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体育环境与学生礼仪教育结合探索论文
摘要:体育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一开始便受到礼仪的影响。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育运动不再是简单的运动员之间的竞技,而是各国、各地区、各领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展现和较量。体育赛场上,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观众及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个人、集体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程度。在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贯穿现代礼仪教育进行探索和尝试,以期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礼仪;体育
文明礼仪一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中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华民族也一向以“知书达理”作为传统美德。灿烂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它虽然更多地表现为种种外在形式,但却反映着精神文明的深刻内涵。同时礼仪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越来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民族的礼仪修养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和精神风貌,在大力提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继承与发扬“礼仪之邦”的道德风范,礼仪教育自然就显得十分重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但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道德沦丧、野蛮粗俗、低级文化等社会现象在高校的大量涌现,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时甚至被众多媒体和用人单位指责缺乏起码的礼节礼貌,并提出大学生应当在就业前好好补补相关的仪礼课程。
俗话说“是真精神自风流”,在世人看来,大学校园、大学生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自古以来他们一直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薪火的职责。作为社会文明道德宣传的前沿阵地,高等学校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容忽视,但同时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学校的体育教育环境,却恰巧可以和应该成为强化学生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礼仪”和“体育”的自古渊源
(1)西方礼仪的来源:爱琴海地区和希腊一直被认为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他说:“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他就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2)西方体育的来源:体育竞争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是当时最主要的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之一。人们对优美身体与强健体魄的追求渗透了身体竞争的思想观念,并暗藏着体育竞争精神的思想萌芽。虽然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基本上是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但它所蕴含的“人的身心既善且美”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人与体育关系的本质认识的积极观念。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观念都强烈反应了古希腊社会对于身体崇高性的认识,身体的健与美会在体育竞争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和升华。希腊人认为:对抗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激励,这成为西方文化中特有的一种气质。
因此,可以说西方“礼仪”和西方“体育”都是从古希腊发源并衍生的,对后来的西方乃至东方世界的人文文化和竞技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可以说“礼仪”和“体育”自古就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2学校礼仪的内涵
“礼仪”的定义很广泛,总的说来就是能够与周围的社会成员随时保持一种友善的关系。中国人所谓的“德”就是如何对待别人,如何成全别人,所以礼仪中所讲究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多多替别人着想。大学生这个有着较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无论在任何一个国度和时代,这个称号都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体现,是一种责任的象征,都是一个将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带进社会的领军群体。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语言、举止、习惯、礼节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在几百年前,由于人们互不往来,所以不成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的开通,使得世界越变越小,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东西方距离也越变越短。而现代文明礼仪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种规则,而是因历史渊源建立起来的,被全世界公认的长时间形成的原则。也许这些规则与我们原有的有所不同,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早已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民间与国际上的交往也日益广泛,所以作为高校学生,不仅要学会把握这些礼节、礼仪,还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自己的生活中体现出来,同时带领其他社会成员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3体育教学环境与礼仪教育的关系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实存在一种自然的渗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在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健美操训练等多种训练中都对细节动作有着很严格的规范性要求,这无形当中就与我们常常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中所要求的个人仪表礼仪、形体礼仪、举止礼仪等等自然而然地互相吻合。再则,礼仪教育中我们常常指导学生要做到“举止优雅、大方、庄重、精神饱满”,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这些又正是体育教学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同时,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没有办法相比的特殊优势,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和礼仪教育的相互渗透作用,就可以在锻炼学生体魄的同时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风度有魅力的现代人。
可见礼仪教育存在并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体育教学又至始至终蕴含着礼仪教育,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一种关系。
4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中贯穿礼仪教育的尝试和探索
4.1在日常体育教学课程中贯穿日常礼仪教育
高校体育日常教育作为体育课程的基础教学阶段,除了可以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便于学生下一步掌握体育的基本技能技巧,还可以就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精神面貌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训练作用。比如:
(1)通过最基本的上课集合、点名,下课集合、解散来规范学生“在不同场合应遵循不同规则”的基本礼节;
(2)通过对上体育课应该穿着的服装、鞋袜的要求来规范学生“视场合而定自身穿着服饰”的服饰礼仪原则;
(3)通过上体育课时要求学生在指定地点准时集合,按时出勤,生病或者有事要及时请假的考勤制度来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学会懂得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即“尊重交往对象,处处为他人着想”的首要社交礼仪道德规范,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4)在体育课的队列练习中,目的是通过简单的练习来规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并能构筑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而同时这又符合人际交往礼仪中必须遵守的两大白金法则——良性互动和有效沟通,其中良性互动的重要规则就是善待别人,学会换位思考;而有效沟通中真正的沟通高手就是一个“听的高手”——听全、听清、听懂,在体育环境中的队列练习正好就这两方面都加强了训练。4.2在日常体育竞赛中贯穿礼仪教育
古希腊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体育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虽然刚开始的古代体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很重的军事烙印,但这种军事体育思想所隐射的竞技精神却很早就出现在当时希腊人的体育场上、辩论席上、角斗场上,以及各类大小战场上,甚至出现在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世界上举办的各种体育竞赛也正是秉承了这样一种竞技精神的结果,同时在形式、方法和内容上更加显得多种多样。
众所周知,体育竞赛的过程与结果常常对参与者和观众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比如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双方有时为了一时的蝇头小利而相互指责对方,用一些污言秽语互相谩骂攻击,甚至动手伤人;有时候竞赛队伍内部为了偶尔的失利而互相埋怨,百般指责,不惜伤害自己队友的感情;又或者有时候竞赛双方借口裁判不公,侮辱甚至动手殴打裁判;有时候却是铁杆粉丝们将所谓的怒气任意地撒在队员和裁判身上等等体育竞赛暴力的出现,让我们在感叹的同时又必须大力提高体育竞赛的相关礼仪教育,在高校的体育环境中正是这种教育得以加强的最有利场所。在学校体育课上,老师们正好可以利用社交礼仪中的“特殊场合的礼貌和行为举止”相关礼仪规则来灌输一些基本的为人处事原则,比如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懂得人际交往中要“以礼相待,以礼为荣,以礼为乐”,而“礼者,敬人也”;懂得“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分,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人是一种常识,尊重对手是一种风度,尊重所有人则是一种教养”的基本礼仪理念。这对培养新时代有道德有修养的大学生是很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懂不懂得规范,就涉及教养和修养的问题;其次讲不讲规范,则是一种个人素质问题。
4.3在余暇体育活动中贯穿礼仪教育
其实,除了我们大家都经常谈论的“智商”、“情商”、“财商”等等字眼,越来越多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庭开始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体商”,即提高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热衷程度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水平。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家长们认为体育教育对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坚信一个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除了能够确保将来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在未来事业发展、家庭生活中为自己增添成功的砝码。这些体育活动更多的不是来源于课堂体育,而是在日常的余暇时间所进行的体育活动。
一般来说,无论体育运动还是余暇体育活动往往都是一些群体参与的活动,因而培养青少年的“合群”性格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人都希望自己多交朋友,广结善缘。亚里斯多德曾经说:“一个人若不和别人打交道,他不是一个神,就是一只兽。”马克思也告诫过:“人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时候老师就可以借此机会鼓励大学生们多多结交一些爱运动、体能好的伙伴,多参加一些积极健康的、趣味性强的余暇体育活动,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
第一,通常,热爱运动的人大都是具有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较高责任感、能吃苦及较强合作精神的人,通过与他们接触可以带动并提高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刻意培养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和一种与人合作的意识及良好的人生态度;
第二,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掌握与各种人交往的技巧。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如果不注重对象,不注重细节,有时就会出现无效沟通,甚至交往失败。而礼仪就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5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学生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通过运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团结、机智等品质。而加强礼仪教育是每一个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全民族素养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因此,笔者认为在体育环境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和提高文明礼仪的规范教育和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身修养,使他们随时保持一种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成为一个心理和身体都健康的人。因为意志品质的培养将会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更是大学生们一生的福气。
第二篇:探索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论文
1.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1受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出现了很久,所以受到它的制约,人民更加重视自身的价值思想,却忽视了性格的表现,另外已经得到了其他人对自身的肯定,所以潜意识中就非常的不喜欢体育。所以,高等院校里面各自不同的环境差距,就使很多的体育思想开始萌发出来。因为学校之间的基础,办学水平,办学的文化,设定的目的都是不尽相同的,还有所在的地区,环境和当地的经济水平的不同,都让高等院校里面的文化形式有着很大的区别。
1.2受教学能力的影响
教育的思想和使用的办法都非常的落后。现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核心是运动,然后根据“三基”要求,盲目的增加课程和活动量来使学生们的身体得到强制,没有重视新世纪提出的“欢快体育,健康体育”的内涵,还在愚昧的教授“竞技”模式的思想。在上课的时候,如果仅仅是把老师当成关键点,运用“强行灌溉”等落后的教学方式的话,就会极大的削减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让他们觉得体育课不过是进行一系列的活动的观念。因此这种不科学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阻碍着高等院校体育的进步。
1.3受课外体育活动传统指导思想的影响
高等院校除了进行正常的教课活动之外,把其他的精力都放在了校级体育运动队上了。因为想要在重大的体育比赛中获得奖项,所以学校只重视对优秀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浪费了很多的人力和财力,没有把以人为本当成核心,也不可能促进整体学生们的健康发展,因此和国家倡导的观念是不相符合的。
1.4受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影响
高等院校里面的老师数量要非常的充足,主要就是确保有足够的年轻体育老师。现在,我们国家普通高等学校里面的老师正在处于空缺状态,年轻老师的数量很少,年龄大的老师又要退休。1970年左右毕业的老师们现在大多数都到了要退休的年龄,然而1990年毕业的老师们的人数非常的多,已经成为了学校的核心组成。根据有关信息表明,现在这些中青年老师们的状况并不是很好,因为他们受到了从前破旧思想的侵袭,学校里面缺乏优秀的老师,年龄在35岁以上的全方位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年轻老师考虑到工作生活等一些因素,还有经济的影响等等,使他们的观念发生偏差,所以他们玩忽职守,不热爱工作,因此也就变成了规模小,基础差的高等院校的最头痛的问题之一。
1.5受场馆设施建设落后的影响
受到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社会对体育的整体认识不够深人,所以学校对体育活动的投人资金就很少。学校里面的体育操场建立的时间很长,场地也比较破。特别是西部一些院校,很多都没有足够的体育场所,所以高等院校的体育发展就一直得不到提高。
1.6受社会价值观冲击的影响
社会价值思想的变化导致了以前的教育形式开始转变成专业技术形式,不再是对每个人进行培养,而是对那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加以重点培育。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变的时候,因此这种转变也给高等院校里面学生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在学生身上就可以看到,他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利益,从而没有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活动的真正价值。
2.高校体育文化体系模式的构建
2.1以先进文化引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形成各具特色、多层次、多格局发展的时代特点高等院校的体育文化是归属为学校里面的社会文化中的,但是每个学校的产生背景,整体架构,制定的目标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带有各自的特点。学校的体育文化在建设的时候不仅要追随主流方向还要有自己的特点,特点是高等院校体育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让它蓬勃发展的动力,并且会有更大的号召力。找到学习体育文化独有的特点,培养“体育精神”的发展,一方面要发挥学校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还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对它未来进行规划。在学习历史文化所有的根基上,按照每个学校的真实状况,完善的进行规划。第一就是建设学校体育文化的时候,要考虑到办学的目标和所处的环境。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也是不一样的,学校只有充分把握住这个需求,才可以使学生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得到进步。第二在创建学校体育文化的时候,要和学校里面的设施设备,老师资源和课程的开设进行统一,不可以忽视实际性的作用,另外还要重视地方的需求要符合学生的个性。高水平的建立,高规格的创建,高水准的管制,顺应时代的发展来追求体育文化的最高品格,是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充分的发挥作用,这是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永远追求的方向。用先进的文化来指导文化的创建活动,也就是说最大力度的使学校里面的凝结,创新,培养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动力中得到飞跃的进步。
2.2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
突出以学生为本的高校体育文化进人新世纪以后,我们国家高等院校体育文化的创建工作的核心应该放在软硬件的和谐问题上:一是学校里面科学文化和人文思想的和谐;二是体育运动的展开和优良的校园风气之间的关系要很好;三是体育思想要符合整体观念;四是学校优秀体育文化和普通体育文化要统一起来;五是每个人之间关系的发展;六是课余的体育活动和课堂上课内容的和谐;最后一个是积极向上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彼此间的和谐。
2.3教职员工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的群体关系属性,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使彼此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有更多的共同点与更大的相容性。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视开展生动而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能反映学校的物质文明,也能反映学校的精神文明,体现出校园精神和校园风貌。凡是校园的体育实践活动,教职员工的积极参加是此项活动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职员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师生们在体育活动的碰撞、交融中,容易使认同感和心理相容性增强,使师生关系保持一种和谐的稳定状态。这种体育实践活动就可能导致产生某种群体关系属性的高校体育文化现象。反之,教职员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差,群体关系处于混乱和离散状态,则不可能形成固定的高校体育文化现象。
2.4适度接纳外来或地方文化
一是将外来或地方文化的部分设施引进高校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的设施融人一起,使之成为地方体育文化最重要、也是最好的体育设施。例如那些学术沟通场所和体育馆等等,最好都是和这个地区的开发商们一起建立,一块使用,让它成为一个地方的特别之处。第二个是重视高等院校体育文件涉及到的各种设施设备,把它当成核心,变成这个地方开展体育活动,发扬体育文化的基地,来让其他省份或者全中国的体育社团和文化社团到大学里面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这样可以很好的提高地方经济水平,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最后是要成立一个高等院校体育文化资料导向体制。把具备高尚品德,行为优雅,鼓励人心,可以提高学生们能力和有着丰富知识的外来体育文化都给吸收进来,增加它的号召力。例如说,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一起举办的划艇比。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论文
摘要:近年来,设置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升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作为国家体育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中创办时间最长的体育教育专业,在巨大的挑战下,必须及时的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改变学生传统思想中对“一专多能”的认识,发挥体育教育专业在体育的普及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出能适应现代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受社会欢迎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一专多能;培养能力
1、体育教育专业中“一专多能”的释义
1.1、传统思想上的“一专多能”
当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一转多能”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学生普遍认为“一专”是指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既有“一技之长”;“多能”则是在掌握自己熟练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学习与体育相关的运动项目并掌握其基本技术技能及理论知识。
1.2、新时代下的“一专多能”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能精通并熟练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而且能通宵本专业之外的运动技能,具有扎实、全面和牢固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这是“一专”。“多能”是指在本身所学的体育专业之外,具有大学生应具备的综合文化知识、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等能力。这才是新时代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专多能”,它能让学生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写得以生存。
2、“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
2.1、具有突出的专业技术技能
根据上文中“一专多能”的释义中得知,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一专”主要是专在“体育”上。首先,要全面掌握体育专业的“三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与其相关的体育专业知识,要“专的宽、专的深、赚的全面”;其次,掌握娴熟的教学基本技能,能正确的使用体育场地以及场地;最后,在平常的运动中,熟练掌握一些营养保健、紧急救护、运动康复等相关知识。
2.2、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学生给人的感觉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体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改变人们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识。“科学文化知识”是指那些不与体育挂钩的知识。当今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也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岗位等必须要经过考试,开自己的俱乐部也需要掌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知识。总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
2.3、具有优秀的综合能力素质
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思想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高校在组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社会中的竞争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能力素质。
3、“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目标
3.1、专项能力和体育专业知识
高校体育学院都会设置专项课,根据学校的硬件设备的状况来设置专项的种类。本校体育科学学院开设的专项课有: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健美操、体操和武术八大专项。大学四年,对自己所学专项勤加练习,提高技术技能,掌握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在毕业以后可以拿得出手。除了自己的专项之外,也要通宵其他的体育专业知识,比如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等等。
3.2、思德教育能力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是担任体育教师一职,有些学生会这样想:“我们是体育教师,只负责学生体育活动这一块,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不由我们来管”,学校一定不要让学生形成这样的想法。所以在大学期间要注意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时刻记住: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3、大学生综合知识与能力
大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体现在“多能”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要仅仅围绕体育进行学习,一定要多学习一些非体育的知识,利用多方面的知识武装自己。
3.4、科研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科研能力,其培养途径可通过教师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体育运动实践锻炼,体育科研方法课、查阅文献资料、教育实习总结、参加社会实践和专题讲座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脱离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
3.5、体育社会活动能力
在学校内不但要有组织各项运动比赛的能力,而且在社会上依然可以协调各种关系,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赛事,并能做好裁判工作。另外还应具备社会指导员、身心健康咨询、给不同人群制定运动处方、体质状况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3.6、其他能力
运动训练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外语阅读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等。
4、“一专多能”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依据“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制定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摒弃专才思想下的应试教育模式,设计出特定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设置、训练体系、考核评价方法等,实施特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我国先后提出5套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其中在2003年第5套中明确指出了其教学计划培养规格:
(1)思想品德要求;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以及课余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
(4)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5)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4.1、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完全学分制诞生于19世纪美国的教育改革,它是以学分为课程教学量的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课程和修业年限自由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极少数高校已经实行了完全学分制。两种学分制的区别在于,完全学分制在选择课程方面的自由度更大,一般没有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为了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尝试运用完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4.2、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
高校不仅要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合理,而且更需要教师有高质量的教学能力。首先,要抓好对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科学的设计好个教育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引导学生加强对体育各专业之间的学习,实现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拓宽学生非体育知识的知识面,为体育专业学生补上原本薄弱的知识:人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去学习和运用知识。
4.3、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育教育专业更离不开实践,采取课内外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感受社会的竞争,积累更多经验去适应社会,最终达到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4.4、其他
通过“第二课堂”全面拓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校内的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暑期社会实践等丰富的课外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团结意识、风险意识、计划组织、敬业精神等素质。
5、结论
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把“一专多能”教育理念当做首要任务,结合其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人们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宝.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2]范斌.高校体育专选课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3]娄金梅,彭春生.浅谈体育专业大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
第四篇: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六篇
第一篇: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策略
摘要:追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人类社会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要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然离不开不断的学习。因此,关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成为了一个必然。在这种新型社会结构中,必须要求人们具备学习的能力和动力。同样,高校体育课程不仅带给大学生切实的体育技能,而且也奠定了现实中学生对体育运动、健康生活的基础。针对社会的急剧发展带给学校关于教育的深刻反思,本文先是对高校体育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再分别阐述了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的意义、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措施,最后分析总结出其不足与优势。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体育学习
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根据时代的需求发生着变化。同样,体育也是如此,其价值需求、运动内容也需要人们不断地开发与探索。现代社会对人们的体能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来说,人们需要发挥体育学习的潜力与动力、需要具备体育自主学习的能力等。为了更好的迎接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在现实体育生活中要有追求。具体来说,大学生尽可能的主动探寻体育生活,就需要高校体育课程注重激发大学生们的切身感悟与体验。
一、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高校体育教育的标准较之前已有大幅度的提高。各个高校对健康教育、体育教育也采取了一些强制与鼓励措施。尽管这样,但是在实施体育教育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现行的高校体育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有的改变并不切合实际,这导致收效甚微,有的甚至与终身体育的目标相背离。放眼看来,高校体育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自主性没有被很好的发挥出来,即体育课堂完全由高校体育教师主宰,大学生在教学中只需要很好的配合完成即可。要解决这一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就必须注重体育运动的技能学习,即让大学生自主掌握运动技能。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身心。在课堂教学教育中激情、好奇、自由是解决缺乏自主型这一问题的良药。值得一提的是,各个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将体育课堂存在的所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就是对技能的学习和体能的增长过分注视;对大学生生活的合理构建极其缺乏;对重点学科偏重太多。
二、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的意义
有哲人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要将有用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后人。这些在社会生活与自然中累积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与感悟。只有把这些经验或间接或直接的传递给后人,后人在实践与生活中才能尽可能的少走弯路,从而做出比前人更卓越的成就。其中,体育文明就是人类千百年来积攒下来的,也需要后人的传播与继承,而教育就是最有效果的传播方式。对青年人来说,继承体育精神,享受运动,进一步发展现有体育文明也是这一代人不可逃避的使命。要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人类体育文明中联系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也响应了国家对高校体育教育提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号召。具体来说,就是高校体育教育不是为体育而体育,也非为教育而体育。在体育教育生活化的问题上,大学生们只有对体育生活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与感悟,才能更好的享受体育,并养成一个终身体育的观念,这会使得他们不自觉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在某种意义上,终身体育不仅对自身的生活起到一个充实的作用,而且为大学生未来健康生活方式的构建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的措施
(一)社会与学生需求统一
高校的体育课程始终要与实际相联系。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必须要把学生们的终身体育学习和身心健康问题作为重点。从大学生对体育的需要情况来看,其和高校体育课程的要求是有本质区别的,即高校体育课程要求对学生的体质有一个长远、统一的规划。根据个体情况,需求取向基于特定的身体基础、个性特征、来源背景等。针对这一情况,高校体育课程必须认真设计与探索,否则就会脱离实际,也失去了其存在的目的与意义。在对高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有些学生喜欢体育而排斥体育课的情况。这一情况必须要使学校体育工作者做出深刻反思,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多了解学生的想法,使课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需求。总而言之,要提高大学生体育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就必须要统一社会需要与学生需要的辩证关系。
(二)体育学习活动要多形式共同作用
实践出真知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基于这个观点,高校体育教师就必须具有系统考虑、全方位的课程设计思维。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起来有点困难,但是却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综合、全面的体育教育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达到这一预期。常见的体育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有社会体育交流、专题讲座与讨论、体育协会、体育课教学、校园体育网络、体育俱乐部等。其中,体育课教学是最基本的形式。但在设计课程上,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课程结构类型合理的安排的问题。这一点也是将体育学习力变得更加社会化、生活化的基本保证。
四、结语
在近些年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终身体育也是如此。但必须承认在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下,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也是存在一些误区与盲区的。所以在目前来看,我们离真正的终身体育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总而言之,还是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反思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晓芳.从终身体育教育观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生活化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潘淳浩.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与学生体质健康改善的实验性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
[3]杨光.终身体育教育视域下大众羽毛球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3.
[4]罗少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13.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育田径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体育教育专业的田径教学是体育专业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田径教学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其它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代,田径教学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田径教学没有任何兴趣,学习的质量也大大达不到预期中效果。很多学生认为田径教学枯燥无味,再或者害怕自己会受伤,从而影响他们对田径运动的选修或者是学习。本篇文章,立足于国内外的田径教育背景,并且对田径教学改革的原因进行剖析,从而对如何进行田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探究性的意见。希望通过本篇文章在理论方面的探究,为田径教学的实际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探究
1田径教育背景
1.1国际田径教育背景
我国的课程教育必须考虑到国际的教育背景。在国际中,各个国家都十分注重青年的体育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田径方面的教育。在外国中,以美国为代表,国美被誉为世界上著名的“田径王国”,他们对田径教育从小学就开始。田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体系紧密相连,同时,除了在学习的训练外,他们还进行大幅度的课外训练以及专项训练。西方国家十分注重田径教学,中国为了在国际中要有更大的影响力,我们也必须在田径教学方面顺应时代的潮流。
1.2国内田径教育背景
在国内教育中,国内的高校需要进行田径教学中的一些改革是有重要的现实背景的。首先,田径教学的内容十分枯燥。在当前的高校田径教学中,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差,有的还是沿袭传统的田径教学中的“讲解-示范-练习”模式。然后,是由新课的教学目标决定的。在新的一轮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更多方面从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来考虑课程的实施。最后,在教学方式上,田径教学无法做到与时代紧密相连,它还是以单一的练习为主,这无法适应新时期青年人的发展需要。
2田径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因
2.1田径教学活动本身的弊端
首先,这是由当代田径教学活动本身的弊端所决定的。在当代的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本身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首先,在内容上,田径教学的内容往往主要依靠于课本,而课本的知识比较注重理论方面,同时它还比较强调田径的竞技性,而往往忽视学生自身的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很多学校采取“讲解-示范-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任何的趣味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田径教育对象往往是青年学生为主,他们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人生时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了关键点影响。为了学生的健康而稳定的发展,田径教学需要不断调整内容和方式,使田径教学的过程真正是一个促进青年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田径教学必须适应并且对学生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需要田径教学方面的改革。
2.3新课标对田径教学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促进人发展。从2000年以来,我国不断提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把教育的目的的基本精神定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标无论是从指导思想上,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求对学习对象身心的全面关注。因此,为了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在田径教学方面也必须改革。
3田径教学进行改革的方法
3.1丰富田径教学内容
在当代社会,随着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田径教学的内容不可仅仅守着固有的课本知识,同时,在丰富教学内容时,我们还应该坚持一些教学原则,例如;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原则、发展性发展以及循序渐进原则等等。当我们在选择教学的内容遵从这些指导原则时,这会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择田径的教学内容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真正可能会需要的知识,这不仅仅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还是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3.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当代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十分单调枯燥。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需要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可以在田径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然后由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这样有助于技能的全面掌握。另外,还可以利用体育游戏来进行田径教学。因为体育游戏本身具有竞争性,创造性以及趣味性,这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3主动培养田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他首先必须能对所学习的东西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田径兴趣有三个策略,首先,利用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应该对所教的学生在练习某个动作时有信心,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可以完成这个动作或者是任务。第二,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来迁移到田径的喜爱上。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打篮球,让他们完成田径要求的动作后去打篮球。最后,要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因为在课外活动中,他们会增长见识,课外活动增长了他们视野,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会越来越大。
4结论
在新时期下,田径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对于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如何提高田径教学的质量,这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振兵,李艳茹,黄瑛.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03.[2]姜银兴,田国祥.高师田径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对策[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6.[3]翟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内江科技.2008,07.第三篇:高校体育教育中国学教育启示研究
[摘要]国学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结晶。国学具有博大精深的特性,在进行国学的教育上任重而道远。而国学教育对现今的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随着国学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些许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所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改革。根据文献资料,对国学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国学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概念;意义
一、国学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历史中的国学
“国学”这一词汇最早发现于《周礼春官乐师》中“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说的就是,乐师掌管国学教育,用来教导贵族的孩子进行舞蹈的学习。进而明白国学最初说的是贵族孩子上的学校。又在梁启超的言论中看到,近代史上的国学。在历史的长河里,多数都是倡导国学,对“国学”一词都有不同的解释。在近代,胡适先生对国学又做了新的解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而对新文化的推进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国学”一词,沉寂了一段时间。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学慢慢又有了新的变化。国学分为新国学与旧国学,新国学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由民族语言和国家构成的学术,进而保持了中华文化的自觉的独立性。
(二)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国学教育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点:传统国学和大国学。其中,传统国学说的是,历史上以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的学究为依据,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教学体系。在我国古代,最大的书籍就是在清代编撰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国学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国学说的就是,中国学教育。因此,在学术中将诸子百家等都收录到国学教育中去。
二、国学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意义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物极必反”
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现代事物变化的法则,也就是国学中“物极必反”一词。这个词语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意思是说要遵守自然的法则,因此,通过了解之后,在进行高校体育教育的时候,必须依据学生个人的身体素质等特点。并且必须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遵守体育练习的原则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但是,在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校都是为了获取更多荣誉为目的进行锻炼,不仅影响到锻炼的成效,更影响到学生的身体情况,造成物极必反的后果。
(二)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利用国学教育进行体育教育
在国学教学中,庄子的《逍遥游》内容有趣而又有韵味。让人进行无限的思考,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使心情愉悦。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可以进行兴趣教学的方法。在进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明白学生所喜欢的事物或者所需要的东西,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因此,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爱上体育,自行体育锻炼,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感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进一步让整体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体育教育中国学教育“仁、义、礼、智”的展现
在国学教育中,仁、义、礼、智展现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在高校中,学生的思想状态最能展现现代社会的变化。在现代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中,市场强烈的竞争压力下,引发了一些学生思想行为上的变化,致使一些学生的三观被扭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承担对学生的教育任务。尤其是道德教育上,要纠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进行某项比赛中,为了取得更好的名次,利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比赛。这种不道德的现象违背了仁义的初衷。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过程中要时刻培养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感、有道德的人。对于教育中“礼”字,在现今社会中,礼貌待人是一种个人的素质修养,是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良好的品德,就无法做一名懂礼仪的人。在进行高校体育比赛时候,“礼”字展现在运动员进场和退场的时候都有握手,以示双方友好。不仅仅在比赛的前后要有“礼”,更要在比赛中展现“礼”字。因此,在进行高校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利益习惯,做一个文明的现代人。“智”字在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潜能智力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对优秀的体育人才进行培养,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不仅能让身体健康发育,更能促进学生新陈代谢,进而为大脑提供营养,提高智力的开发。总之,国学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对于国学教育的融合,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进而为高校培养出优秀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贤敏.关于高校开设国学教育必修课的思考[J].天中学刊,2011(2).[2]杨辉.高校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价值及内容[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4).[3]林蔺.“国学”概念的历史梳理及当代定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本文整体内容围绕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展开,首先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其次分析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经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希望能丰富国内研究理论,提升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实践水平。
关键词:现代教育;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前言
我国当前已经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体育教育是其中重要组成,因此需要面临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问题,就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来看,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理论、科学方法或者先进技术等填充体育教育中的内容,由此完成体育教学的理想目标。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指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出素质较高且综合型的人才,由此将体育教育思想升华到现代化水平,提升办学条件,提升师资队伍的水平,提升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以上项目的现代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造成的影响
1.对传统教育观念造成冲击
人的观念指引行动,因此一个人的教育观对人们教育价值的整体方向和教学方式等都会造成影响,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应用在教育上,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教学的加人,校园网站的开办,国家教育网站的创立、网络课程等项目的出现,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传统教学观造成了很大影响,使高校体育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提升了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对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是对传统教学观和人才观的一种创新。
2.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改革
分析体育教育的内容可知,其主要目的在于完成体育教育,利用身体训练、体育表演或者运动比赛的方式,通过组织的具体加工之后能够用于体育教育的有关材料。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来看,其是基于现代理论和现代思想的指引的一种教育策略,该策略应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能够改变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对传统的教学内容造成冲击。
3.改变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方法
由于我国教育长时间处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导致高校的体育教育不受重视,很多高校体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等还都不达标,加之体育课程本来的时间就偏少,因此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仔细观察好训练动作的结构和特征。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当多媒体教学进人到体育课程中之后,学生的教学过程就开始发生转变,传统教师讲解、学生听课的方式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渠道,学生的学习渠道愈加多样化。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应用体育多媒体课件
简单看来,多媒体课件是教师上课期间用来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多媒体课件真正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联系起来,将以上内容融合之后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的教学素材,提升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互动性。多媒体课件主要应用内容包含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动作动态过程,教师的解说结合动态图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性,加深印象,还可以根据课件对动作进行反复训练。应用在体育训练的时候,教师可将运动训练过程录人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分析来进行动作讲解和分析,总结学生的训练情况,录人计算机,学生通过计算机课件的播放可以了解到自身训练的劣势和优势,提升训练的针对性。
2.应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
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是开放式的,其应用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事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内容,良好的协调了高校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缓解了高校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利用体育网络教学资源来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学生面对体育知识和健康知识的时候,能够了解更多的相关领域,弥补课本教学知识的不足。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网络资源的整合来完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知识。
3.应用体育网络课程
当前我国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处在发展的过程中,但是网络课程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呈现出显著不足,国内很多高校都有自己专属的网站,网站的建立十分有利于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展,高校中网络课程的覆盖面积不断增加,多媒体课件也开始覆盖的时候,校领导开始注重体育教学的网络课程开展。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交互性的网络教学应运而生,就当前的教育环境看来,很多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基础技能的介绍、欣赏比赛等,但是没有利用到网络技术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完全依靠网络技术,缺少沟通。体育网络课程在顾及基础内容的时候,其还致力于建设综合性的教学平台和课程信息化建设,就体育网络课程应用层面来看,主要包含教师电子教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开展师生的网络平台讨论、拓宽教学资源的内容、完成体育课程的信息化管理。
三、结语
当前世界处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的阶段,教育技术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是时代进人信息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可以向国外发达国家借鉴,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高校体育教育融合起来,帮助解决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完成教学课程的创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体育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门绵.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3:4.6.第五篇: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实验课是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之间的关键纽带。因此本研究针对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各种弊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科研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同时也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而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保健学;实验课程;体育教育
体育保健学作为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是体育运动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交叉科学,包括医务监督、运动损伤、运动营养以及医疗体育等应用理论和实践知识。
一、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缺陷
(一)单一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模式单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无外乎按摩、包扎止血及骨折固定,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的实验比例相对较少,缺乏创新空间,学生所交的实验报告千篇一律,缺少主观能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落后的实验方法及实验器材
体育保健实验室器材过于单一,无外乎酒精、心肺复苏模拟人、艾灸条、小夹板、纱布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的缺乏导致创新实验开展受到限制,导致教师的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更无法进行有价值的科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提高教师自身能力素养。
二、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保健学实验改革探讨
(一)优化教学模式
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经验,充分体会到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需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变换。常用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自学辅导式
对于一些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操作,如运动按摩中的选择穴位,医疗体育中的医疗体操等即可采用此种自学辅导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包括四个阶段,即自学阶段、讨论阶段、练习阶段、总结阶段。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培养了独立阅读和理解教材理论知识的能力,在阅读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目的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共同讨论中能够更清晰准确的把握操作程序和要领。
2.启发引导式
问题模式的基本结构为“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这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在户外运动中出现了意外,溺水导致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应怎样进行处理,然后提出假设,通过实验对之前的分析判断进行验证,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经验。
3.示范教学式
示范模仿式常常被运用于按摩基本手法的操作中,在按摩的基本手法如揉法、拿法、滚法、拨法等七种按摩手法在运动按摩及保健按摩中广泛应用。教师可通过示范和讲解使学生对这些手法有更直接、更深刻、更形象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技能操作的质量得到反馈,错误的动作得到矫正,行为活动的质量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二)优化教学方法
改善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引入分组讨论法、场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从而使教学氛围和课堂气氛更加活泼轻松愉快,学生也更热情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课堂中来。因此优化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培养合作意识,组成科研团队
在本科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根据不同实验研究内容将学生组成3~5人的科研小组,每人分配不同的任务,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优化实验课考核体系
传统的实验课一般都只按照教师在规定时间上交报告,但是往往实验报告内容死板固定,教师无法从报告中得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因此目前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将优化实验课考核体系,将考核分为实验报告评价和实践能力评价。实验报告评价包括对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实验评定与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能力评价是通过操作技能考核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在评价中,充分考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观察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体育保健学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学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这种教学体系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过程中对运动损伤的检查和处理的能力,增进了他们对对户外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体育保健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探索实验教学思路,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竞争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项立敏,刘晓伟.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与课程体系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1667-1678.[2]李宁宁.体育实验教学改革刍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74-76.第六篇: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并不单单是教育学生拥有增强体质的思想,还有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本篇文章通过对体育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教学目标的讨论探究,提出了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科学性建议和合理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国民体质;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
一、目前出现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
1.模糊不清的教学目标
面对日前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状况,社会工作岗位对于应征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对于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加大,所以高校为了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经常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摒弃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重视,就比如忽略学生的体育锻炼教育,只依靠简短的课堂45分钟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要求,这样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身体活动需求。但是要知道为了找到工作而放弃身体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学习不完全是为了找工作,所以要同样注重思想品德的学习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同样高校也不能仅仅为了学校声誉以及表面的光环而牺牲学生的体育教育,学校和教师都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不能单纯的只关注专业教育。
2.过于依靠传统教学方式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逐渐深人,但是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大多还是沿袭了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真正的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以及学生个人能力的开发。体育教学依旧引用老旧教材,缺少独特新颖的创新内容,单纯的指导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规范式运动,无法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造成学生被逼迫着运动,这样就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真正效果。无论是哪种教育,都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充分满足学生喜欢新鲜事物和挑战的心理特点,采取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到运动的好处以及运动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教师不能为了怕麻烦而不断地重复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新课程教育环境下一定要创新教育模式,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二、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科学方法
高校的教育观念需要科学树立,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教学指导思路才能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影响,确立重视体质意识,保证综合素质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理念才是高校应该有的科学教学指导思想,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时代,教育的更新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发掘教育的新兴领域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开设学生喜欢的相关课程并进行科学性的管理,综合考虑学生的各个方面,学习能力、个人素质、心理状态以及交际能力等等,要通过体育教育达到让学生身体素质增强的同时对其他方面也能有所收获,比如精神意志的更加坚定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认识,通过简短的课堂教育让学生了解到体育的趣味性以及体育锻炼的必要性,给学生灌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质的增强是非常有必要的。传授给学生规范化的体育技能和运动技巧的同时,结合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能够让学生建立起运动兴趣和坚持终身体育的认识。
1.跟随学生群体的特点补充教材内容
大部分高校都有体育教材,但几乎都没有将它加以利用,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在大家的观念里体育教学不需要教材知识,另一方面就是体育教材一直以来都是沿用老的教材,根本没有补充更新过新的内容,所以教材内容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造成教材资源的浪费。体育教学的理论教材确实利用价值很小,但实践教材的应用价值还是很大的,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实践教材的内容加以完善,是对体育教学效果提升的很大帮助。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当以竞技体育的运动技巧和保护措施为主,帮助学生从思想上理解体育运动的实质内容,再加以亲身体验就会很容易掌握适当的运动方法。只有当深人了解了运动的意义,才会有运动意识,才能做到科学有效的运动,真正达到强健体魄的效果。
2.形成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体育教育还需要有后期的科学评价,这就要求高校拥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相关的改革制度进行评价体系的创建。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变相的要求学生进行学习,体育考核也是一种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体育考核结果的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情况以及体育学习效果。另外,由于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情况,所以对于体育考核的内容比重也应当作相应的调整,可以适当的减少对于运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比重,增强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综合加以评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规范化学习并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树立起运动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才是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结语
对于高校体育教育来说任务艰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阶段,想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很困难的,同样想要改变学生们对一直以来的体育教学认知也是异常困难的。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地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来动摇这种现状,做到培养出拥有健康体魄和积极思想意识的新时代大学生,坚持健康、安全的教育原则,重视学生的个人综合发展。跟随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方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让学生达到充分的理解,增强师资队伍力量,进行专业化的体育教育,科学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陈建明,谢军.终身体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l):20一23.
第五篇:TF论文---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国际商务学院 唐芳
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对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如何积极利用校园网络这个新载体,寻求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载体
一、当前高校校园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伦理观等方面都带来深远影响。从积极的意义上,首先,高校校园网络的广阔性和丰富性使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东西在网络世界中能逐一变成现实,增强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其次在了解学校的重大决策、学校发生的一些大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高校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很多,但是,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会抵损教育的效果,这是一把“双刃剑”。实际上,网络资源由于甄别度不高,因此良莠不齐,所以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影响。
第一,大学生对网络的自控意志弱,影响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多同学上网时无意中打开感兴趣的网页, 不自觉中延长上网时间的现象较
为普遍。大学生对网络中涉及自身教育、文化、学术等诸多方面关注度不是太高。此外,校园网络影响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最主要表现在少数大学生过度痴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网络发泄,以至于导致人格扭曲的悲剧,不但危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学业,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社会性发展,自毁前程。
第二,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消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侵害。网络文化渗透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互联网上的资源、技术大部分来自西方世界,很多信息是虚假的,有些甚至是有不良用心的人刻意编造,我们很难对其进行处理,如果大学生对此不加以甄别,没有必要的警惕性,就很有可能上当受骗。
第三,网络安全知识匮乏,大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认识不清,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淡薄,同时猎奇心理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标准都有一定的影响。在网络世界中,人们不需要真实身份、真实性别、真实姓名,是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在这个世界中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都不会有人追究。长此以往,他们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变得漠不关心、内心世界空虚,价值观扭曲、自制力下降。
第四,过度依赖网络,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中对大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带来的影响。网络是一个极其虚幻的世界,由于在网络中不用面对真实的自己,能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因此很多学生为了躲避现实和弥补现实世界中自己的不足,寻找感情寄托,把自己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不能自拔。部分同学在网络过程中过度依赖网络,导致自身出现生理与心理出现问题。
二、高校校园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的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等特点,可进行多媒体传播。网络信息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对高校大学生的自身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改变。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了新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新时期大力发展校园网络建设至关重要。
(一)校园网络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很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和道德底线。校园网络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情感观、价值观、事业观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网络这个不分地域、不分国界的传播媒介,大学生可以更好的对待善恶、黑白、是非。
(二)良好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不能不看到,网络对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完善以及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挑战。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同时也完善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途径。
(三)良好的校园网络建设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先,校园网络对帮助大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优越性。校园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有利于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校园网络提供的多姿多彩的知识,有利于大学生增进对社会的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得到增强。同时校园网络有利于大学生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网络中人人平等,这就潜移默化地陶冶了大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也变得平和。心理距离的缩短,使各种观点和情感得到
顺利的交流。
三、让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一)加强队伍建设
首先要对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培训, 增强网络意识,提高网络技能,使大家了解并掌握校园网络的特点和规律,使之能熟练掌握及运用, 并经常性地组织他们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网络开展互动性思想教育工作。利用BBS、QQ、博客,就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内容可涉及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社会时事热点观察、毕业生离校教育、辅导员家访心得、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贴近社会现实,充分与学生交流思想, 沟通感情, 建立信任。其次,组织好学生“红客”队伍。选拔政治立场坚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组织成为一支精干的学生“红客”队伍,在校园网络信息监控、正面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规范网络伦理道德
对于处于网络教育体系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自律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更是时代赋予的独特使命。我们应积极营造出“网上网下两手抓”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教育者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必要的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阻止各类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校园网络安全的“防护墙”。高校应制定出相应的网络系统管理规章制度,加大了对网上新闻、学生社区、电子公告栏的监管力度,对违纪处罚作出相应规定,使校园网络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也可将校园信息管理规定写入《学生手册》,把网络信息管理与评优和处罚挂钩,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展教育,以培养学生应有的网络道德。
(三)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
在校园里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安全宣传,大力提倡教育活动。学校应积极提倡网络文明,大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健康的网络观。同时应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一体的校园主网站,掌握校园网舆论,引导“网上舆论”,组织实施“绿色校园网站”创建活动,努力开拓“绿色网络空间”,积极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四)引导并发挥学生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学生是大学德育的主体。我们应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如栏目设计、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网络安全、信息采编等。同时学生可组织网络调研,制定网上道德自律规范、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在网络中筑牢自律防线。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利用校园网开展理论宣传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五)提高校园网络产品供给能力
首先可以建设受大学生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在具体网站建设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事,对此产生学习兴趣,紧跟思想政治工作的步伐。其次,创办教育类和成长类网站、网页、博客,制作适合在网上传播的多种形态的文化作品,并实现相互链接,积极传播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再次,为大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寓教于乐,构建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如“就业网”开发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沟通毕业生和就业中心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学生能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
信息。
(六)充分利用移动信息传递平台
充分利用移动平台的便利性,使用短信群发及飞信服务,提高通知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学、音乐、摄影欣赏等;加强师生的及时沟通,通过移动互联网做好实施互动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对工作进行短信投票的方式等,可以促进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校园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学生只要坐在电脑前点点鼠标,就可以自由选择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随时参与网上的文化活动,利用网络看书学习、评论时政、谈心交流、听音乐、看电影,缩短了无聊闲暇和寂寞时空,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环境,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有其不可低估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l]刘萍.高校网络利弊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O3(l)
[2]江玉安.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探析.教育园地,2006(5)
[3]王济伟.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