能接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共享资源,其中包括硬件的共享和软件的共享,核心是软件的共享。网上资源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学习者在链接或教师指导下,可轻松自如地在知识海洋中冲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神奇的网络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对促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多媒体信息的综合性。多媒体网络融超媒体和超文本于一体,集图形、图像、图
第 1 页 表、声音、文字于一体,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4)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传统教学的中心是教师的教,网络教学的中心是学生的学。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调控,并以作业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至于学生的步调、方式、进度、内容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等则由学生本人决定。
(5)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风格、学习的起点等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在传统的“教学流水线”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网络教学克服了这些弊端。多媒体网络教学,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得到提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6)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网上的教学有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的课件内容。学生通过比较借鉴,选取那些内容结构组织严密的优秀网站或课件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信息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促使教师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前高涨,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日益增加,上网浏览、上网冲浪成了时尚,参与网上讨论、软件编制比赛、编发电子邮件成了最热衷的事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开拓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活动空间。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上网浏览的随意性,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更复杂、更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影响,包括文化侵略、心理障碍、黄色流毒、黑色信息、网络犯罪等,严重腐蚀人们的心灵。新的机遇产生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有新的举措和新的理念。
陶行知先生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为我们指出了网络培养创新思维的新途径,也使德育内容脱离传统的说教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具体、生动,更具趣味性。例如,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校德育处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一起利用每周班会课、自修课等时间,让同学们观看了“农远”资源上百部爱国影片中的大部分影片及各类常规管理安全教育片并及时写了观后感,其次在“学脉”网上设立了多种主题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如设立”从小事做起”、”让雷锋精神在盘中扎根”、”文明校园,由我做起”为主题的网络社区,着力塑造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建立“中学生道德论坛”,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网上的不良现象进行争辩,提高学生鉴别真伪、美丑的能力,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再次,青少年在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在网上迷恋游戏、网恋、犯罪等趋于低龄化、恶性化和集团化。因此,校园网上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测试和自我心理保健。设立网上心理电子邮箱,开设心理聊天室,通过网上对话,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才会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而电教媒体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网络教学的特点是:能将文字、图表、声音、动静图象集成在一起,构成网络教学软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中或上传到一个免费的网站空间上,课件设计的交互性强,屏幕可以移动分割,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大量增加相关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和能力,利用超文体的结构形式,在各内容间实现交叉跳转,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等级,使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设立课堂聊天室,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在讨论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看法,使教学更具有交互性,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认知的发展。
第 2 页
1、网络教学模式:
(1)集体教学模式。教师先用常规教学中的讲授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将概念、原理等讲述清楚、提供途径,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收集信息或者分组讨论、协作交流,同时交待任务情景。利用计算机迅速和反馈及时的特点,提供化难释疑。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学生出现疑难问题,可用电子举手。教师通过监视管理功能,选定有疑难问题的部份学生,组成一个特定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利用语音对话、BBS论坛、留言簿、公告栏等展开讨论、进行经验交流。教师同时也可接受学生的咨询,指导学生解疑,提供帮助。利用广播功能,可以对典型错误在小组或全班进行广播,迅速进行纠正,以引起学生注意。对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小组或全班广播后进行表扬或肯定,以供同学学习和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轻松环境中学习新知识,促进了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对教师来说,能迅速有效地收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的变更和教学方案的调节。
(2)自主学习模式。该模式是利用服务器功能,充分利用硬件资源,使有限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率。学生利用服务器站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交互。一个服务器站点相当于一个小型图书馆,学生可以共享服务器站点上的大量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个别学习,使课堂教学逐步摆脱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网络教学的八种方式:
(1)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2)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
(3)视频会议:音视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
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4)WEB教材: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
其好处是编制难度不大,运行方便,因而使用普遍。
(5)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6)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7)聊天室(教学讨论区):师生间、学习者间通过文字、语音等形式异地实时交流。(8)E-mail: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1)课堂容量问题——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有关人员在网络上放置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网络是开放的,信息是多元的。利用网上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创设自己的网络文化主流,建设网络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这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共识,但是,这一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去解决。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眼花缭乱,又是背景资料、又是电子板书、又是图片、又是相关链接资料„„学生连浏览一遍都来不及,更别提做笔记、分析、思考、判断、吸收、综合、消化了,结果出现了学生无从下手、漫无目的、阅读随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处于一种严重失控状态。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课堂教学容量的认识走进了误区。我们知道课堂上单位时间内的教学容量是不可能无限制扩张的。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接受、能消化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增大信息容量不应
第 3 页 该作为网络教学的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是目标。作为教师,要处理好网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网络知识如果局限于现有教材,它就变成了电子课本;网络知识如果完全脱离了教材,它又变成了无源之水。网络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主题、重点、难点,不能为了学生的兴趣而随心所欲。所以,只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好课堂容量,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自主学习问题——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减少了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阅读过程中不加干涉。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充当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学生随意阅读该不该干涉呢? 这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吗? 这是网络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又一个问题。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网络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头脑里自行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资源组织者的角色。网络教学中如果是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的作用非但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
比如在阅读、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个别同学调节阅读进度,对讨论过程中的错误概念及时纠正,发现讨论过程中学生高质量的论证分析可以提醒大家关注,在线指导解决同学的疑问等等。所以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重新定位。
(3)情感互动问题——传统手段的必要补充。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又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网络教学中解决情感互动问题。思想教育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呢? 通过探讨,个人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是水火不容、有你没我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想情感,情感升华就会在有声与无声之间潜滋暗涨。比如课始播放一段音像资料、课中穿插一段生动的讲述、课尾同学之间通过语言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等等,都可以起到情感互动的作用。因此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情感互动问题,传统的教学手段可做必要的补充。
(4)课件通用问题——课件模板的优化设计。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基本上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因此通用性很差。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一个课件通用性很强,不仅制作它的老师用,全校都能用、全国都能用。
提高通用性最好的办法是设计一些内容简洁、重点突出的网络课件制作模板。教师可以根据课型的不同需要,或嵌入讨论系统或嵌入留言系统等,发挥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另外,制作课件也可以发动学生,上网搜索资料等事情可以教给学生去做。学生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学习,并且是对主动性要求更高的学习。
(5)网络教学对设备、对技术的要求很高,难以推广的问题——循序渐进、明确分工。网络教学对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学校没有一定数量的计算机、没有互联网接入就无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然而,我们对网络教学认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过程,新的学习方式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变革的,这种变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用很低廉的成本建设一个小型的实践环境开始网络教学的探索。当然,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教学的物理条件会得到改善的。即便由于经济因素,无法大规模开展网络教学,只要我们在小规模网络教学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学水平,这同样可以视为网络教学实践探索的有益效果。与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相比,从学校层面来看,网络教学对技术的依赖不高。
真正的多媒体制作,涉及教学方案设计、文字脚本撰写、平面设计(美工)创意、2D、3D动画制作、视音频素材采集和编辑、编程等等方面,对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对制作平台的硬件要求很高,对客户端设备有一定要求。而网络教学呢? 如果我们充分运
第 4 页 用已有的公网资源,充分运用已有的权威机构专业网站、个人特色网站,充分运用通用软件,技术复杂的事情交给个别专业人员去做,只需要教师运用Word来写作一个学习活动方案。教师的精力更多地集中在探究学习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更多地集中在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辅导上。
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为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网络服务日臻完善的时代,面临的是一个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展网络教学是时代的需要,是学校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依托校园网,营造数字化的校园环境,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3期 [2]、华建新,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型学习模式,中国远程教育,2001年第10期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4]、杨开城,李文光,胡学农,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2期
第 5 页
第五篇: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浅论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摘要 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无法有效衔接、缺乏职业技巧的训练等问题,急需寻求应对困境的良策,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本文试图对此疑难症结作一简要分析,寻求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关系
1.1 法律职业的概念
在我国,法律职业,从广义上说,是指人们所从事的与法律相关的各种工作;从狭义上说,是指只有受过专门的法律专业训练,具有精良的法律知识、娴熟的法律技能与严格的法律伦理的的人才能从事的工作。现代层面的法律职业指的是后者。这种特殊的职业具有以下特征:(1)专业性:法律职业具有很强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背景。它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具有很高的独立性和专业化程度。它对从职人员提出了一种特殊的资质要求,法律职业的从业者一般是经过专门法律训练,从而拥有法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即“法律人”。法律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关于法律规则的知识,又包括法律方法、法律观念甚至是法律理念的知识,具有非常鲜明的专业性。法律专业技能主要是指高度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法律意识、法律语言、法律方法、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等。因此,它与医师、建筑师、会计师等类职业一样,形成了与专业化相适应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都需要进行系统的专门的职业训练后,才能进入其职业,担负起职业所要求的职责。(2)独特性:法律职业者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法律思维,而法律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思维的程序性。(3)伦理性:法律职业是一种以法律为信仰的职业,有着共同的职业精神追求。法律职业者内部还传承着一种职业伦理,这种职业伦理不同于大众伦理或公共道德,它与法律职业所追求的价值相联系,与法律职业者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密切相关。(4)独立性:法律职业者对他们的工作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负责,自主或自治地决定自己的活动。独立地开展法律服务活动。
1.2 法律职业对于法学教育的要求
按照各国一般的作法,要从事法律职业,不管是做私人执业律师还是法官、检察官,都必须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受过基本的法学训练。这是因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必须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和独特的思考论证方法,而这只有通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才能获得。
英国的法律教育注重实践及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从业人员,是传统法律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在英国各大学的法学院主要是为了培养职业性的法律从业者服务的,通过法学院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进入法律从业者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进入法律职业创造条件。在美国,早期要成为律师须在伦敦的四大律师公会受过培训,或在一位美国律师的门下当过学徒。充分体现对技能和职业性的强调。在大陆法系国家,要成为法官、检察官,也必须经过多年的法律学习和实践锻炼,并且通过严格的司法考试。
可见,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成为法律职业的基础。没有法学教育就没有法律职业,正是通过法学教育培养和训练了法律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世界各国的法学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法律教育模式有四种。(1)美国模式:四年本科非法律教育+三年法学院法律职业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把法律教育完全当作职业教育。按照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保证了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2)英国模式:三年法律本科教育+一年法律职业深造教育+一年或两年学徒式实习。其主要特点是保留了传统的学徒式职业训练方式,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心。(3)德国模式:四年法律本科教育+淘汰式的司法资格考试+两年司法训练所教育。其主要特点是把司法训练交给司法部门统一进行,由职业学校主要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由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4)澳大利亚模式:五年双学士学位教育+六个月至两年不等的法律实践培训。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从以上这些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且行之有效的模式看,不论其法律教育的管理体制如何,但在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互动关系中,法学职业对法律教育总是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法学教育的职业教育性质是第一位的。法律本科教育必须根据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培养法律人才。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将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
3.1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分离
目前在我国法学教育并非从事法律职业的必要条件,更不是惟一途径,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由于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相互间长期脱节还导致了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的长期分离。法学院教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在课堂上所讲授的主要是如何注释现有的法律条文以及论述各门课程的体系和基本理论,较少涉及真正的案例教学,这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往往不能较好地实现对接。同时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机会也相当有限。
3.2 缺乏职业技巧的训练
法律职业要求法律职业者具有法律职业思维和法律职业技术。法律职业思维是人们运用法律概念、法律判断、法律推理去思考问题,表达和阐释法和法律现象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法律人”来说,法律思维能力是其最为核心的素质要素,是一个合格“法律人”所必不可缺的基本功。同时,法律职业者更应具备法律职业技术,包括法律解释技术、法律程序技术、证据运用技术、法庭辩论技术、法律文书制作技术等等。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职业技术不能自然形成,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获得。它是法学教育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然而,相当一部分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普通人”的思维水平上,更不要说拥有什么法律职业技术。许多本科生在完成了四年的大学学习后,仍没有亲自参与过一起案件的代理、审判等诉讼活动,甚至对各个环节的操作程序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具体的操作技巧及方法的选择。法学教育只有与法律职业密切结合,才能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才能建立相对稳定和连贯的知识传统。“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在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法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法律,了解运用法律的必要程序和技能,培养学生按照律师的习惯思考和分析问题。正如美国一位法律教授所言:“法学院的学生们需要工作技能,忽略技能训练会给学生们带来危害。技能应该伴随学生度过他们整个工作生涯。”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法学教育具有深刻的职业背景,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培养
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法学教育应该是一种注重职业方法与能力的教育,是具有法律职业训练的特点,而法律训练旨在训练和提升法律技能、养成和改善法律思维方式。我国的法学教育应加强法律职业训练,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坚持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明确教学定位。法学教育应当是以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推理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注重法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使两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衔接,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注重实验教学环节课程课时的分配,侧重对基础法律工作实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重视与司法考试的接轨。随着我国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的修改和统一司法考试的实施,法学本科教育逐渐变成了法学专业教育和法律职业工作的基础教育,统一司法考试成为衡量法律职业人才的重要尺度,还对我国各类法律人才的教育培养将起着较重要的导向性作用,2008年起国家决定法科学生在大四期间可以报名参加司法考试,这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法学教育应当关注就业对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适当考虑统一司法考试的变化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合理、科学的配置课程,提高学生对司法考试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3)加强教学内容的通用性。由于法科学生去向的多元化,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要兼顾学生多样化职业选择的需要。学校应对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及大多数学生职业选择的情况进行研究,对专业培养所必需的和大多数学生将来就业所共需的实践性技能进行科学的选择与提炼,把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这些方面,以提高法学教育的适应性。
(4)重点改革实践性教学。法学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律专门人才培养的最有效的手段。它既可以检阅、修正和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又有利于使学生得到法律操作与思维能力的真实训练。法学教育应围绕教学定位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每一种具体实践教学的目的要求、主要步骤、考核等都重新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执行性。如将原专业模拟实习的内容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案例研究类课程结合,增设实验类课程,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定程度避免了原专业模拟实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同时增设法学辩论和法律诊所的新实践教学形式,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