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以“晋城在线”为例
目前,以电脑终端和手机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市市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据统计,2013年‚晋城在线‛网民达130万人,点击量近21亿次,日点击量500-700万人次,‚晋城在线‛成为我市新媒体用户的第一大载体。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一步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作为当下意识形态的重要信息载体和主要传播工具,新媒体因其独特性和巨大影响力,对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着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一、‚晋城在线‛在我市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晋城在线‛作为我市主流网络媒体,理应在意识形态宣传和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晋城在线‛积极宣传和报道党和国家、我市的重大事件、重要理论。通过在网站首页制作通栏标题、制作相关专题、采编人员随时更新信息或撰写评论员文章等,传播主流思想,用正面的舆论引导全市人民。组织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一争三快两率先‛建设美丽晋城、同心共筑中国梦、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庆祝建党92周年、党的群众
1.新媒体的强交互特性催生的‚自媒体时代‛的诞生。纸质媒体、广电媒体在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是单向性的,大众只能单向、被动地接收信息。与这种传播模式相适应,逐渐形成了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传播体制。而新媒体可以便利地实现媒体与受众之间顺畅的双向传播和互动交流——网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新媒体催生了‚自媒体‛时代,这就为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理论观念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比如,‚凤城论坛‛是提供市民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人人可以发布信息,人人‚自媒体‛。因此,其中不乏一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过激言论,使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挑战。
2.信息内容的可选择性接受导致的文化多元传播。在新媒体出现之前,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书籍、广播、影视作品等,除信息渠道把控外,也比较容易实现信息内容的筛选。而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受众可以关注多个信息节点,获取内容更丰富、更灵活、更具变化,这一特点满足了受众的多样性需求。新媒体的开放性、多元化,决定了各种观念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臵,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就造成人们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对意识形态原有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造成强烈冲击。
3.载体传播的跨时空性引发的非主流意识侵入。传统媒体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更易受时空所限。而新媒体借助数字化通信平台,打破了这种时间、空间上的
所有的宣传报道,都旗臶鲜明地反映党的主张,生动深刻地阐释党的主动。
(一)加强网站功能建设。
通过网站升级改版,增加应用,反映社情民意,更好宣传党的政策,做链接社会的连心桥、政府工作的公示板和公民办事、掌握政策的便捷路。通过这些方法,完善晋城在线网站功能,更好地服务受众。目前,已将升级‚晋城在线‛后台发布系统列入重要议程,将打通网络与手机平台壁垒,沟连微博微信互动,催生晋城市党政信息网APP。
(二)注重方法提升效果。
主要在‚宣、解、参”三方面发力,提升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和舆论引导力。
1、宣:在稿件编排上,同步实现‚量的精简‛和‚质的提升‛。重点刊发准确传达中央精神的稿件,同时大量刊发来自基层一线、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社会热点的稿件。我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晋城在线‛充分发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网站作用,信息采编人员分工包口包单位,主动衔接,搞好信息发布,传播活动成果和典型经验,为全市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助力加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自2013年4月至今共有栏目和版块18个,现有信息1200余条。制作‚山西省省委班子教育实践活动首批整改制度‛专栏,开设栏目10个,报道信息300余条。
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题知识竞赛活动、‚学党史、颂党恩、践行群众路线‛网络竞赛活动、‚晋善晋美 美丽晋城‛摄影大赛等,通过知识竞赛、拍摄影视作品等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市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度和认同度。通过‚三参‛活动,不但壮大了队伍,增加了正能量传播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造就了骨干人员视网如家、爱网如家的强大力量。
三、‚晋城在线‛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距离‚正向信息一站式传播平台‛有差距。
‚晋城在线‛作为晋城最大的在线信息平台,信息量颇具规模,采集传播渠道已趋于稳定,目前信息总容量数以T计,2013年发布信息3万条,为网民提供大量的政务信息、社会信息、服务信息。同时党政网站所具有的正向信息选择性发布的特性和机制,使‚晋城在线‛成为独一无二的正向网络信息集散地。但目前存在的信息采编人员少、属性单
一、采编能力较弱等弱点,限制了‚晋城在线‛作为我市舆论引导第一阵地的发展前景。
首先在信息采编上关注发展动态、报道领导活动的方式偏于刻板,关注‚是什么‛而缺少‚为什么怎么样‛,缺少对新闻内涵的解读,公众阅读共鸣感较低;其次是信息形式较单调,对网络多媒体载体的应用还不够圆融贯通,网站内容对普通网民的粘
需要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网站采编人员政治敏锐性和把关意识。
尤其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影响力逐渐增大,‚晋城在线‛也注册了新浪、人民网官微和微信等,但目前来说,微博微信影响力还较为薄弱,‚晋城在线‛网站也未与微博、微信形成集合效应,市信息办规划中‚新媒体信息发布圈‛也仍在配臵与尝试中,距离成为可以收集、分析和引导网络意识形态的‚晋城在线同步信息圈‛仍需时日。
3.距离‚晋城网络一站式服务平台‛有差距。
目前‚晋城在线‛共涉及13大领域便民服务,包括教育、医疗、税收等等方面,网站还集合了在线办事栏目、市长热线精品栏目、网络行政大厅等子栏目或网站,为晋城百姓服务。为方便对晋城感兴趣的广大网民,‚晋城在线‛还设立‚今日晋城‛栏目和本地服务,全方位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信息服务。随着网络的日趋普遍、上网公众群体越来越多和服务网络化的发展,‚晋城在线‛将日益发挥其‚功能强大,服务面广,易与公众沟通‛的优势。但目前这些优势发挥得还不够,网站服务人群和服务领域有限,服务形式较单调,直接服务能力弱,服务程度较浅,在服务规范、效应和整合上仍处于上升阶段。网上服务从政府角度出发,按照政府机构设臵提供服务项目,实现从网站到用户的信息发布,以公开办事指南为主,一站式在线办事内容较少,网上办事功能不完善。而且,行政划分、技术瓶颈等问题致使政府网站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整合力度不够,信息孤岛现象还较明显,面和应用系统。
(2)建设智慧晋城。智慧城市是全国都在推进的战略计划,哪个城市在这个进程中不够积极,就将一定程度地缺乏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正以全市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为核心,以智慧政务为先导,以信息资源整合和基础资源共享为支撑,协调各职能部门,开展前期调研,确定了以‚13320工程‛为主体的《关于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规划了2013-2017年智慧城市建设蓝图。
(3)一体化政务通讯平台。云服务和研究所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技术和环节,市信息办正部署全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栖凤云‛。通过对虚拟化技术的使用和应用部署测试,从现有硬件资源和应用出发,以信息安全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信息共享、提升服务、优化投资为目标,采用云平台技术,集成存储和备份解决方案,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市、县、乡统一的电子政务集约型资源池(IAAS)、共享平台(PAAS)、创新服务(SAAS)三个云计算服务,全市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栖凤云‛基本实现了资源池的集约化。目前数据中心已达成1.8T内存,220个微CPU,40T(+40T)的双活存储容量和运算能力,数据双活中心也在建设规划中。
(4)大网络构架。市政务基础网络建设和市党政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都采用大一统的架构思路,横连市里60余个部门、纵及市、县、乡3级,涵括纪检、党委、教育、公安、教育、城建
1(2)高度融合多媒体形式内容载体。天生网站具有融合多种信息形式的优势,无论文字、图片、音视频、超链接还是其他的组合形式都方便为内容服务。晋城在线信息报道通常图文、视音频融合使用,并设臵专门图片栏目‚高清大图‛和视音频栏目‚在线访谈‛,通过从内容粘度和互动强度双向入手进一步提高内容数量质量,提高与网民互动活跃感,使更广大网民对网站内容保持期待度。
(3)严格践行深入群众‚走转改‛路线。网站要从形式和内容上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使其成为晋城在线的参与者和受益者。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省市政策解读力度,让百姓了解发展的大政方针;其次,从群众所需所想搜集和发布信息,畅通信息渠道,做到及时有效更新;再次,提高凤城论坛网友互动程度,融合走基层名镇名村采访活动挖掘和传承晋城文化,集结各业精英,通过版主培养制度和个人专栏使凤城论坛成为我市意见领袖的集结地,提高网站和论坛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净化能力,为城市稳定发展服务。
3.服务为本,打造高效、亲民在线政府平台。建设‚服务型政务网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政府网站的根本属性和提高网站影响力与可信度的必然要求。
(1)提高在线办事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在推动十三领域服务、在线办事、网络行政大厅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推进政府
3风格上共生为网站的性格是一个较为高深和艺术的话题,晋城在线还在摸索和成长中,并将以更为人格化和风格化的良好形象取得民众的好感和信任。
4.宣传为先,打造我市引领网络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主要平台。宣传是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抓好宣传方向和典型事例,选好宣传方法,强化宣传效果,打赢我市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之战。
(1)以关注社会、传递正能量为重点,以回应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重点,以关注青少年成长和传承文化为重点,加强政务网站宣传工作。注重信息关注节点,如无车日、节水日等公益节日,以及春节、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和法律颁布、历史回顾等重大日子,制作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让百姓了解重要节日,提高公益意识,亲近我国和本地优秀文化,防止意识形态西化,尤其是关注青少年教育,多发布正向方面信息,关注学校家庭教育,建立教育范本,引导市民进行未成年人教育大讨论。大力宣传我国我省尤其是我市涌现出的乔香平、诚信夫妻等先进人物,以生动的事实和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和感染群众,树立可学可信的正面形象,强大我市正能量声音。
(2)建立一支优秀的新媒体采编和宣传报道队伍。市信息办通过每周一讲、部门讨论和邀请讲师等形式进行新媒体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有了相应成效,但仍存在着目前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采编宣传人才的紧缺的矛盾,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55.互动为纲,加速我市媒体间的沟通合作,互融共生。(1)聚合力、聚财力、聚人才,着重在全市建好一个新型网站。‚晋城在线‛以政务公开、关注民生为重点,以服务群众、传播文明为纲领,平均日在线人数130万,平均日点击量850万次,传播圈辐射全省全国甚至还存在相当数量的国际网民,2013年与外交部、商务部、上海市门户网站等并居全国政府网十强。无论从信息质量数量还是网站影响力来看,‚晋城在线‛已逐步构建起一张巨大的新媒体正能量网,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晋城市数字传播的首选节点的条件与资格。在已有优势的基础上,如何集合政策技术资金优势继续提升网站层次,强化政府网站存在感和网民依存感,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对民意民心的宣传引导作用,把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工作关键环节,是市信息办目前考虑的工作要点。
(2)加强信息共享和媒介联合,开拓网站、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新时代。加速我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与党政网站的合作互动,将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受众集中的新媒体作为前继发展的战略平台,‚晋城在线‛也要充分挖掘与重点新闻媒体的合作空间,融合主流媒体的信息优势和新媒体的载体优势,对报社、电视台的重要政务或民生信息进行‚二次传播‛,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使新兴媒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大器,实现双方的共生双赢。
(3)‚晋城在线‛和晋城新闻网、广电网等同步联动,有序
718-
第二篇: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1页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摘 要
当今社会,互联网越加发达,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和团体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了极其紧密的联系,也正因互联网的高速发达,使得世界时时刻刻便可呈现在眼前。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传统传播时空上的限制,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使得一种“快餐文化”也日益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跟着时期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状态,媒体形态获到了有效开发,发生了以新技术为支柱的新媒体。新媒体的诞生让信息传播与接收之间几乎要达到一种无缝链接的状态,尤其实时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使得移动媒体得以发展,不论人们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接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本文主要以移动媒体中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为例来讲述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特点,首先论述传统四大媒体的特点,进而引入新媒体,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特点,最后预测未来受众将有什么样的特点。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传统媒体,微信
绪 论
互联网的出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磨灭的作用,是迈向新时代的重要的历史性的一步,而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化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它对文化所产生的意义不亚于造纸术的发明。新媒体的衍生对于大众而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全面而且彻底的,它不仅在日常生活和思维模式上影响乃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更是在世界领域内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正因为新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令它成为时兴的热媒体。
一、新媒体概述
(一)新媒体的含义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有着什么样的界说?针对这一点,众说纷纭,有如诸子百家般各家有各家的说法。美国《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巧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的讯息流传的媒介。”总的来说,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它是在电视、广播、杂志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样式,它囊括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广泛的说,新媒体同时亦是一个使用数字技能、网络技术,经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和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供给讯息和文娱办事的流传形态。简单说,新媒体便是能对民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实质内容的媒体,是传受两方对等式的交换形式,个人与个人之间极具独特性的媒体。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2页
(二)新媒体的特征
1、无限大的容纳性
从传播形态上来讲,新媒体具有超大的容纳性,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把媒体的形式划分的那么的界限分明,它将所有的不同类型的东西集中在了一个平台上,既可以进行文字上的传播,也可以进行画面和声音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储存以供随时浏览。是创造的无止境性决定了新媒体的无限大,伴随着时光,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新媒体的容纳性在未来会更为广大。
2、兼具个性化和精准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在在使用上更加的富于个性化与精准性。这对于现在年轻化的受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受众参与到新媒体的行列中,扩充受众群,促进新媒体消费。
3、价格低廉
传统媒体由于媒介的限制,更多的偏向于电视媒介以及纸媒介,价格相对高昂,但是新媒体由于其平台的广泛性,操作上的多样性使得新媒体在费用上更为低廉,为广大制作商提供了方便。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一)传统媒体的传播特性
日常说传统媒体即指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媒体,指代的是人类社会初期孕育出的媒体模式,其宗旨是为了对一些社会信息进行宣传或者实现主体之间的一个交流。生活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四大媒体拥有其既定的发展线路、业务范围、市场规模以及专门的技术和人才等,不仅如此,传统媒体同时还在不断的发展中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四大媒体曾经在各大领域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一度成为各大信息行业的龙头大哥。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信息化技术以及相关平台的建构,打破了原有的固有的信息市场,传统的四大媒体的地位也开始受到了各方面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优点在于市场基础深厚,受众数量多。传统媒体占据市场的时间长,受众尤其是年纪较长的受众对于传统媒体的信赖度强,数量上也相对的很多,市场基础雄厚。
从报纸来讲,从古罗马时代至今2000多年报纸仍旧是主要媒体之一,虽然其发展逐渐走向衰落,但其承载的信息正在以新的形式呈现给大家,电子报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历史悠久决定了它的相对成熟和稳定。报纸的优点在于它以纸张承载文字信息,便于受众保存能够反复查阅,报纸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日益丰富起来,而价格仍旧比较便宜,同时目前报纸的类型多种多样,有时政类的大报如《人民日报》、《参政消息》等,生活服务类的各大晚报、晨报如《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湘潇晨报》等各种专业类的报纸也不少如经济类的报刊《中国经济时报》,科学类报刊《中国社会科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3页
学报》等等。但尽管这样报纸对人的受教育水平有所限定,如果受众是文盲,报纸所传播的信息就无法直接被他吸收,这是报纸相比其他传统媒体最大的弱点。
广播最开始是应用于军事方面。广播信息的传播相比报纸更为及时,信息的承载媒介就是电波,只要有电波信号的地方就能收听,不用浪费纸张。广播是全天候的播放时间上限制的比较小,以声音的形式传播信息更加生动活泼,受众更加喜闻乐见,受众面广渗透力较强,战争时期常作为攻陷地方的心理战术的常用手段。但是一些偏远山区没有电,也没有电波就无法接收到信息。目前的广播就是交通广播和音乐广播比较活跃,其余广播的受众偏于老龄化,广播中的广告太多且类型单一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从电视来讲,电视的出现让报纸广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时人们就预言报纸可能马上就要消亡。因为电视画面的生动可感,让受众感到接收到的信息无比真实,而且电视中的内容比报纸的更为丰富,传播的信息也更为及时。同时电视只要有电的情况下都可以不间断的传播信息,对于受众来讲限制不多,人们可以边做家务边看电视,典型的例子就是肥皂剧。电视在信息分类上面比报纸更胜一筹,衣食住行无所不包,而且利用蒙太奇等手段让信息更深入人心。但是电视的出现让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周末人们宁愿周末躲在家中看电视也不愿出门走走,邻居之间也变得陌生,“沙发人”、“土豆人”就这样诞生了。杂志作为所有媒体中最顽强的生命体,有针对性的将受众分为若干部分之后为受众提供专业性的信息化服务,使得受众的选择性更为多元;除开时尚杂志以外它的受众多为精英和知识分子,受众面不如前三个媒体宽。长久的发展历史可以带给传统媒体固有的受众以及深厚的市场基础,也使得其形成固有的发展模式,守旧,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以及在市场经济发展新模式下改变发展方式。互联网这一第五大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极大的挑战。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一种新形势、新姿态、新技术的达成实现市场植入,成功地褫夺和攻下了极大一部分的传统媒体的墟市和受众。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媒体可以更加快速而且便捷地进行信息交换,并且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型平台进行实时传播,符合当下新生代的需求,80、90、00后受众,尤其是90、00后受众对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传播模式偏爱度甚高,日前还因为当下学生对于智能终端的迷恋将其称为“低头一族”,意思是说现在的孩子过多的沉溺于智能终端中,在新媒体的大量信息轰炸下不间断的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以期达到与同龄人的共鸣。这正说明了新媒体的信息流动性强,涵盖面积比传统媒体更为广泛,同时跳脱出了传统的传播模式,有新媒体所独有的个性化的突破性的传播方式,它可以更加细致的对受众进行划分并依照不同受众的需求对受众提供相应的需求,与杂志以及报纸等纸媒相比更加富于针对性。同时,不可忽略的是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富具体,实现了文字、画面以及声音的多元化合体,使得信息更加的立体化,富于欣赏性。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从原有的接受者改变为现有的传受皆可,这样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4页
极大的丰富了受众的参与性。然而,相对的新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必然的一些弊端,其一因为成长过于迅速,市场、技术、人力资源等总的根抵较浅,难以做到厚积薄发,使得内容常常会出现失真的情况,同时内容过多繁杂使得管理有一定的困难且容易出现一些安全上的问题,对受众个人信息等缺乏安全保障,对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会催发不正当行为的发生,对健康的市场环境有较大影响。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
受众,是传播过程当中紧要的组成因素,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步骤,亦然也是传播进程中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现下的传播并不是仅仅只是单向的以受传者承接信息为终止的过程,而是以受传者对信息再度作出反应为新的出发点。传播者则可以根据受众提出的反馈信息,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供给的即时通讯服务的无偿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讯运营商、跨编制系统平台历经网络疾速发送无偿(需损耗少数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能够利用通过同享流媒体实质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交际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微信现在也已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作为现在时兴的聊天软件,受众涉及广泛,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三岁幼童皆知。以下将从三个方面结合微信对新媒体受众进行分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群划分以及特征
受众定位是指以受众的本位为思想基础,加上确定的目标接受人群,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为核心,满足受众获得信息的需要。微信的受众划分并不受限,老人乃至小孩儿都会玩儿能玩儿,只要拥有微信的载体—智能设备都可以接触微信,现在微信还实现了网页登陆,只需要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登陆电脑终端,方便且具有其实现性。相对于传统的四大媒体来说微信的受众群划分更为丰富,而新媒体下受众可选择性大幅提高,所提供的服务丰富,各年龄层、受教育程度等皆可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而微信在受众文化程度、性别以及年龄上没有限制,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实现。当然了,微信目前最多的使用者是80年代之后的人群,这部分人群年轻态,易于接收新事物,敢于尝试,对于新媒体的喜爱程度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大。受众群体变得更加精确,微信主要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平台,用户庞大,这就使得微信在推广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更关注自身的利益,从自身需求去选择信息、接收信息并传播信息,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权利意识增强,自主性、分解性社会给个人的无拘无束的成长提供了空间,为利益群体的自由活动缔造了前提,也使得个人的人格尊严受到推崇,个人及群体的权利得到了保护。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地位 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5页
从传播的来源和效果来看,受众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没有公众,传播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讯息来源于生活实践,人民大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信息便成为了一个单独体,无有能够依托的物体。广大人民群众是讯息传播的隐形接受者,这是不言自明的事实。是以,我们务必正视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资源功用。同时受众是讯息主体达成的归宿。没有受众,传播就无法进行,就失去了对象和目的。受众的信息反馈是传播活动走向深入的唯一途径。
强烈的感情意识以及情感粘性使得媒体本身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传统媒体下受众是接受者,你说我围观的状态,而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在新媒体情境下,受众由本来的传统媒体下纯本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传播者+接受者”的形态,身份地位上产生了很大的转变。互联网下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自媒体的的大力发展,所谓自媒体,即受众自身是一个信息传受源,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传播信息。在微信朋友圈,用户可实时的对自己周边发生的事情发布出去,当然受众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发表在上面达到与微信圈好友的互动。传播和接受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再像以前传播环境下盲目的接受状态,受众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传播过程中。
传播学五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韦尔指出的“5W模式”即线性传播模式是早期的新媒体涌现以前以广播、电视、报纸这种大众传播媒介为主的传播式样,分为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其中“传播者”是整个链条的第一个环节,处于第一个中心的位置,作为基础决定后面的四个环节,而在这之中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对于主体的把握不够,但是在现今的新媒体环境下,早期的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完全被打破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媒介中心逐渐丧失。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心理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了解受众的喜好是各大媒介都不可忽视的一点。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好奇心增强,关于媒体以及传播媒介的探知欲望也开始增强,与此同时对媒介的自主选择性加强,强烈的主体意识开始在受众心中萌芽,这就在一方面使得受众的消费心理加大,由此对待媒体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
首先说受众的好奇心与探知欲。微信朋友圈就像是QQ空间一样,实时的更新着好友们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对于他人的一个窥视欲,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微信用户们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微信与微博、邮箱等相关联,达到信息媒介的整合性,究其根本其多元性对于受众内心满足感的增强是极大的。
其次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性上,微信中植入了公众账号以及服务号,用户可以通过搜索端口查找自己中意的栏目中意的内容,并不会造成信息的泛滥性,只是将众多的栏目信息摆在上面,犹如菜市场的蔬菜瓜果一般任君采颉。用户的选择范围大,可获知信息多元化。受众主体意识性的增强引领产品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微信关联支付宝、购物等,满足受众消费心理,在微信终端即可开始购物,衍生出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6页
微商行业,即微信营业开设微店的营销方式,产品详情可通过与卖家微信聊天获知,并且支付方便。微信更是与企业达成合作,企业可通过公众账号宣传树立企业形象,并研发设计一系列活动吸引消费者,在一定意义上属于广告宣传的一种,在树立公司形象的同时对自营产品做宣传达到营销的目的。
不管怎么说,微信作为智能终端在一定程度上对受众生活产生便利并加强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桥梁的作用。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展望
介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微信终端会囊括越来越多的功能,受众的体验性与满足感也会更好。未来的受众会更加的富于个性化与自主性,与媒介的联系也会越来越密切。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有效地传达了社会信息,引领人们不断的进行交流和促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速度,而且同时踩在传统媒体的肩膀之上成长起来的新媒体,还在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之外作为媒体大军中的一种进步势力存在着。
结 论
目前,传统媒体如果想要继续生存,最好的出路就是选择与新媒体相结合,走媒介融合的路子。随着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的自媒体出现后,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在140个字符之内获取及时信息,它们比大篇幅的新闻报道传播的迅速及时,获取更加方便,便宜,内容更加简洁明了,最重要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真正到来。自媒体的产生让新闻信息不再必须经过把关人,更加自由的传播,从某个角度来说它给人们创造了比传媒行业设定的“拟态环境”更加真实的世界,并且改变了以往媒体行业独霸信息的高姿态,信息生产作为一项权利逐渐为全民共享。而受制于互联网的信息的广泛性,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传统媒体的记者“无冕之王”、“第四权力”的光环也不再耀眼,行业内部的残酷的竞争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换来的却是不高的工作经济收入和不期而至的人身风险,同时记者也被列入了全球十大即将消失的职业之一。在媒介融合上,报纸可以采取的方式就是进一步发展电子报,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电子报方面可以在跟纸质版内容同步的同时增加新闻评论,读者反馈等页面,帮助报纸提供更加优质有深度的报道,微信公众号也是一个很有效的订阅与信息反馈平台可以加以利用,广播现在跟微博合作,有微电台这就能够在吸引青年听众方面起到作用,电视则在网络电视方向上有很大前途,乐视,优酷,爱奇艺等几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了机顶盒,将互联网和电视相连接,让受众能够用大屏享受更极致,更丰富视觉盛宴等等这一系列,都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既然新媒体有如此之大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不抓住这些优势来让传统媒体得以生存?作为受众,人们最根本和最直观的目的就是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我们采用媒介融合的方式则会更好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大连艺术学院学年小论文 第7页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郑超然、《外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4、程曼丽、《新闻传播学辞典》
5、麦奎尔、《受众分析》
[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三篇:坚持媒体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坚持媒体文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次会议中我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并指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紧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和目标取向,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中处于引领和支配的地位。”
在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胡锦涛同志还进一步指出:“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①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读本》.崔长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报告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段论述中,我们可以见到一个名词被反复提出,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中将其描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和意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重点。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 1.1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是一个观念的集合。每个社会也都有各具特性的意识形态,它代表着这个社会的大众想法或共识,它以一种不可见的形式存在,也以一种不可摧的力度在行使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特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精神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
马克思就曾经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此,马克思明确将精神生产活动视为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特殊一种”,其特点就是,精神
生产活动是理性的、观念性的生产,其产品主要是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一种自觉的、理性的价值选择。意识形态的存在使人们认同现行的制度结构,自觉维护国家稳定和社会整合,并在现实社会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简单来说,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活动中,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之中;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之灭亡。”恩格斯所说的这些神,就是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是这些民族的信仰,是民族得以存续的精神基础。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无神论者,这些所谓的“神”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信条,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意识形态,其存在必须符合以下几方面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现实,同时也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切都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 ①
①
② 《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刘音 吴玲.《中国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2月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态的资料库。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当之不愧的领导人,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社会主义精神生产事业,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立场不动摇,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3.坚持以无产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该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宣言书,马克思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利益不是依靠剥削其他阶级而得到的,因此“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广大无产阶级的思想共识,应该充分体现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为无产阶级发话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之一 ——媒体文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它得以传播的途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过去我们主要依靠的是政策文件的上行下效,学校教育的推广宣传。而到20世纪中期之后,一项新发明的出现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它就是——电视。德国社会学家W〃林格斯将电视与原子能、①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第42、66页
宇宙空间技术并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电视的出现让媒体文化成为社会文化大家庭中的后起之秀,上个世纪末,网络媒体的发展更将媒体文化的功能推向高潮,至此,媒体技术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其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是之前形式所不具备的,可以说是大有超越前人的趋势。
媒体是一种传播信息的主要电子载体,也是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其优点不言自明,迅速、广泛,最重要的是具有很高的时效性,这一点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同时也与我党与时俱进的要求完美契合。媒体技术在对当今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媒体文化由于涉及面过广,所以除了展现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外,还会涉猎到一些商业消费文化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广泛的国际间合作交流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意识大量涌入,一些挑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逐渐通过现代媒体流传。因此,保持新闻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正确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媒体文化的国家色彩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媒体文化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是一种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文化,国与国之间的了解与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媒体文化,但这并不代表媒体文化是一种无差别文化,相反的是,媒体文化是一种具有绝对差别的文化,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国家媒体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媒体文化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它的国家色彩。
什么是国家色彩?“国家色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国内政治统治色彩,它强调的是有利于统治阶级政治统治;另一种是国与国之间维护自己国家、民众的形象、利益以及为了达到某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带有明显民族倾向的活动,它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尊严。” 可以这样解释,媒体文化中的国家色彩就是社会主流意识在媒体中的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当然就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媒体展现。在中国,就是要求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途径进行宣传,对抗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袭,保护社会主义思想高地。
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媒体文化中面临挑战
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飞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经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受到了强大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名义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斗争已经不是以传 ①
① 《国家立场在时政新闻中的体现》.王敏.《记者摇篮》2010年2月.第21页.统的简单化、表面化、形式化的对立方式体现出来,更多的是进入渗透和反渗透的较量之中。”国家间的“战争”已经由过去的武力转化为现如今的“隐性战争”,各种意识形态都力图通过非暴力方式,得以无阻碍的侵入别种意识,从而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
“加入世贸组织,随着服务市场和文化市场的开放,西方文化传媒和相关产业将不断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将通过强势经济、科技、信息渠道,直接向我国推行其法律规则与价值观念、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既有包括竞争意识和能力意识等思想观念的传播,更有“欧美文化中心论”的思想观念,包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民主、人权等标准的不断渗透。”其中以美国的行为最为猖獗,它力图通过鼓吹美国意识形态来干涉别国内政,以貌似“平和”的方式来侵犯他国主权。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每每都会成为美国攻击的主要对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说话的,与他们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完全对立,因此美国试图通过媒体舆论势力扰乱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借此否定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的灭亡拖延时间。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们经常借人权问题向中国发难,美国政要和各大媒体不止一次公开批评中国人权问题,2009年2月25日,美国发表的人权报告中,严厉批评中国人权状况,①②
①② 《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陈国栋.《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第4期.童世骏主编《意识形态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8—89页.这一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做法通过媒体文化广泛传播,必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势必会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这让人不由得联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解体,其中与西方个别“有心的”国家新闻媒体不断渗透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观念有很大关系。有鉴于此,我们不能走前苏联的老路,借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鼓舞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因此,我们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高调隐性渗透”,这就要求媒体在其中扮演好媒介的角色,我们要运用具有强大社会主义特色的媒体舆论来淡化和消除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充分宣传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以保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①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摘 要
自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后,我们就注意到一个不断提出的名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属,是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集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载体多种多样,上个世纪中期以来,电子媒体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这种变化在带来一系列好处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可回避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间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这就使得西方个别国家媒体得到机会,利用媒体舆论力量对不同社会意识形态横加评论,利用这种“软性”力量来干涉别国内政,侵犯他国主权。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每每都会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媒体的攻击对象,这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了侵袭。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喉舌的中国媒体,应当做好舆论导向工作,对抗外来腐朽思想的渗透,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作,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稳步前进。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媒体文化 国家色彩
第四篇:《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阶段总结
《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阶段总结
镇赉一中 包春艳
按照上级下发的2011年申报有关要求,我申报的课题为《新媒体环境下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本学期是课题实施研究方案的第二学期。一学期来,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同事们的配合下,通过学习有关文献书籍资料,学习其他实验学校的典型示范等,从中学习并吸取别人的经验,切合本校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初见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的计划
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几年来的英语教学中,我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仍然村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学生对一些单词的理解模糊,记忆单词效果差。课堂教学不生动,不能足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针对以前我们总结出来的问题,再结合本课题所要研究的目标,我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发挥媒体的优势,运用新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巧妙的一处单词的呈现形式与策略。
2、研究如何让利用新媒体,根据英语单词本身的基本发音规律归纳总结、选择和开发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利用新媒体辅助教学,提升学生们的英语素养。
3、研究利用新媒体,总结出一套切合学生实际的操练方法。
4、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巩固练习,目标检测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
5、根据不同的课型,集体研究制作成符合本课实际的教学课件,并建立学校媒体资源库。使大家在英语教学中做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本校的英语教学服务。
二、研究过程
而近阶段,我们就问题1和问题2进行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对比,我们发现:以前,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教师授课一般只是运用手中的粉笔,自制的简笔画,或者一些静态的图片。而今天,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为英语教学创造了新的教学环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因其既有存储量大、准确性高、直观性强、处理速度快、交互对话等诸多优点,又有图文并茂,集文本、图表、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生动形象的优势。也基于这个优势。我在开始阶段认真学习了有关新媒体教学的理论意义以及具体的多媒体软件的实际操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立足课题组成员现状,积极进行理论学习。
利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一起学习讨论《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再一次明确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目标及基本理念。用扎扎实实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引导英语课的教学。
2、通过网络学习,互帮互学的方式,掌握了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方法,学会了基本课件的制作与使用。
3、将新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在我所授课的俩个班级中,一年十一班我采取新媒体词汇教学。而我所课的一年一班按照以前的教学方方进行授课。在试验班,我们使用了新媒体,不仅让学生听到了清晰、正确的英语发音,规范的语音语调,流利的英语口语,而且通过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通过精美图片、声音与文字的结合,刺激学生感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迸发出无比的热情,满足其不同的学习需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三、研究过程中采取的措施。
1、总结出了呈现单词的方法。
新媒体在呈现所学的新内容时发挥了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Destination”一课时。教师呈现出了孩子们野外旅行的视频。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本节课要学的五个短语。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以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展示提到的主要单词时,并配以图及关键词,并加入原汁原味的英语作为声音。代替了教师教一句学生跟着学一句的传统教学方式。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对重点短语,句型还进行大量的操练,达到了口、手、心、脑并用之目的。充分发挥了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使教学效率明显提
高。
2、认真开展听课评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本学期每周开展一次课题组的教研活动,就词汇有效教学尤其是多媒体辅助下的教学展开听课、评课活动,深化组内研讨,积极思考、探究适合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全新的教学理念,英语教研组的老师能够坐在一起,交流教学中的困惑与难点,交流彼此的教学心得,通过互相的切磋,共同探讨教学难点与重点,尤其是运用多媒体如何进行词汇教学上制定了多个教学方案。通过研究讨论。课题组教师逐步提高了运用新媒体授课的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新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因为我们尚处于探索阶段,问题与不足也日益凸现。在我们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发现如下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1、新媒体使用技术不足,能力不够,需要提高操作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理论研究、技术进步、硬件发展,实践应用关系紧密。它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是一种探索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师使用多媒体不是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简单的鼠标操作,而是先从思想认识、操作技术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使新媒体教学应用与教改创新相结合,从而使其更具
创造性与实用价值。
而我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目前学校提供使用的多媒体还有它的局限性,只能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没有处理一些课堂突发的修改能力,从而导致课堂的不可控制性,甚至中断。这当然达不到整合,相反,有时候会被多媒体所驾驭。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思想认识上先得以提高,然后在多媒体操作技术上加以改进和提高。
2、存在的认识误区。
使用多媒体的确可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画图、板书等程序,且能够增大课堂信息量,加快教学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如果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课堂信息量过大,重难点不突出,教学进度过快等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教师对恰当使用多媒体认识不足,只图减轻工作量,认为反正我已讲过了,也给你展示过了,而根本没注意学生的反应或接受效果。而且过于依赖多媒体,造成了滥用,未能体现因“材”制宜,灵活处理。
3、角色把握不当,人“机”位臵倒臵。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不自觉的把自己变成了多媒体的“操作员”而非课堂的组织者,处处被多媒体牵着走,失去了主动性,从而使得人“机”本末倒臵。
4、课件制作多、乱、杂。
在制作课件时,未能做到“短小精悍”,而是纷繁复杂中,结果使课堂变成“电影院”,教师变成“放映员”,学生变成“观尝者”,既没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未体现创造性和趣味性,从而失
去了使用多媒体的根本目的。
回顾一年来课题实验进展情况,我虽深感收获不少,但冷静思考,认真反思,同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研究成果不够系统,质量层次不高。就参与方面来讲,虽然有很强的进取心,对搞好课题研究信心十足,但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自身对多媒体应用技术掌握不够,且学生人数众多,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有限,知识面狭窄等原因,也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发展。
2、学习资料不够多,认识不很到位,视野不够开阔。目前,我们只能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经验,在探索中前进,争取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路漫漫,修其远兮,吾将上下面求索”。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加大力度改变思想认识,改进方法技术,深入学习,认真实践,发扬优势,弥补不足,脚踏实地,争取圆满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第五篇: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五陵镇南小章小学:王现珍
内容摘要:小学英语教育如今已经渐渐融入到小学教育中,并逐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小学阶段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必须的英语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工作的主题,所以,解决英语词汇的教学方法也是刻不容缓。而如今,新媒体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广泛而实用的,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记住词汇并进行有效运用。本文就结合当下新媒体的优势和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着重谈论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课堂的最优化,真正了解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改革、教育方法改良、教育模式创新,这对“小学英语教育改革”这一研究课题也有着一定的借鉴理论。
绪论:如今,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新媒体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多媒体参与教学,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师教学信息容量,优化教师板书形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学课堂的最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能帮助学生通过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快速、准确的掌握英语单词,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实施自主学习,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小学生固有的特点,需要对小学英语教育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鼓励学生用简单地方法学习英语,并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重点。
一、小学英语的特点
(一)小学英语学习要求
我们知道,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没有足够的词汇也就无法进行交流和学习,有了大量的词汇,即使不懂语言,也能进行大量的交流。大量的再任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词汇更是重中之重,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人物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学生初步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要求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直接的影响。
(二)小学英语教育实施办法
小学英语除了有相关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有自身存在的特点。小学英语这一时期儿童的语法、词汇及会话技能构建的关键时期;处于机械记忆阶段,学得快忘的也很快,语言应用能力不强;开始需要面对学校考试的压力。主要针对在校小学生,7-11岁的儿童在学校已经开始接触少量词汇并对口语会话有了进一步要求,而且这个阶段对于打好语音语调基础至关重要,由于公立学校班级人数过多的因素,儿童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把英语当成学科而不是语言”的错觉,大量时间放在语言输入上而降低了语言输出能力,具体表现就是背单词,背课文,没有主动表达,没有兴趣。因此,通过紧贴新课标的学习进度,系统地梳理各个语法点,消化语言输入,学会主动表达,锻炼自己的胆量,纠正自己的发音,储备一定量的词汇,显著提高在校学习成绩,最重要的保持对英语的兴趣,而不是走向哑巴英语。
现在,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越来越早,有的学校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但是,由于许多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觉得学英语太枯燥、太难,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甚至畏惧心理。现在,许多小学生学英语还存在不少陋习,如习惯于死记硬背,喜欢通过汉语注音来记忆英语单词,不会用英语交流,不太讲究英语阅读技能的学习,课后不复习等,家庭也缺乏英语学习氛围。目前,许多家长过于看重学生的英语学习,盲目让孩子参加英语培优,或布置过多的听、说、读、写练习,反而忽视了对孩子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的培养。学法的掌握,如同知识的获得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开始,在很大程序上要靠教师在教给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明确的指点。诸如怎样发言答问,怎样执笔写字,怎样拼读音节,怎样观察插图,怎样识记字形理解字义,怎样读词读句,怎样组词造句,怎样说完整的话等等,都需要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的同时,讲明学习的方法。不单对初入学无知少法的学生需要事先指明,就是中高年级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学生,在进入较难的学习内容时,也需要事先指明。如运用中心句做段意的方法;连接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也都要在第一次接触这些方法时由教师事先指明。在每节课之前,快速预习是一个好学生的普遍做法。预习能使你在课堂上抓住自己不会的地方有所突破,课下你会觉得轻松愉快。合理安排预习的方法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律,有的同学是边读书边思考,对新的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有的同学是在预习时读、画、圈、点,在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注意。
二、新媒体的优势
由于小学英语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所以,传统的板书形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新形势下的小学英语教育,所以,有效运用新媒体,参与到英语教育当中去已经刻不容缓。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二)新媒体传播的特点
1、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 :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
2、“信息”与“意义”无关 :
尼格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比特就是比特”。在数字语言里,所有的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
3、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弹”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
4、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研究中曾经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户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
(三)小学教育中的新媒体
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显而易见,但是从小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出发,并非所有现存的新媒体都可以并适用于小学英语教育,我们还是应该去粗取精,实事求是。广播和电视、计算机应该是我们的首要选择,校园广播的合理运用,计算机的有效运用结合电视的特点等都可以应用教育教学当中去。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育实施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侧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情感的五优化。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教师必须对参与这个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效果最优,即在现有条件下,教学设计及实施效果达到实际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二是时间耗费最优,即在课程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最 佳地完成教学任务,收到“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益。
做好教学情感的最优控制,采取“赏识教育”,形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目标。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依照教材以及学与教要达成的目标,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如:创设情景与激励情意相结合;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相结合;统一要求和个别对待相结合;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就不得不应用到新媒体,可以运用计算机和投影将课堂游戏展示出来,多一些音乐、图片、对话,通过开展游戏和投影仪结合的方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设计好教学内容,设法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交际情景,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
如:在完成一段对话,“What is your name? My name is XXX”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先听计算机上的示范对话,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组成小组发言。
同时,我们还强调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设法激励学生 的情意因素,以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学习热情和创造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课题图片,然后第二天来自己上台讲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精神。
精心设计活动课,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运用好多媒体这个平台。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思考,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学生活动的形式力求丰富多彩,定内容、定时间、定专题、定场地、定专人进行。试图通过开展英语朗诵比赛、单词比赛、诗歌剧表演赛、课本剧表演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在学校范围内创设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丰富学生的语言生活,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这些比赛的举办并不需要进行实地的表演,在计算机、投影仪、电视的辅助下完全可以完成,教师定期将学生分成几大小组,定期举行单词比赛,通过电脑的协助,运用图片的优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去,并形成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讲单词“girl”时,可以通过大屏幕将女生的形象和图片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正确认识考试评价的功能,让学生学有长进,增添自信感和成功感。学习困难学生最害怕考试。为了帮助他们克服害怕考试的心理,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制定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实行“同分不等值”,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分层评价,合作达标,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 境中求得最佳发展。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实行无人监考制度,让学生淡化“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形成自主学习。尝试无人监考时,仍需要拉开学生的座位间隔,讲明无人监考的作用与目的,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起初学生颇感新鲜和高兴,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机会来了,另一部分学生则由平时考试时的埋头苦干变得东张西望,不知所措。但是这种无人监考制度的实施也是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师可以通过在隐蔽处安装摄像头,在学生考试时观察学生的举动,从而了解和判断学生的问题。
2、根据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巧妙地处理部分学生的分数,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信心和成功感。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与个体差异,考试制订不同的层次要求。例如:月考根据整 体的测试情况,可以分别按A B C定出不同的分数等级为达标,这样,有助于层次教学的正常进行,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两极分化,培养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在揭晓分数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将学生的分数等级化、轻松化、可以让每个学生查找自己的分数,但是其他同学又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只知道排名,这样就会让学生增强信心。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更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精心设计好每一单元、每一堂课。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
新媒体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已经开始普及,既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让学生快乐成长,只有乘势而上,大胆创新,改良教学方法,才能不断融入学生中去,更真切地了解学生,也才能更好地从事小学英语教育。
小结:我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要让学生愿学,首先就要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胜利的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如今的小学英语教育正蓬勃发展,我们一定要新媒体的环境下不断改良自身的教学方法,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真正将小学英语教育和新媒体融合地淋漓尽致!