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2:11: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

【摘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 优秀传统文化 对策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要求高校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决心,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已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在潍坊部分院校进行,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9份,回收率为94.5其中有效问卷162份,有效问卷率为85.7%。

1.大学生使用新媒体情况分析

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n,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0提升至90.1%,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通过手机QQ、微信、微博、学校学习的平台等新媒体进行交流与学习,与新媒体打交道已经成为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学习的重要手段与途径。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表现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课本上的以及与在平时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但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了解的同学却少之又少;对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节日表现出了强烈的热爱之情;在选择学习传统文化手段方面,57.6%的同学选择手机、32.7的同学选择了电脑、9.7%的同学选择了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自信危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然而,中华传统文化到近现代遇到了严峻挑战,出现自信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价值观抢占了传统文化的战略制高点;网络化、立体化、碎片化的现代新媒体传播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整体性、连续性。由此?е麓笾诙源?统文化的自信缺乏正确的态度。

2.新媒体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

建立在智能手机为载体的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契合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对新媒体展示出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甚至在鱼龙混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选择困惑症,易导致其盲目信任。

3.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

商业化、物欲化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象牙塔”,在金钱、权力、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已迷失方向,找不到自我,导致政治冷漠与投机、缺乏艺术情趣、道德素质低下等现象泛滥。部分大学生更多的向往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而漠视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成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大隐患。

4.新媒体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新媒体的发展,致使部分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出现淡化;二是新媒体的发展对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掌握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老教师,在新媒体学习方面显得较为吃力;三是新媒体的发展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对策

1.创新新媒体形式,提高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一是创新网络媒体。通过新媒体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并通过网络呈现出来。如国家图书馆实施的“中国基本古籍库”项目,就是把纸质媒介存储转化为数字,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二是创新手机媒体。高校应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开发,利用微信平台、APP软件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创新数字电视媒体。“百家讲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满足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相关部门应以文化节目为突破,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2.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途径

一是充分发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积极作用。我国已经建设了很多关于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网站,如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中国典籍网、中国历史博物馆等,要重视主题网站的舆论引导,引导大学生学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二是创建适应高校特点的校园媒体平台。高校要立足于校园文化,将经典文化素材推送到大学生的客户端,学生也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转发到朋友圈,实现高校与大学生的良阻三互动。

3.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模式,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是净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政府、社会要加强媒体的监管,抵制“三俗”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媒体意识,接受社会提倡的文化,提高自律意识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二是实现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利用微博、微信、QQ等多种新媒体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转换。三是加强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教育。当前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更多的出于自发状态,需要高校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具体的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保证大学生拥有应对媒介类型多样性、媒介信息内容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林?D宁,李其军.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叶广西教育,2015(35).[2]李双斌.互联网+生态圈下的科技媒体融合与变革[J].科技传播,2015(11).[3]崔军艺.影响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因素及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2016(2).

第二篇: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以手机、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媒体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面对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政工作者需正确认识,合理引导。本文通过论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人们对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结合挑战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232-02

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传统的四大媒体分别是: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方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现阶段,新媒体主要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其对应的终端分别是:电视新媒体、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中具有交互性和平等性、及时性和便捷性、虚拟性和开放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一、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

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的新媒体构建了一个巨型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改变了传统媒介主要依靠信息发布方将信息通过载体单向传递给信息接收方的单一形式,形成了信息发布方和接收方之间可以双向传递信息的形式。如此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参与到信息建设中去,促使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个体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最全面的信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可以突破传统课堂固定时间地点以及图书馆现有资源等的限制,运用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随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从新媒体海量的信息资源库中搜寻出最新的思政理论成果,并以图文并茂结合音视频的形式更大范围及时传递给学生,这种方式既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又克服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更加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平台。

(二)新媒体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有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微博、网络论坛、贴吧等正以灵活便捷的特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异时异地的开展成为了可能,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显现出其全时、灵活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手机等途径及时获取所需的知识,避免了因知识获取不及时而打击学习积极性,以至于影响学习效果等情况的发生。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获取的方式,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自主选取需要的信息,在信息搜寻过程中也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作为新的信息源补充到信息库中,这样使得信息库资料愈加丰富,为他人的信息获取提供了帮助。这种双向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变为主动参与学习资料的建设者,更加提高了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积极性,使学习在一种既可以异时异地,又可以实时交互的环境中进行。传统媒体中的报纸、杂志、期刊等注重信息通过何种途径单向传递,而智能手机、微博、网络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则更加注重如何实现信息的互动交流并不断丰富更新。在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灵活,同时交互性又强,有利的改进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新的交互方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使信息可以在一种虚拟的环境中进行,这种虚拟的环境主要借助文字、图形图像、音视频等实时异地传递信息。新媒体的虚拟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交互方式,在足不出户的状态下可以方便快捷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因具有虚拟性和平等性,使每一个个体都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辩驳而不必过多顾及外界的约束,所以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青睐。通过新媒体技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也有利于围绕热点话题展开探讨,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传统的教育关系中,师生之间因为特殊的师生关系致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往往在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进行,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客体地位,更多的倾向于倾听,这样思政工作者要想如实了解学生内心状况是比较困难的。如今,在虚拟环境中,交流双方可以隐蔽彼此的身份,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交流,这样容易消除人际交往间的心理障碍,使得交流更加深入真实,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今,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信息获取的虚拟化等因素,决定了新媒体在给人类交流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由于大量不良信息的干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新媒体的开放性为人们获取海量信息提供了保障,多元性为人们了解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奠定了基础。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现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认清开放性和多元性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进行及时干预,合理引导。一方面,开放的信息来源为大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信息,满足了他们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是,正是因为新媒体的开放性,很多不良信息在未经过过滤和筛选的情况下便直接进入了大学生的眼帘,外加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影响他们的判断,对思政工作带来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外来的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涌入,一些“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奢靡主义”等侵蚀着大学生的头脑,他们还没来得及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这些价值观念就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供了平台,为学生与信息之间的随时互动提供了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可以不受现实伦理道德的约束,也不会过多的留意纪律制度的存在,是他们情绪宣泄的理想场所。对于长期沉迷于虚拟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虽然虚拟性拉近了他们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实质上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降低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和谐性。也有的大学生过渡依赖新媒体的虚拟性,造成了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无法正常区分,无法自由转换的情况,以至于对现实生活漠不关心。这样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即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新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所以思政工作者应做到面对新媒体采用新方式,理性面对机遇与挑战。笔者对现阶段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增强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在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首先,高等学校要做好媒介知识和素养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学生一升入高校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做好宣传教育活动,采用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采用宣传栏、宣传海报的形式使教育进宿舍,进饭堂,也可以采用校园网的形式使教育线上线下同时进行。其次,高等学校要加快校园信息化的建设速度,提高校园信息管理能力,在学校范围内对不良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进行及时干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质疑能力,避免不良信息在更大范围内扩散。同时要不断丰富校园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合理获取优质资源的习惯。

(二)拓展教育路径

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方式,丰富了教育途径,高等学校和思政工作者要主动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首先,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师主要采用文本和说教的方式传递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如今,思政教师可以利用新的传播媒体,用图文并茂结合音视频的形式传播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更符合大学生的喜好。同时,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地位,进而采用设置不同话题开展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建设。网站内容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以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内容为依托,通过设立与学生密切的栏目引导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如开展十佳励志青年的评选栏目,在栏目中对历届励志青年的事迹进行报道等。最后,加强对手机和网络新媒体工具的合理使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手机、网络等途径开展深度交流与指导,这样给平时不愿袒露心声的学生提供了平台。在交流过程中,由于彼此身份的隐蔽性,要求思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语言特点和其他特性,对学生的现实身份做出大概判断,然后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中该学生的特点进行沟通交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孙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2]沈德立.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3]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06).责任编辑:武聪

第三篇: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新时代下高校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新媒体时代,如何更新高校新闻宣传的观念,改善高校新闻宣传的方法,不断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社会效果,成为高校宣传工作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新媒体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做好高校宣传工作,应从提高“人”的新媒体素养入手,创新高校宣传工作思路。本文通过对高校新媒体所遇到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发展对策,创新高校宣传工作机制方法,实现“全媒体”战略整合。

【关键词】高校 新媒体 问题 对策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电子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平台正在形成“新媒体”并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者能否与时俱进地做好宣传工作,有效发挥精神动力、思想保障、舆论支持和文化教育的功效,对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起着关键性作用。

我们发现,高校新媒体文化还显得并不成熟,尤其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创造性活动与校园新媒体信息的互动中更显得如此,它还远远不能担负起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导功能。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指引大学生成长,用高尚的道德情操鼓舞大学生的精神灵魂,上述的历史使命责任重大,并与新媒体文化建设作用密不可分。因此,如何定位于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如何开发利用好高校新媒体这一平台,并使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已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高校新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仍占主体,但逐渐走向边缘化

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是高校中分布最广的媒体形态,在校园媒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当前高校的传统媒体由于内容有限、时效不强、形式不活等局限,正逐渐被师生所远离,其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小,以至校报放置很长时间无人问津、广播被投诉“扰民”的情况时有发生。新兴媒体炙手可热,但开发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新闻网,相当多的高校也开发了手机报,推出了官方微信、微博等。但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明显不够,如新闻网形式单

一、设备陈旧、缺乏互动; 微信微博栏目设置雷同、更新维护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等。

(二)各类媒体定位不明晰

各类型媒体应当审视自身的定位,根据自身特点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进行分众传播,这样才能提高传播效应。但当前校园媒体普遍存在同做一件事、同唱一台戏的现象,在内容和形式上大同小异,这极不利于培育出各自的优势和品牌。

(三)受众市场把握不准确

高校师生是极为活跃的群体,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盛行,传统的一对多的单向式传播正逐渐被多对多的交互式传播代替,在这种背景下,校园媒体若仍然一副宣传味浓、新闻味淡的官方姿态,必将导致师生敬而远之。因此,必须感受师生所想,回应师生所需,与师生话语体系融为一体,才能站稳脚根,乘势而上。管理运行机制不顺畅。社会媒体通过管办分离,主管部门把握舆论导向,业务部门自主开展采编工作,有效地激发了运营活力。为适应发展需要,虽然相当多的高校都设立了新闻中心,但高校的新闻中心基本上都是与党委宣传部门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业务和职能上存在交叉,使得新闻业务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专业做新闻。

(四)创新动力不足

相于对社会媒体,校园媒体处于高校这一封闭无竞争的环境当中,经费来源相对稳定,从业人员大多隶属高校行政管理系列人员,对他们的考评,也多从行政管理角度,而非新闻业务角度。校园媒体的管理和运行更像是一项行政工作,而非新闻工作,从而不利于激发媒体人的创新活力。

二、高校新媒体的发展对策

(一)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接触的媒体的丰富和发达程度可以?f是史无前例的,人类已经进入了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虽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但是它事实上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瓶颈问题,那就是加快培养能够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的优秀专业人才,这一点对于担负着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责无旁贷。要更新理念,强化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和新媒体编辑能力;新媒体的人才培养要以传媒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涉猎多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推进组织重构,优化管理运行机制

真正发挥其媒体运行功能,需要将思想教育、文化建设等职能剥离出去,专业做新闻。在具体操作上,应当在新闻中心的大框架下,突破当前校报、广播、电视、网络各自运行的状态将人员、设备等资源打通分配,可设立记者部、编辑部、发行部和技术部。新闻中心要制定报道计划,针对重大事件进行整体策划,对各新闻产品总体把关。记者部负责新闻素材的采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方面的内容,属于初级新闻产品。对于从记者部获取的初级新闻产品,编辑部分别根据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网、手机报、微博、微信等不同媒体的介质特点,各取所需,进行重新编排和深加工,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发行部负责将最终的新闻产品上网、发行和播出,并要专注于发行渠道的拓展和受众市场的开发等工作。技术部负责技术平台的建设和新的传媒产品的开发,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融合效率搭建平台。

(三)高校新媒体的文化建设

现代社会,大学校园新媒体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新媒体文化策略研究,探索高校新媒体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才能为青年学生营造出阳光、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营造良好人文环境,增强高校新媒体文化发展的源动力。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新媒体应用普及度。再完善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渗透功能。

参考文献:

[1]韩宁.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嘉兴学院学报,2006,(18).[2]于鸿远.论以人为本的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5).[3]白正春,王爱萍.校园媒体与校园文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3).

第四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本站推荐)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摘 要]随着李克强总理“双创”发展理念的提出,这一人才培养观念便迅速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环境出现的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新媒体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加之高校在创新创业发展上的滞后性等一系列客观原因,使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此,文章首先对新媒体的内涵、特点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内涵、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其次,指出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最后,文章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065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这一概念是与过去传统媒体概念相较而言的,它是依托当前先进的互联网科技发展而来。与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相较而言,新媒体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信息科技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新的媒介形式,如数字电视、手机、PC客户端以及其他媒介形式等向人们传递信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形态。并且新媒体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逐渐有所改进的。

1.2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

1.2.1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

交互性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最大的改进,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信息交流,使信息的发布者能够及时地收到一定的反馈。这种消息间的及时传递使得信息的处理效率大大增加。

1.2.2 新媒体所蕴含的信息具有海量性、共享性特点

由于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媒体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这些海量的信息可以借由网络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以及共享性对人们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1.2.3 新媒体个性化的传播媒介

纸媒时代人们主要依靠报纸等媒介获取信息资源,这种信息传播的介质多是固定不变的。但在新媒体背景下,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依托互联网,以及新的媒介传播形式,例如微博、微信等向外界传播信息,这种新型的媒体介质,使得信息发布的地点以及形式不再固定,这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便捷。

1.3 新媒体环境的内涵

新媒体环境也是相较于传统的媒体环境而言的一种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与新媒体环境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尽管新媒体环境是依托于新媒体形成发展而来,但新媒体环境指的是一种大众媒体信息的传播环境,新媒体环境更加强调新媒体信息传播介质下的整个大的媒体环境。

1.4 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

1.4.1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由于新媒体依托大数据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那么自然新媒体环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信息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多元性;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如微博、微信、PC客户端、数字电视等。

1.4.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检索便利性

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书籍、报纸、卷宗等的查阅,这种信息的检索费时且效率极低。相较而言,人们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互联网、手机以及其他智能终端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查询、检索等都更加便利。

1.4.3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来源更具隐蔽性

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媒体中的信息来源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许多信息的发布者通常都会采用网名或者虚拟账号、小号等进行信息的发布。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

2.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

?M管当前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创业这一行为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它的形成需要思维以及行动的共同作用。但就当前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大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尤其是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学科领域更是如此。

2.2 高校没有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

当前,许多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主要还是依靠一定选修课程的方式开展,或者是辅导员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这种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辐射范围有限,同时教授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只能够对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而并未真正启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的意识。

2.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发展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总被片面地认为是商学以及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主修科目,因此,高校内有管理专业背景的教师还十分有限,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肆盛行的当下,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新创业教学主要依靠的力量还是各班级的辅导员;此外,以选修课的方式聘请管理学科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理念指导,这种师资构成使得学生很难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完整的认知。

2.4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

创新创业要想在高校真正得到发展就不能只是限于理念指导发展阶段,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创业发展理念。但就当前的形势而言,高校还很难或者说还缺乏为高校学生设立创新创业资金的发展理念。

2.5 新媒体背景下多样化的信息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被误导

众所周知,新媒体背景下的信息具有海量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学生在诸多海量的信息面前,很难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而使他们的选择出现一定的偏差,严重的甚至会使他们的创业雏形“流产”。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业发展的路径分析

3.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首先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教育

3.1.1 立足学生常用的新媒介,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教育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要想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要首先立足于学生常用的新媒介,通过新媒介的传播手段对高校的在校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渗透。具体而言,高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可以开设一定的网络平台,定期在平台中发布相关的创新创业的真实案例,案例的选取要能够紧靠大学生发展实际,同时要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加强与高校学生的互动,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以及需要求助的学生及时予以援手。

3.1.2 利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充分挖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潜质

由于新媒介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学生可以在这一平台中匿名交流,不用担心自己的思路或是言语失当,为此,高校的有关教师、领导要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虚拟环境,鼓励学生们将自己的真实需求、想法表达出来,从学生的交谈中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以及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3.2 要利用新媒体在高校内搭建服务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由于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环境、专业知识背景等都不尽相同,这也使得他们的兴趣点、发展规划以及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尽管当下社会范围内广泛倡导“双创”的教育发展理念,但要认清的事实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适合这一发展路径。为此,高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帮助学生挖掘他们的独特闪光点。具体而言,可以凭借新媒介的信息资源库、依据创新创业的相关行为特质以及管理学中的创新创业的性格特质设立一定的测评题目,供学生测试,由测试结果结合学生主观意愿初步判定学生的发展意向以及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潜力。对有创新创业潜力以及意向的学生,高校要对他们进行重点的教育指导;此外,还要为学生创设、建立一定的创新创业的实训平台,具体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设立。

3.3 利用新媒体在高校内营造创新创业的发展氛围

环境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能够提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意识,要在学校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氛围:首先,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鼓励有好的创业项目的学生落地实施,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最后,高校还要挖掘学生身边的创业典型,以真人真事来激励他们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

参考文献:

[1]李维胜.新时期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2]刘一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

第五篇:休闲旅游视域下的舟山海洋旅游现状及对策

休闲旅游视域下的舟山海洋旅游现状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

象山县旅游局 范良江

象山旅游与节庆从98年开始同步发展,纵观其中,以开渔节为代表的海洋节庆对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传播区域文化、树立城市形象、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余年来,象山依托海洋资源优势,围绕“海洋”主题,实现了节庆的三个转型: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办节理念向“节庆搭台、旅游唱戏”的转型;从单一的海洋节庆产品向“春踏沙滩夏海钓、秋日开渔冬品鲜”的三月

三、海钓节、开渔节、海鲜节四大节庆转型;从地方性的海洋节庆向“国字号”海洋节庆的转型。海洋节庆的品牌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文化效应得到集中释放,成为了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旅游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平台。当前正值我县“打造休闲象山、创建旅游强县”之时,同时也正面临2010年上海世博会、杭州湾大桥开通、象山港大桥建设和浙江沿海高速复线贯通等重大发展机遇,旅游经济发展势头将更加迅猛,前景十分广阔。随着我县旅游业的快速推进,如何正确把握节庆旅游的发展规律,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创新节庆旅游的活动内容,使象山节庆旅游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实现节庆效应的最大化,这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节庆的概念和影响

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节庆也是一种生产力,已成为各国各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旅游业不可或缺的文化经济因素。随着节庆旅游的兴起,节庆作为一种现代新型的旅游产品被各国各地区所重视。节庆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在节庆经济的驱动下,在节庆品牌的影响下,节庆也成为提升国家、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有:

1.1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错位发展、跨越发展的经济符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视文化为核心竞争力,而节庆就是文化的最好结合点。节庆的发展,迫使当地全面、系统、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促进区域文化的繁荣。

1.2 有利于促进区域品牌的树立

节庆品牌效应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一个成功的节庆,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代名词。通过举办节庆,既能集聚大量人气,促进经济发展,又能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区域形象品牌。

1.3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节庆的经济效应早被世人所瞩目,它不仅能够直接吸引外地游客,又能提高当地第三产业使用率,刺激当地商业活动及直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动当地居民各种消费的增长,从而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象山海洋节庆发展现状

自98年创办首届中国开渔节以来,象山海洋节庆已走过12年的历史。这12年里,象山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色,精心策划海洋节庆活动,始终坚持市场化办节模式,形成了“三月三”、海钓节、开渔节、海鲜节四大节庆品牌,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平台。回顾10余年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2.1 海洋节庆文化挖掘日渐深入,丰富了我县旅游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节庆的灵魂,节庆是旅游的载体,旅游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文化、节庆、旅游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中国开渔节根植于象山独特的渔文化底蕴,集中反映了象山人与海相伴、靠海为生所形成的渔区独具特色的渔风民俗。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则正是象山人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精神写照。古老的祭祀活动被时代注入了崭新的内涵,除了祈求平安丰收,更增添了保护海洋、人海共荣的宏大主题。三月三是象山石浦久负盛名的民间传统节日,在全国众多的三月三节日中,唯独象山的三月三与渔文化结合得这么密切,可以说象山的“三月三”是弥漫着浓浓“渔腥味”的“三月三”。象山海鲜节的举办进一步打响了“海鲜王国”品牌,也加快了海鲜文化的深入挖掘。象山国际海钓节的举办,吸引了大批游客来领略象山旖旎的海岛风光,打响了象山海钓品牌,加快推动了我县高端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这些海洋节庆活动的举办,一方面弘扬和传承了象山的文化,促进了象山文化产业发展,并赋予了象山文化的新内涵,另一方面,以海洋文化为内涵的海洋节庆成为象山颇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丰富和充实了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象山旅游业的品味和档次。

2.2 四大节庆品牌效应的日益显现,有效拓展了象山旅游客源市场

节庆对旅游市场的带动是全方位的,不但直接带动游客来象山旅游,而且大大提升了象山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近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节为媒、以节促旅”的发展思路,在高起点策划四大节庆活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节庆平台,来出游象山、宣传象山、推介象山。在节庆活动策划上,把宣传效应最大化作为办节的首要原则,积极引进和策划具有新闻冲击力的“国字号”、“国际性”节事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环球皇后竞选全球总决赛、中国海洋论坛等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新闻轰动效应。在节庆活动组织上,始终坚持“以节促旅”的宗旨,组织了诸如旅游开发洽谈会,象山风情摄影、象山(石浦)海鲜美食节、象山海鲜之旅、渔港灯会、黄金海岸观光游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借节造势,大搞旅游促销。据统计,我县

四大海洋节庆活动游客接待量已占到全县游客接待量的30%,已形成以沪、杭、甬、温为重点,遍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客源市场。

2.3 海洋节庆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海洋节庆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象山海洋节庆之所以能够持续做大,源自于对节庆发展机制的不断思考和探索。持久、旺盛、成功的节庆活动也迫使我们建立一套符合现代节庆活动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节庆运作和发展机制,在这方面象山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以开渔节为例,10年来,开渔节由原先全部由政府包办,发展到“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多元筹集办节经费,每年通过市场运作的经费达到60%。从原先政府主动跑赞助,发展到现在企业上门商讨“冠名权”。同时,管理模式上建立了县长挂帅的节庆活动组委会,专门成立县节庆活动办公室,定编制、定人员,同时,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涉及全国各相关部门的联络网络,等等。所以这些,都为我县不断做大做强海洋节庆旅游文章奠定了体制上的保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象山海洋节庆旅游仍处于发展的成长阶段,与成功的节庆活动相比,在大众化、特色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发展中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象山打造中国海洋节庆品牌的条件

经过10年的努力,象山海洋节庆已实现了“三个转型”,正迎来大桥经济、休闲时代等黄金发展期,加上自身发展的不断创新,将呈现出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象山海洋节庆完全可能打造成为中国海洋节庆的代表品牌。具体的说:

3.1 从我县节庆文化因素看,三月

三、海钓节、开渔节、海鲜节,它们的主题就是海洋、生态、文化,这是象山的优势所在。而且这些节庆本身都源自于海洋,也植根于象山深厚的渔文化,这是我县海洋节庆的文化基因。象山是海洋大县、渔业大县,象山文化的主流也是海洋文化,是人类生活劳动在大海这个特殊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包含着人类对大海、潮汐、岛礁、风浪、海流、滩涂、海洋生物的认知;对舟楫渔盐等交通、劳动生活、工具用品和生产方式的不断进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与海洋有密切关系的宗教信仰、精神生活、文化艺术和神话传说等等。海洋就是象山的特色,文化就是海洋节庆的生命力。

3.2 从我县节庆资源特色看,象山海洋资源丰富,拥有华东地区少见的大批陆岸沙滩,是宁波市唯一拥有山、海、岛、崖、滩等特点的滨海资源地区。绝大部分岛屿由于人为干扰少,自然生态较好。象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6.8℃,常年阳光充沛,空气新鲜。象山又是全国渔业大县,海产资源丰饶,象山海鲜闻名遐迩。象山虽然缺少重量级、震撼力的资源,但象山的海洋资源具有种类齐全、系统庞大、特色鲜明的特点,尤其是千百年形成的海洋文化底蕴深厚、魅力独特、极具韵味,经过整合和开发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些都为象山打造中国海洋节庆代表品牌提供了基础。

3.3 从我县节庆品牌建设看,已经实现了地方性节庆向“国字号”节庆的转型。中国开渔节已成功举办十二届,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中国海洋论坛、中国渔民蓝色保护志愿者行动、环球皇后竞选全球总决赛等“国字号”、“国际号”活动落户象山,中国开渔节连续四年列入国家旅游局主题旅游活动,被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30个最具实力节庆、中国十大品牌节庆、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节庆、宁波市三大旅游节庆之一,近日又在上海举办的“2009全国节庆工作会议暨中国节庆(会展)创新发展论坛”上,荣获“全国知名品牌节庆百强”。开渔节已真正成为全国的知名节庆活动。象山国际海钓节已连续举办三届,吸引了来自日、韩、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海钓品牌日渐打响,今年海钓节又成功引进了全国海钓锦标赛,渔山列岛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全国海钓竞赛基地。象山海鲜节发动分布在沪、杭、甬等地的象山餐饮网络,主打象山“海鲜王国”品牌,树立了区域节庆品牌形象,海鲜旅游节列入全国十大餐饮节庆行列。石浦还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3.4 从我县海洋节庆群众基础看,这些节庆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喜爱、支持和参与,节庆期间当地群众自发地参与到节庆活动中来。如:在开渔节开船仪式、祭海仪式现场,呈现出万人空巷的壮观,群众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三月三”活动期间,当地群众都自发地组织请妈祖、拜菩萨、抬城隍,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数以万计的群众来到皇城沙滩,或漫步沙滩,或对唱渔歌,或交友踏青。等等。这是我县办好节庆牢固的群众基础。

当然,象山节庆活动也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上级各部门的支持。综上所述,象山打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海洋节庆代表品牌是完全可能的,既符合象山实际,也顺应时代潮流。象山打造中国海洋节庆品牌的几点想法

在今后办节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海洋、生态、文化主题,以打造中国海洋节庆代表品牌为目标,立足区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市场运作,树立精品意识,力求在大众性、文化性、集聚性、可持续性上取得重大突破,走出一条“以节养节”、“开放办节”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把象山的海洋节庆办成海洋大节、文化大节、旅游大节、群众大节,真正打响“中国海洋节庆看象山”口号,树立“休闲象山”旅游目的地形象。

4.1“还节予民”,在海洋节庆的大众性上取得突破

改革创新办节模式,“还节予民”、“顺应民意”,增强节庆的参与性和大众性,逐渐实现政府办节向民众(社会)办节的转型。具体到节庆的主题、内容、形式探讨上,在节庆的广告语、会徽、吉祥物、纪念品的制作上,都要集中民智,体现民意,达到民乐;在节庆策划上,要植根

于民众、游客,探索“万人祭海”、“万船开海”、“万桌品鲜”等万名群众、游客参与的节事活动,真正使节庆成为当地民众参与、游客参加的自发行为,把海洋节庆办成群众大节、旅游大节。

4.2 “开放办节”,在海洋节庆的区域性上取得突破

要弘扬开放、包容、进取的象山精神,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促进象山海洋节庆与全国海洋节庆的交融和发展。要在“人无我有、人优我特”的基础上,让现有的四大节庆主动融入到全国海洋节庆的大家庭。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要主动与山东荣成国际渔民节、广东阳江南海开渔节、舟山国际海钓节进行互动办节、品牌联姻、区域运作,树立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的国字号形象。适时提升中国开渔节、象山国际海钓节档次,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海洋休闲博览会”,打响“中国海洋节庆看象山”口号。三月

三、象山海鲜旅游节要提出“走出象山办节”的理念,通过举办地品牌的联姻、市场的企业联动,使象山海洋节庆刻上“可以移动的海洋节庆”的烙印,加快象山海洋节庆的特色化步伐。

4.3 “植根文化”,在海洋节庆的文化性上取得突破

要始终坚持“文化办节”不动摇,坚持用简单的形式表述文化,用文化的底蕴展示魅力,把海洋节庆办成文化大节。要成立象山节庆研究机构,对节庆活动的设计、管理、营销、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深化节庆活动实践调研,从而形成象山节庆旅游发展的指导性意见。要不断总结象山办节经验,编纂《象山海洋节庆大全》,记录象山海洋节庆历史,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为实现象山海洋节庆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

4.4“以节养节”,在海洋节庆的可持续性上取得突破

要继续改革和建立符合市场运作的办节体制,在现有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鼓励和培育一批专业化的节庆经营公司,使之成为经营节庆活动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要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节庆交通评估体系,通过观察、调查、监督等方法,系统地观察和记录活动的有形所得,客观评价节庆活动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夸大经济所得而无视活动的经济所失和社会所失,努力实现节庆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现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1页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摘 要 当今社会,互联网越加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了极其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互联网的高......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及对策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迫切需要在全社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更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然而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梨园小学王诗秀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是,五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 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优秀范文五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直播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4G、5G、VR等技术也在飞速得到普及和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也在不断进步和壮大。传媒产业作为我......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阶段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总结 镇赉一中 包春艳 按照上级下发的2011年申报有关要求,我申报的课题为《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本学期是课......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五陵镇南小章小学:王现珍 内容摘要:小学英语教育如今已经渐渐融入到小学教育中,并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学阶段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必须......

    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的理论探源及对策5篇

    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的理论探源及对策 摘要:新媒体给人们交往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交往陷入危机之中。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有着多种表现,从交往主体来看表......

    试论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对策

    试论环境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对策 作者:姚逸 孙利娟时间:2010-10-8 11:26:00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论文关健词:环境教育 现状 对策论文摘要:尽管环境教育在我国已得到广泛开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